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管理大道-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修己,是德行。良好的安人,即为德政。发扬光大修己安人的道理,便是明明德。有了这样的基础,如果能够充分尊重民意,以公众的需求为导向,便能够适时采取正确的定位,执其两端,采取最为合理的立场。管理是明明德的历程,采取重视众人意见的导向,求得合理的决策。以上三要目,成为管理的三大纲领。
〔原文〕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主旨〕说明管理决策的过程。
〔注释〕(一)知止的止,是立场的意思。
(二)有定的定,意思是坚定不移。
(三)能静的静,指心不妄动,保持纯正的动机。
(四)安即安宁,己安人也安。
(五)虑是思虑周到,能去除成见和偏见。
(六)得是获得合理的有效决策。
〔今译〕管理自己叫修己,管理他人则是安人。两者都需要决策。做决定的时候,最好先明白自己的定位,站稳应有的立场。有了定位和立场,才能够坚定不移,去除私心,凡事为公着想。
这样一来,心不妄动,自然安静下来。于是良心出现,凭良心当然心安。心安才能客观,冷静地深入思虑。如果思虑能够达到周密而详细的地步,必然出现合理的解决方案,获得预期的决策。
〔引述〕管理的过程当中,决策是十分重要的一种环节。决策错误,其恶果比贪污还要可怕。怎样做成决策?首先要站在公正合理的立场,坚定秉公处理的意志,以求心不妄动,保持纯正的动机,引发自己的潜意识,自然安下心来。凡事凭良心,做出周全、深入、冷静、客观的思虑,把各种可能的替代性方案,都列举出来。逐一加以分析、比较,以期获得合理的决策。大学这种止、定、静、安、虑、得的决策过程,和现代化管理的说法,十分相近。
〔原文〕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主旨〕说明决策的重点,在分清楚本末、终始和先后。
〔注释〕(一)本是根本,末是枝节末端。
(二)终是结局,始则是开始。
(三)近道是合乎道理的意思,也就是合乎原则的表现。
〔今译〕凡是事物,都有本末终始。就管理来说,做出任何决策,都应该研究相同事物的本末终始,分辨其应先应后,应急应缓,以求制宜,也就是合理地加以解决。这样的管理程序,就合乎管理的原则了。
〔引述〕管理所能运用的资源,并不是无限的,要什么有什么。管理所能运用的资源,实际上相当有限。就算不是要什么没有什么,也必须受到很多的限制。因此在处理事物时,要分清楚本末、终始和先后,才能够把握重点,做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做喜欢做的事。做必须做的事,而不是做不得不做的事情。现代化管理,讲求ABC重点管理,主张先把要紧的部分管好,再来管其余并不要紧的事情,实际上和大学的观点相当一致。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主旨〕说明管理者修己安人的次序。
〔注释〕(一)明明德于天下,意思是使天下的人,都能够自省、自律,成为不肯做坏事的人。
(二)齐家的意思,是使家族成员能够齐心协力、和睦相处。齐字有治理、整理的意思。
(三)修身指修治自己的品德,也就是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
(四)正心是使自己的心不妄动,不生邪念。
(五)诚意指心意诚实。
(六)致知的意思是求得知识。
(七)格的意思是确实研究清楚。
(八)物的范围要扩大为事物。
〔今译〕古时候的管理者,希望世人都能够自省自律、有所不为,成为不肯做坏事的恶人,一定会先从国家着手,设法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好自己的国家,一定会先从家族着眼,设法把自己的家族治理好,使族人和睦相处,齐心协力。要治理好家族,一定会先从自己做起,用心改变自己的态度习惯,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德行的人。要修好自己的品德,一定会先从正心做起,使自己心无旁骛,心思端正。要端正心思,一定会先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求心意诚实,一定会先使自己认识明确。希望获得明确的认识,一定会先用心运用自己的聪明智能,认真地穷究物理。
〔引述〕今日大家十分重视知识,应该进一步明白智能高的人,知识才能够运用得恰当,所以知识愈多愈好。智能低的人,不能够合理运用知识,就算拥有丰富的知识,也不过是两脚书橱。
有时候运用错了,反而危害人群世界,所以知识愈多愈不好。大学这一段经文,告诉我们格物致知,可以获得外来的知识。获得这些外来知识之后,必须发挥内在的诚。因为中庸说过:『不诚无物。』缺乏诚意,则一切事物都变成虚伪。虚伪的时候,所学得的知识,便不能够妥善加以运用,也将成为无所得。一旦无所得,便不能说有什么德行。所以古人要想明明德于天下,必须从以德治国着手,在自己的国家,施行德政。要施行德政于国家,必须先把自己的家族治理好,使族人都能够以德相处。要族人和睦共存,必须先把自己的德行修治良好。要求自己的品德良好,必须先端正自己的心思。要端正自己的心思,一定要先自爱。使自己充满了诚意,然后以外来的知识,回过头来,指导自己的感情。这样一方面以良心判断知识,一方面以理智指导感情,双方面配合。
“合内外之道”,才能够真正地明明德。
大学经文(2)
原文〕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主旨〕说明管理自始至终的历程。
〔注释〕(一)物格指把各种事物的性理,都弄明白了。
(二)知至便是把智能推广到极点,也就是认识得十分明确的意思。
(三)意诚是心意诚实。
(四)心正即是去除私念,以公正的心,从各方面来考察,找出合理的平衡点。
〔今译〕明白各种事物的性理,就能够把自己的智能启发出来,推展到极点。于是自己所产生的意念,就能够真诚。意念真诚,心就随着端正,比较容易去除成见、歧视和私念。心正以后,就会修好自己的身。身修好之后,便能够齐家。族人和谐相处,国家就比较容易治理得好,于是进一步扩展到全世界,便能够平天下了。
〔引述〕换一种角度来看,我们可以把追求知识,做为管理的起点。从格物开始,弄清楚各种事物的性理。然后以知识来指导自己的情感,使自己意诚心正,把身修好。然后以既修的身,来齐家。透过这些家族和睦的人,来治理国家大事,应该更会以德政为主。然后扩大范围,用德行来感应其它国族,达成平天下的使命。天下有很多国家,各有不同的情况,本来是不平等的。
我们不能够采取军事侵略或外交干预的方式,勉强求得平等。十九世纪时,英国人曾经以殖民地的政策,希望统治全球。不过维持几十年,便完全放弃。可见只有和平的王道精神,以治国的良好表现来感应世上的人,才有大同的可能。
〔原文〕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主旨〕说明无论管理者或被管理者,都应该以修身为本。
〔注释〕(一)天子指最高阶层的领导者,由于必须绝对服从天命,有如天的儿子,所以称为天子。
(二)庶人指老百姓,即一般的民众。
(三)壹是即都是的意思。
(四)本为根本。
〔今译〕从最高领导阶层,到一般的民众。所有的人,都应该把修治自己,当做根本,来加以重视。
〔引述〕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应该先把自己修治成为一个不肯为恶的人。然后以不肯为恶的心态,来管理或者被管理,才可能修己安人,达到修、齐、治、平的大目标。
〔原文〕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主旨〕说明根本的重要性,本立而后道生。
〔注释〕(一)本乱的意思,是本性败坏,也就是没有做好修身的工作。
(二)末治指治国、平天下获得具体的成效。
(三)否便是不可能的意思。
(四)厚是尊重,薄为轻蔑。
(五)未之有也,意思是从来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
〔今译〕根本如果乱掉,枝末却能够治理,是不可能的事情。应该尊重的,却加以轻蔑;应该轻视的,反而加以重视。这样的态度能够获得成功,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
〔引述〕很多人认为修身、齐家,不过是小事。只有治国、平天下才是大事。于是以还没有修治的人,家族也处得不够和谐,便要参与政治,从事治国、平天下的大事。这种情况,便是根本已经乱掉,却妄想能够在枝末治理得好,实在是不可能的。对于修身、齐家不够重视,只企求治国、平天下。这样轻重、厚薄都分不清楚的人,如果能够成功,那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经文的要旨管理的道理,主要有三个纲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应该首先把自己管好,具有良好的德行。然后充分尊重他人,在彼此互相关怀的立场,寻找合理的平衡点,以提升管理的安人效果。
做决策的时候,首先要定位,站好自己应有的立场。立场站稳之后,目标自然显明。确定目标之后,比较容易安静下来,针对目标的要求,心不妄动,所以态度沉稳。安心地思虑,当然比把握到事物的本末、终始和先后,才能够分清楚大小、轻重和缓急,做好重点管理,提升管古代管理者的人生目标,大多订在明明德于天下,也就是以修己安人做为终生学习和学以致要把国家治好,必须先把自己的家族安顿好。要安顿好自己的家族,必须先把自己的身治理换句话说,天下要求太平,必须每一个国家,都站在平天下的立场来治国。每一个家族,都较周详。从全方位来考虑,比较容易得到良好的方案。
理的效果。这样的措施,就十分接近管理的道理,符合管理的原则。
用的总目标。完成的程序,则是首先把自己的国家治理好,然后再来平天下。
好。
站在治国的立场来齐家。每一个人,都站在齐家的立场来修身。
修身的先决条件,则是正心、诚意。但是正心、诚意之前,最好在先格物、致知,把求得的知识,用来指导自己的感情,这样理智与感情平衡的人,才是真正的修身。
任何一个人,都必须以修身为本。然后才按部就班,由齐家而治国,由治国而平天下。一步一步向外推进,才合乎本末先后的次序。
要管理别人,必先管好自己。管好自己是根本,自己管不好,却要管别人,基本上是不可能的。把切近的修身、齐家看得不重要,却把高远的治国、平天下看得十分要紧,这是不合乎道理的事情。
要成为良好的管理者,必须先学习做好被管理者。只有先成为良好的部属,才有可能成为良好的上司。所以修己安人,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全力以赴的事情。管理要力求生活化,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应该重视管理。只要人人注重管理,时时讲求管理、修、齐、治、平,自然顺利完成。
第2章 大学传文
大学传文一 释明明德
这一篇传文,主要在说明修己是管理的共同起点。
〔原文〕康诰曰:“克明德。”太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主旨〕说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都应该好好修治自己。
〔注释〕(一)康诰,是书经中周书的篇名。
(二)克,是能的意思。
(三)明德,明指发扬光大,德为德行或德政。明德包含个人的彰明德行,和政府的弘扬德政。
(四)太甲,是书经中商书的篇名。
(五)顾是看的意思。
(六)諟即是,和此的意思相同。
(七)明命指光明的使命。
(八)帝典即尧典,是书经中虞书的篇名。
(九)峻是大的意思。
(十)自明即自己彰明原本具有的德性。
〔今译〕书经康诰篇说:“能够彰显各人原本就拥有的良好品德”。太甲篇说:“常常看着上天给我们的光明使命。”帝典篇说:“必须修明崇高宏大的德行。”这些启示,都在说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必须自己修明原有德性的道理。
〔引述〕做为一个管理者或被管理者,把自己原来就有的良好品德,发扬光大起来,是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无论书经中的康诰、太甲、帝典等篇,都有这样的提示,可见明明德的功能,在管理上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修己便是修治自己,把自己原有的善良本性,发挥出来,也是一种潜能开发。修治自己,把自律的功夫做好,才能够依照不要人家管的需求,一方面管理者无为,一方面被管理者自己管好自己,不做不好的事情,以符合管理的要求。
管理者修己,做被管理者的模范。被管理者才会心悦诚服地自主,把自己管好。双方面都修己,自然容易彼此配合。
人性不喜欢被管,人性化管理最好的写照,应该是“管理者无为,而被管理者却能够不为恶。”不为恶有赖于明明德,是自己由自觉而自律。只有自己确实把自己管好,才有资格不受管。
无为的先决条件,是大家都能够有所为也有所不为。各人扮演好各自的角色,才有把握实施无为的管理,而收到无不为的良好效果。
这一篇传文的重点有三:1。明明德是管理的良好基础,人人都应该加以重视。
2。管理者以身作则,首先表现出良好的态度和行为,做为被管理者的表率。
3。被管理者也应该讲求明明德,在不喜欢受管的情况下,表现出不肯为恶的德行。
大学传文二 释亲民
这一篇传文,主要在说明管理应该以众人的需求为导向。
〔原文〕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主旨〕说明管理应该采取民意导向,以众人的需求为依归。
〔注释〕(一)汤指商朝的开国君王成汤,在位三十年。
(二)盘铭是刻在铜盘上面的铭辞,用来警示自己。
(三)苟即诚的意思。苟日新指真诚地要求天天有进步。
(四)作新民,指亲民的目的,在谆谆善诱,将百姓教化成为新时代的好人。
(五)诗曰,指诗经中有这样的文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两句诗出于诗经大雅文王篇。
(六)旧邦,是历史久长的城邦。周朝建立,到文王时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所以算是旧邦。
(七)其命维新的命,指文王所受的天命。
(八)维新是改革旧法,实行新政的意思。
(九)君子指道德修养良好的人。
(十)极是最高的境地。
〔今译〕商汤的盛水铜盘上面,铭刻着这样的警语:“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应该真诚地自我要求,每天都有新的表现。如果这样的话,大家就能够天天有新的进步,每一日都不间断。”书经中的康诰篇,告诉我们管理者亲近民众的目的,在促使百姓能够日新又新,成为现代化的人民。
诗经文王篇说:“周朝的历史久远,是一个古旧的国家。但是传到文王,接受天命,要改革旧法实行新政。”由于这些启示,道德修养良好的人士,在修己安人的明明德和亲民方面奇…书…网,都应该尽力而为,务求达到最高的境地。
〔引述〕为政的道理,既然以亲民为重点,所有施政,当然要以民意为依归。但是民意是变动的,必须透过管理者的谆谆善诱,发挥最大的教化力量以导正民意,使大家日新又新,随着时代的需要,成为现代化的人民。贤明的管理者,应该重视教育,获得百姓的拥戴,改革旧法,而实施新政。亲民和新民,其实是一体两面。亲民的目的,在促使百姓成为新民。新民的功能,有赖于亲民来达成。
管理者一方面以大众的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则教化大众,使其需求合理化。只有合理的需求,才是正常的市场导向。完全采取市场导向,而不判断其合理与否,是缺乏社会责任的不良表现。
企业管理过分强调市场导向的弊端,现在已经十分明显。不断地创新,缩短产品的寿命周期,使得生产者紧张忙碌,也使得消费者永难满足。可见市场导向必须以合理为标准,而不是片面的求新求变。
这一篇传文,重点有三:
1。亲民是管理的中心思想,因为以人为主,而不是以事为主,才是合乎人性的管理。
2。尊重民意,而民意是变动的,所以管理必须日新又新,持续去除旧染,革故自新。
3。亲民的目的,在顺应民意,以求导正民意,发挥政者正也的力量。管理者的每一种革新,都应该求其合理,才能够达到至善的地步。
大学传文三 释止于至善
这一篇传文,主要在说明管理必须力求合理化。
〔原文〕诗曰:“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諠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主旨〕说明管理的目的在安人,安人的标准则为合理。
〔注释〕(一)邦畿千里,惟民所止。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商颂玄鸟篇。
(二)邦畿的意思,是国家的疆域。往昔将天子统治的地方,称为王畿。邦即国家,所以邦畿指国家的领土。
(三)民所止的止,是居住的意思。人民所居住的地方,便是这一个国家的领土。
(四)缗蛮黄鸟,止于丘隅。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小雅绵蛮篇。
(五)缗蛮是鸟叫的声音。
(六)丘隅指山丘的角落,大多是草木茂密的地方。
(七)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这两句诗,出自诗经大雅文王篇。
(八)穆穆是美得令人敬重的意思。庄敬而温和的样子,称为穆穆。
(九)于是赞美词。缉为继续的意思。熙是光明,敬止即恭敬地站在合理的立场。
(十)瞻彼淇澳这几句诗文,出自诗经卫风淇澳篇。
(十一)淇是水名。澳指天然港湾。淇澳即淇水岸边弯曲的地方。
(十二)猗猗是美盛的样子。
(十三)斐为文彩美丽的样子,有斐指斐然可观。
(十四)如切如磋指朋友之间的观摩,彼此切磋以求精进。
(十五)如琢如磨是精益求精的意思。
(十六)瑟为严密的样子。
(十七)僩是武毅的样子。
(十八)赫为明显盛大,喧指大声说话。
(十九)諠字通谖,是忘记的意思。
(二十)道学指研究学问的功夫。
(二十一)自修是自我修治的功夫。
(二十二)恂为忠厚老实的样子,栗是因为寒冷或恐惧而肢体抖动。恂栗指戒慎恐惧。
(二十三)威仪是仪容令人敬畏的意思。
(二十四)道是说的意思,盛德至善,指盛大的德性到达合理的地步。
(二十五)于戏!前王不忘。出自诗经周颂烈文篇。
(二十六)于戏是呜呼的意思,为感叹词。
(二十七)前王指周文王。
(二十八)君子和小人相对待,指道德修养良好的人。
(二十九)小人即修养较差的一般人民。
(三十)乐是安乐,利为福利。
〔今译〕诗经玄鸟篇说:“国家的领土,是国民居住的地方。”绵蛮篇说:“鸣声可爱的黄鸟,栖息在山丘上草木茂密的地方。”孔子感叹地说:“小鸟尚知道栖息在合理的地方,难道人还赶不上小鸟那么聪明吗?”诗经文王篇说:“温和而令人敬重的文王,持续不断地发出光明,教化大家恭敬地站在各自的合理立场。”做为高阶层的主管,应该站在仁慈的立场,来爱护部属。做为人家的部属,必须站在恭敬的立场,把工作做好。做为子女,应该站在孝顺的立场,使父母安心。做为父母,必须站在慈爱的立场,把子女教导成人。和同胞、朋友来往,最好站在诚信的立场,互相信赖。
诗经淇澳篇说:“观看淇水岸边的港口,绿色的竹子十分美丽茂盛。有一位文采斐然的君子,采用切磋、琢磨的方法,秉持严密、坚毅的态度,表现令人敬畏的仪表。这样的君子,使人永远难以忘怀!”如切如磋,是他做学问的功夫。如琢如磨,是他自我修治的方式。严密坚毅,是他戒慎恐惧的态度。盛大的样子,衬托出他那令人敬畏的仪表。这样文彩美丽的君子,所以令人难以忘记,是因为他的道德修养,已经到达十分合理的地步。
诗经烈文篇说:“呜呼!文王的德行,我们永难忘怀!”后世的贤达,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