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2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找铁铲,途中,遇到了强烈的风沙,风沙迷住了爱尔迪克的眼睛,他只好先
躲起来。待风沙过后,他睁开眼睛,令人难以置信的一幕发生了,一座古城
出现在他的眼前:有城墙、有街道、有房屋、甚至还有峰火台。爱尔迪克恐
怖极了。他以为看见的是魔鬼的宫殿。他匆匆地在城市中空无一人的街道上
走了一圈,拾了几枚古币,背了两块精美的雕花木板,向斯文赫定的探险队
赶去。
爱尔迪克的发现使斯文赫定激动得差点儿晕过去。他知道,这一定是考
古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由于没有水,斯文赫定不得不离开这里。他决定第
二年再来彻底考察。
1901 年 2 月,斯文赫定带着充足的水和食品又来到了这里,他发现,这
里是一座被人们遗弃了的古城,而原先,曾经有过相当的繁华。
斯文赫定在这里发掘了大量文物,包括钱币、丝织品、粮食、陶器、36
张写有汉字的纸片,120 片竹简和几支毛笔……
斯文赫定回国后,把文物交给德国的希姆莱鉴定。经鉴定,这座古城就
是赫赫有名的古国楼兰,整个世界震惊了,随后,许多国家的探险队随之而
来……
1979 年,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最新发掘,辉煌的楼兰古国,终于重见天
日了。
辉煌的楼兰古国
经过历史学家和文物学家长期不懈的努力,楼兰古国神秘的面纱被撩开
了。
昔日的楼兰城占地约 10 万平方米,在孔雀河下游。城正中是行政官署,
官署由土坯砌成,有粗而高的门柱,有涂朱漆的雕梁画栋,这里是古城的权
力中心,也是古城最豪华的处所。
城南是居民区,居住着大约 14000 人,残存的房屋显示出这里有中国宅
院式建筑,分正房和厢房,屋后还有果园。
城东有一座高大的佛塔,5 里外有一座佛寺,这可以窥见当年这里的宗
教情况。城东北还有残存的土堆,这就是汉代的驿站遗址。
城西北和西南有茂密的胡杨林。
城中街道纵横分明,还有一条河由西北向东南穿城而过。城周围有集中
的墓地,这里可窥见当时的风俗人情。
大量的文物再现了楼兰昔日的辉煌。城里发掘了大量的文书及木简;既
有汉代的五铢钱,也有遣霜帝国的铜币;既有汉代的丝织品、绢网,也有波
斯的壁画,甚至希腊、罗马以雅典娜为图案的工艺品;还有各国的陶器和漆
器。
这一切都显示了楼兰在中西方交通、文化交流及商贸上无与伦比的重要
地位。
古丝绸之路西出长安,经著名的敦煌,再西行至楼兰。楼兰的确是中国
对外交流的枢纽和前哨。它在当时,是一座颇具规模的国际性中转城市。中
国客商到这里,便可选择不同道路前往世界各地,而世界各地的人员从四面
八方汇集于此,再前往长安。正如史学家孔拉特所说:“楼兰古城的兴衰,
是一面世界史的纪念碑。”
让我们想想昔日楼兰的辉煌吧:
不同风格的华丽的建筑比比皆是,街上人流熙熙攘攘,不同国家的语言
此起彼伏,一拨一拨的驼队来来去去,商人们携带着大量钱币和货物寻找着
设有客满的旅馆,中国的军人们也许是在恣情纵酒吧,因为这一派和平热闹
的景象似乎显示出他们的多余……
然而,这一切都去得那么仓促和突然,它似乎在极其短暂的时间内消失,
消失得无影无踪,是什么使这个繁华的古城陡然之间变成了一座空城,随即
被掩埋在厚厚的黄沙之下呢?
楼兰消失之谜初探
罗布泊是一个变化无常的湖泊,被称为“会迁徙的湖泊”。古代,罗布
泊就在楼兰古城北,司马迁说楼兰古城:“临盐泽”,就是指的罗布泊。专
家们指出,孔雀河与车尔臣河汇入塔里木河,经库鲁克河流入罗布泊。罗布
泊是古楼兰的生命之源,罗布泊的迁移,使楼兰水源枯竭,植物死亡,导致
了气候恶劣,楼兰人继续留在这里只可能坐以待毙,于是他们只好弃城别走,
楼兰古城也就在历史上消失。
但是罗布泊为什么会迁移呢?专家们却又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是塔里木
河携带大量泥沙,使罗布泊淤塞,湖底抬高,塔里木河只好改道他行,旧的
罗布泊就干涸了;也有人认为是由于塔里木河在土质松软的谷地流淌,会自
行改道,形成新的河床,造成新的罗布泊;还有学者认为,罗布泊的迁移是
由于地质构造和运动表现不均衡的结果。
许多学者也认为,古楼兰的衰亡是与社会人文因素紧密相连的,我国古
书记载楼兰古国的最后存在时间在东晋十六国时期,这正是我国历史上政局
最为混乱的时期,北方许多民族自立为藩,相互战争。而楼兰正是军事要冲、
兵家必争之地。频繁的战争、掠夺性的洗劫使楼兰的植被和交通商贸地位受
到了毁灭性的破坏。而沙漠边缘的古国,丧失了这两个基本要素,也不可能
存在下去。于是,它就变成了今天满目黄沙、一片苍茫的景象。
楼兰被遗弃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专家学者们还在探索……
斧声烛影 千古之谜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的死,《宋史·太祖本纪》上只说了两句话:一句是
“帝崩于万岁殿,年五十”;一句是“受命于杜太后,传位于太宗。”杜太
后是他的母亲,光义是他的同母兄弟。兄死弟“及”(继位),倒也不是没
有先例,然而私家著作却绘声绘色,议论纷纷。
《湘山野录》如是说
文莹是宋朝初年的一个关心时政的和尚,专门收集宋初至仁宗时期的朝
野轶事,他在《湘山野录》中记述道:
开宝九年(公元 976 年)十月二十日晚上,赵匡胤到湖边观看天象,开
始天气晴朗,突然间阴云四合,狂风大作,居然下起雪雹来,宋太祖赵匡胤
心中不悦,召来弟弟光义,在万岁殿对酌,你一杯,我一盏,喝得也还畅快,
后来,太祖瞪着两眼,似乎有什么话要说,光义就叫宦官、宫女尽行避去,
守候在外面的人只是远远看见屏风之上,烛光摇曳,人影散乱,光义时时离
席,好像喝醉了酒的样子。这时已是三更,纷飞的雪花已在地面积了数寸,
猛然间听到了斧声,好像是赵匡胤在用斧头斫雪,一边斫着,一边高声叫道:
“好做!好做!”后来就睡了,鼾声如雷。赵光义也睡在里面,将近五更,
周遭寂无声息,光义突然说:皇帝死了。于是光义接受了遗诏,在灵柩前即
了帝位。
这一段文字出现的比较早,主观成分也似乎较少,然而却留下了许多疑
团:赵光义不可在宫里睡觉,却居然在宫里睡觉;宦官、宫女不应该离开皇
帝,却居然全数离开,忙乱的人影,奇怪的斧声,以及赵匡胤含义不明的“好
做、好做”的呼喊……无异于告诉了人们,这是一场事先策划的血腥谋杀。
目的:当然是为了皇位。
43 年之后,另一位著名的历史学家出世了,他就是《资治通鉴》的作者
司马光。
司马光如是说
司马光作为一个正统的史学家,为尊者讳,为长者讳,当然是尽力地为
赵光义开脱,然而也没法遮盖篡位的罪责,他在《涑水纪闻》里这样说:太
祖去世的时候,已经四鼓。宋皇后叫内侍都知王继恩把皇子德芳叫来,王继
思考虑到太祖早就打算传位于晋王光义。就直接去找光义,光义大惊,犹豫
不决,王继恩说:“再犹豫,皇位就是别人的了!”
于是两人一道踏着积雪步行到宫门,宋后问:
“是德芳来了吗?”
王继恩说:“晋王来了。”
宋后看见晋王,说不出的惊诧,后来突然醒悟过来,泪流满面地对光义
说:“官家,我母子的性命,都托付给你了。”
官家,是宋朝宫廷内对皇帝的称呼。
晋王也流着眼泪说:“我们共保富贵,你不要担心。”
——司马光掩盖了光义杀兄的血腥罪行,又把篡夺皇位的主动权强加在
一个高级太监身上,但是,也并不否认篡位的基本事实。
临终垂训与“金匮之盟”
赵光义以皇弟的身份继承兄长的帝位。据说,是根据他们的母亲杜太后
的意见,杜太后临终的时候,曾对赵匡胤说:“你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是
因为后周的皇帝年纪太小,不能凝聚众心的缘故,如果后周是一个年长的皇
帝继位,你怎么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义都是我的亲生儿子,你将来把帝位
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福啊!”
赵匡胤表示同意,于是就叫宰相赵普当面写成誓词,封存在于金匮里,
叫一名宫女保存起来,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也就是赵光义“兄死弟
及”的合法根据。
但,这个“金匮之盟”的真伪,是很值得怀疑的。
(一)杜太后去世的时候,赵匡胤还只有 34 岁,正值壮年,这时赵匡胤
的儿子德昭已经 14 岁了,转眼就是大人了,即使是赵匡胤三五年后去世,也
不会出现后周柴世宗遗下 7 岁孤儿的群龙无首的局面,以杜太后之贤明,绝
不会出此有悖纲常的下策。
(二)如果真有“金匮之盟”,太祖去世的时候,光义完全可以公布出
来,堂堂正正地当皇帝,可是他没有这样做,直到众论哗然后的第五年,他
才如梦初醒地记起了这件似乎被遗忘的旧事,并且煞有介事的列举证人,公
布誓约,人们不得不怀疑,这所谓的“誓约”,是不是为了内部斗争的需要
而临时炮制出来的鬼话。
《宋史》中的画外音
《宋史》对太宗赵光义推崇备至,但也以后人议论为由提出了一些委婉
的指责,话虽是轻描淡写,但落点都是很重的。
《太宗本纪》中说:“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
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焉。”
换成白话来说,后代的人对赵光义有以下 4 点非议:
(一)为什么不等到第二年,就改换年号。——亲君即位,常例是次年
改用新年号纪年,可是光义为什么迫不及待,把只剩下两个月的开宝九年,
改为兴国元年?是不是心怀鬼胎,抢先为自己“正名”,以期造成不可逆转
的既成事实?
(二)涪陵县公为什么被贬而死。——涪陵县公是什么人?是赵光义的
弟弟光美。既然是“兄死弟及”,下一轮的皇位继承人就应该是这位叫做光
美的弟弟了,可是光义即位不久,这位因避讳改名为廷美的弟弟,就不明不
白地被削夺王位,贬为涪陵县公,不久,就“抑郁”而死。
(三)武功王为什么自杀?——光义篡位的时候,匡胤的长子德昭已经
30 岁,当时被封为武功郡王。征讨北汉之后,德昭好意地劝太宗信守诺言,
奖励出征的有功将士,可光义把脸一沉,居然说:“等你自己当了皇帝,再
赏也不迟。”德昭感到自己受到深刻的猜忌和防范,性命早晚难保,回家后
就自刎而死,这种行径,无异于逼杀。
一年之后,匡胤的年仅 23 岁的幼子德芳,也神秘地暴病身亡。人们只可
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宋后的担心不幸而言中,赵光义斩草除根,终于消除了
皇位竞争中的最后的隐患。
(四)宋太祖的遗孀宋氏虽说享有开宝皇后的封号,死后为什么不按皇
后礼仪隆重地发丧?
4 条非议,条条在理,但因为谋杀毕竟无人作证,非议永远只是非议,
“斧声烛影”,将永远是千古之谜、万古之谜。
谜信,还是历史的公平
宋太祖暴死,五六年内两个儿子也不明不白地丧生,在舆论界激起了强
烈的反响。许许多多的有关宋太祖暴死的神秘故事也通过各种渠道广泛流
传。
到了北宋末年,半壁河山被占,钦、徽二帝被掳,一个颇有影响的说法
是,宋太祖借了金太宗完颜晟之手,报了当日的刀斧之仇。
奇怪的是,赵光义的子孙后代也似乎相信他们的老祖宗杀兄篡位的说
法。
南宋的第一个君主宋高宗赵构没有儿子,在皇位继承问题上,大臣们议
论纷纷,一种强有力的意见是:太祖是宋朝创造者,应该在他的后代中选择
继承皇位。对这种胡言乱语,高宗开始往往是严加贬责,但是,突然有一天,
他改变了主意。据说,他做了一个奇怪的梦,开国君主赵匡胤带着他,逆转
时光,回到当日的“万岁殿”,看到了当日“斧声烛影”的全部情景,并且
说:“你只有把王位传给我的子孙,国势才可能有一线转机。”
梦境也许是假,但传位宋太祖的后代却是真。高宗赵构终于找到了宋太
祖的七世孙赵慎,并且把皇位传给了他。这,距离“斧声烛影”的恐怖之夜,
已经是 187 年。
我们当然不相信轮回报应,但我们相信:宋高宗认识到了自己祖先的罪
孽,并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向宋太祖及其子孙偿还了历史的公平。
疑窦丛生的雍正即位
千百年来,封建王朝的宫廷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且,常常弄得血
雨腥风、你死我活。在皇位的诱惑下,什么仁义孝悌,什么手足之情,统统
被置于脑后,他们眼中看到的只有至高无上的皇位。
号称“千古一帝”的康熙,在位 61 年,共有 35 个儿子,在谁继承他的
帝位问题上,似乎难下决断。
是病逝,还是谋杀
康熙六十年(1722 年)十月,康熙不顾 69 岁高龄,前往南苑狩猎。10
多天后,他感到身体不舒服,就起驾回京,在他的皇家苑囿——畅春园休养。
这一天是十一月初七日。
初八日至十二日,康熙病情稳定。
十三日,病情突然恶化。皇四子胤禛及皇三子、皇七子、皇八子、皇九
子、皇十子、皇十二子、皇十三子奉召入宫。十三日夜,康熙一命呜呼,当
夜遗体运回乾清宫。
十四日大殓,二十日皇四子胤禛登基。
雍正六年,湖南失意文人曾静曾投所谓的“逆书”,给雍正派了 10 大罪
状:即谋父、逐母、弑兄、屠弟、贪财、好杀、酗酒、淫色、诛忠、任佞。
谋父是居于首位的。雍正年间编纂的《大义觉迷录》中,他的一段供词,也
颇有意味,他说:“圣祖皇帝(康熙)在畅春园病重,皇上(雍正)就进了
一碗人参汤,不知如何,圣祖皇帝就崩了驾,皇上就登了位。”这实质上等
于是说:康熙是雍正毒死的。
这是一则影响甚广的传闻,虽然无甚凭证,但也并非完全捕风捉影。
其一,康熙帝休憩于畅春园期间,病情并无反复,而十三日骤变,当日
撒手归西。他的突然死亡不得不令人生疑。
其二,事发当日,有一位身临其境之人,是意大利人马国贤,他说:“驾
崩之夕,号呼之声,不安之状,即无鸩毒之事,亦必突然大变,可断言也。”
他的意思是,即使不是毒害,也必然是发生了非常的事故。
其三,负责皇帝安全警卫工作和执掌卫戍兵权的是隆科多,而隆科多是
雍正的舅舅,当日只有他能接近皇上。
其四,深得皇上宠爱的皇十四子胤禛守边四年,不日即将返京,雍正不
得不断然下手。
因此许多人的推测是;十一月十三日晚,在严密控制畅春园的情况下,
隆科多在食品中放入毒药,致使康熙毙命。
当然,也有人认为康熙年老体弱,久病缠身,加上感冒引起其他并发症,
因而导致死亡。康熙身边戒备森严,所谓投毒致死,实则经不住推敲。
十四子胤禵
在继承康熙帝业的人选上,有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就是十四子胤禵。
胤禵是深得康熙赏识的。康熙五十七年,他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总领
西北各路大兵,征伐新疆策妄阿拉布坦和西藏的策零敦多卜。这是一个非常
关键的职位,因为这关系着清朝的半壁江山。
不唯如此,更重要的是胤禵是代父亲征,曾在太和殿行授大将军印的仪
式。康熙的用意是很明显的,是为了提高胤禵的威信,使群臣心悦诚服,也
为了让胤禵多些军事指挥经验,多些戎马生活的磨炼。
康熙曾亲口说:“大将军王是我皇子,确系良将,带领大军,深知其有
带兵才能,故令掌生杀重任,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务,均应谨遵大将军王
指示。”
可见,十四子胤禵实则是皇太子的理想人选。
是即位,还是篡位
既然,立皇十四子胤禵,既有康熙赏识,又是众望所归,那么,皇四子
胤禛的突然即位,就出乎意料之外了。
有人说,遗诏原文是:“传位十四阿哥胤祯(十四子胤禛在康熙末年叫
胤祯)。”而隆科多擅自篡改了遗诏,将“十四”改为“于四”将“胤祯”
改为“胤禛”,因而遗诏宣出来就成了“传位于四阿哥胤禛”了,使雍正得
了天下。
也有人说,雍正初年,雍正寻找借口杀掉了隆科多和年羹尧,是因为隆、
年二人是雍正篡位的主要同谋,雍正是杀人灭口。
当然也有人认为,雍正即位是合法的,是理所当然的,理由如下:
(一)据《清世宗实录》载,遗诏于十一月十六日宣布。那天宣读的只
是满文本,用满语宣读,在满文中,不可能出现“十”字和“于”字、“祯”
字与“禛”字近似。因此,所谓篡改遗诏,纯属无稽之谈。
(二)立太子本已是闹得满城风雨,康熙年事已高,如真有意让十四子
胤禵即位,应让他建功即回,又何必让他长期滞边,达四年之久,至死未归
呢?
(三)《清圣祖实录》记载康熙临终之日,召集允祉、隆科多于榻前,
说:“皇四子人品贵重,深省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四)胤禛的活动,也证明他正受着康熙的信任。十一月初九日,康熙
命胤禛斋戒,代皇帝行南郊大祀。十三日,康熙将胤禛召至寝宫,改派镇国
公吴尔占代行祭天。这一天,胤禛三次至康熙前问安。在斋戒期间,胤禛屡
次被召,非同寻常。
(五)朝鲜《李朝实录》载,康熙病剧,解其头项挂念珠与胤禛曰:此
乃顺治帝临终时赠朕之物,今我赠尔,有意存焉,尔其知之。”这充分表明
了康熙传位胤禛的意图了。
由此可见,雍正合法即位,本来就是康熙的用意。但这些论点多取材于
正统史料。俗话说:“历史总是胜利者写的。”当雍正以胜利者姿态登上宝
座之后,我们就难保正史清白了。
还有两种说法
史学界还流行两种说法。
其一,康熙本来准备在十四子胤禵和四子胤禛中选一人继位,但一时无
法确定。在康熙十三日病情急转直下时,他自知时光无多,仓促之间,必得
选其一,他选中了四子胤禛。
其二,康熙本欲招十四子胤禵回京,不料病发突然,直到十三日无可挽
回。康熙深知国不可一日无君,十四子由西宁赶回,最快得 20 多天。而这
20 多天,很可能酿成兄弟残杀、争夺皇位的惨剧。康熙绝不愿意让皇子互相
残杀局面产生。再则,四子胤禛一向为人忠厚,远避权力之争,也深得康熙
喜爱,于是,康熙也只好顺水推舟,就汤下面了。
孰是孰非?300 多年过去了,雍正即位始终是一个谜。
吴越战争与西施之谜
春秋末年,越国出现了一位旷代绝世的美女,她就是位列古代四大美女
之首的西施。
她本姓施,叫夷光,因为住在宁萝山下的西村,所以,人们习惯地称她
为西施。
据说,她到宁萝山上去采樵,高飞的大雁也忘了拍动翅膀,她到若耶溪
边去浣纱,戏水的游鱼也羞得潜入水底。她的惊人的美艳,造就了中国词汇
中的一个最有表现力的成语:沉鱼落雁。
她坐有坐的美,走有走的美,哭有哭的美,笑有笑的美。就连那不轻不
重的气痛病发作的时候,捧着心,皱着眉,垂着髻,也有万种风情,惹得千
人怜,万人爱……东村的施家女儿也学着她的模样,眉毛刚一皱起就吓得街
坊们关门闭户。须知,她的美是天然脱俗,是学不来的,这又造就了中国语
汇中另一个最具讽刺意义的成语:东施效颦。颦,就是皱眉头。
吴越战争
那时候,我国长江和钱塘江下游一带,峙立着两个势不两立的政权,一
个在北,叫吴;一个在南,叫越,也就是西施的祖邦。
公元前 496 年,吴王阖闾,发兵攻越,越王勾践派了一支奇怪的敢死队,
排成三行,不慌不忙地走到吴军阵前。只见一个汉子从队列中走出来,大叫
一声,拔刀自刎,接着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正当吴军将士看得目瞪
口呆、灵魂出窍的时候,越军蜂拥而至,吴军大败,阖闾伤了脚趾,不久就
离开了人世。
当时的战斗,就是这般的惨烈!
吴王夫差登位以后,每天上朝都着人在他耳边厉声高呼:“夫差!你忘
了杀父之仇吗?”夫差毕恭毕敬地回答:“不敢!”
两国的仇恨,就是这样的深刻!
公元前 494 年,吴越再战于夫椒,越军大败,越王勾践同他的五千残部
被围在会稽山上。
要么投降,要么战死,越王勾践审时度势,选择了前者。
要么仇杀,要么宽恕,吴王夫差好大喜功,选择了后者。
于是,勾践和他的妻子,以及大夫范蠡,穿着奴婢的衣服乖乖地到吴国
当了人质。
勾践毕恭毕敬,尽着奴婢的职责,专职是养马。吴王出行的时候,勾践
提着马鞭,吆喝开道,吴王病重的时候,勾践煎药尝粪,祈福问安,他终于
骗得了忠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