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格局。后两年在治理整顿的同时,不失时机地继续推进部分商品的价格改革,采取小步微调的方针,解决了一些比较突出的价格问题。通过这一时期的改革,我国的价格体系发生明显变化,国民经济中的各种比价关系向合理的方向迈进,价格结构趋向合理。

5。在宏观调控方面,逐步由国家直接控制向间接控制方式转变。七五时期,对基本建设投资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财政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实行拨改贷。从年起,国家预算内直接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分别为拨款投资和拨改贷投资两部分。

对科研、学校等没有收入、无偿还能力的十类项目实行国家预算拨款,其他项目全部实行银行贷款。至此,形成了国家预算内投资实行拨款和贷款并行的投资管理体制。实行拨改贷有利于促进建设单位改进设计施工、节能降耗、提高投资效益,也有利于国家控制基建规模,调整投资结构,优化资源配置。

七五时期税制改革全面展开。在推广第二步利改榄和逐步完善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同时,进一步推行了税利分流的改革试点。到1990年,已有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27个地、市、县进行了税利分流改革试点,试点企业达1500多家。税利分流改革调整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有利于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和自我约束机制∥七五时期,财政以减税让利等方式为企业留利累计3285亿元,扣除以集中资金措施从企业拿回的部分,实际留给企业2449亿元,占同期财政收入的191%在税利分配改革的同时,为促进企业生产,还调整了税制税率。为消除重复纳税,取消了企业调节税,对多数行业由征收产品税改为征收增值税;发布了对城乡个体户、私营企业、外资企业的所得税、个人收入调节税、优惠减免税等规定。

七五时期,大步推进了金融体制改革,货币发行、信贷、资金融通、利率、汇率、结算等经济杠杆的作用增强,金融成为国家调节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金融调控经济的手段越来越多样化,由单一的信贷计划控制转为运用信贷计划、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存款准备金、利率以及金融债券等综合手段的控制:七五期间三次紧缩货币、信贷,在治理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6。对外开放扩大,国民经济逐渐从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在前一时期扩大对外交流的基础上,七五期间,在对外开放方面,叉迈出了几大步:1986年起陆续开放了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1988年春决定建立海南省并将其作为最大的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在广东、福建建立范围更大的改革开放试验区;同时制定了沿海经济发展战略,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1990年又作出了开发上海浦东的战略决策。对外开放在中国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总之,通过改革,较七五计划前,我国经济体制的格局和国民经济运行机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以后的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6。七五时期经济上的主要成就和问题

一、七五时期经济上的主要成就

七五计划时期,尽管经济建设中出现了种种困难和问题,但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经过治理整顿,经过全国人民的艰苦努力,经济和社会发展基本上完成了计划目标。国民经济增长较快,经济持续发展,经济实力增强。

1。主要经济计划指标均超过计划要求,提前实现了第一步战略目标。

2。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全面增长,基本完成了计划规定的目标。1990年,农业总产值7382亿元,比1985年增长25。3%,平均每年增长46%,由卝文卝人卝书卝屋卝整卝理超过4%的计划指标。其中,种植业产值年均增长32%,林业产值年均增长0。2%,牧业产值年均增长65%,副业产值年均增长11。3%,渔业产值年均增长在主要农产品生产中,粮食生产前三年徘徊不前,后两年连续丰收。1990年粮食总产量43500万吨,比1985年增加5590万吨,达到了七五计划的指标。棉花、糖料生产扭转连年的徘徊局面,1990年,棉花产量447,4万吨,超过七五计划指标;油料大幅度增产,但仍低于计划要求。副业、渔业、牧业稳步发展,蔬菜、水果、肉、禽、蛋、奶、水产品等连年增产。七五时期圭要农副产品平均年产量,除棉花、黄红麻外,均比六五时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农村产业结构形成新格局,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非农产业发展迅速。七五期间,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等非农业产值增长16倍,所占比重由1985年的42。9%上升到1990年的54。6%,超过了七五计划规定的49%的指标。

3。工业经济主要计划指标提前或超额完成。七五时期,工业生产增长较快。

1990年全国工业总产值23851亿元,比1985年增长85。1%,平均每年增长13。1%,超过计划增长75%的目标,其中重工业年均增长12。2%,轻工业年均增长14。1%。列入七五计划的28种工业产品产量,有23种提前达到或超过了计划要求。主要工业品平均年产量,均比六五时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钢产量达到6604万吨,原煤达到1080亿吨,发电量6180亿千瓦时,钢材5121万吨,表明我国工业生产进入一个新阶段,工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工业生产能力扩大,技术水平提高。到1990年底,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4000亿元,比1985年增长一倍。工业部门全民所有制企业完成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7000亿元,比六五时期增长一倍多。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业基础设施,平均每年有上百个大中型工业建设项目竣工投产,一些重要产品的生产能力逐年扩大。通过技术引进和加快对老企业的技术改造,我国工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显着提高。

为国民经济生产技术装备的机械工业,平均每年开发新产品达到上千种,基本上依靠国内的力量,为能源、交通、原材料、尖端科学等十几个部门提供了上百种高水平的成套设备。

4。固定资产投资增加,一批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形成新的生产能力。七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到19746亿元,超过计划指标,匕六五时期增加亿元,年均增长15%。其中全民所有制单位投资12502亿元,六五时期增加亿元;集体所有制单位投资2771亿元,增加1759亿元;个人投资4473亿元,增加亿元。

投资结构调整有一定进展,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更新改造投资增加,比重上升。七五时期,全民所有制单位用于能源、原材料工业和运输邮电设施方面的投资6514亿元,比六五时期增加4030亿元,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六五时期的上升到52。1%。七五时期全民所有制单位基本建设投资7348亿元,比六五时期增长12倍;更新改造投资完成3976亿元,增长17倍,更新改造投资占的比重由六五时期的28%上升到新增一大批生产能力,增添了经济发展后劲。七五时期,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为16400亿元,建成投产基本建设大中型项目532个,限额以上更新改造项目354个,全民所有制单位建成小型基本建设项目和更新改造项目各20多万个。

5。交通运输邮电事业继续发展。七五时期,运输基础设施有所改善,运输能力增强,运输量全面增长。1990年末,铁路复线里程占营业总里程的比重,由1985年的192%提高到24。4%,其中主要干线复线率已达90%以上。新增电气化铁路里程公里,铁路电气化里程占营业里程的比重达13%。公路质量不断提高,高速公路建设开始起步,到1990年末,已有5条高速公路部分建成通车,通车里程510多公里。沿海港口新增吞吐能力138亿吨。1990年,各种运输工具完成的货物周转量26322亿吨公里,比1985年增长45。3%;旅客周转量5612亿人公里,比1985年增长七五时期地方办交通积极性增强,1985年我国只有10个省、区、市拥有49条地方铁路,共计2934公里。1990年末,已有16个省、区、市拥有64条地方铁路,正线长4454公里。

邮电通信能力大为增强。1990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8156亿元,比1985年增长176倍,平均每年增长22%。其中国际通信业务量年均增长50%,已有296个市县电话可直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传真、用户电报、特快专递等新兴邮电业务成倍增长。市内电话建设发展迅速,七五时期增加301万户,增长137倍。

6。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进出口贸易取得突破性进展。七五时期,我国继续贯彻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以特区、开放城市、开放地带构成的沿海开放区进一步发展。

七五时期海关进出口总额4864亿美元,比六五时期增长92。7%。其中,出口总额2325亿美元,增长93。7%;进口总额2539亿美元,增长91。8%。我国已与世界上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进出口商品结构有所调整,进口的高档耐用消费品大幅度下降,出口总额中工业制成品比重由1985年的49。4%上升到1990年的利用外资增长较快。七五时期我国实际利用外资4609亿美元。到1990年末,外商直接投资项目累计达29万项,投产开业的企业已超过1万家。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很大发展。到1990年,我国已同129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承包劳务合作业务。七五时期,共签订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11219份,合同金额101亿美元,实际完成营业额70亿美元。

7。市场供应充足,入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七五期间,商品供应比较丰富,消费者挑选余地明显扩大。1990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8255亿元,比1985年增长92%,平均每年增长14%,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34%。一度出现的市场波动经过治理整顿已趋于正常。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1990年全国职工平均货币工资2150元,比1985年增加1002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年均实际增长25%。包括工资外收入和就业面扩大因素,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年均实际增长41%;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实际增长42%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年均实际增长31%。1990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034亿元,比1985年末增长33倍?七五时期共安置城镇待业人员2070万人。

8。科教事业有新发展。七五时期我国共取得国家级科学技术成果14139项,是六五时期的15倍。经国家批准的发明奖846项,自然科学奖237项,科学技术进步奖2330项,星火奖261项。有4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建成并通过验收。七五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合同已完成90%以上。在生物技术、农业科学、高能物理、计算机技术、运载火箭技术、卫星通信技术、超导材料的理论砑究等领域的某些科技成果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七五时期国内培养毕业研究生158万人,比六五时期增长近3倍。大学本科、专科毕业生2668万人,比六五时期增长738%。平均每万人拥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人数由1982年的615人增加到1990年的1422人。中等专业学校毕业生2922万人,增长31%。农业、职业中学毕业生3895万人,增长24倍。二七五计划执行中的主要问题七五时期国民经济发展成就显着。但由于在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和实际操作中的急于求成,以及改革中有些政策不配套,特别是宏观调控体系不健全,直接影响了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协调,以及七五计划的执行及其结果。

1。经济发展起伏较大,呈现前快后慢的不稳定状态。受六五后期经济高速增长的影响,七五初期尽管提出要稳定协调发展,但实际执行结果并不理想,经济发展仍然处于一种过热状态。头三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1%,与高速发展的六五期间持平,高出计划26个百分点;国民收入年均增长97%,高出计划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202%,高出计划17,2个百分点。由于经济发展过热,不得不进行经济的治理整顿,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后两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45%,国民收入年均增长42%,比头三年分别低56和5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为负增长。五年间,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的最大落差分别为777和315个百分点。经济的起佚过大,造成了有限资源的浪费。

2。产业发展不平衡?七五时期,国家强调的重点行业,如农业、能源、交通、原材料等,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有些行业甚至受到削弱。从三次产业来看,七五时期第二、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较快,第一产业发展较慢。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平均每年增长速度分别为4%、95%和87%。三次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第一产业为27,5%,第二产业为46。1%,第三产业为26。4%,与六五时期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较多。从工农业发展来看,工业和农业发展不平衡。七五时期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3%其中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3。1%,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工业发展速度过快。

农业内部发展不平衡。尽管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6%,但其中种植业产值增长率只有32%,增长较高的是副业和渔业。尤其是种植业,棉、油、糖、黄红麻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均未完成计划。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仍然较低,突出表现在:一是耕地大量减少,1990年末全国耕地面积比1985年末减少1854万亩;二是有效灌溉面积、机耕地面七五时期第一、二、三产业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42%、90%和9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6。2%、43。2%和积后两年虽然有所恢复,但还没有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三是水土流失、沙化碱化的情况仍在发展;四是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依然薄弱。

从工业内部看,基础工业滞后,加工工业增长过快的矛盾依然突出。七五前三年,加工工业平均增长16。5%,原材料工业增长11。2%,采掘工业增长11。6%,呈现明显的不协调发展态势。经过后两年拉长短线、压缩长线的层次调整,能源、原材料短缺的矛盾有所缓解,但发展滞后的问题仍未解决。七五时期,能源在整个工业中的比重几乎是逐年下降的。加工工业过快增长,同原材料工业增长不适应的矛盾仍在加剧。

原材料工业同加工工业之比,已由1985年的1:149降为1989年的l168运输能力与经济发展不相称的问题依然严重。七五时期,尽管国家新修了一批铁路和公路,但铁路、公路每公里营业里程负担的客货周转量,仍比六五时期增加20%以上。基础工业滞后,严重地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3。经济效益滑坡较大。一是社会产品物耗率大幅度上升。五年来,农、工、建、运、商各业在社会总产值的比重没有大的变化,但物耗率却由1985年的57。7%,上升为1990年的61。9%。二是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资全利税率由1985年的23。8%下降为1989年的16。8%,成本急剧上升,企业亏损大幅度增加。三是建设领域中,建设工期拖长,基本建设投资的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由六五时期的75。5%下降为73%。投资超概算、盲目引进、重复建设的现象突出。在全国重点企业考核的指标中,1989年和1985年相比,有48%的质量指标下降,52%的消耗指标上升。由于经济效益不高和分配关系的变化,以至国家财政相当困难,赤字由六五时期的平均每年25亿元上升到七五时期平均每年94。4亿元的水平。

4。信贷、货币投放一度失控,出现了较明显的通货膨胀。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经济货币化进程加快,金融杠杆的作用明显增强。但由于宏观调控不力,信贷和货币投放一度增长过快。七五计划要求,信贷资金来源增加4745亿元(不含增发货币),信贷资金运用增加5745亿元,货币投放量至多为1000亿元。但实际执行结果,大大超过计划安排。信贷资金运用增加突破10686亿元,货币投放量激增,累计达亿元,出现了较明显的通货膨胀。加上价格改革等因素,全社会零售物价总水平大幅度上升,年均涨幅达101%,比六五时期平均涨幅高2信。其中1988年高达1989年为17。8%,是建国以来少有的。

5。收入分配过于向个人倾斜,宏观调控能力大大削弱。由于在改革进程中,过分突出行政性分权,没有建立相应的约束机制,致使国民收入分配出现严重不合理格局,突出表现在国家财政收入所占比重明显降低,按可比口径计算,由1985年的26。1%下降到1989年的18。8%。在财政收入中,中央财政所占比重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57。6%下降到1989年的45。2%。中央掌握的外汇由60%降低到40%。由于预算外收入增长过快,中央掌握的财力所占比重明显降低,使国家宏观调控乏力,难以有效地矫正地方、企业偏离宏观目标的行为,使经济健康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6。人口增长过快,超过计划,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构成新的压力?七五时期,我国正处在建国以来的第三次生育高峰,加之计划生育工作发展不平衡,1990年人口达到114333万人,平均每年增长15。5%,比计划高0。31个百分点。人口超生影响了已有人口的生活改善和建设事业的发展,也增加了以后人口控制的难度,加重了经济和社会负担。回顾和反思七五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可以说,七五计划的原定部署和计划目标应该说是符合实际的。但在执行过程中,没有把握住计划规定的方针和目标,七五前三年,许多方面失去控制,脱离了原定计划规定的轨道。例如,工业增长速度,七五计划规定平均每年增长75%,而前三年实际平均每年达16。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七五计划规定平均每年增长37%,而前三年实际平均每年将增长17%左右,差距太大。这就是说,七五计划的原定部署已经被打乱。以后两年许多方面事实上已经无法按计划执行。整个七五计划的执行结果同计划的要求差距较大。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短缺与速度型经济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扭转,又没有下决心治理经济建设中的问题,特别是通货膨胀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是放权、让利、搞活,另一方面是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机制,出现超高速度生产与超出国力的大规模建设的倾向是不可避免的。

在对改革的部署方面,七五计划对于经济体制改革提出的目标过高,要求五年期间基本奠定新旧体制转换的基础,实际上是对六五期间的成就估计偏高与对七五期间体制改革的困难估计不足。在改革过程中,没有把握好发展与改革的关系,在通货膨胀的环境下,急于进行改革,特别是敏感的价格和工资改革,加剧了经济的不稳定态势。

最根本的恐怕还在于理论上的问题。七五时期,还没有从理论上根本解决计划与市场的问题,因而在认识问题和对问题的处理方法、采取措施上都受到局限。当时对一些现象的批评,有的是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在处理这一时期的问题时,有时还采取计划经济的办法来解决。如在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上,当时并不是要使企业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公平竞争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1988年以后用计划手段对大中型国有企业实行的双保办法,本来是要帮助国企克服困难,但实际上效果并不好。在控制投资规模、控制物价等方面还在依靠审批、限价等方法。在企业兼并重组的过程中,有的依靠行政办法强制企业进行兼并,为企业的发展留下了后遗症。在改革的初期,以及治理整顿时期,有的问题也是难以避免的。理论问题的根本解决是在八五期间,党的十四大正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之后,而实践中的问题,还需要更长的时间。

第10章 改革和发展都有重大突破的八五计划

·1。在调整和改革中制定第八个五年计划

第八个五年计划和2000年远景规划,是在国民经济正进行全面治理整顿、西方几个主要国家也宣布对我实行经济制裁的环境下着手编制的。1990年1月初,国务皖正式决定着手编制八五计划和十年规划。根据国务院的部署,国家计委作了研究,提出了一个初步安排意见。2月8日,国务院召开部委负责人会议,作了布置。2月份,国家计委又召开了全国省市区计委主任座谈会,研究和安排编制工作。

中共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都确定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到1995年即提前实现。

一、制定八五计划的背景

八五计划是在国民经济治理整顿的背景下起草和制定的。治理整顿是在坚持改革开放的条件下,对国民经济又一次大调整。这次调整历时三年,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88年9月中共十三届三中全会至1989年第三季度。在这个阶段,通过大幅度压缩需求,大刀阔斧地整顿流通领域,迅速降低物价的上涨率。第二阶段从1989年第四季度开始到1991年9月,在这个阶段,继续紧缩总需求,同时通过努力调整结构,增加有效供给,启动市场,使整个国民经济恢复到正常的增长速度。

1988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