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2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勾践毕恭毕敬,尽着奴婢的职责,专职是养马。吴王出行的时候,勾践
提着马鞭,吆喝开道,吴王病重的时候,勾践煎药尝粪,祈福问安,他终于
骗得了忠谨的美名,两年后,夫差赦他回国。
现在又轮到勾践发愤图强了。史书上说他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睡在参
差不齐的薪柴上,每次就餐之前,先尝苦胆然后问:“勾践!你忘了会稽之
耻吗?”——当然是没有。
为了麻痹吴王的斗志,勾引吴王腐化堕落,他又采取了范蠡的建议,实
施三十六计中最温馨而又是最恶毒的一计:美人计。
33
公元前 485 年,西施被选进越国都城。据说:越中士民为了一睹芳颜,
票价高达一个金币。经过三年的教习,才恭恭敬敬地送到吴国。
吴王夫差一见,果然神魂俱醉、宠爱异常。先是扩建姑苏台,以备游乐,
再是新建馆娃宫,以供居处。泛舟有锦帆,赏月在玩月池,避暑有消夏湾。
据说,先把廊下凿空,填以大瓮,再辅木板,当裸足女郎们趿着木屐,曳着
裙裳绕廊而过的时候,当然是别有风韵的。何况是天姿国色的西施。
西施到底是怎样把吴国推向败亡的,历史上倒是没有记载。事实是:吴
王大差越来越亲近阿谀奉迎的亲越派,越来越疏远直言敢谏的伍子胥,并且
把他的鹰瞵虎觑转向遥远的北方。公元前 489 年,伐齐,两年后,伐鲁;再
一年后,又两次伐齐,并且在公元前 484 年,杀掉了多谋善战的伍子胥。
公元前 482 年,当吴王夫差在千里之外的黄池(今河南封丘一带)会盟
诸侯,同晋国争当盟主的时候,强大起来的赵王勾践乘虚而入,一举攻下了
吴国都城,杀掉了太子友。
公元前 475 年,越王大举进攻吴国,围城两年。现在,轮到吴王夫差乞
哀求和了。越王却说:“上天曾经把越国赐给吴王,吴国不肯接受,现在上
天把吴国赐给越国,越国岂敢推辞?”吴王无奈,只好拔剑自裁,结束了持
续了几十年的吴越战争。
姑苏台大火三月。然而,西施哪里去了?那个传说中为着祖邦的存亡而
忍辱负重的西施?那个传奇式的英雄?
西施有无之谜
关于西施的有无,历来就有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
一派意见是:
(一)西施是古代美女的通称,在先秦诸子的著作中屡见。早于勾践 200
年的《管子》中就说:“毛嫱、西施,天下之美人也。”她怎么又可能传奇
式的出现在 200 年之后的吴越战场上呢?
(二)所有与西施有关的先秦典籍,都不曾提到“美人计”。连热衷于
鼓吹忠义节烈,并且最善于钩奇猎隐的司马迁也没有提及“西施”一词,可
见美人计故事,实是后人杜撰。
(三)美人计故事最早出现于东汉时期的《越绝书》和《吴越春秋》,
500 年后的袁康、赵晔,又怎么可能知道这段湮没了 500 年之久的历史陈迹?
(四)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国家的兴亡,有它深刻的政治、经
济、军事、外交等多方面的原因,绝不是一两个从属人物所能左右的,何况
是被封建社会排除于政治舞台之外的女子。然而,一到国家败亡,就找出女
子来当替罪羊,夏桀有妹喜,商纣有姐己,周幽有褒姒,不一而足。因此,
吴越战争中的美人计,也不过是“女祸亡国论”的变种,是封建社会史学家
和小说家的惯技,认真不得的。因此,西施实无其人,美人计也实无其事。
另一派意见是:
(一)《管子》一书,并非一时之作,也非一人之作,常有后人补人的
文 字 , 因 此 , 用 这 来 论 证 西 施 的 迟 早 , 有 没 有 35
是不足为据的。而一到战国时期。诚朴如《墨子》,方正如《孟子》,旷达
如《庄子》,都曾对西施的“美”交口称誉,西汉初年的贾谊《新书》、刘
向《说苑》、刘安《淮南子》更是言之凿凿,西施确有其人,是不容置疑的。
(二)施行“美人计”或者误中“美人计”,都不是什么光明正大的事
儿。因此,西施之事,为吴、越两国史家所讳言。柄笔严谨的司马迁未能纳
入《史记》,是不足为奇的。然而这富于传奇色彩的人或事,必然在吴越地
区广为流传。此事首先由籍贯吴越的作家袁康、赵晔分别披露,正是理有必
然。
(三)浙江绍兴出土了两面汉代制作的吴越人物画像铜镜,画像内容、
题款有吴王、伍子胥、越王、范蠡、越王和二女。画中吴王怒视伍子胥,伍
子胥则慷慨拔剑作欲自刎之态,越王与范蠡窃窃私语,暗自得意,那宽袖长
裙、亭亭玉立、风姿绰约的二女就当然是西施和另一同献的美女郑旦了。为
西施教习歌舞的土城山遗址尚在,供西施居处游览的姑苏台、馆娃宫、西施
洞、玩月池等遗址尚在。西施其人其事,是不必怀疑的。
当然,吴国的灭亡,必有其自身的不可不亡的原因。西施的出现,只是
加速吴王的腐败,在客观上为越王灭吴创造了某种条件而已。夸大西施在灭
吴过程中的作用,或者完全否认这种作用,都不是科学的态度。唐代诗人罗
隐在《西施》一绝中说得中肯: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
西施失踪之谜
围城两年,大火三月,西施却下落不明。
一种说法是:吴越战争之后,西施被安置回乡,在风景秀丽的若耶溪畔,
度过了晚年。初唐诗人宋之问在《浣沙篇》写道:
一朝还旧都,靓妆寻若耶,
鸟惊入松萝,鱼沉畏荷花。
不过,这只是后代学子的一种善良的愿望,在历史上却是找不到根据的。
第二种说法是:西施被沉水而死。和西施时代相距不远的《墨子》记载
说:“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死,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
裂,其事也。”文中所举的比干、孟贲、吴起之死,均与史实相符,可见,
西施被沉,也是真的。古本《吴越春秋》说:“吴亡,西施被杀。”《吴越
春秋逸篇》也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而终。”“鸱夷”,
就是皮袋,伍子胥也是装在“鸱夷”里,投入了钱塘江的。民间传说:他的
怨,他的怒,终于化成定时而发的潮水,形成千古奇观“钱塘潮”。想不到
西施也落得个同样的结局。于是,小说家们又附出新情节,冯梦龙《东周列
国志》和柏杨先生的《皇后之死》说:越王把西施掳归故国,越夫人醋劲大
发,逼着越王,把西施沉水,还说:“这种亡国的妖孽,留着何用?”
第三种说法却颇为浪漫:《越绝书》说:“吴亡后,西施复归范蠡,同
泛五湖而去。”根据这条史料,明代的戏曲作家梁辰鱼编成了颇具影响的《浣
纱记》。他说:“范蠡和西施早已定情。吴亡后,立下了汗马功劳的范蠡却
认为越王雄猜阴狠,可共患难,不可共富贵,于是激流勇退,在一个风清月
白的夜晚,带着西施,驾着一叶扁舟,泛五湖而去。
不数年,齐鲁一带有一位来历不明的富家,私资巨万,人称陶朱公,据
说,就是这位亡去的范蠡。
西施本是农家女子,只是因为天生丽质,做了越王政治斗争中的工具,
事成之后,“兔死狗烹”,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看一看灭吴后的范蠡出逃、
文种被杀,就知端的。唐代诗人李商隐说:“肠断吴王宫外水,浊泥犹得葬
西施。”皮日休也说:“不知水葬今何处,溪月弯弯欲效颦。”都是深信此
说的。可不悲哉!
李师师和宋徽宗
一代名妓李师师和北宋君主的风流韵事,传说很多,散见于南宋以来的
多种笔记、小说,其中以无名氏的《李师师外传》和张端义的《贵耳集》,
比较详细、真切。
《外传》中的李师师
据《李师师外传》记述:李师师,北宋汴京人,是一个洗染工的女儿。
汴京的风俗:父母喜爱的儿女,就送到佛寺去挂个出家的名儿,叫做“舍
身”,师师小时候也舍了身,当时佛门弟子习惯称“师”,所以父母就疼爱
地叫她“师师”。
师师 4 岁的时候,父母双亡,一个后来称做李姥姥的烟花女子收养了她。
长大以后,她色艺双绝,在汴京各教坊中名列第一,宋徽宗赵佶是一个
风流天子,他不理朝政,却热衷于琴棋书画,声色犬马,他听说李师师艳绝
一时,就想见见她。
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徽宗叫太监张迪送去许多裘衣、彩缎、珍珠、金银,
假称是大商人赵乙,李师师让他等了好久好久,直到深夜才接见他,态度傲
慢,露出不屑一顾的样子。徽宗问她年纪,她不答;再问,她把座位移得很
远,取下瑶琴,独自弹起《平沙落雁》的曲子来。徽宗是精通音律的人, 只
见她轻抹慢拨,音韵淡远,不觉忘记了疲倦,才弹三遍,鸡就叫了,徽宗只
好悻悻地离开。这是大观三年(1109 年)八月十七的事。
李姥姥说:“赵客人礼仪不薄,你怎能这样冷漠。”
师师说:“一个金钱的奴仆罢了,我为什么要敷衍他?”
不久,街头巷尾就传出了皇帝到过李家的新闻,李姥姥听了,吓得半死,
流着泪对师师说:“要是真的,就要满门抄斩了!”
师师说:“不要怕,他既然肯来看我,又怎会忍心杀我?逛妓院的事,
皇上一定很忌讳,决不会公开的。”
果然,赵佶不曾见怪,春节的时候,还送来一张蛇跗琴和白金。后来,
他们就交往起来了。
师师喜欢的,他都喜欢;师师需要的,他都备办,他们在一起一会儿弹
琴,一会儿下棋,一会儿写字,一会儿作画,愉快极了。
这年九月,赵佶还画了一幅题为“金勒马嘶芳草地,玉楼人醉杏花天”
的画,送给了她。
为了来往方便,赵佶以治安保卫为名,围了一条通道,直通李家,叫做
“潜道”。从此,赵佶同师师来往,就不会再闹得沸沸扬扬了。
有一次,宫内宴会,嫔妃云集,韦妃悄悄地问赵佶:“是个什么样的李
家姑娘,陛下喜欢得那样!”赵佶说:“没什么,只要你们穿上一般的衣服,
同师师杂在一起,就马上会显示出一种明显的差别,那一种幽姿逸韵,完全
在容色之外。”
后来,徽宗把皇位让给钦宗,自号道君教主,退居太乙宫,同师师的见
面就少了。
《贵耳集》的风流轶事
《贵耳集》为南宋张端义所作,其中记载了一段涉及到著名词人周邦彦
的故事。
有一次,赵佶到李师师家,正碰巧周邦彦也在那里,周邦彦听说皇帝来
了,赶忙躲到床下回避。赵佶并不知道,自己带来一只江南进献的新鲜橙子,
李师师剥给他吃,他同师师说了一会儿悄悄话,就离开了。
周邦彦吓了一身冷汗,从床下爬出,又觉好笑,后来,把这段所见所闻,
填了一首词,叫做《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吹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意思是:刺骨的水,洁白的雪,纤细的手掰开新橙,房里暖暖的,烧着
兽香,两人对坐吹笙,悄声地问:今晚哪里去住?城里已三更,马又滑,霜
又浓,不如不走,路上简直没人行!
后来,赵佶又到李师师处,问有什么新词?师师说:有,就唱了一曲《少
年游》。赵佶听了,好生奇怪,这言语,这细节,分明是那日的情景。又问
是谁写的,师师说是周邦彦,徽宗勃然大怒,拂袖而归,他找到丞相,说:
“开封府有个叫周邦彦的监税官,税没交足,你们为什么不捉拿法办?”
丞相一查周邦彦税早就交足了,但因为皇帝要办,就以职事废弛为名,
糊里糊涂地判了罢黜官职,驱出京师,算了。
隔了一两天,赵佶又到了李师师家,师师不在。坐至更初,才见师师回
来,愁眉泪眼,憔悴不堪。
问:“哪里去了?”
答:“送周邦彦出京。”
问:“有没有作词赠别?”
答:“有《兰陵王》一首。”
赵佶强压妒嫉的火,说:“唱一遍看。”
师师也强敛愁容,佯装笑脸,咿呀地唱起来,那缠绵悱恻的情,那抑郁
无告的怨,随着那婉转的歌喉,幽幽咽咽地泻出。赵佶那焚烧了许久的无名
妒火,早已被词拂指尘似的柳枝儿,拂扫得烟消云散。他不禁惭愧了起来,
回宫之后,下了一道诏书,把周邦彦召回,还提拔他当了“大晟乐正”的官。
有无此等风流韵事
对于这两则故事,人们提出了许多疑问。
问题之一是:赵、周、李之间有没有这件风流韵事?提出质疑的人说:
(一)周邦彦生于 1056 年,死于 1121 年,活了 65 岁,赵佶同师师的
交往开始于大观三年,即 1109 年,这时的周邦彦,至少已是 53 岁了,周邦
彦以 53 岁的高龄,再到妓院去厮混,恐怕没这个道理。
(二)北宋词人最早提到师师的是张先,他的《师师令》就是为师师而
作。与张先相先后的词人晏几道、秦观也曾在词里咏叹过师师。张先去世于
熙宁十年(1077 年),那时师师至少也有十五六岁,到大观三年,就应该至
少有四十七八岁,这同周邦彦的年龄大体相当,但生于 1082 年的徽宗赵佶,
这时只有 27 岁,不论他如何贪欢好色,也决不会肯同一个四十七八岁的母亲
辈的老妇来往。
(三)考证周邦彦的历史,没有当过开封府监税这一类的小官,考证宋
朝的职官制度,也没有“大晟乐正”这个官职。
但是,大多数研究者仍然相信,这段风流公案仍然存在。理由是:
(一)这段故事流传得比较广泛,除了文人记述以外,有大臣公开上章
批评皇上不该动辙“轻车小辇”溜出宫外胡闹,也委婉地旁证了这一事实的
基本存在,况且,记载这段故事的张端义、周密等人都是有一定地位和深于
掌故的人,年代离周邦彦不算太久,记述当有所根据。
(二)天下同名的女子甚多,张子野所见的熙宁时代的师师,不是宣和
师师,赵佶、周邦彦所交往的宣和时代的师师,不是熙宁师师,因此,以张
先词来推断宣和师师的年龄,是错误的。
(三)宋代词人大都常在妓院厮混,《宋史》说周邦彦“收隽少检,不
为州里推重”,可见,其生活作风并不严谨,认为他到了五六十岁就不会去
妓院,实属迂腐之见。
第二个疑问是:
李师师归宿如何?
李师师的归宿,说法不一,大多缺少可靠的依据。
(一)殉难说。《李师师外传》中写道:
徽宗赵佶退居道宫之后,李师师自感失去了靠山,身家难保,当时金兵
犯境,河北告急,师师就主动向开封府打了一个报告,愿意捐献积蓄,助河
北军费,后来又求得徽宗同意,在慈云观当了女道士。
金兵攻破汴京以后,统帅达懒指名要交出师师,汉奸张邦昌搜捕到她,
送给金营,李师师说:“我本是个卑贱的妓女,但曾经蒙受皇上眷爱,现在
宁可一死,决无他念,决不让你们把我当做礼品,换取进身之阶。”说着,
拔下金簪,自刺其喉,不死,又把金簪折断,吞到肚里,才死去。
后来,被拘押在五国城里的赵佶听说了师师的死情,也禁不住眼泪滔滔。
(二)落难说。有人说,金兵攻下了汴京以后,烧杀抢劫,无所不为,
师师落在金兵手中,后来辗转嫁给了一老兵为妻,羞辱地度过了大起大落的
坎坷一生。
(三)南渡说。不少的人都说,靖康之难以后,师师也辗转南渡,流落
在江、浙、湖、湘一带。有人说在湖湘一带见到过她,已没有往日的风姿,
有人说在江浙一带,士大夫还邀她听过歌;《宣和遗事》说,师师南渡以后,
曾在杭州重操旧业,后来又流落到湖、湘一带,嫁给了商人,这是这两种说
法的综合。
骆宾王结局之谜
骆宾王是“初唐四杰”中年辈最高、阅历最广、最富于才情和传奇色彩
的不平凡的人物。
他天资聪颖,7 岁就能作诗。有一次他漫步池边,有人指着池里的群鹅
要他赋诗,他随口吟道: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他的才华为他赢得了早到的声誉,人们称他为“神童”。
但是,这位神童的生活道路却是异常坎坷的。
他少年丧父,一生书剑飘零、沉沦下僚,最高的官位不过是侍御史,然
而只几个月就被以“贪赃”的罪名投入了监狱。他在《在狱咏蝉》诗中自嗟
自怨:
无人信高洁,
谁为表余心?
不久遇赦,又被降为临海县丞,但他高洁的志趣无法与琐屑的俗务调和,
终于“怏怏失志,弃官而去”。
在扬州,他遇到了徐敬业。
使武则天动容的檄文
这正是一个多事之秋。
弘道元年(公元 683 年),高宗去世。武后有四个儿子,太子李弘传说
被武后毒死;二子李贤被废,放逐到巴州,也被武后逼令自杀;三子李显以
太子身份即位,是为中宗,然而不到两月,李显又被废弃,贬为庐陵王;改
立第四子李旦,是为睿宗,大权却完全掌握在武后手里。她残酷地歼剿李唐
宗室和元老旧臣,紧锣密鼓地准备着称帝。
万马齐喑,胆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的就是这个徐敬业。
徐敬业是唐朝开国元勋徐勣(赐姓李)的孙子,袭封英国公。他来到扬
州,联络了出使扬州的监察御史薛璋等人,自称匡复府上将,扬州大都督,
发动了声势浩大的讨武武装起义,骆宾王出任艺文令,写下了气吞山河的《代
李敬业传檄天下文》,文章开篇写道:
“人非温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尝以更衣入侍。”
——武后读着,露出了鄙夷的神情。因为,宣丑揭秘,本是檄文的老套。
文章接着写道:
“入门见嫉,娥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
——正好道破了武后的心思,她会心地微笑了。随着文章的发展:
“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子。”
这真真假假的指摘,就像一道道无形的霹雳在武后心中震响,她动容了。待
她读到:
“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乾,六尺之孤何托!”
她不禁变色了,忙问:“作者是谁?”左右回答说:“骆宾王。”她慨
叹地说:“有这样的人才,却使他流落不遇,这是宰相的过错啊!”
尽管骆宾王在檄文结尾气势磅礴地提出:
“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然而,在武后派来的 30 万大军凌厉的攻势面前,徐敬业的“义军”瞬息
间土崩瓦解,骆宾王也就不知所终了。
自杀 被杀 还是逃逸
关于骆宾王兵败后的下落,一般有三种说法:
一是被杀。《旧唐书·骆宾王传》说:“敬业败,伏诛。”《资治通鉴》
也说,光宅元年十一月,“敬业大败……至海陵界,阻风,其将王那相斩敬
业、敬猷及骆宾王首来降。”这一说法,曾为当时的人所认可。与骆宾王素
有世家之谊的宋之问在《祭杜审言学士文》中写及王、杨、卢、骆时说:“王
也才参卿于西陕,杨也终远宰于东吴,卢则其栖山而卧疾,骆则不能保族而
全躯。”由此看来,骆宾王不只自己身死,而且累及家族了。
二是投水自杀。唐人张冻百菰亍匪担骸奥姹鐾酢兜劬┢吩唬骸
忽抟风生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后与徐敬业兴兵扬州,大败,投江水而
死,此其谶也。”张俳坑诠670 年,是当时人,谶语虽系迷信,但
记载的肯定是当时的传闻。
三是逃逸,不知所终。这一说法虽是含糊,倒可能是真实的。因为骆宾
王本非首犯,不在“传首”之列,杀与未杀,不在必然。《考异》引《唐纪》
则不载骆宾王被杀,只说“余党赴水死”,这虽然与《朝野佥载》的“投江
水而死”暗合,但“余党”之说,比较含混,“赴水”之后,死与未死也非
必然。
20 多年后,唐中宗降旨搜访骆宾王诗文,郗云卿为《骆宾王文集》作序
时说:“文明中,与嗣业于广陵共谋起义,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郗云
卿是奉旨行事,成集后肯定要进呈御览。这个说法,必是经过认真调查,并
含有官方认可的意味,所以《新唐书·骆宾王传》则说:“敬业败,宾王亡
命,不知所之。”
灵隐为僧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宋之问贬官后放还,游灵隐寺,当夜月色极明,
长廊漫步,诗兴大发,不过才吟两句,就接不上来了。搜索奇思,终不如意。
有一老僧点长明灯,坐大禅床上,问道:
“少年入夜久不寐,却吟讽甚苦,为什么?”
之问回答:“弟子在学习写诗,看今夜月色甚好,想题咏上,可惜,思
绪不畅。”
老僧说:“你吟吟上联看。”
宋之问念道:“鹫岭郁岩岧峣,龙宫隐寂寥。”
老僧吟讽再三,就说:何不说“楼观沧海日,门听浙江潮?”
之问一听,不禁愕然,因为这二句诗不仅景观遒丽,而且气象壮美,于
是就接着写道:“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霜
落花更发,冰轻叶未凋。待入天桥路,看余度石桥。”
综观全诗,老僧所赠二句,实乃一篇之警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