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1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次。
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地震海啸,1960 年发生在智利。地震过后,首都圣地
亚哥以南约 320 公里长的海岸沉到了海底,瓦尔的维亚城变成了海湾。地震
引起的海啸,波及到 1 万公里以外的日本,使那里的 10 万人受害。
海底地震能引起海啸,陆地上的地震则往往造成山崩地裂。
1556 年,我国关中大地震,有的县整个陷落了下去。
1792 年 5 月 21 日,日本九州地震,把一座岳前山崩进了大海。
1911 年 2 月 18 日,帕米尔高原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一座崩塌了的山,
在穆尔加布河上筑起了六七百米高的大坝,形成了 50 平方公里的萨列兹湖。
火山爆发会形成地震,但多数地震,是由于构成地壳的板块相互冲撞所
造成的地层岩石的突然破裂和错动形成的构造地震。因此,地震带集中在板
块的边界上。太平洋板块四周是世界上最大的地震带,处在这一地带上的智
利、加勒比地区、墨西哥、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地是世界上地震最多的国家。
世界上每年发生的地震,人们能感到的约有 5 万次,但能造成破坏的地
震平均不过十几次。
我国处在太平洋板块向西漂移、印度洋板块向北东推挤的左右夹攻之
中,是地震较多的国家。我国早在公元前 780 年就有了地震记录。在 3000
多年的历史资料中,记载了 4 级以上地震 3700 余次,其中有 600 多次破坏性
地震。
千百年来,为了对付地震,人类绞尽了脑汁。现在,人们运用现代化科
学技术的成果,随时在观测着大地的“脉搏”。人类还雄心勃勃地不仅在尝
试着治服地震,而且期望有一天能利用形成地震的能量为自己服务。
大自然匠师——地球的外营力
我国新疆克拉玛依东北的乌尔禾地区,在浩瀚的沙漠里,有一个方圆数
十里的地方,里面“街巷”纵横,“楼阁”毗邻。然而,在这座肃穆的“城
堡”里却没有一丝人烟踪迹,只有呼啸的狂风和风所造成的鬼哭狼嚎的声音,
人们把这里叫作“魔鬼城”。原来,这是大自然的一个杰作,风,就是这座
“城堡”的“建筑师”。脉脉含情的和风,伴随的是诗情画意;然而,暴躁
的狂风,却在不断地改变着大地面容。这里本来是一个台地,因为处在著名
的“老风口”上而常常遭受五六级以上的定向风吹蚀,形成了一座“风城”。
在内蒙古的乌兰布和沙漠里,分布着数以千计的汉代古墓。奇怪的是,
这些古墓的墓穴大多暴露在地面上,有的棺材已经损破朽毁,死人骨骼就像
平放在地面的浮雕一样裸露着。原来,这又是风的恶作剧,千百年来它把墓
顶的泥土剥蚀个精光。
地球表面,像风这样的“建筑师”,还有阳光、空气、流水、冰川、海
浪和生物等等,它们组成了改变地球表面形态的力量,叫外营力。它与来自
地球内部、促使地壳产生运动的内营力,不断展开斗争,使大地的模样在默
默地发生着变化。我们人类也参与着这项“修理地球”的斗争。
下面就来看看,外力作用是在怎样改变着大地的面容。
在我国太行山东麓的河北涉县境内,有一片地上布满了石球。传说当年
岳飞被陷害以后,他的一个姓李的部将在这里据守抗金,曾用这些滚石抗击
围攻的金兵,后人因此把这里叫“忠义坡”。这些石球就是风化作用的产物。
什么是风化作用呢?
岩石在一冷一热的时候容易破裂;渗进石头缝里的水,在结冰的时候也
能撑裂石头;长在石缝里的树根,对岩石也有破坏作用。岩石在温度变化、
空气、水和生物作用的影响下,不断地在崩解破碎,从大块变成小块,再从
小块变成沙粒和泥土,这就是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不加区别地破坏着地面上的一切物体,许多古建筑都受到它的
威胁:埃及的金字塔,被销去了顶端;古罗马的石雕,被销蚀着“皮肤”;
我国乐山大佛身上的花纹,也因此被“熨平”……
经风化形成的沙土,常常被风吹刮到另外的地方,这时,风又成了大自
然的义务“搬运工”。不过,它的行为却时常遭到人们的憎恶。
5 世纪,在我国北方,匈奴领袖赫连勃勃在一片水草肥美的地方建造了
一座都城——统万城。它成为当时我国北部的政治、经济中心。但是,今天
在地球上再也找不到这座历史上的大都城,是风沙把它完全淹没,从地面上
抹掉了。如今,在它当年的位置上,地图上标着“毛乌素沙漠”。现在只有
考古学家还有兴趣进入到这极目荒凉的地区,去研究古城的废墟。
世界上有许多地方常常遇到风沙的袭击。
1977 年 8 月 14 日白昼,毛里塔尼亚首都努瓦克肖特,突然被黑暗所笼
罩,全城到处伸手不见五指。几小时以后黑暗消退了的时候,满城覆盖上了
一层黄沙。这是一片沙云过境造成的情景。人们估计,这片沙云中含有千万
吨的砂尘。就这样,狂风吹动着地处北非的世界最大沙漠——撒哈拉沙漠,
以平均每年 6 公里的速度向外扩展着。
我国也有沙尘(沙暴)天气现象。1977 年 4 月 22 日,甘肃张掖市强风
卷起沙石,遮没太阳,风力达到 11 级。
1993 年 5 月 5 日,与张掖相邻的金昌市遭到沙暴袭击,风力达到 12 级,
最大风速 34 米/秒, 3000 多个蔬菜大棚被毁,24 万只羊和 1500 多头大牲
畜不知去向。大风沙还袭击了相邻的 5 个县市。
1994 年 4 月 5 日至 11 日,沙暴再次降临河西走廊上空。这次沙暴天气
很可能是国内外已见诸记载的最长的一次。在沙暴过程中,气温忽热忽冷,
高达 26℃,低至…5℃;天气时风时雨,许多塑料大棚被摧毁,大树被刮倒,
路灯被打碎,玻璃被破坏,庄稼、蔬菜和刚开的桃花都蒙上一层黄土,人们
戴上大口罩,嘴里、鼻孔里、耳朵眼里还是塞满了沙子;其间还下了一场“泥
雨”。
风蚀的力量是很大的。在世界上风暴猛烈的南极洲,如果放一根锈迹斑
斑的铁链到那里,用不了两天,铁链就会被风雪磨得闪闪发亮。
流水的侵蚀作用更是强大和普遍。我国北方的黄土高原,被它冲刷得千
沟万壑、满目疮痍;石灰岩地区的石林、溶洞等岩溶地貌,也是它的“杰作”;
它还在许多地方留下了“劣迹”。
1959 年 11 月末,法国的马尔巴塞水库,由于连续一个星期的暴雨冲击,
造成了岩石的滑坡,使水坝破裂。汹涌奔腾的洪水,以每小时 70 公里的速度
向下游冲去,距水库 10 公里的弗雷加斯城随后便成了废墟。
世界著名的尼亚加拉大瀑布(位于美国与加拿大之间),从 1918 年以来,
由于流水的侵蚀,引起悬崖的 3 次崩塌,使瀑布位置平均每年后退 1.02 米。
由于流水的侵独作用,在一些河流之间发生着激烈的相互争夺。
松花江和嫩江,原本是各行其道的两条河流,中间的一条分水岭使得“松
嫩分明”。但是,两条河流却不满足自己既有的“领地”,而齐力向分水岭
展开了进攻。结果,分水岭不断被侵蚀,终于被打通。两条河流“握手”言
和,嫩江便被松花江拦腰“拉”了过去。
这种河流的“劫夺”(又叫“袭夺”)现象,世界上到处可见。在我国
四川,嘉棱江夺走了洛阳以北的汉水;在湖南,沅江抢走了辰溪以上的资水;
在欧洲,多瑙河的上游被乌塔赫尔霸占……
河流在上游地段往往表现得那样“冲动”,而在中下游地段却十分“斯
文”,它把搬运的泥沙沉积在水流和缓的地区,不断地整修大地,把大地填
平补齐。
洞庭湖在古代曾是 4 万多平方公里的一个大湖,叫云梦泽。但是由于河
流携带的泥沙淤积填塞,到本世纪 30 年代,剩下了 5000 多平方公里;而到
了 1958 年,只有 4350 平方公里。这样,它只好把我国第一大淡水湖的桂冠
让给鄱阳湖。长江口上的崇明岛,是 2000 年来长江泥沙积聚所诞生的“儿
女”。黄河的泥沙,每年把三角洲向海中扩展 3 公里。河流就这样默默地“创
造”人间的平地。
海浪也在不断地向大地发动攻击,它冲击着岩壁,侵吞着海岸。位于美
国纽约附近的哈得孙河谷,千百年来,被海浪下切了 5000 米。
冰川像推土机一样,把地面上的岩石一层层剥下来,再堆到低处,大冰
川期中,冰川的堆积物有的厚达千米。冰川又像锉刀一样,在它流经的地区,
刮出冰川谷地。
地面上的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相互联系,“配合作战”。不断
地在改变着大地的容颜。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人类在建设家园的同时,也
在不断地改变着大地的面貌,修建水库,绿化沙漠,条条运河,层层梯田……
把地球装扮得更加美丽。但是,当人们违背了自然规律,对地表形态进行破
坏,就会遭到大自然毫不容情的惩罚。
成长着的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在一个森林密布、虎豹成群、神鬼出没的地方,来了一个叫乌见仁布钦
的活佛。他降服了统治这里兴妖作怪的女魔,使她变成了神女。这个神女的
名字就叫“珠穆朗玛”。
珠穆朗玛与 4 个妹妹住在一起。在她们中,一个长得非常美丽,另一个
有一副优美的歌喉,再一个坚定而富有智慧,还有一个心地纯洁而善良。珠
穆朗玛与 4 个妹妹合称“长寿五姐妹”。长姐珠穆朗玛,居于众姐妹的中央,
众姐妹像星星拜月亮一样围绕在她的身旁。
这个“神女”的故事说的就是世界最高珠穆朗玛峰。人们常把珠峰和南
极、北极并列,称她为“地球的第三极”。
多少年来,这个神秘的“地球之巅”,一直吸引着世界各国的勇士们去
探索。但是人类直到到达南、北极之后的第 42 年,即 1953 年才第一次登上
珠穆朗玛峰。从 1921 年开始到现在,已经有 20 多个国家的登山健儿,在珠
峰进行了 40 多次登山活动,但是先后只有 100 多名运动员攀登到她的顶峰。
珠穆朗玛峰位于我国与尼泊尔两国之间,我国西藏地区的珠峰北极,是
攀登珠峰的路线之一。
1960 年 5 月 25 日和 1975 年 5 月 27 日,我国科学考察登山队员,先后
两次把五星红旗插上珠峰之巅,终于揭开了这个“地理空白点”上的朦胧面
纱。考察队测得了珠峰的准确“身高”——8848.13 米,打开了珠峰历史的
“万卷书”,并给她所在的喜马拉雅山填写了“履历表”。
亿万年前,现在的喜马拉雅山区,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是地质史上的
“古地中海”的一部分。那时,这里还是一个鱼鳖活跃、各种海生动物充斥
的世界。后来,南亚次大陆板块这个“硬汉子”从南边“漂游过来”,使喜
马拉雅古海无容身之地,被迫“挺身而起”,形成了如今横亘东西,在我国
和印度、尼泊尔等国之间,锦延 2500 公里的巨大弧形山系。喜马拉雅山的兴
起,是地球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
在世界上的众山之中,论年龄,这个 3000 多万岁的喜马拉雅山,还只能
算是一个年轻的“小妹妹”。可是,要论“身材”,她却是后来居上,全世
界 14 座 8000 米以上的高峰中,有 10 座“住”在这里。仅只是最近 100 万年
以来,她就长高了大约 300 米,就是到今天,也还没有停止发育。喜马拉雅
众姐妹,充满了青春的活力,这一带地区地壳活跃,经常发生地震。1932 年
珠峰一带的一次地震,使得山脚下绒布寺的挂钟一齐响了起来。寺庙屋顶被
震塌了,周围天空尘土弥漫,峰顶出现了彩云。1950 年 8 月 15 日,一次 7.5
级大震,又使峰顶陡然升高。
青藏高原是空气海洋中的一个高耸的“岛屿”。这里山顶的气候严寒而
多变,每年 10 月到第二年的 3 月,强烈的西北风,常常达到 12 级以上。这
时,即使威名远扬的台风与之相比,也只得甘拜“下风”了。强烈的高空风,
常常在峰顶拖起一条像仙女头上纱巾一样的长长的云带;每年 5 月末开始,
东南季风造成山间飘浮的云海,随时又把白雪抛洒在山顶;只有每年的四五
月份,才是登山活动的黄金季节。
“喜马拉雅”是藏语的“冰雪之乡”。这里确实是一个到处银装素裹的
冰雪世界,而珠穆朗玛峰更是冰川的大本营。这里分布着世界上最高的东绒
布、中绒布和西绒布冰川。一条条巨大的冰川,像晶莹的玉带,在阳光照耀
下,闪烁着蔚蓝色的翡翠光彩。冰川在消融萎退过程中形成的一些独特的冰
面造型,把这里装饰得如仙境一般。高达三四十米的美丽的冰塔群,远远望
去,就像玉龙身上的鳞甲;明镜一样的冰湖,随时变幻着色彩,湖光塔影,
遥相辉映。冰晶洞、冰钟乳、冰柱……种种天作奇观,构成无与伦比的人间
美色。不过,来到这里的人们都知道,在这琼琳碧瑶之中,须得倍加小心,
因为不知道“雪山女神”什么时候就会发起脾气,有时会在你不知不觉之中,
随着隆隆巨响,一道白色云雾冲霄而下,遮天盖地,这就是被称作“白色死
神”的雪崩。
这里荒芜寂静吗?不,这里是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生命的力量,在这
里表现得更加顽强。
在珠峰地区,有奇丽的冰雪景象,也有葱郁的绿荫世界。在山峰两侧的
河谷地区,生长着原始森林,平坦地方则被辟为农田。河谷往上的山坡上,
盛开着白色的野生蔷薇、艳红的玫瑰和五彩缤纷的杜鹃。处在珠峰脚下一个
盆地里的定日城,种植着青梨、豌豆、萝卜、油菜,周围的山坡上则放牧着
成群的牛羊。附近的绒布寺,是居于海拔 5000 米的一座大庙,可算得世界建
筑上的奇迹。
在海拔 5000 米以上地区,植物生长期短促,发育阶段紧凑。5 月中旬刚
刚开始生长,到 6 月中旬便开花结实了。越是向上,植物的生长期越短。生
长在这时的植物,能在短促的生长期里,迅速地完成它一生的使命。在冰雪
里,美丽的雪莲更显示着生命的力量。
山区特有动物的活动,增加了生命的欢跃。这里生长的野牦共牦牛,身
躯魁伟,体力强壮,成群结队地过着游荡生活,夏季一直可以上到海拔 6000
米的高山栖息。生活在这里的西藏野驴,是世界上的珍稀动物。成群的岩羊
和高原鼠兔,经常出没在崇山峻岭之中。人迹罕至的冰川两岸,却是雪鸡聚
集的好处所。巨大的喜马拉雅山鹰,则能到达海拔 8000 米的雪山上空。
地球的伤疤——东非大裂谷
在非洲东部的高原上,有一条世界上最大的断裂谷带,就像要把大地撕
开似的,裂谷宽 50~100 公里,气势非凡,被称为“地球的伤疤”。它南
起赞比西河口,向北延伸,包括尼亚萨、卢多尔等湖盆地,直达红海。从地
质构造上看,这个裂谷带还应包括红海和亚洲西南部的死海谷地,合起来长
达 6000 公里。
肯尼亚是观察裂谷景色的最佳地点。从首都内罗毕驱车西北行,不到两
小时便可来到裂谷边上。登上悬崖,屏住呼吸,凭栏下望,松柏叠翠,深不
可测;左顾右盼,莽莽苍苍,不见边际;举目远眺,可见一部分平平展展的
谷底,几十公里以外又是陡壁如削,那便是峡谷的彼岸了。整段裂谷似神工
鬼斧凿就,处处两壁直立、怪石峥嵘。谷底,或是浓荫蔽日的热带森林,或
是芳草萋萋的牧场,或湍流飞瀑,或湖泊如镜……这真是一个千姿百态的美
丽画廊。
大裂谷地带气候温暖潮湿,草原辽阔,森林茂密,生长着许多野生动物,
许多是世界上其他地区所罕见的。坦桑尼亚、肯尼亚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
开辟野生动物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区,大力发展旅游事业,取得了可喜成果。
这条大裂谷带还是一座巨大的天然蓄水库,非洲大部分湖泊都集中在裂
谷带地区,大小共 30 多个,这些湖泊一般都具有狭长、深陷的特点。裂谷南
部的马加迪湖是天然碱湖,湖水接近于凝固状态,纳库鲁湖水鸟众多,是肯
尼亚第一个专门保护鸟类的国家公园。在裂谷西北段的图尔卡纳湖则富产鱼
类,鱼中大者可与成年人比短长,不少游客将其吊在木架上与自己合影留念。
图尔卡纳湖地区还是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的乐园。那里多次发现古人
类化石和古人类用火的遗迹。据分析,200 多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在这里
活动了。
2 亿年以前,非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是一个大陆,以后地壳沿一条南北方
向的海底深沟发生了破裂,部分地壳下沉,把这个大陆一劈为二。随着这两
部分慢慢分开,大西洋就诞生了。今天,沿着东非的裂谷,一个类似的地壳
巨大变化过程正在进行中。在这条地沟的北端,地壳的两大板块,即阿拉伯
和非洲已经分开,并且以每年 2 厘米的速度往两面移动,在它们中间隔着一
个年轻的海——红海。红海不但过去在扩大,现在也一直在扩大。1978 年 11
月 6 日,红海之滨吉布提阿法尔地区火山爆发,附近红海一下子扩大了 1.2
米。红海这样持续扩大下去,将成为世界第五个大洋。而那时阿拉伯半岛以
北的波斯湾口将被堵死,这个海将变成一个内陆湖泊。
裂谷本身正以每年大约 1 毫米的速度向两面移动,再过数百万年将会形
成一道很宽的裂缝,一个新的海洋将把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东非其他国家同
这个大陆的其余部分隔开。
世界第一大河——亚马孙河
亚马孙河是世界第一大河,全长 6437 公里,汇合 1000 多条支流,浩浩
荡荡;流域面积 700 多万平方公里,包括巴西、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厄瓜
多尔、圭亚那、秘鲁、苏里南、委内瑞拉等国,约占南美大陆面积的 40%。
河的中下游河床很宽,一般 4 至 6 公里,汛期下游达 25~80 公里,河口地区
可达 200 公里,呈现一片汪洋,淡水冲入大海达 150 公里。中下游水深一般
在 60 米以上,有些地方深达 240 米。1500 年,欧洲探险家威·宾逊沿巴西
海岸北上时,曾把亚马孙河入海口误认为“淡水海”,而巴西人则称亚马孙
河为“河海”。每年,3800 多立方公里的河水从亚马孙河注入大西洋,占世
界所有河流水量总和的 1/9。它的水力资源极为丰富,仅巴西境内即可发电
约 1 亿千瓦。整个亚马孙河水系航运条件很好,包括支流在内 3.5 万公里河
道可以通航,3000 吨海轮沿干流可上溯 3600 多公里,直抵秘鲁的伊基托斯。
从空中鸟瞰,亚马孙河流域淹没在郁郁葱葱的林海中。把这里叫作“林
海”,一点也不过分,亚马孙河流域的森林面积确是远远超过地球上最大的
海——珊瑚海。1/5 的森林资源、8 亿多立方米木材,就蕴藏在这莽莽林海中,
各种各样的珍禽异兽,在林海中到处出没和繁衍……
由亚马孙河冲积而成的亚马孙大平原,土地肥沃。这里高温多雨,年降
水量 1500 到 2500 毫米,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这儿农产丰富,尤以盛产稻
米、甘蔗、甘薯、玉米、烟草、香料、咖啡、可可、香蕉、柑桔等著名。
亚马孙河是淡水鱼类的乐园。在那滔滔流水中,有 2000 多种鱼。它是
世界上拥有鱼类最多的一条河。其中不少是亚马孙河特有的鱼种,如 2 米多
长、 300 公斤重的比拉库鲁鱼,是巴西最大的一种淡水鱼;带有发电器官的
电鳗和电鲶,等等。河中有一种珍贵的哺乳类水生动物——牛鱼,它头部像
牛,体形似海豚,胸部长着一对如拳头大小的乳房,每当露出水面时,由于
它头上往往挂满水草,胸前露出乳房,犹如长发披肩的女人,因此有“美人
鱼”的雅称;还有一种凶猛的鱼叫作“吃人鱼”,头部和两侧呈黑色,长有
两排像剃刀一般锋利的牙齿,“吃人鱼”总是千百条聚集在一起,成群觅食,
人或牲畜在水中遇到它们,就会遭到袭击,几分钟之内被吃得只剩一副骨架。
古往今来,在亚马孙地区,大自然造化和孕育了种类繁多的生物。长期
以来,它吸引了许多科学家前来考察。近代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居维叶、
拉马克等都对亚马孙地区的考察资料进行过深入研究。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