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乎正是寻找某种指引,帮助他们脱离险境,而第四宇宙可能就是他们认为的
安全地带。科学家们正在夜以继日地找寻发出的这个讯息的位置,初步计算
显示:这份信号,至少已历经 5 万年之久,才到达地球。
留在月球上的名片
我们不满足于孤立和等待,走向成熟的人类,正试图跨出地球这个伟大
的摇篮,第一站当然是月球。据说,早在几千年前,也许几万年以前,一位
年轻的中国“奶奶”——嫦娥,就定居在那里。
1969 年 7 月 16 日凌晨,夜色笼罩着肯尼迪发射中心,近 40 层楼房高的
“阿波罗 11 号”飞船整装待发,100 多万人聚集在肯尼迪发射中心 5 公里外
的周围,搭起帐篷,准备目睹人类飞往月球的盛况,德克萨斯州休斯敦大控
制室内,几百名工作人员正用敏锐的眼睛监视着各种各样的仪表。
一声巨响,阿姆斯特朗、奥尔德林、柯林斯 3 名宇航员随着飞船进入了
月球轨道,成为月球的一颗卫星。柯林斯留在指令舱中,阿姆斯特朗和奥尔
德则进入登月舱成功地登上了月球。
从此,人类结束了闭“球”自守的状态。
控制室和全世界都笑逐颜开。
他们郑重地代表全人类,把一块金属牌放在月面着陆的地方。这是人类
捎给宇宙的第一张名片。
这块金属名片上写道:
来自地球的人们
首次在此踏上月球 1969 年 7 月
为了全人类我们内心宁静地在此着陆。
两位宇航员在月球上兴奋地工作了 21 小时 36 分钟,收集了岩石和月面
尘土的样品,然后就踏上了胜利的归途。
紧接着,阿波罗 12 号、14 号、15 号、16 号、17 号,都把人送上了月球。
当阿波罗计划宣告结束时,人们终于知道,月球是一个宁静和冷漠的世界,
人们在那里没有找到生命和知音。
一封“自我介绍”信
人类寻觅宇宙知音的脚步没有停止。1972 年、1973 年,“先锋 10 号”、
“先锋 11 号”相继出发了。它们用原子能电池做动力,是人类发射的第一批
能飞出太阳系的探测器。
它们将贴近木星,绕过土星,飞经海王星,然后走向更为浩阔的宇宙。
它们已经发回大量的相当有价值的信息,使人类对于土星的知识至少增长了
1000 倍。
它们肩负着的另一主要使命,就是向地外文明介绍人类、介绍地球,它
们携着一块经过黄金阳极处理的铝板,它是目前人类所造的最坚固的材料,
能经过数 10 亿年的损耗而不变质、变形,上面镌刻着由科学家和艺术家共同
设计的精美图案。
铝板长 22 厘米,宽 15 厘米,它用地外文明所能理解的形式,展示了我
们的居住位置、生理及良好的愿望。
铝板左边,用 14 个脉冲星来标明太阳系的相对位置,连结脉冲星系轴
线,用二进制数字表示出这些脉冲星的周期和距离。铝板的下边是太阳系图
案,围绕太阳运转的第三颗行星是地球,携带信件的“先锋号”就是从这里
起飞的。
铝板的右边是与飞船无线成比例的裸体的地球人,一男一女,男子举起
右手致意,表示友好、和平和诚意。
铝板的左上角还有两个氢原子符号及二进制数字 1,氢是银河系中最广
泛存在的元素,1 是数字语言的基础,我们相信,地外文明一定能够理解。
“地球之声”
“先锋号”上路不久,一对孪生兄弟“旅行者 1 号”“旅行者 2 号”也
携着“地球之声”上路了,他们配备的是同位素电池,因为它们将离太阳越
来越远,通常的太阳能电池不起作用。
“地球之声”被录制在直径为 30.5 厘米的喷金铜唱片上,它能在宇宙中
经历 10 亿年岁月仍旧歌喉嘹亮如新。
唱片一开始就是 116 幅图,用图像编码信号形式介绍了太阳系在银河中
的位置,地球和地球大气层的化学成分及人体图解,还有山脉、海洋、河流、
沙漠、花树、鸟、兽、虫、鱼等等。图像还展示了地球上的风土人情、人工
建筑,其中有中国人的午餐和万里长城。
音乐占唱片长度的 3/4,唱片录制了 27 种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其中有
中国的京剧和古典名曲《高山流水》。
美国总统卡特签署了一则电文:
“这是来自一个遥远的小小星球的礼物,它是我们的声音、我们的科学、
我们的意念、我们的音乐、我们的思考和我们的情感的缩影。我们正努力使
我们的时代幸存下来,以期能与你们的时光共融,我们希望有朝一日在解决
了所面临的困难之后,能置身于银河文明世界的共同体中,这份信息将把我
们的希望、我们的决心、我们的亲善传遍广袤而又令人敬畏的宇宙。”
“地球之声”还录制了 35 种地球自然界的各种音响:象征混沌初开时的
巨响,汇成海洋的暴雨,冰川时代的寒风、火山爆发、惊涛拍岸、鸟啼、兽
吼、犬吠、虫鸣以及火车、飞机、火箭的巨响,还有人的呼吸、笑声、脚步
声,婴儿的呱呱坠地时的哭啼……
接着,是用 60 种人类语言发出的问候语。
这张 120 分钟的唱片,可在宇宙中保存 10 亿年,寄寓着地球人类的殷切
的希望。
强大的电讯图码
飞行器毕竟太缓慢了,焦急的人类把希望寄托于比“旅行者”快 17000
多倍的电波!
1974 年 11 月 16 日,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阿列西博向太空宇宙人发
了一份电讯,它把需要发出的信息进行编码,共使用了 1679 个符号,这份信
息的大意是:
我们是怎样从 1 数到 10。我们认为有趣和重要的原子:氢、碳、氮、氧、
磷。这是 DNA 分子核苷酸与硷基的化学方程式,人体 DNA 的核苷酸,DNA 分
子是一个双螺旋体,它在某种程度上对电讯中央的那个形态笨拙的动物(人)
是重要的。这种动物(人)的身高——14 个波长或 5 英尺 9.5 英寸高,太阳
系及其外面第三个行星(地球)。这颗行星上生活着 40 亿个这样的动物(人)。
太阳系共有 9 个行星。4 个大的在外侧,尽头是一个小的。这份电讯是直径
2430 个波长或 1004 英尺的一台射电望远镜的问候。
电讯发射时,波束所含的有效能量,约为全球电力总功率的 20 倍,在正
对这一射束的方向上,发射的信息比太阳亮 1000 万倍,德瑞克博士说:“有
3 分钟时间,我们是银河系中最亮的星。”
我们相信,银河系中数以万计的文明星体决不会熟视无睹,也不会充耳
不闻的。
宇宙探秘
飞向太空
飞上蓝天,遨游太空,是人类千百年来的梦想与企望。蓝天、白云、繁
星、皓月,自古以来,多少人为之心驰神往、梦绕魂牵,想象有朝一日,能
够“上穷碧落”“蟾宫折桂”。
宇宙之大,大至无限;宇宙空间之无限,决定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斗
争和利用,必然也是无限的,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
伴随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动不断深入,特别是近现代科学技
术的飞速发展,人类已经初步掌握了打开宇宙空间神秘之门的金钥匙。从蒙
格尔费兄弟的热气球首次载人升空到莱特兄弟发明的第一架飞机;从火箭上
天到前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从“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登上月球到
“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试飞成功……航空、航天事业飞速地发展着,并且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必将发生更大的变化。
浩渺的太空无限深邃,永远放射出诱人的光芒,吸引人们对它一步一步
地进行探索。
无限的宇宙空间
古时候,人们缺乏宇宙的科学知识,对大地是一个球体没有认识,他们
习惯地把自己居住的地表称为地,相对于地表的空间称为天。有人把天地形
成的原因解释为:混沌初开的时候,轻气上升成为天,浊气下降成为地。并
认为天是圆的如斗笠,地是方的如棋盘,这就是古代有名的天圆地方说。
唐代大诗人李白说:“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
李白把天地比作万物栖身的旅舍,把时间比作匆匆来往的过客,他引出了时
间的概念,并把时间和空间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概念,这就是
今天我们所说的宇宙。宇是空间,宙是时间,茫茫宇宙曾引起古人无限的遐
想,从而产生了许多美丽的神话传说。比如,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炼石补天、
银河隔断牛郎和织女等。这些美丽动人的传说,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的认识。
千百年来,人们不断地探索,终于揭开了所谓“天地”之谜,宇宙正被
人们逐步认识。宇宙是广阔无垠的。其中,银河系只不过是宇宙里众多星系
中的一个,而银河系本身是由大约 1000 亿个太阳系这样的恒星系组成的,其
形状有如运动员投掷的铁饼,中间厚而四周薄,这说明群星密布在银河系的
中央,我们在地球上看到的银河,就像一个铁饼的投影。那么这个铁饼究竟
有多大呢?它的直径是 10 万光年,就是说,以光的速度每秒 30 万公里也要
走 10 万年!这个路程是多么遥远。这样看来,我们居住的地球,在宇宙这个
大海洋中不过是“沧海一粟”了。可是,在这个“沧海一粟”的小小星球上
生活的人类,却凭他们的智慧和能力,创制了许多大型超级望远镜,通过这
些望远镜,能看到离我们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光年的星系。这正好说明,宇宙
虽然是无限的,人类的认识能力却是无限的。
我国古代的飞行尝试
人力飞行 遨游太空是人类的愿望。人类飞行最早受到动物,特别是鸟类
飞行的启发。飞行的最初尝试是单纯模仿鸟飞的飞人试验。
我国西汉王莽时代,有人用羽毛(鸟羽)做成两只大翅膀装在身上,并
在头和身上粘满羽毛,模仿鸟飞行,飞行了数百步才落地。
这是人类最早的飞行尝试。
到了东汉时期,我国科学家张衡制造出一种木鸟,身上有翅膀,腹中有
器件,能飞数里。这就是历史上记载的木鸟飞天的故事。
孔明灯 相传五代时,莘七娘随丈夫进入四川作战,他们用竹和纸做成方
形的灯笼,底盘上点燃松树脂(松香油),当热气充满灯笼时,这灯笼会扶
摇直上,晚上高挂在空中,作为军中联络信号。这种松脂灯,称之为孔明灯,
以纪念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孔明(诸葛亮)。
孔明灯流传于中国许多省份,但形状各异,大多数为球形或圆柱形,灯
中燃烧的燃料除松脂外,还有用一般的油和木柴等。名称也五花八门,如云
灯、云球、飞灯、天灯或宫粉(云南西双版纳的名称)等。
孔明灯就是一种原始的热气球。可见,我国古代热气球已广为流传。
原始火箭 在古希腊,有代达罗斯父子向太阳飞行的神话。在我国,有嫦
娥奔月的传说。到 18 世纪初,我国已有“顺风飞车,日行万里”的说法,还
画出了飞车腾云驾雾的想象图。后来,关于飞人、飞木鸟的故事就更多了。
可见,航天已经是人类几千年孜孜以求的愿望。
现代火箭的诞生,使千百年来人类遨游太空的理想终于实现了。火箭是
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一大标志,但是,火箭在历史上又是十分古老的。
火箭是中国发明的,在 11 世纪左右,我国人民已制造了火箭。当然这是
一种原始火箭。它用纸糊成一个筒,把火药装在筒内(实际上就是固体火箭
发动机),然后把这个药筒绑在箭杆上。药筒前头封闭,后头开口(即喷管)。
火药燃烧时从后口喷出大量气体,利用反作用力推动火箭前进。这种原始火
箭,实际上是现代火箭的雏形。
火箭利用反作用力推动前进。在自然界,利用反作用推动原理为自己前
进提供动力的动物有许多,如鲍鱼就用向后喷水的方法使自己快速前进,乌
贼鱼是用向后喷汁的手段使自己前进的。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不但发明了火箭,而且将火箭用于军事,如用火箭攻
击敌营等。据古书记载,1126 年,宋、金的开封府之战,宋将就用火箭抗击
金兵。
火龙山水 现代多级火箭的思想是俄国的齐奥尔科夫斯基在 20 世纪初才
提出的,而我国早在 1621 年的《武备志》著作中就已经记有名为“火龙出水”
的初始两级火箭。
“火龙出水”是一种最早的两级火箭,它由约 1.6 米长的毛竹制成,前
边装有一个木制的龙头,后边装有一个木制的龙尾。龙身下边一前一后装两
枚大火箭,而肚子内又另装几枚火箭,并把肚子内几枚火箭的引火线总联到
龙身下面两枚大火箭的底部。
茅元仪的《武备志》中说,“水战,可离水三四尺燃火,即飞水面二三
里去远。如火龙出于江面。筒药将完,腹内火箭飞出,人船俱焚”。也就是
说,火龙出水发射时,离开水面约 1~1.3 米,由龙肚子底下的两枚大火箭提
供推力,把它送到 1~1.5 公里路之外。大火箭烧完时,引燃龙肚子内的所有
火箭,由它们去攻击目标,烧伤敌人,烧毁船只。
这种两级串联式火箭,其原理与我国“长征”3 号串联式运载火箭相似。
我国“长征”3 号三级火箭,就是采用一级燃烧完,点燃二级;二级燃烧完,
点燃三级,从而把通信卫星送上太空的。
万户登天 在月球背面,有一个“万户”火山口。人们为什么把它起名为
“万户”呢?这是有原因的。
谁都知道世界上第一个航天员是前苏联的加加林。1961 年 4 月,加加林
由“东方”号运载火箭送上太空而轰动了全球。可是,你是否知道,最早进
行这类尝试的却是中国明朝的一位学者万户。
中国是最早发明和使用火箭的国家,这是举世公认的事实。1500 年前
后,万户提出了乘火箭遨游太空的设想,这个设想的时间比前苏联的“火箭
始祖”齐奥尔科夫斯基早了 300 多年。
万户的设想是这样的:在一把椅子后面绑上 47 枚当时最大的火箭,人坐
在椅子上,双手拿着大风筝。利用火箭的推力把人送上天再巧妙地拿着风筝
返回地面。万户不仅这样想了,而且这样做了。那是一个晴朗的早晨,万户
把椅子架起来,把 47 枚火箭捆在椅子后面。他自己高兴地坐在椅子上,让助
手同时点燃这 47 枚火箭。霎时,火箭被点燃了,可惜,一声巨响,火箭爆炸
了,只见硝烟弥漫,碎片纷飞,再也找不到万户本人了,他为人类航天事业
献出了生命,他是宇航的先驱。
世界科学家们为纪念我国万户献身航天事业的伟大创举,就将月球背面
的一个火山口命名为“万户”火山口。
飞行先锋——热气球
无论是万里无垠的蓝天,还是群星璀璨的夜空,都令人产生无限遐想与
渴望。千百年来,人类一直不断地探索与尝试,梦想着能够像飞鸟一样在蓝
天白云间自由翱翔。
1783 年 6 月 5 日,法国的约瑟夫和艾田·蒙格尔费兄弟成功地进行了热
气球的飞行表演。该气球是一个直径为 10 米的布气球,上升至 1800 多米的
高空,10 分钟后降落。此后,法国学术协会邀请蒙格尔费兄弟到首都巴黎进
行表演。
这一年的 9 月 19 日,巴黎富丽庄严的凡尔赛宫前宽阔的广场上,高高耸
立着两根木柱,上面系挂着一个用金色的纸和麻布制成的漂亮的大球,它高
17 米,形状像一个倒挂的大梨。热气球的发明人蒙格尔费兄弟不断地往灶里
添加羊毛和稻草,灶中喷出的股股热浪和浓烟,使大彩球一点儿一点儿地膨
胀起来。广场上人群涌动,热闹非凡,连法国国王路易十六世和王后也率领
满朝文武到场观赏气球升空表演。有史以来首次升空的第一批乘客是一只山
羊、一只公鸡和一只鸭子,它们被放进热气球下面的吊篮中。不一会儿,美
丽的大彩球充满了热气徐徐地升起来,三位乘客也随之飞到 450 米的高空。
飘呀飘呀,8 分钟后,气球和吊篮降落在 3 公里以外的森林里。山羊跳出吊
篮,贪婪地吃起绿草;鸭子若无其事地踱着方步,怡然自得;只有可怜的公
鸡在气球着陆时被压伤了胸膛,奄奄一息。
成功的飞行极大地鼓舞了人们。年轻而勇敢的罗泽尔和德尔朗达决定乘
坐热气球,承担首次载人空中飞行的重任。
1783 年 11 月 21 日,睛空万里,阳光明媚,好奇的人们聚集在米也特堡
观赏历史上前无古人的载人气球飞行表演。
新设计的热气球是一个很耀眼的蓝色和金色相间的大球,上面印有十二
宫图和其它图案,它直径为 15 米,全高为 23 米,底部安装有载人的围圈。
蒙格尔费兄弟紧张而兴奋地往灶里添加着羊毛和稻草。数分钟后,充满浓烟
和热气的巨型气球挣脱了系留索,载着两位航空飞行的勇士在欢呼声中冉冉
升起。人群变得越来越小了,罗泽尔和德尔朗达从容镇定,向欢乐的人群频
频挥手致意。气球升到 900 米的高空,飞过塞纳河,25 分钟后,在 9 公里外
的蒙马尔特安全降落,从而完成了历史上首次热气球载人飞行的创举,开辟
了人类航空的新时代。
从此以后,人们不断乘坐热气球进行飞行尝试。1784 年 6 月,巴黎妇女
姬泊夫人和弗伦特先生在法国里昂乘坐热气球升空,她光荣地成为历史上第
一位女飞行员。
飞行器的进步——氢气球和飞艇
氢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的密度最小,仅为空气的 1/14.5。根
据氢气的这种特点,科学家们设想把这种最轻的气体充入容器中制成气球,
浮上高空。
1783 年 8 月 27 日,在法国巴黎,查理教授用浸涂橡胶的丝织品首次制
成了氢气球,升入高空。氢气球飘飞了约 24 公里后降落。由于氢气球散发出
一股股浓烈的硫磺气味,所以当地的居民认为是恶魔。人们在天主教司祭的
怂恿下,开枪打漏了气球,并把它绑在马尾巴后面,拖成了碎片。
然而,在 1783 年 12 月 1 日,查理和他的助手罗别尔终于乘坐他们研制
的氢气球顺利升入天空,以无可置疑的成功证明了胜利永远是属于科学的。
他们共飞行了 2 个多小时,行程约 40 公里,达到 650 米的高度。当天,查理
还独自乘坐氢气球进行了飞行,并达到 2000 米的高度,从而开创了人类历史
上飞行高度的纪录。查理的氢气球的一些设计细节一直沿用到现代气球上。
此后,人们对气球渐渐狂热起来,除氢气球外,又出现了氦气球。气球
的用途也越来越广泛,可用于气象研究、跳伞训练、投掷宣传品以及拦阻敌
机等各个方面。现代气球已发展成为一种进行高空探测的重要工具,如银河
外星系的γ射线、银河系中的反物质等都是首先靠气球获得的。
早在 1873 年,人类便开始了乘坐气球飞越大西洋的尝试,只是那个从纽
约起飞的气球,飞离海岸不远便失败了。此后的 100 多年间,人们不断进行
探索,试图开通这条航线,但一次次努力均告失败,留下的只是一个又一个
悲壮的记录。
经过许许多多的挫折和失败,终于在 1978 年 8 月 17 日,“飞鹰”2 号
气球载着 3 名美国飞行家本·阿布鲁佐、马克西·安德森、拉里·纽曼,经
历了 6 天 6 夜的飞行,从美国的缅因州海岸出发,飞越大西洋,降落在法国
巴黎西北 100 公里的小镇米塞雷,完成了横渡大西洋的壮举,实现了 100 多
年来飞行家们的梦想,同时创造了载人气球飞行距离最远和留空时间最长两
项世界纪录。
1783 年,人类利用热气球和氢气球首次实现了升空飞行。但使用气球在
空中飞行,只能随风飘荡,无法控制它的航向,人们开始尝试在气球上安装
推进装置。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发动机,所以只能依靠人力,于是出现了早
期的人力飞艇。
1784 年,法国的罗伯特兄弟制造了一艘人力飞艇。这艘飞艇长 15.6 米,
最大直径 9.6 米,气囊容积 940 立方米,在充满氢气后可产生 9800 多牛顿的
升力。由于制造者认为飞艇在空气中飞行也许和鱼儿在水中游泳差不多,因
此把它制成鱼形。前进的动力则是靠人力划桨。划气桨是用绸子绷在直径近
2 米的框上制成的。1784 年 7 月 6 日,飞艇进行了首次试飞,由 7 个人划桨,
在空中近 7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