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震撼三部曲-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递受阻,后来又发生了天府之国的山崩地裂。这些突如其来的挑战,对中国的综合实力是一种考验、对我们的发展模式和体制能力是一种考验、对我们民族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力量也是一种考验。令人欣慰的是,我们以高分通过了这些考验:一场冰冻雪灾,回家的路变得异常艰难,但举国上下同心协力,以决心和爱心,渡过了难关。藏独反华势力的挑衅,未能实现他们所期望的“袈裟革命”,反而使全世界华人前所未有地团结一致。四川地震,举国同悲,世界震惊。国人不知流了多少眼泪,但大灾大难,也衬托出了我们国力的增强和我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回头一看,这些坏事在某种意义上都变成了好事,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团结,这样自信,这样坚如磐石。
世界将会特别地记住中国在2008年抗震救灾中所显示出来的中国力量、效率、责任以及中国元素和中国精神,因为这一切触动了世界。事实证明:我们的发展模式,虽不完美,但在过去30年中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数千年的积贫积弱的局面,中国今天的力量令人惊叹:这么多的物质在这么短的时间内集中起来,真是要钱有钱,要物有物,要人有人,民间善款几天内就超过百亿。我们的军人、医生、护士、援救人员,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恪守职责、奋不顾身。一个印度尼西亚朋友问我:“绵阳是中国的发达地区吗?”我说不是。他说:“那怎么会有高速公路、连锁超市,还有那么多汽车、彩电和手机?”我们给受灾居民的补贴是每人每月600元,日均20元,超过了世界一半人口的日均收入(不到2美元,约等于12元人民币)。如果没有过去30年的改革开放,这一切怎么可能。
我们的体制创造了中国效率,令世界惊讶。政府不同部门的协调,快速、高效、有序,十几万精锐部队,数十个专业兵种,近400支专业救援队,近5万医务人员,第一时间赶往第一线,很快覆盖了每一个受灾的村庄。没有过去30年的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我们国家的管理和协调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效率。
中国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在这次磨难中也得到了充分显示。数十万自愿者从四面八方赶来,拖着行李箱,背着包袱,开着自驾车,从全国各地涌向灾区。他们不少人属于中国迅速崛起的新兴阶层,从企业家到公司雇员,从车友会会员、户外运动爱好者到年轻的网络发烧友,他们构成了这次抗震救灾的一支生力军。我们的公民社会与政府力量实现了高度的良性互动,共同构筑了一个强大的援救体系。我们国民的个人选择已空前的多样化,却又与社会的整体意志空前一致,这一切对于中国的社会进步,对于中国今后公民社会的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次抗争中,我们还看到了大量闪光的中国元素。我们的领导人实践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古训,他们在第一时间赶往灾区,指挥救灾。我们的教师实践着“为人师表”的格言,奋不顾身地抢救学生。我们十几万军人,几乎是没日没夜地拼命救人,将军冲在最前面,身先士卒,不辱使命,体现了西方难以理解的“人民军队”的理念。普普通通的中国人展现了这么多中华传统中的人性光辉。我们老百姓的最普通的人性细节,打动了很多外国人:一个家毁人亡的老妇,把自己的矿泉水让给外国记者喝;摩托车司机把外国人从交通不便的地区带了出来,执意不肯收费;一个个连锁超市免费向灾民提供商品;德国志愿者把捐助的帐篷送给受灾的乡亲,乡亲们一定要用几篮子鸭蛋回赠,中国人不白拿别人的东西。英国记者在映秀村看到死去孩子留下的作业本,上面是孩子抄写的密密麻麻、工工整整的方块字,他感慨地说:中国一个落后村庄孩子的作业可以使所有英国的同龄孩子感到惭愧。外电普遍惊讶:尽管是这么大的一场灾难,受灾的人数和地域超过美国的新奥尔良市数十倍,但恶性的趁火打劫事件几乎没有,而美国2005年一场“卡特里娜”风灾,出现了很多起抢劫、强奸和枪杀案件。
我们做到了很多西方国家未能做到的事情。我们的领导人在地震2小时后就登上了飞向灾区的飞机。而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袭来,美国前总统布什还继续在他的德州农场休假,布什也因此受到了当时美国媒体的批评。我们的军队在地震后20分钟内就启动了应急反应机制,数万军人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抗震救灾。相比之下,2007年夏天,希腊经历了罕见的森林大火,但希腊军队调度乏力,错过了救灾的最佳时机,结果酿成了生命、财产和生态的巨大损失。我们把拯救生命放在高于一切的地位,“一线希望,百倍努力”,最后救出的人包括一位被埋在废墟达160多个小时的80多岁的孤寡老人,而法国2003年8月突来的热浪,造成了1万多老人非正常死亡,令世人震惊。在人权方面,虽然中国仍有不少需要改进的地方,但是在尊重生命权方面,中国今天的伟大实践足以让天天谈论人权的许多西方国家汗颜。
多少人曾担心,经济市场化的大潮使得我们的社会变得冷漠、自私和互不信任,但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灾表明,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何等深厚,大家不分地区、不分阶层、不分贫富,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从最高领导人到“80后”的士兵和志愿者,都展现了血浓于水的人间真情和一个个具体的爱国行动。这场抗震救灾也成了我们社会人心向善、心灵历练的一个伟大里程碑。事实证明:在中国走向富裕的过程中,我们独特的文化底蕴,一旦激活,就能促使我们社会变得更加温馨和谐。
中国力量、效率、责任和文化元素的背后,是一种伟大的中国精神的崛起。这种精神的特点是:为政就必须励精图治,为民就必须兢兢业业,人心就是要向善,社会就是要和谐,民心就是要坚毅,民族就是要团结。在我们社会走向现代化和多元化的今天,这种精神的崛起尤为可贵。
世界普世价值的形成过程是一个不同文明取长补短的互动过程,这个过程无人可以垄断,其发展也正未有穷期,中国人要为此作出自己的贡献。中国精神为“民主”理念注入了新的元素:民主不能止于投票,民主必须落实到良好的政治治理,治理必须“以人为本”,必须高效勤政。中国精神也为“人权”理念注入了新的内容。
人权应以人性为基础,人权可以和先人后己的责任感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对于那些只知从个人自由角度来解读人权的人,这是一种全新的境界。
2008年5月19日下午21点28分,13亿中国人为地震罹难者默哀。但是在北京天安门广场的哀悼结束后,聚集在广场的群众迟迟不愿离去,他们眼里含着泪花,大声呼喊“汶川,顶住,四川,挺住,中国,加油!”我从电视上看到这个场景,心灵很受震动。这种场景不会出现在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这是独一无二的中国精神,因为惟有我们才有“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传承;惟有我们才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古训;惟有我们才有上千年领先世界之后因内忧外患而跌入低谷的悲壮;惟有我们才有通过改革开放而重新崛起并实现中华复兴的伟大抱负,这一切最终都体现在“中国,加油!”这一句发自中国人内心的呐喊之中。
这种中国特有的精神触动了世界。
西班牙《世界报》这样说:“这些志愿者、战士和救援人员不屈不挠的精神把这个已经无数次遭受过外来入侵和各种灾难的国家一次又一次地从废墟中拯救过来。”而中国在过去30年经历了巨变,它的人民就是比别人“走得更快,工作得更勤奋,而且看得更远。”美国媒体也感慨:“在8级地震的废墟上站起来的中国,是那么令人惊讶的现代、灵活、开放。”俄新社也发表评论:“我们知道,一个总理在两小时内就飞往灾区的国家,一个能够出动十多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百亿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造成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这次地震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一个仁爱的中国,一个极具竞争力的中国,一个坚不可摧的中国。
地震后的2008年8月,随着一轴“中国画卷”的徐徐展开,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在北京盛装开幕。中国奥运军团的傲人成绩,中国民众的爱国热诚以及“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宽广胸怀,再一次展现了这种可贵的中国精神。“真正认识中国和了解中国人是需要时间的。我正是用了几十年,才真正了解和感受到这个国家的伟大,这个民族的坚韧不屈和善良。”国际奥委会终身荣誉主席萨马兰奇用这番话表示了一个世界公民对中国精神的敬意。
中国人民有伟大的抱负,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还要虚心学习世界各国的长处,我们崛起的路上还会遇到各种挑战,围堵,甚至危机,但只要我们坚持百折不挠的中国精神,我们就能克服各种艰难险阻,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八、面向未来的中国模式
中国还在迅速而稳健地崛起。与此相比,从日本到整个美国,从希腊到整个欧盟,今天却陷入了危机。经济没有搞好,政治危机不断,热衷于推动颜色革命的西方突然发现自己竟面临着“希腊之春”的蔓延和“占领华尔街”的威胁。中国崛起的模式因而也成了国际社会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中国模式在国内还有些争议,大致有两种人不赞成中国模式。一种是不赞成“模式”的提法。他们认为应该用“中国道路”等概念,因为“模式”这个词会给人一种发展道路凝固化的感觉,甚至有模式输出的嫌疑。但就我而言,“中国模式”就是“中国道路”,“中国道路”就是“中国模式”。只是“模式”这种表述方法国际上比较通用。“模式”这个概念在国际上更多地被解释成一种独特经验的总结,而非一成不变的僵化的东西,就像我们过去30来年中经常提到的苏南模式、深圳模式、浦东模式等一样,是对这些地方改革开放经验的总结,毫无僵化和强加于人的意思。
还有一种人是不赞成“中国模式”的内容。这些人只认同西方模式,他们认为只要你跟西方不一样,你就没有转型到位。从他们的角度来看,中国怎么能有自己的模式,世界上只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西方模式。好在大多数中国人不信这个邪。要是中国人当初没有自己的主心骨,没有坚持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和模式,那么我们恐怕连整个国家都解体了,还谈什么中国崛起。
这些人今天又遇到了新的困境:他们最青睐的美国模式如今陷入了深重危机,导致美国民众资产大幅缩水,美国国运直线下降。这些人也许可以读一读美国日裔自由派学者福山先生2011年1月在《金融时报》上发表的《美国民主没有什么可以教中国的》一文。曾认为“历史发展到了西方制度就终结了”的福山先生写下这么一个标题就足以让人感叹了。
中国的崛起是一个超大规模的文明古国的崛起,她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太丰富了。把美国模式搬到中国大概就像用麦当劳文化改造八大菜系,怎么可能成功?我们对美国模式的态度,应该是借鉴其合理的地方,就像麦当劳,也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但我们的基本立场不是让麦当劳征服八大菜系,而是要用八大菜系来吸纳麦当劳,最终把它的长处“收编”过来,而不是被麦当劳征服。
坦率地说,我们的模式也有自己的问题,但是美国模式乃至整个西方模式在非西方国家的表现实在太差。中国模式的成绩单除以2,除以4,除以6,都比采用西方模式的非西方国家亮丽。西方模式在西方本土的表现也越来越难以令人恭维,否则就不会有今天从希腊到美国的危机了。
面对未来,在政治方面,中国发展的大趋势将不是复制西方政治模式,而是在全球互动的基础上日益回归中国本土的政治理念,特别是“民心向背”和“选贤任能”的理念。这些理念也是今天中国模式的核心竞争力。中国已经在探索把“选拔”和某种形式的“选举”结合起来,这种方法的效果已经明显地好于西方单靠“选举”的模式,因为它坚持了中国人“治国必须是人才”的理念,有助于克服西方单靠“选举”带来的诸多问题,如缺乏人才观、短视主义、民粹主义、过度福利主义等。
在社会方面,中国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将不是西方所主张的社会与国家对抗模式,而是社会与国家之间大规模良性互动的模式。在经济方面,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将不是我们一些书生从西方教科书上批发来的,在西方也从未存在过的所谓“完全市场竞争模式”,而是现有的“混合经济”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即把“人本经济”与“市场经济”“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更好结合起来的一种现代“混合经济”模式。这种“混合经济”模式会有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但其总体竞争力已经给西方乃至世界带来了震撼。
中国是一个人口比欧盟、美国、日本、俄罗斯之和还要多的国家。过去30多年里,中国经历了一场翻天覆地的工业革命、技术革命、社会革命,但国家保持了团结和稳定,绝大部分人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我们还成功地避免了1997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的金融浩劫。纵观世界任何国家,能够取得其中一项,就已经了不得了,但中国几乎全部实现了,这就是中国模式成功的证明。
中国模式形成于全世界范围内的激荡和竞争之中,背后是数千年的伟大文明传承。有历史底蕴的东西就是有生命力,竞争产生的东西就是厉害,所以这个模式不会走向崩溃,只会进一步完善后走向更大的辉煌。中国模式亦是中国最重要的软实力之一。
在中国继续崛起的过程中,我们一定会更加开放,一定会更多、更广、更深入地融入世界,同时也会更多地珍视和维护自己的独一无二,因为正是这些独特之处构成了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智慧与文明的伟大贡献。中国崛起和中国模式已经触动了整个世界,并将继续触动这个世界,而我们也希望这个世界会因为这种触动而变得更加和平、人道、公正和美好。
原版后记
一本书一旦出版,便获得了自己的生命,读者或褒或贬,均不在作者的掌控之中,但我也认为自己写作此书的意愿,即用中国话语来论述中国和世界,只会随着中国的崛起,而越来越具有生命力,因为它或多或少地反映了一个大势:西方话语已经难以解释今日之中国,也无法应对各种全球问题的严峻挑战。西方主导的这个世界矛盾重重,危机四伏,西方的智慧已不那么够用,世界需要中国的智慧。
用比较随意的文字和平铺直叙的风格来探讨与中国崛起有关的核心问题,对我也是一种尝试,因为我一直认为这类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应该超出象牙塔,超出刻板的说教,超出偏颇的西方话语,成为普通民众都可以理解、都可以参与的事情,毕竟这些问题涉及中国未来发展的方向,最终也关系到每个中国人的生活和利益。
本书初稿的一些章节曾先后在《学习时报》和《环球时报》上发表,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使我受到了鼓舞。《环球时报》网站还替我开设了专栏,使我的文章能够与更多的读者见面。我谨借此机会向《学习时报》的周为民总编和兰文飞编辑以及《环球时报》的王文编辑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同时,我也真诚感谢所有关心我的读者,希望继续得到你们的帮助和指教。
写作期间,有机会在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浦东干部学院等地作了演讲,使自己书中的一些观点得到进一步的提炼。成书过程中,又得到了许多学者和朋友的热情鼓励和帮助,特别是李君如、姜义华、萧功秦、刘吉、萧思健、沈丁立、陈志敏、殷存毅、黄仁伟、周建明、许世铨、李家泉、王群、齐书深、沈大伟、陆小潮、林令山、安建国、赵军湘等,这里谨向他们一并诚恳致谢。
我还要深深感谢我九十高寿的父亲张子嘉,他一直是我文字的第一读者,他的很多带有历史沧桑感的评论,总使我受到启发。我更要特别感谢我的妻子慧慧和儿子逸舟。没有他们的理解、关心和支持,此书是难以问世的。要感谢的人还有很多,特别是书中提到的那些与笔者交谈过的世界各地的朋友,他们帮助我更好地了解了这个世界。最后,我还是感念邓小平。1988年5月,一位发展中国家的总统来北京,希望邓小平谈谈中国改革开放的主要经验,邓小平回答:
“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政策。”他还补充说:“不但经济问题如此,政治问题也如此。”总统接着又询问邓小平应该如何与西方打交道,邓的回答是四个字:“趋利避害。”在本书完稿之时,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谨以邓公的箴言与读者共勉、与国人共勉。
张维为
2008年7月26日于日内瓦
《中国震撼》作者:张维为
★习近平推荐世行行长阅读图书,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推荐阅读图书
★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以其大国的韬略与智慧、以其超大型的体量和超丰富的传统,其崛起不可阻挡,其道路注定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些都将给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带来原创性的贡献。
★邓小平资深翻译,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模式”最坚定的支持者和理论研究者,亲历百国现实,从全球视野中比较“中国经验”,对“中国模式”做出最强有力的理论总结!
内容简介:
“中国崛起”震撼了全世界,“中国模式”也成为了国际学界、理论界热议的话题。张维为教授通过自己走访一百多个国家的所见所闻,以国际关系学者的深厚学术背景,以其独特观察和理性分析,丰富了“中国模式”的深刻涵义,更提出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型国家”崛起的命题。
《中国震撼》提出,中国的崛起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崛起,而是一个五千年连绵不断的伟大文明的复兴,是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文明型国家”崛起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见的。这种“文明型国家”有能力汲取其他文明的一切长处而不失去自我,并对世界文明作出原创性的贡献。
《中国震撼》是“中国模式”论的最坚实有力的理论著作,其归纳的“中国模式”的八大特点和八大理念,是“中国模式”论精辟的理论总结,它将丰富关于“中国模式”的理论研究,同时,也让国人以及世人更客观地认识中国崛起的事实,理解中国崛起背后的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
张维为,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复旦大学中国发展模式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曾在上海当过三年工人。复旦大学外文系毕业,日内瓦大学国际关系硕士、博士。曾任牛津大学访问学者、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和国内多所大学的兼任教授。上世纪80年代中期曾担任邓小平和其他中国领导人的英文翻译。走访过100多个国家。
著有《邓小平时代的意识形态与经济改革》(英文)、《改造中国:经济改革及其政治影响》(英文)、《重塑两岸关系的思考》、《中国触动》、《中国震撼》等著作,以中英文发表过大量关于中国经济与政治体制改革、中国发展模式、比较政治、外交政策以及两岸关系的文章,其中《中国震撼》一书曾获上海图书奖一等奖等许多奖项,并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
引言
中国以西方不认可的模式迅速崛起,给世界带来了相当的震撼。
西方先是预测1989年春夏之交的那场政治风波后中国要崩溃;苏联解体后,又预测中国会步苏联的后尘分崩离析;邓小平去世前后,又预测中国要大乱;香港回归前,又预测香港的繁荣将一去不复返;“非典”爆发,又被描绘成中国的切尔诺贝利;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又有人预测中国将走向崩溃;2008年金融海啸爆发后,又有人预测中国要出现大乱,结果这一切都成了笑话。一言以蔽之,中国崩溃论崩溃了。
但在国内,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人对自己国家的崛起仍心存疑虑;一些只认同西方模式的人甚至认为:如果中国不朝着西方模式演变,只能是死路一条。其实,只要稍有一点国际视野的人就会发现:尽管中国存在不少问题,但中国的崛起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国模式并非十全十美,但其总体的成功令那些采用西方模式的非西方国家望尘莫及,西方国家本身也因此而受到了震撼。中国模式形成于全世界范围内的激荡和竞争之中,竞争产生的东西就是厉害,所以这个模式不会走向崩溃,只会进一步完善而走向更大的辉煌。从更为长远的历史眼光来看,中国的崛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