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鲁迅-第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连溪水,堤边垂柳,弄风袅袅拂溪桥,路畔闲花,映日丛丛遮野渡。那四个兄弟望
见庄舍远不出五里田地,天色正晡,同入个树林中亸了,待晚西却行到那马家门首
去。……
《京本通俗小说》不知本几卷,今存卷十至十六,每卷一篇,曰《碾玉观音》,
曰《菩萨蛮》,曰《西山一窟鬼》,曰《志诚张主管》,曰《拗相公》,曰《错斩
崔宁》,曰《冯玉梅团圆》等,每篇各具首尾,顷刻可了,与吴自牧所记正同。其
取材多在近时,或采之他种说部,主在娱心,而杂以惩劝。体制则什九先以闲话或
他事,后乃缀合,以入正文。如《碾玉观音》因欲叙咸安郡王游春,则辄举春词至
十余首:
山色晴岚景物佳,暖烘回雁起平沙,东郊渐觉花供眼,南陌依稀草吐芽。
堤上柳,未藏鸦,寻芳趁步到山家,陇头几树红梅落,红杏枝头未着花。
这首《鹧鸪天》说孟春景致,原来又不如仲春词做得好:
…………
这三首词,都不如王荆公看见花瓣儿片片风吹下地来,原来这春归去是东风断
送的。有诗道:
春日春风有时好,春日春风有时恶, 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
落。
苏东坡道,不是东风断送春归去,是春雨断送春归去。有诗道: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 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
家。
秦少游道,也不干风事,也不干雨事,是柳絮飘将春色去。有诗道:
三月柳花轻复散,飘扬淡荡送春归, 此花本是无情物,一向东飞一向
西。
…………
王岩叟道,也不干风事,也不干雨事,也不干柳絮事,也不干蝴蝶事,也不干
黄莺事,也不干杜鹃事,也不干燕子事,是九十日春光已过春归去。曾有诗道:
怨风怨雨两俱非,风雨不来春亦归, 腮边红褪青梅小,口角黄消乳燕
飞,
蜀魄健啼花影去,吴蚕强食柘桑稀, 直恼春归无觅处,江湖辜负一蓑衣。
说话的因甚说这春归词?绍兴年间,行在有个关西延州延安府人,本身是三镇
节度使咸安郡王,当时怕春归去,将带着许多钧眷游春,……
此种引首,与讲史之先叙天地开辟者略异,大抵诗词之外,亦用故实,或取相
类,或取不同,而多为时事。取不同者由反入正,取相类者较有浅深,忽而相牵,
转入本事,故叙述方始,而主意已明,耐得翁之所谓“提破”,吴自牧之所谓“捏
合”,殆指此矣。凡其上半,谓之“得胜头回”,头回犹云前回,听说话者多军民,
故冠以吉语曰得胜,非因进讲宫中,因有此名也。至于文式,则与《五代史平话》
之铺叙琐事处颇相似,然较详。《西山一窟鬼》述吴秀才一为鬼诱,至所遇无一非
鬼,盖本之《鬼董》〔10〕(四)之《樊生》,而描写委曲琐细,则虽明清演义亦
无以过之,如其记订婚之始云:
……开学堂后,有一年之上,也罪过,那街上人家都把孩子们来与它教训,颇
有些趱足。当日正在学堂里教书,只听得青布帘儿上铃声响,走将一个人入来。吴
教授看那入来的人:不是别人,却是十年前搬去的邻舍王婆。原来那婆子是个“撮
合山”,专靠做媒为生。吴教授相揖罢,道,“多时不见。而今婆婆在那里住?”
婆子道,“只道教授忘了老媳妇,如今老媳妇在钱塘门里沿城住。”教授问,“婆
婆高寿?”婆子道,“老媳妇犬马之年七十有五。教授青春多少?”教授道,“小
子二十有二。”
婆子道,“教授方才二十有二,却像三十以上人,想教授每日价费多少心神;
据我媳妇愚见,也少不得一个小娘子相伴。”教授道,“我这里也几次问人来,却
没这般头脑。”婆子道,“这个‘不是冤家不聚会’。好教官人得知,却有一头好
亲在这里,一千贯钱房计,带一个从嫁,又好人才,却有一床乐器都会,又写得算
得,又是唓嗻大官府第出身,只要嫁个读书官人。教授却是要也不?”教授听得说
罢,喜从天降,笑逐颜开,道,“若还真个有这人时,可知好哩!只是这个小娘子
如今在那里?”……
南宋亡,杂剧消歇,说话遂不复行,然话本盖颇有存者,后人目染,仿以为书,
虽已非口谈,而犹存曩体,小说者流有《拍案惊奇》《醉醒石》〔11〕之属,讲史
者流有《列国演义》《隋唐演义》〔12〕之属,惟世间于此二科,渐不复知所严别,
遂俱以“小说”为通名。
※ ※ ※
〔1〕《唐太宗入冥记》 见王重民等所辑《敦煌变文集》卷二。
《孝子董永传》,见《敦煌变文集》卷一,题《董永变文》。《秋胡小说》,
见《敦煌变文集》卷二,题《秋胡变文》,现存者系残本。《伍员入吴故事》,见
《敦煌变文集》卷一,题《伍子胥变文》。
〔2〕《维摩》 全称《维摩诘经讲经文》,见《敦煌变文集》卷五,现共存残
卷六篇。《法华》,全称《妙法莲华经》,见《敦煌变文集》卷五,现存二篇。
《释迦八相成道记》,按《敦煌变文集》卷四《太子成道经》、《太子成道变文》、
《八相变》及卷七《八相押座文》四篇,均叙释迦成道故事,《释迦八相成道记》
似指此四篇而言。《目连入地狱故事》,见《敦煌变文集》卷六,题《大目乾连冥
间救母变文》。
〔3〕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北宋吴县(今属江苏)人,曾任参知政
事。撰有《范文正公集》。《唐相梁公碑文》,见《范文正公集》卷十一。据该书
附录《范文正公年谱》载,范仲淹于宝元元年(1038)自鄱阳赴润州,“道由彭泽,
谒狄梁公庙,慨慕名节,为之作记立碑。”
〔4〕孟元老 号幽兰居士,宋代人,生平不详(有说可能是为宋徽宗督造艮岳
的孟揆)。所撰《东京梦华录》,十卷,成书于南宋初。内容追记北宋都城汴梁的
城市、街坊、岁时、风俗、伎艺等。
〔5〕吴自牧 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平不详。所撰《梦粱录》,二十
卷,记南宋都城临安郊庙宫殿、风俗、物产及百工杂戏等。
〔6〕起今随今 据《梦粱录》卷二十,原作“起令随令”。
〔7〕灌园耐得翁 一作灌圃耐得翁,姓赵,南宋时人。所撰《都城纪胜》,一
卷,分市井、瓦舍众伎等十四类,记述当时都城临安街坊店铺、园林建筑和瓦舍伎
艺等。
〔8〕周密 (1232—1298) 字公谨,号草窗。南宋济南人,寓浙江吴兴,曾
任义乌县令。所撰《武林旧事》,十卷,成书于宋亡以后,记述南宋都城临安杂事,
其中对民间伎艺记述颇详。
〔9〕《五代史平话》 即《新编五代史平话》,全书概述五代兴亡历史。《通
俗小说》,即《京本通俗小说》,话本集,残本存九篇。江东老蟫(缪荃孙)跋云:
其中“定州三怪一回,破碎太甚;金主亮荒淫两卷,过于秽亵;未敢传摹。”故现
通行本只七篇。
〔10〕《鬼董》 一名《鬼董狐》,五卷。作者姓沈,宋人。
〔11〕《拍案惊奇》、《醉醒石》 参看本书第二十一篇。
〔12〕《列国演义》 参看本书第十五篇。《隋唐演义》,参看本书第十四篇。
第十三篇 宋元之拟话本
说话既盛行,则当时若干著作,自亦蒙话本之影响。北宋时,刘斧秀才杂辑古
今稗说为《青琐高议》及《青琐摭遗》〔1〕,文辞虽拙俗,然尚非话本,而文题之
下,已各系以七言,如 《流红记》(红叶题诗娶韩氏)
《赵飞燕外传》(别传叙飞燕本末)
《韩魏公》(不罪碎盏烧须人)
《王榭》(风涛飘入乌衣国)〔2〕等,皆一题一解,甚类元人剧本结末之
“题目”与“正名”,因疑汴京说话标题,体裁或亦如是,习俗浸润,乃及文章。
至于全体被其变易者,则今尚有《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及《大宋宣和遗事》〔3〕
二书流传,皆首尾与诗相始终,中间以诗词为点缀,辞句多俚,顾与话本又不同,
近讲史而非口谈,似小说而无捏合。钱曾于《宣和遗事》,则并《灯花婆婆》等十
五种〔4〕并谓之“词话”(《也是园书目》十),以其有词有话也,然其间之《错
斩崔宁》《冯玉梅团圆》两种,亦见《京本通俗小说》中,本说话之一科,传自专
家,谈吐如流,通篇相称,殊非《宣和遗事》所能企及。盖《宣和遗事》虽亦有词
有说,而非全出于说话人,乃由作者掇拾故书,益以小说,补缀联属,勉成一书,
故形式仅存,而精采遂逊,文辞又多非己出,不足以云创作也。《取经记》尤苟简。
惟说话消亡,而话本终蜕为著作,则又赖此等为其枢纽而已。
《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三卷,旧本在日本,又有一小本曰《大唐三藏取经诗
话》,内容悉同,卷尾一行云“中瓦子张家印”,张家为宋时临安书铺,世因以为
宋刊,然逮于元朝,张家或亦无恙,则此书或为元人撰,未可知矣。三卷分十七章,
今所见小说之分章回者始此;每章必有诗,故曰诗话。首章两本俱阙,次章则记玄
奘等之遇猴行者。
行程遇猴行者处第二僧行六人,当日起行。……偶于一日午时,见一白衣
秀才,从正东而来,便揖和尚,“万福万福!和尚今往何处,莫不是再往西天取经
否?”法师合掌曰:“贫道奉敕,为东土众生未有佛教,是取经也。”秀才曰:
“和尚生前两回去取经,中路遭难,此回若去,千死万死!”法师云:“你如何得
知?”秀才曰:“我不是别人,我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弥猴王。我今
来助和尚取经,此去百万程途,经过三十六国,多有祸难之处。”法师应曰:“果
得如此,三世有缘,东土众生,获大利益。”当便改呼为猴行者。僧行七人,次日
同行,左右伏事。猴行者因留诗曰:
百万程途向那边,今来佐助大师前, 一心祝愿逢真教,同往西天鸡足
山。
三藏法师诗答曰:
此日前生有宿缘,今朝果遇大明仙, 前途若到妖魔处,望显神通镇佛
前。
于是借行者神通,偕入大梵天王宫,法师讲经已,得赐“隐形帽一顶,金镮锡
杖一条,钵盂一只,三件齐全”,复反下界,经香林寺,履大蛇岭九龙池诸危地,
俱以行者法力,安稳进行;又得深沙神身化金桥,渡越大水,出鬼子母国女人国而
达王母池处,法师欲桃,命猴行者往窃之。
入王母池之处第十一……法师曰:“愿今日蟠桃结实,可偷三五个吃。”
猴行者曰:“我因八百岁时偷吃十颗,被王母捉下,左肋判八百,右肋判三千铁棒,
配在花果山紫云洞,至今肋下尚痛,我今定是不敢偷吃也。”……前去之间,忽见
石壁高岑万丈,又见一石盘,阔四五里地,又有两池,方广数十里,瀰瀰万丈,鸦
鸟不飞。七人才坐,正歇之次,举头遥望,万丈石壁之中,有数株桃树,森森耸翠,
上接青天,枝叶茂浓,下浸池水。……行者曰:“树上今有十余颗,为地神专在彼
处守定,无路可去偷取。”师曰:
“你神通广大,去必无妨。”说由未了,攧下三颗蟠桃入池中去,师甚敬惶,
问此落者是何物?答曰:“师不要敬(惊字之略),此是蟠桃正熟,攧下水中也。”
师曰:“可去寻取来吃!”……
行者以杖击石,先后现二童子,一云三千岁,一五千岁,皆挥去。
……又敲数下,偶然一孩儿出来,问曰:“你年多少?”
答曰:“七千岁。”行者放下金镮杖,叫取孩儿入手中,问和尚你吃否?和尚
闻语,心敬便走。被行者手中旋数下,孩儿化成一枚乳枣。当时吞入口中,后归东
土唐朝,遂吐出于西川,至今此地中生人参是也。空中见有一人,遂吟诗曰:
花果山中一子才,小年曾此作场乖, 而今耳热空中见,前次偷桃客又
来。
由是竟达天竺,求得经文五千四百卷,而阙《多心经》,回至香林寺,始由定
光佛见授。七人既归,则皇帝郊迎,诸州奉法,至七月十五日正午,天宫乃降采莲
舡,法师乘之,向西仙去;后太宗复封猴行者为铜筋铁骨大圣云。
《大宋宣和遗事》世多以为宋人作,而文中有吕省元〔5〕《宣和讲篇》及南儒
《咏史诗》,省元南儒皆元代语,则其书或出于元人,抑宋人旧本,而元时又有增
益,皆不可知,口吻有大类宋人者,则以钞撮旧籍而然,非著者之本语也。书分前
后二集,始于称述尧舜而终以高宗之定都临安,案年演述,体裁甚似讲史。惟节录
成书,未加融会,故先后文体,致为参差,灼然可见。其剽取之书当有十种〔6〕。
前集先言历代帝王荒淫之失者其一,盖犹宋人讲史之开篇;次述王安石变法之祸者
其二,亦北宋末士论之常套;次述安石引蔡京入朝至童贯蔡攸巡边者其三,首一为
语体,次二为文言而并杂以诗者;其四,则梁山泺聚义本末,首述杨志卖刀杀人,
晁盖劫生日礼物,遂邀约二十人,同入太行山梁山泺落草,而宋江亦以杀阎婆惜出
走,伏屋后九天玄女庙中,见官兵已退,出谢玄女。
……则见香案上一声响亮,打一看时,有一卷文书在上。宋江才展开看了,认
得是个天书;又写着三十六个姓名;又题著四句道:
破国因山木,兵刀用水工, 一朝充将领,海内耸威风。
宋江读了,口中不说,心下思量:这四句分明是说了我里姓名;又把开天书一
卷,仔细看觑,见有三十六将的姓名。那三十六人道个甚底?
智多星吴加亮 玉麒麟李进义 青面兽杨志 混江龙李海 九纹龙史进 入云
龙公孙胜 浪里白条张顺 霹雳火秦明 活阎罗阮小七 立地太岁阮小五短命二郎
阮进 大刀关必胜 豹子头林冲 黑旋风李逵 小旋风柴进 金枪手徐宁 扑天雕
李应 赤发鬼刘唐 一直撞董平 插翅虎雷横 美髯公朱同神行太保戴宗 赛关索
王雄 病尉迟孙立 小李广花荣 没羽箭张青 没遮拦穆横 浪子燕青 花和尚鲁
智深 行者武松 铁鞭呼延绰 急先锋索超拚命三郎石秀 火船工张岑 摸着云杜
千 铁天王晁盖宋江看了人名,末后有一行字写道:“天书付天罡院三十六员猛将,
使呼保义宋江为帅,广行忠义,殄灭奸邪。”
于是江率朱同等九人亦赴山寨,会晁盖已死,遂被推为首领,“各人统率强人,
略州劫县,放火杀人,攻夺淮阳,京西,河北三路二十四州八十余县,劫掠子女玉
帛,掳掠甚众”,已而鲁智深等亦来投,遂足三十六人之数。
一日,宋江与吴加亮商量,“俺三十六员猛将,并已登数,休要忘了东岳保护
之恩,须索去烧香赛还心愿则个。”
择日起行,宋江题了四句放旗上道:
来时三十六,去后十八双, 若还少一个,定是不归乡!
宋江统率三十六将往朝东岳,赛取金炉心愿。朝廷不奈何,只得出榜招谕宋江
等。有那元帅姓张名叔夜的,是世代将门之子,前来招诱;宋江和那三十六人归顺
宋朝,各受大夫诰敕,分注诸路巡检使去也;因此三路之寇,悉得平定。后遣宋江
收方腊有功,封节度使。
其五,为徽宗幸李师师家,曹辅进谏及张天觉隐去;其六,为道士林灵素进用
及其死葬之异;其七,为腊月预赏元宵及元宵看灯之盛,皆平话体。其叙元宵看灯
云:
宣和六年正月十四日夜,去大内门直上一条红绵绳上,飞下一个仙鹤儿来,口
内衔一道诏书,有一员中使接得展开,奉圣旨:宣万姓。有那快行家手中把着金字
牌,喝道,“宣万姓!”少刻,京师民有似云浪,尽头上戴着玉梅,雪柳,闹蛾儿,
直到鳌山下看灯。却去宣德门直上有三四个贵官,……得了圣旨,交撒下金钱银钱,
与万姓抢金钱。那教坊大使袁陶曾作词,名做《撒金钱》:
频瞻礼,喜升平又逢元宵佳致。鳌山高耸翠,对端门珠玑交制,似嫦娥,降仙
宫,乍临凡世。 恩露匀施,凭御阑圣颜垂视。撒金钱,乱抛坠,万姓推抢没理会;
告官里,这失仪,且与免罪。
是夜撒金钱后,万姓各各遍游市井,可谓是:
灯火荧煌天不夜,笙歌嘈杂地长春。
后集则始自金人来运粮,以至京城陷为第八种;又自金兵入城,帝后北行受辱,
以至高宗定都临安为第九第十种,即取《南烬纪闻》《窃愤录》及《续录》〔7〕而
小有删节,二书今俱在,或题辛弃疾〔8〕作,而宋人已以为伪书。卷末复有结论,
云“世之儒者谓高宗失恢复中原之机会者有二焉:建炎之初失其机者,潜善伯彦偷
安于目前误之也;绍兴之后失其机者,秦桧为虏用间误之也。失此二机,而中原之
境土未复,君父之大仇未报,国家之大耻不能雪,此忠臣义士之所以扼腕,恨不食
贼臣之肉而寝其皮也欤!”则亦南宋时桧党失势后士论之常套也。
※ ※ ※
〔1〕《青琐高议》及《青琐摭遗》 即《青琐高议别集》,参看本卷第108页
注〔19〕。
〔2〕《流红记》 见《青琐高议》前集卷五。《赵飞燕外传》,见《青琐高议》
前集卷七,“外传”一作“别传”。《韩魏公》,见《青琐高议》后集卷二。《王
榭》,见《青琐高议别集》卷四。
〔3〕《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 一名《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三卷。日本有德
富苏峰成篑堂藏大字本《取经记》、三浦观树藏小字巾箱本《取经诗话》(后归大
仓喜七郎)。二者各有残缺。一九一六年我国有影印本。《大宋宣和遗事》,简称
《宣和遗事》,分元亨利贞四集,或前后二集。此书与《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均
出宋元间,撰者未详。
〔4〕《灯花婆婆》等十五种 参看本卷第16页注〔49〕。
〔5〕吕省元 疑即吕中。《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大事记讲义》:
“宋吕中撰,中字时可,泉州晋江人。淳祐中进士,迁国子监丞,兼崇政殿说
书,徙肇庆教授。”
〔6〕剽取之书当有十种 这十种书大约是《续宋编年资治通鉴》、《九朝编年
备要》、《钱塘遗事》、《宾退录》、《建炎中兴记》、《皇朝大事记讲义》、
《南烬纪闻》、《窃愤录》、《窃愤续录》、《林灵素传》。
〔7〕《南烬纪闻》 一卷。《窃愤录》、《续录》,各一卷。二书皆记述宋徽、
钦二帝被掳北行之事。
〔8〕辛弃疾(1140—1207) 字幼安,号稼轩,南宋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安抚使,主张积极抗金。撰有词集《稼轩
长短句》等。
第十四篇 元明传来之讲史(上)
宋之说话人,于小说及讲史皆多高手(名见《梦粱录》及《武林旧事》),而
不闻有著作;元代扰攘,文化沦丧,更无论矣。日本内阁文库藏至治(一三二一—
—一三二三)间新安虞氏刊本全相(犹今所谓绣像全图)平话五种〔1〕,曰《武王
伐纣书》,曰《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曰《秦并六国》,曰《吕后斩韩信前汉
书续集》,曰《三国志》,每集各三卷(《斯文》第八编第六号,盐谷温《关于明
的小说“三言”》),今惟《三国志》有印本(盐谷博士影印本及商务印书馆翻印
本),他四种未能见。其《全相三国志平话》分为上下二栏,上栏为图,下栏述事,
以桃园结义始,孔明病殁终。而开篇亦先叙汉高祖杀戮功臣,玉皇断狱,令韩信转
生为曹操,彭越为刘备,英布为孙权,高祖则为献帝,立意与《五代史平话》无异。
惟文笔则远不逮,词不达意,粗具梗概而已,如述“赤壁鏖兵”云:
却说武侯过江到夏口,曹操舡上高叫“吾死矣!”众军曰,“皆是蒋干。”众
官乱刀锉蒋干为万段。曹操上舡,荒速夺路,走出江口,见四面舡上,皆为火也。
见数十只舡,上有黄盖言曰,“斩曹贼,使天下安若太山!”曹相百官,不通水战,
众人发箭相射。却说曹操措手不及,四面火起,前又相射。曹操欲走,北有周瑜,
南有鲁肃,西有陵统甘宁,东有张昭吴苞,四面言杀。史官曰:“倘非曹公家有五
帝之分,孟德不能脱。”曹操得命,西北而走,至江岸,众人撮曹公上马。却说黄
昏火发,次日斋时方出,曹操回顾,尚见夏口舡上烟焰张天,本部军无一万。曹相
望西北而走,无五里,江岸有五千军,认得是常山赵云,拦住,众官一齐攻击,曹
相撞阵过去。……
至晚,到一大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