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4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值的比重,由 1952 年的 34.4%增长到 1987 年的 59.8%,工业净产值占国民
收入中的比重由 1952 年的 19.5%提高到 45.7%。在发展更新传统工业行业
的同时,许多新兴工业,如石油化学工业、电子工业、原子能工业、宇航工
业、汽车工业、造船工业、飞机制造工业等等,也已建立并得到迅速发展;
电子、原子能、自动控制、激光、射流等尖端科学技术已在工业中使用。主
要工业品的品种与产量与建国初期相比,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均得到大幅
度的发展。例如煤炭产量已跨越 10 亿吨,水泥超过 1 亿吨,居世界第一位,
钢铁接近 8000 万吨,居世界第 5 位,石油居世界第 6 位。改革开放以来,中
国轻工业发展最快。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服装、玩具的供应国,大
量出口到西方发达国家和世界各地。电子产品和家用电器发展也十分迅速。
目前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彩电生产国,电视和洗衣机、电风扇、冰箱已是中
国的普通老百姓的消费品。计算机工业的发展也十分迅速,已研制生产了 10
亿次的银河——Ⅱ巨型机,同时微电脑也在逐步得到普及,已开始进入家庭。
中国近几年的经济发展速度是令世人瞩目的,预料还将持续发展下去。
目前中国在国际上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越来越重要。许多专家预言,中国
在下一个世纪用不了多少年就将赶上西方国家水平,这种估计显然夸大了中
国的实际发展水平,然而也表明中国已展现出巨大的发展前景。
中国应当清醒认识到现有的发展机遇,紧紧抓住经济不放,把经济搞上
去。既要认识到自己的有利条件,充分加以利用,并不断地向发达国家学习,
向周边国家学习,来发展工业和经济,又要看到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促
进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
总之,中国的发展是极有前途的,是光明的,但道路也是漫长而艰苦的、
青年人应该有雄心和志气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只要我们一起努
力,中国必将重新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现代散文欣赏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
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
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
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
中间,浑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
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
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
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
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
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
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
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
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
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
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
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
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
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
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
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
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
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她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
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
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
布单衣或夹祆的都是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
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
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角,茅
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
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
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
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
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 Golden Days。
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
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但外国的诗人,又何尝不
然?我虽则外国诗文念的不多。也不想开出账来,做一篇秋的诗歌散文钞,
但你若去一翻英德法意等诗人的集子,或各国诗文的 Anthology 来,总能够
看到许多关于秋的歌颂与悲啼。各著名的大诗人的长篇田园诗或四季诗里,
也总以关于秋的部分写得最出色而最有味。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
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不单是诗人,就是被关闭在牢狱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也一定会感到一
种不能自已的深情;秋之于人,何尝有国别,更何尝有人种阶级的区别?不
过在中国,文字里有一个“秋士”的成语,读本里又有着很普遍的欧阳子的
秋声赋与苏东坡的赤壁赋等,就觉得中国的文人,与秋的关系特别深了。可
是这秋的深味,尤其是中国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
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
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
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
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分折去,
换取三分之一的零头。
[欣赏]
郁达夫(1896~1945)浙江省富阳县人,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著有
小说《沉沦》、《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另外还创作了大量的优秀
散文。
这是一篇表现大自然美好风光的散文。作品紧扣“故都的秋”来描写。
写出了故都的秋味,秋声,秋色,秋风,秋雨等。在具体表现时,作者不去
写古往今来人们常赞叹的,北京“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
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而是集中笔墨,去写北京的街旁、院落
中随处可见的秋景。如:“即使不出门”,“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
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北国的槐树,“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
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还有秋蝉,“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
唱”。接着,作者又写了北国的秋风,秋雨,秋天的果树,进一步表现了北
国秋色的清丽,幽静,从而抒发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怀恋故乡的感情。
匆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侯;桃花谢了,有再
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
又到了那里呢?
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
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
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去的尽管去了,来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怎样地匆匆呢?早上我
起来的时候,小屋里射进两三方斜斜的太阳。太阳他有脚啊,轻轻悄悄地挪
移了;我也茫茫然跟着旋转。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
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
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
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
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
息里闪过了。
在逃去如飞的日子里,在千万户的世界里的我能做些什么呢?只有徘徊
罢了,只有匆匆罢了;在八千多日的匆匆里,除徘徊外,又剩些什么呢?过
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
迹呢?我何曾留着像游丝样的痕迹呢?我赤裸裸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
裸裸的回去罢?但不能平的,为什么偏要白白走这一遭啊?
你聪明的,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欣赏]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我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散文家,江
苏扬州人。朱自清的散文集主要有《踪迹》、《背影》等。
聪明的少年朋友,你们知道那时光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它
们吗?是他们自己躲藏起来了吗?……啊,都不是,原来每个人生命的时光
就是这样“匆匆”。它们在“洗手的时候”,“从水盆里过去”了;在“吃
饭的时候”,“从饭碗里过去”了,当你静默时,它便从你“凝然的双眼前
过去了”,当“天黑时”,你“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你“身上跨
过”,从“脚边飞去”。这便是时光,它永远是匆匆地流淌。
这篇散文,作者以简洁、优美的笔墨,抒发了作者对时光一去不复返的
感慨。读了这篇文章,同学们,你们是不是更加懂得了时光的宝贵?愿你们
更加珍惜自己那日日匆匆的时光。
通讯十七
冰心
小朋友:
健康来复的路上,不幸多歧,这几十天来懒得很;雨后偶然看见几朵浓
黄的蒲公英,在匀整的草坡上闪烁,不禁又忆起一件事。
一月十九晨,是雪后浓阴的天。我早起游山,忽然在积雪中,看见了七
八朵大开的蒲公英。我俯身摘下握在手里,——真不知这平凡的草卉,竟与
梅菊一样的耐寒。我回到楼上,用条黄丝带将这几朵缀将起来,编成王冠的
形式。人家问我做什么,我说“我要为我的女王加冕。”说着就随便的给一
个女孩子戴上了。
大家欢笑声中,我只无言的卧在床上——我不是为女王加冕,竟是为蒲
公英加冕了。蒲公英虽是我最认识的一种草花,但从来是被人轻忽,从来是
不上美人头的。今日因着情不可却,我竟让她在美人头上,照耀了几点钟。
蒲公英是黄色,迭瓣的花。很带着菊花的神意,但我也不曾偏爱她。我
对于花卉是普遍的爱怜,虽有时不免喜欢玫瑰的浓郁和桂花的清远。而在我
忧来无方的时候,玫瑰和桂花也一样的成粪土。在我心情怡悦的一刹那顷,
高贵清华的菊花,也不能和我手中的蒲公英来占夺位置。
世上的一切事物,只有百千万面大大小小的镜子,重重对照,反射又反
射;于是世上有了这许多璀璨辉煌,虹影般的光彩。没有蒲公英,显不出雏
菊。没有平凡,显不出超绝。而且不能因为大家都爱雏菊,世上便消灭了蒲
公英;不能因为大家敬礼超人,世上便消灭了庸碌,即使这一切都能因着世
人的爱憎,而生灭;只恐到了满山满谷都是菊花和超人的时候,菊花的价值,
反不如蒲公英,超人的价值,反不及庸碌了。
所以世上一物有一物的长处,一人有一人的价值。我不能偏爱,也不肯
偏憎。悟到万物柑衬托的理,我只愿我心如水,处处相平。我愿菊花在我眼
中,消失了她的富丽堂皇,蒲公英也解除了她的局促羞涩,博爱的极端,翻
成淡漠。但这种普遍淡漠的心,除了博爱小朋友,有谁知道?
书到此,高天萧然,楼上风紧得很,再谈了,我的小朋友!
[欣赏]
冰心(1900~)原名谢婉莹,福建福州人,是“五四”时期影响最大的
女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两个家庭》,诗集《繁星》、《春水》。冰心的
散文创作非常著名,著有《冰心散文集》。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以非常细腻的笔法,为我们描绘了“从来是被人轻
忽”的、平凡的蒲公英的美丽。在作者看来,菊花固然超绝,但是,“没有
蒲公英,显不出雏菊。没有平凡,显不出超绝。”继而,作者由花及人,揭
示出了这样一个令人思索的道理:“所以,世上一物有一物的长处,一人有
一人的价值。我不能偏爱,也不肯偏憎。”“我只愿我心如水,处处相平。
我愿菊花在我眼中,消失了她的富丽堂皇,蒲公英也解除了她的局促羞涩。”
这也就是说,作者认为:我们每个人,无论地位高低,才学深浅,都有自身
的价值。因此,都应得到尊重,同时人人也应互相尊重。
野草
夏衍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回答纷纭的很,有的说“象”;
有的说“狮”;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金刚有多少气力,当然大家
全不知道。
结果,这一切答案完全不对,世界上气力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一粒
种子所可以显现出来的力,简直是超越一切。
这儿又是一个故事。
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与坚固,生理学家和解剖学者用尽了一切
的方法,要把它完整地分出来,都没有这种力气,后来忽然有人发明了一个
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解剖的头盖骨里,给它以温度与湿度,
使它发芽,一发芽,这些种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将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
骨骼,完整地分开了。植物种子力量之大如此。
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那么,你看见过被压在瓦砾和
石块下面的一颗小草的生成吗?它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
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但
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壤钻,它的芽往地面挺,这是一种
不可抗拒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一粒种子的力量之大如此。
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确是世界无
比,这种力,是一般人看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就要显现,上
面的石块,丝毫不足以阻挡,因为它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
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种子不落在肥土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力的种子绝不会悲观和叹气,因
为有了阻力才有磨炼。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着斗志而来的草,才是坚韧的
草,也只有这种草,才可以傲然地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着的盆花嗤笑。
[欣赏]
夏衍(1900~),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现代著名文学家、剧作家,
政论家、杂文家。著名剧作有《上海屋檐下》、《心防》等;杂文集有《此
时此地集》、《长途》等。
种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力气呢?原来,种子看起来体积很小,然而在
它身上,有着“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它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
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正是由于种子有了
这种顽强向上的力,所以它才是世界上最力大无比的。
日出
刘白羽
登高山看日出,这是从幼小时就对我有魅力的一件事。
落日有落日的妙处,古代诗人在这方面留下不少优美的诗句,如像“大
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可是再好,总不
免有萧瑟之感。不如攀上奇峰陡壁,或是站在大海岩头,面对着弥漫的云天,
在一瞬时间内,观察那伟大诞生的景象,看火、热、生命、光明怎样一起来
到人间。但很长很长时间,我却没有机缘看日出,而只能从书本上去欣赏。
海涅在《哈尔次山游记》中曾记叙从布罗肯高峰看日出的情景:
我们一言不语地观看,那绯红的小球在天边升起,一片冬意朦胧的光照
扩展开了,群山象是浮在一片白浪的海中,只有山尖分明突出,使人以为是
站在一座小山丘上。在洪水泛滥的平原中间,只是这里或那里露出来一块块
干的土壤。
善于观察大自然风貌的屠格涅夫对于俄罗斯原野上的日出,却作过精辟
的描绘:
……朝阳初升时,并未卷起一天火云,它的四周是一片浅玫瑰色的晨曦。
太阳,并不厉害,不象在令人窒息的干旱的日子里那么炽热,也不是在暴风
雨之前的那种暗紫色,却带着一种明亮而柔和的先芒,从一片狭长的云层后
面隐隐地浮起来,露了露面,然后就又躲进它周围淡淡的紫雾里去了。在舒
展着云层的最高处的两边闪烁得有如一条条发亮的小蛇:亮得象擦得耀眼的
银器。可是,瞧!那跳跃的先柱又向前移动了,带着一种肃穆的欢悦,向上
飞似的拥出了一轮朝日。……
可是,太阳的初升,正如生活中的新事物一样,在它最初萌芽的瞬息,
却不易被人看到。看到它,要登得高,望得远,要有一种敏锐的视觉。从我
个人的经历来说,看日出的机会,曾经好几次降临到我的头上,而且眼看就
要实现了。
一次是在印度。我们由马德里经孟买、海德拉巴、帮格罗、科钦,到翠
泛顿。然后,沿着椰林密布的道路,乘三小时汽车,到了印度最南端的科摩
林海角。这是出名的看日出的胜地。因为从这里到南极,就是一望无际的、
碧绿的海洋,中间再没有一片陆地。因此,这海角成为迎接太阳的第一位使
者。人们不难想象,那雄浑的天空,苍茫的大海,从黎明前的沉沉暗夜里,
升起第一线曙光,燃起第一支火炬,这该是何等壮观。我们到这里来,就是
为了看日出。可是,听了一夜海涛,凌晨起来,一层灰蒙蒙的云雾却遮住了
东方。这时,拂拂的海风吹着我们的衣襟。一卷一卷的浪花拍到我们的脚下,
发出柔和的音响,好像在为我们惋惜。
还有一次是登黄山。这里也确实是一个看日出的优胜之地。因为黄山狮
子林,峰顶高峻。可惜人们没有那么好的目力,否则从这儿俯瞰江、浙,一
直到海上,当是历历可数。这种地势,只要看看黄山泉水,怎样像一条无羁
的白龙,直泄新安江、富春江,而经钱塘入海,就很显然了。我到了黄山,
开始登山时,鸟语花香,天气晴朗,收听气象广播,也说二三日内无变化。
谁知结果却逢到了徐霞客一样的遭遇:“浓雾迷漫,抵狮子林,风愈大,雾
愈厚……雨大至……”只听了一夜风声雨声,至于日出当然没有看成。
但是,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不过,那既不是在
高山之巅,也不是在大海之滨,而是在“图——一○四”飞临的万仞高空上。
现在想起,我还不能不为那奇幻的景色而惊异。是在我没有一点准备,一丝
预料的时刻,宇宙便把它那无与伦比的光华、丰彩,全部展现在我的眼前了。
这就把我的心灵一下吸引住,一下照得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