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家都被他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感动了。
在叶老领导下,编写课本的工作进展很快。1949 年 8 月,初小、高小、
初中、高中的语文课本由新华书店发行了。9 月,大学的语文课本也发行了。
新中国的大、中、小学教科书,和新中国一起诞生了。
叶老为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功绩写在新中国的教
育史上了。
新中国成立后,叶老仍然主管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他当了教育部的副部
长,仍然主管教科书的编写工作。
新中国成立后,编写课本的工作任务不像解放战争时那样急了,但叶老
却要求更高了。他为了编好课本,坚持开门编书。他常到学校里和教师、学
生座谈,征求意见,还常到学校听课,了解教师学生使用课本的情况,还确
定一些学校作为教学基地,将编出来的课本先在这里试教,取得经验后再推
广。仅在 1962 年 2 月到 5 月,四个月期间,他就到教学基地和老师一起备课、
听课、讲课有 14 次之多。要知道,这时他已是将近 70 岁的老人了啊!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几年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课本,几乎都是经过
叶老审阅、修改过的。
人们说,叶老为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着最具体、最切实的工作。
叶老主编了这么多课本,有小学的、中学的、大学的,有人肯定地说,
他那么大的学问,一定是个大学毕业生。
叶老其实并没有上过大学,他完全是靠自学成材的。
叶老出生在苏州市一个平民家庭,他自己这样形容家里的情况:“我家
无半亩地一间屋,家况很清苦。”
父亲对年幼的叶圣陶要求很严格。3 岁起就要求他识字、描红摹字,到 6
岁进私塾时,叶圣陶已经能认 3000 字了。进私塾后,读书更苦,老师要求学
生成天读书、背书,不许玩,只有到春节前后,才可以休息。父亲常带叶圣
陶出去,贺年、祝寿、赏灯、闹元宵……每次出门,走在路上,看见一块匾
额、一个牌楼、一座小桥,父亲就要讲些传说故事。回来后,还要求叶圣陶
写一篇作文,记叙沿途见闻。叶圣陶从那时产生了热爱生活和喜欢写作的兴
趣。
12 岁那年,叶圣陶考进了苏州第一所洋学堂——公立高等小学。学制是
3 年,可是,他的功课特别好,一年之后,就考入了公立第一中学,成为中
学生了。
中学时代令叶圣陶终生难忘。这所学校的教师很多都是有新思想的青年
人,他们倡导学生爱国、强国,教育学生热爱乡土,立志振兴中华,还注重
发展学生的业余爱好。叶圣陶在这里学会了篆刻、写诗,还办了一张小报,
自己刻蜡版,自己印刷。叶圣陶的学习成绩优秀,课外活动又很活跃,表现
出很高的才能。大家都认为,中学毕业后,他肯定可以上大学。
但是,叶圣陶的父亲失业了,家里生活十分困难,家里有父母和两个妹
妹,还有奶奶和外婆,这些人的生活怎么办?叶圣陶只好放弃上大学的想法,
开始找工作。17 岁那年,他开始当小学教师了。
叶圣陶一边工作,一边坚持自学。他中学时代的一个好朋友考上了北京
大学,他就请朋友把大学的课表和讲义寄来,自己按照大学的课程学习。每
天早上学三小时,晚上学三小时。他认为工作后也能学习,他要给学生讲课,
讲课前认真备课,看很多参考书,这样也学到了很多知识。
他还坚持在业余时间写作,发表了很多小说童话,在全国很有名气。因
此,后来有的中学请他去教书。有的大学也请他去教书。他完全是靠自学成
材的!
叶圣陶先在苏州一所小学当教师,他给自己提出:“我要做学生的朋友,
我要学生做我的朋友。”他和学生亲密无间。
他给学生讲课,常讲小故事、小童话,学生特别爱听。
他在校园里种花、种草,美化环境,给学生创造优美的学习环境。
他对学生,无论是聪明的、愚蠢的,衣着干净的、肮脏的,都一样和蔼,
一样亲热。
叶圣陶当时只有 17 岁,而学生都是十一二岁的,叶圣陶长得比较瘦小,
和学生差不多高,可学生们都喜欢他,尊敬他。
但是,当时学校是被旧势力控制的,容不下这样有创新精神的年轻教师,
他只好辞职回家。
后来,他到上海的一所小学当教师,这里气氛好些,一些教师思想也比
较新,和叶圣陶在一起相处得很好,大家一起想办法活跃学生的生活。
学校成立了“少年书报社”,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叶圣陶发动教师捐
助,买了一些书籍报刊,办起了阅览室,请高年级学生当管理员。每当学生
来借书,叶圣陶就发给他们一张调查表,请他们写上姓名、年级、月日,还
要写读书心得。叶圣陶从表上来了解学生读书的情况,再进行讲评、辅导,
使学生越来越爱读书了。
学校还成立了“学生新闻社”,叶圣陶常带这些学生外出采访,回来后
鼓励学生写作。
学校组织学生春游旅行。叶圣陶向学生讲名胜古迹,带领学生采集标本,
回来后又指导学生写游记、画记忆画、制作标本。
叶圣陶还带着学生参观钟表厂和印刷厂,给学生讲钟表和印刷的发展
史。
在上海当小学教师期间,他每天要上四五节课,要给学生批改作业,他
还利用业余时间坚持自学,每天中午休息和夜晚,都是他读书的时间。
以后,他又回到苏州,到一所镇上的小学教书,他把精力和志趣全都转
到教育实验上,尤其注意研究改进语文教学。
他自编课本,大胆采用白话文的课文,他把一些课文改编成剧本,指导
学生排演话剧,这样学生就都喜欢语文了。他又指导学生写作,指导学生写
诗、篆刻。学校工作十分活跃。
叶圣陶是一名优秀的教师,他热爱学生,热爱教育工作。以后,他又当
了作家,他写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倪焕之》,就是描写小学教师的。他写的
第一篇童话《稻草人》,就是写给孩子的。他还当过编辑,出版了很多书,
大多也是写给学生的。后来,他编写教材,当教育部长,始终没有离开教育
事业,他的心一直和教师相连,一直装着学生。
他的名字,永远在新中国的教育史上闪光。
儿童教育家孙敬修的故事
他,当了 35 年的小学教师,教过的学生能有几千;他,讲了几十年的故
事,那和蔼可亲的声音打动着千千万万小听众的心灵。不用说,你肯定猜到
了,他就是全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儿童故事专家孙敬修。
“故事爷爷”
现代的儿童都称他“故事爷爷”,其实,他最早开始讲故事的时候,才
二十几岁。那时他在北平市汇文第一小学教书。学校有住校生,一次周末,
他晚上去学生宿舍的时候,看见他们打的打,闹的闹,有的生气,有的抹泪。
他灵机一动,吹起哨子,让同学们到礼堂去,他给同学们讲故事。这个办法
很灵,同学们过得又快乐,又能学到许多东西。以后,每个周末的晚上,孙
老师就都额外地给学生讲故事,一直讲了几十年。1932 年的一天,孙老师带
着学生去北平广播电台演播节目,当时没有录音,是现场广播。学生们排的
节目演完了,可是离应该结束的时间还差几分钟。不能让电台空播呀,孙老
师沉着地清了清嗓子,给听众讲了一个小故事:《狼来了》。电台负责安排
节目的先生很感兴趣,邀请孙老师每星期到电台讲一次故事。从此,孙老师
就和电台有了缘分。
解放后,党和政府很重视儿童教育工作,也很尊重这位小朋友和家长早
已熟悉的故事员。1950 年的一天,北京广播电台的一位同志找到孙老师,请
他为北京电台少儿节目讲故事。1951 年 5 月,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开办了少
儿节目,孙老师又成了中央电台少儿部的特约播音员。不久,由于小听众要
求多播一些故事,电台领导和市文教局、学校领导协商,最后达成一个协议,
让孙老师一半时间在学校当教师,一半时间到电台讲故事,孙老师就更加注
意研究讲故事这门艺术了。
1957 年,北京市成立了少年宫,教育局领导为了发挥孙老师的特长,调
他到少年宫去专门讲故事,时间安排还是一半在电台,一半在少年宫,他成
了专业故事员。这时,他已经 57 岁了。有一次,少年宫安排了一场讲故事节
目,许多小朋友来得早,就在台下乱乱哄哄地讲话。主持人出于好心,想维
持一下会场秩序,就上台去喊:“大家别吵吵了,孙老师就要讲故事了。”
可是没到开讲时间,孙老师不能开讲。台下安静了一下,转眼又乱乱哄哄地
说笑起来。主持人喊了三次,乱了三次。孙老师想了想,说:“我来吧!”
他站到台上,前边的同学看见了,孙老师就先对他们说:“小朋友,我先给
你们唱个歌吧:
“朋友,要注意,
别到坑里洗澡去;
坑里尽是臭滋泥,
掉到里头干着急。
千万不要去,
淹死再活不容易!”
台下前边的同学听了,全笑了;后边的同学不知怎么回事,伸着脖子往
前看。孙老师又说:“刚才后边的同学可能没听见,刚才我唱了个歌儿,是
这么唱的……”他又把歌唱了一遍,台下的注意力都被抓住了。讲故事的时
间到了,孙老师就开始讲故事了。他上面用的办法,是他教书时运用过的组
织教学法,叫“由近及远组织教学法”。讲故事,有时是上午一场,下午一
场,有时上午就要讲两场,中间只休息十几分钟。尽管孙老师已是 57 岁的人
了,但从没说过一声“苦”,叫过一声“累”。
除了在市少年宫,孙老师还常应邀到小学、中学,到各区少年宫、文化
馆和少儿图书馆去讲故事;除了给儿童讲故事外,他还到北京各师范院校、
幼儿师范、甚至儿童医院去给儿童工作者讲怎样关心少年儿童;除了给健康
的少年儿童讲故事,他还主动给患病的青少年讲故事……
那是 1979 年 3 月,龙潭派出所和龙潭办事处为失足青少年办了一个“法
制教育学习班”。孙老师听说了,就拄着手杖,来到了街道办事处,要求给
犯罪青少年讲故事。办事处的同志研究了一下,同意了,并且安排了一个时
间。
孙老师走进那特殊的“教室”,面对特殊的“学生”,心情久久不能平
静。他把自己的椅子从台上搬到台下,和孩子们面对面地坐在一起。“小朋
友,青年朋友,你们好!”他这样开始了讲课,“教室”里立刻安静极了。
“我今天来,可不是给你们讲大道理的,我想给你们讲个故事……”“学
生”们不再是敌对、冷漠的样子了,抬起头有兴趣地听着。
“这个故事叫《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有个双目失明的人,骑着
一匹双目失明的马,人瞎马也瞎。半夜的时候,来到了一个大山涧的边儿上,
下边是万丈深渊,哗哗地流着河水。再往前走,就要掉到山涧的河里去了,
多危险哪!……朋友们,你们都是可爱的孩子,可是被坏蛋用黑布把你们的
眼睛蒙住了,认不出正道儿来了,做出了不应该做的事……我相信你们是愿
意把黑布揪掉的。”
“……我祝愿你们全部把蒙在眼睛上的黑布除掉,重见光明,再见吧!”
孙老师说完站了起来,孩子们也全站了起来,有的流了泪,向他鼓掌,向他
举手再见。当天下午,就有个少年交待了偷自行车藏赃的地方,并且说,再
不交待,就对不起孙爷爷!派出所的同志看到这次“讲课”效果出奇地好,
都很受感动。
孙老师在电台讲了 60 多年的故事,从“故事叔叔”讲到“故事爷爷”,
他用孩子们喜欢的声音、腔调去讲,用生动的情节去吸引他们,用教师一颗
慈爱的心去融化他们。他不知疲倦,为什么?“希望小朋友听了我讲的故事,
能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勤劳,什么
是懒惰;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我希望他们都变成好孩子。”
不灭的蜡烛
80 岁以后,孙老师常把自己比喻成小蜡头,他要用自己的光去照亮儿童
们的心,他希望小蜡头不灭。
“故事爷爷”仍然坚持给儿童讲故事,他几乎跑遍了北京各城郊区的少
年宫、少年之家,一些中学、小学、幼儿园也请他去讲故事,他力争“有求
必应”。还有很多时候,小朋友由老师、辅导员带着,来到孙爷爷家里听故
事。那时他住的 14 平方米的房间,每次都是挤得满满的,“故事爷爷”就笑
着说:“如果这房间能像猴皮筋那样就好了。一抻就大了,可以装好多人……”
1985 年春节前夕,他和文艺界、宣传界、法律界的一些知名人士到北京
市第一监狱,看望犯人。冒着严寒,他在大操场上给犯人们讲故事《苍蝇和
蜜蜂》。苍蝇好吃懒做、传染疾病;蜜蜂诚实勤劳、为人谋利。他希望犯人
们别再做让人讨厌的苍蝇,而要学做受人尊敬的小蜜蜂。
许多好心人劝孙老师减少一些社会活动,该养养老了,可他仿佛变得更
加闲不住。一天,路过崇文区工人俱乐部门前,看见两个小同学在打架,周
围有的小同学在起哄,有的大人在喊:“别打了!别打了!”孙爷爷上前几
步,用手杖在那两个打架的同学中间一插,说了声:“停战三分钟!”许多
小同学认出了“故事爷爷”。他说:“打架的同学先等一等,我说几句话,
说完了,你们愿意打,再接着打!”同学们静静地听着:“《小学生守则》
里有一条叫‘爱祖国、爱人民’,对不?你看看他是人民不是?你再看看他
是不是人民?是人民,就要热爱呀,怎么能动拳头呢?好了。我的话说完了,
你们愿意打,再接着打吧。”两个同学不好意思,握手和好了。类似这种马
路边的“闲事”,80 高龄的“故事爷爷”不知管了多少回。
1987 年 12 月 17 日,孙爷爷躺在病床上,想到“小蜡头”还能做些什么
对儿童有益的事,他突然萌动了这样一个想法:“我是个‘穷小教’,由于
党的关怀,让我给小朋友讲故事、写书,使我积攒了一点钱。我决定从仅有
的积蓄中拿出 1 万元来,捐献给儿童讲故事事业。”他立刻拿笔给领导和朋
友们写信,表达了自己要让中国儿童故事活动后继有人的心愿。他的举动得
到了全社会的赞同,许多少儿工作者纷纷表示愿意捐款,并以孙老师的名字
命名,成立了“孙敬修儿童故事研究基金会”。不久,基金会第一届理事会
成立,很快组织了“孙敬修杯儿童故事比赛”。1988 年,北京首届儿童讲故
事比赛揭晓,孙爷爷亲自参加了发奖大会,并且讲了话。当他看到三位获一
等奖的小同学有声有色地表演讲故事的时候,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中国
儿童讲故事事业后继有人了,“故事爷爷”的愿望实现了。
挥笔写园丁的老园丁韩作黎的故事
——原北京市教育局局长
在坐满教师的大厅里,一位老人大声朗诵起自己写的诗:
“……祖国的花朵万姿千般,
为什么这样姹紫嫣红,这样好看?
原来是园丁用心血浇灌,
为了幼苗,为了明天,
园丁们不惜心血,不怕两鬓霜染……”
听着他的朗诵,在场的教师们激动得热泪盈眶。
这位老人是谁?他是北京市教育局的局长韩作黎。他写诗献给教师,歌
颂园丁的辛勤,其实他自己就是一位把一生都献给教育事业的老园丁,一位
名副其实的辛勤的园丁。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他奔向革命圣地延安。作为一个热血青年,他想
拿起枪去战斗,他也想拿起笔搞革命文艺创作,可党却分配他去延安八路军
抗属子弟学校当教师。
校长向他介绍了学生们的情况,这些学生许多是烈士子女,有的孩子的
父母在长征中牺牲了,有的孩子跟着母亲被关在敌人的监狱里好几年,有的
孩子的父母在抗日前线阵亡了,有的孩子的父兄在刑场上英勇就义了……韩
作黎听着这些情况,心里非常激动,他在日记中写道:
“……我们的革命后代,我们不来教育,谁来教育?我们不把他们教育
成人,怎能对得起革命先烈?将来谁来接好革命的班呢?为了教育好我们的
革命后代,我甘愿贡献自己的青春。”
从此,他就把自己的心与党的教育事业紧紧地连在一起了。用自己的智
慧和青春,浇灌着这些幼苗,使他们健康成长。
学校里有一个出名的淘气包李久铭,他把蒺藜撒在女生的褥子上,扎得
女孩子直哭;他半夜悄悄爬出宿舍,用棍子撬坏教室的门窗。老师和同学们
都讨厌他,丢了东西就怀疑是他偷的。有的老师坚决要求开除他或把他送到
学校农场去放羊。
这时韩作黎已是学校的教导主任了,他不同意这样做,他决心教育好李
久铭。他向校长提出请求:辞去教导主任的工作,去当李久铭那个班的班主
任。学校同意了他的请求。
接班以后,他细致地了解了李久铭的情况,才知道他在家乡当过抗日儿
童团员,后来在敌伪办的学校中沾染了坏习气。
韩老师带着李久铭参加纺线的生产活动,让他体会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并让他用劳动得来的报酬,赔偿损坏的学校财产。韩老师带他参加课外采集
小组,捕青蛙、抓蝴蝶、采刺枣、做植物标本,这些活动吸引了李久铭。
韩老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教育李久铭。一次全班分到一张戏票,
同学们都渴望得到它。因为当时很难得到一次看戏的机会,能得到这样一张
戏票,是很大的荣誉。韩老师说:“我要先讲个故事,大家再讨论让谁去看
戏。”韩老师讲了一个儿童团员的故事,这个儿童团员在日本兵眼皮底下送
过鸡毛信,埋过地雷,又跟着姐姐走了几十里路来到延安……
同学们多么佩服这个小英雄啊,都想知道他是谁。这时韩老师说:
“这个小英雄就在我们中间……”
啊!是李久铭,大家一致同意把戏票给小英雄李久铭。希望他今后还是
一个小英雄。在热烈的掌声中,李久铭接过了戏票。
这掌声,这戏票,撞开了李久铭的心,他决心不辜负老师和同学的情意。
他进步了,学会了尊重别人和尊重自己。长大以后,他出国留学,成为研究
稀有金属的专家。
韩老师把身心献给了教育事业,对每一个孩子都有一种真切的深深的
爱。在那艰苦的战争年代,他不仅要当教师,教他们学做人、学文化,还要
保护他们的安全。
1947 年,由于解放战争的需要,我军主动撤出延安。韩作黎奉命带领学
校转移。
当时韩作黎是学校教导主任,教师和工作人员只有 50 多人,而学生却有
500 多人,最大的十三四岁,小的才七八岁,要保护这些学生的安全,是多
么艰巨的任务。
深更半夜,全校师生出发了,机智巧妙地突破了敌人的包围,翻越了几
座大山,整整走了一天一夜,终于甩掉了敌人的追击。这时,一条冰河横在
面前,河上漂着冰块,没有桥。孩子们累得抬不起腿,饿得已经没劲了,怎
么过河,靠牲口驮吗?只有十几头牲口,一趟一趟地过河驮运,耽误时间,
敌人追上来怎么办?校长和韩主任首先站出来,他们在背上背一个孩子,怀
里再抱一个孩子,趟着冰冷刺骨的河水,送孩子过河,其他老师也都站出来
了,一趟、两趟、三趟……500 名学生安全地渡过了冰河。
队伍继续沿着山路向前走。大一些的学生随着队伍爬山越岭,小一些的
学生就坐在牲口驮的“架窝子”里。这“架窝子”就是在牲口背上架上两只
筐,一个筐里可以坐两个孩子。山道狭窄,行走艰难,孩子们都在筐里摇摇
晃晃,磕磕碰碰。
突然,一头牲口因为“架窝子”碰到山壁上,受了惊,疯狂地奔起来,
随时都可能滚下去,那 4 个孩子也随时都可能掉进山沟里。看到这个险情,
平时一向沉稳、持重的韩作黎,不顾一切,“嗖”的一声,跃到山道边上,
用肩膀死死顶住“架窝子”,跟着牲口跑起来。可是,这时牲口扬起前蹄,
向前跨越,把韩作黎撞了一个趔趄,牲口带着“架窝子”里的 4 个孩子,骨
碌碌地滚下了山坡。韩作黎还没站稳,就毫不犹豫地跟着滚下坡去,抢救孩
子。孩子被扣在“架窝子”底下,没有伤着。他紧紧抱着孩子,热泪喷涌而
下,孩子们也搂着他的脖子,呜呜地哭着,喊着他:
“妈妈,妈妈……”
就这样,韩作黎和教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