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1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公元前 506 年,吴王阖闾起兵讨伐楚国。吴军纵横数千里,连战连捷,
楚国一再狼狈逃窜。
楚军逃到清发水(今湖北涢水)时,被吴军追上。吴王阖闾正要下令攻
击,他的胞弟夫概就劝说道:“困兽犹斗,何况是人呢?我们如果把楚军逼
得太急,他们会死力拼搏的,不如暂且停战,等到楚军渡河渡到一半时再行
攻击。那时,楚军先渡河的幸免于难,无心恋战;后渡河的羡慕先渡河而逃
走的,也会失去斗志。我军定能大获全胜。”吴王接受了夫概的建议,令部
队停止前进,待机破敌。楚军见吴军不再追杀,以为他们怯阵,便开始渡江。
吴军乘楚军部分已渡、部分未渡、士兵争相渡江的混乱状态下,向楚军突然
发起攻击,杀得楚军屁滚尿流。以后,又经过一次战斗,吴军终于占领了楚
国的国都郢城。
疲敌击弱
从公元前 512 年起,吴王阖闾就想攻打楚国,但谋臣武将都认为时机还
不成熟。于是伍子胥提出建议,把本国军队分为三部分,每次用一部分去袭
扰楚国的边境,轮番而不休,使楚国疲于应付,从而达到消耗楚国实力、麻
痹对方的目的,吴王采纳了这个建议,年年派兵袭扰楚国,忽南忽北,长达
6 年之久。结果使得楚军疲于奔命,士气沮丧,而且产生了错觉,以为吴国
仅是扰敌而没有大举进攻的企图。这样一来,就为吴国大规模进攻楚国创造
了条件。
公元前 506 年,楚国攻打蔡国,蔡国联合唐国向吴国求救。吴王考虑到
蔡、唐两国处于楚国的侧背,如果与这两国联合,吴军可以秘密出兵,绕过
大别山脉,沿淮河进入蔡国,从蔡国再到楚国东面、北面,发起突然袭击,
这比沿长江(当时尚未开辟使用)而上,与楚国在东面展开正面冲突,有利
得多,于是答应与蔡、唐结盟,共同攻打楚国。
这年冬天,吴王阖闾率领其弟夫概和伍子胥、伯嚭、孙武等人,指挥 3
万吴军,秘密乘船沿淮河向西进发,过州来之后,把船留在淮汭(今河南潢
县东北),舍船登陆,利用蔡、唐军队作先导,迅速通过楚国北部的大隧(九
里关,今河南信阳南)、直辕(武胜关,今河南信阳南)、冥阨(平清关,
今河南信阳西南)三个要隘,直扑汉水。
楚昭王做梦也没想到,吴军会突然出现在他东北面的国土上,得报后,
急忙派令尹子常及左司马沈尹戍、武城大夫黑、大夫史皇等率军赶至汉水右
岸进行防御,同吴军隔水对峙。
面对隔水对峙的形势,沈尹戍向统帅子常建议说:“你凭借汉水阻击吴
国军队,我去调拨方城以外的全部楚军抄袭吴军后路,毁坏吴军船只,阻塞
大隧、直辕、冥阨三关,断绝吴军的归路。然后,你渡过汉水从正面进攻,
我率军从侧后掩击,一定能大败吴军。”子常当时同意这个建议,但在武城
大夫黑和大夫史皇的挑拨下,为独得战功,不等沈尹戍完成迂回任务就单独
渡过汉水向吴军发动进攻。
11 月 19 日,吴、楚两军在柏举(今湖北汉川县北)决战。夫概认为子
常一向不得人心,应该首先攻击他的军队。于是率本部 5000 吴军,杀向前去。
子常的军队果然一触即溃,楚军随之大乱。吴军乘势全力进攻,重创楚军,
子常逃奔郑国,史皇战死,黑也不知去向。
惨败的楚军纷纷向西溃退,吴军猛烈追击。追到清发水(今湖北涢水)
时,吴王阖闾采纳夫概“半渡而击”的计谋,又消灭了尚未渡河的楚军。在
雍澨(今湖北京山西南),吴军又与沈尹戍相遇,经过反复拼杀,沈尹戍伤
重身亡。吴军转而继续挺进,终于在 11 月 29 日占领了楚都郢城(今湖北江
陵西北),迫使楚昭王逃奔到随国(今湖北随州)。
围魏救赵
公元前 354 年,魏国军队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双方战守年余,赵衰魏疲。
这时,齐国应赵国的求救,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 8 万救赵。可是,
攻击方向应选在哪里?起初,田忌准备直趋邯郸。孙膑却认为:要解开纷乱
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排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派兵
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他向田忌建议说:“现在,魏国精锐部队都
集中在赵国,内部空虚,我们如带兵向魏国的大梁猛插进去,占据它的交通
要道,袭击它空虚的地方,它必然放下赵国回师自救。”田忌采纳了孙膑的
策略,引兵直奔魏国都城大梁。魏军闻讯,急忙回救。齐军乘其疲惫,在预
先选好的作战地区桂陵(今山东省荷泽县东北)迎敌于归途,大败魏军。赵
国之围遂解。
减灶计
公元前 342 年,魏国联合赵国共同攻打韩国,韩国急忙向各国求救。齐
国以田忌为主将、以孙膑为军师,起兵救韩。田忌采纳孙膑“攻其必救”的
计谋,率军直趋魏国首都大梁。魏国主将庞涓听到这个消息,立即停止攻打
韩国,率领大军回救大梁。
为了赢得战争的胜利,孙膑向田忌建议说:“魏国的军队一向骄傲轻敌,
急于求战,一定会轻视我们,轻兵冒进。我们可以利用敌人这一弱点,示之
以弱,诱敌追击,然后乘敌不备予以致命打击。”孙膑还具体地提出了诱敌
的方法,就是与魏军接触后就假装败退,败退中,第一天挖掘 10 万个炉灶,
第二天减少到 5 万个炉灶,第三天减少到 3 万个炉灶,让魏军误认为齐军每
天都有大量的士兵逃亡、战斗力迅速减弱,而不顾一切地来追赶。果然如孙
膑所料,庞涓见齐军炉灶天天减少,得意忘形地说:“我原来就知道齐军胆
小,进入我国境内才三天,土兵就逃走了一多半。”于是,他丢下主力,只
率一部分轻装的精锐部队,日夜兼程地追赶。孙膑根据魏军的行动,在道路
狭窄、地形险要、便于埋伏重兵的马陵,埋伏了 1 万多名射箭能手。庞涓夜
间率兵追赶至此,齐军伏兵万箭齐发,魏军顿时乱作一团,死者甚众。庞涓
看到败局已定,羞愧自杀。齐军乘胜大破魏军,连续歼灭魏军 10 万余人,还
俘获了魏太子申。
毁家解难
公元前 258 年,秦昭王派大将王龁率大军进攻赵国都城邯郸。邯郸城在
秦兵的猛烈攻击下,岌岌可危,投降之声逐渐出现,而援兵又迟迟未到。赵
国宰相平原君赵胜万分焦虑,寝食不安。
一天,有一位叫李同的青年求见。落座后,赵胜问道:“有何要事,快
快讲来。”李同并未说有何事,却冒然反问道:“邯郸势如累卵,朝夕难保,
平原君也为国破家亡担忧吗?”一句话击中了要害,赵胜长叹一声,以凄凉
的声调回答说:“邯郸城破,我便要做秦国的阶下之囚,怎能不担忧呢?”
李同接着又挑逗一句:“以小子看来,尊君全不像忧虑的样子。”赵胜感到
十分惊讶,忙问道:“为什么这么看呢?快与我说个明白!”李同说:“城
中军民本已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可是,尊君后宫却有数百宫人,穿的是
绫罗绸缎,哪里有担忧国破家亡的气氛呢?”赵胜无言可答,只得羞愧地说:
“愿听教诲!”李同接着说:“秦兵一旦攻破城池,尊君还能有此享受吗?
反之,如能打退秦兵,又何愁没有这些享受呢?以我看来,理当不惜一切,
毁家解难,如果在紧急关头还想珍惜家产,那就如同抱着珍宝跳井,实在是
愚不可及了。”赵胜这才恍然大悟,慷慨采纳了李同的建议,并立即付诸实
施。宰相带头,大小官员也不怠慢,纷纷献财献物,充作军费,很快使城中
军民的处境得到改善,大大地鼓舞了民心士气,一时群情振奋,投降的呼声
消沉下去,求战的气氛高涨起来。赵胜又乘势组建了一支 3000 人的敢死队,
交由李同带领,准备出城杀敌。
时隔不久,赵胜听说援兵即将到来,便命李同率敢死队,向秦军的弱处
冲杀出去。秦军以为赵军久困孤城,兵弱马疲,士气低落,一定无力出战,
放松了戒备。没料到突然杀出 3000 精兵,好似猛虎突入羊群,秦军措手不及,
大败而逃。接着,赵胜的援兵又赶到,联合起来反击,一直把秦兵赶回了老
家。
佯动捣虚
越王勾践自公元前 494 年被吴国击败后,屈辱地去吴国侍奉吴王夫差三
年。一俟回国,勾践便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时刻准备洗刷奇耻大辱,同时
为麻痹夫差,仍然对夫差毕恭毕敬。经过十年生聚,越国实力大增。到公元
前 482 年,勾践乘夫差赴黄池会盟之机,出兵袭击了吴国都城姑苏,俘虏了
吴国太子。夫差千里回师,终因无法取胜,只得反过来向越王议和。鉴于尚
不具备彻底消灭吴国的条件,勾践同意了夫差的要求。
夫差同越议和后,为恢复国力,就让百姓休息,并解散了军队。勾践得
知这一情况后,加紧备战。延续到公元前 478 年,勾践乘吴国大旱、人民流
亡、国都空虚之际,大举进攻吴国。
临行前,勾践向军民列举了吴王夫差的罪状,鼓励出征的将士要勇敢作
战,听从指挥,留下来的百姓要专心生产,用实际行动洗刷国耻。经过勾践
的动员,越国军民昂奋到极点。
这年 3 月,勾践率三军到达笠泽(今苏州南,与吴淞江走向相同的古河
道)。吴王夫差仓促调集姑苏守军迎战。吴军在江北,越军在江南,双方隔
水对阵。黄昏时,勾践从左、右军各派一支人马,分别隐蔽在上、下游五里
处。到了半夜,这两支人马擂鼓呐喊,佯攻吴军。夫差误认为越军要分两路
渡江进攻,形成夹击之势,便急忙分兵两路去迎战,仅留中军接应。勾践乘
此时机,命 3 万主力部队偃旗息鼓,偷渡过江,出其不意地进攻吴国中军,
吴国中军大乱败逃,左、右两路吴军也随之溃退。越军乘胜追击,在没(今
苏州南)、郊(今苏州郊区)两处又接连大败吴军,为最后灭吴创造了更为
有利的条件。
暗渡陈仓
推翻秦二世暴政后,项羽凭借军事上的优势,企图独霸天下。他把全国
分为 18 个诸侯王国,给各诸侯一个一个地封立王号,分配领地,又自封西楚
霸王。项羽最不放心的敌手是刘邦。为了不让刘邦当“关中王”或回家乡一
带去,项羽一方面将险要地区巴、蜀、汉中三郡分给刘邦,封他为汉王,胁
迫他离开关中;另一方面,又将关中一分为三,另设 3 个诸侯王,监视刘邦,
阻其西进。
早有称霸之心的刘邦,对失去汉中极为不满,但又无力抗争,只好离开
关中到汉中,定都南郑。刘邦在途中接受张良的计策,把一路走过的几百里
栈道全部烧毁。烧毁栈道的目的,是为了阻止诸侯军队的进攻,但更重要的
是为了迷惑项羽,使他认为刘邦真的不打算回来了,从而放松戒备。
公元前 206 年 5 月,项羽发兵进攻田荣,无暇西顾,刘邦和韩信乘机准
备东征。韩信先派出一部兵力去修复栈道,佯装从栈道出击。守卫关中西部
的章邯听说汉军修复栈道,不以为然,根本不予重视。可是不久,章邯接到
紧急报告,说刘邦的大军已攻入关中,陈仓被占,守将被杀。章邯起初并不
相信,以为是谣言,等到消息被证实时慌忙领兵出战,但已为时过晚,结果
被逼自杀。驻守关中东部的另两个诸侯王,也相继投降。这样,不到 3 个月
的时间,号称三秦的关中地区,全部被刘邦占领。
破釜沉舟
公元前 206 年,秦将章邯大败赵军,巨鹿被围,整个赵国危在旦夕。赵
王歇在危急时刻,四处求救。楚怀王派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率军约
7 万人救赵。
宋义畏敌如虎,当部队到达安阳时,在那里屯兵 46 天也不进兵。项羽劝
宋义急速过河,配合赵军内外夹攻秦军,而宋义却不同意,说等秦军打得疲
惫的时候再乘机进攻。那时正值冬季,天气很冷,又加雨雪,士兵们忍受饥
寒,而宋义只顾自己吃喝,项羽一气之下,杀死了宋义。将士们见杀了上将
军,个个惊恐,表示愿意服从项羽。楚怀王又封项羽为上将军。项羽亲自到
各个兵营巡视,抚慰士兵,准备渡河攻击秦军。项羽先派英布和蒲将军领 2
万人渡河,援救巨鹿。接着,项羽率领全军渡过漳水北上。渡河后,项羽命
令部队把渡船全凿沉了,饭锅都砸破了,岸边的房屋也统统烧光了,每人只
发 3 天粮食,表示此去只有拚命、誓不后退的坚强决心。楚军将士斗志激昂,
个个摩拳擦掌,准备拼一死战。楚军一到前线,立即把秦军包围,截断了他
们的运粮后路。经过一场恶战,楚军大破章邯军。以后,楚军又乘胜前进,
士兵们以一当十,杀声震天,所向披靡,终于解了巨鹿之围。
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大起义中最激烈、具有决定意义的一场战斗。这场
战斗的胜利,基本上消灭了秦王朝赖以存在的秦军主力,扭转了整个战局,
为最后推翻秦王朝的反动统治创造了极有利的条件。
离间计
在对敌作战中,随时注意捕捉和利用敌国君臣之间的矛盾,使之互相猜
疑,形成内乱,分崩离析,然后乘隙而攻之,这是战争中运用离间计的方法。
楚汉相争时的刘邦之所以能击败项羽,很大程度上得力于离间计。
公元前 203 年,刘邦被项羽围困在荥阳城内。楚军在城外断绝了汉军的
运粮甬道,城内粮草日渐困乏,形势十分危急。刘邦向项羽求和,项羽不肯。
陈平向刘邦献计,建议离间项羽与亚父范增、钟离昧、龙且、周殷等人的关
系,待项羽众叛亲离时,再举兵进攻。刘邦采纳了陈平的计谋,使人造谣说:
项王属下钟离昧、龙且、周殷想要投降汉王。项羽为人本来就好猜忌,果然
对钟离昧等人产生了怀疑。一天,项羽派使者到刘邦营中,陈平让侍者准备
好十分精致的餐具。侍者刚一进屋,陈平便假装惊讶地说:“我们以为是亚
父派来的人呢,原来是项王的使者。”又把这些餐具端了出去,换上了十分
粗劣的餐具和饮食。使者回营告诉了项羽,项羽对亚父也产生了怀疑。这时,
亚父向项羽建议急攻荥阳,项羽却一反常态,拒不听从。过了几天,亚父得
到了项羽已经怀疑自己的消息,便找到项羽告辞回乡。亚父在回乡路上患病
死去。项羽失掉了亚父,又不信任钟离昧等人,真正成了孤家寡人。不久,
韩信、陈平等人用计从城中救出了刘邦。此后,不到一年的时间,项羽便失
去了军事优势。最后,垓下一战,自刎于乌江。
背水设阵
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因汉王刘邦暂时失利,各路诸侯纷纷背汉向楚。
占据赵、代两地的赵歇与陈馀,也同刘邦断绝了关系。为开辟北方战场,汉
将韩信于公元前 205 年率军破代,继而挥师击赵。赵歇与陈馀在井陉口(今
河北井陉东)布设号称 20 万的大军来防守。
在赵军人多势众、占据天险、以逸待劳,而汉军却兵力有限、长途行军
很疲乏的不利情况下,韩信指挥若定,胸有成竹。他先派 2000 名精锐骑兵手
持赤旗,埋伏在山上,伺机行动;又派万人为先锋,背对绵蔓水(今绵河)
布下阵列。
赵军见韩信背水为阵,都讥笑他自断退路,犯了兵家大忌。到次日天明
时分,韩信亲率主力进攻井陉口,赵军出营迎击。经过长时间激战,韩信佯
败,向背水阵列退去,赵军全力追击汉军,企图把汉军赶进河中,一举歼灭。
汉军在韩信带领下退到河边。前有赵军,后为河水,汉军被夹在中间,
为求活命,一个个便奋勇拼杀,殊死抵抗。而这时,埋伏在山上的汉军精锐
骑兵按照韩信的事先吩咐,乘虚攻入赵营,拔掉了赵军的旗帜,换上了 2000
面赤旗。赵军在河边无法取胜,打算回营,可望见营中插满了汉军赤旗,顿
时惊慌失措,争相逃命。韩信乘机指挥汉军两面夹击,把赵军全部歼灭,连
陈馀也被追杀,赵王歇很快也当了俘虏。
这一战,韩信用兵法“置之亡地而后存”来解释它。意思是,把将士们
逼得无路可走时,他们反倒为了求生而拼命与敌军作战,最后反败为胜。
内外夹击
昆阳之战是西汉末年绿林起义军和王莽军展开的一次战略决战。当时,
王莽军多达 42 万,而绿林军的总兵力还不到 2 万,但绿林军却将二十倍于己
的敌军基本上全部歼灭,在中国战争史上创造了罕见的以少胜多的范例。
公元 23 年 2 月,绿林军建立起更始政权,拥戴汉宗室刘玄为帝。更始政
权为夺取战略要地宛城(今河南南阳),特派上公王凤、偏将刘秀等率军攻
占了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郾城西)、郾县(今河南郾城南)
等地,以阻止王莽军南下。昆阳是宛城东北的屏障,也是宛城通向颍川郡及
入伊洛必经的紧要据点。因而,当王莽命令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调发州
郡兵 42 万南进,企图一举消灭绿林军时,昆阳便成为双方的必争之地。
5 月,王莽军的 10 万前锋部队进围昆阳。因昆阳城内只有八、九千名绿
林军,大多数将领主张撤离,各归本地。刘秀则力主坚守,用“合力仍可取
胜,分散势难保全”的道理说服了众将领。于是他们做出决定,由王凤等率
领城内部众坚守昆阳,待援破敌,刘秀则带领 13 名骑兵在夜幕的掩护下出城
突围,到定陵等地调集援兵。
王邑恃强逞威,拒不接受部下严尤“直取宛城和围攻昆阳也应网开一面”
的建议,陆续增兵,将昆阳包围了一层又一层,擂鼓进攻的声音几十里之外
都能听得到。为了加速破城,王邑还命令挖地道,出动高楼一样的“冲车”
和輣车来攻城,又集中弓弩乱射,箭像雨点一样落入城内。在如此险恶的情
况下,昆阳守军顽强抵抗,击退了王莽军的多次进攻。
王邑、王寻攻城不下,仍然认为自己兵多粮足,胜券在握,竟将攻城之
事不再放在心上。
刘秀自出城突围后,说服定陵、郾县的诸营守将,合兵一万多人,于六
月初一驰援昆阳。在距离王邑军营四五里处,刘秀亲率精锐步骑兵一千多人
列成阵势,准备进攻。王邑、王寻根本看不起刘秀这支前锋部队,只派几千
人前去迎战,结果被刘秀打得大败。在援军胆气益壮的情势下,刘秀又利用
敌人松懈和主将轻敌的弱点,精选 3000 名勇士迂回到昆阳城西面,秘密渡过
昆水(今叶县辉河),向敌人的指挥中枢发起了猛烈进攻。王邑、王寻面临
此境,仍然认为刘秀不堪一击,只率 1 万多人亲自迎战。为防止州郡兵失去
控制,他们还命令各营没有军令不得擅自出动。然而两军接战之后,王邑军
在刘秀军的勇猛冲杀下,阵势大乱,王寻也被杀死。昆阳城内的守军见此情
状,乘势出击,内外夹攻,致使王邑全军土崩瓦解。
溃逃的王莽军互相践踏,尸体一直堆了一百多里长。而此时又狂风骤起,
大雨倾盆而下,滍水(今叶县沙河)涨得很高,使王莽军涉水淹死的又成千
上万。只有王邑、严尤等人率数千部众逃回洛阳。
昆阳之战,摧毁了王莽军的主力。在战后,绿林军缴获的军用物资,搬
了一个月还没搬完。
辕门拦驾严营规
公元前 158 年,匈奴大举进犯。为防不测,西汉都城长安也驻扎重兵。
当时,刘礼、徐厉和周亚夫三位大将,分别率部驻扎在霸上、棘门和细柳。
这年冬季里的一天,汉文帝亲自慰劳长安附近驻军。他先到霸上,然后
到棘门,车马在军营中随意奔跑,出入自由,无人敢过问,大小将领都是下
马迎送。但到了细柳,情况就大不相同了。那里的驻军披甲戴盔,手持兵器,
弓上弦,刀出鞘,时刻如临大敌。打前站的使臣一到营门就被拦住了。使臣
大声喝道;“不许放肆!圣驾就要到此,令我前来通报。大胆的奴才,竟敢
阻拦我,还不赶快大开营门恭迎圣驾!”说着便加鞭催马,想闯入营门。守
门军士却拦住马头不放,并理直气壮地说:“军中只听将令,不听皇帝的诏
令。没有将令,任何人都不得擅自入营!”双方正在争执,文帝的车驾已到
营门前,守门军吏照样敬他一杯闭门羹。文帝只得下一道圣旨:“朕要入营
劳军。”周亚夫接旨后,下令开营接驾。营门开了,文帝的车驾正要进门,
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