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5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般过程;社会发展是由其内部的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所推动而
发展的,而这个发展的本身又是有其固有的客观规律的。在阶级社会中,社
会基本矛盾表现为阶级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激烈的阶级斗争,表现为社会
革命。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社会发展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实
践活动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人类思
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它是无产阶级制定战略和策略的理论基础,也是无产阶
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和改造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
历史唯心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又称唯心主义历史观,是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关于
社会历史发展的非科学的历史观。历史唯心主义认为:社会意识是第一性的,
社会存在是第二性的,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从这一基本原则出发,历史
唯心主义把人们的思想动机、卓越人物的意志或某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看做
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它否认社会发展的物质根源,否认社会发展有
其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否认阶级社会中存在的阶级斗争及其推动社会历
史发展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历史唯心主义掩盖历史
发展的真相,通常代表着剥削阶级的利益。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历史唯
心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占据统治地位。有些旧唯物主义者曾力图用他们的
唯物主义观点来解释某些社会历史现象,对反动的信仰主义、神秘主义进行
过斗争,但是他们的历史观在整体上仍然是唯心主义的。只有马克思主义的
历史唯心主义,才第一次把社会历史的研究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即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生
活条件,主要是指作为社会发展决定力量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此外也包
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等。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
反映,包括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和科学等社会观点和学说。
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心主义的根本标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社会意识是
第二性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
存在具有巨大的能动的反作用。腐朽反动的思想和理论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
用,进步的思想和理论对社会发展则起促进作用。历史唯物主义既与历史唯
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又避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错误。
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也称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即人们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
的谋得方式。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
内容,是说明什么样的劳动者,采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作用于什么样的劳动
对象来进行生产;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是说明劳动者在什么样
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下,在什么样的人与人的关系和什么样的分配关系中来进
行生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二者既统一又斗争,构成生产方式内部
的矛盾运动,进而引起生产方式的不断变革。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社会发
展的决定力量。它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
方式的变革必然引起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变革。这种变革
是通过社会革命实现的。人类社会依次出现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
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更替,正是生产方式不断
变革的必然结果。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这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它体现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
间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其基本内容是: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
关系是否应当变革以及变革的方向与形式,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的状况。
这一点是客观的、必然的。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
用归根到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状况之
间,是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基础上的基本适合这样循环往复、
由低级到高级的无限发展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
律,是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
要依据。人们必须在实践中自觉地掌握和运用这条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是一定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
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
艺术、宗教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总和。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
筑,有什么性质的经济基础,就有什么性质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发展变
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发展和变革。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具有巨大的反作
用,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对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起着主要的决定的作用。
腐朽的上层建筑,维护旧的经济基础,阻碍新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和巩固;先
进的上层建筑,是改变旧的经济基础的强大力量,能够促进新的经济基础的
巩固和发展。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之一。在剥削
阶级专政的社会里,这种矛盾表现为剧烈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只有通过
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社会革命才能解决。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经济基
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存在着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状况,但这种矛盾不具有对抗
的性质,它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力量,改革上层建筑某些方面和环
节的缺陷,从而促使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
社会基本矛盾
社会基本矛盾指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
间的矛盾。这两对矛盾存在并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始终,是社会发展
的根本原因和动力。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表现为敌对阶级之间的剧
烈的对抗和冲突,必须经过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社会革命才能解决。
在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私有制变成了公有制,社会基本矛盾已不再具有对抗
的性质,而是通过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表现出来。它可以依靠社会主义制度
自身的力量,通过改革和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那些不适合生产力发展
的环节和方面,不断地有秩序地得到解决。
阶级
阶级指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由于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
料的占有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领得社会财富的方
式和多寡不同而划分的不同的社会集团。其实质是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
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阶级是
一个经济范畴,社会划分为阶级,表明了人们在社会经济关系中所处的不同
地位。阶级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
联系。在各个阶级社会里,都有两个基本的对抗性的阶级。不同的阶级地位
决定着人们不同的政治立场和精神面貌。阶级的矛盾和对立必然引起激烈的
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
国家
国家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本
阶级的利益而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的暴力机关。主要由军队、警察、法庭、
监狱等组成。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原始社会没有阶级也没有国家,国家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而产生,又将
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灭而逐步消亡。国家有对内、对外两种职能。对内主
要是实行阶级统治、调节社会关系、管理经济和社会公共事务等,对外主要
是保卫本国的主权和利益,调整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但由于国家的阶级性质
不同,其职能的阶级内容和行使职能的目的也就不同。国家的历史类型有:
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社会主义的四种。前三种是少数人统治
多数人的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是通过暴力革命彻底打碎资产
阶级国家机器后建立起来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是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
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由广大人民群众对反动阶级实行专政的工具。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人民群众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社
会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的总称,其主体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
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社会发展的历
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的动力,进而得
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结论。这一结论同历史唯心主义所宣扬的英雄
史观划清了界限。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这主要表现在:人民群众是物质
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
力量。
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这个观点的基本内容就是承
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首先是劳动群众是
认识、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主体,是真正的英雄。其具体内容主要有:
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
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
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坚持群众观点,正确处理与
群众之间的关系,才能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自己周围,引导、教
育、组织群众为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而奋斗。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这是无产阶级政党同人民群众建立密切关系并实现正确领导的根本路线。群
众路线是群众观点的具体运用,是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根本路线,体现在党的
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之中,也是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党的一切工作都要走群众路线。
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也称意识形态或观念形态,是指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的社会
意识的各种形式,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以及
部分社会科学在内,它是对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关系的反映,并为特定的经
济基础和政治法律制度服务。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
物。代表先进阶级利益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代表反动阶级利益的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而先进的
社会意识形态是在同旧的社会意识形态作斗争中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意识形
态的各种形式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其中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是经
济基础的最直接、最集中的反映,阶级性最强烈、最鲜明,对其他各种意识
形态有重大影响。哲学是一定阶级的世界观,对其他意识形态具有指导作用。
但社会意识形态各种形式的相互作用归根到底是受经济基础制约的。在社会
主义历史阶段,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斗争同样客观存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是现代社会意识形态领域长期的任务。
文明
文明相对于蒙昧、野蛮而言,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程度和开化状态,是人
们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实践活动在物质和精神生产、生活方面取得的积极
成果的总和。社会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个方面。物质文明是人类
改造自然的物质成果,它表现为社会物质生产的进步和人们物质生活的改
善。精神文明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
神成果,它表现为社会精神生产的发展和人们精神生活的提高。物质文明和
精神文明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物质文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精
神文明建设对物质文明建设又起巨大的推动作用。两种文明建设互为条件又
互为目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是社会的改造和社会制度的进步的
最终表现和客观标志。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同时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
明的建设。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是党和国家的基本方针。唯有如此,才能
实现社会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人的本质
人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主义认为,人
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根本标志主要在于人类创造性的生产劳动实践,生产劳动
实践是人的本质得以形成的基础。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来理解人的本质:第
一,人的生物的自然属性不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在于他的社会性。自然属
性表现了人和其他动物的共同性,只有人的社会属性才能把人和其他动物区
别开来。人的社会属性是指人在社会生活方面的特点,如人的经济、政治、
思想和文化的倾向、需要和欲望。它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第二,人的本
质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决定人的本质的社会关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
面的,有经济、政治和思想关系,还有家庭亲属关系等等。而生产关系是全
部社会关系中最本质的关系。在阶级社会,人们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为阶级
关系,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阶级性。全面把握人的本质,必须把人放在以
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中进行综合考察。第三,人的本质是具体的、
历史的。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的历史变动性,决定了人的本质的具体历史性。
总之,不能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之外去寻找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就存在于现实
的、可感知的、发展变化着的社会关系之中。以科学的历史观观察社会,对
人的本质问题做出科学的解释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所实现的一项革命性
变革。
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即人与人的价值关系,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需要与满足需要的
活动与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不能离开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离开个人同
他人、同集体、同阶级、同社会的关系,来抽象地孤立地谈论“人的价值”。
人的价值具有社会性和具体历史性。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在人与社会的关系
上,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二是个人对社
会的责任和贡献。应当指出的是,我们决不能只从社会给予个人这方面来谈
人的价值,而应该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放在首位。因为社会要能够提
供实现其每个成员的人的价值的条件,首先就需要把它们创造出来,所以,
评价一个人的价值,不仅在于看他的存在和需要是否从社会、从他人那里得
到承认和满足,更重要的在于看他为社会、为他人尽了什么责任,做出了什
么贡献。从共产主义世界观、人生观来看,人生的价值首先在于为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事业,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做出贡献;在我国,在今天,首
先就是为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做出贡献。个人能力有大小,但
只要顺应历史潮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集体主义精神,有为共产主义
事业的献身精神,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
作为社会历史观的范畴,必然王国是指人们受着盲目必然性支配,特别
是受着自己所创造的社会关系的奴役的一种社会状态。自由王国是指人们摆
脱了盲目必然性的奴役,成为社会关系的自觉主人从而也成为自然界的自觉
主人的一种社会状态。自由不在于摆脱客观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而完全独
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改造客观世界。从整个社会来
看,一旦人类对客观的社会的和自然的必然性有了正确的认识并能支配它,
使其服务于人类自觉的目的,这时也就从必然王国开始进入自由王国。人类
社会历史是一个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转化的历史。原始社会人们根
本谈不上对规律的认识,完全处在一种必然王国之中;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
会始终限制着人们认识的能力,尤其是限制着人们对于社会规律的掌握和运
用,所以从总体上看,人们也是一直处于必然王国之中;只有到了社会主义
社会,人们摆脱了私有制和阶级对立的束缚,才能为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
由王国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共产主义是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
跃。但由于自然界总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社会发展也是无止境的,因此,人
类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的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共产主义社会是自觉的人
类历史的开端,通过实践,人类将向更美好的未来继续挺进。
趣味哲学故事
赛马的学问
战国时代,齐威王爱好骑马射箭,经常喜欢和别人比赛,并且十次有八
九次能赢。有一天,齐威王又提出和元帅田忌比赛,并且以千金作赌注。
田忌很痛快地答应了。但是,答应归答应,心里却老是嘀咕:以前和国
王比赛过多次都输了,这次怎么才能赢呢?
田忌回到家里,把这事告诉给了孙膑。孙膑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兵法家。
起初在魏国做官,后来为了躲避名利熏心、阴险狠毒的庞涓对他的陷害,从
魏国逃到齐国。田忌早就知道孙膑为人忠厚、精通兵法,打心眼里敬佩他,
就让孙膑住在自己家里,当做最好的客人招待。两个人情投意合,亲如手足。
孙膑问田忌:“以前都怎么个比赛法?”田忌说:“两个人各备三匹战
马,马分上、中、下三等,上等的对上等,中等的对中等,下等的对下等。
赛过一轮定输赢。我的马力气不足,从前都输给国王了。”孙膑想了想,说:
“这次,我保你能取胜。”到比赛的那天,孙膑对田忌说:“你把最好的辔
头、鞍子备在下等马上,当做最好的马与国王最好的马比赛,再用你的上等
马与国王的中等马比赛,用你的中等马与国王的下等马比赛,这么颠倒一下
次序,就行了。”
田忌按照孙膑的主意准备妥当,然后,催马上阵,挥臂拉弓,与国王一
来一往,争强斗胜。观看的人呐喊助威,不断喝彩。第一个回合,田忌输了,
可是,第二和第三个回合田忌都赢了,结果,得了千金彩礼。
这出乎齐威王预料的结局使他感到很奇怪。就问田忌,这次他是怎么取
胜的。田忌就把孙膑给他出的主意如实地告诉了国王。国王听后,连声称赞
孙膑有智谋,有心机。从此,齐威王大胆重用孙膑,让田忌、孙膑统领齐国
大军。
这个故事生动地告诉我们一个哲学道理:量变和质变的相互转化,是事
物发展的普遍规律。田忌采用孙膑之计,只是将自己参赛的马与国王的马在
等级上进行了调整,事物的结构有了变化,即发生了量变,这种量变最终转
化为质变,就是以弱胜强。
孟母三迁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了不起的大思
想家,大学问家。后人称他为“亚圣”,在人们心目中,他仅次于孔子。
但是,孟子小时候,也和一般的孩子一样,很顽皮,很贪玩,不愿学习,
整天和小朋友打打闹闹。他的母亲为了他的教育问题,时常感到苦恼,可说
是用尽了苦心。
最初,他们的家住在一所公墓的附近。由于耳听目看,经常接触的缘故,
孟子和邻居的小朋友都学会了祭祀。于是,他们在没事可做的时候,便聚在
一起,模仿那些出殡送葬的人,又哭又号,又跪又拜的,玩处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母亲发现了以后,连连摇头说:“唉!这个地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