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3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起床呢,还是躺在被里?”……
就这样一句接一句,那样同学的思路就打开了。大家对普希金才思敏捷
非常佩服,此后便称他为“少年才子”。
14 岁那年,皇村学校举行公开考试,许多作家、诗人都来观看,著名作
家杰尔查文也来了。这位文坛老前辈年事已高,因考试过程中没有听到杰出
文章,就在主考席上打起瞌睡来。可是,当他听到普希金朗诵长诗《皇村回
忆》时,突然显得精神焕发。朗诵一结束,杰尔查文便问这首诗是谁修改的。
当他得知没有经过别人修改时,便十分激动地说:“普希金就是接着杰尔查
文的人。”
普希金积极参加反对封建专制的政治斗争和文化生活。在他 17 岁时写的
诗篇《自由颂》中,对封建暴君做了这样大胆的谴责:“专制独栽的暴君,
我憎恨你,憎恨你的宝座!”这一诗篇被人们以手抄方式广为流传。他在《致
普柳斯科娃》一诗中写道:“我只愿歌颂自由,只向自由奉献诗篇;我诞生
到世上,不是为了用羞怯的竖琴讨取帝王的欢心。”他写的著名童话诗《渔
夫和金鱼的故事》、叙事诗《茨冈》和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等等,都成
为流传千古的不朽之作。
废寝忘食的巴尔扎克
巴尔扎克(1799~1850),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代表作
《人间喜剧》,反映了 19 世纪前半期法国的社会生活,对欧洲批判现实主义
文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巴尔扎克小时候很爱好文学,父亲却硬要他学习法律。他就是不服从父
亲的旨意,父子之间常为此事发生冲突。
一天,父亲再也按捺不住气愤,质问巴尔扎克:“我让你学习法律,你
为什么要学习文学?”
“爸爸,您知道,我对法律是毫无兴趣的。”巴尔扎克非常亲切地对父
亲说。
“毫无兴趣!”父亲暴怒地快要跳起来,“你有兴趣的是什么?是文学!
搞文学谈何容易,我看你根本不是搞文学的料!”
“那不一定!”巴尔扎克摇摇头,非常自信地说,“一个人的成功,往
往取决于他的信心和努力。”
“信心和努力?那好,从今天起,给你两年的期限,搞不成,就得学习
法律,你敢答应吗?”
“敢!”巴尔扎克斩钉截铁地回答。
从此,巴尔扎克被父亲关在房子里,整天埋头写作。这期间,他写了一
个历史剧,由于自己的阅历有限,对剧本的特点了解不够,没有成功。但巴
尔扎克并没有丧失信心,他坚信,只要有决心、肯努力,一定能在文学上取
得成绩。
一段时间的写作实践,使巴尔扎克感到自己的知识和经验都很浅薄。于
是,他拼命阅读世界文学名著,广泛地接触社会和了解人生。他天天出入于
图书馆和书店,总是来得最早,离开最晚。有一次,他在图书馆里翻阅资料,
边看边记,忘记了时间的早晚。图书馆的人员下班了,也忘记招呼巴尔扎克
一声。第二天早晨,图书馆的人员来上班了,发现巴尔扎克还在边看边记。
为了读书,巴尔扎克真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巴尔扎克在一部小说中需一打架斗殴的情节,就到街上去观察。好容易
遇到两个青年人争执,他就故意从中煽风点火,想让两个人打起来。谁知两
人看穿了他的“诡计”,合起来把他轰走了。
巴尔扎克写起文章来就闭门谢客,甚至家里人也不让进他的书房。有一
次他把屋门锁了,从窗户跳进屋里,再的把窗紧闭上。来访的人见门上落了
锁就自动回去了。
经过几年的努力,巴尔扎克出版了小说《朱安党》,赢得了法国文学界
的一致赞扬。以后他又陆续完成了《人间喜剧》等 97 部小说,确立了他在法
国文学史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雨果作诗
雨果(1802~1885),19 世纪法国著名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政治活
动家。他的诗和小说丰富多彩、雄浑有力。他的作品对封建主和资产阶级的
伪善、冷酷进行了无情的鞭挞,对纯朴、善良的人民群众的悲惨命运表示了
深切的同情。雨果被誉为 19 世纪法国积极浪漫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他逝世
时,法国人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国葬,送殡的人达百万之众。他被安葬在巴
黎的先贤祠。
雨果从小聪明好学,在课余时间很喜欢写诗。但是他的一位教师不愿意
让雨果把课余时间耗费在写诗上,每天都留下大量的拉丁文和数学作业来压
雨果。雨果赶完作业,天就黑了,学监监督学童准时熄灯睡觉。雨果没有时
间写诗,心中感到很苦恼。
有一天夜里,雨果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多么想写诗啊!可是,他
又不敢触犯校规。他睁大眼睛躺着,凝望窗外的星空。窗外星光灿烂,夜色
多美好啊!雨果脑中闪出了智慧的火花,一瞬间捕捉到了一句美妙的诗句。
他想把诗继续作下去,便默默地从自己所掌握的语汇中搜寻着。不一会儿,
他想好了一首完整的诗。他在心中又反复推敲、修改。天亮以后,雨果便把
这首诗记在了自己的笔记本上。
夜色是那样的美,四周是那样的静,这是多好的琢磨诗句的机会呀!就
这样,雨果每天在入睡以前都在想着新诗句。日久天长,他写出了大量的短
诗、抒情诗、讽刺诗及寓言、童话、诗谜。
14 岁那年,雨果不听从父亲要他学工艺学的安排,决心从事文学创作。
他声言:“要么做个夏多布里昂,要么什么也不做。”(夏多布里昂是法国
著名作家)
15 岁那年,法兰西学院提出诗题,进行征文比赛。雨果以他的诗歌《读
书之益》得了奖,受到 40 位老院士的交口称誉。国王路易十八发给他每年一
千法郎的助学金。雨果一鸣惊人,他的名字很快就在巴黎传开了。夏多布里
昂称赞他是一位卓绝的“神童”。他的朋友苏梅给他写信说:“人人都在赞
美你的天才,你为法国文学展示了无限的希望。对我们来说,你简直是个谜,
这个谜只有文艺女神才能猜透。”
雨果一生勤奋写作,创作力历久不衰,作品丰富多采。他的主要著作有:
《布格—雅加尔》《死囚末日记》《欧那尼》《宝剑》《安琪罗》《葛洛特·格》
《哈维船长》《雨果诗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
面人》《九三年》《雨果论文学》等。其中以《悲惨世界》最为著名。
童话之王——安徒生
安徒生(1805~1875),丹麦著名童话作家,现代儿童文学的奠基人,
出生在丹麦中部富恩岛上的小镇奥登塞。
安徒生的家庭贫困不堪。父亲是个鞋匠,生意清淡,母亲靠为人洗衣服
挣点钱贴补家用。一家人常常为了生计问题而愁眉不展,安徒生在贫困和孤
寂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父亲把一切希望寄托在独生儿子身上。他对儿子说:
“我的命苦,没有捞到念书的机会,你一定要有志气,要争取学些文化,使
自己成为有知识的人。”父亲在贫困的生活环境中没有忘掉对儿子的启蒙教
育。在他家那唯一的一间狭小的房子里,只有一张做鞋用的工作凳、一张用
棺材架改装的床和安徒生晚间用来睡觉的一条凳子。但父亲却为儿子布置了
一个艺术的环境:墙上挂了许多图画和装饰品,框子上摆了不少玩具,工作
凳旁还有一个矮书桌,上面放有书籍和歌谱,门上贴着一幅风景画。父亲常
在劳动之余抽时间陪安徒生玩。为了排解儿子的寂寞,常常给他讲一些《一
千零一夜》中的古代阿拉伯的传说。有时,为了调节一下气氛,父亲还特地
给小安徒生念一段丹麦著名喜剧作家荷尔堡的剧本,朗诵莎士比亚戏剧中的
章节。这些剧本里的故事启发了安徒生,他经常把大人们讲的故事通过自己
的设想演绎成新的故事。他幻想自己是个戏剧导演,他把橱窗上父亲雕刻的
木偶人打扮成剧中人物,做各种戏剧表演。他还根据自己的现实生活,开始
编木偶戏。为了扩大他的精神世界,父亲带他外出观察各种人物神态及行为
举止。他看到在这个世界里活动着生意人、手艺人、店员、乞丐、贵族、地
主、市长和牧师。他不理解为什么这些人之间生活水平相差那么大。
1815 年冬天,安徒生的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每天外出替人家洗衣服,孤
单的安徒生白天独自呆在家里玩木偶戏,有时也到一个同情他的邻居家玩一
会儿。在那里,他第一次听到“诗人”这个名词。主人知道他喜欢演戏,偶
尔也给他谈起一些他未听说过的剧作家和剧本的名字,这更激起了他对戏剧
的想象。
14 岁那年,哥本哈根皇家歌剧院有个剧团到奥登塞来演出。安徒生跟一
个散发节目单的人交上朋友,由此他得到了躲在后台的一个角落偷偷看戏的
机会。他发现了一个新的天地,决心要当一名艺术家。1819 年 9 月 5 日,安
徒生拒绝了母亲要他到一个裁缝店里当学徒的安排,只身来到哥本哈根。历
经多次碰壁,当演员的希望成为泡影。后来,经皇家剧院负责人拉贝尔安排,
他阅读了不少著名诗人和作家的作品,写了很多诗作和剧本。此后,便进入
了创作旺盛期。1829 年,他出版了第一部书《阿马格岛漫游记》,上演了第
一个剧本《在尼古拉耶夫塔上的爱情》,出版了第一本诗集。从 1835 年起到
他逝世前两年的 1873 年止,安徒生致力于童话创作。他的童话作品客观存在
到了国内外广大读者的喜爱。人们称他是“世界童话之王”。
读书迷——车尔尼雪夫斯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俄国杰出的革命民主义者,伟大的无
产阶级革命作家,一生为真理而奔走呼号的战斗者。他除了写有著名长篇小
说《怎么办?》以外,还著有许多有关社会、自然和文艺理论的论文。
1828 年 7 月 24 日,车尔尼雪夫斯基出生在伏尔加河边美丽的萨拉托夫
城。他的父亲是一个平民出身的牧师,很有学问。家里有一个藏书丰富的图
书室,车尔尼雪夫斯基一有空就到这里来。
7 岁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读书就简直入了迷,他经常一面吃饭,一面看
书。有一天早晨,妈妈看到孩子好长时间没从厨房里出来,心想这孩子到底
吃了些什么?于是,他母亲悄悄地走到厨房门前,只看到小车尔尼雪夫斯基
正在那里为一篇小说中的人物而哭泣流泪。妈妈喊来了他的父亲,又拿了很
多他平时喜欢读的书哄他,他才擦擦眼泪继续吃饭。
车尔尼雪夫斯基最喜欢俄国大诗人普希金和莱蒙托夫的诗,喜欢英国作
家狄更斯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的小说,还读了许多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
由于他坚持不懈的努力,10 岁时,就已赶上了 15 岁中学生的水平。
他 14 岁的时候,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萨拉托夫的教会中学。那里的教师
多是一些不学无术的人,除了讲些老掉牙的教材外,不能给学生提供任何新
鲜有用的知识。车尔尼雪夫斯基十分不满。
有一次,老师布置写作文,他不受老师的限制,很快写出了一篇关于读
书学习方法的文章。他说:“知识就像一座有无数宝藏的大山,越往深处发
掘,越能得到更多的东西。尤其是青少年,更应该在知识的园地里不屈不挠
地耕耘。”文章写成之后,学生们就争相传阅,这像在他的心灵里,点燃了
更旺盛的求知之火。
16 岁时,车尔尼雪夫斯基已经通晓 7 种外国语,大量阅读了俄国民主主
义者别林斯基和赫尔岑的文章。第二年,他中学毕业后,又考入彼得堡大学
文史系。
在大学读书的几年中,车尔尼雪夫斯基更加勤奋,读书常常是通宵达旦,
被老师和同学戏谑地称为“伏尔加河边的读书迷”。
“读书迷”,名不虚传,这也就是他最终能成为著名文学家的根本原因。
文学上的林肯——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 19 世纪最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他的原名叫塞缪尔·兰格洪·克莱门斯,生于密苏里州一个不大的村落里。
马克·吐温的父亲是地方法官,经济收入不多,家庭负担颇重。为了摆
脱生活的困境,全家迁移到密西西比河岸边的肯尼波尔城。这里是一片几乎
未经开垦的处女地,满目荒凉。童年的塞缪尔经常跑到附近的一个农场里,
和一群小孩子一起,偷偷地去游泳,捕捉响尾蛇和蝙蝠,采集榛子和野山莓,
他和那里的黑人交上了朋友,每到傍晚,就和孩子们一起围坐在黑人丹尼尔
大叔身旁,听他讲述娓娓动听的故事。塞缪尔热爱这些勤劳朴实的黑人,尊
重他们的智慧和品格,甚至把丹尼尔大叔看做是人类高尚品质的化身。肯尼
波尔城是哺育塞缪尔童年的摇篮,他在这儿找到了欢乐,找到知己,找到了
以后创作的丰富的素材。
塞缪尔的父亲很早就离开了这个世界。12 岁的塞缪尔被送进肯尼波尔城
的印刷厂当了学徒。这里仅供吃穿,不发工钱。他比老板矮半截,却穿着老
板给的肥衣长裤,简直就像钻进了帐篷里一样。后来,他离开了这家印刷厂,
做了一名流浪的排字工人,来往于密西西比河沿岸的各个城市。在密西西比
河上,他经常听到轮船上的水手们测量水深时喊道:“马克·吐温!”意思
是说水有“两寻”深(“寻”是英美长度的旧称,一寻合 1.829 米)。领航
员听到这种喊声就放下心来,引导着轮船安全行进。他把领航员看做是密西
西比河上的“国王”和“主宰”,十分羡慕这个职业。经过刻苦努力,他掌
握了领航技术,做了领航员。他漂流在大河上下,接触到各种脸谱的人物,
洞察他们的心灵,熟悉他们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性格,长了许多见识。他开
始写些小文章在地方报纸上发表,并且用水手喊的那句话“马克·吐温”作
为笔名。
1861 年,美国南北战争打响了。马克·吐温真正的文学活动开始于这场
战争之后。他的主要作品有:《傻瓜出国记》《竞选州长》《汤姆·索亚历
险记》《王子与贫儿》《密西西比河上》《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给坐
在黑暗中的人》《使用私刑的合众国》《战争祈祷》,等等。
马克·吐温是中国人民的朋友。当 1900 年爆发义和团反帝斗争时,他称
赞义和团说:“中国人当中只有他们爱国,我希望他们成功。”他反对“人
国联军”对中国的入侵,要求“让中国人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务”。
美国人民尊马克·吐温为“我们文学上的林肯”。他说“工作是世界上
最大的快乐”,他一生都孜孜不倦地工作着,不愿意把“真理带到坟墓里去”。
1910 年 4 月,他病在榻上。临终前,他口述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憎恨,让速记
员记下来,准备发表于天下。4 月 21 日,这位文坛泰斗溘然长逝了。
诗坛泰斗——泰戈尔
泰戈尔(1861~1941),印度近代著名的诗坛泰斗、小说家、戏剧家和
散文家。他是 1913 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
泰戈尔出生在加尔各答市一个名门望族家庭,弟兄很多,他排行最末。
在哥哥、姐姐中,有的是很有才华的诗人、剧作家、小说家。家里的接待室,
每天晚上都是灯火辉煌,客人络绎不绝。他的父亲是位有名望的哲学家和社
会改革家,对文学也很有兴趣。泰戈尔的聪颖从小就在这优越的环境里得到
了培育。
泰戈尔的童年有时也蒙有阴影,他那童年活泼的性格也受过很大的束
缚。他母亲去世很早,父亲又经常在外边旅行。他童年的保护者是几个男仆,
他们为了免除看护的麻烦,就把泰戈尔关在一间屋子,不准自由行动。有一
个仆人,常常叫泰戈尔坐在一个指定的地点,用粉笔在地上画一个圆圈,把
他围起来,并且吓唬说,如果迈出这个圆圈,就会有危险。幸亏泰戈尔坐的
地方靠近窗口,可以窥视花园的景色,使他忘却“囚禁”的痛苦。
泰戈尔一天一天地长大,一天一天地渴望着走出家宅庭院的藩篱,去看
看外面的世界。
有一天哥哥去上学,他不禁哭起来,闹着要到学校里去。哭声使他的目
的达到了,家人把他送进“东方学校”。在学校里,凡是不会背诵功课的儿
童都被罚站在木凳上,两臂伸开,手掌上还要堆上石片。泰戈尔厌恶这个学
校,不久就转入师范学校。他专心读书,年终考试得了班上的第一名。一年
以后,他又进了英国人办的“孟加拉学校”,虽然没有碰上什么特别不如意
的事,可他总觉得那个学校死气沉沉,像一座医院。父亲了解他的心情,并
不强迫他去学校,请人在家里教他。他跟着老师学习生物学、物理学、几何
学、历史、音乐以及英国文学等。他读了不少诗歌,对诗歌的兴趣一天天浓
厚起来。
泰戈尔把大自然当做自己的“老师”。11 岁那年,他跟着父亲到喜马拉
雅山旅行。火车一路飞驰,广阔的田野,清碧的溪流,翠绿的树林,都从眼
前飞奔而过。他们走上山坡,见花儿在草木中盛开,瀑布挂在悬崖上。泰戈
尔兴奋地登上山顶,眺望远处覆盖皑皑白雪的高峰。他从这个山峰跑到那个
山峰,原来天地是那样广阔而又多姿多彩。他纵情喊着、跳着、唱着,陶醉
在大自然的雄浑气魄和瑰丽景色之中。
绮丽的自然风光激起了泰戈尔对生活的热爱和创作的灵感。旅行回来
后,他开始写诗。有许多夜晚,他不睡觉,伏在灯下苦读,或者披着月光,
在花园里徘徊构思,尝试着写出了一些优美的小诗。不久,他在家里得到“诗
人”的称号。
17 岁时,泰戈尔随着哥哥嫂嫂去英国留学,开始接触资本主义社会,受
到民主思想的熏陶。他在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和研究西洋音乐,同时他也
忘不了美丽的大自然,常常跑到有山有水有花有水草的地方,或者坐在海边
岩石上,或者躺在草丛里,耳听涛声,眼看绿草,诗神又活动在他的脑海里。
异国虽好,故乡更美。泰戈尔时时感到故乡的天空、大地、白云和江河
在默默地呼唤他。他只在英国呆了两年,就回到了祖国。
泰戈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常到乡下去住,代替兄长管理祖上留下
的田产。他接触到劳动人民,看到许多质朴诚实的农民生活极端贫困,就给
他们一些物质上的帮助。他又研究医药学,无论白天晚上,只要有人病了,
他就带药箱登门行医。在同农民频繁的接触中,他关心着农民的疾苦。他曾
怀着深切的同情描绘农民的悲苦处境:“这里有大水,农民割了未熟的稻,
用船载回家去,我听见他们的叹息和忧愁的诉说。……不幸的农民所希望的
不过是能有几粒好谷在谷堆里而已。”
在乡间,泰戈尔写了不少诗歌。1881 年,他出版了诗集《黄昏之歌》和
《晨歌》。诗歌文笔清新优美,使他名声大振。以后,泰戈尔又写了长篇小
说 12 部,诗集 50 余册和几十个剧本。他的作品被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对
于传播古老的东方文化和东西方文化交流,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坚持不懈的莫泊桑
莫泊桑(1850~1893),法国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写了近 300 篇
短篇小说和 6 部长篇小说,形象地揭露了资产阶级虚伪、自私的反动本质。
莫泊桑 13 岁那年,考入了里昂中学,他的老师布耶,是当时著名的巴那
斯派诗人。布耶发现莫泊桑颇有文学才能,就把他介绍给福楼拜。
福楼拜是世界闻名的作家,当时在法国享有崇高的声誉。他看了看莫泊
桑的作品,对他说:“孩子,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才气。在你带给我的东西里
表明你有某些聪明,但是,你永远不要忘记,照布封(法国作家)的说法,
才气就是坚持不懈,你得好好努力呀!”
莫泊桑点点头,把福楼拜的话牢牢记在心里。
福楼拜想考一考莫泊桑的观察能力和语言功底。一天,福楼拜带莫泊桑
去看一家杂货铺,回来后要莫泊桑写一篇文章,要求所写的货商必须是杂货
铺的那个货商,所写的事物只能用一个名词来称呼,只能用一个动词来表达,
只能用一个形容词来描绘,并且所用的词,应是别人没有用过甚至是还没有
被人发现的。
多苛刻的要求啊!但莫泊桑理解福楼拜的良苦用心,他写了改,改了写,
反反复复,努力朝福楼拜提出的要求奋斗着。
在福楼拜的严格要求下,莫泊桑的学业进步飞快。后来,他就写剧本和
小说了,写完就请福楼拜指点,福楼拜总是指出一大堆缺点。莫泊桑修改后
要寄出发表,但是福楼拜总是不同意,并且告诉他,不成熟的作品,不要寄
往刊物上发表。
刚开始,莫泊桑唯命是从,福楼拜不点头,他就把文稿放在柜子里。慢
慢地,文稿竟堆起来有一人多高,莫泊桑开始怀疑:福楼拜是不是在有心压
制自己?
一天,莫泊桑闷闷不乐,到果园去散心。他走到一棵小苹果树跟前,只
见树上结满了果子,嫩嫩的枝条被压得贴着了地面,再看看两旁的大苹果树,
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