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适宜大力发展用材林、竹木林和多种经济林木。林区内的人工林和经济林比
重大。主要树种有马尾松、黄山松、杉木、柳杉、多种竹类(如毛竹、淡竹、
桂竹、刚竹)、多种常绿阔叶树(樟树、楠木、栲类、石栎等)、多种栎类
(如检皮栎、麻栎、小叶栎、山毛榉等)。主要经济林木有油茶、油桐、乌
柏、漆、棕榈等树种。
     人工造林

    我国东部的平原、盆地和河口三角洲上,原有天然林早已采伐,现在极
少。我国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营造农田防护林、农林间种、四旁植树,
既美化了环境,同时也扩大了森林面积,获得了森林多种效益。1989 年我国
人工林面积达 3830 万公顷,占世界人工林的 1/3,居世界第一位。
    “三北”防护林
    该项伟大的生态工程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克山口,
东西横跨我国北方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西北、华北、东北(合称“三
北”)地区,包括 13 个省、市、自治区的 512 个县,东西全长 7000 多千米,
南北宽 400~1700 多千米不等,占国土总面积的 41%,被海内外称为“绿色
万里长城”。其规模超过美国“罗斯福工程”、原苏联“斯大林改造大自然
计划”、北非 5 国的“绿色大坝工程”,成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该工程分
两期完成,第一期工程 1987~1985 年已完成,有人工造林 600 多万公顷,飞
机播种林 10.6 万公顷,封山育林 86.7 万公顷,零星植树 15 亿棵。使 8000
万公顷的农田实现林网化,区内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 4%提高到 5.9%,粮食
产量较原来提高 10%~13%。第二期由 1986 年开始实施,两年内新造林 310
万公顷,封山育林 223.8 万公顷,飞机播种造林 24 万公顷,零星植树 30 亿
棵。第二期工程用 10 年完成,计划造林 630 万公顷,使区内森林覆盖率提高
到 7.7%。用防护林工程解决我国北方风沙危害、水土流失等灾害,是我国
人民改造自然、整治环境的伟大创举。
草场资源
    我国草场资源的分布
    我国是草场大国,草场总面积达 2.22 亿公顷,占国土总面积 23.1%,
在全国自然资源中居首位,居世界第三位。我 国草场广泛分布于东北的西部、
内蒙古、西北荒漠地区的山地、青藏高原等地区。
    草甸类草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
一般牧草高 60~80 厘米,生长茂密,覆盖度在 90%以上。产草量高,适宜
牛等大牧畜放牧,或做割草场。
    草原类草场:多分布于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北方各山地
中。草层高 20~30 厘米,高者可达 50~70 厘米,覆盖度 30~50%,产草量
中等,草质好,适宜各种家畜放牧。
    荒漠类草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草群矮而稀疏,产草量低,牧业发展
受限制。
    草丛类草场: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部广大农区。草层高 40~80 厘米,覆
盖度 60%,为重要天然割草场,适各种家畜利用。
    我国草场资源受地形地势和降水量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大兴安
岭—阴山山脉—秦岭山地—青藏高原东麓—线以西草场占全国的 82%,以东
则仅有 18%。由于水热的季节变化,西北区牧草生长期短,枯黄期长,既造
成了冬夏牧草营养不平衡,又产生了牧场载畜能力的差别(冬季载畜能力仅
为夏季的 58%),给我国牧业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
    保护草场和建设人工草场
    我国草场虽然面积广,但优质草场比例小。产草量多并且营养价值高的
草场只占 21%,一半草场因海拔高,利用受到限制。再者,草场退化在我国
普遍存在,其表现是牧草的草种少、数量少、质量低。目前,全国可利用草
场的 1/3(约 7300 万公顷)呈明显退化,越向西退化越明显。草场退化导致

畜产品数量降低了 30%。同时,草场退化也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使草场沙
化或盐碱化。草场退化的直接原因是过度放牧所致。
    为了改变上述情况及其变化趋势,我国应因地制宜地在各地建设人工草
场,增加产草量,增加牧草的种类,在时空分布和价值上给天然草场以弥补,
使我国牧业生产呈现良性循环。
矿产资源
    我国的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矿种多。我国面积广阔,地质状况复杂,具有多种矿产
的成矿条件。目前,全国发现 162 种矿物,探明储量的矿种有 148 种。发现
矿床 20 多万处,探明储量的矿床 1.5 万多处。我国矿产种类之多,是世界上
品种配套比较齐全的少数国家之一。按矿产总值计算,居世界第三位。全国
已建成国营矿山 8000 多座,乡镇个体矿山 23 万多处,每年采矿石量 50 多亿
吨。
    某些重要矿种贫矿多,富矿少。我国矿产中有些矿种总储量虽然很大,
但其品位不高。例如,我国铁矿储量达 501 多亿吨(1990 年),居世界各国
第三位。但是铁矿石多为含铁 30%以下的贫矿,而含铁 50%以上的富铁矿很
少。这种情况给我国铁矿的开发和冶炼带来了困难。
    此外,有些矿种在我国比较稀缺,如金刚石、铬铁矿、铂矿等。
    矿产资源地区分布不均。矿产资源的分布决定于地质作用。我国的矿产
资源是按一定地质规律出现和分布的。秦岭—昆仑山、阴山—天山两个构造
带以产铁矿、钒钛磁铁矿、铬铁矿、铜、钼、铅、锌、金及其他贵金属为其
特点;秦岭地区还有汞锑和石棉;南岭构造带有丰富的钨、锡、铜、铅、汞、
锑、黄铁矿。
    川滇经向构造带以多铁矿、铜矿、铜镍矿、钒钛磁铁矿、石棉以及铬、
钴、铂为特色;滇西—西藏弧形构造带有丰富的铬、铂、钼、镍、铅锌、金、
稀有金属、云母、钨、汞、铁等。大兴安岭—太行山—湘、黔山地,主要产
铜、铁、铅锌、锑和汞;长白山地和山东山地有铜、铅、锌、钼以及明矾和
铁矿;阴山—天山构造带以北地区,以中生代和新生代生成的煤、石油、铁
为主。
    我国的煤炭资源
    煤炭资源的分布特点:第一,煤炭资源在我国分布普遍。全国一级行政
区划中,除上海市外几乎都发现了煤炭资源;第二,煤炭资源的分布很不均
衡。总体上看是“北多南少”,北方煤田多具层位稳定、分布广泛、面积大、
储量多、煤质好的特点;南方煤田多分布规模较小而且分散。具体分布是:
山西、内蒙古的储量分别为 2000 多亿吨和 1900 多亿吨,贵州 460 多亿吨,
安徽和陕西都在 200 亿吨以上,上述 5 个省区煤炭总储量占全国的 75%,而
江南四省区总储量不及 130 亿吨,仅占全国的 2%。按保有储量排列如下:
山西省、鄂尔多斯北部、内蒙古东部、川滇黔边区、苏鲁皖边区、鄂尔多斯
南部、豫中豫西、河北平原、贺兰山、天山南部、黑龙江省东部、沈阳周围
地区。这 12 片煤田探明储量占全国总量的 92%。
    主要大型煤矿:1990 年底全国共建成年产 3 万吨以上煤矿 2237 处,年
产煤 1000 万吨以上的大煤矿全国共有 14 个,它们是:
    山西省:大同、西山、阳泉、晋城、潞安;
    河北省:开滦、峰峰;

    河南省:平顶山、义马;
    黑龙江省:鹤岗、鸡西;
    辽宁省:阜新;
    安徽省:淮北;
    江苏省:徐州。
    我国的石油资源
    石油资源的分布特点:我国石油资源的地理分布很不平衡,勘探程度差
别也很大。目前石油探明储量多集中在黑龙江、山东和辽宁省,其探明的可
采量占全国总量的 70%。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至 80 年代初期全国已在
19 个省、市、自治区发现油气田,投入开发的有 122 个。近海大陆架勘探中,
发现了渤海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盆地、南海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地、
莺歌海盆地等 6 个大型含油盆地。
    主要油田:大庆油田、胜利油田、辽河油田。三个油田年产石油 1000~
5000 万吨;年产石油 500~1000 万吨的有中原油田、新疆油田和华北油田。
年产 500 万吨以下的有大港、吉林、河南、长庆和江汉等油田。
    我国的铁矿资源
    铁矿资源的分布特点:全国的铁矿资源分布广而不均衡,华北和东北储
量占全国的近一半,其中最集中的地区有辽宁中部、河北东部和四川的西昌
地区。
    主要铁矿:鞍山(储量占全国 1/5,包括东鞍山)、本溪(包括南芬、
歪头山铁矿,储量大,易开采)、迁安(储量大,易开采,含硅高的贫矿)、
攀枝花(储量大,与钒、钛伴生)、白云鄂博(储量大,与稀土、稀有元素
伴生)、马鞍山(包括凹山、姑山铁矿)、大冶(铁矿较富,含铜等有色金
属)、石碌(我国最大的富铁矿)。
    我国的有色金属资源
    有色金属资源的分布特点:我国有色金属资源十分丰富,一向有“有色
金属王国”之称。钨矿集中在赣南、粤北、湘东南地区,铅锌集中在南岭、
滇西和四川等地,稀土集中在内蒙古。
    主要有色金属基地:钨——大余,铜——德兴,锑——冷水江,铅锌—
—水口山,镍——金昌,稀土——白云鄂博,锡——个旧,金——招远。
水资源和水能资源
    我国的水资源
    全国水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全国河川径流总量为 27115 亿立方
米,地下水资源量为 8299 亿立方米,扣除地表水与地下转化后,全国水资源
总量 28124 亿立方米。
    我国地表水资源约占世界河川径流总量的 5.8%,居世界各国第六位。
按人口平均,每人每年拥有水量不足 2700 立方米,只相当美国人均的 1/5,
世界平均量的 1/4,在世界各国中列 80 位之后,属于人均水资源占有量很低
的国家。
    水资源的分布,我国河川径流地区分布很不均匀。全国径流量的 96%集
中在外流区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 64%),内流区域仅占 4%(面积占全
国的 36%)。全国各河径流量的大小也相差悬殊,长江为全国最大河流,其
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 9755 亿立方米,占全径流总量的 1/3 以上,仅次于亚马
逊河和刚果河,居世界第三位。其次是珠江,为 3360 亿立方米。雅鲁藏布江

居第三,为 1395.4 亿立方米。黄河虽是我国第二大河,其水量却只居全国各
河的第八位。
     我国河流径流在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冬季是枯水季节,春季为普遍增长
季节,夏季为最集中的季节(纬度越高,夏季径流量越集中),秋季是普遍
减水季节。总之,河川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大。同时,年际变化也大,其变化
的幅度是北方河流年际变化大于南方各河。
     全国地下水资源的利用,集中在松辽平原、黄淮海平原、天山山前平原、
三江平原等 14 个主要平原和盆地。因为这里耕地多,地表径流不丰富,需开
发地下水。全国井灌面积达 1130 万多公顷,开采地下水达 400 亿立方米。据
测算,全国井灌面积有条件达 3300 万多公顷。
     我国的水能资源
     我国水能资源居世界首位。全国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 6.8 亿千瓦,每
年可发电 5.9 万亿度,其中可开发的水能资源为 3.78 亿千瓦,每年可发电
1.92 万亿度,为理论发电量的 1/3。至 1990 年全国水能发电量为 1267 亿度,
约占全国发电总量的 1/5。我国水能资源之丰富是世界上任何国家都无可比
拟的。
     全国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多集中在西南地区(占 68%),其次是中南地区
(15%),以下依次为西北(10%)、华东(4%)、东北(2%)、华北(1
%)。按水系分,长江水系居首,占全国 52%;其次为雅鲁藏布江水系和西
南国际水系。
     水能资源是我国一种巨大的可再生资源,不去开发就等于浪费能源。目
前,我国水能开发利用潜力还很大,1990 年全国水能发电量为 1267 亿度,
仅占可开发水能资源的
     3.35%。现在我国正在大力加快对水电的开发。在改革开放的 10 多年
间,全年小水电建设得到较快发展。1989 年底,全国共有小水电站 6300 多
座,装机容量共 1237 万千瓦小时。目前,全国 1/3 的县、40%的县办工业主
要靠小水电站供电。小水电的发展为缓解电力紧张做出了贡献。
海洋资源
     海洋中的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
     生物资源:我国沿海水域大陆架宽广,适宜海洋生物衍生;汇入海洋的
河流带来了有机物质和营养盐类,提供丰富饵料;冷暖流交汇,利于深水营
养盐上泛,利于生物繁殖,故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我国有海洋鱼类 1700 多种,
其中经济鱼类约 300 种,产量较高的经济鱼类 60~70 种,如大黄鱼、小黄鱼、
鲷鱼、带鱼、鲐鱼、鳗鱼等。主要虾类、蟹类约有 200 多种,常见的产量较
高的有毛虾、对虾、龙虾等 10 多种。海贝类十分丰富,较重要的有鲍鱼、扇
贝、牡蛎、章鱼、墨鱼等。海藻资源种类多,数量大,经济价值较高的有海
带、紫菜、石花菜、鹿角菜等。
     非生物资源:众多的外流河每年挟带大量泥沙入海,这些巨厚的沉积物
中蕴藏着贵重的金、铂、金刚石,还有丰富的铁、钛、锡、锆等。最引人注
目的应属石油、天然气资源。
     开发海洋资源的重要性
     我国经济今后将持续增长,人口也将不断增加,这样资源的需求量和消
费量会大幅度增长。限于陆上资源的种类和数量的有限性,我们就必须在发
展科技、综合合理利用陆上资源的同时,不断开拓资源的新领域和新资源,

把人们经济活动范围扩大到占地球表面积 70.8%的海洋中去,使那里的各种
资源能够为人类和我国的发展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祖国的古代文化
                    
中国四大发明
    我国西汉时开始用丝絮和麻纤维造纸,现存最早的纸为西汉初期的甘肃
天水放马滩纸。公元 105 年,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我国
是世界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造纸术在几个世纪以后传到朝鲜、日本、印
度和阿拉伯,后来又经过非洲北部传到欧洲。造纸术的发明,推动了我国文
化事业的发展,对世界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也是一个伟大的贡献。
    11 世纪中期,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 400 年,开辟了印刷
史上的新纪元。后传至朝鲜、日本、埃及和欧洲,改变了欧洲当时只有僧侣
才能读书和受高等教育的状况,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北宋已有指南针,又叫罗盘针,南宋时广泛用于航海,经波斯和阿拉伯
传到西方,促进了各国航海事业发展,为欧洲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条件。
    火药是我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就有火药
配方的记录,唐末开始用于军事,北宋时在军事上广泛使用。元朝时经阿拉
伯人传入欧洲,对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起了一定作用。
    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四大发明,也是
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我国劳
动人民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都创造了领先于世界其他各国的科技成就。
    商朝的人们认识许多星座,做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春秋时期鲁国的天文学家在公元前 613 年观测到一颗彗星扫过北斗,留
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
    战国时期楚人甘德、魏人石申合著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
学著作。
    唐朝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在世界上第一次领导测量子午线的长度。
    北宋科学家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比英国早 800 多年;他发现地磁偏
角比欧洲早 5 个世纪。
    元朝杰出科学家郭守敬的历法《授时历》,同现行公历一年周期相同,
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 300 年。
    中国的古代天文学成就,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本只称《诗》,后世称为《诗
经》。编成于春秋时代,共 305 篇,举其约数,故又称《诗三百》。分“风”
“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雅》有《大雅》《小雅》,《颂》
有《周颂》《鲁颂》《商颂》。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产生于今陕
西、山西、河南、山东及湖北等地。相传古有“采风”制度,派专人收集民
间诗歌,占《诗经》大部分篇幅的“风”,就是从民间采集来的。据《史记》
等书记载,此书系孔子所删定,近人多疑其说。《诗经》里有些诗描写了劳
动人民的生产情况,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的勤劳勇敢和反抗统治阶级压迫、

剥削的精神,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诗篇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
比、兴的手法。其优秀篇章,描写生动,语言朴素优美,音节自然和谐,富
有艺术感染力。《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汉代传《诗》者
有鲁、齐、韩、毛四家。鲁、齐、韩三家为今文诗学,“毛诗”为古文诗学。
清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辑注较备。
百家争鸣
    战国时期学术界有互相辩争的风气。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
封建制度逐步形成的时期,社会正经历着大的变革,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
阶级斗争非常尖锐。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阶级立场和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当
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了不同的主张。当时争论的问题有:天道观、认识论、
名实关系、社会伦理、礼法制度以及各种政治主张等。参加论争的主要人物
有:墨子、子思、孟子、庄子、杨朱、许行、李悝、吴起、商鞅、尹文、惠
施、公孙龙、荀况、韩非、邹衍等,他们或者著书立说,或者从事教育活动,
或者进行政治改革,积极宣传自己的主张。他们形成了各种不同流派的思想
学说,反映了各自不同阶级和阶层、集团的利益和观点。形成了儒家、墨家、
道家、法家、名家、兵家、纵横家、阴阳家、杂家等不同学派,称为“诸子
百家”。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他的主要主张为:“兼爱”“非攻”,要求人们
互爱互利,反对掠夺战争;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反对厚葬;主张选举贤能
的人来做国君和各级官吏。墨子的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但是在阶级社会里,
“兼爱”思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重要代表人物有孟子和荀子。孟子说:“民为贵,
君为轻”,认识到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主张实行“仁政”,让农民有一定
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还主张放宽刑罚,减轻赋税。但是,孟子
关于“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说法,是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儒
家的另一代表荀子,是唯物主义思想家,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有一定规律,提
出“人定胜天”,即人力能够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这种思
想,反映了战国时期人们对自然斗争力量的加强。
    道家思想的主要代表是庄子。他鄙视富贵利禄,痛恨“窃钩者诛,窃国
者侯”的不公平的社会现象。但他的思想消极,认为人不能战胜自然,甚至
认为“有用”还不如“无用”的好。
    战国时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为韩非。他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现代必然
胜于过去。人们应该按照现行政治需要进行政治改革,不必拘泥于古代的传
统。他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由君主任用官吏来代替世袭
的贵族。他还主张“法治”,认为法律应向全国公布,强调用严刑厉法镇压
人民的反抗。他的学说被秦始皇所采用,后来成为秦统一后许多政治措施的
理论依据。
    各派的学说都持之有故,言之成理,互相争辩,同时又互相影响,使学
术界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有力地促进了学术文化的空前繁荣,在思
想文化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对后来中国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司马迁和《史记》
    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
人。他少而好学,20 岁后游踪几遍全国。武帝元封元年(前 110 年),其父
司马谈死。三年后,他继父职为太史令,得读政府所藏“石室金匮之书”。

太初元年(前 104 年),正式着手撰写《史记》。五年后,他因李陵事被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