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880句父母最该说与最不该说的话-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芭芭拉带儿子去了发廊,美发师在给约瑟夫洗头时还夸赞他的满头金发非常漂亮。然后,约瑟夫描述了他想要的发型。美发师很惊奇地问芭芭拉:“把你儿子头发的一侧剃成双条式能行吗?”芭芭拉回答,她并不喜欢这种发型,但那是她儿子的决定。就这样,美发师剃去了约瑟夫一侧的头发,其中保留了两条,并尽量使这种发型在第一天显得好看一些。


但是,第二天早晨,约瑟夫就试图恢复原来的正常发型。可想而知,他在第一天的遭遇肯定不愉快。可是,约瑟夫在怎么努力,也对那种怪异的头发已经无能为力了。他的姐姐只好费力地给他喷上发胶和摩丝,好尽量让他能够出去见人。
那一年中,约瑟夫又换了七八种奇特的发型,不过等到第二年,他就开始留传统的发型了,并且再也没有改变过。


既然在孩子决意标新立异的时候,父母都不妨顺其自然,那么,在孩子“改邪归正”之日,就更应如此了。这时,如果父母表现出一付未卜先知的样子,对孩子说:“怎么样?我早就告诉过你,事情的结果会是这个样子”,这不仅会让孩子感到受到了讥刺,而且还会认为父母是小题大做,幸灾乐祸,存心挑衅。这样,即使孩子意识到了应该返回常轨,他也会做出新的标新立异的举动来对抗你。因此,父母适当的处理办法是,继续保持沉默,否则,便画蛇添足,弄巧成拙了。


总之,管教孩子的原则很简单,但是管教孩子的方式方法却异常灵活多样。在结果不至于引起什么实质性的危害的情况下,对那些实在“不听话”的孩子,父母不妨顺其自然,放手让他胡闹,在他品尝到违反规则的滋味,自食其果之后,便自然改正了。
5、你最好给我说老实话!
我们做父母的,几乎全部,都在小时候受到过谎言会带来什么恶果的训诫。当我们为人父母时,自然,我们也会不厌其烦地把这些故事讲给孩子听,对孩子进行着同样的人应该诚实之类的训诫。


然而,我们的经验是,父母越担心孩子不诚实,就越有可能听到孩子的谎言,尤其是一些明显的、拙劣的谎言。这时,父母的反应自然是生气得不得了,深感意外。如果孩子的谎言很明显,同时又是漏洞百出的话,父母就更觉得孩子都快成骗子了,已彻底地不值得信赖。这时,大多数父母的做法,除了体罚孩子、对孩子进行又一番毫无结果的长篇说教之外,很少静下来想一想,在孩子的口中,为什么充满了谎言。


孩子为什么要说谎?原因之一,就是因为你不准他们说真话。通常一个孩子告诉妈妈,说他不喜欢妈妈对他唠叨的时候,他可能会因为他说的真话而被责骂。如果他换一种方式,随时把谎言挂在嘴上,宣布说他很愿意听妈妈的话,做妈妈的可能就会以吻他或拥抱他的方式来奖赏他。孩子从这一种经验里可能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呢?他的结论可能就是:说真话要倒霉,不诚实有报酬,妈妈喜欢他撒的小谎。


因此,如果我们要教孩子诚实,那么我们就得听令人伤心的真话,不能只爱听令人高兴的真话。如果我们希望孩子长大做一个诚实的人,我们就要允许他暴露自己的情感和真实面貌——不管他正确也好,错误也好,矛盾也好,绝对不能鼓励他为了掩饰自己的情感而说谎。孩子们对于诚实的观点,通常都是以我们的反应为依据的,我们对孩子所表现的情感反应如何,足以使孩子肯定诚实究竟是一种最好的处世策略,还是特别“傻冒”。


孩子为什么要说谎?原因之二,就是因为怕父母对他的惩罚。父母在为了挖掘真话而处罚孩子的时候,孩子就会为了自卫而说谎。如果你挖掘的越深,孩子的谎话就越有可能连成篇了。因此,父母在“调查”孩子所犯错误的事实“真相”的时候,所问的问题应该尽量避免使孩子为了自卫而说谎。孩子们不喜欢父母查问,如果他们怀疑你已经知道了答案的时候,你还要问,会使他们更加不高兴。他们恨含有圈套性的问题,也恨逼迫他们在明显的谎言和窘迫的自白之间作选择。


此外,孩子在现实的生活中有所不满足的时候,他们也会为了要得到心里上的满足而说谎。谎言就是有所恐惧、有所希望的时候所说的真话,它显示了一个人喜欢要怎么样,或想怎么样。这时,只要你用心去听,谎言本身就会泄露出所要掩饰的真相。


发现了谎言的真相之后,做父母的,最好以慎重的反应方式,表现了你了解它的反面意义。但是切勿根据谎言的内容,就定谎言的编写者的罪。利用谎言里所获得的资料,可以帮助孩子辨别什么思想是真实的,什么思想只是愿望。


总之,我们对于说谎所应采取的方针非常明显:一方面,我们不能扮演刑警,或强迫孩子自白,将一篇谎言当作刑事案件来办;另一方面,我们应毫不犹豫地将事实真相照实说出来。比如,学校送来的成绩通知单告诉我们孩子的成绩不够理想,这时我们不能问:“你的数学考试及格了吗?你肯定你考及格了?你最好跟我说老实话?你还想骗谁?我们早就知道结果了!”我们应该直接对孩子说明:“你的成绩通知单上显示,你的数学考得不理想。我们很着急,不知你下次能否考好。”
如果是这样,我们就不会刺激孩子为了自卫而说谎,孩子也就没有了说谎的机会了。通过我们直言无讳的反应,孩子在我们身上学到的是,他不需要对父母撒谎。



  
书中自有颜如玉          红袖添香夜读书 --蒋成钢E书制作
本书所有权属于作者。本人制作纯属爱好。联系制作人请点击



 



  



 
第13节:最不该说的话



1、你怎么这么没出息……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她的名著《3岁决定一生》中,就儿童的尊严感问题,记叙了一堂感人的“人生课”:
一天,我决定给儿童们上一节有点幽默的课:怎样擤鼻涕。
我给他们示范了使用手帕的不同方法,最后还指导他们如何能尽量做得不引人注意。我以一种他们几乎察觉不出的方式拿出手帕,并尽可能轻轻地擤着鼻子。儿童们聚精会神地注视着我,没有一个人发出笑声。
但是,我刚结束示范,他们就热烈地鼓起掌来,掌声就像在剧场中那样长久热烈。这使我有点纳闷,我从来没有听到过这样小的手发出这么响的声音,我也没想到这些幼儿会那么热烈地鼓掌。


接着我明白了,我触及到了他们那极其有限的社交生活中的敏感点。儿童在擤鼻子方面存在很大困难。由于在这件事情上他们屡屡遭受大人的责备,故尔对此十分敏感。他们听到的叫嚷和辱骂的话语强烈地刺伤了他们的感情。更为伤害他们的是,为了不丢失手帕,他们在学校里还得把手帕惹人注目地系在脖子上。但是,从没有一个人真正地教他们擤鼻子的方法。当我这样做的时候,他们感到抵偿了过去的羞辱,而他们的掌声表明,我不仅公正地对待他们,并且使他们在社会中取得了一个新的地位。
我逐渐认识到,儿童有一种强烈的个人尊严感。成人通常意识不到他们是很容易受到伤害和遭到压抑的。


这天,当我要离开学校时,这些儿童开始喊叫起来:“谢谢你,谢谢你上的这堂课!”当我离开教学大楼时,后面跟着一支支静悄悄的队伍,直到最后我对他们说:“你们回去吧,踮着脚尖跑回去,不要撞到墙角。”他们转过身,飞一般地在门后消失。


许多做父母的或许都还记得,我们自己小的时候因为不会擤鼻子、不会洗脸、不会穿衣服、不会拿碗筷,没少受到过父母的训诫和批评。而他们训诫的腔调又如此千篇一律:“你怎么这么笨……”、“你怎么这么没出息……”、“你怎么就不动一点脑筋……”。那时候,父母们或许没有意识到我们有着那么强烈的尊严感,因而常常无意识地表现出对我们的蔑视,从而导致我们产生某种程度的自卑。


虽然父母们可能会相信自己的孩子很漂亮很完美,虽然他们可能会以孩子为骄傲,但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似乎总有一种神秘的力量,使父母们的实际行为表现得好像孩子的成长总是不如他们的意,因此需要不断的规训和矫正。这种错误的意识导致成人蔑视儿童,并且常常把孩子当成是自己控制的对象,一定要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对待他。
事实上,在很多时候,父母与其花很多精力来告诉孩子一大堆不着边际的大道理,不如亲自示范给孩子看。一些小小的缺点通过一个小小的示范行为就可以矫正,而且还能维护好孩子的自尊心。
2、你竟敢用这种态度跟妈妈讲话!
常听到许多父母抱怨,孩子稍大一点以后,就不和他们说心里话,不对他们陈述自己的看法,也不把在外边或学校里的见闻告诉他们了。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性的原因之一,就是在过去某些时候,父母在训诫孩子时,常常等不及孩子申辩,就粗暴地打断了他的话:“你还嘴硬!”“你竟敢用这种态度跟妈妈讲话!”“明知道自己错了,你还敢狡辩!”时间长了,孩子委屈沮丧的心情便产生了:反正自己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尊重,干脆就不听父母讲话,也不对父母说过多的话,以免话多了,冷不丁又招来一顿无端的教导或责骂。


事实上,研究表明,孩子在与父母发生争辩的时候,往往也是他们的自我意识发展得最快的时候。这一方面对孩子的大脑发育非常好,因为发生争辩时,孩子最来劲、最高兴、最认真,思维非常集中。另一方面,这也可以营造民主和谐的家庭气氛,增强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和自己的自信心,提早锻炼孩子应辩能力和交际能力。


因此,在训诫孩子的时候,父母应该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要允许孩子争辩。这并不是什么丢面子、丧失权威的事情。不要因为允许孩子争辩,就担心孩子会不听话,不尊重自己,与自己为难。允许孩子与自己争辩,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对父母和孩子双方都有好处,它能促进彼此之间的真正了解。


当然,允许孩子争辩的目的不是容忍他们的胡搅蛮缠、随心所欲,允许孩子争辩的目的是培养他们基于事实和道理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意见的能力和策略。如果孩子违反了规则,父母自然应加以制止。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父母是规则的制定者,因此,在制定规则的时候,要从实际出发,合乎孩子的情况,遵循平等的原则。


提倡孩子与父母争辩,并不是容许时时事事都让孩子与自己争辩。父母应该控制住,孩子争辩的内容应该是有价值的,通过争辩能澄清相关事实和道理的,也是有范围和次数的。而且争辩应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不能没完没了,不着边际。
总之,训诫孩子的目的是要向孩子讲清一个道理。通过争辩把事情弄明白,孩子就会心悦诚服地去做。很多时候,父母与孩子的意见是有差异的,通过争辩,可以很好地达成一致。
允许孩子与自己争辩的另一个好处,就是能帮助孩子找到事物的界限,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通过争辩,不仅能弄清事实真相,而且还能掌握住事物的分寸,从心所欲不逾矩。
3、如果你下一次再这样做……
在父母训诫孩子的过程中,一个最典型的现象就是父母自取失败。自取失败的结果,不仅不能达到我们培养孩子的长期目标,而且会随时在家里制造暴乱情景。
父母自取失败的情形很多。这些情形包括威胁孩子、贿赂孩子,给孩子以难以实现的允诺、讥刺孩子等等。
为什么父母用这些方式来训诫孩子时常常自取失败呢?且以威胁孩子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在孩子不太听话的时候,大多数父母都会不自觉地威胁孩子。殊不知,威胁孩子,就等于是鼓励他重复做一件禁止他去做的事情。比如,当孩子听到你说“如果你下一次再这样做……”的时候,他不会听到“如果”两字,只会听到“下一次再做”。有时候,他会把话里的意思翻译为:“妈妈希望我再做一次,要不然她会失望的。”


因此,这一类的警告在成人眼里看起来很好,但是对孩子来说,却比不用还糟。它会百分之百的使你不高兴的事再出现一次。因为警告对于孩子的自主意识作出了挑战,如果这个孩子是一个有自尊心的人,他肯定会再犯一次,以便向他自己和他人表示他不怕事。


五岁的小卓然在经过好几次警告以后,仍然继续向窗子扔皮球。最后,妈妈生气了,只好拿出杀手锏说:“如果你再向窗子扔一次,我就要揍死你。我说到做到。”只过了一分钟,玻璃的破碎声音告诉母亲,她的警告产生了一个效果:皮球最后一次击中了窗子。随之发生的事情,可想而知。
相反地,下面这个例子却说明了不需要威胁,也能控制孩子偶尔可能犯下的恶劣行径:


七岁的佩佩用小气枪的橡皮塞打他妈妈的宠物狗小弟。小弟很小,很害怕,不会躲藏,只会汪汪叫。妈妈听见了,对佩佩说:“不准开枪打小弟,去打枪靶。”接着,妈妈又听到了一声清脆的枪声。于是,妈妈走过来拿走了气枪,并对佩佩说:“枪不是用来打小动物的。”


在这个例子中,佩佩的妈妈做了她必须做的事:保护弱小者,同时以适当的行动来支持自己所说的话。佩佩在他的自我意识毫无受损的情况下,从他的行为后果里学到了一课。对他来说,母亲所暗示的意义非常清楚:要是不用枪打枪靶,就会永远失掉玩枪的权利。


因此,在这一件事情上,母亲避免了通常会遭遇到的可悲的失败。她没有走上注定要失败的路:“佩佩,不准这么做!除了小弟,你就没有别的东西可打?为什么不去打枪靶?如果你再做一次,你听着,只要你再做一次,你就永远别在玩枪!”如果佩佩不是很谦恭顺从的孩子,他对于这一种忠告的反应就必然是再重复做一遍禁止他做的事。
4、这件事我重复说了多少遍了?难道你是聋子吗?


在前面的有关章节中,我们曾提到,轻蔑的、讥刺的、侮辱的形容词就如同是有毒的箭,只能施加于敌人,而不能用来对付自己的朋友和亲人。然而,在我们的许多家庭里,父母在训诫和批评幼小的孩子的时候,却常常对自己所使用的语言缺乏警觉,不加分辨地就将一些有毒的言词加诸于孩子。殊不知,当你在说“这把椅子真碍事”的时候,并不会对椅子发生什么作用,椅子既不会觉得侮辱,也不会觉得窘迫。它原来是什么样子,还是什么样子,丝毫不在乎你怎么说它。可是,你要是说一个孩子不听话、调皮,或头脑迟钝的话,那就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在他的身体和心灵里产生一连串的反应。他会产生愤怒、怨恨的感情,会幻想有迟早有一天要报复你。


的确,语言的魔力在于它给你提供了一种理解世界和看待自我的方式。当你把一系列的否定性评价施加与孩子的时候,孩子最初可能会抗辩说:“不,我不是这个样子!”可是时间一长,由于他一再听到你这样讽刺、评价他,再加上他相信父母的结果,他可能就会以你的评价方式来评价自己,认为他真的就是野蛮、不将规矩、迟钝。于是,他就会放弃自己对自己的塑造:“反正我都这样了,努力也没用,无所谓。”
因此,在训诫孩子的时候,对于孩子心理健康影响最恶劣的,无过于父母具有讽刺的才能。这样的父母在语言方面的“天赋”就像巫师一样,自己给自己建立了一道“屏障”来施加语言的魔力:
“这件事我重复说了多少遍了?难道你是聋子吗?为什么你总是听不见?”
“你野得就像是个野人。你是不是在原始森林里长大的?你知道吗,你也只配在那种地方生活!”
“你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你是疯子,还是头脑有毛病?我早就料到会有这个结果!”
这些父母可能没有警觉到,他们的“评注”是有攻击性的,必然会遭到反击。因为他们的评判阻隔了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煽起了孩子一心一意要寻求报复的野心。
尖酸刻薄、伤人的陈腔滥调不容许存在与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类似下列的说话方式应该尽量回避:
“你不是吃奶的孩子了。”
“你真是个豆腐脑!”
“你以为你是什么?”
不管做父母的是否有这种语言方面的“机智”,还是没有这种机智,我们都不能把孩子在父母这面“镜子”里所看到的他,与他们内心中为自己所塑造的他加以贬损。



  
书中自有颜如玉          红袖添香夜读书 --蒋成钢E书制作
本书所有权属于作者。本人制作纯属爱好。联系制作人请点击



 



 



 
第15节:最不该说的话



1、你怎么总是和小朋友处不好关系?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和问题,就像成年人遇到烦恼一样,他们也迫切希望向自己信赖的人倾诉,排解自己的烦闷,修复自己的感情和心理创伤,重新用正常的心态迎接新的一天。


但是,孩子的社交圈还比较狭窄,他们很难遇到这样的“知己”朋友。虽然在幼儿园,他们也会结交一些行影不离的好朋友,可是,这些小朋友与他一样同样不成熟,基本上不可能去宽容或抚慰受伤的心理,甚至不能保守秘密。因此,孩子不可能把他们当作情感交流的对象,而本能地要向父母倾诉。


当孩子把父母当做自己的“知己”时,他所渴望的,是父母的理解,是父母帮助他确认他的情感、思想、动机、推理、行为和决定等等。然而,孩子在父母面前尝试着敞开心扉,却常常以失败而告终。甚至在敞开心扉后却发现自己受到了进一步的伤害。时间一长,孩子的心灵大门就会渐渐关闭,直到有一天,他再也不来“烦”你了。
但是,如果连孩子最信赖的“好朋友”都不能让他敞开心扉,及时有效地帮他排解困惑和烦恼,那么,缺少其他排解方式的孩子,他的心理困惑会越积越重,渐渐地导致心理畸形的。


可是许多父母常常忽略这一点。他们认为孩子还小,不懂事,也就不可能有什么深沉的感情或烦恼,即使有一点不开心,过一晚上也会忘掉的,因此,他们对孩子的感情常常采取轻描淡写的态度。殊不知,这种轻描淡写往往把很多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的重要机会放过了。
5岁的安安从幼儿园回家来,情绪很不好,他于是忍不住就对妈妈说了自己心中的苦恼。
“妈妈”,儿子说,“马明今天不跟我玩,我想玩什么他偏不玩什么。”
“哦?”妈妈没有放下自己的工作,很轻描淡写地说:“那你为什么不玩他想玩的游戏呢?你应该学会和小朋友处好关系。”
“我不想玩他想玩的游戏嘛,我也不想和他相处了。”儿子生气地说。
“如果你想做一个不讲理的人的话,那你就一个人玩好了。”妈妈有些不高兴了。
“是他不讲理,不是我。”儿子争辩说,看样子委屈得快掉泪了。
“好啦,好啦。”看到儿子可怜巴巴的样子,妈妈似乎也有些不忍心了。想想以后儿子有的是机会学习如何与人相处,也就不想再教育他了。
“或许是因为你累了,所以才不高兴。明天就会好起来的。也许明天马明就会很乐意与你玩的。男孩子哭哭涕涕的像什么话。”
“我不累,明天也不会好起来。你不知道我有多恨他,我恨死他了。”儿子并不准备买妈妈的帐。
“你这孩子,不许这样说话。如果我再听到你这样说话,我就对你不客气啦……”妈妈也不耐烦了。
儿子见妈妈也不理睬自己,气冲冲地回到自己的卧室,把门一摔,“我不喜欢上这家幼儿园了。我要换一个地方。”


在这个例子里,妈妈从一开始便没有对儿子的情绪引起重视,所以从以说教的形式向儿子提出建议,到开始指责孩子,到不痛不痒地说些安慰的话,再到威胁孩子,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让孩子进一步受到伤害,亲密的情感交流也就不再可能了。
2、又不是我叫老天爷下雨,干吗冲我使气?


孩子们在强烈的情绪困扰中,他是不会听任何人的话,也不会接受劝告、慰藉或积极性的批评的。他需要的是我们了解他,要我们了解他在那一段时间里,他内心的奋斗。更进一步,他还希望不需要完全透漏他们的体验,别人就能完全了解他。这是一种游戏,在这种游戏里,他只让我们知道他愿意让我们知道的,其余的则需要我们去猜。


因此,当孩子回家告诉我们“老师打我”的时候,我们不必追问细节,也不需要说:“你又做错了什么,惹得老师打你?”更不必说:“啊,真可怜。”我们需要表示的是,我们体会到了他的疼,他的窘迫,和他心里所感到的愤怒。
我们怎样才能体会到他的感觉呢?我们要看着他,听他说,同时从我们的经验里找到相应的情感体验,加以适当的编排,对他说:
“这一定教人窘得不得了。”
“你肯定气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