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华学生百科全书-第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人们拭目以待,弄清火星上到底有没有生命的日子,不会太长远了。
“伽利略”飞向木星 在古代,我们的祖先发现,在太空的亿万颗星辰
中,有 5 颗特别明亮的星星穿行其间。这就是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和土
星,而木星的亮度仅次于金星,名列第二。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无论从
体积或质量上衡量,木星都是排行第一。
为揭开木星的奥秘,1989 年 10 月 18 日,美国“阿特兰蒂斯”号航天飞
机发射了考察木星的“伽利略”号探测器。
从 70 年代初至今,人们孜孜不倦,试图揭示木星的秘密,先后发射了“先
驱者”10 号、“先驱者”11 号、“旅行者”1 号和“旅行者” 2 号等探测器
访问过木星和它的卫星,人们逐渐揭开了被色彩斑斓的浓密云层笼罩着的木
星的奥秘,使人们对木星有了初步了解。
考察发现,木星有一个由大量的黑色碎石块组成的宽大光环,光环的宽
度达数千公里,厚度为 30 公里,组成光环的黑色碎石块大小不等,大的有数
百米,小的有数十米。最令科学家惊异的是,木星的卫星——木卫,上面至
少有 6 座活火山,它以每小时 1600 公里的速度向外喷发灼热的气体和固体物
质,喷发物的高度达 480 公里,其喷发的强度比地球上的火山大得多。
木星的卫星有多少?过去说法不一。经考察,迄今为止,发现木星有 4
颗大卫星和 12 颗小卫星,木星和它的卫星系统很像一个小型的太阳系。
“伽利略”号将围绕木星飞行 11 圈,进行历时两年的考察,它将依次考
察木星的 4 个大卫星木卫一、木卫二、木卫三和木卫四。它携带的照相机比
“旅行者”号上的照相机灵敏度高 100 倍,加上考察时它靠近木星卫星的距
离比“旅行者”号近,因此,“伽利略”号会将满载而归。
土星迎来的“客人” 美国“先驱者”11 号,是航天史上第一个对土星
探测的卫星,它是土星接待的第一位“客人”。
“先驱者”11 号,于 1973 年 4 月 5 日发射升空,1974 年 12 月 5 日从距
离木星 41000 公里的地方通过,首先完成了对木星的探测。然后奔往土星,
于 1979 年 9 月 1 日在距离土星 21400 公里处掠过,拍摄了土星本体、光环和
士卫 6 等卫星的照片。它发现了土星的第 6 和第 7 两个光环、土星的新卫星
——土卫 11,并发现土星有磁场、磁层和辐射带。
“先驱者”11 号探测器内携带有 1 块表明人类在宇宙中地位和文明现状
的长 22.5 厘米、宽 15 厘米的镀金铝质问候“名片”。“名片”的图案上有
裸体男女,他们为地球人,男人举起右手表示向“太空人”致意;人像背后
为按比例绘制的“先驱者”号外形,以示人体的大小,下面 10 个圆圈表
示太阳系,从左边数最大的是太阳,第四个为地球,从其出发的曲线表示该
探测器的航迹;左中部的辐射状符号表示地球人认识的物理学和天文学;左
上部的两个符号表示地球上第一号元素氢分子结构。
卫星上还带有两个铝制盒,在盒内装有反映人类存在信息的镀金铜质唱
片及一枚金刚石唱针。它在宇宙真空中可完好保存 10 亿年以上。唱片依次录
制有:116 幅照片和图表,介绍了地球上数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地质学等
发展状况,各国的风土人情、人类智慧与劳动的重大成就、太阳系的概况及
在银河系中的位置、象征生命的脱氧核糖核酸和染色体以及人类的生育情
形,其中还有中国人午餐的场面和长城的雄姿;包括广东话在内的 60 种语言
的问候语和联合国前秘书长瓦尔德海姆的讲话;地球演化的介绍,其中包括
刮风、下雨、打雷、海浪冲击和火山爆发的声音以及各种虫、鸟、兽等的叫
声;地球上不同时代、民族、地区的 27 首典型代表名乐曲,其中有中国的古
琴曲——高山流水。
“旅行者”2 号采访天王星 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天王星地处太阳系的
边远地带,距地球约 28 亿公里,相当于地球到土星距离的两倍。它像地球一
样有公转和自转,不过由于距太阳太远,绕太阳公转一周长达 84 年之久。
天王星是个庞然大物,它的体积比地球大 64 倍,质量约为地球的 15 倍,
其大气主要成份是氢和氦。
人类的使者——“旅行者”2 号,以每秒 18 公里的速度向天王星进发。
1986 年 1 月 24 日,在距天王星表面只有 107080 公里处掠过,用它携带的各
种现代化科学探测手段,对这颗奇特的大行星进行人类有史以来首次近距离
考察,拍摄它多姿多彩的“身姿”及“面容”,并将拍摄的照片及其他信息
通过无线电波及时发回地球。经过 2 小时 45 分钟后,这些电波穿越浩瀚的宇
宙深空到达地球,由地面的 64 米大型抛物面天线接收并送入计算机处理。科
学家们利用大型计算机进行一系列分析计算,就可以揭开这颗至今了解甚少
的行星的真实面目,也为探索太阳系的起源和进化问题提供重要的证据。
“旅行者”2 号是何物呢?它是一艘携带各种科学仪器的飞船,重量为
820 公斤,外形为 16 面体,中央有一个存放燃料的球形箱体,四周安装各种
无线电设备,如直径为 3.7 米的抛物面天线等。
“旅行者”2 号飞船携带 12 种科学仪器,以及“地球之音”——向外星
人的问候语和反映地球人类文明的照片。这些科学仪器可分为三大类,一是
摄像设备,用于拍摄天王星的各种图像;二是空间环境探测设备,用于探测
宇宙射线、宇宙粒子、磁场等;三是射电天文接收机,用于探测大气层和电
离层的特性等。
“旅行者” 2 号不负众望,将丰硕成果送到人间。
“旅行者”2 号发现,天王星大气中氦的含量为 10%~15%,其余是氢。
大气中有风暴云,但没有大气漩涡。高层大气的温度很高,在南极上空达 1800
℃,而北极达 2400℃,真令人惊讶!
“旅行者”2 号还发现天王星有 10 颗卫星,但它们都比较小。这样,天
王星就有 15 颗卫星了。
地面观测发现天王星有 9 条环。“旅行者”2 号发现它至少有 20 条环。
这些环由冰块组成,个别的为碎石块组成。
“旅行者”2 号传回的资料很多。这些资料将帮助人们了解天王星的奥
秘。
如今,“旅行者”2 号携带着“地球之音”,离开太阳系,飞向茫茫的
宇宙。
“旅行者”访问海王星 1989 年 8 月 25 日,亿万观众兴高采烈地从电
视里欣赏了“旅行者”发回的神秘太空壮景。
“旅行者”是美国行星和行星标探测系统。“旅行者”1 号是 1977 年 8
月发射的,“旅行者”2 号是 1977 年 9 月发射的,它们的任务是详细观测木
星、木星卫星、土星、土星卫星和土星环。
“旅行者”2 号经过 12 年的长途跋涉,到达它的最后一个探测目标,从
距海王星 4800 多公里的最近点飞过海王星,前后共发回 6000 多张照片。这
是人类有史以来从最远距离(与地球相距大约 72 亿公里),接收来自另一颗
遥远行星的照片。由于与地球的距离太远,信号从海王星发回地球,以每秒
30 万公里的光速传输,也要花 4 小时零 6 分钟的时间。这些信号到达地球时
已经非常非常微弱,美国宇航局仅靠一座直径 60 米的巨型天线无法接收到它
的信号,需要把设在四大洲上的 38 座巨型天线连成一个超级天线阵,才能捕
获到它的微弱信号。这些信号经过计算机处理,转换成图像显示在荧光屏上,
人们才能观看其壮景。
当“旅行者”2 号抵达距海王星最近点之后 4 分钟,“旅行者”2 号将所
拍图像发回地球,地面收到这些实拍图像时正好是晚上 9 时的黄金时间,美
国公共广播电视网为了让广大观众目睹海王星的神秘世界,破天荒地转播了
“旅行者” 2 号从 72 亿公里之遥发回的一幅幅神奇的照片,270 多万电视观
众坐在家里欣赏了海王星及其 8 颗卫星和 5 条光环的生动画面。
整个实况转播历时 7 个小时,来自 7 个国家的 130 位科学家也同时在宇
航局的荧光屏上收看了这一盛况。这是“旅行者”计划 12 年来第一次向普通
百姓实况转播探测成果。
“旅行者”1 号和 2 号探测器自 1977 年发射以来,先后探测了木星、土
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共发回 10 万多张照片,研究和发射共耗资 8.7 亿美元,
但它们所获得的成果却是无价的。
明天,人们将看到和平开发太空的繁忙景象:一座座宏伟的太空城,耸
立在九霄云端,壮丽无比;航天飞机将频频起落,来往穿梭,把一批批科学
技术人员和太空居民接来接去;各种物资会源源不断运往太空城,又把太空
城居民的劳动果实不断运回地球。
这不是幻想,而是为时不远的未来现实。
少年朋友,你们是 21 世纪太空的主人,以你们的智慧和劳动,去描绘壮
丽无比的太空奇观吧!
家园地球
陆域和水域
大洲大洋名称的来历
亚洲 全称亚细亚洲,意思是东方日出处。关于这称呼的来历有几种说
法:来自古代的闪米特语言;来自古代的亚述语言;来自古代的腓尼基语言。
公元前 20 世纪中期,腓尼基人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他们航海事业发
达,活跃在地中海一带。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陆地称为“亚细亚”,把地中
海以西的陆地称为“欧罗巴”。
欧洲 全称欧罗巴洲,意思是西方日落处。它的来源和亚洲相同。
非洲 全称阿非利加洲。它的来源和含义也有多种说法,其中较普遍的
说法是,它源于拉丁文“阳光灼热”一词。赤道横贯非洲中部,95%的地区
处在热带,所以非洲获得一个“阿非利加”的名字。
北美洲与南美洲 合称美洲,它的全称是亚美利加洲。1499~1504 年,
意大利航海家、探险家亚美利哥·维斯普奇几次航行到南美洲,确证哥伦布
发现的地方不是印度,而是世界上的一块“新大陆”,他还绘制了美洲地图。
后来,人们用亚美利哥的名字为新大陆命名为“亚美利加”。起初这个名字
仅指南美洲,到 1541 年时,把北美洲也包括进去了。
澳洲 全称澳大利亚洲,现行课本规定的标准名称为大洋洲,它包括澳
大利亚大陆、新西兰岛以及太平洋的三大群岛(波利尼西亚、密克罗厄西亚
和美拉尼西亚)。澳大利亚来源于拉丁文,意思是南方的大陆。远在古代,
科学家们就推测在南半球有一块大陆。公元 2 世纪,埃及著名地理学家托勒
密便把它绘在了地图上,称之为“未知的南方大陆”。近代的航海家、探险
家不断探索,终于发现了它。
南极洲 因地处地球南端而得名。
太平洋 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环球航行时,经过了波涛汹涌的大西洋,
穿过了风大浪急的麦哲伦海峡,而后进入了太平洋。帆船在这里行驶了几个
星期,一路上风平浪静,于是麦哲伦就给它起了个吉祥的名字——和平之海,
我国译作太平洋。
大西洋 欧洲人原先认为,他们西边的海洋是一个一直伸到大地边缘的
很大的海洋,所以便把它称作大西洋。
印度洋 因靠近印度而得名。1515 年,欧洲地图家舍奈尔在他编绘的地
图上,第一次把这片洋面称为“东方之印度洋”,后来简称印度洋。
北冰洋 因地处地球北端,大部终年冰封雪冻而得名。
亚洲
亚洲全称亚细亚洲,是亚欧大陆的一部分,位于东半球东部,是世界上
第一大洲。亚洲西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高加索山脉和黑海海峡与欧洲
相邻,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隔开,东南以帝汶海、阿拉弗拉海以及其他
一些海域与大洋洲分界,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亚洲总面积为 4400
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面积的 1/3。亚洲地形起伏很大,有许多辽阔的高
原和险峻的大山脉,山地、高原、丘陵合占全洲面积的 3/4。青藏高原、伊
朗高原、德干高原和蒙古高原为亚洲的四大高原。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 4000
米左右,号称“世界屋脊”。位于青藏高原南部的喜马拉雅山脉,平均高度
在 6000 米以上。除喜马拉雅山脉以外,以帕米尔高原为中心向西延伸的山脉
还有天山山脉、阿尔泰山山脉、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苏来曼山脉等。
山地、高原的外侧,分布有面积广大的平原,如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以及
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平原、华北平原等。中部山地还是许多大河的发源地,其
中,流入太平洋的河流有长江、黄河、黑龙江、湄公河等;流入印度洋的有
萨尔温江、恒河、印度河;流入北冰洋的有鄂毕河、叶尼塞河、勒那河等,
由于亚洲的地形是中部高、四周低,所以,这些河流呈放射状的分布。亚洲
地跨寒、温、热三个气候带,气候复杂多样,以季风气候为主,夏季高温多
雨,冬季寒冷干燥。亚洲的森林和水力资源比较丰富,石油、天然气、煤等
矿产的分布也十分广泛,其中,西亚地区的沙特阿拉伯已探明的石油储量居
世界第一位。亚洲的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棉花、大豆、茶叶、蚕丝、橡胶、
黄麻、椰子等。亚洲有 40 多个国家和地区,总人口超过 30 亿,是世界人口
最多的一个洲。人种分布是以黄种人为主,中国是亚洲、也是世界人口最多
的国家。
非洲
非洲全称阿非利加洲,位于东半球西部,西濒大西洋,东滨印度洋,是
世界第二大洲。非洲北隔地中海与欧洲相望,东北以红海、苏伊士运河与亚
洲相接,面积 3020 万平方公里。非洲境内大部分是高原,因此被称为高原大
陆,全洲平均海拔 600 米以上。整个大陆的地形是从东南向西北稍有倾斜,
东部和南部稍高,主要的高原有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和南非高原。中
部和西北部地势较低,分布有刚果盆地和撒哈拉沙漠。非洲的海岸线比较平
直,主要的河流有尼罗河、刚果河、尼日尔河、赞比亚河等,其中尼罗河全
长 6600 多公里,为世界第一长河。非洲地跨南北两个半球,3/4 以上的面积
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热带地区约占 95%,赤道横贯中部,南北的气候呈对称
带分布,大致是中部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南北为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
气候以及地中海式气候。非洲的动物资源比较丰富,有许多珍稀动物,如猩
猩、狮子、长颈鹿、斑马等。著名的经济作物有咖啡、枣椰、剑麻和丁香等。
矿产资源也很丰富,黄金和金刚石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石油、天然气以及
铜、锰、铀、铝土、钨铬等矿产的储量也很大,有“富饶的大陆”之称。非
洲现有 55 个国家和地区,全洲人口约 6 亿左右。人种以黑种人最多。
欧洲
欧洲全称欧罗巴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北部,与亚洲相连,合称亚欧大陆。
欧洲的西、北、南分别临大西洋、北冰洋、地中海和黑海,东和东南以乌拉
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脉、黑海海峡同亚洲分界。总面积仅 1000
万平方公里,不及亚洲面积的 1/4,在世界七大洲中,仅大于大洋洲。欧洲
的海岸线比较曲折,多半岛和岛屿,优良海湾和港口也较多。欧洲的地势在
七大洲中最低,平均海拔 300 米,主要以平原为主,平原总面积占全洲的 2/3,
主要的平原有东欧平原、西欧平原和中欧平原。山地主要分布在南、北两侧,
南部的阿尔卑斯山脉高大雄伟,平均海拔 3600 米,主峰勃朗日峰海拔 4810
米。欧洲的河流和湖泊较多,伏尔加河是欧洲的第一大河,也是世界上最长
的内陆河,全长 3690 公里;多瑙河是一条著名的国际河流,流程 2850 公里,
途经 10 多个国家。欧洲大部分地区气候温和湿润,海洋性气候比较明显。欧
洲大多数国家都是发达国家,总人口有 7 亿多人,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
区。
北美洲
北美洲全称北亚美利加洲,位于西半球的北部,西接太平洋,东临大西
洋,西北面与东北面分别隔海与亚洲、欧洲相望,北邻北冰洋,南面以巴拿
马运河与南美洲相连,面积 2435 万平方公里,为世界第三大洲。北美洲的地
形基本上是中间低、东西两面高。南北走向的山脉分布于东西两侧,东部为
阿巴拉契亚山脉,西部为科迪勒拉山系的一部分。在东西两列山脉之间是高
原和盆地,著名的高原有科罗拉多高原。大陆中部还有一片广阔的草原,如
密西西比草原。另外,中部地区的五大湖区(苏必利尔湖、密歇根湖、休伦
湖、伊利湖、安大略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群。沿海多鱼场,纽芬兰渔
场是世界上最大的渔场之一。北美洲地跨寒、温、热三带,气候类型多种多
样,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较大,大部分地区冬冷夏热,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
候。北美洲的矿产丰富,主要有煤、铁、镍、铅、锌、铀、铜、石油、天然
气等。农作物主要有大豆、玉米、小麦等。北美洲共有 23 个国家和 13 个地
区,人口 4 亿多,人种主要是白种人、印第安人、黑种人等。
南美洲
南美洲全称南亚美利加洲,位于西半球南部,西临太平洋,东临大西洋,
北邻加勒比海,并以巴拿马运河与中美地峡相连,南隔德雷克海峡与南极洲
相望。面积约 1800 万平方公里。南美大陆北阔南狭,类似一个三角形。海岸
线比较平直,半岛、岛屿和海湾较少。地形可分为三个南北纵列带:东部是
古老的波状高原,主要有圭亚那高原、巴西高原、巴塔哥尼亚高原;中部是
广阔的冲积平原,主要有奥里诺科平原、亚马孙平原;西部是高大的科迪勒
拉山系,全长 9000 公里,为世界上最狭长的山脉。赤道横贯南美洲北部,大
部分地区属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水力资源丰富,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流
域面积最广、流量最大的河流,亚马孙平原为世界上最大的平原。南美大陆
有世界上面积最广的热带雨林,是天然橡胶、可可等多种作物的原产地。著
名的动物有貘、大食蚁兽、巨嘴鸟、蜂鸟等。矿产资源也比较丰富,如巴西
高原的锰、铁,圭亚那高原的铝土,安第斯山区的铜、锡、钒,马拉开波的
石油等在世界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渔场较多,秘鲁鱼场是世界著名的渔场。
南美洲有人口 2.6 亿,分布在 13 个国家和地区,人种分布主要有混血种人、
印第安人、白种人和黑种人。
大洋洲
大洋洲太平洋西部的澳大利亚大陆和附近赤道南北的几组群岛的总称,
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岛、伊利安岛、新西兰南北二岛,以及美拉
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波利厄西亚三大群岛,共约岛屿 1 万多个。大洋洲
介于亚洲和南北美洲之间,总面积为 892 万平方公里,是七大洲中最小的一
个。澳大利亚大陆东部是褶皱断块山地,中部是沉积平原,西部为侵蚀高原。
大洋洲的岛屿可分为大陆岛、火山岛、珊瑚岛三种类型。伊里安岛是大洋洲
最大的大陆岛,夏威夷群岛属于火山岛,澳大利亚东北海岸的大堡礁为珊瑚
岛。澳大利亚南部和新西兰属温带气候,澳大利亚大陆属热带沙漠气候,其
余岛屿属热带海洋气候。大洋洲的动植物品种非常珍稀,其中最有代表性的
植物是桉树,澳大利亚大陆的袋鼠、袋狼、鸭嘴兽等为珍稀的原始动物。大
洋洲主要的国家有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人种以棕色人种和白色人种为主。
南极洲
南极洲南极大陆连同附近的大小岛屿,合称南极洲。位于地球南端,几
乎全在南极圈内。由南极大陆、陆缘冰和附近的岛屿组成。面积 1405 万平方
公里,占地球面积的 9.4%。南极洲为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所包围,边
缘有威德尔海等几个边海。平均海拔 2350 米,为海拔最高的大洲。大陆冰层
平均厚 2000 米,最厚处达 4800 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