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法老的复活-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木乃伊身上的“神铠”不是完全剥光,就是部份损失,使得这些遗骨遭到了万劫不复的玷辱。盗墓人照例是从来未曾被人抓到过,作案中途发现情况,丢下赃物仓皇逃遁者是有的。托特米斯在位之前500年,有人潜入泽尔王妻子的墓室,正在肢解王后的木乃伊时被人惊走,仓促中把一条干尸的手臂藏在墓室的一个洞里。这支手臂1900年被一位英国考古学家发现时,仍旧包裹得完整无损,上面还戴着一只贵重的紫水晶和绿松石的臂镯。
托特米斯的总建筑师名叫依南尼,国王和他讨论的内容是完全可以想见的。在最后决定打破传统时,托特米斯一|奇|定考虑到了陵墓的地点和结构的|书|绝对保密问题。否则无法保证免遭以往帝王陵寝的同样命运。
具体施工的记载得以保存下来,倒是要感谢建筑师依南尼的虚荣心了。因为依南尼本人的殡葬礼堂的墙壁上的镌文详述了他的生平,其中有一段叙述了这第一座岩洞陵墓的构筑经过,其中有几句是值得注意的:“国王陛下的岩洞陵寝是我一个人监修的;谁都没有见过,谁都没有听说过。”然而现代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却对依南尼使用的工人数目有所估计。卡特是对国王谷和那里的陵墓结构极有研究的,他写道:“知道国王的这件头等机密的工人有100名以上,这些人显然是不可能逍遥自在的。依南尼肯定会想出有效的办法封住他们的口。”据估计,这些工人大约是战俘,工程结束以后他们就被统统杀掉了。
托特米斯打破传统的做法有没有达到目的呢?他的墓是帝王谷中许多岩穴墓葬中最早的一座。帝王谷位于底比斯山西麓峭壁下,地点偏辟,常人禁止入内。在那石灰岩壁上开凿一条坡度很陡的隧道作为墓穴,从此以后500年间,法老的建筑师们都是沿用这种方式构筑岩穴陵墓的。后来希腊人看到那通往墓室的长长的隧道,觉得很象牧童吹的长笛,就把这种岩穴陵墓叫做“笛穴”。公元前1世纪的希腊旅行家斯特拉波记述过40座岩穴陵墓,被认为是值得一读的。
从托特米斯一世开始,埃及法老们便不再修造金字塔作为自己的陵墓。在长约500年的时期,古埃及各代法老都葬于国王谷。此图前景为近代发掘出的国王谷遗址,远景则为现代埃及村落的民居。
托特米斯的遗体在那里平安地躲了多久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在悠久的埃及历史中这段时间并不很长。他和他的女儿以及另外几个人的木乃伊终于被人迁了出来,这件事并不是盗墓人干的,而是教士们预防盗墓的措施。国王们选定的墓穴位置是彼此靠近的,不像过去那样分散,这是为了便于集中守护;然而盗墓的事仍旧不断发生。
图特卡蒙死后10至15年陵墓就被盗了。托特米斯四世死去刚刚几年,窃贼们就在他的墓室的墙上划了他们的黑话,像是来访者留下了名片。这座墓遭受的损失极为惨重,因此100年后,虔信宗教的国王霍仑亥布于在位八年时下令给名叫克伊的一名官员,叫他“在底比斯西部高贵的墓园,遵礼重新安葬托特米斯四世。”
○木乃伊藏身之处
盗墓活动在埃及第十三王朝时达到高峰。在当时曾留下的一份纸莎草纸文献中,曾记载有一次对盗墓贼的著名审判。
然而不论是这次的判决,还是后来对这类罪犯多次从严惩治,看来都没有制止国王谷里不断的劫掠活动。据悉阿门诺菲斯三世、西蒂一世和拉美西斯二世的陵寝都未能幸免。
卡特写道:“帝王谷一定经历过许多光怪陆离的场景,看到过多少人拚死拼活地从事冒险活动。可以想象这些人如何事先连日策划;如何深夜上山崖秘密集会;如何对陵园守卫行贿或用药麻醉,接着又如何在夜间挖掘地道;如何从小洞爬进墓室;如何借着摇曳的灯火手忙脚乱地搜寻所有拿得动的珍宝,趁黎明时刻把赃物运回家去。人们不仅可以想象这些情景;而且可以理解这一切都是必然会发生的事情。国王安葬自己的干尸时极尽奢侈之能事,以为非如此不足以显示其身份,其实恰恰埋下了干尸遭受破坏的祸根。诱惑力太大了:那笔财富的数量超过任何贪婪的梦想,谁有办法拿到手就归谁支配,所以它们迟早是要落入盗墓者的手中的。”
但是第十二朝时代的埃及人并不完全是盗墓的窃贼、堕落的僧侣、受贿的官吏、腐朽的法官和来自不同阶层的有组织的盗窃团伙。不少笃信宗教的正直的人是忠于逝去的国王的。就在窃贼们夜间沿着秘密的小径偷运赃物的时候,附近却埋伏着勤王的忠臣。在和窃贼们斗争中,只能“以毒攻毒”,采取劫持的手段对付他们。这些笃诚的僧侣和正直的官吏对那组织严密的盗窃团伙展开斗争时,他们的行动必须比罪犯们更加诡秘。
那场面的紧张是可想而知:卫道者们互相轻声耳语着进入墓室,手里的火炬照亮了打开的石棺。他们都弯着腰,以防遭受突然袭击。他们并不害怕墓前站岗的警卫,但是万一这些警卫中有一个坏分子透露了消息,窃盗们就会知道哪一座陵墓受到保护,不能觊觎了。忠臣们把国王的干尸迁走,不断地转移地点,以免遭受亵渎。一旦获悉窃贼又在准备活动,这些人就也加强了夜间的行动。结果这些本应静卧于墓穴之中的木乃伊们只好四处游荡了。
突然间,形势发生了变化:僧侣们采取了公开的保护措施。警方封锁了帝王谷,随后就由长列的民工和牲畜把那些巨大的棺材从盗贼觊觎的墓室运往新的墓葬加以隐蔽。军事当局接管了这件工作,结果是又有一批目击者为了保密送掉了自己的性命。
国王谷陵墓群的发现,为后来研究古埃及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也为全球各大博物馆充实了大量珍贵的埃及文物藏品。这些隐藏在地下的陵墓(不再象金字塔那样高耸在地上),更容易躲过窃贼的光顾。埃及考古史上的几次伟大发掘,都是在国王谷进行的。
拉美西斯三世的遗骨前后改葬三次:阿赫密斯、阿门诺菲斯一世、托特米斯二世,以及拉美西斯大帝的遗骨都转移到了安全地带。最后由于再也找不到隐蔽地点,只好把这些遗骨统统放在一间墓室里。
“14年2季度3月6日,阿门教首席僧侣佩奈洋姆迁走奥赛里斯王乌塞迈尔——塞泰普奈尔(拉美西斯二世)之遗骨,重新安葬于奥赛里斯王蒙迈尔·西提一世之墓。”
但这里还是不能确保无虞,于是西索斯(西蒂)一世和拉美西斯二世又被转移到英哈比王后之墓。最后集中转移到阿门诺菲斯二世陵的国王尸骨多达13具。还有一些国王的遗体在不同时间和情况下陆续启出,沿着一条隐蔽而荒辟的山路运出国王谷,在岱尔·埃尔巴里盆地的山崖上开凿墓穴重新安葬。离此不远就是哈特舍普苏特女王建造的庞大的寺庙。这位女王的弟弟托特米斯三世在女王在位期间曾和她一起执掌朝政。
这些木乃伊在这里平安地度过了3000年。墓葬的地点久已湮没,这是因为图特卡蒙墓的外部被毁,后人便平掉陵墓的标志以保平安,这里的岩穴也照此办理。可能后来一场暴雨又把墓穴的人口冲刷得无影无踪。直到1881年一位美国收藏家到卢克索,才有人在偶然的情况下发现了这座集中安葬国王干尸的巨大墓葬。
○木乃伊香尸的制做
尽管古埃及的统治者为自己身后的不朽安排得极为周到,然而他们往往是悲观的,一则埃及古谚道出了他们心中的忧虑:“历来修建花岗岩大厦的人,创造金字塔的大厅的人,用高超的技艺创造美的人,他们的祭坛上却和那一无所成、委身沟壑的芸芸众生的祭坛一样,都是空白的。”
他们一面尽管忧心忡忡,一面却仍在不断地加强防范,以便身后得以永远保存自己的遗体。木乃伊制作技术由此诞生。
虽然一提到古埃及每个人都可联想到木乃伊,但是木乃伊(mummy)这个字并不是埃及文,这个字大概源于波斯文mummia,意即沥青或焦油。木乃伊所以得名,是因为保存下来的尸体因年深日久而变成黑色,最初发现木乃伊的人看了,以为埃及人保存尸体的办法是把尸体用焦油浸泡,后来证明他们的想法不对。埃及最早的木乃伊大概从来没有用过什么东西加以浸泡,完全是偶然之中产生的。远在埃及法老王于五千年前兴起之先,尼罗河流域的农民因为不愿意把原来已不大够用的肥沃土地辟作墓地,所以将死者光着身子埋葬在流域附近沙漠边缘的沙土中。因为埃及人埋葬尸体只埋人大约一米深,过了一些时候沙层逐渐漂移,必然会让一些尸体暴露出来,这些尸体给滚烫的沙炙得乾透,正常的腐烂作用根本没有发生,因此几百年以前的尸体,皮肤、头发以及样貌看来莫不如刚下葬时一般,令人啧啧称奇。这些尸体从专门术语方面来讲并非木乃伊,直到现在有不少还保持当时的样子。
除了珍宝之外,考古学家们在国五谷的另一收获,是大量法老木乃伊重见天日。这些在古埃及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数千年后与我们得以相会,这一切恍如梦境。
公元前三一○○年以后,埃及社会在法老的统治下组织日趋紧密,宗教方面的来世信仰实际上发展成为对死的崇拜。虔诚的人逐渐相信应该妥善保存尸体;如果要让死者进入天堂,更有必要这么做。他们认为尸体如果在坟墓中烂掉任何一个部份,那个部份即会永世丧失。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埃及人装饰先人坟墓所作的人物雕像,一定是四肢齐全的。
保存肉体一旦成为死后再生信仰核心,人死后能埋在牢固的石砌坟墓中,不再埋于沙土里,就成为很有必要的事情;至少那些有钱建筑石坟的人会这么想。既然尸体不再是埋入沙土,那么自然需要运用另一种防腐方法,取代乾沙的防腐作用。因此替尸体做防腐工作的新行业应运而生,而防腐师也将尸体防腐技术视为祖传秘方,代代相传。埃及尸体防腐师不用沙,而用一种叫泡碱的天然产岩盐,即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也就是我们现在日常使用的洗涤碱和发酵粉)混合成的一种粉状物处理尸体。泡碱的作用犹如海绵吸水,能将埋进泡碱粉末的尸体水分抽吸出来。防腐师并用香料和各种溶剂清洗尸体内脏,最后,用一幅几百米长的裹布把尸体包裹起来。层层裹布之间往往夹些贵重的精制护身符,藉以保佑死者,以免在往天堂的路上受妖魔鬼怪侵扰。
就我们所知,最早经过仔细防腐然后以裹布包札的木乃伊,约开始于公元前二千六百年。尸体防腐术在公元前一○八五年到公元前九四五年间,即第二十一代法老王朝时期,臻于登峰造极地步。随后,宗教虔诚精神逐渐为汲汲为利的商业态度所取代。尸体防腐师不再设法保存尸体完好,反而舍本逐末,只注意木乃伊外表(这倒有点像现代承办殡仪的人替死者化妆供人瞻仰遗容)。防腐师将尸体内外用厚厚的松香封好,偶尔也用蜂蜜,只是掩藏而不能抑制尸体腐烂。防腐师还用气味浓烈的香料遮盖驱之不散的尸臭,在盛载木乃伊的木箱上,绘些栩栩如生的画像便交代过去,从前用心用力永保尸体完好的技术已不复通行。因此较后期的木乃伊往往保存得不好,裹布内可能只余骸骨。
晚至公元前一世纪,尸体防腐师因所操技术而依然受人敬重,凭着防腐的本事都能赚到大量金钱。据那个时期在埃及居住的希腊作家戴奥多勒斯记述,公元前一世纪的尸体防腐师替尸体防腐,分上、中、下三等不同服务。戴奥多勒斯说第三等是最便宜的一等,价钱相当公道,虽然并没有记载实在是多少钱;但不管收费若干,也恐怕是大部份古埃及人负担不起的,靠劳力为生的人和农民能在哪里找到地方就把死者埋葬在哪里。第二等索价二十米那,估计约相等于三千美元。第一等全身防腐要花费古币的数量,兑成现在的钱,就超出一万美元了。
大多数穷人没有能力拿出这么大笔钱去为尸体进行防腐,仍然将死者葬于沙土里,这些穷人的尸体都比经过人工防腐的尸体更少发生腐化分解。在法老统治埃及的漫长时期内,几乎所有坟墓,只要稍微埋了些值钱的东西,莫不被盗墓人掘开劫掠。这些盗墓人对死者完全没有宗教上的惧讳,不但打开棺椁,还把木乃伊裹布撕开,将藏在层层裹布中值钱的东西拿走。这些饱受亵渎、弃置一旁的尸体最后虽然由祭司重新包裹,但是不得其法。从外表看来好像保存得还不错,其实,不少木乃伊经X光透视照相,往往显示裹布里面尽是一块一块碎布和七零八落的骸骨。
前后三千多年期内,古埃及人将尸体制成木乃伊的方法有不少改变。不过多数学者专家认为防腐方法在公元前十世纪左右发展至巅峰,当时一位第一流的防腐师大致依下述步聚制成木乃伊:
首先用燧石刀在尸体腹部左侧开个十厘米长的切口,从切口把心脏(防腐师和他的主顾都认为心脏是感情的根源)以外所有其他内脏掏出来,逐一用酒和含有没药、桂皮的香料加以清洗。防腐师还用香柏油冲洗尸体腹腔,把余下的柔软组织分解,接着准备取脑,他用一种带钩的工具从死者鼻孔穿入头颅,钩出里面的脑髓,然后灌入香柏油和香料,冲出脑壳中的残余组织。
尸体全身每部份都彻底清洗后,防腐师把所有器官和尸身埋进泡碱(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混合剂)粉末堆中,抽乾水分。尸身、器官大概要埋在泡碱粉里约一个月,拿出来后把每一部份再用香液和香料洗涤。尸体防腐工作自始至终的每一个步聚,防腐师必须认真从事,比如开始时便把尸体每个指头包好,以免指甲损坏或脱落失去。
跟着,防腐师把乾透的内脏逐一以麻布包好,放回腹腔(或者个别放置于陶罐或石膏罐里)用锯屑、麻布、焦油或泥巴之类的填料填好腹腔。填放完毕,随即将切口缝合。因为泡碱已损坏一些头发,所以必须补一些假发,与未脱的真发编结一起;眼眶里面也需要装入假眼。这时剩下来的工作是使尸体外观复原,也是最费工夫的,因为要把乾瘪的尸身恢复生前模样实在不容易。
防腐师进行这项古代整形外科手术,要在尸身各处小心地割开很多微小切口,从皮肤里填入依身体轮廓模造的麻布填料,就如二十世纪的整容师注射矽剂替活人整容一样。甚至尸体面部和颈部也整得像生前一般,嘴里塞以麻布使双颊饱满。最后防腐师还要充当化妆师,用称为赭石的有色泥土替死者面部以至全身染色(男死者染红色,女死者黄色)。染色完毕尸体即可包裹。防腐师将尸体四肢分别以抹过松香的麻布一层一层地密实包裹,然后包裹头部和躯干,最后全身裹起来。这项包裹工作做起来缓慢费时,有几个木乃伊现在被人解开,裹布的长度加起来竟然超过二公里!
成书于公元前1250年的“安海”抄本中,已有关于木乃伊制作的记载。这幅图画描述了名叫阿奴卑斯的半神半人的防腐师,正在进行木乃伊制作工序中的尸体防腐处理。
防腐师包好尸体,做成一具木乃伊,前后约共花七十天时间。跟着防腐师把木乃伊送还丧主,丧主此时大概已另外备好人形棺木来装木乃伊,并且已筑好坟墓。总之,埃及人是殚精竭虑,尽了人事,死者则肉身不减,可以厕身神袛之列了。
………………………………………………
第七章 发现者的惊喜
○马利耶特
马利耶特1821年生于布伦。他从很年轻时就研究埃及学,1848年在卢浮宫做职员,被派往埃及购买纸草。他目睹埃及文物惨遭劫掠,不久以后就感到必须想办法改变这种状态,而对于同古董商们讨价还价倒不甚感兴趣了。可是他能做些什么呢?那些考古学家、旅游者、挖掘文物的人以及一切来到埃及的人们只顾“搜集文物”,实际上是到处掠夺古物,然后把它们带走完事;而埃及人自己也协助这种盗窃活动。考古学家顾用的工人常常把小件文物藏在衣袋里,然后卖给那些肯于出钱购买的外国“傻瓜”。这样的任意掠夺使许多文物遭到不可弥补的损坏。人们重视的是谁搞到的东西多,而不是科学上的成就。尽管莱普西亚斯树立了标准的样板,但贝尔佐尼式的掠夺手段还是俯拾即是。马利耶特本来也着眼于挖掘,但他认识到如不采取保护措施,埃及文物的前途是岌岌可危的。几年以后他果然制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管理办法;并且建起一座世界上最大的埃及文物博物馆。马利耶特在19世纪四位最著名的埃及学家中位居第三,和他以前的两个人一样,研究始于挖掘。
1850年,3O岁的法国考古学家奥古斯特·马利耶特登上开罗古堡。那时他初到埃及,急不可待地要亲眼看看这个闻名已久的国家。他一面慢慢转身,一面凝神观察四面的景物,这时他的脑中已经构成一幅古帝国的图画。他从近处的清真寺的尖塔,看到远方沙漠以西的巨大的金字塔的轮廓。过去在向他招手。虽然他在埃及停留的时间不长,但这次在开罗城上的观感确定了他一生的道路。
“万籁俱寂,城市伸展在我面前,浓雾笼罩黎明前的开罗。远处清真寺的塔尖,仿佛一支沉没的船队露在水面上的桅杆。我终生的梦想,即将在此形成。就在那边盾。”(《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82页)②泛指一切差别。包,我触手可及的地方,有一个由陵墓、石碑、碑文、雕像所构成的世界……
第二天,我雇了两头骡子,买了一顶帐篷及所需日用品,一切为沙漠之行所必需的辎重。1850年10月20日,我扎营在大金字塔脚下”。
如今,孟斐斯的地下神牛墓(即塞拉皮斯神庙),已被考古学界列为埃及四大重要的考古发现。而当初马利耶特发现它时,却是极具偶然性的,他在后来的回忆中道破了天机:'网罗电子书:。WRbook。'
“当时我想起了古希腊旅行家斯特拉蓬的话:‘在孟斐斯还有一座塞拉皮斯神庙,周围是各种斯芬克斯雕像,沙子正将其慢慢埋藏’。我由此断定有一支湮没的狮身人面像行列,其尽头就是传说中的塞拉皮斯神庙。”
马利耶特在其后的著作中描述了他当时的心情。
○孟斐斯神牛墓的发掘
他到埃及以后,不久就发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无论埃及官僚们豪华的私人花园里,还是亚历山大、开罗或吉萨的一些较新的寺庙前的狮身人面像,雕刻的风格都显然是一样的。马利耶特率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这些狮身人面像是从哪里来的?
任何重大发现都具有偶然性。马利耶特在开罗附近的撒卡拉城里的古代遗迹间漫步时,偶然看到一座埋在沙里只露着头部的狮身人面像,它的位置靠近一座阶梯式大金字塔,这金字塔业经证实为古埃及王左瑟所建。这座像决不是马利耶特第一个看到的,然而他却首先看出它和开罗以及亚历山大港的那些像十分相似。接着他看到像上的一段铭文,那是有关孟斐斯的神牛塞拉皮斯的记载。这一下就使他以往读过的或耳闻目睹的一切有关材料都得到证实了。
他在后来的回记中写道:“这时我想起了斯特拉蓬的话:‘在孟斐斯还有一座塞拉皮斯神庙。当地沙子极多,到处都是被风吹成的沙堆。沙里埋有各种斯芬克斯的雕像,有些露出一半,有些只露出头部。由此可以想象,在走向这座神庙的路上,如果刮起一阵风来是相当危险的。’”
马利耶特紧接又说:“斯特拉蓬这段话,不正是为了他去世18个世纪之后,帮助我们发现塞拉皮斯神庙吗?眼前这座陷在沙里的斯芬克斯,再加上我在亚历山大城见过的另外15座雕像,显然就是一条指引我通向孟斐斯神牛墓的大道!此刻我忘了使命,把什么主教、修道院、科普特语和叙利亚语手稿的,统统丢在脑后。1850年11日的日出,是我自抵埃及以来最美的景象。在这座斯芬克斯雕像的旁边,3O来名工人按我的命令集合起来,开始发掘,而我在埃及的生活也因而大大不同了。”
马利耶特断定有一支湮没了的狮身人面像的行列,其尽头就是传说中的西拉皮斯神庙。
孟斐斯的地下神牛墓,和德尔巴哈里的国王谷木乃伊、图坦卡蒙的陵墓,以及塔尼斯的王室墓穴,并列为埃及学四大重要的考古发现。
直到1851年2月11日,马利耶特的发掘小组才抵达神牛墓的外围。
当年,狮身人面像行列的两端有两座庙,马利耶特也把它们挖掘出来了,同时还出土一批神牛塞拉皮斯墓,这是当地早已为人所知的特有的文物。这些出土物为进一步了解古埃及的某些文化形象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它们说明古埃及宗教中有些偶像既怪诞而又凶恶,连古希腊人的游记中也把这些偶像引为奇谈。
在埃及历史上,神具备人形还是后期的事。古代的埃及神都以符号、植物或动物的形象出现。如女神海梭尔是一头在榕树上栖身的母牛;奈菲尔特姆神住在荷花上;耐斯女神是一面盾牌,上面交叉钉着两支箭。但多数的神是以动物形象出现的,如赫农是公羊;赫卢斯是隼;托斯是朱鹭;赛贝克是鳄鱼;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