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29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多能使人生病的细菌病毒。有些人患感冒,他拿过的钱上可能会有流感病毒;
患有传染病的人,他用过的钱上也会带有传染病的病毒和细菌。这些钱被无
数带病菌的人传染,使它成为一个传染疾病的祸根。据观察,一般的钱上都
带有多种细菌,其中有可以使人得痢疾的痢疾杆菌,也有使人体内部器官发
炎的大肠杆菌,还有可以使人得肝炎的病毒和得肺炎的肺炎球菌。如果你身
体虚弱时,或者使用不当,如有的人喜欢把钱放在嘴里含着,这样你就可能
会被传染上疾病。从以上的事实你可以看出钱究竟是不是好东西了。所以当
你们使用钱时,一定要从卫生的角度去考虑它,保管它,使它能更好地为自
己服务,而不致于对自己造成伤害。
致病真菌
使人和动物生病的真菌
真菌也能引起人和动物生病,但是比起细菌和病毒来,真菌的危害要小
一些。真菌能使人和动物的表皮以及毛发、指甲等生病,有的真菌也能侵入
人和动物体内,使人和动物的内部组织,如淋巴系统、内脏、骨骼等生病。
有的真菌可以产生毒性物质,使人和动物中毒。
真菌性的皮肤病是由一些皮肤丝状菌的寄生引起的。这些丝状菌可以侵
袭人体皮肤,使人患庆癣、体癣、甲癣和脚癣。丝状菌中的发癣菌和表皮癣
菌能破坏人的头皮及毛发,引起头癣、黄癣及发癣。
皮肤丝状菌能使人及动物感染,既能在人与人之间造成接触传染,也能
在动物与人之间造成接触传染。
有一种病名叫“香港脚”,它其实就是脚癣,也叫“脚湿气”或“烂脚
丫”。是一种叫做足癣菌的真菌引起的传染性皮肤病。这种足癣菌喜欢在潮
湿温暖的地方居住,并在那里生长繁殖。如公共澡堂的地面或浴池、澡堂公
用的拖鞋、浴巾、游泳池的地面和跳水板上,如果患有脚癣的病人走过,就
可能把真菌留在上面。脚癣病人的毛巾、鞋子、袜子也都带有大量的致病菌。
小朋友们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患者接触,经常保持皮肤干燥,可以预防
脚癣。
得了急性脚癣,脚趾缝往往特别发痒,有时还会烂个口子。如果在破伤
的皮肤上,再感染上其它细菌,就会发炎红肿。生了脚癣,很容易把真菌粘
到脚趾甲上,引起趾甲癣。如常用手指抓“烂脚丫”发痒的部位,再用手抓
身体的其它部位,就会把真菌带到其它部位引起手癣、指甲癣、臀癣、阴癣
及头癣等。因此,脚癣的危害是很大的,生了脚癣要赶快去医院治疗。
在真菌所引起的疾病中,有一类是真菌的毒性物质所引起的急性或慢性
中毒症。我们经常听说有的人吃蘑菇中毒死亡就是这样的中毒症。自然界的
毒蘑菇,种类和数量并不多,但是如果不认识有毒的蘑菇而误食,那将会带
来致命的危险。
春生鹅膏就是一种毒蘑菇。它的菌体表面为纯白色,有人称它为白鹅膏
或白毒伞。它在我国的分布很广。每逢春、夏天,多见于阔叶林或杂木林。
吃了这种毒蘑菇后十至十二小时后,患者会感到头痛、眼花、口渴,胃也疼
痛,上吐下泻,大量出汗,四肢发冷,体温降至 36℃~35℃,几小时后平静
下来,但再过二小时后重新发作,病人不省人事,一二天内死亡。有时可持
续五六天,但最后总是难以逃脱死神的魔掌。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治疗这种中毒症的有效方法。因为中毒症状发生时,
毒素已进入血液,而且在血液里仍然对人体有毒。
所以,食用野生蘑菇时,要特别小心。分辨不清时,应请教有经验的人
或者宁可扔掉不吃也不能冒此风险。小朋友们要千万记住。
还有一种叫做蛤蟆菌的毒蘑菇,它的特征是菌盖鲜红色,并有白色至淡
黄白的鳞片。人们有时将此菌与稀饭拌在一起,毒杀苍蝇,所以也称“毒蝇
菌”或“捕蝇菌”。
蛤蟆菌的分布也比较广。它的毒性比春生鹅膏小。除非食用很多或身体
不好的病人食用后有可能死亡外,其它人食用后只会出现酒醉状或类似发酒
疯的症状,两三天后才会转入正常,死亡的可能性较小。
鱼类的水霉病就是因为水霉菌寄生在鱼的身体上而引起的一种鱼类皮肤
病。因为病鱼或鱼卵上长有一层白色绒毛状菌丝体,渔民们又把这种病称为
“白毛病”。
水霉喜欢侵袭受伤的鱼体和鱼卵。当我们在搬运或捕捞鱼时造成鱼体受
伤,或由于其它原因造成鱼体受伤时,水霉就会乘隙而入,进入鱼体,在鱼
身上长出白毛。
十万火鸡事件
1960 年在英格兰东南部的农庄中,人们突然发现他们饲养的火鸡一个个
食欲不振,走起路来如同一个醉汉东倒西歪。过了两天,这些火鸡全都耷拉
着脑袋,不能取食,不到一周的时间便都陆续死去。这种不明的“瘟神”迅
速扩展到其他的地方,农民们眼睁睁地看着自己饲养的火鸡一只一只地死
掉,却无可奈何而伤心至极。短短两三个月的光景,便死掉了约十万只火鸡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十万火鸡事件”。
在当时,由于人们对这种疾病原因不明,故叫做“火鸡×病”。与此同
时,在非洲的乌干达也发现了类似的小鸭死亡事件,根据各种可能的疑迹,
科学家们开始了追捕“凶犯”的调查与分析。
最开始,科学家们检查了当地农民施用的农药,结果排除了农药致死火
鸡的可能性。随后又对各种致病微生物作了大量的检测分析,认为它们也不
可能引起如此规模的火鸡死亡。最后通过仔细调查,终于在伦敦的一家碾米
厂找到了疑点,认为“凶犯”与碾米厂所供应的饲料有关,其主要毒性则在
饲料里的长生粉中。科学家们用这些长生粉对小鸡和小鸭作试验,结果发现
它们都呈现出典型的“火鸡×病”症状。由此证明,这种长生粉具有微强的
毒性。至此,“凶犯”的来龙去脉已被查明,但真正的“凶犯”又是什么呢?
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科学家们集中地对这些长生粉作了分析研究,通
过各种高科技手段最后确认这个“凶犯”便是黄曲素,其致火鸡于死地的有
毒物质便是这种霉菌所排泄出来的黄曲霉毒素。这类毒素的毒性之烈,简直
让人难以相信。取这类毒素中毒性最强物质仅 1 克,便能毒死小鸭成千上万
只!这个超级杀手黄曲素不仅可以成批成批地杀死动物,而且对我们人类的
安全也直接构成威胁。1974 年 10 月,在印度西部的农村里,曾发生过一起
黄曲霉毒素中毒事件。涉及到二百多个村庄,共 397 人生病,其中死亡 106
人。
黄曲霉毒素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在于损害肝脏方面,是目前公认的一种强
烈的致肝癌物质。虽然说它们毒性谈起来骇人听闻,而且黄曲霉毒素也广布
于自然界中,但只要按照科学的保存食品及食用的方法,就不会给这个“凶
犯”以可乘之机。现在,人们对这一类“罪大恶极”的黄曲霉毒素已经有了
深刻的了解,可以人为地控制和消灭它们,“十万火鸡”的悲剧绝对不会重
演。
无声受害者
说起“天花”,我们都知道这是一种危害人类的病毒病。早在公元前 10
世纪,这种病毒病便与人类打起交道来了。在这三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它
给我们人类美满的幸福生活带来了多么无情的摧残。只要染上天花病的人,
死亡的可能性就高达 50%,即使幸存,也会在脸上留下难看的“麻点”,甚
至失明。这种病毒对我们人类是一个巨大的灾难,直到今天,“在全世界范
围内消灭天花”的美好愿望才基本实现。然而,我们不仅要问,在“默默无
闻”的植物王国里,是不是也有这些“恐怖分子”的踪迹呢?
其实,植物界在点缀着我们茫茫陆地的时候,也早就受到了病毒的摧残。
远在公元 1576 年,原本色泽柔和,颜色单一的郁金香花瓣里却出现了被
各种条纹分隔开来的碎色花瓣,这便是在植物国度里病毒作恶的开始。19 世
纪末期在日本的广大农村,突发了一种水稻流行病。农民们辛辛苦苦播下的
种子,插下的秧苗却遭受到了病毒的“攻击”,田野里一片枯黄,到了本该
是金穗累累的收获季节,往日茁壮的稻谷却低矮枯萎,与插下去的幼苗高矮
相差无几,绿色的禾苗变成了茫茫的枯草,大片大片的农田颗粒无收,人们
悲痛至极,饥馑连天,总共饿死了 1 万多人。
在我国,由于病毒侵染植物而蒙受了巨大损失的例子也屡见不鲜。1980
年前后,我国南方沿海的稻产区,受到一种水稻东格鲁病的危害,病情蔓延
20 多个县市,病田的产量仅有 30%~50%,最高也才 70%,还有的甚至是
颗粒无收。其实,这种病害是东南亚国家稻田中的“惯犯”,普遍发生而且
毁灭性大。仅菲律宾一个小国家,每年都要因此损失 100 万吨的粮食,这无
疑是一个不小的灾难数字。实际上,病毒不仅危害一些常见的大田作物水稻、
小麦、甜菜等,还危害甘蔗、香蕉、可可、蔬菜等农业经济作物。
病霉原形
病毒给人类给植物带来的灾难这么大,那么,它究竟是一种什么样子呢?
又与我们前面所说的真菌、细菌有何不同?
在微生物小生命世界的领地里,病毒是最小最小的成员之一,它比真菌、
细菌的形体都要小得多,以至于科学家们在普通的光学显微镜下面还无法看
清它们,而必须要通过放大几万倍的更为高级的“火眼金睛”——电子显微
镜。在电子显微镜下,这些微小的家伙们再也无法隐藏而原形毕露了。我们
观察到它们的结构形态有的像一个圆皮球,有的像一根短木棒,还有一些则
如同一丝丝绒绒。病毒之小,小到连最基本的生物结构单元——细胞都没有,
仅有一层由蛋白质组成的外壳,以及包于壳内的决定其繁殖特性的遗传物
质。虽然说病毒结构比较简单,但由于它体形小,而且不易得到,所以研究
起来也非一件易事。
有的朋友不禁要问:病毒如此之小,小到连细胞也没有,那它们又是怎
样“闯进”植物细胞的呢?
病霉的“改造”
其实,病毒本身并没有“破门入室”的本领,它侵染到植物里面是有“帮
凶”与之同谋的。这些“同谋犯”主要就是蚜虫、粉虱、线虫等昆虫介体。
当它们在咬伤植物的时候,将病毒也带到了伤口处,进一步深入到植物的细
胞中,这些讨厌的小家伙们就是这样狼狈为奸、臭味相投地相互勾结干起坏
事来的。而一旦病毒在细胞中定居下来,它们便大肆繁殖,开始了大刀阔斧
的残害寄生植物的活动。
作为病毒“无声”的受害者——植物,则在感染上病毒后会出现各式各
样的病症。明明是叶面翠绿、叶脉深褐的叶子,却变得颜色深浅不一,有斑
纹点,而且叶脉透亮,像是在水中浸泡过一样;有些光滑平展的果实与茎杆
的上面被“画”上了一个又一个的圈圈,如同套上了一个个细铁环;另外有
的叶面会上下弯卷,成为一只弯弯的小船;有的叶面高低不平,比正常叶片
小得多,成了高低不平的“山洼地”;而有些心形叶片却变成了一个圆圆的
“双巴扇”,有的成了一根长长的“鼠尾巴”……植物不能说话,有病了也
不会“呻吟”,所以等到我们观察到它们的这些变化时,其实植物早已深受
其害而病入膏肓了。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病毒一方面对人体、对动物植物构成危害,我们很
想一举歼灭它们;而另一方面,病毒虽然其毒无比,但也可经过改造后被利
用起来。这个方面,科学家们已做出了艰辛的探索,而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科学家们想:既然病毒都能够致人于死地,那么区区小害虫也一定可以毒死。
而到如今,在我国用来防止主要害虫的昆虫病毒达 290 多种,其中 10 多种已
在我们的农业生活中展示了无比的威力。其次,就正如郁金香的碎色花瓣一
样,我们知道病毒“入侵”花草会使之变色或畸形,而这种效果为我们的观
赏花卉树木增添了无穷情趣,使之更加婀娜多姿、绚丽多彩而且形态奇特、
变化多端。其实,将病毒转化为造福人类的“积极分子”,还主要是在遗传
工程等高科技领域方面。通过对它们的逐步“驯化”,便能让它们做出更多
有益的事情。
植物中的“超微蚯蚓”
随着成熟季节的日趋临近,原来一片翠绿的花地却逐渐变得枯黄、矮小,
有的植株叶子已经脱落,仅留下一根干枯的茎杆。放眼望去,如同黄土高坡
上刚刚卷过一场风暴,一副斑驳陆离的凄凉景象,令人惨不忍睹。这一切,
对于正双眼切切地盼着收获的人们无疑是一次天灾人祸。拔起一株花生来仔
细一瞧,只见根部仅留下一些短短的粗根。而且局部膨胀肿大,结成一团,
就像几个畸形的胡萝卜拧到了一起。本来庞大而且分枝众多的须根、细根却
不翼而飞了。
经过科学家们的分析,这个庄稼的“灾星”便是一种“居住”在植物根
系里面的“蚯蚓”——植物寄生线虫。
这类“超微蚯蚓”是农学家们大伤脑筋而又为农民朋友所深恶痛绝的一
类病原微生物。在微生物的大家庭中,它们自立门户,既不是细菌、病毒类,
也非真菌类中的成员,而另有其名——原生动物。在显微镜下,这些小家伙
们形如蚯蚓,长长的身躯,两头略微变细,中间的一长段则粗细相差无几。
由于它们的肌肉层能够不停地蠕动,故移动起来活像蚯蚓爬行一样波浪似地
前进,简直就是一只缩小上百倍后的蚯蚓。在这些“超微蚯蚓”的头部,是
它的孔口,孔口里面便隐藏着口腔,而在口腔中便有一根十分纤细、时出时
没的长矛,这就是它们损害作物的锐利武器——口针。它们正是利用这根口
针而不停地刺穿植物的细胞,并像蚊虫一样地吸走植物的“血液”。一旦这
些讨厌的家伙们在植物里面定居下来,便会以植物细胞中的“血液”为食,
迅速“生儿育女”,繁殖一批又一批的祸根,向四周蔓延开,侵染成片的庄
稼作物。
其实,这些“超微蚯蚓”不仅危害花生、马铃薯、大豆等,还侵染香蕉、
柑桔、椰子、咖啡、棉花、果树、水稻、烟草及其它蔬菜,几乎是一个无处
不在、无孔不入的“凶犯”。有的时候,我们看到往日大片绿茵茵的草坪在
短短时间内却开始褪色变黄、逐渐枯萎,直至最后死亡,其实很有可能就是
这些小家伙们造的“孽”。而且,它们不仅能浸染植物的根系,还对茎叶、
果实、种子也能侵染,定居其中后便迅速扩大“战果”,给我们的农业生产
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这些“超微蚯蚓”对庄稼造成的损失之大,让人触目惊心。美国国际线
虫研究机构通过对 70 多个国家进行广泛调查,结果显示,仅 1984 年,它们
对农作物造成的损失便达 12.3%,如果把全世界所有的农作物危害累加起
来,则经济损失高达 1 万亿元人民币。通过科学家们的分析,这类“超微蚯
蚓”主要危害地区是热带和亚热带。而我国地跨温、热两带,从土壤性质及
农作物特点上面,都很适合线虫的生长。在我国,深受其害的程度也绝不亚
于世界的平均水平。然而以往,我们国家只是对昆虫危害及植物的其它病害
研究和注意较多,而对线虫的危害关注则相对较少,客观上便给了这些“超
微蚯蚓”以可乘之机。而其实,它们可以说是隐藏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一大
敌害。
目前,我国的科学工作者正日益认识到了其严重性,对“超微蚯蚓”—
—线虫危害的研究与防止已初步取得了一些成绩。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的
农业科学家们能够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它们的危害,我们的农业生产又会
回到一个明媚的春天。
制服微生物
在很早以前,人们经常得一些奇怪的病,而使人们死亡。当时人类还搞
不清楚患这些病的原因。经过无数科学家的艰苦努力的工作,终于找到了真
正的杀人凶手,它就是细菌。人们研究后得知,结核病是结核杆菌引起的;
霍乱病就是霍乱病菌引起的;而白喉的病原菌是白喉杆菌引起的;像伤寒、
破伤风、肺炎、脑膜炎等传染病都细菌在作乱。
细菌之所以使人患病是因为它具备两种武器,第一种是:有的病菌侵入
人体后,就在人体的组织里繁殖和扩散,有时它还侵入血管,在血液里大量
繁殖,然后运动到一定的组织器官危害人类的生命;第二种武器是它在人体
内可以产生毒素。随着病菌在人体内的大量繁殖,毒素越积越多,最后使人
陷于中毒的状态,毒素麻痹了心脏,毒害了脑组织,最终致人死亡。
细菌疯狂地杀害人类,人们难道就能容忍它们吗?不能。许多科学家们
都在探索,来寻找制服这些杀人恶魔的武器。
磺胺的诞生
那是在 1935 年,德国有一位勤奋好学的年轻医生杜马克,他领导着一个
试验小组在寻找着杀灭细菌的武器。他做了许多实验,都没有什么效果。最
后他选中了一种红色的染料。他用化学的方法改变着这种染料的化学结构,
然后把这种药注射到体内有链球菌的小白鼠身上,进行观察。经过无数次的
试验,结果证明这种药品可以杀死小白鼠、兔子和狗体内的链球菌。这说明
了此药对杀灭链球菌有特效。于是,他根据药的化学结构,给它起了个名字
叫磺胺。
证明一个药品能否给人体治病,首先要在动物身上进行试验,在动物体
内实验成功后,才可以在人体上进行试验。这个工作非常危险,因为人毕竟
和动物有着很大的区别。在动物身上有效果未必在人的身体上有效果。药品
进入动物体内不会引起动物死亡,并不能说明药物进入人体就不会使人死
亡。而且一个新药的试验还需要有合适的病例。
杜马克医生试用磺胺的第一个病例正是他自己的女儿爱莉莎。
有一天,小爱莉莎的手指被刺刺破了。到了晚上,她的手指肿胀发痛,
引起高烧,剧烈的疼痛使爱莉莎整天呻吟不止。
杜马克请来了当时最有名的医生,用了最好的药品给爱莉莎治疗,可均
不见效。伤口上的病菌进入到血液里,导致病情恶化。医生对杜马克说:“伤
口上的链球菌进到血液里了,再也没有希望了。”难道眼睁睁地看着让爱莉
莎这样死去吗?不,不能。杜马克想起了磺胺。既然磺胺可以杀死动物体内
的链球菌,为什么不能在爱莉莎身上试一试。虽然磺胺还未用于过人体,但
此刻也只有铤而走险了。他决定给爱莉莎注射磺胺。
整整一夜熬过去了,爱莉莎终于睁开了双眼。接着,热度慢慢消退,渐
渐地,爱莉莎终于痊愈了。
磺胺在人类的身体里第一次战胜了链球菌。磺胺药被广泛地应用到医疗
中去,救治了许多病人。一直到今天,它仍然被广泛地应用着。
弗莱明发明了青霉素
磺胺药虽然救了不少人,可它的能量也是有限的,它对付病菌的本领并
非是万能的。越来越多的病例促使人们不断去寻找更多更有效的药物。
弗莱明教授是个英国人。他的一生几乎一直在和微生物打交道。早在青
年时代,弗莱明就曾经苦苦钻研过病菌引起疾病的秘密,辛勤地探求过消灭
这些可怕病菌的方法。面对着当时由病菌肆意作恶的世界,他曾经为发明杀
菌药物而努力过,他也为得不到满意的结果而苦恼过。在实验室里,弗莱明
就这样天天不停地探索着微生物世界的种种奥秘。
1928 年,弗莱明开始研究葡萄球菌。葡萄球菌是一种圆形小点样的细
菌,它们常常聚集成串,就像一串葡萄一般,因此人们都把它叫做葡萄球菌。
这种病菌一直是人类许多疾病的祸首。
弗莱明开始了葡萄球菌变异的研究。他每天都观察着它们在培养过程中
的变化。不同的培养条件下繁殖起来的菌落,可以产生不同的形态变化。均
匀光泽的细菌菌落,在养料不充分的情况下会变得灰暗。弗莱明就是通过这
些繁杂而细致的观察,来了解影响细菌变异的各种条件。
每天弗莱明用几十个培养皿接种上葡萄球菌,在培养皿里配制各种养
料,调节不同的温度。每天早上,他都耐心地打开一个个培养皿的盖子,取
出一点细菌菌落涂在玻璃片上,然后染上颜色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它们的的形
态。
当他打开培养皿盖,取出培养的细菌时,在空气中漂浮的一些其它微生
物,或者是一种细菌,或者是一种霉菌总会落入到培养皿中,这些家伙在培
养皿里也会生长繁殖,从而妨碍了正常实验的进行。这就是细菌研究上常说
的染菌。染菌的情况,几乎在每一个细菌实验室里都经常发生。因为空气里
的微生物实在太多,如果染菌,只得重新再做培养,增加工作的困难。细菌
学家最讨厌这种不速之客。
一个初夏的早晨,弗莱明照例进行着他的工作。突然,弗莱明的目光停
留在一只被污染了的培养皿上。一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