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领导班子。(2)增强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把经营领域扩展到从市场预测、资金筹集、产品研制到售后服务……(3)企业有权挖掘自己的技术、设备、人才、资金的潜力,实行跨行业、跨地区的多种经营。(4)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把降低消耗的指标层层分解,实行多种形式的承包。(5)逐步调减先进大型骨干企业的调节税。(6)开辟生产资料市场,建立物资贸易中心。(7)给部分有条件的大中型骨干企业直接对外经营自主权。(8)允许部分指令性计划产品超产自销。(9)根据统一部署,在部分大中型企业中实行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工资制度。(10)整顿现有公司,改革大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
针对1984年末到1985年初消费基金增长过猛,社会购买力急剧上升,财政开支增加,市场供应紧张的情况,1985年国家加强了对社会集团购买力的控制。2月7日和2月8日,国务院先后发出关于严格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的紧急通知和关于节减行政经费的通知。两个通知分别规定:1985年社会集团购买力要比1984年减少20%,要重新确定专项控制商品的范围,控购商品增加到17种,要集中审批专控商品的权限;1985年以中央到地方,行政经费都削减l0%,要整顿预算外资金。
1985年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方面继续采取了一些坚决措施。4月,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控制1985年贷款规模的若干规定》,要求必须严格按照计划控制货币增发量和贷款规模,不得突破。同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通知》,指出1984年全民所有制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偏大,为保证完成1985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国务院在通知中作出六项规定。6月,根据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增长较多的情况,国务院调整了1985年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确定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要严格控制在1400亿元之内,原计划的技术改造等项目的投资规模维持不变,基本建设投资增加了88亿元。同时规定,原定的自筹基建投资允许在计划指标10%的范围内浮动的规定,1985年暂不执行。8月,国务院发出关于不再扩大1985年基本建设规模的通知,针对一些地区要求增加投资指标的情况,再次强调要把1985年基本建设投资总规模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控制指标之内。
这一年,由于贯彻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方针,在继续搞活微观的同时,加强了宏观经济的调节和控制,国民经济继续得到发展。全年工农业总产值13269亿元,比上年增长16。4%。国民收入6765亿元,比上年增长12。3%。1985年,我国农村在改革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调整产业结构方面迈出了重大步伐,农村经济继续全面发展。由于农业结构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440多万公顷,加上自然灾害和部分地区放松稂食生产,全国粮食总产量为37898万吨,比上年减产了2833万吨。全国农村社会总产值61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商业总产值增长37。4%,所占比重由上年的36。5%上升到42。3%。全年农业总产值4150亿元(含村办工业),比上年增长13%,超过了计划规定增长的速度。工业生产持续发展。全年工业总产值8759亿元,比上年增长18%,超过计划规定增长8%的速度。其中轻工业比上年增长18。1%,重工业比上年增长17。9%,轻工业增长速度超过了重工业的增长。1985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较大。全年全民所有制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652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061亿元,比上年增加318亿元,增长42。8%,超过了前3年增加额的总和。全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4305亿元,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7。2%,其中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30。7%。这一年开始的物价改革起步比较顺利,但市场物价上升幅度较大。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比上年平均上升86%;零售物价总指数比上年平均上升88%。1985年,国家财政收支状况改善,六五期间首次发生余额,财政收大于支216忆元。1985年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总需求超过社会总供给,表现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社会购买力超过商品供应量,进口增加过快,物价上涨幅度较大。
·4。六五期间的经济体制改革
六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都取得巨大成就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改革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前,改革以农村为重点,广大农村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央作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开始了以城市为重点对经济体制进行全面改革。
一、六五计划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
全国人大五届四次会议《关于第六个五年计划的报告》中就六五期间的经济体制改革作了说明:改革经济体制,是全面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证。近三年来的初步改革已经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为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要经过周密的研究,可能试点的还需要经过试点,逐步积累成熟的经验。但在目前情况下已经是必须和可能的改革,应该积极进行。现在整顿企业、调整企业、推进技术改造、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搞活商品流通等许多工作,都涉及经济体制问题,不改革就很难前进。因此,改革的进程有必要也有可能适当加快。全面的改革,预期可在七五计划期间逐步展开。今后三年内,一方面要抓紧制定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另一方面要更积极更深入地进行各项改革的试验。
正式通过的六五计划中,提出六五期间改革方面要做的具体工作,主要是:稳定、完善和提高农业生产责任制,完善工业企业的经济责任制、商业企业的经营责任制以及基本建设、交通运输等方面的经济责任制,积极稳妥地加快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在坚持对重要的经济活动和企业实行指令性计划的前提下,发挥多种管理形式的作用。
首先要把实行指令性计划的骨干企业和重要工农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管好,把实行市场调节的小企业和小商品放活。对于实行指导性计划的企业和产品的管理办法,要通过更多的试点,摸索经验,逐步解决。要重视对价格、税收、信贷等经济杠杆的应用,引导企业实现国家计划的要求。加快税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改进国家和企业的关系。
在国家统一计划下,发挥行业的作用,发挥中心城市的作用,妥善处理条条和块块
的关系。积极改进流通体制,促进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要在调查研究、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和实施步骤。
可以看出,由于六五时期还是经济体制全面改革的初期,又是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方针的重要时期,因而六五计划对于改革的部署是慎重的,又是积极的。六五后期,从1984年到1985年,国家加快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出台了一系列对内放权搞活、对外开放的改革措施。六五期间,经济体制改革使我国经济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都发生了一系列深刻变革,经济体制开始从僵化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体制转变。
二、六五期间的经济体制改革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经济体制全面改革
从1979年起,我国广大农村开始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果。六五期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带动了农业以及整个农村经济的全面活跃,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农村开始由自给半自给的自然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现代化经济转变。
从1982年到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连续5年,于每年的1月初发布指导当年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一般称为五个一号文件,其中前4个都是六五期间发布的。
每年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以及其他关于农村工作的文件,都针对当时农村改革中出现的新惰况、新问题,从政策上作出了明确规定。这些政策极大地触动了传统政治经济学理论,以及旧的农村经济体制,肯定了农村改革的大方向。这些政策从实际出发,节节突破,将农村改革一年一年向前推进。
六五期间,我国推行并完善了各种形式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到1983年底,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生产队已达当时生产队总数的99。5%,其中实行包干到户的占到生产队总数的97。8%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农村的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涌现出大批专业户和专业村。随着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农民又本着自愿互利的精神,结成新的经济联合体。据对全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缺西藏)的调查统计,1985年,各种专业户共有3177万户,占农村总户数的16。6%;共有劳动力7714万人,加上请的帮工、带的徒弟1147万人,合计8861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23%;总收入共计2149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39%,平均每个专业户收入67642元,比全国农户平均收入高l倍以上;专业户中,从事第一产业的696万户、占21。9%,从事第二产业的万户、占40。1%,从事第三产业的1205万户、占37。9%。1985年,仝国已有各种形式的联合体4847万个,从业人员有42014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占15。7%,从事第二产业的占54。3%,从事第三产业的占六五期间,农村流通体制的改革加快。从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到恢复农副产品的议价制度,农副产品统购派购从缩小范围到取消。1985年彻底取消了粮食的统购统销,以及其他农副产品的统购派购。国家不再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农民可根据国家订购合同和市场需求自主安排生产。国家订购以外的农产品,允许农民上市自销。农村经济体制的变革,使生产力迅速提高,特别是商品生产得到全面发展,1985年农村产品的商品率由1980年的57%提高到64%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工业以及随之而起的社队企业(1984年后称为乡镇企业)迅速发展。1978年,全国社队企业总产值为4906亿元。到1985年,全国乡镇企业总数发展到12225万家,比1984年翻了一番;总产值已达27284亿元,比1984年增长59。6%;职工人数达6979万人,也增加了1771万人。1985年,乡镇企业总产值已占农村社会总产值的44%,占全国社会总产值的16。8%。乡镇企业的飞速发展,加速了农村劳动人口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转移。六五期间,全国乡镇企业平均每年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7959万人。到1985年底,全国37亿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为303亿人,比1980年增长69%,从事第二产北的近3900万人,增长73。7%,从事第三产业的达2800多万人,增长135倍。农村改革的成功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成为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巨大力量。
(二)所有制结构发生变化,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
六五期间,进行了所有制结构的重大调整和改革。在所有制结构上改变了过去追求单一公有制的做法,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全面发展的繁荣景象。
六五期间,在保持全民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前提下,采取引导和鼓励政策,积极发展城乡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并在一定范围内允许中外合营企业、外国独资企业发展。在城镇劳动者中,集体所有制职工人数由1980年的2425万人,增加到1985年的3324万人,个体劳动者由81万人增加到450万人,两者所占比重由23。8%上升到29。5%。在工业总产值中,集体所有制的比重由1980年的20。7%上升到1985年的27。7%,个体经济和新出现的其他各种经济形式占到19%。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国营商业和供销合作社的比重由1980年的84%下降到1985年的58。6%,其他集体所有制的比重由12。1%上升到18。9%,个体经济和农艮对非农业居民零售额比重由39%上升到22。2%。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于推动生产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促进市场竞争、满足市场需求,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国营企业经营自主权扩大
这一时期,政府简政放权,由过去权力过分集中在国家行政机关手里,转向适当放权,使全民所有制企业由单纯的生产者逐步成为相对独立的、自主经营的生产者和经营者。1984年的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从10个方面扩大了企业的自主权。到1985年底,国营工业企业实行利改税的已占企业总数的81%,企业留利水平由1980年占利润额的92%,提高到1985年的30%左右,加上折旧率的提高,经营管理自主权的扩大,使企业有了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另外,还有多个国营小型工业企业改变经营方式,实行承包或租赁,也增强了活力。
企业间开始发展起横向经济联系,改变了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六五期间,允许企业间实行横向联合,各地区、各行业及各企业之间广泛开展经济技术协作。
从1981年到1985年,全国达成横向经济技术协作项目7万多个,其中1985年达成万多个,超过前4年的总和。协作的内容,逐渐由以物资协作为主,转向技术协作、经济联合和技术、资金、人才、物资四位一体的协作。同时,协作的形式也由一次性临时协作,逐渐转变为长期、稳定的协作,出现了城市经济技术联含体、跨行业跨地区的企业联合体、技术市场和咨询服务网等新形式。广泛的横向经济联合对圆满完成六五计划起了积极作用。
(四)流通体制和价格管理
体制改革,市场机制开始发挥作用搞活企业,必须建立起一个包括各种生产要素的、完整而开放的市场体系。六五期间,围绕着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商品市场,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
在鼓励企业加强横向联合同时,国家逐步改变过去渠道单一、层层分配、封闭管理的流通体制,完成向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的市场转变。由国家计划直接管理的商品品种和数量逐步减少,扩大了市场调节的范围。商业部计划直接管理的产品由1979年的188种减少到1985年的23种,机电产品除汽车、半导体和工业锅炉外,全部实行自由购销。
对商品流通体制,按照三多一少,(即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减少流通环节)的方向进行了改革。逐步取消了日用工业品的统购包销制度和农副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打破行政区划和所有制界限,实行计划收购、订购、选购、代销、自销等灵活多样的购销方式。各种贸易中心、贸易货栈、批发市场、农贸市场、联营商店、农工商联合企业等商业形式大批涌现。到1985年末,工业品二级批发站已下放513介,占应下放数的86。2%。小型国营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转为集体所有制或由集体承包、个人租赁的占75。4%。城乡集市贸易点由1980年的41万个增加到1985年的61万个,成交额增加两倍。生产资料也有一部分进入市场调节,1985年,全国各地有各种生产资料贸易中心644个。
要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必须理顺价格,改革现有不合理的价格体系和过分集中的价格管理制度。六五期间,放开和调整了部分产品的价格,改变过去对价格统得过死,过于背离价值的状况。价格调整首先从农副产品开始,先后几次提高了主要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并调整了相互间的比价。1985年,社会农副产品收购价格总指数比年提高276%,比1978年提高66,8%。长期偏低的煤炭、矿石、冶金产品、建筑材料等能源和原材料价格以及铁路、水运的运价也有提高。过去统一管理的产品价格,在六五期间有不少已陆续放开。如农副产品中由国家管理的价格从113种减少到25种,这25种产品在完成国家合同收购任务后实行议价购销,改变了执行30多年的统购统销制度;由国家统一定价的日用消费品也从85种减为37种。在价格调整、放开的同时,零售物价上升。1985年,社会商品零售物价总指数比1980年提高了185%,改变了过去28年中平均每年提高1%的稳定状态。但城乡人民收入提高更快,而且商品比以前丰富多了,花色品种不断增加,有钱买不到东西的情况有了很大改善。
(五)国家宏观管理开始从直接控制为主问间接控制为主过渡
六五期间,根据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的需要,国家对原直接向企业下达指令性生产和分配计划的指标,靠行政命令管理经济的方式进行了改革。
首先是计划管理体制改革。除少数特殊情况外,逐步将中央企业下放到所在城市,中央各部门、地方各级政府不再直接经营管理企业。城市也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产供销,而是对整个经济活动起统筹、协调、服务、监督的作用。六五期间,首先在机械部、电子部所属200多个企业进行了试点。根据1984年关于改进计划管理体制的暂行规定,缩小了生产、建设、流通领域的指令性计划的范围。国家计委、物资局管理的指令性计划的产品和按指令性计划分配的建设物资都减少了。
与此同时,随着投资体制、金融体制、财政体制的改革,国家开始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调节生产。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成立了四大专业银行,投资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始建立。在信贷管理上,改革了统存统贷的管理制度,开始形成以银行信用为主体,商业信用、委托信用等多种信用并存的局面。建立了存款准备金制度,增加了中央银行对信贷规模的间接控制手段。开始注意把利率作为调节杠杆来运用。凡具备还款能力的投资项目律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
财政税收制度方面,在1980年实行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基础上,1985年又实行了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政策,有利于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在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上,1983年、1984年先后实行了第一步利改税、第二步利改税的改革。为了控制总需求,1983年、1984年还先后开征了建筑税、个人所得税和奖金税。国家还在调整税率、平衡税收负担方面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
以上这些改革,对生产、投资、流通、分配都起到一定调节作用,加大了国家的间接控制范围增强了间接控制能力。
(六)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和深入党的十二大和全国人大五届五次全会都提出
六五期间,要继续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按照统一计划、统一政策、联合对外的原则,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交流。这一时期,对外开放首先在理论上取得重大突破,冲破了传统理论的禁锢。理论上的突破进一步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使六五期间的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交流飞跃发展。【贺氏藏书·刘大海精校】
从新中国建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30年中,我国基本上处于封闭型的经济状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重大改革决策。六五期间,对外开放的思想进一步明确,并从理论上得到阐释和发展。1984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讲话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理论上的突破推动了对外开放的进程,使六五期间的对外开放步伐扩大和深入,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技术交流飞跃发展:六五期间,经济特区建设、开放沿海城市和经济开放区的步伐紧凑。继1980年首批深圳、珠海、厦门和汕头4个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后,1984年5月,中央和国务院批准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在政策上,扩大这些城市的自主权,让它们有充分的活力去开展对外经济活动,对前来投资的外商在企业所得税方面给予优惠待遇,允许这些城市举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1985年1月,国务院又将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放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决定对这几个地区吸引外资和发展创汇农业给予适当的政策支持,使这些地区能够增强对外经贸活动的能力。与经济特区和开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不同,沿海经济开放区凭借的优势是农业基砌好,农产品丰富,农村商品化率高,且又顺江近海,交通方便,对外联系广泛,同时也有一定的工业基础。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是我国对外开放继建立经济特区、开放沿海港口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