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2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雷雨》全剧:第一幕中周萍与蘩漪的对话已显示了矛盾,这是冲突的开始;
第二幕冲突正式展开;第三幕冲突又进一步发展;第四幕则以白刃相见,达
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2.主次型。全剧有一主要冲突,但这一冲突并非每场都出现,有时出现
的是次要冲突。如《西厢记》中的主要冲突是自由婚姻和封建婚姻的冲突,
具体表现为莺莺、张生和老夫人、郑恒的矛盾。但实际上全剧除了二本三折
的“赖婚”、四本二折的“拷红”外,其他场次中老夫人的戏并不多。而张
生、莺莺和红娘由于身份、处境、教养、个性不同,对封建礼教的态度亦有
差异,所采取的反抗和挣脱束缚的方式也不同,因而不断发生冲撞和误会,
由此构成十分强烈的喜剧效果。
3.多样型。一些剧作由于没有贯穿到底的完整而集中的戏剧情节,各场
多由一系列人物的生活片断组成,它在众多人物的生活场景中,展示一个个
分散的冲突,这些冲突统一于共同的主题之下。如《茶馆》,没有贯穿到底
的情节,每幕之间相隔 20 年左右,各种矛盾既不互相交织,又不连续发展。
三幕表示了三个不同历史时期,这三部分中各有不同的冲突,但各种冲突又
都统一于葬送旧时代这一主题之下。
分析戏剧结构
戏剧结构是戏剧的骨架,在整个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戏剧结构
指戏剧情节的组织和安排,弄清了它,才能更好地理解和领会戏剧的思想内
容。戏剧结构必须是完整统一的,必须是有机的整体,场与场之间、情节与
情节之间必须有连贯性、逻辑性和顺序性,它所要求的严密、紧凑和巧妙,
比其他艺术形式要高得多。分析戏剧结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要掌握戏剧结构的类型。
戏剧结构的主要类型有三种:
1.点线型,亦称开放型。点,指剧中各段的中心事件;线,指贯穿全剧
的主线。这种戏剧结构包括的范围较广,把戏剧故事情节按先后顺序从头至
尾原原本本地表现出来,能完整地表现事件始末过程。中国古代戏曲较多采
用这种类型。古代戏曲是按“折”“出”“场”来划分的。虽然戏剧情节是
按顺序发展的,但每折、每出、每场都有一个中心事件,因此每个段落都有
相对的独立性。情节线索将各个段落连贯起来,如一串明珠。
2.横截型,亦称锁闭式。这种戏剧的完整过程并不按时间顺序来展示,
而是截取生活的某个横断面,把一切都集中在这个断面上,而那些有关情节
则用回顾叙述的方式在剧情发展中逐步透露出来。如《雷雨》所表现的内容,
作者没有按时间顺序叙述,而只取现在,把整个故事浓缩在不到一天的时间
里,把地点凝聚在周家客厅和鲁家两个场景中。
3.展示型,亦称人物展览型。这种戏剧结构介于点线型和横截型之间,
以展示人物形象和社会风貌为主要目的。其特点是剧中人物多,情节简单,
全剧似乎没有一件贯穿到底的事件。如《茶馆》用三幕戏分别写三个历史时
期,历时半个世纪,人物有 70 多个,但全剧没有贯穿首尾的情节,没有贯穿
始终的对立斗争,剧作利用人物和事件的时断时续的发展,展示各种人物形
象和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
第二,要善于剖析戏剧结构。
首先,可以从纵横两方面入手。纵,指要弄清剧中有几条情节线索。有
时一出戏只有一条线索,有时为一条主线一条副线,有时有若干条副线。重
点是要把握主线。横,指要弄清剧中各个阶段的特点。戏剧一般可以分为五
个阶段:剧情介绍、矛盾开始、高潮出现、矛盾解开、全剧结束。重点要把
握住高潮。也有的剧本一开始就展开,介绍剧情是要把握住高潮。也有的剧
本一开始就展开矛盾,介绍剧情是分散在许多场里进行的;也有的剧本戏到
高潮就结束了,没有矛盾的解开和结局,要根据不同的剧本来分析。
其次,要把握戏剧情节的来龙去脉。情节是塑造人物、表达思想的重要
手段。有的剧作情节较为复杂,要能去掉枝蔓,把握主干。如《雷雨》的情
节主要为:周萍过去曾和后母蘩漪发生过暧昧关系,现在又爱上了四凤,因
怕父亲发现,决心到矿上去;因鲁侍萍的到来和蘩漪的阻挠,引起波折,最
后发现他和四凤是同胞兄妹,又被蘩漪揭穿了不可告人的关系;结局是四凤
触电,周萍自杀。
再者,要把握戏剧节奏。戏剧的节奏是有一定规律的,有的好似一个浪
头跟着一个浪头,最后汇成冲天而起的大浪。如《窦娥冤》中,窦娥的悲惨
命运是一步步推进的:她 3 岁失母、7 岁当童养媳、17 岁守寡、20 岁遭诬害,
波涛越掀越大,最后激荡成潮,唱出“三桩誓愿”,惊天动地。有的戏剧节
奏是时快时慢、有张有弛的,好似上下起伏的波澜。如《西厢记》从头到尾,
就是由许多有节奏的波浪构成的。
第三,要弄懂戏剧结构中的主要手法。
1.悬念。悬念可以不断造成观众的急切期待心理,是引起观众兴趣的最
重要艺术手段。如《雷雨》第二幕中的一连串悬念;繁漪知道周萍要走,坚
决要求周萍留下,并在两次遭拒绝时,两次警告周萍,周朴园的到来打断了
他们的谈话,又造成一个极其紧张的悬念。这层层悬念,就使观众非看下去
不可。
2.吃惊。吃惊是指观众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受到出乎意料的震动。
如《雷雨》第三幕中蘩漪突然出现在四凤卧室窗口。再如《西厢记》五本中
张生正待与莺莺成亲之际,一向没出现的郑恒却突然出来阻挠。
3.激变。此指剧情突然发生 180 度的急剧变化,即所谓突然由逆境转到
顺境,或由顺境转到逆境。如《西厢记》二本中,孙飞虎兵围普救寺,指名
索要莺莺,此为逆境;张生请杜确解了围,又转入顺境;崔母变卦赖婚,再
转入逆境。此外,误会、巧合、对照、烘托等手法,也对戏剧结构有重要影
响。
理解戏剧语言
戏剧语言是戏剧的基础,无论是说明剧情、过场连接,还是展示冲突、
刻画人物,都离不开戏剧语言。理解戏剧语言在剧作中的作用,对把握全剧
至关重要。
第一,明确戏剧语言的特性。
1.动作性。戏剧是一种动作艺术,戏剧动作主要体现在剧中人物发自内
心的语言上,所以剧本台词必须体现出强烈的动作性。《雷雨》第二幕中,
周朴园与侍萍的对话就极富动作性。周朴园不知面前的女人就是 30 年前被他
遗弃的侍萍,在侍萍叙述悲惨身世过程中,他四次发问:“你——你贵姓?”
“你姓什么?”“你是谁?”“哦,你,你,你是—”从随便敷衍到惊惧,
最后终于不得不当面承认,鲜明地展示了他渐趋紧张的内心动作。戏曲中一
些优美的唱词也极富动作性,如《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开头一段唱词,
从眼神的顾盼来说就有鲜明的动作性:“碧云天”,是高而远;“黄花地”,
是低而阔;“西风紧,北雁南飞”,是自右到左;“晓来谁染霜林醉”,是
遥遥相问;“总是离人泪”,则以凝视的目光对之。这些都极有层次地表现
了人物的感情变化。《牡丹亭》中的许多唱词也很有动作性,如“惊梦”中
的一段:“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施逗的彩云偏。步香闺
怎便把全身现。”——她先是沉思,继而整理饰物,接着侧身斜视,惊讶地
发现自己被镜子偷映进去,然后徐步香闺。这段唱词包含了许多漂亮的表演
动作:转身、抖袖、碎步、凝神等。
2.个性化。戏剧语言要符合人物的年龄、性别、职业、地位、情趣,要
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在《茶馆》中,唐铁嘴一上场第一句话就是:“王
掌柜,捧捧唐铁嘴吧!送给我碗茶喝,我就先给您相相面吧!手相奉送,不
取分文!”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一个油滑而又可怜的江湖相士的嘴脸。
3.形象化。形象的语言易上口,内涵深,也充满着生活气息。《茶馆》
第一幕中,常四爷斥责在兵营当差的二德子只会欺压自己人时说:“要抖威
风,跟洋人干去,洋人利害!英法联军烧了圆明园,尊家吃着官饷,可没见
您去冲锋打仗。”极形象地表现了二德子的品性。
4.哲理性。戏剧语言必须给人启迪,发人深省,必须精辟,有一定思想
深度。如《茶馆》第三幕中,常四爷说:“我爱我们的国家啊,可是谁爱我
们呢?”这话是很有哲理性的。《窦娥冤》第三折中,窦娥对天地的控诉,
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也点明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第二,要抓住戏曲语言的特点。
戏曲语言与话剧语言在主要方面是一致的,但在形式上有很大不同。戏
曲语言的特点主要有三:
1.宾白。宾白可分韵白、口白、方音白三种。韵白是一种朗诵式念白,
要按一定音韵咬字发音,多用于有身份、有才学、举止端庄的人,包括引子、
定场诗、定场白、下场诗等。口白是一种近口语的念白,多用于丑角和身份
低微的平民百姓。方音即用乡土音读白。宾白是叙事的手段,比如《窦娥冤》
中主要事件,赛卢医赚蔡婆、张驴儿父子救蔡婆、张驴儿向赛卢医讨药、下
毒、张驴儿老父喝错汤药、审问、雪冤等,全是在宾白中完成的。宾白还是
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莺莺把千言万语
铸为一句:“张生!此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表现出莺莺的痛楚、担
忧、爱恋、矜持等复杂感情。张生于百般无奈之际,又不甘示弱,只好口出
狂言:“小生这一去,自夺一个状元。”表现出他既爱好面子又无计可施的
书生气,足见其憨直可笑。
2.曲词。曲词即戏曲的唱词,古称曲文。从宋代南戏形成以来,逐渐分
为本色(如《窦娥冤》)、典雅(如《西厢记》)两种。曲词的语言被称之
为“沉思的语言”,常用以揭示特定的内心世界。曲词讲究情境,有时情景
交融,景是人物眼中之景,情则寓于景中。《西厢记》“长亭送别”中则以
情语为主。情境中,或以乐景写悲,如《牡丹亭》“惊梦”,用景色陆离、
春光缭乱的乐景写杜丽娘心中之郁闷;或以哀写乐,如《西厢记》“闹斋”,
用哀婉气氛写出极乐之情。曲词有时直接抒发人物的内心感情,如《窦娥冤》
三折中,窦娥被斩前的一段唱,唱词连用了四个“念窦娥”,这里有含冤负
屈的诉说,有对自身苦难和往昔生活的回顾,声泪俱下,既表现了窦娥对人
生的眷恋,也是对婆婆的哀怜和安慰。
3.曲白相生。曲、白之间的关系是极为为密切的,不可把它们截然公开。
曲生白,白生曲,二者浑然一体。例如《牡丹亭》“惊梦”中,杜丽娘上场
时的一句宾白是:“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由此唤出“原来姹紫嫣红
开遍……”一段绮丽唱词,曲词中“原来”是由上句宾白“怎知”来的。接
着曲又生白:“恁般景致,我老爷和奶奶再不提起”,这疑诧和不满,又生
出下面她对自然风光向往的曲词:“朝飞暮卷,云霞翠轩……”。
中国名剧精粹
窦娥冤
《窦娥冤》是元代杂剧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叙写民女窦娥蒙冤被官府
判处死刑的故事。
窦娥幼年因家贫被卖给蔡婆婆家作童养媳,丈夫又不幸早亡,婆媳二人
相依为命,艰难度日。蔡婆婆去索还债款,在城外险些遭到杀害,被当地恶
棍张驴儿父子救下。张驴儿父子借故住进蔡家,并强迫蔡氏婆媳分别嫁给他
二人为妻。窦娥坚决不从,张驴儿顿生歹意,煎毒药图谋害死蔡婆婆,以使
窦娥屈从。不料,毒药误被张驴儿的父亲所食,致使身亡。张驴儿于是诬告
窦娥为投毒凶犯。窦娥为了不使蔡婆婆受到牵连,在严刑威逼下,屈打成招,
被判斩刑。临刑之时,窦娥指天骂地,痛斥官场腐败,冤枉无辜,并立下誓
愿:我窦娥死后,颈血溅上丈二白练,六月降雪,并且此地大旱三年。这些
誓愿在她受刑后一一应验,证示了窦娥的不白之冤。三年后,窦娥之父窦天
章得任官职,审查案卷,窦娥鬼魂向其父诉说冤情,结果真相大白,恶人得
到了惩治。
全剧对元代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对官府草菅人命的
罪行予以凌厉的鞭挞,同时强烈地抒发了那些长期遭受压迫而又无法诉告的
人民群众的反抗情绪。
西厢记
《西厢记》是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的代表作,也是广为流传、深受
人民群众喜爱的传统剧目之一。该剧描写了一出波澜迭生的爱情故事:唐德
宗贞元年间,相国夫人郑氏因相国病逝,携女莺莺以及侍女红娘,扶灵柩到
某地安葬,暂住在普救寺的西厢房内。
青年才子张生上京赶考,路经此地,到寺内瞻观,恰值莺莺在红娘陪伴
下正在佛殿上游玩。张生、莺莺一见倾心,互生爱慕之情。待至月明风清的
夜晚,张生从寺内隔墙高声吟诗,又被正在后花园中焚香的莺莺听到,也吟
诗作答,沟通了心意。普救寺突发危难,叛将孙飞虎派兵把寺院围定,要夺
莺莺做压寨夫人。危难中,老夫人无计可施,便下招贤令:有能退兵者,许
以莺莺为妻。张生因与白马将军杜确有交情,自报退兵之策,写下向杜确求
援书信,由小和尚惠明送出,救兵果然到来,解了重围。正当张生、莺莺内
心暗自十分喜悦时,老夫人突然变卦,要把张生做继子看待。由于红娘的穿
针引线,张生和莺莺私下相会,结为夫妻。事发后,老夫人十分恼怒,要拷
打红娘,红娘凭借机智和雄辩,迫使老夫人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但又强令
张生赴京考试,把金榜题名作为迎娶莺莺的先决条件。后来张生考中状元,
又历经曲折,才和莺莺终成眷属。全剧充分表达了反对封建礼教的重大主题。
郭沫若曾指出:“《西厢记》是超过空间的艺术品,有永恒而且普遍的生命。
《西厢记》是有生命的人性战胜了无生命的礼教的凯旋歌、纪念塔。”
牡丹亭
《牡丹亭》是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一部杰出的浪漫主义爱情悲
喜剧。
剧中写的是江西南安府太守杜宝的独生女杜丽娘,在侍女春香的引动
下,到后花园游春。美好的春光使杜丽娘感慨万端,回到房中午睡便做了一
个梦,梦见一位风雅才子持柳枝和她在牡丹亭畔幽会。此后,便念念不忘这
位梦中的情人,结果忧思成疾,竟然离开了人世。死前,画了一幅自画像,
还题诗一首,托春香藏于后花园的湖石边。杜丽娘在地狱里,仍不忘向判官
打听情人的姓名,她的美丽和痴情竟然打动了死神。
三年后,游学才子柳梦梅来到后花园,拾得杜丽娘的自画像,感到这正
是在梦中和他幽会过的小姐。晚间,画中人竟然出现在他的面前,向他表示
爱情,并要求柳梦梅挖坟开棺,使她复活。在杜丽娘复活的奇迹出现后,他
俩一起逃到京城临安。在科考发榜之前,柳梦梅找到丈人杜宝,述说杜丽娘
复生之事,杜宝认定柳梦梅纯属盗墓贼,要把他打入大牢。这时传来柳梦梅
高中状元的消息,才得到解脱。最后经皇帝公断,全家团圆。全剧着重歌颂
了杜丽娘对封建礼教的叛逆精神,用浪漫手法表现了主人公的美好理想,所
产生的社会影响十分巨大,也很深远。
桃花扇
《桃花扇》是我国清初著名剧作家孔尚任创作的一部反映南明弘光小王
朝覆亡的史剧。这部史剧通过文士侯方域和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直
接或间接地触及到当时的重大史事与人物,暴露了弘光朝昏君乱相的丑恶行
径与可憎面目,表达了社会下层人物的爱国之心与民族气节。这正如作者所
宣明的:“《桃花扇》一剧,皆南朝新事,父老犹有存者。场上歌舞,局外
指点,知三百年之基业(指明朝)毁于何人,败于何地。”由于该剧主题深
刻、人物鲜明、结构严谨、文词富有个性,一时轰动剧坛,被誉为明清传奇
的压卷之作,至今经过改编仍在上演。
长生殿
《长生殿》是我国清初著名剧作家洪升创作的一部优秀剧作。这部剧作
取材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不朽长诗《长恨歌》,叙述了唐明皇李隆基和他
的宠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
杨玉环凭借一副倾国倾城的天生丽质,赢得了唐明皇的特别宠爱。随着
她在宫中地位的升迁,其兄杨国忠以及有关的亲属都在朝中窃据了要职。杨
国忠身为宰相,却一味贪赃枉法,欺上瞒下,结党营私,陷害忠良,致使朝
野怨声载道。
在这种社会矛盾空前尖锐的形势下,范阳等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及其部将
史思明,发动了叛乱,兵锋指向长安。在岌岌可危的险境中,李隆基带领近
臣及爱妃杨玉环仓皇外逃。行至郊外“马嵬坡”时,随行将士要求处死杨玉
环,否则就拒绝再启程。李隆基万般无奈,不得不忍痛命杨玉环自缢。随着
杨玉环香魂归天,李隆基几乎痛不欲生。尽管战火逐渐平息了,可他对杨玉
环的思念有增无减。除夜夜梦见外,二人终于在天上相会。全剧描写了帝妃
之间的爱情,也充分暴露了这种爱情给社会和国家造成的恶劣影响。至于统
治阶级的荒淫与腐败,也全盘托出。迄今为止,《长生殿》仍是南北昆剧剧
团的保留和上演剧目。
天仙配
《天仙配》是当代黄梅戏的优秀保留剧目。改编后剧本所描写的是:董
永卖身葬父,在付员外家为奴。玉帝第七女同情董永的遭遇,私自下凡,与
董永结为夫妇。百日期满,玉帝逼迫七仙女返回天宫,夫妻二人忍痛分别。
剧作着意刻画七仙女的大胆、直率,董永的忠厚、朴实,使得这部神话剧较
好地显现出了反封建的意义。因此,多年来在全国各地广为流传。
宝莲灯
《宝莲灯》原名《劈山救母》,历史渊源久远。经改编为河北梆子剧目
后,在全国产生较大的影响。该剧描写华山三圣母用宝莲灯救护生灵,与民
间医生刘彦昌互相敬慕,结为夫妇,生子沉香。而三圣母之兄二郎神却命哮
天犬盗走宝莲灯,将三圣母镇压在华山之下。霹雳大仙救走沉香,授以武艺。
后来沉香斧劈华山,救出了三圣母。
梁山伯与祝英台
《梁山伯与祝英台》是越剧剧种中优秀的传统剧目。本世纪 40 年代就曾
由袁雪芬等人编为《梁祝哀史》上演。建国后,由袁雪芬、范瑞娟口述,徐
进等又进行了重新整理和改编,始称《梁山伯与祝英台》。剧作描写的是,
祝英台女扮男装,到杭州求学,途中与梁山伯结为兄弟。两人同窗共读,三
载相伴,情谊深厚。学成分别之际,英台托言为妹作媒,向山伯自许终身。
山伯从师母处得知真情,赶到祝家庄求婚,方知英台之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太
守之子马文才。梁山伯由此悲愤成疾而身亡。马家迎亲之日,花轿途经梁山
伯墓,英台到墓前哭祭;墓茔为之裂开,英台随即跃入穴中,双双化为彩蝶
飞出。全剧突出地反映了封建礼教对青年男女的迫害,并运用浪漫,抒情的
戏曲手段讴歌梁祝爱情,剧中的“十八相送”“楼台会”等段落在全国广为
流传,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雷雨
《雷雨》是当代著名剧作家曹禺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 1934 年 7 月,
成为中国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剧中描绘的是:某矿董事长周朴园与年轻的婢女侍萍有私情,生下了两
个儿子。周朴园没有善待侍萍,致使她投河,但被人救出,离乡远走。周朴
园误以为侍萍已死。后来周家北迁,恰与侍萍再嫁的鲁家共居一地,互不相
知。鲁家父女为周家打工。侍萍与周朴园所生的儿子周萍此时在周府已经成
年,而周朴园的妻子蘩漪又与他发生了暖味关系,但周萍实际上真爱着在他
家打工的侍萍再嫁后所生的鲁家女四凤。当蘩漪得知这种情况后,遣回四凤,
召来侍萍,两家关系于是被揭开。周萍和四凤明白他们竟是异父同母兄妹后
禁不住双双自杀身亡。侍萍与蘩漪也不堪重负,一呆一疯,只剩下孑然一身
的周朴园。作者在剧中表现了尖锐的思想冲突和阶级差别,展示了三个不同
阶层、不同性格的女性以不同的方式,对命运所做的抗争和她们走向毁灭的
悲剧结局。
日出
《日出》是曹禺的代表作“三部曲”之一。1935 年开始构思、写作,1937
年首演。作者在写作该剧之前,有过对旧社会都市生活方方面面的丰富积累,
看到过许多“梦魇一般可怖的人事”,于是向观众和读者推出了《日出》的
下述剧情:
学生出身的交际花陈白露,住在大旅馆里,靠银行家潘月亭的供养,过
着灯红酒绿的都市生活。好友方达生听说她堕落了,从家乡跑来“感化”她,
让她跟自己结婚,并随自己回去。但对社会和恋爱以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