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慈禧曾孙口述: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换句话说,如果把孝庄放在慈禧的背景下,她也不会把权力交还给皇帝的。把慈禧放在孝庄的背景下,她也不会落得最后这样一个结果。
 
 
                  
四、养一个不争气的儿子(1)
  
  
  在外人的眼中,慈禧贵为皇太后,肯定有吃不完、穿不完的幸福。但是在家族人的眼里,她是一个不幸的人。首先是嫁了一个平庸的丈夫,其次又生了一个不争气的儿子,对于一个要强的女人来说,这是非常痛苦的。中国人对不幸的说法很多,其中最不幸的就是:少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而这些都是说一个男人的不幸,而作为一个女人,这一切最不幸的事情都被慈禧赶上了。 
  慈禧的儿子,也就是同治皇帝,名叫载淳,也是我爷爷的表哥。爷爷说,他这个表哥6岁登极,在位13年,19岁的时候病死。关于同治,我也在阎崇年先生那里得到了求证:因为同治6岁就开始登极,并且还要念书,所以老师当然就管教很严。当时同治上学有陪读伴读,名义上是陪他读书,一块儿切磋学问,实为代同治受过。
  当时的同治是个小孩儿,上课的时候也免不了违反纪律,所以老师就要斥责或者惩罚他。又因为同治是皇帝,不能直接惩罚他,所以就斥责伴读,杀鸡给猴看。违反纪律很严重的时候,就要体罚,也不能体罚皇帝,同样体罚伴读。所以那两个伴读呢,就变成替同治受过了。
  在同治老师的日记里有这样的记载,同治困的时候,就打盹,有了精神的时候,就胡闹,就是不好好念书。老师也着急,但是却没有办法,到同治十二年(1873年)他亲政的时候,已经17岁了,可看奏章还很困难,更批阅不了奏章。
  但是同治并不是一个不孝顺的孩子。爷爷说,同治6岁就已经登基,由于母后的垂帘听政,他到了18岁才开始亲政。他也想像祖辈一样有所建树,但是更想讨得母后的欢心。于是,他不顾国力窘困的现实,决然下令,重修被英法联军焚毁的圆明园。但是没想到,这一举动在朝廷上下,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按照清朝的惯例,同治14岁时就应该亲政,因为顺治是14岁亲政,康熙也是14岁亲政。但是慈禧就是不放心,要垂帘听政,所以把同治的大婚和亲政的时间都推后了。等同治18岁的时候是不能再推了,于是同治亲政,太后退帘。而这一年慈禧才39岁,还很年轻。
  清史专家阎崇年先生的分析是:对于这件事情,慈禧的打算非常明显,退帘之后,两宫太后还住圆明园,但是圆明园的“天地一家春”被英法联军给烧毁了,同治为了孝敬母后,同时又为了自己想做一点事情。所以在亲政之后,决定要重修圆明园。圆明园的恢复,要数以千万计的银子才可以,可这个时候朝廷并没有什么钱。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刚刚结束,捻军的事情也刚刚平定,又办洋务,建工厂,开矿山,买军舰,制枪炮,都需要钱,最可恶的是还要给西方殖民者赔款,所以朝臣里就针对这件事情有了议论。
  但是同治执意要重修圆明园。他发了一个上谕,说要重新修建,让京城内外大小官员“量力助修”,捐钱只是说得好听,“量力助修”,最后也是不捐不行。奕呢,本来就不大赞成。皇帝说了,两宫太后也暗示要修,所以奕就先捐了银子,两万两,奕又指示户部拨库银两万两。各地的大小官员也捐吧,捐了三十万两银子,这点银子对修圆明园来说可谓是杯水车薪。这样就有一个官员和一个御史上了奏章,说经济比较拮据,建议暂缓修园。同治一听就火了,罢了他们的官。从此以后,任何人都不敢再出面阻挠了。但是没钱,圆明园怎么能修建起来呢? 当然他的想法并没有得到实现,这让他非常郁闷。而更让他郁闷的是自己的婚姻。
  关于这一段,我们家是有说法的。
  爷爷告诉我,当年所有的秀女都到宫里来了,但是究竟选谁,慈安和慈禧意见特别不一致。慈禧看好一个,凤秀的女儿。而慈安看好另外一个,叫阿鲁特氏。两人交换了意见以后,意见不一致,慈安觉得这个女孩子好,慈禧觉得那个女孩子好,但总不能娶两个皇后,就让同治自己选择。同治就挑了阿鲁特氏,就是慈安选的那个。于是慈禧也非常不高兴:我给你选的皇后你不同意,那个东太后不是你亲妈呀,她选的你却同意了。后来慈禧没办法,拗不过同治,又碍于慈安的面子,最后只好选阿鲁特氏做皇后,凤秀的女儿做慧妃。
  毫无疑问,13年的皇帝,19年的人生,同治帝是有幸的:因为没有兄弟和他竞争,顺利地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但同时同治又是不幸的:和母后的关系不好,婚姻又不如意,刚刚19岁就一命黄泉了。
  说起同治的死,很多人都认为是个悬疑。他到底是死于天花,还是死于梅毒呢?同治之死与他的婚姻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有人说同治家庭不幸,所以就得病了。一种说法是天花。当然这是正史记载。清宫太医的《医案》说是天花,宫里就挂红帘避邪,官员也穿花的衣服,天花嘛,穿花的衣服。当时的讲究叫“前三后四”,就是穿七天花衣服,据说这个天花高潮的时候是七天,但同治规定是12天,就是穿花衣服12天,从大光明殿请痘神娘娘进了皇宫,供奉起来求神保佑。两宫太后也是祈求祖先来保佑同治,但是没救过来,这是第一种说法。这种说法到底对不对,没有人能够说清楚。但是在《翁同日记》却有这样的记载,因为他去看同治时发现同治身上有痘。
  除此之外,同治的死还有第二种说法,就是死于梅毒。当时有人描述说因为同治微服出宫,到了前门外八大胡同,也有人说到崇文门里,因为八大胡同太扎眼了。当时在崇文门有几家私院,太监引着他去,这样就染上脏病了。《翁同日记》里写到,他看到同治病重的时候,长了脓包,挤脓挤了一盅,还有一次挤了半碗,大一点疮口烂得像小碗那么大。所以有人就认为,同治是死于梅毒。因为官方不能这么记载,有人就说这个《医案》改了,是按照慈禧的口吻,按天花来记载,下药是也这么记载的。
 
 
                  
四、养一个不争气的儿子(2)
  
  
  但是同治的死至今仍是一个历史的疑案。同治死之前,两宫太后召见了恭亲王奕,醇亲王奕等人。宣布立醇亲王奕的儿子载湉,也就是光绪继承咸丰的皇位,因为光绪和同治是平辈,都是“载”字辈,所以他继承的是咸丰。于是光绪继位,做了清朝的第十一任皇帝。
  这之后十几年的时间,政权一直是非常平稳的。而到光绪16岁的时候,慈禧不能再垂帘听政了,但她又不愿交出大权。于是她暗地里指使亲信大臣上书,请求她“训政”,就是一 切大事都由她训教。到光绪19岁时,慈禧最后不得不撤帘,结束了“训政”。
  后来到了1898年的9月21日,光绪变法失败,慈禧从颐和园来到皇宫,当着光绪的面,高声对大臣们说:“皇上得了病,今后不再理事。我虽然老了,但没办法,只好临朝听政了。”随后把光绪幽禁起来,她又重新把握了政权。
  1908年,光绪皇帝病危,由于他没有儿子,所以慈禧又把光绪弟弟载沣的儿子,当时只有3岁的溥仪立为皇帝。但这时的慈禧,也重病在身,快要死了。
  同年10月22日,光绪皇帝病逝后的第二天,74岁的慈禧也死去了。
 
 
                  
五、政治之外的慈禧(1)
  
  
  在各种著作中,慈禧是一个不近人情、蛮横霸道的人,甚至会有许多对人残忍的故事。但是,长年在慈禧身边的人却不这样看。在她们的描述中,慈禧不但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老太太,而且对身边的人非常照顾。除此之外,她还是一个勇于接受新鲜事物的人。在爷爷的描述中,老年慈禧是一个非常爱照相的人,甚至还有一点小孩似的顽皮。
  通常爷爷说到心目中的慈禧的时候,都会显得有些激动。每到这个时候,爷爷的手就会 微微发抖,嘴唇也嗫嚅着,眼睛望着夜空的星星,脸上则是一种不能说清的复杂表情。
  从我很小的时候,也就是刚刚记事的时候,就记得我们家曾经有一张慈禧的照片;是她与我的曾祖父母和祖父祖母的合影。这张照片和我们家历代祖宗的画像不一样,是镶在一个有底座的相框里,放在很显眼的位置。后来“文革”的时候,和我们家的历代祖宗画像一起,被烧掉了,不过相框到现在还留着。这张照片洗出来后,正赶上我爷爷当时到宫里去,所以隆裕就将这张照片和底版给了爷爷。因为当年我爷爷经常去宫里看望姑姑和姐姐,所以慈禧也会经常赏爷爷一些东西,但是都是一些书籍之类,有时候也问我爷爷缺钱不缺。我爷爷是那种好面子的人,从来都不说缺钱,但是慈禧也知道我们家的情况,因此,她总是在爷爷离开宫的时候,派人送我爷爷,同时也给二三百两银子。慈禧有时候也给我爷爷一些新鲜玩意儿,但是给我爷爷东西最多的还是他的姐姐隆裕,比如光绪亲笔画的画什么的。这张慈禧与娘家人合影的照片,也是那时候传入我们家的。
  在我们家,慈禧的照片不单单只这么一张。1903年1月,结束了4年法国外交官生涯的大臣裕庚回到国内。3月份的时候,慈禧派人请裕庚的夫人和两个女儿到颐和园去觐见。慈禧非常喜欢裕庚的两个女儿,在一次裕庚的大女儿德龄推荐美国女画家卡尔为慈禧画像的时候,慈禧在德龄的房间看到她以前在国外的一些照片,所以就开始对照相有了兴趣。于是,德龄就推荐自己的二哥,懂得照相技术的勋龄为慈禧照相。
  现在故宫博物院里还有一本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七月建立的慈禧《圣容帐》,记载她为光绪三十年(1904年)七十大寿庆典活动拍摄的照片情况。同时还有她身着各种服饰、摆出各种姿态的照片三十多种一百多张,并有玻璃片底版。这些照片都是由德龄的二哥勋龄拍摄的。后来我们家也有很多张她的照片,也基本上都是勋龄拍摄的,但是也都毁于“文革”。
  后来看到德龄关于慈禧照相时的描述,基本上与我们家掌握的一些情况是相似的。据说当时慈禧在照相之前,总是先翻阅皇历,选定良辰吉日后才可以。拍的时候,为了能够找到更好的角度,勋龄往往要连续拍几张,最后挑选一张最好的,交给慈禧。不过慈禧对这些新鲜事物感到非常惊奇,还让一个太监站到照相机的前面,她自己通过镜头看到底是什么样子。当她看到镜头里太监的头是朝下的时候,她觉得非常新鲜,问太监:“为什么你的头是朝下的?你到底是用头站着还是用脚站着啊?”这些故事,在德龄的回忆录里也是这么提到的。后来德龄就向慈禧解释说,照好以后就不是这样的了。她还让德龄站在照相机前面,她从镜头里看德龄的样子,这让她觉得真实了一些。最后慈禧自己也站在照相机前面,挥了挥手,问德龄看到什么。德龄说她挥了挥手。这个时候,慈禧就非常高兴。慈禧对勋龄的照相机很满意,还说这个东西真是了不起。后来爷爷一家到宫里去“会亲”的时候,慈禧就向祖爷爷推荐照相,说这个“家伙儿”实在很好玩,所以后来我们家就有了慈禧与家人的一张合影。
  据说第一次拍照完的时候,慈禧就到暗房里去看新鲜。因为暗房太黑,所以大家都劝慈禧不要去了,但是慈禧还是抑制不住好奇,非要到暗房去看到底是怎么冲洗照片的。看到自己的照片泡在药水里,脸都是黑的,就非常吃惊,问德龄:“这脸怎么都是黑的啊?会不会有什么不好的兆头?”德龄就解释给慈禧听,说照片印出来还要漂洗,否则暴露在太阳底下就是黑的。慈禧马上说:“倒是非常有趣,还要费很多手脚。”等到把底片泡在药水里,慈禧看着自己的照片一点点变清晰的时候,就非常兴奋,像个小孩一样几乎用喊的声音说:“多神奇,全都活灵活现呢。”等到冲洗的过程全部完成以后,慈禧就把自己的照片拿回自己的房间,坐在她自己的椅子上,一张一张长时间盯着看,甚至拿过镜子,对比着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她还常常拿着照片请身边的宫女太监过来看,看看能挑出来和自己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我家的那张照片,就是勋龄为慈禧照完以后放大的。
  在我们家保存的一些慈禧的照片,基本上都是在她70岁以后照的,因为她第一次照相的时候就已经69岁了。
  据说在咸丰、同治年间,我国会照相和有机会照相的人寥寥无几,人们所熟悉并向往的依然是传统的肖像画。尤其是清廷昏聩的统治者阶层,曾一度视摄影为异端邪术,排斥于紫禁城之外。在他们看来,用镜箱对着皇帝、后妃取影,是冒犯“龙颜”、有失体统的逆举。这种观念直至19世纪末才稍有改变。
  在慈禧所有的相片中,她都是戴两副耳环,其中一副不太显眼的小宝珠耳环从来没有摘下过,而只是频繁地更换另一副。据说这副小耳环是有来历的。原来,慈禧刚刚进宫的时候,正值妙龄,丰姿绰约,相貌动人,加上她善解人意,含情脉脉,因此逐渐博得咸丰皇帝的欢心,于是特赐她宝珠耳环一副。这宝珠耳环既是皇上所赐,也是自己的爱人所赐,所以慈禧对这副耳环还是非常在意的。
 
 
                  
五、政治之外的慈禧(2)
  
  
  除此之外,慈禧还特下懿旨将其中几张神态仪表各异、角度不同的得意之作放成罕见的巨照,命令如意馆画师着上艳丽而协调的色彩。每幅都在长75厘米、宽60厘米之间,非常精细平整地拓裱在硬纸板上,装帧极为考究,并镶在长107厘米、宽85厘米的特制雕花金漆大镜框内,以增强艺术观赏效果。又专门配制了紫檀木匣盒,长128厘米、宽100厘米、厚20厘米,外加御用明黄色丝绣锦袱。其豪华程度,在世界上亦是绝无仅有的。当时这些照片大都悬挂于寝宫中,挂钩是银制行龙圆头的,因镜框太重,下面均配有一对底托钩。 
  可以想像,在20世纪初的技术条件下,把照片放大成这么大,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这些照片影像清晰,色彩雅丽,采光极为柔和协调,构图十分讲究,画面意境深邃,人物传神,立体感、质感均佳。这样的照片不仅在当时罕见,即使用现代标准衡量,也堪称是人物摄影的佳作,这足以体现出勋龄对于摄影术纯熟的技法和高超的艺术水准。在中国式的墙纸上展现出一幅幅足具中国特色、趣味横生的人物照片,颇引人注目。西方人的摄影构图总是力图脱离直线或垂线,而慈禧则要求在拍摄特写照时画面平衡对称,这种习惯是深受中国传统肖像画形式的影响,反映了不同民族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
  但我们家保存的几张照片,就没有这么气派了。不过,还是有几张照片显示了慈禧人性的一面,这就是慈禧的扮妆照。据说这种照片一共有7张。慈禧在七旬大寿前的盛夏季节,化妆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菩萨,打扮成观音模样拍照。很多人看到慈禧的这些照片都说她是装样子,但是人们为什么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揣测慈禧的这些举动呢?比如慈禧心里有一种为民祝福的心理,但是因为没有机会表达,封建守旧的人们不允许她这么做,也不允许她这么想,所以慈禧借着照相来表达另外一种感情呢?照片上的慈禧,身穿团花纹清装或团形寿字纹袍,头戴毗卢帽,外加五佛冠,左手捧净水瓶或搁在膝上,右手执念珠一串或柳枝。李莲英扮善财童子或守护神韦驮站其身右,左边则有扮成龙女者。
  其实在慈禧身边曾经伺候慈禧多年的宫女眼里,慈禧并不是一个可恶的老太后,而是一个可亲的老太太。在《宫女往谈录》里有这样一段话:老太后是最圣明不过的人,对自己最亲信的贴身丫头是另眼相看的。不管在外面有多不顺心的事,对我们总是和颜悦色,是外面的人所想不到的慈爱。譬如,她对我讲:“荣儿,你过来,你那辫梢梳得多么憨啊,若把辫绳留长一点,一走路,动摆开了,多好看。”等等,轻易不露出疾言厉色的面孔来。
  我虽是慈禧的后人,但没有为慈禧辩解的意思。可是很多人在谈论她的时候,在一定程度上是没有任何根据的。没有事实根据地乱骂,根本也是不客观的。除非这个人知道慈禧,或者接触过慈禧,才能真正从自身的体会出发去感受慈禧。
 
 
                  
一、傀儡皇帝光绪
  
  
  对于这位姐夫,爷爷是这样讲的。
  光绪,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九代皇帝,姓爱新觉罗,名字叫做载湉(1827~1908年),是道光皇帝第七个儿子醇亲王奕的二儿子,光绪与慈禧虽然以“母子”相称,实际上他并不是慈禧亲生。光绪的母亲是慈禧的胞妹,也是我爷爷的二姑。所以光绪皇帝既是同治皇帝的堂弟又是他的表弟。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同治皇帝载淳病逝。于是,年仅三岁的载湉 从太平湖醇王府被接进紫禁城的御苑,正式宣布继承皇帝,改元光绪。从此载湉被推上了皇帝的宝座。
  有人说慈禧为把光绪小皇帝塑造成为她的政治傀儡,载湉入宫才十多天,便以东西两宫太后的名义发布懿旨,规定光绪今后的“所有左右内侍均应是老成质朴之人”。这些“老成质朴”之人,无非都是一些顺从地按照慈禧旨意行事的太监宫女,天天在光绪耳边灌输慈禧是他的母亲,潜移默化地在光绪幼小的心灵中建立起“母子君臣”的关系,而绝对地加以控制。而光绪五岁时(1876年5月14日)又以两宫太后的名义降旨:“著钦天监选择吉期,在毓庆宫入学读书”。这些传说的真实性有多少,暂时不去怀疑,但是很显然,一个3岁的孩子办事,终究是不会让人放心的。同时慈禧并不是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所以选择谁当皇帝也并不是慈禧一个人能够说了就算的。对于这些,爷爷也有自己的观点。
  爷爷说,有人认为慈禧为了控制光绪,为使光绪皇帝“黜邪崇正”、“防微杜渐”,所以除去各种人员配备、课程设置等方面作了周密安排外,并立下条条规则禁令,更挑选了具有高深封建文化修养的地主阶级的理论家翁同、夏同善为老师,而且还依照皇族惯例配备了满、蒙文武师傅,教授满、蒙语言文字和骑射技勇。其实这是没有根据的。因为任何一个人在年少的时候都要读书,这是毫无疑问的,而学习什么课程,也都是按照当时整个社会的环境而定的。就像现代人小时候上学一样,学习什么你是没有办法做主的,况且作为一个小孩子,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应该学些什么,什么不应该学,这是没有办法选择的。把这些都怪在她的头上,就有点强词夺理了。
  从当时爷爷的表情就可以看得出来,他对一些不全面的“断言”很是不满,但又毫无办法。
  他又说,很多人说从光绪登基的那一天起,他就被慈禧牢牢地抓在了手里。虽然光绪当了皇帝,是一国之君,但是自从他入宫以后,陪伴他的只有孤独,他是在繁琐的宫中礼节、慈禧经常不断的严词训斥中长大的。他从小就心情抑郁,精神不快,身体积弱,难以抵挡疾病的侵袭,留下了难以治愈的病根。但是实际情况到底是不是这样,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什么样的,没有人能够准确说出来。所以后人说的这些也只是揣测,没有事实依据。
  另外,爷爷也承认,光绪的婚姻的确是一个悲剧。这不仅仅指光绪本人,对他的皇后隆裕来说也是完全一样。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的正月二十日这一天,19岁的他举行大婚典礼。皇后不是别人,正是他的表姐叶赫那拉氏静芬。但是在后人的传说中,慈禧选自己的侄女为皇后,为的是在把朝政交给光绪后,还能利用皇后来控制和操纵皇帝,起码可以监视和掌握皇帝的一举一动。其实,这也是没有根据的。
  除了皇后,光绪还有两位妃子即瑾妃和珍妃,二人是亲姐妹,但相貌性格却大不相同。瑾妃相貌一般,而且性格脆弱;珍妃貌美端庄,性情机敏。珍妃对光绪的同情和体贴,激起了光绪对未来的憧憬和热情,同时,也引发了他要在政治上摆脱束缚、有所作为的欲望。大婚后的数年间,他与珍妃共同度过了一生中显得较为轻松的时光。而光绪临朝亲政后,53岁的慈禧表面退居颐和园颐养天年,实际上权势依旧,一如既往地把握着国家政务。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二十三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强调博采西学,推行新政,授予康有为“专折奏事”特权。至于事实是不是这样,这将在后面隆裕跟我爷爷的对话中有针对地说明。
  但是有一件事情则是事实。在爷爷的描述当中说,正是由于光绪亲政这样一件事情,让那些守旧的权贵重臣害怕光绪的改革会触动他们的地位,纷纷竭力挑拨慈禧和光绪的“母子”关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