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不知道会被人笑话的700个熟语典故-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且N遥课易呱锨叭ィ盟强纯次业墓Ψ颉!甭持巧钭呱锨安坏人强拷陀医欧善穑幌掳牙钏奶呓嘟讶ィ湃幼撸持巧钣制鹱蠼牛颜湃蔡呓朔嘟选:竺娴幕旎炜吹秸庵智樾危枷诺媚康煽诖簟

后来人们用“不三不四”来指不像这也不像那,不像样子,不正派。在形容人时多指人的品行不正派。

■ 草菅人命

典出《汉书?贾谊传》:其视杀人,若艾草菅然。

西汉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贾谊深受汉文帝的信任,汉文帝赏识他的才学,要他担任梁王刘揖的太傅。在这期间,贾谊上书汉文帝,写了著名的《陈政事疏》,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并详细地分析了教育太子的重要性。

贾谊写道:“夏、殷、商三代之所以能够长治久安,就是因为对太子的教育采用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法。辅导皇子,教他读书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教他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而秦朝却不是这样,秦朝命赵高做胡亥的师父,赵高传授给胡亥的是严刑酷狱,所学的不是杀头割鼻子,就是满门抄斩。所以,胡亥一当上皇帝,就乱杀人,看待杀人,就好像看待割茅草一样,不当一回事。这难道只是胡亥的本性生来就坏吗?不是的,他所以这样,是赵高教导的那一套是违背情理的。”

后来,贾谊到梁国上任担任太傅,悉心辅导梁王。他的这段精彩的论述就此留传了下来,“草菅人命”后来常指统治者轻视人命,任意杀害。现在常指仗势行凶,不顾别人死活,亦作“草芥人命”。

■ 草木皆兵

典出《晋书?苻坚载记》:坚与苻融登城而望王师,见部阵齐整,将士精锐;又北望八公山上草木,皆类人形,顾谓融曰:“此亦勍敌也,何谓少乎!”怃然有惧色。

东晋时,秦王苻坚亲自率领九十万大军,去攻打晋国。晋国派大将谢石、谢玄领八万兵马迎战。苻坚很傲慢,根本没把力量悬殊的晋军看在眼里。

可是,谁料到苻坚25万先头部队的前锋同晋军首战便被打败,损失惨重,大将被杀,士兵死伤万余。秦军的锐气大挫,军心动摇,士兵惊恐万状,纷纷逃跑。苻坚慌了手脚,他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阵容严整,士气高昂,连晋军驻地八公山上的草木,也影影绰绰像是满山遍野的士兵,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接着,在淝水决战中,秦军被彻底击溃,损失惨重,秦王苻坚自己受伤,弟弟苻融也阵亡了。苻坚仓皇而逃,他听到风声鸟声也以为是敌人追兵又到了。

“草木皆兵”形容人在十分惊恐之时,稍微有些风吹草动,便紧张害怕得要命。现在,“草木皆兵”常用来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 朝三暮四

典出庄周《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战国时代,宋国有一个人喜欢养猴子,大家都称他为狙公。狙公懂得猴子的心理,猴子也能听懂他的话。

这个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没过多久,老人变贫穷了,所以他想减少猴子的食物,于是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今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栗子,晚上给你们四颗栗子,可以吗?”

猴子们听了,一个个就开始吱吱大叫,好像非常不愿意似的。老人一看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那么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再给你们三颗,这样该可以了吧?”

猴子们一听,早上的栗子又由三个变成了四个,跟以前一样,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朝三暮四”原指使用骗术欺骗人。现在,作为一个成语,“朝三暮四”常比喻人的行为变化之快,也用来形容数目之多。

四字篇 第三章(1)

■ 车水马龙

典出《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仓头衣绿褠,领袖正白,顾视御者,不及远矣。

汉光武帝的皇后马氏知书识理,经常阅读《春秋》《楚辞》等著作。汉章帝刘煌即位后,马皇后被尊为皇太后。不久,一些大臣建议对皇太后的弟兄封爵。马太后遵照已去世的光武帝有关后妃家族不得封侯的规定,明确地反对这样做,她说:“马家的舅父,已经很富贵了。我身为太后,每天节衣缩食,让左右的宫妃也尽量俭朴。我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下边做个样子,让外亲见了好反省自己。可是,他们不但不好好反省,反而笑话我太俭省。前几天我路过娘家住地濯龙园的门前,见从外面到舅舅家拜访的,车子像流水那样不停地驶去,马匹来来往往就像是一条游龙。他们家的佣人,穿得整整齐齐,领和袖雪白,再看看我们的车上,比他们差远了。他们只知道自己享受荣华富贵,根本不为国家忧愁,我怎么能同意给他们加官进爵呢?”

现在,人们仍然用“车水马龙”来形容车马往来,络绎不绝的场景。

■ 车载斗量

典出《三国志?吴志?吴主传》:遣都尉赵咨使魏。”裴松之注引《吴书》:“如臣之比,车载斗量,不可胜数。

三国时吴国有一个人叫赵咨,他博学多识,同别人谈论时反应敏捷,极有辩才。孙权当吴王后,把赵咨提拔为中大夫,有一次,吴王派他出使魏国。

曹丕轻视东吴,接见赵咨时态度傲慢地问道:“吴王孙权有学问吗?他害怕魏国吗?”赵咨回答道:“吴王拥有万艘航行在江上的战船,还有百万披坚执锐的军队,任用贤能之人,刻意筹划,励精图治。只要有空闲时间就博览诗书、传记、历史,以充实自己。至于说到怕不怕,吴国拥有雄兵百万,又有长江、汉水为天险,为什么要害怕魏国呢?”赵咨一席从容的对答,使曹丕十分叹服,不得不改用比较恭敬的口气问:“像先生这样有才能的人,东吴有多少?”

赵咨答道:“聪明而有突出才能的,不下八、九十人,像我这样的,那简直是用车装,用斗量,数也数不清!”

“车载斗量”指用车载,用斗量,形容数目许多,不足为奇。现在,“车载斗量”作为一个成语依然用来表示事物数量很多。

■ 乘龙快婿

典出《列仙传》:箫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有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公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故秦人为作凤女祠于雍宫中,时有箫声而已。

相传春秋时代,秦穆公有个小女儿叫弄玉。弄玉公主聪颖绝伦,她经常一个人呆在深宫里,品笛吹笙。

有一天夜里,公主在月光下赏月,倚著栏杆吹起笙来。这时似是有一阵袅袅的仙乐,在和着公主的玉笙。一连几夜,都是如此。穆公便派大将孟明根据公主所说的方向去寻访吹箫的人。这个人原来是一个青年隐士,名叫萧史。后来,萧史和弄玉结成夫妻,从此萧史就教弄玉吹箫学凤的鸣声。学了十几年,弄玉吹出的箫声就和真凤凰的叫声一样,甚至把天上的凤凰也引下来了,停在他们的屋子上。

一天晚上,奏完笙箫之后,萧史对公主说:“我很怀念华山幽静的生活。”公主也说:“这宫廷生涯,我压根儿就厌烦,我愿意与你去同享山野的清静。”从此二人便隐居在华山的中峰之上。有一天,弄玉带着玉笙乘上彩凤,萧史带上玉箫跨上金龙,一时间龙凤双飞,升空而去。当时的人们便把萧史称为乘龙快婿。

四字篇 第三章(2)

现在,“乘龙快婿”作为一种褒义的说法,经常用来称赞别人家的女婿,指别人家找到了一位才貌双全的好女婿。

■ 出尔反尔

典出战国?孟轲《孟子?梁惠王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邹国与鲁国发生了冲突,邹穆公对孟子说:“这次冲突,邹国有三十三名官吏被杀,老百姓却丝毫不为他们的死而难过,真是可恨!杀了他们吧,杀不了那么多,不杀他们吧,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却不出手营救,对这样的百姓该怎么办呢?”

孟子对邹穆公说:“这不能怪罪百姓。当年饥荒,邹国百姓饿死无数,您的粮仓却堆满了粮食,库房中装满了财宝,这不能怪您,全怪那些官吏。他们非但没报告灾情,还残害百姓,曾子曾说过:‘当心!当心!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就怎么对待你!’现在,您能明白百姓为何不营救那些被杀的官吏了吧?”

后来人们用“出尔反尔”形容你怎样做,就会得到怎样的后果。现常指人的言行变化无常,前后不一致。

■ 出类拔萃

“拔”是超出,“类”指同类,“萃”指草丛,同类丛聚。

典出《孟子?公孙丑上》:出于其类,拔乎其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

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他继承了孔子的学说,是战国时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他对孔子非常推崇。

有一天,孟子的学生公孙丑问孟子:“老师,古代的伯夷、伊尹同孔子差不多吧?”孟子说:“孔子的学生有若曾这样说过:‘如果将孔子和寻常的百姓比,那正像麒麟同其他走兽比,凤凰同其他飞鸟比,泰山同其他小石堆比,河海同水洼细流比。圣人和其他人也是同类,但圣人已远远超出、高过其他人了。自有人类以来,道德、学问没有胜过孔子的。’”这就是说,自古贤人都是与众不同的,而孔子又是一个更加突出的人才,比伯夷、伊尹强多了。

“出类拔萃”一成语便出于此,指超出同类之上,多指人的品德才能。作为褒义词,经常用于人或事物。

■ 楚楚可怜

典出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高世远时亦邻居,语孙曰:“松树子非不楚楚可怜,但永无栋梁用耳。”

东晋时,太原中都人孙绰,曾任永嘉太守等职,住在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孙绰作《遂初赋》明志,在畎川建房隐居,他曾感慨说:“人生到此,应该知足了。”他在厅前种了一棵松树,并经常亲自给松树培土、浇灌。

邻居高世远对孙绰说:“小松树不是不‘楚楚可怜’,但是永远不能用作栋梁啊。”孙绰回答说:“枫树、柳树虽然粗得合抱都抱不过来,又能派什么用场呢?”——枫树和柳树的材质不够坚硬,不宜用作建筑。

“楚楚可怜”原指小树娇媚可爱,后来专门形容少女身材婀娜,面容娇美可爱的样子。

■ 春风得意

典出唐?孟郊《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朝时有一个著名的诗人,名叫孟郊,他是河南洛阳人。孟郊的经历很不如意,他曾两次考进士都没有考中,直至第三次才考上,那时他已经五十多岁了,穷困的生活磨掉了他的气度,考中进士之后,他才开朗起来,他高兴地写了一首《登科后》的绝句,表达他当时的愉悦心情,其中有句云:“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意思是我兴高采烈的骑了马儿奔驰在春风里,一天的时间就把长安的花儿看完了。

“春风得意”旧指考中进士后的得意心情。现在,人们就用“春风得意”来形容如愿以偿,心情欢畅的样子。

四字篇 第四章(1)

■ 唇亡齿寒

典出左丘明《左传?僖公五年》: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春秋时代,中原地区的诸侯国除了著名的五霸外,还有数不清的小国。虞国和虢国就是其中的两个小国。一次,晋献公再次向虞国借路去攻打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向虞公进谏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一旦灭亡,虞国必定会跟着被灭掉。晋国的野心不可助长,外国的军队不可以被允许随便过境。借路给晋国一次就算是过分了,怎么可能有第二次?俗话说,‘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这话说的正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啊。”虞公没有听从宫之奇的劝告,答应了晋国使者借路的要求。宫之奇就带领他的家族离开了虞国,并说:“虞国不能举行年终的腊祭了。这一次虞国就灭亡了,晋国用不着再发兵了。”

现在,人们多用“唇亡齿寒”来形容国家、人际之间的利害关系。

■ 绰绰有余

典出《孟子?公孙丑下》: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战国时期,齐国大夫坻蛙辞去灵丘县令到国都担任谏官,他做了好几个月的谏官,却从来没有向齐王劝谏过。孟子对坻蛙说:“谏官是要求进言的官,你做了几个月的谏官,却始终没提过建议,看来你不适合做这样的官。”

坻蛙听了孟子的话心里很不好受,觉得自己没有尽到职责,于是向齐王辞去了谏官的职位。后来,其他人纷纷议论说:“孟子倒是屡次向齐王进谏,可是齐王都不采纳,他却不走,他对坻蛙说那些话是嫉妒他吗?”

孟子满不在乎地说:“我无官无职,又无进言的职责,我的进退不是随心所欲吗?”

现在,“绰绰有余”与最初的意思有了一些出入,用来形容数量远超过了所需求,很富裕。

■ 打草惊蛇

典出宋?郑文宝《南唐近事》:鲁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蛇惊。”为好事者口实焉。

南唐时,王鲁任当涂县县令。此人在扩充自己的钱财上很是下功夫。

一天,正赶上县里的一些官员和老百姓,联名向他投诉县里的主簿徇私舞弊、贪赃枉法。王鲁接到案子,把状子从头到尾只是粗略看了一遍,这一看不打紧,却把这个王鲁县令吓得心惊肉跳,浑身上下直打哆嗦,直冒冷汗。原来,老百姓在状子中所列举的种种犯罪事实,全都和王鲁自己曾经干过的坏事相类似,而且其中还有许多坏事都和自己有牵连。他十分害怕,就在状子上批了八个字:“汝虽打草,吾已蛇惊”。意思是,你们虽然只是打草,我已经像伏在草中的蛇一样,感到心惊。

他越想越感到事态严重,越想越觉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继续控告下去,马上就会控告到自己头上了,写罢批文,他手一松,瘫坐在了椅子上。

“打草惊蛇”现在多比喻做事泄密而惊动对方。

■ 大发雷霆

典出《三国志?吴书?陆逊传》:今不忍小忿而发雷霆之怒。

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建都建业(今江苏南京)。当时,曹魏的执政者是魏明帝曹睿。曹睿是个荒淫无度又无能的人,曹氏政权已失去了曹操、曹丕时的气势。魏国的辽东太守公孙渊见此情景,便暗地里与孙权结成同盟,但辽东和建业离得远,公孙渊担心一旦被魏国攻打,远水救不了近火,和吴国结盟并非是好办法,于是又背弃盟约,杀了吴国使臣。

四字篇 第四章(2)

消息传到东吴,孙权暴跳如雷,打算讨伐公孙渊。名将陆逊上书阻止,他说:“公孙渊背弃盟约,杀我使臣,确实令人气愤。但是现在天下风云变幻,如果不忍小愤而发雷霆之怒,恐难实现夺取天下的愿望。我听说,想干大事,统一天下的人是不会因小失大的。”孙权觉得有道理,就取消了讨伐公孙渊的计划。

“大发雷霆”现常用来比喻火气很大,大声斥责。

■ 大腹便便

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边韶传》:韶口辩,曾昼日假卧,弟子私嘲之曰:“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

东汉汉桓帝时候,有一位教书先生叫边韶,字孝先,他很有文采,在没当官之前,他曾教过几百名学生。

边韶教书时,尽心尽力,但他有一个小毛病,喜欢打瞌睡,因为他身子胖,肚皮有些大,所以行动不灵活,平时总是懒洋洋的样子。学生们看了就经常暗地里笑他。

有一天,边韶讲书讲累了,就叫学生们自己去背书,他躺在木床上一会就睡着了。他的学生就私下编了句顺口溜嘲笑他:“边孝先,腹便便;懒读书,但欲眠。”意思是:边孝先是个大肚皮,懒得读书,只想睡觉。

边韶醒来后,听了这个顺口溜,觉得很有意思,于是马上编了几句顺口溜作答:“边为姓,孝为字。腹便便,王经笥。便欲眠,思经事。寐与周公通梦,静与孔子同意。师而可嘲,出何典记?”它的意思是:边是我的姓,孝是我的字,大肚皮,是装着五经的竹箱子。我喜欢睡觉,去思考五经的事。睡梦中可以会见周公旦,安静时可以与孔子有相同的心意。你们嘲笑老师,这规矩出自哪家?

“大腹便便”现在有时用来比喻人的某种丑态,含有贬意。

■ 大逆不道

典出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今项羽放杀义帝于江南,大逆无道。

秦朝灭亡后,汉王刘邦和楚霸王项羽争夺天下。一次,汉军和楚军在广武对阵,双方相持不下。项羽要求同刘邦单独决斗,刘邦不同意。他运用计谋,历数项羽十大罪状。

刘邦对项羽说:“你有十大罪状。第一,我开始与你都受命于楚怀王,约定先定关中的为王。但是我先定关中后你却负约,让我到巴蜀去当汉王,你自己称王;第二,你在去救援赵军途中,假借王命杀死上将军宋义,自称上将军。第三,你违抗楚怀王命令,擅自率兵入关。”接着,刘邦又揭露项羽烧毁秦宫、掘开秦皇坟墓,搜刮财物,杀死投降的秦王子婴,活埋二十万秦国百姓,杀害义帝等罪状。

在讲到第十条罪状时,刘邦加重了语气大声说:“你身为臣子,却杀了君主,滥杀已经投降的秦王子婴等人,为政不平,对订立的约定不讲信义,为天下所不容,属于重大的叛逆。你犯下如此十条大罪,你还有什么面目向我挑战!”

项羽听了刘邦的话,勃然大怒,命令弓箭手向刘邦放箭。结果,一箭射中刘邦前胸,汉军只好退兵。

“大逆不道”就是由此而来的,封建时代指犯上、作乱等重大罪行,现指不合某种观念和道德标准的行为。亦作“大逆无道”。

■ 大器晚成

典出《三国志?魏书?崔琰传》:琰从弟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琰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文人小说下载

崔琰,东汉末年清河东武城人。他从小爱好击剑,练得一身好武艺。后来又苦读诗书,学识丰富。大将军袁绍知道他文武双全,封他当了骑都尉。袁绍兵败官渡之后,曹操起用崔琰,曹氏立国后,崔琰做了尚书,他为人正直,并且擅长识别人才,爱惜人才。

崔琰有个堂弟,叫崔林。崔林年轻的时候,名气不大,大家都瞧不起他,即使是亲戚们也都轻视他。只有崔琰经常说:“崔林这个人是有希望的。正如老子说,大的器物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加工才能做成,崔林将来必定会成大器的。”后来,崔林果然成为栋梁之才。

“大器晚成”原意是指贵重的器物需要长期的雕琢才能制成。现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也用作对长期不得志的人的安慰话。

■ 大义灭亲

“大义灭亲”原指为君臣大义而绝父子的私情。

典出左丘明《左传?隐公四年》:君子曰:“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春秋时期,卫国的州吁兴兵叛乱,卫国大夫石碏之子石厚与其狼狈为奸,一起杀掉了卫国君主卫桓公,自立为王。

然而,石碏为人正直,他对儿子与州吁谋反弑君的行为极其愤怒。他趁石厚请他参政,假意献计说,“新主即位,如果能得到周王赐封,国人会更加拥护。现在陈国国君很受周王赏识,你应该和新主一同去陈国,请陈桓公朝周王说情,周王便会见你们。”石厚十分高兴,便备厚礼赴陈,求陈向周王通融。

在石厚与州吁去拜见陈桓公的时候,石碏派出左宰(官名)丑杀州吁于濮,家臣羊肩杀石厚于陈。

后来人们用“大义灭亲”来形容为维护正义,对违反祖国、人民利益的亲属不徇私情,依法制裁。

四字篇 第五章(1)

■ 当头棒喝

“当头棒喝”是佛教语。

典出宋?释普济《五灯会元?黄檗运禅师法嗣?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竖起拂子,僧便喝,师便打。

初入佛门的和尚,问义玄禅师:“什么是佛法大意?”,义玄禅师便竖起拂尘,这和尚因为害怕挨打便喊叫起来,禅师便打了这个和尚。又一初入佛门的和尚,也问义玄禅师:“什么是佛法大意?”禅师也竖起拂尘,这和尚就叫喊,禅师就喝止他,这和尚还要辩解,禅师便又打了这和尚。

禅师的目的,是考验对方对佛教的虔诚和领悟程度,告诫对方一定要自己悉心去苦读深究,弄清佛法的奥妙。禅师的这种古怪的传教方法,后来便被佛门采用流传。

后来便形成了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用棒迎头一击或大喝一声的仪式,称之为“当头棒喝。”

■ 盗亦有道

典出《庄子?外篇?胠箧第十》: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盗拓,相传他是春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