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慈禧曾孙口述:我所知道的慈禧太后-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有一件事情则是事实。在爷爷的描述当中说,正是由于光绪亲政这样一件事情,让那些守旧的权贵重臣害怕光绪的改革会触动他们的地位,纷纷竭力挑拨慈禧和光绪的“母子”关系。也有后人认为:光绪亲政的十年,是与慈禧进行政治和权力斗争的十年,从中日甲午战争到戊戌变法运动,双方矛盾日益尖锐。光绪二十四年八月,变法运动最终失败后,慈禧认为光绪就是一个什么也做不了的皇帝,对光绪的信任降到非常低的程度,因为她非常憎恨没有能力的人。所以,戊戌变法的最后结果是:康有为、梁启超出逃,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光绪本人也被囚禁在中南海瀛台,他的政治生活到此结束。此后,光绪度过了10年基本没有人身自由的“囚徒”生活。
此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二十一日,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在抵抗没有奏效的情况下,65岁的慈禧带着光绪皇帝仓惶出逃。从光绪自幼多病,到青年以后的病情逐步加重,都与他的政治处境和精神生活密切相关。至于是否说慈禧的长期压制和打击是光绪得病的重要原因,这些只限于野史。真正的情况,我爷爷当年从隆裕那里知道了实情。
二、光绪的婚姻(1)
谁都知道隆裕是慈禧指婚嫁给光绪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当时的情况怎么样,也许只有隆裕一个人知道。隆裕是慈禧弟弟桂祥的二女儿,也是我爷爷的亲姐姐。所以在爷爷的描述过程中,这件事情的具体情况大体是这样的:当年慈禧把隆裕嫁给光绪皇帝,主要是效仿前朝的孝庄皇后。当年孝庄皇后生了顺治皇帝,于是她把她娘家哥哥的女儿指婚给了顺治。这样,皇后既是自己的侄女,同时也是自己的儿媳妇,因为在孝庄皇后的眼里,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稳定大清江山做一些事情。所以在这件事情上,慈禧也就效仿当年的孝庄 ,把自己弟弟的女儿嫁给光绪。
爷爷说:“在清朝,帝后婚姻中一直保留了一些落后的婚俗,诸如姑表亲婚、婚姻不拘行辈等。属于姑表亲婚的,多是皇太后侄女嫁给太后所生皇帝,即皇帝与自己的表姐妹成婚,如世祖的废后博尔济吉特氏为孝庄文皇后侄女,圣祖孝懿皇后佟佳氏为孝康章皇后侄女,德宗孝定皇后叶赫那拉氏是德宗姨母,慈禧及其本生母醇贤亲王嫡福晋的侄女,也属于此例。”
听到爷爷说的这些,我不免查看了几乎清朝皇室所有的婚姻,从这些里面能够看到很多类似的情况。在清朝的时候,婚姻不论行辈的情况比较复杂,一种是父子分娶同辈人为妻妾,如太祖(努尔哈赤)在称汗前即与十二子阿济格分别娶科尔沁贝勒孔果尔之女为妻,再如太宗(皇太极)分别纳娶了已故林丹汗的几位福晋,将自己的嫡出次女下嫁林丹汗之子额哲,数年后又把抚养于宫中的林丹汗窦土门福晋(太宗皇太极纳为淑妃)所生之女嫁给了十四弟多尔衮。太宗朝这一系列复杂婚姻关系不仅有父子分娶同辈人,而且还出现了兄弟分娶母女之例。不过,这类婚姻不论行辈的情况入关后比较少见。第二种婚姻不论辈分是指姑姑、侄女同嫁一个皇帝,如太宗皇太极的孝端皇后、宸妃、庄妃(即孝庄皇后)便是姑侄三人,姑为后,二侄女为妃;世祖(福临)废后、悼妃二人和孝惠皇后也是姑侄,三人同嫁一夫,不过悼妃应是孝惠皇后的从姑;穆宗(载淳)珣妃与皇后也是姑侄,姑为妃,侄女为皇后。再有一种情况便是皇帝娶亲族中前辈或晚辈为妻,娶前辈为妻者,如太宗继妃乌拉纳拉氏,是海西女真贝勒博克泽之女,为太祖大妃阿巴亥之从姑;娶亲族中晚辈为妻者,如世祖娶表兄弟之女孝惠章皇后为妻(从孝庄皇后方面来说,孝惠皇后应是她的侄孙女),再如宣统帝退位后所娶之“皇后”婉容,本为皇室贝勒毓朗之外孙女,毓朗之父溥煦与溥仪是刚出五服的同宗兄弟(溥煦为清高宗长子定安亲王璜之玄孙)。
按照当时的情况,亲上加亲是非常正常的。而光绪是慈禧的妹妹所生,隆裕是她的弟弟所生,妹妹的儿子娶了弟弟的女儿,这在当时来说应该是非常不错的一段婚姻。但是谁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隆裕比光绪大三岁,是光绪的表姐。说起光绪和隆裕的童年,家里的大人们都知道。在我爷爷后来的说法中,这两个人从小就在一起玩,隆裕作为姐姐,对光绪特别照顾,就像对待自己的亲弟弟一样。当年光绪刚刚进宫的时候,每次隆裕到宫里去也都看他。光绪也对这个表姐有着说不完的话,俩人经常一聊就是好长时间,气氛也非常融洽。可是这两个人谁都没想到最后慈禧将隆裕指给光绪。在光绪看来,隆裕本来是自己的表姐,忽然间就变成自己的皇后,非常接受不了:作为姐姐,隆裕长什么样光绪都不会嫌弃,可是作为自己的皇后,谁都想找一个漂亮点的。可是既然老太后都说了这件事情,想改变过来是非常困难的。况且隆裕是一个标准的封建妇女,逆来顺受,婚姻也是随长辈安排,这样事情就非常难办,没有人可以为光绪分担。
说起光绪的婚姻,真的是有一点离奇。爷爷对当时的情况非常了解,所以说起来,他自己有时候都会感觉诧异。爷爷说:“在慈禧为光绪指婚的同时,珍妃、瑾妃家里也花了很多钱贿赂李莲英,为的就是能够让珍妃当上皇后。从当时珍妃的情况来看,珍妃确实有作皇后的本钱:年轻漂亮、聪明能干、能歌善舞。可是当时老佛爷的意思,李莲英再清楚不过了,所以就在背后嘀咕,想让珍妃当皇后,但是慈禧却不那么想,她心里早就定下了隆裕,这是任何人扭转不了的。于是他只能在珍妃选妃的过程中做些手脚。除此之外,李莲英也极力想把瑾妃也弄进宫来做光绪的妃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李莲英收了珍妃家太多的钱,不这样做,没有办法对珍妃家里交代:本来是应该选皇后的,最后只弄了一个妃子,珍妃家里当然不愿意,所以李莲英就用两个妃子换了一个皇后。因为对于慈禧来说,只要皇后定下来,选谁当妃子都没有关系。所以,李莲英只有在光绪选妃的时候做些手脚。”
在我爷爷的描述当中,当时选妃的时候,几乎让李莲英把全国人民都给糊弄了。当时皇帝选拔妃子,要在全国层层把关,但能够带到光绪面前的却只有60多位。并且从这60多位里,要选一后两妃。选妃当天,光绪在这60多人里面一眼就看到珍妃,因为这个姑娘简直太出色了。于是光绪傻呆呆地拿着一个玉如意,犹豫不决。因为这个玉如意递到谁手里,谁就是皇后了。而实际上,慈禧早就提前把意图给光绪说得很清楚了。因为慈禧是自己的“亲爸爸”(满语“母亲”),自己没办法,必须听她的。所以当他走到珍妃面前的时候,光绪突然间变得非常伤心,他觉得作为一个皇帝,连自己的婚姻都不能左右,因此感到很伤感。就在这个时候,熟知慈禧意图的李莲英连忙走了过去,猛地搀扶了光绪一下。光绪一下子就回过神来,只好由着李莲英一直搀到隆裕面前,无奈之际,只好将玉如意交到了隆裕手里。这样,隆裕就成了光绪的皇后。
二、光绪的婚姻(2)
皇后选定了,剩下就是要选出两个妃子。李莲英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为了还珍妃父亲的这个人情,李莲英在慈禧面前大力鼓动,于是慈禧同意将珍妃和瑾妃一起带到了宫里。
关于这件事情,除了爷爷的叙述之外,在《旧宫太监唐冠卿所言》里有这样一个版本:光绪十三年冬,慈禧为德宗(即光绪。编者注)选后,在保和殿被召见备选的各大臣少女进内依次排立,应选者五人,首列那拉氏,督统桂祥女,慈禧之侄女也(即隆裕),次为江西巡 抚德馨之二女,末列为礼部左侍郎长叙之二女(即珍妃姐妹)。当时太后上座,德宗侍立,荣寿固伦公主及福晋命妇立于座后,前设小长桌一,上置镶玉如意一柄,红绣花荷包二对,为定选证物。清例选后中者,以如意予之,选妃中者,以荷包予之。太后手指诸女语德宗曰:“皇帝谁堪中选,汝自裁之,合意者即授以如意可也。”德宗对曰:“此大事当由皇爸爸主之(据宫内太监云,当时称谓如此),子臣不能自主。”太后坚持令其自选,德宗乃持玉如意趋德馨二女前,方欲授之,太后大声曰:“皇帝!”并以口暗示其首列者(即慈禧侄女)。德宗愕然,既乃悟其意,不得已将玉如意授其侄女焉。太后以德宗在意德氏女,即选入妃嫔,亦必有夺宠之忧,遂不容其续选,匆匆命公主各授荷包一对于末列二女,此珍妃姐妹之所以获选也,此后德宗偏宠珍妃,与隆裕感情日恶,其端实肇于此。
虽然两种说法有少许不一致的地方,但是有一个结果却很明确:因为选妃,光绪心里非常憋闷,大婚以后好长时间心里不痛快,不跟皇后同床。据后来隆裕对我爷爷说,当时在洞房里,心情坏到极点的光绪一下扑在表姐隆裕的怀里,号啕大哭,并对隆裕说:“姐姐,我永远敬重你,可是你看,我多为难啊。”
虽然光绪还是把隆裕当作自己的表姐,但是隆裕跟光绪的想法却完全不一样。因为隆裕觉得,虽然我是你的姐姐,但是命中注定我是你的妻子,你是我的丈夫,这是谁也违抗不了的现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隆裕从小受到家族的教育,是一个非常知书达理的人。这种情况下她也只有认命了。
可是这件事情给光绪和慈禧造成了很大的隔阂,并且由于政治上的倾向不同,这种隔阂日益加深。到后来,因为慈禧的关系,光绪就变得非常不喜欢这位表姐了。
爷爷说:“这样大概过了半年的时间,光绪一直心灰意冷,对皇后和两位妃子都非常冷淡。但是在后来的接触中,突然发现珍妃不是一般的人,非常聪明,并且有政治远见,非常符合他的一些想法,所以光绪就非常喜欢珍妃。因为刚开始光绪对珍妃的喜欢只是看到珍妃长得非常漂亮,加上隆裕做了皇后,心里不痛快,也就一直没有接近珍妃。但是后来发现这个珍妃远不是漂亮能形容的。有一次,光绪和珍妃在花园里散步,珍妃的一番话让光绪觉得自己重新找到了希望。他觉得珍妃很有头脑,从小受到非常好的教育,也是一个政治才干非常突出的女人,并且非常会来事,所以对珍妃的爱就加了几分。”
“在这个过程中,慈禧也看到光绪并不喜欢隆裕,但是慈禧心里明白,不管你光绪喜欢不喜欢,事实都已经定了,并且她相信早晚光绪和隆裕的感情会培养起来,所以她也不在意。但后来,慈禧在接触中也发现珍妃的确是一个非常聪明漂亮的人,一时之间,好像找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影子,因此,慈禧也非常喜欢珍妃,并愿意接近珍妃。宫里因为慈禧和光绪的意见在这个方面达到了统一,也一时之间表现得非常和睦。除去慈禧对珍妃的喜爱外,慈禧也想利用珍妃的能力和光绪对珍妃的喜爱,去为光绪做工作,达到“母子”政治上的一致。因此,慈禧召见珍妃,让珍妃辅助皇后和皇帝。但是慈禧没想到,珍妃在接受了她的旨意后,和光绪聊天的时候竟然撞出了火花。珍妃看到了大清的落后,她觉得光绪作为一个皇帝,应该重振大清江山。因为当时珍妃的父亲跟很多外国使节的关系非常好,她从小就接受了很多西方的思想。所以就给光绪灌输了很多西方思想。这一次谈话,不但使光绪了解了很多宫外的事情,振奋了不少精神,同时,他和慈禧的分歧也就越来越大。虽然光绪万分珍惜珍妃,但这个时候慈禧已经非常生气了。本来她想让珍妃去做光绪的工作,让皇上和皇后的关系有所转机,但没想到会出现这种情况。”
“偏偏隆裕皇后是一个旧时代的女人,学的是贤淑之道,欠缺的是政治远见,比起珍妃来就差得更多了。这样一来,慈禧不但没促成光绪和隆裕,反而更让光绪冷落了隆裕。于是后来就有了珍妃是个小妖精的说法。”
据我爷爷说,在这种情况下珍妃曾经怀过孩子。但是就在珍妃怀孕大约三个月的时候,他们与慈禧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不好,还产生了比较大的冲突,珍妃顶撞了慈禧,于是慈禧就派人打了珍妃,光绪一看情况不好,马上给慈禧跪下,并且告诉慈禧,珍妃已经怀孕了。这消息当然不是慈禧期望的,因为当年把隆裕嫁给光绪的时候,对隆裕的期望值是非常大的,据说还在懿旨中讲明:“他们的儿子就是将来皇位的继承人。”希望达到她“把大清皇帝的血统与自己家族叶赫那拉氏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目的。但是这时候已经晚了,珍妃由于怀孕被打,最后又惊又吓就流产了。后来又因为一些事情,把珍妃打入了冷宫,一直到慈禧出逃的时候,珍妃死亡。
三、关于隆裕
别人都轰轰烈烈,别人都永垂千古,但是隆裕却不能。因为签订大清退位诏书的人就是隆裕。爷爷说:“后来也有人把隆裕说成是一个大奸大恶的人,说她陷害珍妃,说她心胸狭窄,这是非常不对的,也委屈了隆裕。不过说起隆裕来,很多后人都觉得这段历史对于隆裕是不公平的。因为在慈禧和光绪之间,隆裕成了一个牺牲品。”我也非常相信爷爷的描述。
对我的姑奶奶隆裕,在《清史稿·后妃传》里,只有这样寥寥数语的记载:“德宗孝定 景皇后,叶赫那拉氏,都统桂祥女,孝钦显皇后侄女也。光绪十四年十月,孝钦显皇后为德宗聘焉。十五年正月,立为皇后。二十七年,从幸西安。二十八年,还京师。三十四年,宣统皇帝即位。称‘兼祧母后’,尊为皇太后。上徽号曰隆裕。宣统三年十二月戊午,以太后命逊位。越二年正月甲戌,崩,年四十六。上谥曰:孝定隆裕宽惠慎哲协天保圣景皇后,合葬崇陵。”
很显然,在这部历史的记载里只说了她几件事,是慈禧的侄女,光绪的皇后,溥仪的皇额娘,下了宣统退位诏书。而这其中,几乎没有一件事是涉及她这个人本身的,全是作为其他人的附属。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而相比之下,珍妃就比她“幸运”得多了。历史里这样写:“恪顺皇贵妃,他他拉氏,端康皇贵妃女弟。同选,为珍嫔。进珍妃。以忤太后,谕责其习尚奢华,屡有乞请,降贵人。逾年,仍封珍妃。二十六年,太后出巡,沈于井。二十七年,上还京师。追进皇贵妃。葬西直门外,移崇陵。追进尊封。”在历史上,对珍妃的叙述已经表现得很清楚,起码说了她和慈禧之间的矛盾,以及她死的事,加上光绪对她的思念。由此不难看出,当时作为那个朝代的皇后,隆裕的苦衷是别人根本体会不到的。
当然除了正史,更有野史描述珍妃这个美丽的妃子。人们在各种小说、戏剧里,不断地悲叹珍妃和光绪的爱情悲剧,说珍妃如何美丽聪明,勇敢坚强,而光绪是如何英明睿智,大志不遂。在他们的故事里,慈禧永远是棒打鸳鸯和扼杀改革的魔鬼,而隆裕作为皇后,作为慈禧的侄女,则是善妒,爱打小报告,爱陷害珍妃……她是一个彻头彻尾令人痛恨的奸险角色。正因为有了珍妃,所以毁了隆裕,在整个历史当中,隆裕只是一个陪衬,人们可以说珍妃的悲剧,但是隆裕的悲剧谁关心过呢?在历史沉淀这么多年以后,还是有人不了解真相,所以我爷爷对这件事情也感到非常气愤。
爷爷说:“事实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隆裕虽然长相不如珍妃,但是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么坏。她在家时就对我们弟妹们很好,她很和善,样子有点忧郁,一点傲慢的意思都没有。后来进了宫,她就更加忧郁了。但是她还是对人很和善,别人觐见时向她问候或者致意,她总是以礼相待,从不多说一句话。慈禧和光绪接见其他人时,隆裕也总是陪伴在场,但她坐的位置却与他们有一点距离。有时候她从外面走进慈禧和光绪所在的大殿,便站在后面一个不显眼的地方,侍女站在她左右。这个时候有人会给她让出位置来,但她还是不愿意在更多人面前说话。她总是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退出大殿或者到其他房中。每到夏天,隆裕总是孤独地在侍女的陪伴下漫无目的地散步,她脸上常常带着和蔼安详的表情,她总是怕打扰别人,也从不插手任何事情。到了冬天,她也是在身边宫女的陪伴下写写书法,或者做点其他事情。就是这么一个与世无争的人,在死后人们还对她妄加指责,把慈禧与珍妃的矛盾说成是她挑拨的,这是不对的。”
我也曾经怀疑,在清宫那么激烈的纷争中,作为一个与世无争的人,隆裕是怎么活下来的。后来在德龄写的书里,我也曾经看到过这样的说法:“皇后总是话不多,每天早上她都是第一个到太后寝宫问安,并告诉我们怎么讨太后欢心。一次太后早晨起来发脾气,她告诉我说只有我才能让太后情绪好起来,因为太后最喜欢我了。我们吃完饭后到皇后那里去,她总是问我们吃好了吗?并且会时常赏赐我们一些小东西。”看来隆裕就是一个这样的人,但是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无端的指责呢?
在今天看来,隆裕真正是清朝历史上的一个悲剧人物。当年无辜地被选进了宫,无辜地嫁给了皇帝,又无辜地被皇帝讨厌。在后来我也曾经看到这样的记载:光绪其实脾气很毛躁,对慈禧又不敢出怨言,就把怒火都发在皇后的身上,动不动就踢飞自己的鞋子,还有一次把死猫放进了隆裕的被子里,吓得隆裕大病一场。至于这个说法是不是这样,到底是传说还是杜撰,我不是很清楚,但是隆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她身边的人和见过她的人都很清楚。
在爷爷晚年,他曾经多次谈到自己的这位姐姐,说隆裕的一生都是悲剧:年轻的时候没有得到爱情,被皇帝冷落。年纪大了以后,竟然成为亲手签定“退位诏书”的人。因为这件事情,隆裕一直落落寡欢,痛恨大清江山葬送到了自己的手中。因此,隆裕是在郁闷当中走完自己的这一生的。所以后来我爷爷非常痛恨袁世凯,认为是袁世凯骗走他姐姐的生命,让他姐姐成为历史的罪人。
四、慈禧与光绪的死(1)
对于慈禧和光绪的死,一些历史学家研究了很多年,但是所有的说法都还没有成为定论。所以历史上也把光绪的死定为一个疑案。
在爷爷的记忆里,那是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1908年11月14日)的傍晚,年仅38岁的光绪皇帝,躺在冰凉寂静的中南海瀛台涵元殿,离开了人间。
世上的事情竟是如此凑巧,就在光绪病危之际,慈禧也已病入膏肓。但是由于她秉性刚顽,神志却非常的清醒。她感到了光绪帝的病情已显露出危机的迹象时,就已经考虑为光绪帝立嗣之事,她接纳了军机大臣世续和张之洞的意见,立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为嗣,任命载沣为摄政王。于十月二十日(11月13日)连发三道上谕:“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著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 “醇亲王载沣为摄政王”、“谕军机大臣等,朝会大典、常朝班次,摄政王著在诸王之前”。而根据史料的记载,光绪在这一天已经神志昏迷了,而慈禧还是能神志非常清醒,完全没有死亡的迹象,所以说慈禧害死光绪的事情完全是一些人杜撰出来的。但是也就在这一天,慈禧开始发病。
第二天,光绪死去。“上疾大渐,酉刻崩于瀛台之涵元殿”。而这个时候,慈禧又连发三道懿旨:“摄政王载沣之子傅仪著入承大统为嗣皇帝”、“溥仪承继毅皇帝为嗣,並兼承大行皇帝祧”、“嗣皇帝尚在冲龄,正宜专心典学,著摄政王载沣为监国。所有军国政事悉秉予之训示,裁度施行。”慈禧在两天内选择了溥仪作为下一任皇帝的接班人。在我们家,大家都认为慈禧就是一个操劳的命,所以在临死之前还是为后来的清王朝做了选择。
就这样,光绪与慈禧在不到二十四小时内相继死去,而生前“母子”二人的关系又是那样的对立和微妙,不仅是清代历史上所未有的,也是中国历史上所罕见的。所以当消息传出的时候,中外震惊。随后各种评论和猜测也随之而来,许多人都怀疑光绪不是自然死亡,而是被人杀害。尤其光绪比慈禧年轻却死在慈禧前,“猝死”的起因更引发出种种传闻。由于很多人都说由于慈禧和光绪在政治上的看法不一样,慈禧反对变法,因此,在变法开始的时候,由于袁世凯的出卖,让慈禧抓住了口实,所以慈禧有了杀害光绪的想法。
人们普遍认为,年纪轻轻的光绪反而死在了74岁的慈禧的前面,而且只是差一天,这不是巧合,而是处心积虑的谋害。于是,光绪被人谋害致死的种种说法也就由此产生了。爷爷非常不能理解慈禧将光绪害死的说法,他非常清楚,光绪的病已经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