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蒙古军的刀矛之下。这样,他从继位到被杀,仅仅当了一天的皇帝。
                    
           涮羊肉的来历
                    
    13 世纪,蒙古人崛起,建起了一支慓悍的骑兵部队。到元世祖忽必烈时,
已经统一了中国北方和今蒙古共和国等广大区域。元军以骑射见长,被称为
“马背上的帝国”。
    700 年前,忽必烈统率大军南下远征,经过多次战斗,人困马乏,饥肠
辘辘。忽必烈顿时想起家乡的清炖羊肉,于是吩咐部下生火杀羊。不想水刚
烧开,羊刚杀完,就有哨兵来报,说敌军正向这边开来,仅有 10 里之遥。
    此时忽必烈饥饿难捱,便一边命令军队开拔,一边叫嚷:“拿羊肉来!”
    要吃清炖羊肉是来不及了,伙夫知道,忽必烈脾气暴躁,弄不好要丢脑
袋。于是他手急眼快,赶紧切了一些薄薄的肉片,放到滚开的锅里。一看肉
片变了色,就赶紧捞出来,然后撒上盐末、葱花、姜末等佐料,给忽必烈端
了上去。
    忽必烈抓起肉片,吃在口里,连说:“好吃,好吃!”一连吃了几碗。
然后翻身上马,带领军队打仗去了。结果旗开得胜,生擒敌将。
    在举行庆功宴时,忽必烈特地点了战前吃的那顿羊肉片。这回伙夫精心
选择了羊肉,切得更加仔细,又增加了麻酱、辣椒等调料。让将士们围着大
锅涮起了肉片。这一下吃得众人眉开眼笑,忽必烈更是赞不绝口。一个伙夫
说:“此菜尚无名字,请帅爷赐名。”忽必烈一边涮着肉片,一边笑着说:
“我看就叫它‘涮羊肉’吧。”
    于是,倍受人们欢迎的佳肴“涮羊肉”就诞生了。
                    

       元朝皇陵难寻之谜
                    
    一到陕西境内,就会看到秦川原野上那一座座小山似的帝王陵寝。这些
大都是汉唐帝王后妃的坟墓。可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元代帝王的陵墓却很难
寻找。原来,这与当时蒙古族下葬的习惯有关。
    据史料记载,古代蒙古人有不宣扬大汗陵寝的习惯。大汗死后,就选一
块上好圆木剖开,挖个人形凹槽,把大汗的遗体放入槽内,将两块圆木合拢,
然后用三道金箍扣住,扣好后深深埋在草原上。对于新埋好的“墓地”要派
兵看守,等到来年新草长出,墓地一带不留任何痕迹时才撤走。这种葬制不
但带有神秘色彩,而且也是防止盗墓的最好办法。所以直到今天,元代皇帝
的陵墓没有一个被发现。
                    
       穷朋友巧讥朱元璋
                    
    公元 1368 年,朱元璋登基,建立明朝。但与他从前交往的一些朋友,有
的还过着苦日子。
    一天,一位穷朋友从乡下来到京城皇宫门前求见明太祖。朱元璋听说是
以前的老朋友,非常高兴,马上传他进殿。谁知这位穷朋友一见朱元璋端坐
在宝座上,昔日的容颜似乎没有多大变化,便忘乎所以地直通通地说:“我
主万岁!您还记得我吗?从前你我都替人家放牛,有一天我们在芦花荡里把
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清煮。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甚至把罐子都打
破了,撒了一地的豆子,汤也都泼在泥地上。你只顾满地抓豆子吃,不小心
连红草叶子也送进嘴里,叶子梗在喉咙里,苦得你哭笑不得,还是我出的主
意,叫你用青菜叶子吞下去,才把红草叶子带下肚里去……”还没等说完,
朱元璋早就听得不耐烦了,嫌这个孩提时的朋友太不顾体面,于是大怒道:
“推出去斩了!推出去斩了!”
    后来,这件事让另外一个穷朋友知道了,心想这个老兄也太莽撞了,于
是,他心生一计,信心十足地去见他小时候的朋友,当今的皇帝。
    这个穷朋友来到京城求见朱元璋。行过大礼,这个人便说:“我皇万岁
万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沪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了豆将
军,红孩儿挡关,多亏了菜将军。”朱元璋一听,不禁大笑,他认出了眼前
的这个是孩提时的朋友,心中更为此人巧妙地暗示他们小时候在一起玩耍的
事而高兴,于是让他做了御林军总管,留在了自己的身边。
                    
             借鱼上疏
                    
    永乐皇帝闲来无事,想到江西吉安一带游玩,传下圣旨,要吉州知府筑
路修桥接驾。
    刚刚考中学士的解缙得知此事,暗暗思忖:皇上每次巡游奢侈挥霍,百
姓税收加重,劳役陡增,致使民不聊生。这次一定要设法劝阻皇帝,打消巡
游念头,使吉州百姓免受荼毒。于是,他连夜赶写了奏折,次日上朝,面奏
皇上。
    皇上一见奏文,勃然大怒:“解缙,天子出游,乃施恩泽于民间,你因
何阻挠?真乃狗胆包天!”

    解缙不慌不忙地说:“皇上息怒,解缙上疏,实为龙体之安所致!皇上
有所不知,吉州自古有‘吉水急水’之称,那里山高无路,唯有从水路走,
水急浪大,岂不惊了圣驾。”
    皇上想了想,说:“我命吉州府打造巨舟,岂有镇不住‘急水’之理!”
    解缙笑道:“纵然有巨舟,却难过峡江县。江西俗话‘峡江峡江,压断
手掌’,那里江窄暗礁多,莫说巨舟,就是竹排也很难通过。”说着,解缙
招了招手,一位下官捧着一只盘子走来,盘中放着一条扁鱼。解缙呈上扁鱼
说:“皇上请看,此鱼产于峡江,江窄,久而久之,连鱼身子也压扁了。”
    皇上一看当真,就取消了游吉州的打算。
    吉安一带百姓得知此事,奔走相告,都非常感激解缙。
                    
           海瑞装糊涂
                    
    海瑞在浙江淳安县当知县的时候,有一天,驿站的差人来告状,说有一
个人自称是总督胡宗宪的儿子,嫌驿站的马匹不好,把驿吏捆起来倒挂在树
上。
    海瑞马上带人赶到驿站。他看到穿着华丽衣服的胡公子还在指手划脚地
骂人,他身边还放着大大小小的箱子,箱子上还贴着总督衙门的封条,心里
立刻明白了,这肯定是胡宗宪的儿子,并且又收了不少赃礼。
    海瑞马上有了主意,他叫人把箱子打开,原来里面装着好几千两银子。
海瑞变了脸色,指着胡公子,对围观的群众说:“这恶徒真可恶,竟敢假冒
总督家里的人,败坏总督名声!那次胡总督出来巡查时,再三布告,叫地方
不要铺张,不要浪费。你们看这恶徒带了这么多行李和银子,怎么会是胡总
督的儿子呢。他一定是假冒的,要严办才是。”
    于是,海瑞把胡公子的几千两银子没收充公,交给国库。又写了一封信,
连人一起送给总督胡宗宪发落。胡宗宪看了来信,又看看被捆绑着的儿子,
气得说不出话来。他怕海瑞把事情闹大,只得忍气吞声,不敢向海瑞说明他
所捉的人就是自己的儿子。银子的事情也不敢再提了。
                    
           戏子讽权臣
                    
    明朝宪宗时,大太监汪直弄权,私兴大狱,无恶不作。他手下有两名爪
牙,分据文武要津,朋比为奸,气焰非常嚣张。弄得朝政日非,文武大臣敢
怒不敢言,而宪宗却蒙在鼓里。
    当时宫中有一位名叫阿丑的太监,其人多才多艺,言语幽默诙谐,且又
极富有正义感,很得宪宗喜爱。他经常在宫里演戏,是皇宫里的红戏子。
    阿丑对汪直的飞扬跋扈早就不满,于是便想通过演戏寻机让宪宗了解汪
直。
    一天,他给宪宗演了一出“醉酒”戏。戏一开场,阿丑就左歪右斜地佯
作醉态,胡言乱语,开口骂人,妙语连珠,诙谐百出。这时,另一演员扮作
路人出场,向阿丑作一怪状,忽然大喝一声:“大官出巡,肃静回避!”阿
丑无动于衷,似聋子送殡,既不肃静亦不回避,还不住大骂。“什么大官小
官,黑猫白猫,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老爷在此饮酒,你还不
绕道滚蛋?”

    路人见状,又大声喝道:“圣上驾到。”阿丑仍旧不动,又醉语道:“圣
上还在睡梦中!圣上比我还醉,更糊涂呢——”
    两次都没把他吓倒,路人又大喊一声:“汪太监驾到!”阿丑一听顿时
脸色发白,“扑”的一声跪倒在地,连连叫道:“死罪,死罪!”
    路人问:“阿丑,我方才叫圣上驾到,你都毫无惧色,为何一听见汪太
监驾到就怕得要死,跪地求饶呢?”
    阿丑答道:“我只知有汪太监,哪里知道有皇上!”
    宪宗见此,心中不悦,但又一想,觉得阿丑话里有话,也没降罪于阿丑。
自此以后,宪宗对汪直便有所注意,对他也渐渐地疏远了。终于有一天御史
徐绣上疏弹劾汪直,宪宗就把汪直流放到边疆,并将其党羽一网打尽。
    铲除了汪直及其余党,朝野上下无不举手称庆,文武百官对阿丑这个红
戏子更是刮目相看。
                    
            离间之计
                    
    清太宗皇太极率领清军,避开山海关的明军,在遵化偷过长城,直逼北
京,明军节节败退。皇太极的大军一直打到北京城北的土城关。忽有军士来
报,说明朝山海关总兵袁崇焕带兵来了,皇太极不禁大惊。
    原来袁崇焕是明朝后期最有名的将领。在宁远城(今辽宁兴城)作战的
时候,大败清兵,皇太极的父亲努尔哈赤就是经过那次大战受伤,最后郁闷
而死的。因此,皇太极对袁崇焕惧怕三分。
    如何对付袁崇焕?皇太极立刻召开军事会议,无奈众人都面面相觑,拿
不出办法。只有一个书生模样的人站在那里微笑。皇太极一看,是投降过来
的明朝文人范文程。
    皇太极觉得奇怪,忙把范文程叫出去偷偷问计。范文程便如此这般地献
了一计。
    第二天,明军在北京城的德胜门外和永定门外,捡了两份议和书,是皇
太极写给袁崇焕的。
    第三天,清军后退 5 里下寨,并捉了两名明军的太监(明军以太监为监
军)。
    第四天,明朝的两个太监逃跑了。
    第五天,消息传来,明军督军袁崇焕、总兵祖大寿被捕下狱了。
    原来,这都是范文程使的反间计。皇太极写给袁崇焕的“议和书”,袁
崇焕根本没看到,就被明军捡去,送到了崇祯皇帝那里。于是,明廷上下对
袁崇焕产生了怀疑。
    被清军抓去的两个太监,被软禁起来,夜里,有人还陪同他俩喝酒。酒
到半酣,有人来找陪酒的清军官员说有密事。陪酒的人来到帐外,明朝的两
位太监不禁去偷听,模模糊糊听到“袁督师已经应允”、“不要让明监军知
道”等活。二人大惊,原来袁崇焕通敌了!
    两位监军逃跑后,向崇祯皇帝密报。崇祯皇帝顿时大怒,把袁崇焕及他
手下的亲将祖大寿逮捕下狱。不久,以叛国罪处死。
    处死袁崇焕的时候,老百姓不明真相,争食其肉!
    数年之后,清军入关,占领北京,明朝灭亡,清统一了全国,才公布了
这一历史真相。原来,袁崇焕的死,是一个叫明朝人痛心疾首的大冤案!

                    
     清初汉人剃发的由来
                    
    电影电视中的清代戏里,凡是男人,他的脑袋上,前半部都剃得光光的,
后边还拖着一条长长的辫子,这是清朝男人特有的发式,它来源于满族习俗。
    清兵入关,占领北京之后,并没有强迫汉人剃发。上朝时,那些投降清
朝的汉官仍是一色的明朝官服打扮。
    清军攻下山东时,有个叫孙之獬的进士投降了清军。此人为了讨得新主
子的欢心,竟仿照满族人把头发剃去,后脑勺也扎起了辫子。这还不算,他
又脱去汉服,换上马褂,将自己从头到脚地“满化”了。
    孙之獬改装的第二天,时逢朝廷大朝。他来到殿上,喜颠颠地往满族大
臣那边站。可是满族大臣知道他明明是汉人,不让他往队里站,把他推到汉
臣一边。
    汉族大臣对孙之獬的媚态本来就讨厌,见到他要往队里站,也一个劲儿
地拒绝接纳他。因此两边推来推去,弄得他十分难堪。
    下朝后,孙之獬恼羞成怒,挖空心思地写了一道奏疏,对皇上说,现在
大清统一中原,官民仍是汉装,这是陛下服从中国,不是中国服从陛下,建
议“大清德化所及,汉民衣冠发式,亟宜易俗从满。”
    顺治皇帝同摄政王多尔衮等商定,结果,清政府下了一个“薙发令”,
令中规定:“凡大清军所到之处,汉民限于 10 日之内,尽行薙发改装。服饰
仪节,皆遵满制。违逆者,杀无赦。”
    于是全国骚然。只见清军所到之处,都押着挑担子的剃头匠。剃头匠的
挑子上,挂着一个牌子,上写“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一时间剃头匠
奇缺,全国上下都留起长辫。有的人头发不够长,居然割掉马尾冒充,闹出
了许多叫人啼笑皆非的笑话。
                    
     一次奇特的满汉通婚
                    
    清朝实行民族隔离政策,规定满汉不通婚,违者严惩,甚至杀头。但是
有一例奇特的通婚,却是乾隆皇帝一手策划的。
    乾隆生了一个宝贝女儿,可惜脸上长了一颗黑痣。相士为她算命,说“主
灾”,须嫁给比王公大臣更显赫的人家才能“免灾”。乾隆极爱女儿,左思
右想,满朝贵族都没有合适的。无意中想到山东曲阜的孔府,为世代公认的
大贵族,天下恐怕是没有一家能比,顿时喜上眉梢。但转念一想,孔氏乃汉
人,怎么能娶满族皇女呢,不禁左右为难起来。
    好在乾隆皇帝是个头脑灵活的人,他巧妙安排,转了个弯,把女儿送到
文学殿大学士于敏中家里,认于为义父。于敏中是汉族人,这样,公主就借
了“汉人”的光,成了汉家姑娘了。
    过了一段时间,乾隆的爱女以于敏中干女儿的身份嫁给了孔子第七十二
代嫡孙衍圣公孔宪培,其排场讲究,极其隆重。
    现在,到过山东曲阜孔林的人都会看到,在孔子墓东北,有一个豪华墓
坊,名为“于夫人坊”,这就是乾隆女儿的坟墓。
                    
           改字继皇位

                  
    清朝入关,统治中国,满族皇帝吸取了以往汉族王朝的教训,即由皇长
子继位的习惯。因为根据这一习惯,不管皇长子是否有能力,都应该当皇帝
来管理国家。
    那么皇位究竟由谁继承呢?清朝皇帝想出了一个巧妙办法,即老皇帝在
世时,根据各皇子的表现,选出一个最有才能的人,把他的名字写在一块黄
绢上,藏在一个匣子里。然后,把匣子放在乾清宫的门匾后面。一旦皇帝去
世,众大臣赶忙打开匣子,看里面的名字,是谁,谁就是皇帝。
    康熙皇帝生前喜欢他的第十四个儿子。因此,他在黄绢上写了“传位十
四子”的遗诏,放在了匣子里。
    可是,当时的四皇子野心很大,总想当皇帝。他会武功,结交了不少武
林高手,但他不知道父皇会把皇位传给谁。一天夜里,他施展轻功,飞上乾
清宫的房檐,把小匣偷了下来,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写着“传位十四子”。
一时,他傻了眼。
    四皇子有个心腹,通些文墨,他看了遗诏后,说:“王爷莫慌,我自有
办法。”于是,此人拿过笔来,在“十”字上加了一横,竖下加了一勾。于
是,遗诏就变成了“传位于四子”了。四皇子顿时眉开眼笑,又偷偷地把小
匣送回了原处。
    康熙去世,众大臣赶忙取遗诏,结果,四皇子心安理得地当上了皇帝,
这就是雍正皇帝。
                  
       农夫检阅众大臣
                  
    乾隆皇帝南巡的时候,坐着船沿大运河向南行驶,心情十分舒畅。一天
闲来无事,把一个农夫叫到船上,询问收成怎么样,地方官怎么样,农夫一
一做了回答,乾隆很是满意。皇上一高兴,又想出一个办法来,他让农夫站
在随行大臣们的面前,一一询问姓名,然后判断大臣们是忠臣还是奸臣。
    农夫是“奉旨”行事,大臣们只好老老实实地报出自己的官衔和姓名。
有干过亏心事的人怕农夫把老百姓的舆论报告给皇上,竟然吓得两条腿直打
哆嗦。
    农夫看了一遍,也问了一遍,回奏皇上说:“满朝都是忠臣。”乾隆问:
“你是怎么知道的?”农夫说:“我看戏剧里头扮演奸臣的,如曹操、秦桧
等,脸上都涂着白粉。现在大臣们没有一个是那个模样,可见他们都是忠臣
了。”
                  
           巧骗遗诏
                  
    清代咸丰皇帝去世以后,因为新继位的同治皇帝年纪太小,便由慈安太
后(东太后)和慈禧太后(西太后)同时垂帘听政。
    东太后慈安因为是咸丰皇帝的正妻皇后,在地位上高出西太后慈禧一
筹,所以,在处理政务上,东太后往往说了算的时候多。可是,西太后是个
权力欲极强的女人,她不甘寂寞,往往与东太后争权,结果,两人常常出现
磨擦。
    一天,两宫太后又产生了矛盾。东太后一脸怒容地对西太后说:“你不

要太轻狂了,先帝在时,可有遗诏在我手里,我随时都可以处治你!”
    西太后方才还是盛气凌人,一听这话,顿时傻了眼。原来,她也听说咸
丰皇帝临死时,留了一份遗诏在东太后手里。但不知什么内容。听了东太后
的话,她才知道是有关她自己的。于是她马上恭顺了下来,连连陪不是。
    慈禧太后是一个极有心计的人,她多方派人打听,才知道,东太后手里
的遗诏内容是:“那拉贵妃如恃子为帝,骄纵不法,可即按祖制处治。”西
太后顿时心凉了半截。于是千方百计地讨好东太后。时间一长,两宫太后就
“和好”得亲密无间了。
    一次,东太后得了感冒,太医进药,没有什么效果。可是过了几天,病
不治而愈。东太后便对西太后说:“看来有病吃药,并不一定管用。”西太
后一听,只是神秘地微笑着,不置可否。东太后觉得很奇怪,忽见她的左臂
缠着纱布,便问何故。西太后说:“前日见太后不适,进参汤时,我把左臂
的肉割了一同煎,听说很有效果,心里也宽慰了许多。”
    东太后一听大为感动,连忙拉住西太后的手,连连称谢。之后,亲自取
出一个小匣,从里面拿出咸丰留下的那道密诏,叫人把它烧了。西太后顿时
感激涕零。
    谁知过了不久,西太后居然勾结朝官,左右起朝政来了,根本不把东太
后放在眼里,东太后方知上当,但悔之晚矣。过了一段时间,东太后又一次
有病,结果,不清不白地死了。有人传说,是西太后做了手脚。
    从此以后,慈禧太后大权独揽,为所欲为,左右中国的政治达 30 多年。
成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垂帘听政的皇太后,干了不少祸国殃民的坏事。
                    
           板桥戏权官
                    
    郑板桥当县官时,遇到一个大灾之年,为了救济穷人,他不顾个人的身
家祸福,大开官仓,赈灾放粮。此事被皇帝怪罪下来,被革了职,放还老家。
郑板桥雇了一条民船,载着自己的家小和行装,行驶在大顺河上,回扬州老
家。
    一天,郑板桥觉得江面上好平静,来往的行船不是停靠在码头,就是搁
浅在岸边。他一打听才知道,这段江面有一条官船要过,通知所有的民船都
要回避。郑板桥听了以后非常气愤,吩咐船工照常驶船,不必理会它。过了
一阵后,果然见一艘官船,耀武扬威地开过来,桅杆上挂着“奉旨上任”的
旗子,随风招摇。郑板桥心想,好汉不吃眼前亏,这条官船大,载量大,一
旦让它撞上就要船毁人亡。但是,我又不能畏缩地躲避它。正在紧张地思考
怎么办时,他忽然有了主意。让家人迅速找出一块绸,他亲笔写了“奉旨革
职”四个字,也让船工高挂到桅杆顶上。官船上的人一见迎面开来的船,不
仅不回避,还占据河心主道,照常行驶,顿生疑虑,经人观望那只船上也挂
着一面旗幡,高高飘扬,于是放慢了速度。两船靠近时,官船上出来个大官
人,一见是只不起眼的民船,桅杆上挂的是“奉旨革职”的旗帜,便大呼小
叫地指责起来。郑板桥道:“你神气什么!你奉旨上任,我奉旨革职,都是
‘奉旨’吗,我为什么要给你让路?”
    这官人气得无话可说,钻回舱里,经人汇报方知是当今名士、书画大家
郑板桥的船。他立即改变态度,派手下的人携带一点儿礼物,登船道歉。其
实道歉是假,索取郑板桥的字画才是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