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2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咙能发出很强的超声波,而它高高耸立的耳朵,又有着非常复杂的结构,成
为一个接收超声波的仪器。当超声波在空中遇到空中飞行的小虫,便被反射
回来。它的耳朵听到回声,便可以准确判断小虫的准确位置,然后如迅雷不
及掩耳般直扑过去,把这些胆大包天、胆敢阻挡它声波的家伙抓住,美餐一
顿。尤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它甚至可以根据反射回来的声波,准确判断拦
路的是食物还是树木、高墙等障碍物,从而做到百发百中、有的放矢。
    我们日常看到的蝙蝠多为褐色,也有些为淡红色、黄色、白色,或夹杂
有说不上漂亮的白斑、白纹。它的形体变异也很大,最小的体重仅 1.5 克,
最重的一种狐蝠,则重达 1 公斤。
    总起来看,蝙蝠是一种益兽。它们消灭害虫,传播花粉,扩散种子,可
以看做是人类的朋友。但也有些蝙蝠会毁坏作物,传染疾病,骚扰住宅,为
人类带来不幸和烦扰。
    此外,尚值一提的是,有些蝙蝠还可食用。这家伙虽然长得丑陋不堪,
但只要真敢下筷子,据说滋味还不错。
    看到这里,你也许又会说:“世界真奇妙。”
    还有更奇妙的呢,世界上还有以蝙为“类”的植物呢。
    在美国西南部有 130 多种植物完全依靠蝙蝠来传粉受精、繁殖后代,科
学家给这些植物起了个名字,叫蝙爱植物。其中以龙舌兰最具代表性。
    夜晚,月华初升,蝙蝠开始活跃起来。而这时也正是大朵的龙舌兰竞相
开放的时候,它们散发出一股刺鼻的香味在林中飘荡。这种香味中含有丁酸
分子,而蝙蝠身上的气味中就含有丁酸。在同样的气味的招引下,蝙蝠展开
巨大的双翼向龙舌兰飞去。
    龙舌兰的雄蕊花粉非常突出,当蝙蝠把头伸入花冠吸吮花蜜时,它的头
和胸上就会沾满花粉,等它飞到另一朵花上采蜜时,就帮助龙舌兰完成了传

粉工作。
    蝙蝠喜爱这种植物是有道理的,因为帮它传粉得到的报酬十分丰厚。龙
舌兰一个大花序上就能提取 50~60 毫升花蜜,其中蛋白质含量高达 16%,
而龙舌兰的花粉本身也常常是蝙蝠的美餐,这些花粉中蛋白质含量甚至可高
达 43%!
    无论是龙舌兰的香型、开花时间、花蜜和花粉的营养,都十分适应蝙蝠
的需要,难怪蝙蝠喜爱它。

             变色龙
                   
    在动物王国里,生活着一位奇特的居民,为了迷惑敌人,保护自己,它
时常改变体表的颜色,或绿或黄,或浓或淡,变幻莫测。它就是爬行动物避
役,人送绰号“变色龙”。
    避役最奇特的本领,就是“变色”。它能够随着环境颜色的变化随时改
变体表的颜色。假如避役生活在枝叶繁茂的绿树丛中,那么避役的体表会变
成绿色;假如避役栖息在枯黄的树干中间,那么它的体表就会变得暗黄,与
粗糙的树皮颜色相差无几。
    避役为什么能变色呢?这引起了人们的兴趣。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
于发现了其中的奥妙。
    原来,在避役皮肤里面有着各种色素细胞,它们决定着体表的颜色。这
些色素细胞服从神经中枢的指挥,按照神经中枢的命令改变着皮肤的颜色。
每当避役改变生活环境,神经中枢会根据环境颜色向色素细胞发出命令,让
它改变体表的颜色,与环境颜色协调一致。
    避役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变来变去呢?原因很简单,变色是它保护自
己,不被伤害的法术。避役是位弱小的动物,缺乏自卫能力,万一让敌害盯
住,就很难活命了,所以为了生存,在长期的生活中它练就了一身变色本领,
以便蒙骗敌人的眼睛!
    避役还有一处比其他动物高明,那就是它的一双眼与众不同。它的左右
两眼能够各自独立运动,一只眼睛向上看的同时,另一只眼睛却能向前看,
或者向下向后看,即使身体不动,它对周围情况也能一览无余,了如指掌。

                   海外归来的游子——“四不像”
                    
     我国古代神话小说《封神演义》中,周朝军队的大元帅姜尚有一匹神异
的坐骑——四不像。它长着麟头、豹尾、龙身,看上去威风得很。
     无独有偶,我国的野生动物中,也的确有这么一种看上去什么都像,细
端详又什么都不像的怪兽——麋鹿。它的角似鹿、颈似驼、尾似驴、啼似牛,
因而荣获了和姜尚坐骑平起平坐的浑名——“四不像”。
     麋鹿原是我国的特产。早在几万年以前,它就广泛分布于我国中部和北
部的低洼沼泽地带。3000 多年前的周、商时期,它成群结队地漫游于黄河流
域一带。仅在商都的遗址——河南安阳的小屯,发掘出的麋鹿化石就达 1000
多具,可见它的“人丁”何其繁盛了。但以后,由于自然环境的变异,它的
数量不断减少。到清代前期,只有北京南苑的“南海子皇家猎苑”中,还饲
养着一群。野生麋鹿则已荡然无存了。
     19 世纪中叶,麋鹿的怪模样引起了外国人的注意。法、英、德、比利时
等国的外交官和传教士,通过贿赂猎苑守卫、明抢暗偷、巧取豪夺等手段,
弄走了一批,饲养在各自国家的动物园里。但在我国,由于清朝末年内忧外
患,战火连绵,使麋鹿数量不断锐减。1900 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南海
子皇家猎苑”被洗劫,其中的麋鹿,或被劫运海外,或做了砧上之肉。这种
珍稀动物,自此便在我国绝灭了。
     麋鹿是一种特殊的鹿科动物,草食性。雄鹿有角,但没有眉叉。尾巴比
一般鹿长,还生有丛毛。在形体上,它可算鹿类家族中的大个子,一般体长
约 2 米,全重 100~200 公斤。随着季节的变异,它的毛色也随之改变,冬天
显棕灰色,夏天呈淡红褐色。它那两条得天独厚的长腿,使它奔跑起来十分
迅捷。尤其令人难以思议的是,它虽然长得其貌不扬,却是个游泳的行家里
手。而且,这家伙外表温顺,内里刚猛,如果有天敌来打它的主意,无论是
人还是食肉类猛兽,它都敢用自己的角作武器,结结实实地和对方打上一架。
     麋鹿的繁殖能力极低,每胎只生一仔,孕期却长达 10 个月。这也是它在
激烈的生存竞争中,种群逐渐减少的原因吧!
     糜鹿在中国绝迹了,在海外却得繁衍生息。到 20 世纪 80 年代,“侨居”
域外的麋鹿已经达到 1000 余头。1956 年,英国伦敦动物学会给北京动物园
送来两对麋鹿,此后,英国沃旧恩庄园送归 25 头,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
同盟、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又送来 39 头。受尽坎坷的海外游子麋鹿,终于
得以衣锦还乡,重归故土了。为了保护这种叶落归根的珍稀动物,我国在它
的祖居——南海子,为它们重建了家园,并在江苏省大丰县,开辟了麋鹿自
然保护区,使它回归自然。这样,它终于结束了漂泊流浪的厄运,可以再一
次成为子孙满堂的动物群了。

              奇蛇录
                    
    盾尾蛇  斯里兰卡有一种蛇,尾巴像盾牌,人们称它为“盾尾蛇”。这
种蛇头尖,尾大而扁平,酷似一面盾牌,上面有鳞甲一样锐利的棘状突起,
遇到袭击就翘起尾巴来还击,似针刺般厉害。
    果色蛇  巴西草原有一种无毒蛇,长约三四尺,浑身呈绿色,头为椭圆
形。它的舌尖上,长有果子形的圆舌粒,跟樱桃的形状很相似。当它伸出舌
头时,不少小鸟误认为是果子,因啄食而丧生。
    蜡烛蛇  在非洲几内亚湾的一个小岛上,生长着一种全身赤红似火的
蛇。这种蛇,身上含有大量脂肪,舌头的含油量更高。当地居民把它捉住,
去掉内脏,串上纱芯,缚在铁棒上点燃,比煤油灯还亮。一条“蜡烛蛇”可
燃点三四个晚上。
    气功蛇  西班牙的马德里,有一种蛇像人练功一样,能承受很大压力。
它横卧在山路中央,急驶而来的汽车从它身上轧过去后,它摇摇脑袋又爬走
了。汽车为何轧不死它?原来这种蛇腹部生有个“吸气囊”,能使吸进的气
通遍全身。
    撒粉蛇  马尔加什的岛上有种神奇的蛇,它经过的地方会留下一条银白
色的带子。这种白色带子对它们很有用处,它们离窝远了常迷路,于是撒下
粉末,回去对照旧痕迹找到“家”。这种粉末是它体外脱出的皮干燥后变成
的。
    变色蛇  马达加斯加岛上,有种颜色时常变化的蛇,当地人叫它拉塔
那。这种蛇游到青草丛全身立即变成青绿色;伸缩在岩石下或盘缠在枯木上,
则马上变成褐黑色;把它放在红色土壤上,全身又很快红得像胭脂一样,它
真有瞬息万变的本领。这种蛇头小身肥,样子很丑,却很有益,喜欢捕食各
种害虫和老鼠。
    飞蛇  生活在南亚、东南亚地区和中国福建、广东、云南等地的金花蛇,
攀援能力特别强,能沿着陡岩峭壁笔直地向上爬行;常常将细长的尾巴缠绕
在树枝上,以惊人的速度将身体一转,凌空滑翔,飞往另一根树枝或降落地
面,故名为飞蛇。它是一种无毒蛇。
    电蛇  1981 年,巴西一个渔民在亚马逊河口捕获一条 2 公尺长的电蛇,
经生物学家测量,发现这条蛇身上具有 650 伏特的电压,要是有人在水中碰
到它,会被其身上的电轰击。科学家指出,很多生物体内都有电,这种电称
为“生物电”。
    食牛蛇  中南美洲有一种无毒蛇,巴西人称之为苏库里蛇,有好几米
长,如小水桶粗,深绿色,背部和腹部两侧各有一条点状的黑色虚线,头顶
有一块钢盔似的角质板,用来保护头部。它具有很强的进攻能力。猎羊不在
话下:像牛这样的庞然大物它也照吃不误。它捕食的方法巧妙极了:先躲在
岸边的丛林里,乘牛走来之际,突然蹿出缠住。可牛也不好对付,它就设法
把牛拖下水。蛇和牛在水中搏斗,蛇就明显占了优势,因为它有两个能够关
闭的鼻孔。它将牛越缠越紧,使其失去控制能力,不久就淹死了,然后它把
牛拖上岸来,把牛骨揉碎,使牛成为一根特别的“香肠”,又在“香肠”上
涂上一层又粘又滑的液体,而后从牛尾部开始狂嚼大咽起来,最后只剩下一
个牛头。
    当它一下子吃进这根几百斤重的大“香肠”之后,蛇身胀得又粗又大。

蛇皮也变得像一张半透明的玻璃纸,就连蛇肚子中的牛骨牛毛都隐约可见。
它胀得不能动弹,只好就地休息。远远看去,这盘着休息的苏库里蛇活像一
个牛头蛇身的可怕怪物。
    据说它饱餐一顿之后,一睡就是好几个月,昏睡中的苏库里蛇不仅失去
了进攻的能力,也失去了一切自卫能力,成为人们捕捉的大好时期。它的皮
是一种珍贵的皮革,可以加工成袋子、鞋子,蛇肉可供人食用。
                    
             蚂蚁奇闻
                   
    掠夺奴隶的蚂蚁  有一种名叫蓄奴蚁的,专干掠夺别的蚂蚁来做自己奴
隶的勾当。它们先派出几个蚂蚁去侦察,当发现别的蚁巢后,就冲进去杀死
守卫的兵蚁,然后从腹部分泌出一种信息激素,大队蓄奴蚁便蜂拥而来,专
门抢劫蚁蛹,叼上一个就往回跑。当这些被掠来的蛹孵化成蚁后,不认得回
去的路,只能给蓄奴蚁当奴隶了。这些可怜的蚂蚁奴隶专门从事搬运食物、
建筑仓库、修巢铺路、挖掘地道等等工作,还有的则在育儿室里当“保姆”,
为主人饲养小蓄奴蚁或孵化劫掠来的普通蚁蛹。这些蚂蚁奴隶从不反抗,忍
辱负重地干活,直至死亡。
    酗酒的蚂蚁  有一种棕纹蓝眼斑碟的幼虫,能分泌出令蚂蚁垂涎的甜
汁。当蚂蚁在路上遇到这种毛虫时,就用触须刺它一下,毛虫被刺后便装死
躺下了。于是蚂蚁立即发出信息激素,招来了自己的同伴,大家齐心协力,
你推我拉地,把这条肥肥的毛虫拖回了蚁穴。一顿美餐开宴了,全窝蚂蚁从
四面八方爬上毛虫躯体,伸长触须,贪婪地吸吮着毛虫肚子上分泌出来的甜
汁。奇怪的事发生了,不一会儿,只见蚂蚁们像醉鬼一样,一个个都醉倒了。
而那条毛虫并没有死去,相反在蚁巢里找到了所需要的食物——蚂蚁的幼虫
和卵,趁着蚂蚁醉倒之际,美美地饱餐一顿。几天后,毛虫变成了蛹,又化
作蝴蝶从蚁巢里飞走了。而蚂蚁却因贪食甜汁而开门揖盗,醉倒之后又听任
毛虫吞掉自己的儿女,弄得家破人亡。
    吃蛇的蚂蚁  在南美洲的热带丛林里,有一种食肉游蚁,能向毒蛇发起
进攻。热带丛林里毒蛇很多,但蚂蚁更多。当食肉游蚁碰到在草丛中睡觉的
毒蛇时,它们立即蜂拥而上,把毒蛇团团包围起来,步步紧逼。一接触到蛇
的身体,一些游蚁就发起进攻,狠狠地咬住不放。毒蛇被剧烈的疼痛惊醒后,
开始自卫反击,向四周猛冲猛撞,企图突出重围。但寡不敌众,黑压压的蚁
群把蛇叮得满身都是,和毒蛇扭成了一团,它们还边咬边吞食蛇肉。几小时,
地上就只剩下一条细长的蛇骨架了。
    在亚马逊河岸边有一种“却蚁”,喜欢游行和游猎。虽然个儿不大,但
竟敢攻击大蟒蛇。它们常趁蟒蛇熟睡之际,十几万只“却蚁”一起行动,一
拥而上,用尖利的颚牙拚命的嘶咬。蟒蛇疼痛醒来后,在地上乱滚,企图蹭
掉满身的蚂蚁。可是“却蚁”紧咬不放,一条大蛇也敌不过这么多蚂蚁的嚼
咬,最后只得被群蚁蚕食,剩下一副庞大的骨架。
    新西兰的邦牙岛上,也有一种能吃蛇的黄色蚂蚁,叫“拉纳摩亚林布埃”,
翻译成中文是“食蛇蚁”。它们除了集体行动进攻蛇类外,还能从嘴里吐出
一种含有烈性腐蚀酸粘液,蛇体遇到这种粘液,便皮开肉绽,只得任蚁宰割。
    为同伴贡献自己的蚂蚁  在美国的科罗拉多州有一种名叫蜜蚁的蚂
蚁,特别喜欢有蜜源的植物。一旦遇上就狼吞虎咽,吃得肚皮胀到最大限度

为止。这并不是它贪吃,而是在饱餐之后立即赶回蚁巢,碰上没有进食的伙
伴,便主动吐出一点蜜来供它们吃,有时竟把胀鼓鼓的一肚子蜜汁全部贡献
给大家,致使自己饿瘪了肚子,也毫无怨言。
    帮鸟洗澡的蚂蚁  有一种掠鸟,常常从天空中飞落到大群蚂蚁中,蓬松
开羽毛,在地上不断翻转着身体,让蚂蚁咬嚼着身上的脏东西。掠鸟一会儿
身体的这一侧躺在蚁群中,一会儿另一侧扑地,舒服得吱吱直叫。这就是鸟
类的蚂蚁浴。因为鸟类翼下皮肤上有许多寄生虫,蚂蚁爱吃这些小虫,蚁酸
又可以驱赶走这些小虫,所以这些鸟爱用蚂蚁浴来清洗自己的羽毛。
    保护树木的蚂蚁  蚂蚁还能保护养育自己的一种树叫“蚁栖树”,这种
树的外形像蓖麻,生长在巴西。树干表面有许多小孔,长长的叶柄上长着宽
大的树叶,每个叶径部都长有一个“小蛋”,这是一种叫“益蚁”的重要食
粮。“小蛋”被益蚁吃掉后还会再长出来,不断保证供应益蚁的需要。森林
里还有一种破坏树木的蚂蚁叫啮叶蚁,专吃树叶,危害很大。每当这种害蚁
爬上蚁牺树来啮食树叶时,益蚁便会倾巢而出,把啮叶蚁一个个咬死。因此,
蚁栖树总能越长越茂盛,郁郁葱葱发育起大片树林。
    最大、最小和最原始的蚂蚁  蚂蚁品种很多,大小也都 不一样。生活
在非洲的驱逐蚁的公蚁有 3.2 厘米长,有人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蚂蚁。但
是生长在澳大利亚昆士兰一带的公牛蚁比驱逐蚁更大,身长 3.7 厘米。不过
这种最大的蚂蚁极少,所以很难见到。
    世界上最小的蚂蚁只有 0.15 厘米长,叫做贼蚁。世界上最原始也是最古
老的蚂蚁,生活在澳大利亚南部的依礼半岛上,它的外形和蜘蛛相似,身长
1 厘米,黄褐色,会叮咬人畜。夜里成群出动,喜欢吃树上的小虫和甜味物
品。

         蝴蝶云集蝴蝶泉
                    
    云南大理有一眼清泉,人称“蝴蝶泉”,泉边生有一株古老的蝴蝶树。
每当春末夏初,繁花满树,20 多种蝴蝶绕树盘旋飞舞,上下翩跹,美不胜收。
尤其是农历四月十五前后,蝴蝶牵连成串,从蝴蝶树上一直垂到蝴蝶泉中,
令人叹为观止。
    蝴蝶为何飞至蝴蝶泉呢?生物学家从昆虫和生态环境之间找出了答案:
    云南大理蝴蝶泉旁边的山谷,气候湿润,花草茂密,环境条件极适合蝴
蝶生活和繁殖,所以那儿春夏季节蝴蝶聚集成群。清泉旁边的那株蝴蝶树,
开满白色的花儿,花的形状酷似蝴蝶儿,能散发出浓郁芬芳的气味,香气扑
鼻,这香气引诱群蝶前来造访。再者,蝴蝶树的叶子上,经常分泌出来一种
粘液,颜色油亮,是蝴蝶喜欢吃的美食。这些优厚的物质条件,吸引附近的
蝴蝶前来光顾。蝴蝶连须钩足、成群成串地垂吊于树枝,在树下交配、产卵……
便形成了一年一度的自然奇观。
    同样的现象在台湾也曾出现。台湾省南部的山谷,因为与海岸线垂直,
又有丛林作为屏障,冬季冷风无法吹进,山谷中草木依然青翠,所以高山地
带的各种蝴蝶迁飞入谷,聚集成群,数目常常超过百万只。每当黎明时分,
万道霞光穿过丛林,照射到蝶翅上,闪紫映红,变幻无穷,形成独特的自然
奇观——人们称它是“紫蝶幽谷”。
    很显然,蝴蝶集会只是为了寻找一个适宜生活的环境罢了!

           蜘蛛和它的网
                    
    在希腊神话里,蜘蛛是纺织巧匠的化身。
    蜘蛛靠它的网而生存。蛛网有很强的粘性,小昆虫一触及,有翅难逃。
但蛛网粘不住蜘蛛自己。因为它身上有滑润剂,而且躲在蛛网的中心圆形部
分休息,穿梭时主要沿纬丝爬动,而中心部分和纬丝不具有粘性。在蜘蛛肛
门附近有六个纺织器,能产生多种不同的丝线。在显微镜下对它们观察,会
看到这些纺织器犹如人们灵巧的手,拉丝,梳理,合丝为线,如流水一般。
蛛丝是多种腺体的共同产物,它是由许多根不同的、更细的丝混纺而成。丝
线是一种骨蛋白,在体内时,为液体,排出体外遇到空气,立即硬化为丝。
最细的蛛丝直径只有 1%英寸。在人们心目中,蛛丝是不堪一击的,但实际
上,如跟同样直径的钢丝相比,强度还要大一些,水下有些蛛网,甚至可以
网住小鱼。
    世界上大约有 4 万种蜘蛛,除南极洲外,各地均有分布。蛛网大小不等,
形状各异。圆网蛛的网很大,形如车轮;树林间棚蛛的网如棚;珠腹蛛的网
似笼;水蜘蛛的网像钟;草蜘蛛的网则和吊床极为相似;有的蜘蛛,能织出
一片密网,安装在草杆上,它在微风中展开,像船上的风帆;南美洲有一种
蜘蛛,它的网很小,只有邮票那么大。这种蜘蛛没有守候的耐性,总是用前
面的四条腿扯着网,见有合适的过客,随时将网蒙过去,捕而食之。
    很多蜘蛛结网是在破晓前进行,因为此时温度最低。如果空气潮湿,蜘
蛛会停止结网,因为蛛丝中含有的胶状物,很易吸收水分而失掉粘性,上述
两点,是蜘蛛能预报天气的原因。
    1794 年深秋,拿破仑进军荷兰,在紧急关头,荷兰人抽开了水闸,用洪
水阻挡法军。拿破仑被迫撤军,在后退途中,有人发现许多蜘蛛在忙着结网,
这预示着干冷天气就要到来。拿破仑当机立断,下令就地待命。果然,天生
寒潮,江河封冻,拿破仑军队踏冰进攻,荷军大败。
    蜘蛛结网是专心致志的,即使是外边闹翻了天,它仍有条不紊地在织自
己的网。编一个网一般只要 25 分钟,如受风等其他环境影响,则可能要多花
一两倍的时间。有些老谋深算的蜘蛛,还会在网下另加一条保险带。
    同其他动物一样,蜘蛛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最早的蜘蛛,仅
会扯一条独丝,像晒衣绳那样单调。
    有些蜘蛛网,独特而坚韧,为当地人所妙用,下面略举几例。
    天然渔网  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人们用来捕鱼的鱼网很特别,它不是人
工织成的,也不是用机器生产的,而是由当地的蜘蛛织成的。人们只是把渔
网的基底织好,然后把“半制品”挂在两棵树之间,再由蜘蛛去完成大部分
的织网任务。
    原来,巴布亚新几内亚的蜘蛛与众不同,它们吐出的蛛丝非常坚固结实。
据说,用这样的蛛丝织成的网,是很理想的天然渔网,人们拿它来捕鱼,足
可以用两个星期。
    蜘蛛编制手套  在法国国家研究院陈列室里,收藏着许多科学家发明创
造的珍品。其中有一双人类第一次用人造纤维织制的手套。它是现代形形色
色的人造纤维的起点。这双手套是法国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