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3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见树上结满了果子,嫩嫩的枝条被压得贴着了地面,再看看两旁的大苹果树,
树上虽然也果实累累,但枝条却硬朗朗地支撑着。这给了他一个启示:一个
人,在“枝干”未硬朗之前,不宜过早地让他“开花结果”,“根深叶茂”
后,是不愁结不出丰硕的“果实”来的。从此,他更加虚心地向福楼拜学习,
决心使自己“根深叶茂”起来。
1880 年,莫泊桑已经到“而立之年”了。一天,他拿着小说《羊脂球》
向福楼拜请教。福楼拜看后拍案叫绝,要他立即寄往刊物上发表,果然,《羊
脂球》一面世,立即轰动了法国文坛,莫泊桑顿时成为法国文学界的新闻人
物,同时,他也登上了世界文坛。
洗澡发现了定律的阿基米德
阿基米德(约前 287~约前 212),古希腊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曾发现杠
杆定律和阿基米德定律,终身从事物理和数学的研究。
阿基米德出生在古希腊的一个天文学家的家庭里,从小就受到全家人的
宠爱。父亲为了使他早日成才,在起名字上绞尽了脑汁,经过反复选择,在
他出生的第 10 天,取名阿基米德。希望这名字给他带来幸福,并能成为一个
真正的希腊人。
阿基米德的童年,是在保姆和奴隶们的照料下度过的。全家人对他要求
很严,行走坐立、穿衣吃饭都有规矩,不准他淘气,也不许他交坏朋友。他
8 岁时进了学堂,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在奴隶的陪伴下走很长的路到学校上
课。阿基米德的家里很富有,但他从不骑马或坐车。
阿基米德学习非常刻苦,有时看书,一看就是一天。随着阿基米德年龄
的增长,他的许多与众不同的地方开始显露出来。他把大部分时间用在思考、
探讨、学习和写作上,极少想自己的事。为了研究一个问题,常常忘记吃饭,
忘记洗澡。连穿衣服、脱衣服这类事情,都得由别人帮助来做,只要他一思
考问题,就会忘掉自己的一切。
阿基米德对三角形、正方形、圆形的研究简直着了魔,与它们形影不离,
一天总画呀画呀,那么聚精会神,专心致志,好像周围的一切都不存在了。
有一次,在他跨进浴盆洗澡时感觉到身子入水越深,水越往外溢,身子就越
轻,突然,他兴奋地大叫一声,从浴盆里跳出来,一丝不挂地在大街上奔跑,
一边朝家跑嘴里一边喊:“我想出来了,我想出来了!”
人们望着这个赤身裸体奔跑着的怪人,非常惊异,他们哪里会想到,阿
基米德就在洗澡时,发现了一条重要的流体静力学规律——“阿基米德定
律”,即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体所排开
的液体的重量。
“医中之王”阿维森纳
阿维森纳(约 980~1037),阿拉伯医学家和哲学家,被誉为“医中之
王”。他在地质、天文、物理、化学、文学等文面也不相当成就。他的科学
著作《医典》代表了当时阿拉伯医学的最高成就,影响西方学界达数百年之
久。
阿维森纳出生在中亚细亚布哈拉附近的阿法西纳小镇(今乌兹别克附
近)。他的父亲是一个很有学问的人,任地方税吏,很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
育。在阿维森纳出生后,全家迁至布哈拉。布哈拉当时系萨曼王朝首府,是
阿拉伯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学术上比较开放。阿维森纳两岁时,父亲便
教他识字写字,6 岁以后便以通俗的语言向他讲述各种各样的知识。阿维森
纳幼年时聪明过人,嗜书成癖。他 10 岁时就能诵读阿拉伯和波斯文学作品。
他对数学也很感兴趣,学了 6 种几何图形以后,就能举一反三地演绎出当时
已经很深奥的全部几何学。布哈拉有一所藏书丰富的图书馆。阿维森纳如饥
似渴地阅读图书馆中的藏书,既攻文学,又深入钻研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对
其中的物理学、哲学、伦理学、美学、逻辑学等内容均感兴趣,他还广泛阅
读了神学、医学等著作。在医学方面,阿维森纳更显露了他的非凡才智。16
岁时,已掌握了广博的医药知识,并且积累了一定的治病经验。17 岁时,已
成为远近闻名的医师和学者。
这一年,布哈拉的苏丹曼苏尔身患重病,虽经多方延医,病情仍未好转。
后来,有人便将阿维森纳推荐给苏丹治病。当这个稚气犹存的少年出现在宫
中的时候,好多人对他的医术将信将疑。然而,当苏丹服用了阿维森纳开出
的药方后,却药到病除。闻者莫不敬服。苏丹为了向这位妙手回春的少年医
师表示谢意,特许他利用藏书极为丰富的宫廷图书馆。对此,阿维森纳喜出
望外,因为,只有极少几位博学之士才能得到这种优厚的待遇。他充分利用
这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博览各种珍贵罕见的图书。他几乎把整个图书馆的书
都读完了,自己卓越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得到了充分的运用。越来越丰富的知
识积累,为他以后进行科学研究和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尤其在医学方面,
他得益最多,他不仅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掌握了系统的医学理论知识。
阿维森纳在科学上勇于探索,涉及的领域很广泛。他留给后人的著作达
99 种之多。其中,属于神学和哲学的有 68 种,属于自然和天文学的有 11 种,
属于医学的有 16 种,诗集 4 种,他是中世纪世界上最有学问的人之一。
无所畏惧的哥白尼
哥白尼(1473~1543),波兰天文学家。他创立了“日心说”,否定了
“地心说”,是天文学上一次伟大的革命,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的统治。
哥白尼诞生于波兰托伦城。10 岁时,父亲去世,他便跟随舅父生活。他
的舅父是一位学识渊博的主教,哥白尼深受其影响,爱上了天文学和数学。
早在上学的时候,就被天上的星星月亮吸引住了。他经常在晚上坐在窗前,
乐趣无穷地凝望繁星闪烁的天空。有一天,他哥哥不解地问:“弟弟,你为
什么老是对着天空发呆?是不是在向天主祈祷?”
“不,哥哥,我是在观察天象,想探寻天上的奥秘。”哥白尼解释说。
“什么,你要管起天上的事情?天上的事有神学家操心,我们怎能去干
预!”
“为了让人们望着天空不感到害怕,我要一辈子研究它!我还要叫星星
和人交朋友,让它给海船校正航线,给水手指引航向。”
“你要不听我的劝告,这一辈子你可有罪受了!”哥哥以教训的口气厉
声说。
“我主意已经打定,什么都不怕!”哥白尼斩钉截铁地说。
沃德卡是哥白尼少年时期最敬重的一位老师。一天,哥白尼去沃德卡家
作客,老师不在。他顺手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打开一看,老师在折了角的
地方写了一条批注:“圣诞节晚上,火星和土星排成一种特殊的角度,预示
着匈牙利的皇上卡尔温有很大的灾难。”
正在这时,沃德卡推门走进来。他见哥白尼在家里看书,高兴地说:“孩
子,又看什么书了?”
哥白尼毕恭毕敬地把书递过去,老师边接书边关切地问:“能看懂吗?”
哥白尼认真地回答说:“老师,我看不懂。火星也好,土星也好,都是
天上的星星,他们与卡尔温毫无关系,怎么能预示他的祸福呢?”
“怎么不能呢?”沃德卡反问道,“命星决定一切!”
哥白尼当仁不让,大声反驳说:“如果是这样,那人还有没有意志?如
果有,人的意志和天上的星星又有什么关系?”
对于哥白尼尖刻的反驳,沃德卡并没有生气,他明白,信不信天命是关
系到天文学命运的重大问题。对这个问题,他对传统的偏见有过怀疑,但又
说不出道理。他踌躇再三,深情地对哥白尼说:“孩子,天命决定一切,这
是几千年以来的一条老规矩,我不过是拾前人的牙慧罢了。至于你提的问题,
确实很有意思。但我没有能力回答你,你如有毅力的话,以后研究吧!”
老师的希望,不久就变成了现实。几十年后,哥白尼创立了“太阳中心
说”的伟大理论,宣告了“天命论”的彻底破产。
大胆质疑的伽利略
伽利略(1564~1642),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发现
了摆动定时性定律,提出了自由落体定律,发明了比重秤、空气温度计,发
明了枷利略望远镜,证明了哥白尼的日心说是正确的。
枷利略从小多才多艺。他会画画、弹琴,非常喜欢数学,会制造各种各
样的机动玩具。他本可以成为一个大画家或者大音乐家。
但是,他更爱自然科学。他的心中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疑问。他老是问父
亲,为什么烟雾会上升?为什么水会起波浪?为什么教堂要造得顶上尖、底
层大?长大以后,他的疑问就更多了。他深入钻研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常
常陷入沉思之中。他想,亚里士多德的许多理论并没有经过证明,为什么要
把它们看作是绝对真理呢?
伽利略少年时代提出的许多个为什么,后来都由他自己找到了答案。
在伽利略的故乡比萨城里,有一座既庄严又华丽的大教堂。一天下午,
伽利略来此参观。一个司事开始给一盏油灯注满油,把灯挂在教堂的天花板
上,漫不经心地让它在空间来回摆动。伽利略看到,吊灯开始以一个很大的
弧度摆动着,弧度变小时,摆动的速度也变慢了。他觉得链条的节奏好像是
有规律的,虽然往返的距离越来越小,但吊灯每往返一次所用的时间似乎都
一样长。没有钟表,他用右手按住自己的脉搏,默默地数着吊灯摆动一次脉
搏跳动的次数。他发现,吊灯每摆动一次所需的时间确是相同的。
伽利略心里突然一亮,他想到:“亚里士多德说过,摆经过一个短弧要
比经过长弧快些。亚里士多德是不是弄错了?”他回到家里找来材料,做了
几个摆。他把短摆挂在屋子里,长摆挂在大树上,然后精确计算一个摆从弧
的一头运动到另一头所花的时间。实验结果证明,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是
由绳子的长度决定的,不管摆的重量如何,与振幅也无关。
但伽利略还有些不明白。因为亚里士多德说过,物体从高处落下时,速
度是由重量决定的。物体越重,下落速度也越快。但是,摆不也是从高处落
下吗?为什么只要摆的绳长相同,摆落到最低点的时间都相同,而跟重量没
有关系呢?
他决定到比萨斜塔上进行下一步的试验。他发明了一个小机关,只要一
碰按钮,盒中的物体就能同时落下。试验的一天,他让学生们拿着盒子站在
二层、三层、五层及塔顶窗口,他发出了信号,二楼的学生打开盒子,把一
个 1 磅重的铁球和一个 10 磅重的铁球同时从塔上落下。这样一层一层地试
验,每一次试验下来,不同重量的铁球都同时到达地面。
著名的比萨斜塔成了伽利略推翻亚里士多德错误的落体理论的历史见证
者。
数学天才——帕斯卡
帕斯卡(1623~1662),法国著名数学家、物理学家。他在几何、二项
式、概率论、组合论、三角函数、气体压力和液体静力学方面都取得了重要
的研究成果。
帕斯卡生于法国克勒市著名数学家的家中。父亲在家里谈论数学方面的
话题,读数学方面的书籍,演算数学题目,研究数学难题。帕斯卡在这种浓
厚的数学氛围中生活,自幼便对数学感兴趣。父亲鼓励他立志当一名数学家,
还从很小的时候起教他数学。因此,帕斯卡从孩提时便与数学结下了不解之
缘。
帕斯卡爱好数学,人又聪颖,因此进步很快。只要是学数学,他一连可
以坐上几个小时。人们看到帕斯卡小小年纪在那儿长时间地正襟危坐,孜孜
不倦地攻读数学,都感到有些不可思议。童年时的帕斯卡便阅读了大量数学
书籍,并且显露出非凡的才华。12 岁时,在一般小孩还未接触到几何学时,
他却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卓越数学才能创立了独特的几何体系,深得数学家们
的赞赏。16 岁时,他勇敢地攀登新的数学高峰,参加了巴黎数学家和物理学
家组织的小组活动,不久便写出了具有很高水平的关于圆锥曲线的论文。在
这篇论文中,他提出了圆锥曲线内接六边形,其三对边的交点共线这样一个
射影几何的重要原理。这一原理得到数学家的一致好评,并将这一定理称为
“帕斯卡定理”。帕斯卡所创造的这一奇迹震动了巴黎所有科学家。
19 岁那年,帕斯卡设计了一台机器,叫计算器。这种计算器可以完成基
础数学的四则运算。现代计算器就是以这个原理为基础制造的。
21 岁那年,帕斯卡有一天登上了法国多姆山的山顶,仔细观察试管中水
银柱的高度,然后把这个高度记下来,与此同时,他要他的姐夫佩耶站在多
姆山的山脚,在同一时间,以同样方式记下了另一试管中水银柱的高度。然
后,两人把两只试管水银柱高度进行对照。结果发现 1000 米水银柱高度差为
8 厘米。帕斯卡的推论得到了证实。
爱动脑筋的牛顿
牛顿(1642~1727),英国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出生于林肯
郡。他建立了机械运动的三个基本定律,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在光学方面,
曾致力于色的现象和光的本性的研究;在热学方面,确定了冷却定律;在数
学方面,建立了二项式定理,并和莱布尼茨一起创立了微积分学;在天文学
方面,创制了反射望远镜,初步考察了行星运动规律。
牛顿童年时善于开动脑筋,喜欢制作各种玩具,而且做得十分精巧。12
岁那年,他上了中学,寄宿在一个开药店的人家里。他是个好动的小房客,
不断地搞一些小把戏,用斧头、锯子和锤子制作各种奇怪的小玩具。有一次,
他制作了一架小风车,他又活捉了一只老鼠,把老鼠捆在风车轮子前面的踏
板上,并且在老鼠的前面放上一粒玉米。这粒玉米让老鼠看得到却又吃不到。
饥饿的老鼠为了吃上这粒玉米,就拼命往前跑。踏呀踏,就这样带动了风车
的轮子。还有一次,他用木箱和玻璃瓶做了一只水钟。他将适量的水注入木
箱,箱内滴出的水流控制着钟上时针的转动,每天黎明时水钟能按时滴水到
他脸上,叫他醒来,催他早读。
牛顿除了喜欢制作各种复杂的机械玩具和模型外,还钻研反射镜和透
镜,钻研化学。他也很喜欢绘画,常在卧室的墙壁上用木炭画素描。在他闲
静的时候,他也喜欢写诗。
14 岁时,他充满理想,不停地思考学习中的各种问题。然而,他的亲戚
却不让他读书,把他带到田里去干活,要他种田谋生。此外,还要学习做生
意。牛顿却不喜欢这一套,常常偷偷地一个人躲在小树林后面读书。他的舅
父发现了,只好摇头,无可奈何地对他说:“还是回去念你的书吧,要么你
是一个无所事事的大废物,要么你是一个大天才。”
18 岁时,牛顿到剑桥大学读书,毕业后留校。26 岁时,他的恩师推荐他
上剑桥大学。他在剑桥大学从事了长达 30 年之久的科学研究和教学活动,并
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有一次,牛顿坐在苹果树下思考问题,忽然一只苹果从树上掉了下来。
这一平常而又平常的自然现象引起了牛顿的深思。他从苹果落地想到地心引
力的存在,想到这种引力可能同时存在于整个宇宙之中,想到地球与整个天
体的运动,他得出结论:“宇宙定律就是质量与质量之间的相互吸引。”由
苹果落地而受到启发,牛顿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其实苹果落地的故事,
只是说明牛顿勤于思考罢了,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决不是凭一时的灵感想出
来的,而是他在继承前人的科学成果的基础上勇于不断探索的结果。
富兰克林发明避雷针
富兰克林(1706~1790),美国物理学家、社会活动家。他是电学史上
第一个正确阐述电的性质的人。他发明了避雷针,在光学、化学、热学、植
物学等方面也有所贡献。
富兰克林出生于波士顿,兄妹共 10 人,全靠父亲开一个小杂货店挣钱过
活。他从小就迷上了读书。从他学会阅读后没过多久,家中的藏书就被他读
完了。8 岁时,富兰克林进学校读书,不到一年他就从一年跳到三年级。由
于家中的生活越来越艰难,不满 11 岁时,父亲就让他离开了学校,在自家的
店铺里当一名小工人。富兰克林虽然失去了求学的机会,但他喜欢读书的习
惯并没有改变。每天晚上,干了一天活的富兰克林便点起蜡烛看书。父亲给
他的一点零花钱,他全部积攒起来,买了心爱的书籍。
看到儿子如此爱读书,父亲便把他送到一家印刷所当印刷工,以便使他
有机会多接触一些书籍。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富兰克林就躲进阁楼,兴趣
盎然地翻阅刚装订好的新书。为了读完一本好书,他常常彻夜不眠,因为第
二天一早,就得把书归还给店里。
印刷所附近有个书店。一个偶然的机会,富兰克林认识了书店里的一个
店员,他想通过这位店员借书读。
“店员叔叔,您能借给我几本书吗?”富兰克林央求道。
听说借书,店员两手一摊,急忙解释说:“书是老板的,老板不让借给
人。”
富兰克林从头冷到脚跟。失望中,又央求说:“叔叔,您晚上借给我,
我第二天一早就还给您,老板肯定不会知道,您就借给我吧!”
店员见富兰克林如此恳切,很受感动,就答应了他的要求。
富兰克林还经常到朋友们的家里去借书读。在几年中,他博览群书,攻
文学、练写诗、习算术、研究航海术、钻研各种感兴趣的科学问题,成长为
一个知识丰富的少年。
一天,富兰克林突然想到给报社投稿。当时,他的哥哥詹姆斯正在办一
份《新英格兰报》。他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哥哥。谁知他哥哥听后却阴阳
怪气地说:“你孩子家写什么文章呀,还是老老实实地排你的铅字吧!”
富兰克林偏不服气,他决心写出一篇好稿子让詹姆斯看看。
不久,詹姆斯收到一篇从门缝里塞进来的稿子。文章写得语言优美、结
构缜密。真是文笔超群,才气横溢呀!编辑们一个个赞不绝口,有人说,这
篇稿子虽然没有署名,但它一定出于某名人之手。还有人说,也可能是某名
人检验报社的水平吧,否则,他为什么要塞进门缝呢?……
听着这些七嘴八舌的议论,富兰克林发出了会心的微笑。文章的作者不
是别人,正是富兰克林。
瓦特发明蒸汽机
瓦特(1736~1819),英国著名的发明家,生于英国造船中心格拉斯哥
附近的格林诺克小镇。他的父亲当过造船工人,祖父叔父都是机械工人,由
于家庭的影响,瓦特从小就熟悉了许多机械原理和制作技术。
瓦特是一个智慧非凡的孩子,他勤奋好学,勇于探索,对发明创造最感
兴趣。有一天父亲的朋友前来做客,正好看到小瓦特坐在炉子旁边发呆,手
里拿着笔和纸,地上有许多画过的图。他好心地说:“小瓦特应该上学了,
别光在家用玩耍来打发宝贵的时光了。”父亲莞尔一笑,说:“谢谢你,我
的朋友。不过,你还是看看我的儿子在玩什么吧……”原来,小瓦特在设计
各种各样的玩具,还画了许多图样,这年小瓦特才刚好 6 岁整,客人吃惊地
说:“这孩子真了不起!”
又有一次,家里人全出去了,只留下瓦特一个看门。他呆呆地看着炉子
上烧水的茶壶。水快烧开了,壶盖被蒸汽顶起来,一上一下地掀动着……他
想:这蒸汽的力量好大啊。如果能制造一个更大的炉子,再用大锅炉烧开水,
那产生的水蒸汽肯定会比这个大几十倍、几百倍。用它来做各种机械的动力,
不是可以代替许多人力吗?这就是后来人们传说中的“瓦特发明蒸汽机”的
故事。小瓦特是这样设想过,只不过真正试制蒸汽机,却是后来的事情。
小瓦特为搞发明创造,发愤学习科学知识。他 13 岁开始学习几何学;15
岁读完了《物理学原理》;17 岁开始当学徒工。此后,他才真正投入了蒸汽
机的研制和发明,一发而不可收。
1757 年瓦特到格拉斯哥大学当教学仪器修理工。那里既有完备的实验设
施和各种仪器,又有许多著名学者和专家,这些都给瓦特提供了极其有利的
条件。学校还专门为他创办了实验车间。1769 年,瓦特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
经过了无数次失败,终于制成了一台单动式蒸汽机,并且获得了第一台蒸汽
机的专利权。1782 年瓦特又研制成功一种新式双向蒸汽机,并且可以广泛地
应用在各种机器上;1788 年,英国政府正式授予瓦特制造蒸汽机的专利证
书;从 1775 年到 1800 年,瓦特和波尔顿合办的苏霍工厂,就制造出 183 台
蒸汽机,全用于纺织业、冶金业和采矿业,到了 19 世纪 30 年代,蒸汽机推
向了全世界,从此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时代”。造福于人类的发明家——
瓦特永远被后人敬仰。
轮船的首创者——富尔顿
富尔顿(1765~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