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凰涅天下(GL)-第2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便南面用兵,遂百余年无战事。而今邕州又起边衅,对于军事强盛不同于往昔的大宋帝国而言,是绝不能容忍的挑衅。
六月初三,崇政殿朝议交趾事件。
年方十五的大宋皇帝赵昚表情肃然、实际懵懂地听着下面大臣们的争论。他心里谨记着前礼部参政、现任太傅兼学士院承旨胡安国的嘱咐“少动口,多动耳”,拱袖端然不发一辞。
虽然年少的皇帝对殿上大臣们的争论多半没有听懂,但从一些关键语中也弄明白了不同大臣的立场:以卫国师为首的枢密院赞同出兵;以太傅胡安国为首的学士院认为应以调解为上、不可轻启战事;以丁相公为首的政事堂则认为应先礼后兵,视交趾的态度再定出兵与否。赵昚无法判断谁对谁错,而朝议也并不需要他这个皇帝来做判断。
根据以前的经验,年少的皇帝知道:最终的决策必出自于二府,端看哪方的相公占上风罢了。
此次朝议最终是政事堂的相公们暂时占了上风,决议:先派使臣谴责交趾,要求交趾交出偷袭永平寨的所有官兵,交趾国主向伤亡的大宋商民道歉,并十倍赔偿损失,保证今后永不侵犯;若交趾拒绝上述条款,则遣王师讨伐。
次日,枢密院和鸿胪寺的使臣出使交趾。
六月二十日,交趾国派出使臣,押送偷袭永平寨的四十七名谅州巴外城驻兵交赴邕州宋军,并言道,这些驻守巴外城的交趾兵是受了宋朝禄州蛮峒的蛊惑,里应外合袭扰了永平寨博易场,言下之意是罪魁祸首不在交趾,而是不服王化的禄州蛮峒。
禄州是邕州的羁縻州,永平寨即在禄州境内,与交趾谅州辖地仅一涧之隔。整个邕州地域辽阔,不止禄州一个羁縻州,其地南接交趾,西接大理,共设有四十七个羁縻州,其中与交趾、大理接壤之地均为羁縻州,交趾边兵多与邕州羁縻州溪峒勾连为匪,打劫商旅——交趾使臣的上述说辞不算错。但是,说交趾兵是受了蛮峒蛊惑却是卸责之词,确切地说,是双方勾结,狼狈为奸。
而此次袭掠博易场事件,邕州调查的证据显示罪责在交趾,是谅山府驻兵胁迫禄州溪峒为内应,其主谋即谅州兵马总管——而交趾交送邕州的贼兵首领却只是驻守谅州辖下巴外城的兵马指挥使。
交趾使臣否认谅州兵马总管黎青参与此事。
然而,宋方并非空口白牙地指控——被交赴宋方的交趾巴外城驻军指挥使供认,他是受黎青指令行事,并有谅州兵马总管亲书的手令。
人证物证俱全,交趾使臣难以抵赖,却不甘愿、也不敢就此将黎青交予宋方处置。除了顾及交趾颜面外,还因黎青此人在交趾国颇有些背景——是当朝黎太后所属的黎氏家族的子弟,虽然只是旁支,地位不重要,但黎青的同胞妹妹却是当朝辅政大臣杜英武的宠妾,因了裙带关系才得了毗邻富庶宋朝的谅州兵马长官的差使。
交趾使臣不敢擅断,只好飞报升龙府,请朝廷决断。
此时交趾李朝的国主是位小皇帝,即位三年,年仅六岁,由黎太后垂帘听政,但实权掌握在辅政大臣、平章军国重事(宰相)杜英武手中。杜英武性格强硬,不甘心受宋朝逼迫交出边州帅臣抵罪,若真如此,他在朝中的威望也会受到反对派辅臣的攻讦而被削弱,于是力言抗宋。最终交趾朝廷遣出兵部侍郎为首的使臣团出使邕州,指责宋方收买人证诬陷黎青,目的是谋取谅山府。
宋方当然不肯承认,使臣斥责交趾颠倒黑白,推卸罪责。
双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口头官司打得热闹。
而宋使已经将情况奏报到朝廷,两府决议出兵。
为打交趾一个出其不备,宋使接到朝廷秘令继续与交趾使臣在邕州打口水官司,迷惑对方;而驻守江北的国防军第七军、第九军则分别接到了枢密院秘密下达的出兵诏令——授任第七军都统制吴安国、第九军都统制吴玠为安南经略招讨司行营马步军副总管,各率两个师南下广西。
吴安国和吴玠二人早就等着这一天——就在建炎十三年冬,新帝登基之后的两个月里,他们先后接到了调令,分别从第五军、第二军调任第七军、第九军,赴京接受任命时,卫希颜在枢密院接见二人,要求他们发扬以往的带兵成绩,训练出敢打能拼的精兵来,“要训练出全天候作战的精兵师,能在炎热潮湿的气候和严寒气候的条件下,打丛林战的精兵师!”——以吴安国和吴玠二人对卫希颜的了解和时势分析,这绝对是要在南方打仗的前奏哇!
如今出兵诏令终于下达到了,单从“安南”“经略”“招讨”三词看,吴安国和吴玠便知道,对交趾的战争目的,绝不是讨伐其罪,而是灭国吞并——交趾曾是大唐的安南都护府,都护兼经略招讨使就是其最高军政长官,如今朝廷设安南经略招讨司,其意必是要恢复大唐的安南之治,彻底占领交趾,而不是打到交趾献上降表就了事。
关于博易场袭掠事件的真相,是交趾人胁迫溪峒里应外合做的,还是大宋暗地里鼓动——在二吴看来,很像枢密院军情司的手笔——实情他们并不关心,重要的是战争,还有什么能比打一场灭国战争更能让他们这些将帅兴奋呢?让其他大将们羡慕嫉妒恨去吧!且不提吴国的嚣声狂笑,就算以吴玠的一贯稳重,也在接到诏令后,情不自禁地握拳砸掌,激动不已。
这是天大的军功啊!
当然,这样大的军功不可能由一个军独占,否则其他派系的将领不平,必起波澜。所以,朝廷同时任命了吴安国和吴玠为分路主帅——这两位,分别代表了国防军的两大派系。
同时,又以广西经略使刘彦适、副经略使向子韶为副招讨使,统领协调广西溪峒兵力,并负责占领地的民政;又任命邕州守臣李易为随军转运使,统管招讨司的粮袜调集、运输、分派等;又以广西路武安军都指挥使王胜为安南行营防务总管,协助占领地的守备,并负责治安防务——让国防军精兵师负责治安不利于精兵之用,而且论治安未必有武安军好用。
安南经略招讨使兼马步军都总管一职由卫希颜亲任——统辖指挥国防军两大派系的大将,尤其大将中还有以桀骜闻名的吴安国,加上武安军系的将领,和广西经略司的文臣,除了卫希颜总领外,朝中不作他想。
作者有话要说:说明:第七卷第一章的内容原本应该放在下章,但因为更新字数不得少于此前放的资料章的字数,只好将第七卷的内容挪用上来了。
同时,为拖延更新这么久向大家致歉。除了工作烦扰的原因外,更主要是在写第七卷时,发生了思路的紊乱。为了确定后面的盛世卷如何着笔,某西只好在写了一半的时候停下来。这一停,便停了这么久。除了上述原因外,也有懈怠的因素在内,所以,还是得时时鞭策自己呀。
☆、南域之章(一)
卫希颜对交趾用兵的战略很明确;精兵,速胜。
国防军的师级编制最高是五千人,指战斗兵员;;攻打交趾的第七军、第九军的两个精兵师都是按最高编制配备人员;四个精兵师就是二万人——以打灭国战争而论,这兵的确是够“精”了。
尽管政事堂的相公们如今很信任大宋军队的战力;但只用二万兵马打交趾也太悬乎了。
“兵力是否太少了些,”几位参政相公都有些疑虑。
“兵贵精,不贵多。”卫希颜在两府军议上道,“交趾远在南方;粮秣转运不易,是故官兵不可多。南越之地多瘴疠;大军征伐最危险的就是疾疫,人马聚集的越多,疾疫就越容易发生。而战事拖得越长,也越有疾疫之险,故用兵不可久,当以速胜为决胜之要。”
卫希颜说的瘴疠疾疫就是恶性疟疾,大多是由蚊子群飞造成的,无数带有恶性疟疾病菌的蚊子聚集在森林中一起飞行,远远看去就像一团黑沉沉的“瘴气”飘过来,所经之地人畜被蚊子叮咬,就会感染恶性疟疾,大军一旦传染,流行开去就是几千几万的不断病死,不用开仗就必须退了。
而且,人马一多,调集起来的难度就越大,在丛林中前进后退都是麻烦。
“人马一多,粮秣运输的难度也会越大。”卫希颜道,“这与打金国不同。女真部落以掠夺为习,女真立国不久,这种部落习气还未完全脱离,战胜者掠夺战败者的粮食财物和人口是他们认为的道理,所以,在金国实行以战养战、就地取粮也在他们的‘道理’之内,不会对治理其地生出太大的麻烦。而交趾向以小中华自居,明面上讲‘礼’,官兵若行以战养战之术,必损大宋名声,对日后统治不利。”
政事堂相公们都大点其头,作为深受儒家文化教养的士大夫,对以战养战这种战争手段还是比较抗拒的,能不用是最好。
“交趾的使臣在邕州表现得很强势,咬准我朝诬陷,完全不让步,连赔偿都不做个样子,似乎完全不在乎我朝发兵讨伐——这种态度很诡异。一个论地域尚不及我朝广西路的所谓‘大越国’,凭什么有这样的底气?”卫希颜眯了下眼,“交趾的目的,恐怕是希望我朝高估他们的实力,最好是派出个二三十万大军——这几十万大军入了丛林,无论军队调集、粮秣运输还是疾疫盛行,都足以让大军陷在泥沼里拖垮。一旦几十万大军不得不撤回,朝廷便再无讨伐之心。所以,交趾不怕我朝派的兵马多,反忧其少——如果只是三五万兵,我朝肯定用得起,也耗得起;就算战败撤退,损失不大,也大可卷土重来。”
相公们闻言暗生凛然,越往深想越觉得卫希颜的这种推测合理——交趾是在虚张声势!
“交趾的常规兵员为五万,所谓的精锐天子军不过十分之一。若计战后举国动员的临时征兵,以其国中十五到六十龄的男丁计,应可征集起三十多万兵员。”卫希颜说道。
一个国家有多少常备军不是看兵源有多少,而是取决于这个国家养兵的财力。以交趾国的粮食产量,能养五万常备兵已经顶天了——军情司对交趾国的情报收集详细严谨,有关兵力统计的数据是颇为准确的。尽管交趾国行的是全民皆兵之制,但临时征集拼凑起来的军队没有经过正规的军事训练,再悍也是土兵,战斗力逊于交趾的正规军,更何况与大宋的精兵师相较?
“即使三十万只不过是数据,论士兵素质、军队训练、武器装备,国防军都远胜交趾军——以强战弱,何以量论?”
她又道:“交趾所恃者,不过地利、疾疫。只要我军以精兵速胜拿下谅山,则交趾都城以北再无屏障,大军数日可抵其国都之下。只要都城一破,则传檄可定国内诸州。”
卫希颜的战略并不是攻打交趾全境,而是以闪电战,分两路直线突进升龙府,只要都城一破,交趾国主投降,其他城池便可不战而降。
“当然,讨伐檄文中可以号称二十万,让交趾人惊喜一下。”
两府相公们都心领神会地笑了起来。
七月二十一日,第七军、第九军的一千先锋军先后抵达桂州,稍作整顿,便向邕州开拔。
二十六日,邕州驿馆的交趾使臣团被邕州武安军扣押看守,封锁对外消息。
二十七日,抵达邕州的两支先锋军进入禄州永平寨和下石西州的安平寨。这两州都是邕州的边境羁縻州,广西经略司在重要的边境羁縻州设置军寨防御交趾,同时也是威慑溪峒的军事据点,如永平寨和安平寨。邕州武安军已经先行控制了这两寨附近的溪峒,进行军事封锁,以防消息走漏。
二十七日凌晨,先锋军分别从永平寨、安平寨出发,进入交趾国境,越过山地,分别突袭谅州东部的巴外城和东北部的同登城。陆军特战队潜入城中打开城门,宋军冲入城内,以步枪、手榴弹迅速歼灭顽抗敌军,很快占领了这两座边境重镇。
宋军得手这么顺利,除了陆军特种作战队的身手高超和使用热兵器之利外,还在于巴外、同登二城的守军没有防备。
说起来,交趾朝廷已经在准备着对宋战争,驻守边境的交趾守军也接到了升龙府朝廷加强防务的军令,但是交趾人绝对没有想到宋军会这么快打过来——与宋朝相邻的谅山地带一年有三分之一都是雨季,每年的五月至十月都是炎热、潮湿又多雨的时节,最易发生疾疫,按宋人对瘴疫的畏惧,最快也应过了九月才发动攻势啊!而宋军突如其来的进攻将交趾边军打了个措手不及。
直到两城陷落后,宋朝的宣战檄文才传到了升龙府。
交趾朝堂一片震动。
大臣们反应过来都气得开骂了,宋朝不是最讲礼义吗,怎么不宣战就开打了,太无耻了!太不讲礼了!
显然,这些自称“大越”的交趾臣子们还在用以前的印象看待宋朝。
但是,宋朝已经不是以前的宋朝。如果还用以前的眼光看待宋朝,还用以前的经验应对宋军,这些越国臣子们必定要栽进坑里爬不起来。
越国大臣们浑然不知他们掌握的宋朝情报已经过时,还在继续犯着错误,没有反思情报的漏洞进行补救,而是只盯着被宋军攻占的巴外、同登二城。
这两城对越国北境的防务十分重要,宋军打下了这两城,就可直接威胁谅州城,而谅州城是升龙府北面最重要的军事关隘,其重要性相当于北宋的河间府,要保国都,就必得保谅州不失——而保谅州不失,就得夺回巴外、同登。
此时,宋军先锋军正在加紧修筑两城城防工事,以应对交趾反攻。
八月初四、初五日,交趾调遣的两路前锋军各五千人马攻打二城。
宋军大炮轰鸣,打得交趾军惊恐而退,人员没有伤亡多少,但交趾士兵对宋军会放雷的武器生出了极大的恐惧,吓得几日不敢出战。之后便下了雨,放晴后交趾军才又壮起胆子攻城,被宋军大炮和步枪打退。
其后半月,交趾军发起十数次进攻,都被宋军的枪炮打退,前后死伤了数千人。交趾调来的攻城兵力已陆续增到一万人,但宋军的一千守城军却如铁铸般推不倒,反而打得交趾兵员不断折损。
八月二十,宋军后续二千兵员抵达两城。攻城的交趾军被打得溃退几十里,分别撤到扣马城和谅州城,一时不敢出动。
八月底九月初,第七军、第九军的主力开进巴外城、同登城,在城外建造营房军寨。
根据越北的气候,宋军将驻营待到十月,过了雨季之后才发起南下攻势。
这期间宋军也没闲着,后方的粮草辎重和大批量的药材一拨拨地解运过来,营房周围每日都喷洒杀虫剂,各处营房都有专人熬煮药汁,预防疾疫。太医院对南方瘴疫一直在研究防治之法,这些年来颇有成效,不仅制出了杀虫剂减少蚊虫滋生,还制出了避蚊油膏,涂抹军服遮不到的j□j皮肤,预防疾疫也有汤药,得了疾疫也有对症之药,将疾疫的危险降到最小,减少了士兵的恐惧心。瘴疾不再是宋军面临的不可克服的问题。
在驻营休整期间,邕州左江道和右江道的各羁縻州溪峒兵员也相继抵达巴外和同登城,准备配合官军攻打交趾。
卫希颜对交趾的战略是“精兵,速胜”,这个“精兵”指的是官军选精锐——但是仅靠二万国防军不可能占领整个交趾,必须有辅助兵力,这个辅助兵力就是邕州溪峒。
按既定战略,国防军攻占交趾前锋要地后,后面的攻势就是官军与溪峒共同进军。
出兵的溪峒要自备粮草,兵器则由朝廷提供——国防军淘汰下来的冷兵器在装备了武安军之后还有很多剩余,正好拿来作人情。当然不是白给溪峒,要拿钱买,钱不够的打欠条,计利息。想赖帐?——见识了官军的枪炮威力后,有心思的啥心思都没了。
朝廷又允诺将占领地的部分土地作为攻打交趾的军功,奖赏给出兵的溪峒,军功越大,获得的地盘越大。
峒首们都激动了。官军的兵器比他们自个的要好得多,是他们向往已久的装备,以前出钱买官军还不给卖,如今既能到手官军兵器,又能获得新地盘,这种好事不应下祖宗都会气得从土里跳出来。
邕州各溪峒积极性高涨,大峒小峒都争着报名,唯恐报名晚了——朝廷征召的官人说了,“兵器有限,出兵名额有限”。若因为报名晚了没赶上,必定要后悔得吐血哇!
急吼吼报名的溪峒自觉得了天大好处,而朝廷此举当然也是大有利益:其一,朝廷得到了得到了适应交趾气候的大量兵员,而且讨伐大军以数量少却精锐的国防军为刀刃,以数量多、战力差许多的溪峒军为刀身,则不仅保证讨伐军有足够的兵力,而且还能省下不少钱饷;其二,朝廷以土地诱使溪峒开疆,峒部得到交趾大片土地后必然要向新地盘迁移,如此广西最不平的邕州峒患就消弭了大半。
到九月中旬,左右江溪峒的兵员陆续汇集到巴外、同登二城。
在两城城外,各峒部先后搭起了一座座设置了拒马的营盘,都是按照官军给出的图纸搭建,看起来十分规整。在搭建好营盘后的等待时间里,峒军按照国防军教官的要求进行军事训练。短时间内当然收不到多少效果,但比起原先一盘散沙,至少队列有了样子,教官们严格的要求和严厉的惩罚让峒军凛然生惧,没有人敢说不——官军操练的榜样就摆在那里,那种赫赫军威让人望之生畏,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军队”。
但之后,峒军们发现,他们的这种“知道”还不是真正的知道。
目睹了国防军的作战,他们才真正知道,何为“大宋帝国的军人!”
***
九月二十七,卫希颜率行营僚属抵达邕州。
消息传到前线,军中一片欢腾,将士们都对攻下交趾充满了信心。
左右江溪峒也对这位传说中的国师枢密使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十月初一、初三日,卫希颜率骑视军巴外城、同登城。
在视察官军营地后,左右江溪峒等来了这位国师枢密使的视军。
让人一眼震慑的是她的气势,绝伦的容貌反而不被人注意了,确切地说,是无人敢去直视。事实上,军中见过卫希颜的人很多,但事后没有人能够描摹出她的五官,只因宗师的实力和气势足以影响感官,一见之下,夺人心志,反而使人记不住她的容貌了。
事后溪峒的人也记不起这位国师枢密使的容貌,但是,卫希颜说的一句话他们记住了。
卫希颜说:“以前,溪峒深受交趾欺压;今后大宋峒民不受任何外族欺压——任何欺压大宋子民的外族,必将为大宋军队讨伐!”
峒军沉默。
峒首当先呼喝:“大宋万岁,万岁,万岁!”
峒军反应过来也跟着呼喝起来。
不论这呼声中有几分真心诚意,也不论有没有人相信卫希颜这个承诺,但是,这句话已经记入了峒人的心中,只待时间的检验。
***
十月下旬,进军令下达前夕,卫希颜再次视军,作誓师动员。
左右江各部峒军在各自营盘里站军姿,等待卫国师视军,便听得官军营盘中传出阵阵齐吼声:
“为国家而战!”
“为荣誉而战!”
“为责任而战!”
“勇往直前,前进,前进,前进!”
“大宋万岁,万岁!华夏万岁,万岁!”
三十五部溪峒都被这排山倒海的气势感染了,只觉胸膛里的热血涌动,情不自禁跟着吼了起来:“勇往直前,前进,前进,前进!”“大宋万岁,万岁!华夏万岁,万岁!”即使他们心中对“大宋,华夏”并没有多少归属感,即使他们并没有深刻理解官军吼的“国家,荣誉,责任”到底是什么,但是这六个字已经不知不觉间记入了他们心中,或许在某一天,他们中的某些人也会将之奉为信仰坚定不移。
便又听得官军营地内,卫国师清晰的声音传入每人耳中:“除夕之日,与诸君痛饮升龙府!”
顷刻,官军爆发出吼声:“除夕之日,与国师痛饮升龙府!”
这山呼海啸般的声音,直听得三十五峒人人心旌摇荡,那种摧山破城的气势,让人不由得跟着信心满怀,仿佛攻破交趾国都,只不过是挥手之间的事。
好一个气势如虹!
好一个必胜信念!
此时此刻,受此种气氛感染,没有人怀疑两个月攻下交趾都城不能实现,包括三十五溪峒在内,都不由得跟着官军呼喝起来:
“除夕之日,与国师痛饮升龙府!”
“除夕之日,痛饮升龙府!”
作者有话要说:接着上一章的内容。
☆、南域之章(二)
“十月二十六日;讨伐大军誓师南下,卫帅先后至同登、巴外,与众军约;除夕之日;与诸君同饮升龙府。”
狼毫在澄泥砚里蘸了蘸墨;继续书写下去,
“讨伐大军分东西两路南下。东路帅吴玠;率国防第九军第一、第二精兵师,计八千七百余兵员,自巴外城南下,一千攻打扣马城;主力则攻谅州城。”
狼毫写到这里顿了顿,另起一行书写作为笔注;“扣马城位于谅州城东北,距谅州城十五里,与西北的巴外城同为谅山北脉的关隘,分东西拱卫谅州。”攻打谅州城必须拔掉东南侧翼的扣马城,以保国防军攻打谅州城的后路安全。
此前,在宋军驻营巴外城和同登城的九、十月间,谅州的交趾军曾经发动了两次进攻,但被宋军的枪炮打怕了,只龟缩防守不敢再度进攻。
写完备注,狼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