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3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原来在这两条鲨鱼的外围还有四五条张着血盆大口的
鲨鱼在转游,它们的眼睛始终在盯着她,口中露出一排排尖刀般的牙齿。每
当那几条鲨鱼冲过来要咬她时,这两条鲨鱼就冲出去抵御它们,把它们赶走。
要是没有这两个“保镖”,罗莎琳早就被撕得粉碎了。
当暮色再一次笼罩海面时,这两条鲨鱼还一直在陪伴着她。突然她听到
头顶上有嗡嗡声,抬头一看,是一架救援直升机。直升机上放下了救援绳梯。
她抓住了绳梯,用尽全身之力爬了上去。爬上直升机后,罗莎琳从半空中低
头往下看,那两条救命鲨鱼已消失得无影无踪。
罗莎琳被送往医院治疗。她后来得知,这个海区经常有鲨鱼出没,其他
跳入海中的人都已失踪,显然都已葬身鱼腹了!
鲨鱼,自古以来就被认为是人类在水中的最凶恶的敌害。可是,竟然会
有两条鲨鱼拯救了一位落水的姑娘,并保护着她免受同类的伤害。这真是一
件不可思议的事!为什么这两条鲨鱼会救人呢?难道它们对人类有着某种特
殊的感情?或许是它们把罗莎琳当做了自己的同类?这一离奇事件给海洋生
物学界留下了一个难解的谜。
海底洞穴壁画之谜
不久前,法国业余洞穴探险者在地中海一个景色优美的小海湾苏尔密乌
发现了一处海底洞穴壁画,石壁上有 6 匹野马、2 头野牛、1 只鹿、2 只鸟、
1 只山羊和 1 只猫,形象栩栩如生,可谓艺术珍品。这一海底洞穴古迹的发
现,说来颇富传奇色彩。
1985 年,洞穴业余探险者亨利·科斯克为了探索沉睡在苏尔密乌海湾的
古代沉船的遗物,专门购买了一艘长 14 米的拖网渔船“克努马农”号,开始
了他的水下探险活动。一天,他在水深 36 米处的岸壁上发现了一个隧道口。
正当他试图潜入时,随身携带的照明灯熄灭了,加上海水浑浊,看不清周围
的景物,不得不暂时中断探索。5 年后的 1990 年,科斯克又找到了隧道口,
进到了隧道尽头的洞穴,借助于手电的光束,他看到了洞穴的石壁上有手的
印迹。他决心探个究竟,特邀了卡西斯潜水俱乐部的 6 个伙伴组成了以科斯
克为队长的水下探穴队。
7 月 29 日,7 名水下探穴队员乘坐“克鲁马农”号船,在海底隧道口前
面的海上抛锚停泊。他们穿戴好潜水装具,下潜到 36 米深的海底,找到了那
个隧道口。虽然水下隧道狭窄蜿蜒,海水昏暗难辨方向,还有海流夹带泥沙
的阵阵冲击,但他们坚强地克服了这些困难潜游约 20 分钟,他们终于顺利地
通过了长约 200 米的水下隧道。当他们浮出海面时,一个令人目瞪口呆的奇
观便呈现在眼前。在这高出海平面 4 米、直径约 50 米的洞穴里,千姿百态的
钟乳石首先映入眼帘;在灯光的照耀下,石壁上的 3 只手印清晰可见,还有
那栩栩如生的动物壁画,简直把人们带进了一个神秘的殿堂。经过一阵高兴
之后,他们赶紧拍照、录像。他们不仅为这些艺术品发出同声的赞叹,而且
不约而同地产生疑问,这些海底洞穴壁画究竟是史前艺术家的作品呢,还是
后人有意制造的恶作剧?为此,他们决定在真假未定的情况下暂时对外保守
秘密。
1991 年 9 月 1 日,发生了有 3 名业余水下探险者在苏尔密乌海湾失踪的
事件。科斯克参加了寻觅失踪者的行动。他迅速潜入这个神秘的洞穴,在石
壁下的隧道里找到了 3 位失踪者的尸体。原来这 3 名业余潜水者由于缺乏潜
水经验,没有携带水下电筒等必需的潜水设备,在黑暗的海水里误入隧道而
迷失方向,最后因氧气耗尽窒息而死。科斯克面对着这个海底隧道已被世人
知晓的事实,决定将海底洞穴壁画的秘画的秘密公诸于世。9 月 3 日,他便
向马赛海洋考古研究所报告了这一发现,并要求采取措施保护这些壁画。9
月 15 日,科斯克和史前考古学家让·古尔坦带领的水下探险队潜入海底洞
穴,采用现代分析仪器对洞穴内的氧气、水、木炭、岸石等进行了调查研究,
初步认为洞内的壁画可能是史前艺术家用黑色木炭和红土完成的。据古尔坦
分析,石壁上的手印可能是史前艺术家在动物脂肪里混入有色矿石粉末制成
油彩,然后将手贴于石壁上,用空心兽骨将油彩吹喷到石壁上,制成了这一
杰作。
人们疑惑不解,1 万多年前,古代艺术家是怎样潜入这个海底洞穴的?
洞穴壁画为何奇迹般地完好如初?有的考古学家解释说,那时正处于冰河时
代末期,地中海海平面比今天要低 100 米以上,苏尔密乌海湾水下隧道无疑
是处于海平面之上,人们可以很容易地从悬崖下的隧道口进入洞穴。后来冰
河时代结束,海水上涨,海水将隧道淹没,洞穴被密封起来,洞穴内的壁画
得以保护,避免了风化和破坏,直到今天。
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壁画完好如初,可能不是 1 万多年前的作品;而
且在 1 万多年前这一地区是否有史前人类居住也值得怀疑,因为从来没有发
现过有关史前人类的遗迹,因而这些壁画很可能是后人的伪作。
海底“风暴”之谜
几年前,科学家们在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诺瓦斯科特亚南部海域考
察时,有两件事使他们大为吃惊:一是从 5000 米深的海底采集上来的海水,
竟混浊得漆黑一团,其混浊程度比一般大洋高出 100 倍;二是从海底拍摄的
照片上可以看出,在平坦的海底沉积物表面出现了一道道有规则的波纹,犹
如一阵大风刚刚刮过,水面留下了一片涟漪。在通常是非常平静的深海世界
里,出现这种奇异的现象,实在令人费解。
莫非在深海下也出现了“风暴”?为了查明原因,美国的海洋学家和地
质学家在诺瓦斯科特亚南部海进行了一次名为“赫伯尔实验”的科学考察。
这次考察采集了海底水样,拍摄了海底照片,测量了海水透明度,并在
海底设置了一连串的自记海流计,对底层海流进了长时间的连续测量。
科学家们在“赫伯尔实验”期间又采到了混浊的水样,再次表明实验地
区底层海水的扰动确实异常强烈。还发现这里海水的混浊程度随地点、时间
变化很大,越靠近海底海水混浊度越大;有一个地点海水非常混浊,可是一
个星期后又突然变清了。
实验中还发现这里的海水透明度的变化也很大。有一架透明度仪观察到
3 次极端黑暗期,每次持续 3~5 天,黑暗程度达到伸手不见五指,比世界上
任何河口、港湾的海水都混、都脏。
科学家们认为,这是由于有一股 1 公里长的沉积物“云雾”状潜流在海
底滚滚奔腾的结果。它犹如刮起的一股海底“风暴”,非常地猛烈,将海底
沉积物刮起,使海水变得异常混浊。但是,这股深海潜流为什么如此激烈呢?
有的海洋学家认为,这是从附近流来的一支强大的海流——墨西哥湾流左右
摆动的结果;另一些海洋学家认为,该海区有一南一北走向的海底隆起,这
种上下起伏的地方,使深海水激烈地扰动;还有一些科学家指出,在“赫伯
尔实验”区域的南部有水下死火山山脉,这种海底起伏也能够改变海流方向,
形成剧烈的涡旋。科学家们的说法不一,有关这支深海潜流产生的原因,仍
是一个有待揭示的自然之谜。
海中自转小岛之谜
1964 年,从西印度群岛传来了一件令人瞠目的奇闻:一艘海轮上的船
员,突然发现这个群岛中的一个无人小岛,竟然会像地球自转那样,每 24
小时自己旋转一周,并且一直不停。这可真是一件闻所未闻的怪事!
这个旋转的岛屿是一艘名叫“参捷”号的货轮在航经西印度群岛时偶然
发现的。当时,这个小岛被茂密的植物覆盖着,处处是沼泽泥潭。岛很小,
船长卡得那命令舵手驾船绕岛航行一周,只用了半个小时,随后他们抛锚登
岛,巡视了一番,没有发现什么珍禽异兽和奇草怪木。船长在一棵树的树干
上刻下了自己的名字、登岛的时间和他们的船名,便和随员们一起回到了原
来登岛的地点。
“奇怪,抛下锚的船为什么会自己走动呢!?”一位船员突然发现不对
劲而大叫起来,“这儿离刚才停船的地方差了好几十米呀!”
回到船上的水手们也都大为惊异,他们检查了刚才抛锚的地方,铁锚仍
然十分牢固地钩住海底,没有被拖走的迹象。船长对此满腹狐疑,心想这是
不是小岛本身在移动呢?
这件奇闻使人们大感兴趣,一些人闻讯前去岛上察看。根据观察结果,
一致认为是小岛本身在旋转,至于旋转的原因,就众说纷纭,莫能归一了。
比较多的人认为,这座小岛实际上是一座浮在海面上的冰山,因潮水的起落
而旋转。但真相究竟如何,当时谁也不能断言,只好留待科学家们去研究了。
过了不久,这座怪岛又从海面上消失,不知所终。
带鳞乌贼之谜
乌贼是头足纲动物,广泛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中,约有 600 多种,大
的种类可长达 20 米,小的种类只有两三厘米长。乌贼体呈袋形,背腹略扁平,
头发达,眼大,有腕(触手)10 条,体内有墨囊,遇敌即放出墨汁而逃走。
乌贼一般都是体表光滑,没有鳞片。可是前不久,一位名叫约·尼·尤
霍夫的前苏联科学家,却发现了一种身上有鳞片的乌贼。
尤霍夫带领一个科学考察小组,在南半球海域从事调查抹香鲸的摄食对
象工作。这工作非常繁琐,他们要剖开一头头抹香鲸的胃,将里面的东西一
一清洗、登记、测量和拍照。
有一天、尤霍夫检查一头抹香鲸的胃时,突然发现一条绛红色的乌贼,
它的身上披着一层鳞片!它很漂亮,头挺大,身体壮实,比一般乌贼稍长。
尤霍夫非常高兴。他从这头抹香鲸的胃中,又找出了几条身上有鳞的乌贼,
其中最大的一条长两米左右,腹宽约 1 米。这些乌贼全都没有触手,这更使
尤霍夫感到十分惊奇!
经过仔细的观察和研究,发现这种乌贼并不是全身披鳞,它们的尾腔和
一些末梢部分没鳞片。没有鳞片的地方,皮肤很光滑。
这种乌贼的鳞片像建筑物上的绛色瓦片,通过肌肉组织延伸,紧紧地排
列在一起。鳞片随着乌贼的生长逐渐增大,数量也不断增加,一条体长 29.5
厘米的乌贼,全身竟有 12465 片鳞!每一鳞片内部都有微小的薄层,充满着
空气和油,可以说,一片鳞就像是一个微小的气瓶。显然,这种包着空气的
鳞甲,可使乌贼的漂浮和行动更加自由。
带鳞乌贼刚孵出时是有触手的,但到成年时它们的触手全都没有了。人
们知道,几乎所有乌贼都有触手。乌贼凭借触手猎取食物和御敌防身;游动
时触手又是一个个灵巧的“舵”,要靠它们掌握方向;雄性乌贼左侧第 4 条
触手还茎化为它的生殖腕。由此可见,触手是乌贼的最重要的生命器官,对
于乌贼的生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很难想象失去全部触手的乌贼能够活下
来。可是,为什么带鳞乌贼没有了触手却能生活得很好?它们的触手为什么
会退化?这些都还是未解之谜。
人们知道,乌贼的行动比较特殊,别的动物前进速度快,乌贼却是后退
速度快。乌贼靠肌肉收缩,把外套腔里的水从漏斗管中喷出,由于水流的反
作用,使它飞快地向后离去。可是,带鳞乌贼不是这样。它不靠喷射水流的
方式行动,而是像一般海洋动物那样游动。它为什么会这样?这又是一个谜。
有人认为,也许是它们生活在海水底层,贴底捕食,属于嗜静动物,不需要
快速运动。但这仅仅是猜测而已。对于这种罕见的带鳞的乌贼,人们还很不
了解,还有着许多未解之谜。
海龟自埋之谜
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东海岸的加纳维拉尔海峡,人们发现了整个身体都埋
在淤泥里的海龟。挖出来一看,海龟竟是活的!奇闻传开,令许多潜水员大
惑不解,因为在他们的潜水生涯中,还从来没有见到过这种海龟自己把自己
埋起来的怪事。
海龟是海洋中躯体较大的爬行动物,它们用肺呼吸,因此每下潜十几分
钟就要浮到水面上换一次气,不然就会被憋死。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海龟自
己把自己活埋起来呢?它们全身埋在淤泥里为什么不会憋死?这是它们冬眠
的一种形式,还是它们清除藤壶的一种方法?或者是它们在冰凉的海水中自
我取暖的一个窍门?面对这一个个谜,人们苦思冥想,不得其解。
藤壶是一种小型甲壳动物,体外有 6 片壳板,壳口有 4 片小壳板组成的
盖,固着生活于海滨岩石、船底、软体动物以及其他大型甲壳动物身上。专
家们观察发现,在一些大个儿的海龟身上也常常寄生着许多藤壶,这既影响
它们游泳,又会使它们感到难受。因此,有人猜测,可能是为了要摆脱藤壶,
海龟才钻进淤泥。但是,埋在淤泥中的海龟是头朝下,尾巴朝上,它们头部
和前半身的藤壶因陷进淤泥较深而缺氧死掉,可后半身和尾部埋得很浅的藤
壶却依然活着。这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因此,关于藤壶的猜测就难以成立
了。
后来,人们在美国东海岸帕耳姆东南的一个港湾里,发现许多大个儿的
海龟也有这种在海底淤泥中“自埋”的习性。当时一个潜水俱乐部的潜水员
们正在进行训练。当女潜水员罗丝潜入海底时,发现不远处的淤泥中露出一
只海龟的尾部。她游了过去,碰了一下那海龟的尾,于是,那被惊动的海龟
慢悠悠地醒来,从泥土中抬起头,抖掉身上的淤泥,仿佛对不速之客很不满
意似的,转身游走了。接着,罗丝又看到了一只海龟的尾巴,这是一只特大
的雌海龟,它没有沉睡,对罗丝的到来反应迅速,马上搅起淤泥游动起来。
罗丝眼前变得一片浑浊,什么也看不清了。这是在 27.4 米深的海底,水温是
21.7℃。不一会儿,罗丝的伙伴们也发现了两只埋在淤泥中的大个儿雌海龟。
但从那次潜水以后,罗丝他们在海底只找到了一些海龟呆过的泥窝,再
没有看到一只“自埋”的海龟。这说明,海龟的“自埋”仅仅是一个短时期
的现象。要不就是它们将自己埋得太深,使人无法发现。最新的观察表明,
海龟在这一地区逗留、“自埋”的时间不长,所以不能认为它们是在冬眠。
如果海龟“自埋”的现象经常发生的话,那么由这一现象派生出来的新课题
可就更多了。
月相影响海鱼之谜
一些多年在大西洋捕鲭鱼的前苏联渔民,发现他们的捕获量有着周期性
的变化:每两周中有一天的捕获量明显地高于平时的捕获量。
前苏联加里宁格勒大西洋海洋渔业与海洋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普·菲
杜洛夫认为,这一天的捕获量增高,是由于鲭鱼受到月相影响的结果。
月相,是指人们所看到的月亮表面发亮部分的形状。月亮绕地球转,地
球绕太阳转,三者的相对位置时刻发生变化,因此人们从地球上所看到的月
亮被太阳照射部分的多少也时刻发生变化。主要的月相有 4 个:朔月(夏历
每月初一,也称新月)、上弦月(夏历每月初七、初八)、望月(夏历每月
十五日,也称满月)、下弦月(夏历每月二十二、二十三日)。普·莫杜洛
夫经过研究,发现大西洋鲭鱼的捕获量,在每月的新月和满月的日子比其他
的日子要多。他又进一步分析了多年来在北海和其他海域捕鱼的资料,发现
除了鲭鱼以外,其他许多种海水鱼也受到月相的影响,最大的捕获量也是在
新月和满月的日子。
实际上,许多海洋生物都受到月相的影响。如某些牡蛎在夜里 12 点时壳
张得最大;螃蟹的活动积极性的波动间隔也是 12 小时。过去,学者们通常认
为这些现象只是与月亮的间接影响有关,即只是受潮汐的影响;但现在看来,
在有些情况下,月相会直接影响生物活动,即它们会受海洋表面照明变化的
影响。我们知道,光对许多海洋生物的活动与生态起很大的作用。晚上,通
常是许多鱼类升游到海面觅食的时间,它们对水面的能见度是很关心的。水
面照明度好,有利于一些鱼的捕食;但另一些鱼则会因此而吓跑,这些鱼喜
欢在能见度低的夜间浮到海面觅食。而海面光的强弱与月相(月亮的大小)
有关,是以一个月为周期的。
科学考察还表明,在新月和满月的日子,在一昼夜中,鲭鱼的最大捕获
量总是在午夜一点半与白天一点半。为什么会这样?人们还不知道。其他的
海鱼是否也是这样?人们也还不知道。人们希望能早日揭开这个自然之谜。
这样,渔民们就可安排最佳时间出海捕鱼和下网,更有计划地进行工作,并
预测出可能的捕获量。
海猿之谜
正统的人类进化理论认为,生活在 800~1400 万年前的古猿是人类的远
祖,而生活在 170~400 万年前的南猿和 20~170 万年前的猿人则是人类的近
祖。
于是,这里就存在一个问题:古猿是怎样进化到南猿和猿人的?也就是
说,继古猿之后、南猿之前这 400 万年的漫长时间里,人类的祖先是什么样
子?它们的生活环境与范围是什么样的?很遗憾,这一时期的化石资料几乎
一直是空白。围绕着这一难解之谜,古人类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对人类进化史
中缺少的这一非常重要的环节提出了种种推测和假设。大多数学者认为,无
论是古猿还是猿人都是生活在陆地上,这一时期的人类祖先也应当是生活在
陆上的树林之中。
然而,在 1960 年,英国人类学家爱利斯特·哈戴教授却提出了不同的看
法,他经过对地史的多年研究以后提出了新颖的“海猿”学说。哈戴教授推
断,在 400~800 万年前,非洲东北部大片陆相地区受到海水入侵,浩瀚的海
水迫使生活在这里的古猿不得不下海谋生,慢慢进化成海猿。海猿历经沧桑,
在海相环境里进化出两足直立、控制呼吸等本领,为以后的直立行走、解放
双手、发展语言交流等进化步骤创造了大大不同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重要条
件。
哈戴指出,地球上所有灵长类动物的体表都长满浓密的毛发,皮下没有
脂肪结构;而人却和生活在海水中的兽类一样,不但皮肤裸露,而且有着厚
厚的皮下脂肪。另外,人类胎儿的胎毛着生位置、泪腺分泌的泪液、排出盐
分的生理现象等,也明显不同于其他灵长类动物,而与生活在海中的兽类相
似。起初,人们认为哈戴的观点纯属无稽之谈。但是,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
出现了一些支持这一学说的新证据,人们这才感到有必要重视这一学说。
1983 年,英国科学家戈顿和爱尔默在非洲出土直立猿人化石的地方,研
究了和直立猿人化石一起出土的贝类。他们发现,这些贝类都是生长在较深
的海底。很明显,如果当时生活在这里的猿人没有出色的潜水本领,它们是
得不到这些贝类的。
前不久,澳大利亚生物学家彼立克·丹通教授在对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
控制体内盐分平衡的生理机制进行研究时发现,在这方面,人类与所有陆生
哺乳动物大相径庭。陆生哺乳动物自身食盐的需求量有着精确的感觉,因而
摄入盐分也极有分寸;而人类对盐分的需求量不但没有感觉,摄入量也毫无
分寸。人类这一生理机能竟与海兽相似,这难道是偶然的巧合吗?绝对不是。
如果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不曾经历过食盐丰富的海洋环境,而始终生活在缺盐
的森林和草原地区,那么人类自然会具备与其他陆上哺乳动物相同的对食盐
需求的机制。丹通教授的这一发现,有力地支持了海猿学说。
1974 年,一支英法联合考察队在埃塞俄比亚境内发掘出了一批十分重要
的古人类化石。其中一具被命名为“露茜”的南猿化石,生活在 300 万年前
的时代。其肩关节灵活,上臂可以向前向上伸直。传统进化论认为,这种现
象是抓攀树枝的证据。而如果真是那样的话,用于抓攀的手臂就应该强健有
力,臂骨和指骨也应是相当长。可是正相反,“露茜”的手臂细弱,臂骨和
手指骨短小,下肢骨也较短小纤弱,根本不适应攀爬树木的需要。对“露茜”
骨骼的这种结构;比较合理的解释只能是这样:生活在水里的海猿,由于水
的浮力,它们的四肢无须像陆上其他灵长类那样强健有力;其脚趾细长而弯
曲,则是为了适应在海底泥沙上行走的需要;其髋、膝、踝关节转动灵活,
为的是在游泳潜水时掌握方向,控制速度。
另外,“露茜”的骨盆特征也与海洋哺乳动物的骨盆特征相似。“露茜”
的骨盆粗壮结实,而且又宽又短,似乎与其细弱的下肢很不相称。然而,正
是由于这一点,才进一步佐证了由于水的浮力,海猿无须完全靠下肢来支撑
其全身重量,致使下肢没有得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