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4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唐代异军突起、独树一帜的天才诗人。他上承楚辞九歌、南朝乐府的传统,
并受到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启发。也受到韩柳领导的古文运动的影响。其诗
想象丰富,运用神话传说,新奇瑰丽,在唐代诗坛别开生面。历史上常把他
与李白相比,有“鬼才”“鬼仙”之称。
    李贺很小就有“神童”之称。相传他 7 岁时就已经阅读了大量书籍,能
写出很漂亮的文章和诗句。当时的大文豪韩愈和皇甫湜听到这件事,就派人
要来李贺的诗作,阅后十分惊奇,竟怀疑不是出于李贺之手。韩愈说:“如
果是古人的作品,我们或许没有看到,现在诗人的作品,我们哪能看不到呢!”
于是他和皇甫湜一起从洛阳到昌谷去拜访这位“神童。”


    李贺的父亲李晋肃本来是唐皇宗室郑王的孙子,因为晋肃的“晋”与进
士的“进”同音,李贺因避父讳,不能考进士,后来韩愈为他写了一篇《辩
讳》,使他做到太常寺奉礼郎。这天李晋肃正在家闲居,听说大人来访,慌
忙出迎。韩愈和皇甫湜走进客厅,便提出要小公子李贺写首诗看一看。这时
李贺正在后院玩耍,听说有位韩大人和皇甫大人要见自己,就连蹦带跳向客
厅跑去。韩愈正说话间,忽然看到一个孩子,清清瘦瘦,浓眉大眼,跑得满
头大汗。他头上的发辫歪向了一边,肩上还搭着一件长褂。不用说,这就是
小李贺了。李晋肃向客人介绍后,李贺恭恭敬敬施了一礼,韩愈两人说明来
意,李贺欣然从命。只见李贺从从容容拿过文房四宝,望望客厅外两位大人
的车马,长长的羊毫笔就龙飞凤舞起来。皇甫湜一杯茶尚未喝完,小李贺已
经交卷了。韩愈接过一看,上写《高轩过》,两人不禁拍案大惊,连夸:“好
诗!真李家千里马也!”从此李贺的诗名便不径而走,传遍京华。
    李贺作诗写文,总是经过细心的观察和深刻的构思,从不生搬硬造、东
拼西凑去模仿别人。他平时很注意积累素材,观察生活,锤炼文字,深化意
境。他常常早上出去,骑一匹瘦马,后边跟一个小书童,背上一个书包。他
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凡是认为有意义的事,都随时记下来,放到书
包里。凡诗不先写题目,晚上回家以后,再拿出来一一整理成完整的诗文。
他的母亲常常看到儿子背着一书包纸片回来,又每天写到深夜,心疼地说:
“孩子啊,你要把心呕出来吗?”
    由于李贺注重观察和思考,因此在艺术风格上能出奇制胜,不落前人窠
臼,惊世骇俗,耐人咀嚼。如“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致
酒行》)、“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雁门太行行》)等都是至今传诵
的名句。
                    
       妙拟华章——柳宗元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西)人,唐代的文
学家、哲学家。他与韩愈一起倡导的古文运动对当时和后代散文的发展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柳宗元的巨大成就是他从小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刻苦学习的结果。父亲
柳镇为官清廉,学识渊博,母亲卢氏知书达礼。天资聪颖的柳宗元在四五岁
时每天吃过早饭就跟着母亲读古诗、古赋,认字,写字,抄写诗文。到了七
八岁已经能背出不少诗文名篇,还能写出很不错的短小诗文了。
    柳宗元十二三岁时,父亲赴湖北、广西一带做官,他随父同行,得以游
览夏口、长沙等历史名城,广泛地接触了社会,目睹了社会弊政和战乱给人
民带来的灾难。这次旅行对他的思想影响很大,从此他立下了革除弊政、振
兴国家的鸿鹄大志,他决心像古代杰出人物那样有所作为,建功立业。
    万丈高楼平地起,他知道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必须首先立志于学。从此,
他更加刻苦地博览群书,特别是对秦汉时期的经史著作,反复研读,批判地
吸收,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渐渐地,他更显得才华出众、精深过人了。
    一天,有一位姓崔的御史中丞来拜见柳宗元,周围的人大为惊奇。原来
中丞也无事不登三宝殿,他是想让柳宗元代他给皇上写奏章的。事情还得从
头说起。这一年的 8 月,心怀不轨、妄图发动叛乱的李怀光被官军讨平了,
御史想写表向皇帝祝贺,他听说柳宗元是一位少年才子,特地来请他代写。
柳宗元知道写这类东西不仅需要文笔好,而且需要有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只
见他略作沉吟便提笔疾书,一气呵成,写出了《为崔中丞贺平李怀光表》。
这篇文章观点鲜明,文笔流畅,而且气势磅礴,鞭辟入理。此文的手抄本不
胫而走,文人学士们争相传抄。童子柳宗元之名一下子轰动朝野,传遍了京
城长安。只可惜这篇文章现在已经残缺不全了。
    柳宗元 21 岁时考中进士,26 岁时又考取了“博学鸿词科。”从此,他
走上了做官的道路,后来他参与了主张革新的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
后被贬到永州、柳州。从政之余,他写下了很多优秀的散文和诗。他的诗,
风格清峭,散文也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
位置。
                    
       才华横溢——李商隐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郑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
人。
    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9 岁时死了父亲,四海无可归之地,九
族无可倚之亲,只好随母亲归居郑州。家境虽然艰难,但不肯荒废学业。在
“五年诵经书,七年弄笔砚”的基础上,少年李商隐坚持跟堂房叔父学习。
    李商隐年少有为,而且关心国家大事,目睹唐朝国运衰微,忧心如焚,
在事业上更有远大抱负。13 岁那年,他看到朝纲不振,君臣昏庸,就写了一
首《富平少侯》诗。诗中写一个富平少侯张放,13 岁就承袭侯爵之位,身居
尊位,骄奢豪侈,醉生梦死,不忧国事。实际上并无其人,只不过是李商隐
杜撰假托的人物。很明显,写作的目的是讥讽那些不谋国事的权贵的。13 岁
就有如此手笔,真是难能可贵!
    正是由于李商隐少年笃志于学,才华横溢,17 岁就凭文才受到了令狐楚
的赏识,跟从令狐楚学骈文奏章,被引为幕府巡官,25 岁举进士。但是,当

时牛僧孺和李德裕在政治上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李商隐也成了党派斗争的牺
牲品。原来令狐楚是牛党中的人物,而李商隐的岳父、泾原节度使王茂元是
李党人物,因此,李商隐徘徊于牛、李两党的斗争之中,一直受到排挤,不
能施展他的才能。858 年,罢官还郑州,病卒,只活了 46 岁。
    李商隐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许多诗篇流传至今;他的许多名句,脍
炙人口。他 26 岁时写的《安定城楼》一诗,曾被王安石赞为名诗: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鸾雏竟未休。
    诗中以贾谊、王粲自比,暗示自己少年忧时不遇,胸怀大志却被追名逐
利的世俗所猜忌;又以凤凰一类性情高洁的鸟自喻,表白自己的高洁和抱负。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很高。如“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
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等诗句,含义隽永,至今仍广泛被人引用。
                    
       市民词人——柳永
                   
    柳永(987~1053),崇安(今福建崇安)人,原名三变,字耆卿。他是
宋代开一代词风的大词人,官至屯田员外郎,世号柳屯田。柳永是北宋第一
个专门写词的作家。他的词多取材都市生活,又大量创制慢词,受到下层劳
动群众的喜爱,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有“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
词”之说。
    柳永出身官宦之家,父亲柳宜在北宋朝廷任工部侍郎。柳永小时候与两
个哥哥都很有才华,都考中了进士。在乡里有“柳氏三绝”的美称。但在三
兄弟中,却是年幼的三变最为聪明伶俐。据说柳永是吃乳娘奶长大的。乳娘
是个略通诗歌的女子。她在给柳永喂奶时,常用手指蘸着奶汁在柳永掌心上
写字。小柳永虽然不会读,但识字不少,到了 7 岁,就成了名噪崇安的神童
了。
    柳永小时候,不仅才思敏捷,而且学习十分刻苦。他家门前有一条柳叶
河,河边有块大青石。每天早晚,柳永总提着一杆大笔,蹲在大青石上提腕
运劲在水面上练字,日子长了,他在纸上便能写出十分潇洒、飘逸而又沉稳
的字了。乡邻们每逢婚丧嫁娶,多有求他写对联的,人称“柳联”。柳叶河
边那块大青石,则被后人称为“磨砺石”。
    柳氏三兄弟在学习上都是十分刻苦的,据说他们在赶考之前,连家乡素
有“风景奇秀甲天下”的武夷山都没有游玩过。只是在临进京之前,三变才
提出游一次家乡山水,放松一下情绪,开阔一下眼界。三兄弟流连于山水之
间,乐不思归。三变更是灵感勃发,思如泉涌。他一气吟出五阙《巫山一段
云》。词的第一首写道:“六六真游洞,三三物外天。九班麟隐破非烟,何
处按云轩?昨天麻姑陪宴,又话蓬莱清浅。几回山脚弄云涛,仿佛见金鳌。”
大自然的美景与美丽的神话故事,相映成趣,勾勒出武夷山水的奇幻与旖旎。
至今,他家乡的群众仍为有柳永这样一支神笔而自豪。
                    
       苦学成材——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北宋初期著
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太宗祥符进士,由晏殊荐为秘阁校理。后拜

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他主张推行新政,改革吏治,提倡农桑,减轻劳役,
加强军备,因保守派反对而失败。工于诗词散文,有《范文正公集》。
    范仲淹本来生活在一个官宦之家。五代时期,他的爷爷范赞时任吴越国
秘书监。父亲范墉任武宁军(徐州)节度掌书记。范仲淹就是范墉在徐州所
生的第三个儿子。可悲的是当范仲淹刚两岁时父亲便去世了。随着家境的衰
落,他的母亲谢氏不得不带着他改嫁给淄州长山县(今山东邹平县东)朱氏,
更姓朱,名说,中进士后恢复本姓。范仲淹小时候很有志气。他曾在长白山
(今山东邹平县南)醴泉寺读书,因家庭贫苦,每天只能煮一盆薄粥,划作
四块。早晚各两块,切一点荠菜,加一点盐来吃,这样苦学了三年。后来,
他知道了自己的家世,十分难过,哭着辞别了母亲,到南都(今属商邱)学
舍读书。他这时学习更加刻苦,夜以继日,有时通宵达旦,五年没有脱衣服
睡过觉。由于范仲淹勤奋学习,终于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范仲淹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抱负。当他还是个秀才时,就“以天下国家为
己任”,后来他当了谏官,大胆揭发吕夷简滥用职权,任用私人,受到贬谪
处分。后来他在与西夏的战争中立了大功,又回朝任副宰相,积极推行新政,
因触犯一部分权贵利益而遭到排挤,回到陕西防守边境,新政也就废止了。
第二年,他在岳州做官的老朋友滕子京修建当地的名胜岳阳楼,请范仲淹写
篇纪念文章。范仲淹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他在这篇文章里提出,
一个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应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千
多年来,这句话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奋斗不
息的警句。范仲淹一生艰苦朴素,经常把自己的薪俸分给乡亲,深得人民拥
戴。他“死之日,四方闻者,皆为叹息,”人民“哭之如父。”
                    
     妙评《鹭鸶》——苏轼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四川眉山人,出身于书香门第。
其父苏洵是当时的散文大家;母亲程氏出身于一个有文化的官宦家庭,是一
位明大义、有才学的女子。苏家藏书甚丰,父母对苏轼有着良好的影响和教
育,加上他聪敏好学,7 岁知书,10 岁能文,出口成章,所以亲友夸奖,远
近闻名。
    有一天,苏轼和弟弟苏辙跟同乡程建用、杨咨在草堂一边游戏,一边吃
着馒头。突然,天空乌云密布,大雨滂沱。四人商量联句成一首完整的诗歌。
程建用先出第一句:“庭松偃盖如醉。”意为堂前浓密偃卧的松树在风雨中
像喝醉了酒一样不住摇动。杨咨接着说:“夏雨初凉似秋。”意思是夏日的
雨一来阴暗凄凉、乌云压顶,好像是秋天。苏轼紧跟着杨咨吟道:“有客高
吟拥鼻。”这一句写的最为典雅,用晋朝大臣谢安的典故。意思是此时此地,
有几个文人用雅音拖长声调吟诗作赋。几个人一听齐声叫好,说这句诗有声
有色高雅含蓄,这时苏辙看见大家都只顾品诗顾不上吃馒头,于是又联了一
句最俏皮的话:“无人共吃馒头。”听罢三人都哈哈大笑。
    苏轼稍大一点,就到四川峨嵋山下眉山城西面的寿昌书院里读书。书院
的教师叫刘微之,他既精通经史又会写诗作文,是位学识渊博的学者。
    一天,老师在课堂上吟诵了自己新近创作的一首《鹭鸶》诗。老师吟罢,
传来了学生的一片赞扬声,老师看看学生们的反映,然后说:“大家不能都
一味夸好,还要大胆提意见。”课堂上一片沉寂,老师用鼓励的眼光望着大

家,看到有一位学生开始用手指轻轻敲着桌子,一遍又一遍地默念“渔人忽
惊起,雪片随风斜”,从他的神态看,老师知道这位学生对诗似乎有点看法,
他就问:“苏轼,你对这首诗有什么看法?”
    苏轼很有礼貌地站起来说:“这首诗从整体来看写得很好,但有一点学
生不清楚,想请教老师,这后两句中的‘雪片’是不是指鹭鸶受惊时一瞬间
掉落下来的羽毛?”“正是,正是。”老师连连点头。“学生前几天在江边
玩,亲眼目睹鹭鸶受惊时,一瞬间掉落下来的羽毛,离地面很近,并不是随
风斜飘的。”
    “诗首先要真,既然不合乎事理,就请你改一改吧。”老师用真诚的眼
光看着苏轼,然后又转向学生,“大家都试试看吧。”
    学生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说一句话。苏轼也沉吟了一下,然后
说:“我看可以改为‘雪片落芦苇。’”
    刘老师是位谦虚好学的人。他凝思片刻,称赞说:“改得好,改得好!
这‘落’字读起来声音铿锵有力,合乎事理,使人们仿佛看到鹭鸶惊飞时掉
羽毛的生动情景,这样诗的意境就比原来清新优美得多了。”
    从此以后刘老师经常和苏轼一起切磋诗文,常常告诫别的学生要好好向
苏轼学习。
    苏轼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他博览群书,少年时代就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他 21 岁考中进士,在诗、词、散文、书法诸领域里都有巨大
的成就;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被誉为豪放派词宗;书法方面,他与蔡襄、
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他的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
现方面独树一帜。
                    
       年少志高——岳飞
                   
    岳飞(1103~1142),宇鹏举,相州汤阴(今河南汤阴)人。我国著名
的民族英雄,屡建奇功,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
    岳飞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祖上世世代代都在黄土地上勤恳耕作。父亲
岳和是个忠厚的庄稼人。他家省吃俭用,常常用节省的粮食帮助饥民度过荒
年。邻居有侵占岳家耕地的,岳和干脆割给他;有借钱不还的,也就不要了。
这种忠厚治家的传统直接影响了岳飞。传说岳飞降生时,有一只像大雁一样
的大鸟飞鸣而过,所以父亲为他起名叫鹏举。岳飞没满月,黄河决口,母亲
姚氏抱着岳飞坐到一个大沙瓮里,才幸免于难。
    岳飞小时候,家里很贫穷。母亲含辛茹苦,亲自教他读书。没有钱买纸
笔,就用树枝作笔,沙地作纸,在地上练习写字。他寡言少语,但学习十分
用功。尤其喜欢读《左氏春秋》《孙吴兵法》,崇拜诸葛孔明等济世名臣。
他小时还曾写联寄志:“诸葛大名垂宇宙,元戎小队出郊圻。”表明他将来
要像诸葛武侯那样报效国家,拯救人民,建功立业。他曾游历泰山,写下“流
水崇山怀作者,春兰幽竹契风人”,寄托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名
人志士的仰慕。
    岳飞不仅用功读书,精心学习兵法,而且刻苦练习武艺。传说中他生就
一身神力,未成年就能拉开 300 斤的弓,8 石的弩;向周同学习箭法,能左
右开弓,箭无虚发。其实,岳飞这身武艺完全是练出来的。
    岳飞生活的时代,正是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时代。国难当头,匹夫有

责,岳飞决心练好武艺,保家卫国。他 12 岁那年,投到一位外号“搬不动”
的老师门下。“搬不动”并不教他武艺,却每天让他手拿镐镢、肩挑扁担,
在山下挖坑担水栽树。一连两个多月,满山遍坡全栽满了树。可“搬不动”
还不说教习武艺的事。岳飞心想,我为报效国家,前来求师学武,不能光栽
树呀。“搬不动”看出岳飞的心事,笑笑说:“功夫志中来,志在耐中磨。”
    过了三个多月,树栽完了,他帮师傅干杂括,师傅还是不提学武。岳飞
挂念老母,提出回去看望老母,“搬不动”说:“要学武艺,功在苦中练;
要想卫国,须先舍小家,哪有学不到武艺,就中途退却的道理?”从此岳飞
再也不提回家了。
    春节将临,“搬不动”把岳飞叫来说:“你来到我这里共栽了三千六百
棵树,从明天早上开始,你去把这些小树一棵棵挨个儿摇一摇,不准折断一
枝,不准漏掉一棵,太阳不出来,就得摇完。”从此,岳飞半夜就起床,打
水扫地伺候好师傅就去摇树。开始,累得腰酸腿疼,太阳出来,刚刚摇完。
到第十天,离日出还有一个时辰,岳飞就摇完了,腰不酸,气不喘。正好“搬
不动”也来到了,他抚着岳飞的头说:“鹏举呀,俗话说,功夫,功夫,全
在工夫。没有工夫,哪有功夫!看来,你跟我一年,功夫学得差不多了,明
天可以回你母亲那里去了。”岳飞很奇怪,说:“师傅,你还没教我武艺呢!”
“搬不动”摇摇头说:“武艺我不教,我只是教你一点武艺之外的功夫,有
了这点根基,你学什么都不难了。”
    岳飞辞别了“搬不动”,回到家后又跟周同师傅学习箭法,后来果然练
就一身绝技。
    宣和四年(1022),岳飞应募出征,母亲在他背上用衣针刺下“精忠报
国”四个大字。10 年后,岳飞已经是一位战功赫赫的元帅了。他在《满江红》
一词里写道:“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抒发了他不慕功名,不图利禄,以身报国,只争朝夕的精神。
                    
                     巧骂“皇兴”——吴承恩
                   
    吴承恩(约 1500~1582),字汝忠,明代山阳(今江苏淮安)人。被列
为古代四大奇书之一的长篇章回神话小说《西游记》就是他创作的。
    吴承恩的父亲吴锐原来是个小商人,幼时嗜书如命,常常站在课堂外面
的窗户底下偷听讲课,在店里时常抱书吟哦,因此有人给他取个外号叫“吴
痴子”。由于家庭生活困难,吴锐读书未成,他把自己的希望完全寄托在儿
子身上,从小就教吴承恩读书、写字、画画。小承思天资聪慧,又肯用功学
习,诗词曲赋样样精通,还能写一手好字,很小就以“神童”之名誉满乡里。
    与老师和父亲的愿望恰恰相反,吴承恩对“四书”“五经”远远不如对
野史稗言、故事传说兴趣大。平时父母给的零用钱,他全部积攒起来到市场
上去买野史、笔记、小说之类的书籍看,还常常一个人躲到僻静地方,读得
津津有味。有时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急得父母到处找他。待找到他以
后,发现又读的是不“正经”的书,免不了一阵呵责。
    吴承恩读书如醉如痴,入迷着魔。把父亲那种嗜书如命的脾性全部继承
了过来,邻里乡亲看他一天从早到晚总是呆呆地读书,因他父亲吴痴子之名,
便喊他“小痴子。”吴承恩全然不理会这些,仍然到处搜集各种神奇的书看。
    博览群书,使吴承恩博学多才,因此乡间百姓的结婚的喜颂、丧事的吊

文、做寿的祝词及节日的春联多是请他写,吴承恩也总是有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