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3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或 = (即:两气体的物质
nB ρA VB ρA
的量之比=气体密度的反比;两气体的体积之比=气体密度的反比)。
(3)在相同 T·V 时:
nA PA
根据①式: = (即:两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 = 压强之比)。
nB PB
根据②式:若mA = mB,则 PA = MB (即:两气体的压强之比 = 摩
PB MA
尔质量的反比;两气体的压强之比=气体分子量的反比)。
上述导出的关系式,应多练,常用,才能达到活用之目的。
物质的量在化学计算中的重要地位
在相当多的化学计算中,都可以通过“物质的量”进行运算,“物质的
量”的引入,给许多化学运算带来了方便。
“物质的量”在化学计算中的运用,例示如下:
1.换算和比较
除了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各种换算外,还有有关溶液各种浓度的换算,
以及微粒数目、质量的多少比较,气体体积、压强的大小等的比较。有的情
况则是在进行换算 1 后再进行各种比较。
例 1.将 98%的浓硫酸(ρ=1.84/厘米 ),配制成 1∶5 的稀硫酸(ρ
3
=1.225 克/厘米 )求此稀硫酸的质量百分比浓度和物质的量浓度。
3
解:设:取 1 毫升 98%浓硫酸和 5 毫升水,即可配成 1∶5 的稀硫酸。
则:其质量百分比浓度为:
1×1。84×98%
1×1。84+ 5×1 ×100% = 26。36%
又设:取 1 升此稀硫酸,其物质的量浓度为:
(100×1。225×26。36%) / 98
= 3。295(摩尔 / 升)
1
例 2 分别由下列四组物质制取气体:
①MnO2和浓盐酸;②Ca(OH)2和(NH4)2SO4;③NaCl 和浓 H2SO4;④FeS
和 H2SO4(稀)。所产生的气体在同温同压下的密度,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为
( )
解:由题意分析可知:①Cl2、②NH3、③HCl、④H2S
∵同温、同压下ρA/ρB=MA/MB
又∵上述气体的摩尔质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是:②④③①。
∴密度由小到大的顺序是②④③①。
2、求原子量、分子量
在运算中,只要求出物质的摩尔质量,即可求出相应的原子量或分子量。
例 3 有 A、B、C 三种一元碱,它们的分子量之比为 3∶5∶7。若把 7 摩
尔 A,5 摩尔 B 和 3 摩尔 C 混合均匀,取混和碱 5.36 克,恰好能中和含 0.15
摩尔氯化氢的盐酸。试计算 A、B、C 三种碱的分子量各是多少?
解:因一元碱与盐酸中的氯化氢刚好中和,它们的物质的量相同,所以
5.36 克混和一元碱的总物质的量是 0.15 摩尔。
设:A、B、C 的摩尔质量分别为 3X、5X、7X。
7×3x+5×5x +3×7x 5。36
根据题意有:
7+5+3 =
0。15
解得:X=8
∴MA=3×8=24 克/摩尔、MB=5×8=40 克/摩尔
MC=7×8=56 克/摩尔
即:A、B、C 三种一元碱的分子量分别是 24、40、56。
3、求化合物的分子式
化合物的分子是同一定数目的原子构成的。只要求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
的物质的量或物质的量之比,就可以求出分子式。
例 4 有 X 和 Y 两种元素,能形成两种化合物 C1和 C2,每种化合物的质量
百分组成如下:
X Y
C1 75 % 25 %
C2 80 % 20 %
若知道 C1的分子式为 XY4,求 C2的分子式。
解:根据 C1:mX∶mY=3∶1(质量比)
nX∶nY=1∶4(原子个数比物质的量比)
3 1
可知:MX∶MY = ∶ (原子量之比)
1 4
即:MX=12MY
在 C2中:
4 1
nX∶nY = Y∶ Y =1∶3(物质的量比原子个数比)
12M m
∴C2的分子式为 XY3。
例 5 将 0.435 克某种铁的氧化物加热,同时通入足量的 CO 使之还原。将
生成 CO2通入足量的澄清的石灰水中,得到 0.75 克沉淀。求该铁氧化物的分
子式。
解:铁氧化物中的氧被 CO 全部夺去,而且 1molCO 可夺得 1mol 氧原子转
化为 1molCO2。1molCO2通入石灰水可得 1molCaCO3。
设:铁的氧化物中含氧 X 克。
根据题意有:
解得:X=12(克)
则铁氧化物中含铁为:0.435—0.12=0.135(克)
∴nFe∶no = 0。315∶ 0。12 = 3∶4
56 16
则铁氧化物的分子式为:Fe3O4。
例 6 在一定条件下,取 50 毫升气态有机物 A 并充入 200 毫升氧气(同温、
同压)点燃,恰好完全反应后生成等体积的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在相同条件
下测得反应后混和气体的密度比反应前减了 1/6。求 A 的分子式。
解:由题意分析可知 nco2∶nH2O=1∶1
∴nc∶nH=1∶2、且 VA∶Vo2=1∶4
设:A 的分子式为 CxHyOz,
则:CxHyOz +4O2 点燃
→ XCO2 +XH2O
∵反应前后氧原子数相同,∴3X=8+Z……①
又∵ρ前∶ρ后=n 后∶n 前
设:ρ前=1、∴ρ后=1—1/6=5/6。
1 2x
∴5/ = 解得:X = 3
6 1+4
将 X=3 代入①式中解得:Y=1
∴A 的分子式为:C3H6O
4、有关混和气体的计算
混和气体中的各种组分均处于同条件下。运用有关关系式可以计算出混
和气体中各组分的体积或百分含量,也可计算出气体的压强。
例 7 有一无色气体可能由 CO2,CO 和 O2 组成。取 3O 毫升该混和气体,
使其缓缓通过 Na2O2充分反应后气体体积变为 25 毫升;同电火花引燃剩余的
气体,反应完全后恢复到原来的温度和压强时,气体体积变为 20 毫升。通过
计算说明原混和气体由哪些成分组成?各成分的体积是多少?
解:在同温同压下,气体的体积与物质的量成正比。
设:X 毫升 CO2与 Na2O2充分反应,放出 Y 毫升 O2。
2Na2O2+2CO2=2Na2O3+O2气体体积减小
2 1 2—1=1
X Y 30—25=5
剩余 CO 和 O2点燃。设 Z 毫升 CO 跟 M 毫升 O2反应,
2CO+O2=2CO2 气体体积减小
2 1 (2+1)—2=1
Z M 25—20=5
2 1 1
即: — = 解得Z =10毫升
M M 5
m=5 毫升
讨论:①若 CO 有剩余,则含 CO210 毫升,CO20 毫升。无 O2。
②若 O2剩余,则含 CO210 毫升、CO10 毫升、O210 毫升。
例 8 在 20℃、1.01×105Pa 条件下,等体积的 4 个容器中分别装有 O2、
NO、NH3、HCl 气体。当把它们连通起来,各种气体充分混和后,在温度和总
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容器内的压强为多少?
解:设四种气体均为 X mol。
则 2NO+O2=2NO2
X X/2X
即剩余 O2X/2mol,生成 NO2xmol,共 1.5×mol。
又∵HN3+HCl=NH4Cl(固),压强可忽略不计。
p2 15X
∴ = = 0。375
p1 4X
∴p1=0.01×105Pa,∴P2=3.788×104Pa
5、有关溶液的计算
包括计算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各种溶液浓度的换算,溶液的稀释和浓缩,
溶液的 PH 值等。
例 9 现有硫酸和硫酸钠混和溶液 200 毫升,其物质的量浓度分别为
2mol/1 和 1mol/1。若使混和溶液中硫酸和硫酸钠的物质的量浓度分别达到
4mol/1 和 0.4mol/1,需向混和溶液中加入 72%ρ=1.63g/cm3 的硫酸多少毫
升后再加水配制?
解:由题意知:配制后硫酸浓度增大,硫酸钠浓度减小。应首先计算出
硫酸钠溶液稀释后的体积。再根据稀释后体积计算应加入 72%的硫酸多少才
能使其浓度达到 4mol/1。
设:Na2SO4溶液稀释后混和溶液体积为 x
则:1×200=0.4×X 解得:X=500(ml)
设:需加入 72%的 H2SO4YML
y×1。63×72%
则4×0。5= 2×0。2 + =133。6(ML)
98
解得:y=133.6(ml)
以上通过例题简介了物质的量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其实物质的量应用
很广,它还可以应用于反应热,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平衡等计算。
14 斤肉“换”1 克镭
这是一间没有人用的旧棚屋,玻璃顶棚残缺漏风,里面没有地板,只有
一层沥青盖着泥土地。连个像样的凳子都没有,只有几张腐朽的橱桌,一块
黑板和一个破旧的铁火炉,炉上安着锈迹斑斑的管子。
1889 年,居里夫人和她的丈夫就是在这间陋室内开始了提炼镭的工作。
每天居里夫人穿着沾满灰尘和污渍的工作服,翻倒矿石,搅拌冶锅,倾倒溶
液,干个不停。矮小的实验室内,铁屑飞扬,蒸气熏人,而居里夫人那时又
正害着结核病,但她丝毫不顾这些,依然顽强地工作。经常连饭都带到实验
室来吃,更不说稍微休息一会儿了。有时候整天用一根粗重的铁条,搅拌一
堆沸腾的东西。到了晚上,已是精疲力尽,不能动弹。
就这样,经过 45 个月的艰苦努力,居里夫妇终于从 400 吨铀沥青矿渣、
1000 吨化学药品和 800 吨水中,提炼出微乎其微的 1 克纯镭,而居里夫人的
体重却因此而减轻了 14 斤。
我不过多走了几步
化学家得维尔制成了纯净的铝,这种金属银光闪闪,质地好,分量轻,
难怪人们当初视铝比黄金还要珍贵。
一个人跑到得维尔面前,劝他说:“你是铝的真正发现者,你应当声明
这一点!”
得维尔心里明白,自己只不过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缘故,要不是德
国人弗勒在此之前提练出不纯净的铝,怎么会有今天纯净的铝呢?他没有听
从这个人的劝说。
以后,当他得到足量的可溶铝时,他首先想到,要铸一枚纪念章。他在
这枚纪念章上郑重地刻下了“弗勒”这个名字和“1827 年”的字样,送给了
弗勒——德国的化学大师。他说:“我非常荣幸,能在弗勒开辟的大道上,
多走了几步。”这就是得维尔对劝他声明者的完满答复。
第一个享用氧气的是老鼠
我们知道,没有氧气人类就不能生存。然而,是谁发现了氧气呢?在众
多讨论发现氧气的著作中,约瑟夫·普利斯特里所著的名为《几种气体的实
验和观察》,最饶有兴味。
约瑟夫·普利斯特里在 1733 年 3 月 13 日生于英国黎芝城附近的飞尔特
黑德镇。他一生大部分时间实际上是当牧师,化学只是他的业余爱好。
他所著的《几种气体的实验和观察》于 1766 年出版。在这部书里,他向
科学界首次详细叙述了氧气的各种性质。他当时把氧气称作“脱燃烧素”。
普利斯特里的试验记录十分有趣。其中一段写道:
“我把老鼠放在‘脱燃烧素’空气里,发现它们过得非常舒服,我自己
受了好奇心的驱使,又亲自加以试验。我想读者是不会感到惊异的,我自己
试验时,是用玻璃吸管从放满这种气体的大瓶里吸取的。当时我的肺部所得
到的感觉,和平时吸入普通空气一样;但自从吸过这种气体以后,经过好多
时候,身心一直觉得十分轻快舒畅。有谁能说这种气体将来不会变成时髦的
奢侈品呢?不过现在只有我和两只老鼠,才有享受呼吸这种气体的权利啊!”
当时,他没有把这种气体命名为“氧气”,而只是称它“脱燃烧素”。
在制取出氧气之前,他就制得了氨、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和同时代
的其他化学家相比,他采用了许多新的实验技术,所以被称之为“气体化学
之父”。
1783 年,拉瓦锡的“氧化说”已普遍被人们接受。虽然普利斯特里只相
信“燃素学”,但是他所发现的氧气,却是使后来化学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
因素,各国人民至今都还很怀念他。
铁曾比黄金还要贵
铁是自然界中次于铝的第二个丰度最大的金属。但天然的铁非常稀少。
人类祖先最先使用的铁可能来源于陨石。铁在空气中很快被氧化,主要是以
氧化物的形式存在。由于铁的氧化作用,使得古代制造的铁器保存下来的十
分稀少。人们发现铁大约是在 5000 年前。最初,铁是很昂贵的,价格比黄金
还高,经常用铁的宝饰镶嵌在黄金中。
各大洲的人民几乎同时知道金、银和铜,但对于铁,情况却不同。在埃
及和美索不达米亚,从矿石中提炼出铁是在公元前 2000 年前;在外高加索、
小亚细亚和古希腊是在公元前 2000 年后;在印度也是在公元前 2000 年后;
在中国则晚得多,只是在公元前 1000 年以后。在新大陆国家中,铁器时代是
随着欧洲人的到达才开始的,也就是公元 11 世纪之后;一些非洲部落越过了
发展中的青铜时期,一开始就使用铁器。这是由于自然条件的不同,在一些
铜和锡自然资源稀少的国家中,出现代用这些金属的要求。美洲是拥有天然
铜的最大资源之一,就没有必要去寻找新金属。铁的生产逐渐增大后,铁就
开始跨出贵金属的范畴,进入普通金属行列。在公元纪元开始时期,铁已经
被广泛使用。
美丽的人造“黄金”
碘化铅晶体,也许是晶体中最美丽的一种,它的颜色和珍贵的金子一样,
金黄色而闪闪发光。而且,由于碘化铅晶体是透明的,所以它发出的闪光比
黄金更亮。
在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 3 毫升 0.02mol/L 硝酸铅溶液和 3 毫升
0.04mol/L 碘化钾溶液,把两种溶液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到接近沸腾,然后把
碘化钾溶液倒在硝酸铅溶液中,用玻璃棒搅匀后,把试管放在试管架上冷却。
在溶液逐渐冷却的过程中,溶液里就会析出金黄色闪闪发光的碘化铅晶体。
如果你想尽快看到“黄金”,那你就把试管放在自来水龙头下面,用水冲洗
试管的外壁,美丽的碘化铅晶体立即就会出现在你的眼前。不过,这样的情
况下析出的碘化铅晶体要小一些,不如慢慢析出的晶体好看。
这个实验可以反复地做:只要把试管加热,碘化铅晶体就会溶解,但当
溶液冷却后,金黄色的晶体又会出现。
做这个实验时,所用试管和搅捧必须反复用蒸馏水洗净,同时配制药品
的水也必须用蒸馏水,不然反应时会在试管中产生白灰色混浊物,而最后生
不成“黄金”了。
只有帝王们才能享用的染料
我们中国人在很早就知道染衣服的。春秋战国时,人们就用紫草染衣服。
由于紫草很稀少,因此用紫草染成的衣服便身价百倍。在那时的齐国,用 5
匹素绸子去换 1 匹紫绸子,都不易换到。帝王公侯们为了炫耀自己的富贵,
纷纷用紫绸子做衣服。所谓“满朝朱紫贵”,便是这么来的。在《周礼》里
面,也有关于染料与染技的详尽记录。周朝时,设有“染人”、“醯(xī)
人”等专官,专职管理染衣服这事儿。
可是,大自然太吝啬了。在古代,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还很弱,只能仰
仗自然的恩赐:从一些动植物里,提取一点点染料,不得不潜入地中海深水底
去采集海螺。从 8000 个海螺中,只能得到 1 公斤紫色染料。那时候只有帝王
们才能用得起这种染料,所以称为“帝王紫”。人们与大自然展开了染料争
夺战。胜利的头一炮,是在 1856 年,有人发明制造了第一种合成染料一品红。
似后又相继合成了靛蓝等人工染料。而如今,人工合成的染料已达 8000 多种
了。
不可颠倒的顺序
在每一本化学书里,几乎都这样地告诉学生们:在稀释浓硫酸时,只能
把浓硫酸慢慢地倒入水中,而决不能把水倒入硫酸中!
这真奇怪,难道把水和硫酸这两样东西混合在一起,还要有先后的顺序
吗?
实践证明,这顺序是坚决不能颠倒的,谁违反了这一原则,谁就会吃大
亏。如果忘了这一原则,错把水倒入硫酸中,那么就会像水滴落在滚烫油锅
里一样,顿时沸腾起来,硫酸液体会四下飞溅,有时瓶子还会炸裂。一旦酸
液溅到衣服上,衣服便会被烧坏;如果溅到脸上、手上,那就会烧坏皮肤。
相反,如果把浓硫酸慢慢地倒入水中,水只是稍稍地发热,而水面却是安安
静静,一点也不飞溅。这是什么原因呢?
原来,浓硫酸遇水,会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的热。1 公斤浓硫酸与
水化合时放出的热量,足以使 2 公斤的冷水一下子升到 100℃;而硫酸的比
重大,是水的 1.9 倍。如果把水倒进浓硫酸中,水就浮在硫酸表面。一起化
学反应,水就沸腾起来,挟着硫酸四处飞溅。
反过来,如果把浓硫酸慢慢倒入水中,硫酸比重大,就会沉入水底。然
后分布到溶液的各部分。它产生的热量被均匀地分配到溶液的各个部分,水
不会一下子升到 100℃而沸腾。但是,要记住,千万要慢慢地倒入浓硫酸。
以身殉职的防腐卫士
人们经常使用的金属,用久了常常被腐蚀,尤其是长期接触水的金属用
具,腐蚀的速度相当惊人。为了战胜“腐蚀”这个恶魔,人们找到了一个忠
于职守的卫士——锌。锌会以自己的身体抵挡腐蚀,保护金属用具,直到自
己被腐蚀掉,以身殉职才能罢休。
比如,江河中的金属闸门、烧水取暖的锅炉、钢铁船身上等,只要钉上
几块锌板,腐蚀就会转移到锌板上,而使闸门、锅炉、船身腐蚀程度大大减
轻。当锌板被腐蚀后,重新换上一块新的,使闸门、锅炉、船身延年益寿。
那么,锌板有什么法术呢?
原来,大多数金属材料都含有杂质。由于金属材料不同,杂质含量也不
同,金属所特有的电势有高有低。一旦浸入水中,不同电势的金属就形成了
一组电池。电势较高的金属为正极,电极较低的金属为负极。作为负极的金
属不断地溶解到水中,并放出电子给正极,形成电流。久而久之,作为负极
的金属就会腐蚀掉。
知道了这一原理,聪明的人类便找到了电势比钢铁低得多的“替死鬼”
——锌,把它做成板钉在闸门、锅炉和船身上。这样的话,各种钢铁争着和
电势低的锌组成电池,锌板自己单独成了负极,而其他金属全是正极,结果,
锌板牺牲了自己,而保护了他人,真可谓是一个忠于职守的卫士了。
“锡疫”的恶作剧
19 世纪中叶,俄军驻守在彼得堡。冬天降临的时候,军队换装,发棉衣
服时发现,成千上万套的棉衣服上,所有的扣子都没有了。俄皇知道了这件
事,大发雷霆,传令,要把负责监制军服的大臣问罪。
这位大臣明知道,所有军服都是钉了扣子的,可为什么都丢了呢?他觉
得十分奇怪,便对俄皇说:“容臣作一次调查,如果真是一时疏忽,再治罪
不迟。”俄皇同意了。
于是这位大臣来到装军服的仓库查看,他拿过几套衣服一看,果真没有
扣子。但是,在钉扣子的地方,却有一小堆灰色的粉末。这是怎么回事呢?
难道扣子会化了吗?他问下属,扣子是用什么做的?下属说,是锡。
这件事被一位科学家知道了,他对愁眉苦脸的大臣说:“包上这些粉末,
跟我去见皇帝,我会帮助你。”
两人见了皇帝,科学家说:“扣子是用锡做的,锡怕冻,一冻就化了。”
俄皇不信,锡是金属,怎么能“冻化”呢?科学家要求当场试验。他拿出几
枚扣子,放在盘子里,拿到皇宫的院子中,过了一两夜,科学家把盘子端到
皇帝面前,用手一碰扣子,这扣子竟粉身碎骨了。于是,俄皇明白了原因,
赦免了那个大臣。
原来,锡这种东西受不了低温,一遇低温,它的晶体就会改变,成为粉
末,人们管这种现象叫“锡疫”。一般情况下,只要在 13.2℃以下,锡就会
变成粉末。当时是彼得堡的初冬,气温很低,锡扣子当然都“化”了。好在
有科学家的帮忙,那位大臣才免于死罪。
不想,多少年后,又发生了一场悲剧。
1912 年,一支外国探险队来到南极探险。他们所用的汽油桶都是用锡焊
成的。在南极的冰天雪地里,焊缝的锡都变成了粉末,结果汽油都漏走了。
最终,竟使这支探险队全军覆没在南极!
透明的“钢”
人们常说“像钢铁一样坚强”,却不说“像玻璃一样坚强”,其实这是
偏见。当今世界,果真研究出了一种像钢一样坚硬的玻璃——玻璃钢。
用 5 毫米厚的玻璃钢做汽车的挡风玻璃,子弹都射不透它!因此,许多
国家的元首或亿万富翁,都用它做防弹汽车。人坐在汽车里就像坐进了保险
箱,外面的仇人或敌特分子,空握着手枪,一点也没有办法伤着车里的人。
美国总统敢于在大庭广众之下,面对各界人士讲演,是仗着他面前立着
的防弹玻璃撑腰。
那么,玻璃怎么会变得与钢铁一样硬呢?
原来,这是采用新的化学工艺制成的。在钢筋水泥里,我们知道,钢筋
是“骨头”,水泥是“肉”。人们研究的玻璃钢也是受钢筋水泥的启发,先
把玻璃熔化,拉成细丝。玻璃丝很有弹性,还可以纺成纱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