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17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不过论调有点消沉,我给你改改好不好?”姑娘点点
头,郭老说道:
    “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写:春在心中。如何?”
    姑娘赞成了。郭老又道:“我再送你一副对联,是《聊斋志异》的作者
蒲松龄科考落第后的自勉联。上联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
秦关终属楚;”下联是:“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郭老说完,又讲了对联中的两个典故,以及蒲松龄写作此联的用意。姑
娘听了,很受启发,心胸开阔多了。她请求郭老写出这副对联。郭老欣然提

笔,写完又署上自己的名字:“郭沫若,六二年秋。”姑娘看到这位长者竟
是心中久仰的文坛巨匠郭沫若时,惊喜万分,表示要永记教诲,重新扬起生
活的风帆。最后姑娘大胆地作诗一首,敬谢郭老。姑娘的诗是:
    “焚音洞前几徘徊,此身也欲付汪洋。妙笔竟藏回春力,感谢恩师救迷
航。”
                    
       侯宝林巧设小偷谜
                   
    一次,在大陆的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休息时,各与会人员看到著名相声
艺术家侯宝林,纷纷要求他说个段子,活跃活跃气氛。侯宝林皱了皱了眉说,
我的老搭档郭启儒先生不在,我就说段单口的吧。大家齐声赞成,侯宝林便
抑扬顿挫地讲开了:
    “从前,有个老太太,无儿无女,靠每天给人浆洗衣裳赚几个钱。钱虽
不多,老太太生活俭朴却还有节余。剩下的钱放哪儿呢?老太太自己有个小
银行——就是她住的破屋子的墙窟窿。每天她把钱卷成一卷,回家就往墙窟
窿里一塞。过了半年多,老太太想把钱点点数。用手往墙窟窿里一摸——糟
了!连个钱毛也没有。老太太急了,前后查看,屋门每天锁得好好的,不像
有人撬过。再往窗户上一瞧,嗯,毛病在这儿哩!原来这墙窟窿靠近窗户,
窗户格子下面有个地方磨得油油亮了。显然是每天有人从窗户中伸进手,把
钱掏走了。老太太这个气呀!憋闷了半天,想了个狠主意。她先找了把锋利
的牛耳尖刀,藏在家里。然后出去洗衣服,回来照旧把钱一卷,塞进了墙窟
窿。吃完饭,老太太放好被子,吹熄了灯——好像是睡下了,其实她紧握尖
刀,在窗户一侧等着呢!过了半个多时辰,黑影中果然有一双手,从窗户洞
里伸进来,准确地摸到墙窟窿,熟练地把钱用两个指头夹出来。老太太一看,
好毛贼,就是你!正当这贼手要抽出窗外的刹那间,老太太双手握刀,咬牙
切齿,狠命一扎——嚓!刀尖子竟扎透了贼的手背,插到了窗台的木头上。
这一下,小偷想逃,手却被扎住了,逃不掉;想赖,钱还在手心里,赖不掉!
就等喊人来捉贼吧。可就在这时候,却出现了个意外情况,什么情况?小偷
说了一句话,老太太“噌”地又拔起了刀子,而小偷乘机一溜烟儿逃走了。”
    大家正听得入神,候宝林却戛然而止,等了好一会儿,不见有下文,纷
纷提问。侯宝林说,我的段子已经说完了,只是这里有一个谜:小偷究竟说
了一句什么话,使老太太又拔起了刀?
    于是人们各自推测,有的猜:“小偷说:‘我是你儿子。’”有的猜:
“小偷说:‘我是你丈夫。’”有的猜:“小偷说:‘我也穷得很,饶了我
吧!’”有的猜:“小偷说:‘不放了我,改天杀了你!’”侯宝林只是笑,
大家一想,都有破绽,哪种说法老太太都不会拔刀子。
    眼看开会的时间到了,侯宝林说:“告诉你们吧,小偷当时喊‘没扎着’,
由于天黑看不太清,老太太信以为真,拔起刀子想重新扎,小偷才乘机逃走
了。”
                    
     李准三句话说哭常香玉
                   
    报载大陆作家李准有“三句话叫人落泪”的本领。但没有亲眼见过的人
便不太肯相信。大陆著名的电影导演谢添就表示一定要当面见识见识。

    一次,在大陆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舞台生涯五十周年庆祝会”
上,谢添碰上了李准。谢添一把拉过李准来,说:“李准,今天我得当众试
试,你说三句话,能让常香玉哭一场,我才服你。”
    对这个突然袭击,李准毫无准备,他皱皱眉,为难地对常香玉说:“香
玉,你看老谢,今天是你的大喜日子,他偏偏想让你哭,这不是难为人吗?”
    没想到常香玉却不以为然,反说:“你今天能让我哭了,算你真有本事。”
    谢添穷追不舍,又补了一句:“签字认输也可以。”
    只见李准缓缓说道:“香玉,咱们能有今天,真不容易啊!论起来,你
还是我的恩人哩!——我十来岁那年,跟着逃荒的难民到了西安,眼看人们
都要饿死了,忽听有人喊:‘大唱家常香玉放饭了!是河南人的都去吃吧!’
哗——人们一下子都涌去了。我捧着粥,泪往心里流,想,日后见了这个救
命恩人,我得给她磕个头!没想到,文化大革命中,你被押在大卡车上游街,
让你坐‘飞机’,我站在一边,心里又在落泪——我总想喊一句:让我替她
吧,她是俺的救命恩人哪!”“老李,你……别说了。”常香玉猛然打断了
李准的话,捂住脸,转过身,满眼泪水滚了下来,已经泣不成声了。整个大
厅里的人都沉浸在李准讲的故事当中。就连谢添也轻轻地吸着鼻子,悲痛之
状,分明说明在这场打赌中,他已经真“服”了。
                    
       梁晓声反难英记者
                   
    大陆作家梁晓声创作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
《京华见闻录》等作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一次,英国一家电视台采访梁晓声,现场拍摄电视采访节目。采访的英
国记者四十多岁,老练机智得有些滑头。采访进行一段时间后,记者让摄影
机停了下来,走到梁晓声跟前说道:“下一个问题,希望您做到毫不迟疑地
用一两个字,如‘是’或‘否’,作最简短的回答。”梁晓声点头认可。
    接着,遮镜板“啪”的一声响,记者的录音话筒立刻就伸到梁晓声嘴边。
记者问:“没有文化大革命,可能也不会产生你们这一代青年作家,那么文
化大革命在你看来究竟是好是坏?”
    梁晓声根本没料到,对方的提问竟如此之“刁”,分明有诓人上当之意。
由于这句问话的大前提不真实,若作简短回答,无论怎么说都将陷入进退维
谷的两难境地。摄影机对着梁晓声“嗒嗒嗒”在响,简答不行,沉默或争辩
也都不利。机敏的梁晓声立即来了个反问:
    “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没有以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著名的作家,
那么您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好是坏?”
    回答得如此之妙,把英国记者打出的难球一脚踢了回去。英国记者同样
不能回答自己精心设计的难题,一时怔在那里,无言以对,摄影机反倒拍下
了英国记者的尴尬相。
                    
       卓文君巧责负心郎
                   
    西汉时蜀中才子司马相如赴长安,被选为中郎将。他迷恋京城灯红酒绿
的繁华生活,忘记了离家时对妻子卓文君的海誓山盟,直到第五年才写回一
封家信。

    卓文君拆信一看,纸上只写着十三个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
万。”
    原来当初卓文君二十岁便成了寡妇,回娘家居住。一次司马相如来拜访
卓文君的父亲,偶然窥见了卓文君的容貌,便在弹琴时唱了一首自编的情歌,
表达对卓文君的爱。卓文君不顾父亲的反对,竟连夜跟司马相如私奔了。他
们结合后,卓文君不嫌弃司马相如的贫寒,以千金之躯当炉卖酒,维持生计。
可现在,司马相如做了官,对卓文君竟采取这种态度。文君知道这封单调的
数字信,含着对自己冷落厌弃的意思,她把这十三个数字巧妙地联缀成诗文,
表达了自己的哀怨和对司马相如薄情的责怪,寄给了相如。她的信是这样写
的:
    “一别之后,二地相思,只说三四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
行书无人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念,千系念,万般
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九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
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
石榴似火红,偏遇冷雨阵阵浇花瓣。四月楷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
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
一世你为女来我为男。”
    司马相如读了这封信,深为卓文君的文采和深情所感动,终于高车驷马
还乡,把卓文君接到了长安。
                    
        曹子建巧赋双关诗
                   
    曹植,号子建,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自小聪明伶俐,很有文学天才。
19 岁时,曹操带儿子们游赏新筑成的铜雀台,曹植一挥而就,写成了文情并
茂的《铜雀台赋》,曹操非常欣赏,有意立他为世子,继承爵位。曹操死后,
大儿子曹丕废除汉献帝,自立为皇帝,由于平日对曹植的忌恨,有一天便把
他召到偏殿说:“父皇在日,经常称赞你的诗文写得好,现在限你在七步之
内,吟诗一首,如果做不出来,说明你过去纯粹是沽名钓誉,犯了欺君大罪,
现应立即斩首。”
    曹植听了,感到兄弟之间为了权利,竟然这样无情,十分难过,走了六
步便想到一种类似的现象,立即吟出了一首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用烧豆秆煮豆子的现象,说明了同根生的东西之间互相折磨的不
应该,词句不俗,语意双关。曹丕听了,也不免触动了手足之情。恰好这时
太后也听说了,赶快出来查问,曹丕这才改变初衷,不再为难曹植,封他为
甄城王。
                    
      阮籍巧说“杀父可”
                   
    晋朝人阮籍,是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颇善清谈,且往往说出些当
时人认为是狂放的话。一次,他和几个大臣陪皇帝谈话,有一个大臣说到有
个地方一个儿子把生身母亲杀了,阮籍随口说道:“嘻!杀父亲还可以,何
至于杀死母亲呢?”此话一出,满座人脸都吓得变了色。因为当时皇帝正在
主张“以孝治天下”,即要子孝父、臣忠君,孝和忠是紧连在一起的,这句

流露着明显叛逆性的话,足以引来杀身之祸。果然皇帝问他:“杀父是天下
之极恶,而你以为可以吗?”阮籍看透了皇帝问话的用意,随机应道:“禽
兽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如果杀父则是禽兽之行。而今有人杀母,连禽兽也不
如啊!”在座的人听了,都佩服他的见解更深奥,皇帝也难于找岔子,紧张
的气氛顿时缀和下来。
                    
         王维巧脱百姓苦
                   
    明朝弘治年间,有个人为了得到提拔,向皇帝上奏章说,山西的紫碧山
出产一种石胆,服了可以延年益寿。皇帝便派中官到当地,督催老百姓寻找。
由于根本就没有这种东西,老百姓终年在山里找也找不到,采不到石胆,中
官认为是老百姓不肯用心,就派人进行拷打。当地的百姓为此吃够了苦头。
    按察使王维(不是唐朝诗人王维)实在不忍心看老百姓为此吃苦,就让
人胡乱捡了一升多的小石子送给中官。中官看了大怒,对王维说:“这纯粹
是搪塞!这种石胆书上都有记载,怎么能说没有呢?”
    王维说:“凤凰和麒麟,都是古书上记载的,但果真能找到吗?”
    中官无话可说,只得据实回覆皇上,取消了这项折腾老百姓的差事。
                    
         书法家巧言诓慈禧
                   
    慈禧一生荒淫卖国,偏好附庸风雅。一次她听说有位文人字写得极漂亮,
便要这位文人给她写一幅扇面。这位文人准备在扇面上题一首诗:“黄河远
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由于心
情紧张,竟漏写了第一句的“间”字。慈禧手下有个奸臣看了,立即进谗言
说这是欺她不学无术。慈禧大怒,立即喝令推出斩首。书法家灵机一动,立
即奏道:“启禀老佛爷,奴才写的不是人人熟悉的那首唐诗,而是一首鲜为
人知的宋词。待我念来: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
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慈禧听了,果然琅琅上口,以为真是宋词,只好
免罪加赏。
                    
         孙膑巧言赚魏王
                   
    孙膑和庞涓都是鬼谷子的学生,庞涓贪图富贵,提前下了山,到魏国做
了大将。庞涓知道孙膑才能在自己之上,便设法把孙膑诓来,以图控制。魏
王见了孙膑,便想试试他的才能。魏王坐定后,对文臣武将们说:“今天我
坐在殿上,要看看大家谁有办法让我从殿上走下来。”
    有个武将惊慌失措地跑到前面,口里怪叫着:“蛇,蛇!大王背后有毒
蛇,快跑!”魏王面不改色,捋捋胡须道:“小诡小诈,岂能诓我?”这个
武将只好无趣地退了下去。
    有个文官出来煞有介事地禀报道:“大王,前院一棵枯树忽然开了满树
金花,光彩灿烂,请大王前往一观!”魏王冷冷一笑,动也没动。这个文官
也只得退了下来。
    大臣们都想露一手,使尽浑身解数,什么花招都想了,但魏王还是不为
所动。这时庞涓出来奏道:“臣有一计,定能叫大王走下来,只是不敢实行。”

    魏王道:“你先说来。”庞涓说:“我去殿后放把火,大王定然走下来。”
魏王听了,微微一笑:“火攻?好计!”随即又把脸一沉:“太放肆了!”
庞涓嗫嗫诺诺地赶紧闪开了。
    魏王看了一眼一直不动声色的孙膑,说道:“听说你是鬼谷子先生的高
徒,想来定有妙计?”孙膑走到前边说道:“大王今天已经打定主意不下来
了,就是神仙也无计可施啊!”魏王听出话里的恭维,不禁喜上眉梢。孙膑
接着又说:“不过,换个位置可就不一样了。要是您站在殿下,我倒有办法
让大王自己走上去。”
    魏王摆摆手:“那还不是一样。不过,你既然说了,我倒要看看你有什
么办法让我自己上去。”
    说完,魏王离座来到殿下站定,说道:“你用什么办法让我走上去,说
吧!”
    孙膑说道:“大王,我已经让您自己走下来了。”
    魏王这才恍然大悟,哈哈大笑,连夸孙膑高才。
                      
       郑板桥巧言治盐商
                     
    郑板桥是清朝有名的“扬州八怪”之一,他不仅画画得怪,说话办事有
时也怪,让一些歹人恶人吃了不少苦头。
    有一次,郑板桥在扬州东关,见一位妇女哭泣,一问,原来因欠了盐商
的钱,盐商竟把她家的祖传大龙缸抬走了。郑板桥安慰了妇人几句,便去追
抢缸的盐商。
    在扬州西街,郑板桥追上了那伙人,只见盐商挺着肚子跟着,家人吭哧
吭哧抬着大缸走。郑板桥上前打躬,问道:“掌柜的,这缸卖不卖?”盐商
一听,心想,我本来是要钱的,这缸虽好,抬回去也没啥用,倒不如多要几
个钱,卖掉它。赶紧回话:“卖呀!”
    郑板桥问:“请问一斤卖多少钱?”
    盐商一听,怪了,历来缸只有论只卖的,怎么论斤?细看郑板桥的打扮,
倒像个书呆子,心想,这个人不懂行情,敢情耍耍他,便说:“五钱银子一
斤。”
    郑板桥笑道:“啊,这么便宜,我要我要,快快快,抬到我家里去。”
    盐商心里一算,这缸少说也有两百斤,五钱银子一斤,还不得一百两银
子?这不跟天上掉下个大元宝一样吗?他怕郑板桥耍滑,又紧着问:“你不
反悔?”
    郑板桥说:“一言为定!”
    于是盐商让家人又抬着缸往东走。郑板桥装着脚上有鸡眼,一步挪不了
三寸远,抬缸的压得受不了,让他快走。盐商急着做成这笔买卖,也不管人
家受得了受不了,干脆让郑板桥坐到缸里,一齐抬着。到了东门外一个庙门
口,郑板桥让停下,到庙里借把小秤出来,指着缸底说:
    “老板,就在缸底上敲一块,称三斤给我!”
    盐商一听,火冒三丈:“你这个混账,世上哪有把缸敲碎了论斤卖的?”
    郑板桥不急不忙地反问他:“唉,我和你说的是论斤买嘛!你怎么出尔
反尔?”
    盐商气急败坏地说:“我当你是买一只缸,一共多少斤重的。”

    郑板桥呵呵笑道:“啊呀,你真傻!我要是买一只缸,又何必同你论斤!”
    盐商气呼呼地要拖郑板桥去评理,郑板桥满不在乎地说:“我跟你走,
打官司到金銮殿上我也不怕!”
    这时,庙里的和尚出来了,听了原委,都说盐商不对,当初谈的论斤卖,
并没有说得全买下;既然谈不成,缸还可以抬回去嘛。
    盐商碰了一鼻子灰,只好叫家人把缸抬走,可这两个人连一点劲儿也没
有了。和尚又打圆场,劝盐商论只卖了算了。盐商此时无计可施,只好按顶
债的价钱,二两银子卖给郑板桥。郑板桥又让他们抬回到妇人家里。盐商一
看,又羞又气,白白折腾了一天,费了千劲百力,一点儿好处也没落着。
                      
         阿凡提妙语破难题
                     
    阿凡提开了个小染坊,巴依就想刁难他一番。这一天,巴依来染布,他
对阿凡提说:“阿凡提,听说你的手艺很高明,能不能替我染一染这匹布呢?”
    阿凡提说:“当然可以,但不知你要染什么颜色?”
    “噢,我要染的颜色普通极了。它不是红色,不是黑色,不是蓝色,不
是黄色,也不是绿色和灰色,更不是……”
    “那是白色……?”
    “不,不!连白色也不是。你明白了吗?”说完,巴依狡黠地眨着鬼眼,
只瞅着阿凡提的脸看。
    阿凡提一下子明白了,他立即笑着把布接过来。往柜台里一扔,说:“好,
我一定照你的意思染,保你满意!”
    “什么?你能染?好!什么时候我来取布?”
    阿凡提一本正经地说:“到了那一天你就来吧。哪一天呢?不是星期一,
不是星期二,不是星期三,也不是星期四和星期五,更不是星期六……”
    “那是星期天……”
    “不,不,连星期天也不是,到了那一天,你就来取吧!”
    这一下巴依可傻了眼,不仅没难倒人家,反而白白把一匹布给丢了。
                      
         吴佩孚三答土肥原
                     
    1938 年 6 月,日本帝国主义为摆脱侵华困境,策动在中国成立汉奸政府,
以实行“以华制华”。他们一方面拉拢汪精卫,一方面拚命引诱原北洋政府
头面人物吴佩孚,企图造成“汪主政”、“吴领兵”,“北吴南汪”的“合
作局面”,这样就可以建立一个“有威望、能站得住脚”的伪政权。
    为此,日本大本营决定由大特务头子,号称“中国通”的土肥原中将负
责对吴佩孚的拉拢诱降工作。
    土肥原亲自出马,三次登门拉拢吴佩孚,都被吴佩孚巧妙的语言挡开了。
    第一次,土肥原以下自居,哀求说:
    “请玉帅出来,救救我们日本。”
    吴佩孚哈哈大笑,说:
    “我自身尚不能救,焉能救人?”
    土肥原不欢而去。
    第二次,土肥原开门见山地说:

    “请玉帅出来,调停中日和平。”
    吴佩孚顺势说:
    “好哇!请贵国天皇和我国蒋总司令双方来电,请我出面调停,当然可
以。”
    这无疑是出了个难题,土肥原无以应对。
    第三次,土肥原说:
    “请玉帅出山,担任原职,维持中日民族问题。”
    吴佩孚摇摇头苦笑说:“现在根本谈不上出山。如要出山,请贵国人等
一概退出中国,包括东北在内,可以吗?”
    土肥原自以为是头号说客,却三次碰了吴佩孚的软钉子。后来日本人以
死威逼,不想一到吴的家里,吴佩孚就请他们看一样东西,原来是一具黑漆
棺材,上面吴佩孚已经刻上了自己的名字,只空了年月日。日本人利诱威逼
均告失败。
                      
           擦谁的皮鞋
                     
    林肯出身于平民,许多事情有自己动手做的好习惯。他当美国总统的时
候,有一次一个欧洲国家的公使来访,直接进了他的府邸,正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