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4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博览群书,使吴承恩博学多才,因此乡间百姓的结婚的喜颂、丧事的吊
文、做寿的祝词及节日的春联多是请他写,吴承恩也总是有求必应,写得又
快又好。
有一天,淮安的一个粮商叫张皇兴的慕名前来请吴承恩,要他为“皇兴
粮行”写一副祝颂的对联。这位粮商平素欺行霸市,常常缺斤少两,谁敢稍
有不满,他便横鼻竖眼,拳打脚踢,当地群众恨透了他。吴承恩也早就听说
了这个人,心里种下了不满的种子。他拿定主意用对联来骂骂这位奸商,于
是欣然应允,挥笔写道:
皇兴大粮行,慈夙楚城扬
横联是:去四首。
张皇兴一看,喜不自胜,连连道谢,私下以为吴承恩是称赞他以慈善为
本,名扬乡里呢,于是请裱糊匠裱好,恭恭敬敬地悬在中堂。他哪里知道吴
承恩捉弄了他。原来,如果按照横批把上下联前两个字的部首去掉之后,正
成了:
王八大粮行,心歹楚城扬
乡亲们暗中知道了底细,无不拍手称快。
吴承恩虽有才华,但在科举考试中屡遭挫折,嘉靖中补贡生,后来做了
浙江长兴县的县丞,正直的性格又使他看不惯官场中的欺诈作风,后来干脆
回家专心写作,不再涉足黑暗的官场了。他的诗文辑入了《射阳山人存稿》,
许多篇目都表现出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据说他还撰有《禹鼎志》,但已
散佚。
诗、书、画“三绝”——郑板桥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县人,清代著名的书
画家和诗人。“扬州八怪”中的最杰出者,被后人称为诗、书、画“三绝”。
郑板桥小时候家里很穷,在他需要庇护和爱抚时,母亲却被病魔夺去了
生命。在板桥幼小的心灵中,早早地播下了痛苦的种子。尽管母亲没有把他
养育成人,但却给了他一个聪明伶俐的脑瓜。少年时代的郑板桥,赋诗撰文
就已经很有成就了。
在兴化镇读私塾的郑板桥,没有被生活的贫困缚住手脚,相反却更加发
奋苦读。私塾老师看到这样一个有出息的穷弟子,不但不嫌弃,还倍加爱护。
1703 年的暮春时节,只有 10 岁的郑板桥随同私塾老师一起出外郊游。
他们来到一条小河边,正准备坐在两块石头上闲谈时,郑板桥突然发现水中
有一个鼓鼓囊囊的东西,便随口喊道:“先生,你看那是什么?”塾师顺着
他手指的方向一瞧,果然有一堆异物漂在水面,经师徒仔细辨认,确定是一
具女尸。老师见此惨景,心中产生一种痛惜之情,不觉随口吟出一首诗:
“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
塾师刚念完他的诗,郑板桥就急着问:“先生,您认识这个少女吗?”
老师摇摇头说:“不认识!”郑板桥又紧紧追问:“那您怎么知道这位少女
刚好 16 岁呢?”看到老师又摇头,小板桥又接着问下去:“先生既然没有亲
眼看见这位姑娘是怎样落水身亡的,又怎么可断定她是‘风吹落小桥’呢?”
还没等塾师来得及回答,他又一阵连珠炮:“您能看见她的三魂七魄随波逐
流吗?即使在浪里打转又怎么能看见?”私塾先生尽管被郑板桥问得哑口无
言,但他觉得板桥的话很有道理,且很有趣。于是塾师并不生气,和颜悦色
地问郑板桥:“依你看,这诗应该怎么个说法?”郑板桥皱了皱眉头,心情
沉重地吟咏道:
“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
私塾先生听罢郑板桥的诗,连声称赞:“改得好,改得好!很有独到之
处。”
郑板桥的字画和诗一样有名气。其中的奥妙,还是在于勇于革新,不盲
从他人,终于自成大家。板桥画竹最有名气,同时喜欢题诗一旁。他画的《墨
竹图》配的诗是:
画竹插天盖地来,
翻风覆雨笔头栽。
我今不肯从人法,
写出龙须凤尾排。
在这首诗中,他算是把自己品评到家了。郑板桥自幼苦学,名声大噪以
后,不仅国内有无数的崇拜者,连朝鲜国的宰相李艮,也慕名前来拜见,并
再三恳求他题诗赠画,回国后奉为翰墨珍宝。
“真才子”——袁枚
袁枚(1716~1798),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在清代乾隆时期
的诗坛上被赞誉为“奇才”“真才子”,并被公认为诗坛领袖。
袁枚幼年时家境贫困,但他天资聪颖,又嗜书如命,勤奋好学,因此进
步很快。少年袁枚买不起书读,就借书看,或者到书店去站着看书。他往往
是一手翻书,一手执笔,不论严寒酷暑从不间断地摘录,摘录好后,他就分
门别类地进行整理,这样积累一多,写诗、作文、议论就可以顺手拈来,左
右逢源了。
9 岁以前,袁枚除了读“四书”、“五经”外,对唐诗宋词还一无所知,
弄不清什么叫诗。9 岁那年,他偶然从别人家里借了几本《古诗选》,这本
书引发了他对诗歌的极大兴趣,他吟咏、抄写、背诵,很快就熟悉了历代诗
歌的发展与特点,天天摹仿着写诗,居然写得清新流畅。
一天,袁枚随着大人们游览杭州吴山,拾级而上,站在山顶鸟瞰。杭州
城里千家万户尽在脚下,山腰云雾缭绕,云蒸霞蔚。大人们有的捋髭,有的
赞叹,有的感喟“眼前有景道不得”,有的只能连声赞美“好景好景!”这
美景触发了袁枚心中的灵感,他当即吟了一首五言诗,其中两句说道:“眼
前两三级,足下万千家。”大人们都非常惊异于袁枚的诗才,说这首诗想象
力丰富、亲切自然。晚年,已是老态龙钟的袁枚重游吴山,回忆 9 岁时写的
这首诗,仍很感慨地说道:“童语终是真语啊!”
袁枚 12 岁那年考中秀才,在家乡一带被誉为“神童”,但他出身贫微,
影响了他的进一步深造和发展。父亲为了儿子的前途,托人带袁枚到广西桂
林袁鸿处继续深造。有一天,广西巡抚金鉷共看见袁枚相貌不凡,想试试他
的才学,让他以“铜鼓”为题写一篇赋,“铜鼓”是广西边境的一个地名,
当时正值越南大肆入侵,才华横溢的袁枚略加思索,挥笔立就。金鉷一看满
纸金玉,文采飞扬,极为赞赏,力荐他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这次考试,
生员一共 193 人,只录取 15 名。袁枚虽然名落孙山,但是由于他年纪最小,
所以顿时名满京城。3 年后,他考取了进士。
袁枚曾任过几年县令,中年以后辞官,专心从事诗文创作。著有《小仓
山房集》《随园诗话》等。同代诗人赵翼读了袁枚诗集后写诗称赞道:
八扇天门迭荡开,行间字字走风雷。
才子果是真才子,我要分他一斗来。
铁道专家——詹天佑
詹天佑(1861~1919),字眷成,是我国著名的工程专家。生于广东南
海县,曾祖和祖父都是经销茶叶的商人。到了他父亲詹兴洪时,正遇上鸦片
战争爆发,茶行破产了,只靠詹兴洪种田来维持家庭生活。
詹天佑 8 岁那年进私塾读书,他天资聪慧,求知欲强,可是在这里,塾
师所讲的都是四书五经和八股文,老是“之乎者也”“天地君亲师”一类陈
旧腐朽的东西,枯燥无味,束缚儿童的身心发展。詹天佑对这一套腻烦透了。
他最感兴趣的是工程、机械等新知识,他用泥巴捏火车,做机器。身上老是
装着小齿轮、发条、螺丝刀、镊子等等,一有空就摆弄着玩。小伙伴们都称
他是“机器迷”。
一天,小天佑对他家的闹钟突然发生了兴趣,他想,这个方方的东西为
什么能滴嗒滴嗒走个不停?为什么它能按时响铃?为什么它能始终这么均匀
地走?家里的大人都有事出去了,小天佑决定要打开这个宝贝匣子,看看其
中的奥秘。他把闹钟拿到隐蔽的地方,把零件一个一个拆开。他自己的脑筋
也动开了:这一个零件是干什么用的?这一个零件和那一个零件为什么咬合
在一起?那一个零件是什么力量使它摆动起来的呢?拆着,思考着,一直到
把整个闹钟拆到不能拆为止。一大堆散碎的零件怎么按原样装起来呢?詹天
佑凭着他那良好的记忆力,居然一件一件装好了,他也弄清了闹钟的构造与
原理。
1871 年,清政府派我国第一位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容闳负责筹办幼童
留学预备班。11 岁的詹天佑听到后恳求父母让他参加考试。因为家贫,正在
为詹天佑前途而忧愁的父母一听说是官费,便欣然答应了,但是他们又担心
詹天佑年纪太小考不取,可詹天佑满有信心地说:“保证马到成功。”考试
结果一公布,詹天佑成绩优异,名列前茅,被录取为第一批出国留学的预备
生。
1872 年,第一批留洋学生共 30 人登上征程了,詹天佑第一次乘轮船、
坐火车,对这些洋玩艺非常着迷,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制造火车、轮船?他心
中顿时有一种羞辱感,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发奋求学,用科学来振兴祖国。
在美国,为了学好英语,詹天佑住到美国市民家里。第二年他考进了西
海文小学,仅用 3 年就小学毕业了,2 年中学毕业。他考取耶鲁大学土木工
程系,专攻铁路工程专业。他发誓一定要让中国也有自己的火车、轮船。在
这里,他少年的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加上他刻苦钻研,各门成绩一直名列
前茅。
1881 年,詹天佑回到了祖国的怀抱。1905~1909 年主持修建我国自建的
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在修建的过程中,詹天佑因地制宜运用“人字形”
线路,减少工程数量,并采用“竖井施工法”开挖隧道,缩短了工期,在中
国铁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
飞行先驱——冯如
冯如(1883~1912),我国早期杰出的飞机设计师和爱国飞行家,为我
国航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冯如出生于广东恩平县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里穷,4 个哥哥先后夭折
了。小时候,冯如做过无数个梦:他梦见自己像有钱人家的孩子一样走进学
堂读书,梦见自己像鸟儿一样在蓝天飞翔……。那时候,家里买不起玩具,
小小年纪的他总是自己动手做玩具。用火柴盒做个轮船啦,用硬纸片做个小
飞机啦,用几块铁皮做个工具箱啦。日久天长,他练得心灵手巧,每当有新
的“杰作”,他总会拿给村里的小朋友们观看,那可是他最为得意之时。1895
年只有 12 岁的冯如告别双亲,随表兄赴美国旧金山谋生。在那里,他边做工
边参加教会学校的学习。以后,他又转赴纽约学习机械。这期间,冯如深感
中国科技的落后,以致处处受别国的欺凌。他发誓要为中国人争口气,要用
自己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实现自己童年的梦想。
在很短的时间里,冯如先后掌握了 30 多种机器的操作、维修等本领。他
利用在华侨中募集到的捐款,在旧金山租了一间厂房,并请了 3 位华侨青年
作为助手,开始了艰难的飞机设计和研制工作。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他没有
气馁。为了试飞,他先后 8 次从飞机上坠地,也没有畏缩,他坚信自己会成
功。
终于,经过 1000 多个日夜的苦干,这一天,冯如就要驾驶自己设计制造
的飞机进行飞行试验了。许多记者都怀疑:这架飞机能顺利地飞上蓝天吗?
能比美国莱特兄弟的飞机飞得更远吗?然而,令西方世界震惊的是:冯如驾
驶的飞机不仅顺利地飞行了,而且试飞的航程是莱特兄弟首次试飞航程的 3
倍多。在当时的航空史上,开创了一个奇迹。26 岁的冯如用自己的双手揭开
了中国航空史的第一页。
为了发展祖国的航空事业,为了实现自己多年的愿望,冯如回到广州,
他要亲自驾机飞行表演以唤起民众的注意,动员社会各界为制造飞机出力。
不幸在一次飞行中,由于飞机突然坠地,冯如身受重伤。在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想的依然是祖国、是事业、是飞机、是他飞向蓝天的梦!
腹内孕乾坤——魏源
魏源(1794~1857),字默深,清代邵阳(今湖南邵阳)人。是杰出的
爱国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也是最早向西方学习的革新家之一。
魏源出生于诗书世家,祖父有学问但隐居不仕;父亲也是个读书人。魏
源从小聪慧,但沉默寡言,常常整日独坐。爷爷说:“这孩子性情相貌都不
平常,不要把他当作一般孩子来养育。”
魏源七八岁时,进入书塾学习。他读书非常用功,对好书爱不释手,常
常伴灯苦读到天明。母亲怕他熬坏了身体,常常催他早点睡觉,有时硬是吹
灭灯逼他去睡。但等到母亲睡后,他又悄悄起来,点上灯,用被子遮住光读
起来。勤奋给他插上了智慧的双翅,9 岁那年他就参加县里的童子试,并且
在考试中一鸣惊人。
事情是这样的。魏源在去参加童子试前,老师见他年纪尚小,很不放心,
就考他对对子,老师出上联“闲看门中月”,这是拆字联,门中月合起来是
“闲”字。魏源抬头一看墙上正好挂着一幅“春耕图”。他当即对出下联“思
耕心上田。”老师一看魏源应对如此敏捷,激动地说:“好,对得好!”
考试的日子到了,堂上几十名儿童熙熙攘攘,县令忽然发现群童中有一
个孩子眉清目秀,举止潇洒,十分可爱,于是特地召他上来一试,这个孩子
就是魏源。县令面前放一只茶杯,茶杯上画着太极图,他当即出句说:“杯
中含太极。”魏源临来之前母亲给他烙了两张大饼揣在怀中,此时,他一摸
胸口,有了!从容对答说:“腹内孕乾坤。”众人听后大为惊异,县令也觉
奇怪,忙问“何谓乾坤?”魏源对答如流:“天地谓乾坤,我怀中的两张饼
正像乾坤,我吃了它,就要考虑天地间大事了!”大家听了,一致称赞这小
家伙有奇才。从此,魏源也就扬名乡里了。
魏源 11 岁时,揭露乡里有个举人抄袭别人的诗文,那举人恼羞成怒,借
题发挥,指着灯笼里的蜡烛出一句上联:“油蘸蜡烛,烛内一心,心中有火。”
魏源随口应对:“纸糊灯笼,笼边多眼,眼里无珠。”弄得举人狼狈不堪,
旁观者都暗暗叫好。
魏源长大后没有忘记少时誓言,他与龚自珍、林则徐等人结成好友,一
边切磋学问,一边寻求救国救民之路。
开风气之先——胡适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出身于官商家庭。1910 年
留学美国,1917 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经担任
北京大学教授、校长、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等职务。他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
“开风气之先”的重要地位。他的《尝试集》是中国第一本新诗集;1917 年
1 月他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此文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拉开了序幕。
胡适的父亲胡传曾经担任清廷的“淞沪厘卡总巡”,后调台湾,1894 年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不久,病逝于厦门。胡适自小跟着母亲在绩溪老家,母
亲是一位普通农家的女子,但也略通诗文,她经常教儿子背诵古典诗词,并
且为他请了旧学根底很深的老师。胡适在故乡接受了 9 年的旧式教育,其间
广泛接触了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更由于通过阅读大量的明清白话小说,受到
了运用白话文的训练,从而也确立了他的文学兴趣。
14 岁这一年,胡适曾经随三哥到上海梅溪学堂求学。他不懂上海话,又
未曾开笔写文章,所以就被编到五班,那差不多是最低的一班了。有一次,
国文老师在讲解“传曰: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的古文时,随口说这是《左
传》上的话。来上海已经有 6 个星期了,胡适已大略能听懂上海话,他知道
老师讲错了。等到老师讲完后,他轻轻地走到老师的讲桌跟前,低声对他说:
“老师,这个‘传曰’是《易经》里的《系辞传》,不是《左传》。”老学
究感到十分惊讶,他把花镜向上推了推,“对呀,我刚才是信口说错了。”
他把胡适拉到身边又一次上下打量眼前这位一身乡下打扮的学生,心里不由
得暗暗惊叹。他又仔细询问了胡适读过那些书,背了多少东西,胡适都一一
回答了。老师又问了他会不会对对子,会不会写文章,胡适当即写了一篇文
章。文章完成后,老师更是惊呆了。一篇文章洋洋洒洒,满纸文辞锦绣。他
第二大就被升到第二班去了。
在上海,十几岁的胡适还曾主编了《竟业旬报》(白话报刊),他积极
称赞维新,也有一定反清革命倾向。15 岁这年,他就发表了自己编写的白话
小说《真如岛》。19 岁那年,胡适赴京参加“庚款”留美考试。试题中有一
道“对对子”题目,上联是“孙行者”,这下可难坏了许多考生,一个个抓
耳挠腮答不出,胡适却游刃有余,轻轻松松走出了考场。批卷的时候老师看
到他答的对子是“胡适之”,不禁拍案惊绝。这一次他的语文成绩是第一名,
但是理科成绩却最差,在成绩过关的考生中,他的总分是最后一名。当年 9
月份,他踏上了赴美的旅程。
一代名人——郭沫若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尚武,后取家乡沫水(大渡河)、
若水(雅河)之名,改为沫若。他出身于四川省乐山县的一个封建地主家庭。
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戏剧家、史学家、古文字学家和社会活动家。
郭沫若自幼聪颖,才智过人,4 岁半上私塾,7 岁能背《唐诗三百首》和
《千家诗》等,他写诗、对联非常有功力,很小的时候,便显露出横溢的才
华。
有一年,私塾周围的桃子熟了。郭沫若和小朋友们一起爬进附近的寺庙
里,专拣熟透的蜜桃摘了吃。不到半天工夫,庙里桃树上的甜桃几乎全部进
了他们的肚里。老和尚大为生气,便跑去找私塾先生告状。先生痛感自己没
有教育好学生,可是追问的结果,无一人承认。先生生气了,上课时口出上
联,挖苦讽刺学生——“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并且向学生声明:
“谁要对得好,可以免罚,不打板子。”学生们你瞧瞧我,我瞧瞧你,半天
也没有一个敢回答的。先生明白郭沫若最顽皮,一定有他参加偷桃,所以决
定叫他回答,也好罚他一下,警告他人。郭沫若无可奈何站了起来,只思考
了半分钟,便答出来——“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先生听了非常高
兴,连声夸奖,心想:对句不凡,表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将来必定会出人
头地,干出一番大事业。结果全体偷桃学生,一律免罚了。
又一次,先生讲过岳飞和文天祥的故事后,问道:“国家兴亡,匹夫有
责。你们该怎么办?”又是郭沫若回答得精彩:“要振兴中华多读书,为富
国强兵读好书。”郭沫若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后来终于成了一位学
识渊博,卓有成就的一代名人。
“志在鸿鹄”——茅盾
茅盾(1896~1981),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文学巨匠,我国现代
著名文学家,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小说、散文。其中《子夜》《林家铺子》
《白杨礼赞》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他原名沈德鸿,茅盾是发表第一
部小说《幻灭》时使用的笔名。
童年时代的茅盾,就表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以及非凡的文学天赋。
在上小学时,茅盾就爱看旧小说。他家屋后有一间堆放破烂的小屋,不知哪
位叔祖在那里放了一板箱杂七杂八的书籍,其中就有《七侠五义》《西游记》
《三国演义》之类的旧小说,茅盾找到了这些书,立即被其中动人情节吸引
住了,他爱不释手,有空就偷偷翻看。过去,这些旧小说被称为闲书,父母
一般是禁止自己的子女看的,认为那些书不是正经的学问,看了无用。茅盾
的父亲主张搞实业,希望儿子将来学理工科,也不主张茅盾看这些闲书。但
他的思想比较开明,当他知道茅盾喜欢看旧小说时,并没有严厉禁止。他认
为小孩子读读这些闲书,虽无大用,也可以弄通文理,所以,他又把一本石
印的《后西游记》拿给茅盾看。
9 岁的时候,有一次茅盾跟他的母亲一起到舅舅家去度夏。茅盾的舅舅
是个中医,家里也有不少旧小说。茅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