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1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最高荣誉称号——桂冠诗人。
鹰与太阳为友,翱翔于蓝天之间,汹涌的大海在他的脚下只是“皱缩”、
失去了吓人的威势。人的生活,特别是人的思想境界,难道不应该像鹰一样
吗?
喷泉
[俄] 立特切夫
看啊,这明亮的喷泉
像团团云雾,不断飞腾,
你看它燃烧在阳光中,
如何化为一片水烟!
它的光线向天空飞奔,
一旦触到庄严的高度,
就注定向地面散布,
好似点点灿烂的火尘。
哦,人类的思想的喷泉!
你无穷无尽,从不止息!
不知是本着什么规律,
你永远喷射和飞旋?
你多么想要凌云上溯!……
但无形的命运巨掌,
却打断你倔强的飞翔,
于是你变水星洒落。
(查良铮 译)
[欣赏]
丘特切夫(1803~1873)是一位极有才华的诗人,一位被称做“诗人的
诗人”,是俄国诗坛上象征主义诗歌的鼻祖。
丘特切夫的诗以歌咏自然、抒发性情、阐扬哲理见长。他歌咏大自然的
诗歌优雅流畅,隽永深长,仿佛是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呈现在读者面前,
使人生发联想、净化感情。
诗人赋予大自然以人的语言、行为、心灵、自由意志和思想,生动地借
自然景物描写了人的心理感受,把自然现象和人的心灵状态完全对称或不露
痕迹地融合起来。
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
[美]狄金森
如果我能使一颗心免于哀伤
我就不虚此生
如果我能解除一个生命的痛苦
平息一种酸辛
帮助一只晕厥的知更鸟
重新回到巢中
我就不虚此生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美]狄金森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
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
把人带往远方。
这渠道最穷的人也能走
不必为通行税伤神——
这是何等节俭的车——
承载着人的灵魂。
(江枫 译)
[欣赏]
米利·狄金森 (1830~1886)是与惠特曼齐名的大诗人。她的诗被公认
为美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现代诗派的先驱。
诗人不仅对自然充满着爱心,对人也充满着同情心。她认为“如果我能
使一颗心免于哀伤我就不虚此生”。她把解除别人的痛苦看做是生命中的一
件大事,如果她能为别人做点什么,那么她就不枉然活在世上。
狄金森读过不少书,书能带她遨游一艘船、一匹马所不能到达的世界。
诗歌也能给她带来太阳、夏季和上帝的天堂。所以,没有什么交通工具能赶
得上书,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列在诗人前面、比诗更重要,可见,读书与创作
对于狄金森来说是多么不可缺少。
你生命告终
[英] 拜伦
你生命告终,威名却树立;
你故乡的歌曲谣讴,
记述她英雄儿子的胜利,
记述他刀剑的格斗,
他建立的功勋,他打赢的战役,
他所夺回的自由!
我们已自由,纵然你倒地,
你不会感受到死亡;
你身上流出的高贵血液,
不屑于沉入土壤:
它正周流在我们血脉里,
你活在我们呼吸上!
你的名字是进军的号令,
激励着冲锋的队伍;
合唱的主题——你的牺牲,
从少女歌喉中倾吐:
恸哭有损于你的光荣,
你不是被哀悼的人物!
(杨德豫译)
[欣赏]
在 19 世纪的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富于传奇性和浪漫色彩的人物恐怕
就是拜伦(1788~1824)了。所以有人说他的一生是浪漫主义精神的集中体
现。
拜伦少年时穷困孤独,青年时一举成名,成年后富贵双至,然而转瞬之
间声名扫地,被迫出国远游,最终在参加希腊独立斗争的光荣事业中离开人
世。他的一生虽然短暂(只活了 36 岁),却是历经艰难曲折,充满冒险意味。
他活得轰轰烈烈,死得痛痛快快。他一生的经历本身就是一首诗,而他一生
也不断写诗。可以说他是在用自己的生命、自己的血写诗。拜伦的诗很大一
部分以他自己那样富于反抗性的、追求自由的青年为抒情主人公或叙事的中
心人物。这些人物被称做“拜伦式英雄”,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这首诗的主题是歌颂英雄业绩、赞美爱国主义精神。拜伦的诗音韵铿锵,
节奏感非常强,读起来使人感觉像是在欣赏舞曲或进行曲。
每逢孩子出现
[法]雨果
家里热闹,喜笑盈盈。
——安德烈·谢尼耶
每逢孩子出现,全家中的人们
都会拍手欢呼。他辉煌的眼睛
使人眼目一新,
那些最悲伤,甚至最羞愧的脸,
看到天真而快活的孩子出现,
也会突然高兴。
当六月把门外染成一片碧绿,
或是十一月,围着室内的火炉,
大家坐在一处,
孩子出现,喜悦就来照亮我们,
大家笑着叫他,母亲战战兢兢
望着他在走路。
有时我们搅动炉火,信口滔滔,
谈论祖国、天主、诗人和借祈祷
以高升的灵魂;
孩子出现,那就告别祖国、上天
和神圣的诗人!那严肃的聊天
在笑声中暂停。
夜晚,当人们入睡,心灵在做梦
当我们听到水波在芦苇丛中
像哭泣般哀愁,
只要晓色突然像灯塔般照耀,
曙光就会在原野里唤起小鸟
和晨钟的合奏。
孩子,你是曙光,我的心是原野,
只要你去吸它,它就散发出来
最甜蜜的花香;
我的心是森林,它阴暗的枝茎
只为了你才充满悦耳的声音
和金色的光芒!
因为你的美目满含无限温柔,
你那双可爱而被祝福的小手
还没做过坏事;
你稚气的脚步从没沾过污泥,
圣洁的头!金发童子!金光轮的
美丽的小天使!
你在我们中间是方舟的鸽子,
温纯的脚还没到走路的年纪,
你的羽翼碧青。
你注望着人世,对它一无所知。
双重的纯洁!毫无污点的肉体,
无瑕疵的魂灵!
孩子,他真美,他的微笑很可爱
他很善良,什么话都想说出来,
不会老是流泪,
他张开了惊奇而喜悦的眼睛,
到处给人生献出幼稚的灵魂,
让人吻他的嘴!
主啊!请让我,让我所爱的人们,
兄弟父母朋友,甚至我的敌人,
怙恶不悛的人,
永远别看到不开红花的夏季,
无蜜蜂的蜂房,无小鸟的笼子,
无孩子的家庭!
(钱春绮 译)
[欣赏]
浪漫主义作家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他
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浪漫主义小说和诗歌。
诗人怀着一颗强烈的爱心在赞扬世界上存在的一切。孩子是上天派来的
天使,带着双重纯洁,给家庭带来欢声笑语。所以,诗人衷心祝愿:“主啊!
请让我,让我所爱的人们,/兄弟父母朋友,甚至我的敌人,/……永远别看
到不开红花的夏季,/……无孩子的家庭!”
人生礼赞
——青年人的心对歌者说的话
[美]郎费罗
不要在哀伤的诗句里对我说,
人生不过是一场幻梦!——
昏睡的灵魂等于是死的,
事物的真相和外表不同。
人生是真切的!人生是实在的!
它的归宿并不是荒坟;
“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
这话说的并不是灵魂。
我们命定的目标和道路
不是享乐,也不是受苦;
而是行动,在每个明天
都要比今天前进一步。
艺术永恒,时光飞逝,
我们的心,虽然勇敢、坚决,
仍然像闷声的鼓,它正在
伴奏像坟墓送葬的哀乐。
在这世界的辽阔战场上,
在这人生的营帐中,
莫学那听人驱策的哑畜,
要做一个战斗中的英雄!
别指靠将来,不管它多迷人!
让已逝的过去永久埋葬!
行动吧,——趁着现在的时光
良知在心中,上帝在头上!
伟人的生平昭示我们:
我们能够生活得高尚,
而当告别人世的时候,
留下脚印在时间的沙上
也许我们有一个弟兄
航行在庄严的人生大海,
船只沉没了,绝望的时候,
会看到这脚印而振作起来。
那么,让我们起来干吧,
对任何命运抱英雄气概;
不断地进取,不断地追求,
要学会劳动,学会等待。
(杨德豫 译)
[欣赏]
人们在临死前通常都要给后人留下遗嘱,可一位在克里米亚作战的英国
士兵临死前却在背诵《人生礼赞》。诗的作者就是 19 世纪美国最著名的一位
诗人——朗费罗( 1807~1882)。他的名字也随着《人生礼赞》的流传而走
进千家万户。
英国大文豪莎士比亚曾发出了人生不过是一场痴人说梦的感叹。朗费罗
对人生的态度却有着与莎翁根本对立的看法。他在诗歌的第一句就否定了人
生是一场梦幻,他认为人生是真正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因此,他鼓舞人民
去行动,要使明天比今天更前进一步。
接着,诗人又把人生比做一个战场。我们要做冲锋陷阵的勇士不做怯懦
的逃兵,让我们活得充实,死得高尚和伟大,当我们的脚印留在时间的沙土
上时,那些绝望的人、失去生活信心的人,就会鼓起生命的帆。所以,诗人
在最后一节鼓舞我们要“不断地进取、不断地追求”。
《人生礼赞》发表后就像长了翅膀飞进了千家万户。这首诗因为语言流
畅,朗朝上口,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哲学而引起了人们的共鸣,表现了美国人
民在开拓时期乐观向上的民族精神。
━━
通 信 技 术
从古代的邮驿到近代邮政
邮驿与邮政
在我国古代,把骑马送信称为邮驿。据甲骨文记载,商朝时就已经有了
邮驿,周朝时进一步得到了完善。那时的邮驿,在送信的大道上,每隔 34
里设有一个驿站,驿站中备有马匹,在送信过程中可以在站里换马换人,使
官府的公文、信件能够一站接一站,不停地传递下去。
我国邮驿制度经历了春秋、汉、唐、宋、元的各个朝代的发展,一直到
清朝中叶才逐渐衰落,被现代邮政取代。
在古代其它国家也存在过这种骑马送信的邮驿制度。14 世纪时,中亚地
区曾出现过一个强大而又短暂的帖木儿帝国,是由蒙古人的后裔建立的,控
制着包括现在的印度、阿富汗、伊朗等地的广大地区。贴本儿帝国制订了严
格的邮驿制度,规定驿使每天必须走 500 里路程,而且还赐与驿使一项特权,
行路中需要换马时,不论是皇亲国戚,还是寻常百姓,只要驿使提出换马的
要求,都要用自己的马和驿使交换,如果柜绝就有杀头之罪。在一段时期内
帖木儿的大军开疆拓土,屡战屡胜,与邮驿制度健全,信息灵通是分不开的。
邮驿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许传送官府的文件,而不允许传送私人信件。
由于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人们对通信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出外经商的、
做工的以及战乱年代被迫出征的战士和远离家乡逃荒避难的人们,都需要和
家人亲友通信。特别是各地商人,为了互相交流商情、商谈贸易、寄递帐单
等都迫切需要通信。于是民间传递信件的业务就应运而生了。大约在唐朝的
时候,长安、洛阳之间就有了专门为商人服务的“驿驴”。当时还有一种叫
飞钱的办法,就是各地商人可以把在长安贩卖货物挣的钱存入各地方官府驻
长安的机构。这些机构发给商人存钱的收据,商人拿着收据回到地方后,再
凭收据到各地方官府取钱,这样就免除了路上被强盗抢走钱财的风险。明朝
初年,在西南地区出现了叫“麻乡约”的民邮机构。那时候许多外省人移居
到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的四川省,尤以湖北省孝感的人最多,他们虽然定居
在四川,但仍很想念家乡的亲人,所以每年都定期举行集会,并推举代表,
回乡探亲,同时也帮助同乡捎带书信和包裹,天长日久,就成了传统。于是
人们干脆就成立了叫“麻乡约”的商行,专门负责替人传递包裹和信件,兼
营货物运输。
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民间出现了专业民邮机构——民信局。民信局的出
现是民间贸易、民间交往日益发展的必然结果。民信局首先出现在著名的港
口城市——宁波。那里工商业发达,是水陆交通的重镇,当地有许多人外出
经商做官。当时的宁波绍兴一带人士遍布全国各地,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非
常频繁,但托人转代非常不便,一封信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到达收信人手中。
在这种背景下,民信局产生了。由于适应了形势的需要,所以民信局发展很
快。不久,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大城市和一些沿海口岸相继建立了许多家民信
局。这些民信局一般都有一定的管辖范围,路途遥远的邮件常常需要几个民
信局互相合作,才能把邮件传递到目的地。当时的民信局经营范围很广,既
能传递信件、包裹,也能汇兑银钱,甚至还能托运一些大件物品。民信局在
清咸丰同治年间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全国大小民信局多达数千家。在广东、
福建的沿海地区还出现了专门为海外侨胞服务的民信局——侨批局。那时候
许多穷苦百姓为生活所迫不得不飘洋过海到异国他乡去谋生,虽然身在海
外,但仍心系故土,需要和家乡的亲人通信联系,也需要给家人寄回金钱和
物品。民信局为了满足这些人的需要,成立了专门为侨胞办理通信和汇款业
务的机构,只是因为福建方言中把“信”说成“批”,所以才叫“侨批局”。
具有现代意义的邮政局——大清邮政是于 1896 年正式成立的。它是由当
时霸占我国海关税务大权的英国人赫德一手创办的。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帮助
我国发展邮政通信事业,而是为了进一步掠夺中国的财富。以后几十年,从
英国人赫德到法国人制黎、铁士兰,帝国主义列强一直控制着中国的邮政,
并从中榨取了不尽的财富。但是当他们迫不得已将这项主权交还中国政府的
时候,却声称中国政府反欠他们 184 万余两白银。当时,帝国主义国家侵犯
我国邮政主权的另一方式是他们纷纷在中国开办叫“客邮”的机构。这些机
构名义上是为在华的英、法、美、德、俄、日等国的侨民提供邮政服务,但
实际上却是他们用以搜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情报的情报网。在
帝国主义的排挤、压制下,我国的民邮组织逐渐被削弱了,并最终于 1935
年停办。
只有解放了,邮政事业才真正获得了新生,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我国
邮政业务的覆盖面得到了迅速扩大。今天,不论是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我们
都能看到邮递使者为我们送信送报的身影,即使是最僻远的山区,也都留下
了邮递员的足迹。另一方面,我国的邮政设备也在不断更新,汽车、火车、
轮船、飞机都成了邮政运输工具,许多邮政局都安装了诸如自动分拣机、条
形码识别机、报纸零售机等现代化设备,邮政这项古老的行业正在朝气蓬勃
地向前发展。
烽火传军情
靠人来传递信息速度是很有限的,即使骑马最多也只不过每小时 60 公
里,所以在通信方式上进行变革是必然的趋势。
早在 3000 多年前,我国中原地区的人们为了防范和抵御西北边陲少数民
族的搔扰,就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烟火报警通信装置——烽火台。烽火台是
用石块垒成的十多米高的石堡,上面堆有柴草和狼粪,时刻都有士兵在上面
值勤观察和瞭望。一旦发现敌情,夜间点燃柴草,使火光冲天;白天则点燃
狼粪,因为粪燃烧时其烟垂直向上,很远的地方都能看到,故而将烽火又称
为狼烟(到今天还有成语“狼烟四起”)。唐朝诗人王维曾有著名诗句:“大
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烽火通信系统是由许多个烽火台一个接一个串联
组成,每个之间有一定间隔。每当出现紧急情况便点燃烽火,后一个烽火台
看到前面的烽火信号便也跟着点燃烽火,以便通知下一个,这样从前到后依
次传递,警报很快就从边关传到了内地,中原人民也就可以早早地做好抗敌
准备。烽火不仅能表示警报,而且还能反映出一定的信息,比如利用燃放烟
火堆数的不同,每道烟火的时间间隔的不同等就可以大致表示出来犯敌人的
数目、方位等内容。只要事先规定好每种组合的定义,烽火就能传送一定量
的警报信息。
史书上曾记载了一个有关烽火的有趣故事。西周最后一统治者周幽王是
个昏庸的国王,他不理朝政却整日沉湎于女色。他有一个爱妃叫褒姒,是个
貌可倾国的美女,可是在周幽王面前却总是一副冷冰冰的面孔,不露笑脸。
周幽王想尽办法也无法让褒姒笑一笑,于是便设下千金重赏以求褒姒一笑,
这也就是成语“千金一笑”的由来。后来幽王手下的一个大臣出了一个主意,
让幽王带着褒姒在骊山的王宫内设宴,同时命人点燃了烽火,当时各路诸候
看到了烽火以为外族来侵犯镐京(西周国都)了,便纷纷带着人星夜赶来增
援,到了镐京才发现被幽王愚弄了,只好一个个带兵返回。看到一队队士兵
来来去去忙忙碌碌的样子,褒拟果然露出了笑脸,幽王为此龙心大悦,重赏
了那名大臣。但是很快就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没过多久,西部的犬戎族
果然来进攻了,周幽王又使人点燃了烽火报警,但各路诸候由于上一次的教
训以为又是幽王在戏弄大家,结果无一来援,西周从此灭亡。从这个古老的
故事可以看出当时在各种物质条件很不发达情况下,烽火通信已经发展成了
一个相当完备的系统,从周朝的国都一直通向各个诸候国,在应用中也起到
了很重要的作用。
以后各个封建朝代都很重视烽火这种通讯方式。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
进行了一项巨大的工程——修建万里长城。长城不仅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
略的屏障,也是一个烽火通信系统,长城上每隔二百米左右就修建了一座烽
火台。我们可以想象,当年烽火在雄伟的古长城上传递时,绵延不断、横贯
千里的情景一定蔚为壮观!唐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
连营候鼓鼙”。秦始皇建造了万里长城后,各朝各代都在长城一线上派驻了
大批军队,并且多次对长城进行维修,最后一次大规模重修在明代。今天,
长城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但它仍然具有象征意义,一座座烽火台就象一
座座丰碑展示着我国发达的古代文明,也展示了我国古代人民的勤劳与智
慧。
烽火通信在每一站之间是以光速传递的,所以应属于光通信一类,光的
速度是每秒 30 万公里,显然比马跑人行要快得多。在世界其它国家的古代历
史上也有利用光来通信的记录,1000 多年前的阿尔及利亚人就曾利用巨大的
铜镜反射太阳光来传递情报。古希腊的历史学家波列比曾发明一种利用光来
通信的办法。他在古希腊建造了不少高塔,每相邻两塔相对的高处墙壁上都
凿有 5 个洞,每个洞可明可暗,5 个洞通过明暗不同的组合一共可有 2 的 5
次方种变化,也就是一共可以有 32 种变化,希腊文一共有 24 个字母,以每
种组合代表一个宇母就可以完全把这 24 个字母传递出去,这样一个字母一个
字母的传递就可以连成完整的句子,情报也就这样一站一站地传递下去了。
这种通信方式可以说是现代电报的雏型,现代电报从原理上来说和古希腊的
光通信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利用的手段不同,一个是利用光,一个是利用电。
会飞的“邮递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