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运筹帷幄--人生篇-第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信与蒙武兵分两路,杀入楚国,连克数城。不料,在联兵攻打城父(今河南宝丰东)时,被楚国名将项燕打得落花流水,仅都尉一级的军官就阵亡了七人。
赢政闻讯震怒,大骂李信误国,随即传令驾车,屈尊去请王翦出山。一进王府,他就谢罪,恳请王翦再掌帅印。
王翦气还未消,道:〃老臣罹病昏馈,还望大王另选贤明。〃
〃行了,将军不必再说了!〃
一见赢政大怒,王翦也就不敢推托了,同意挂帅出征,但条件是非六十万人马不可。赢政立即颁诏,国中凡是能扛得动枪的男子,一律征召入伍,凑足六十万人马,交给王翦。王翦麾兵入楚,杀项燕,俘楚王负刍。
王翦之将才。胆识,于此可略窥一斑。
赢政二十六年,最后一个东方诸侯齐国不战而降,赢政终于完成了他梦寐以求的统一大业。接下来,他做的第一件事是更名号。因为那〃王〃的名号已不足以显示他的功业,他要搞一个更尊贵的。于是,便有了〃皇帝〃这个名称。赢政成了至高至上至尊至贵的〃始皇帝〃,文武百官也加官晋级不等。
令我们惊奇的是,从秦统一全国那一天起,战功盖世的王翦王贲父子便从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文武大臣名单中没有他们父子。秦设三公,丞相,曰太尉,曰御史大夫。先后出任丞相的,是隗状、王绍、冯去疾、李斯;太尉的名单,今已不可考;做过御史大夫的,有冯劫、德等人。在姓名失传的太尉之中,会不会有王翦、王贲父子?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因为,在所有重大政治、军事活动中,都没有王翦的身影出现;王贲倒是出现过一次,那是赢政二十八年赢政第二次巡行全国,王翦、王贲父子突然消失,致使司马迁《史记·王翦列传》也无法再写下去了。
王翦将才出众,政治上也极为敏锐,他不会不懂得〃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为了保全身家『性』命,他会不会功成身退?看来这种可能『性』也不大。如是说的证据,是司马迁在写完《史记·王翦列传》后发表的几句评论:
王算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身。
从这段〃太史公日〃来看,扫平六国之后,王翦并没有退隐,他被赢政尊奉为〃师〃。然这个老师的头衔是虚的,为了保全『性』命,他只有苟且偷生,迎合、献媚、讨好赢政,直到他死。
天下一统,王翦的使命完成了,赢政再也不必像犯了过错的小学生那般去向王翦赔罪了。
当然,还有兴师用兵的时候。不过,赢政不再用王翦父子了,他重用的是蒙恬。蒙恬的祖上是齐国人,祖父蒙骛从齐国投奔秦国,官至上卿。蒙恬的父亲,就是当年李信攻楚时的副手蒙武。司马迁《史记·王翦列传》说,秦灭六国,王氏和蒙氏功劳最大,实则蒙氏的战功远不能和王氏相比。翦、王贲父子常年为帅,在军队中的威望极高,一旦他们有贰心,大好江山就不一定姓赢了。因此,赢政不敢再让他们带兵。蒙氏战功小,在军队中的名望也不大,难以一呼百应,让他们带兵可以放心无虞。于是,带领三十万大军北伐匈奴的便是蒙恬了,这三十万人马是秦朝最精锐的军队。把匈奴逐出河套以后,蒙恬又指挥人马修建了万里长城。此后,他一直率重兵驻屯上郡(郡治肤施,今陕西榆林东南人。弟弟蒙毅,侍奉于赢政身边,不离左右,深为赢政宠信。
赢政做了十一年皇帝,猝死沙丘(今河北巨鹿东南人中车符)令赵高串通丞相李斯,篡改了赢政遗诏,赐死赢政指定的继承人扶苏,另立赢政小儿子胡亥为帝,是为〃二世皇帝〃。扶苏时为蒙恬监军,二人关系很好,他被赐死后,蒙恬被逮捕下狱,后来『自杀』。蒙恬死后,胡亥起用王翦的孙子王离(是否为王贲之于,不可考)为将,统领驻屯上郡的三十万大军。后来,王离奉命率兵去镇压项羽、刘邦等人,在〃巨鹿之战〃中被项羽打败而被俘。
这时,王翦王贲、都已命赴黄泉,父子俩是怎么死的,文献未详。王翦被安葬在故乡频阳。
秦严刑苛政,不明赏罚之道,功臣殒落,失去人心,导致灭亡,这正是方圆人生的大忌。
不久,王翦、王贲王离三代人效忠的秦皇朝就灭亡了。
黑云兵气『射』天裂,壮士朝眠梦冤结。
祖龙一夜死沙丘,胡亥空随鲍鱼辙。
腐肉偷生二千里,伪书先赐扶苏死。
暮接山土来干,瑞光已向芒砀起。
陈胜城中鼓三下,秦军天下如崩瓦。
龙蛇撩『乱』入咸阳,少帝空随汉家马。
这是唐代诗人韦楚老的《祖龙行》。入祖龙,始皇赢政》。诗人一首七言诗,否定了赢政的一生,未免失之偏激,好像中国历史上就不该有赢政和他的秦朝似的!赢政虽然残暴,但他在中国历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他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这里面也有王翦的一份心血,〃开国功臣第一家〃的桂冠,他当之无愧。
方圆人生:
治国与做人是同样的道理,宽、严要把握时机,做到能随机应变,符合时宜。
■ 法度为方,赏罚为圆
以功过定赏罚是治国治军的定策。赏罚的法制化是国家与军队安定之本。打个比方,赏罚就是聪明伟大的领导用来御用、节制人们心灵与行为的锁链。
赏,驱使人们去建功立业、效忠致命。罚,节制人们作『奸』犯科、阴谋反叛。这是他们利用人们通有的弱点,而制造出这种锁链;利用人们的虚荣心理、物欲心理、畏惧心理、羞耻心理的弱点,而制造出这种锁链。但是,站在领袖成功的原则上来看,用罚不如用赏,罚是消极的,而它最大的限度是避免、防止自己事业的毁败。赏有积极的一面,能驱使人们去为他赴汤蹈火、出生入死。
古今中外,不论是创业的领导,还是继业的君主,都要利用赏罚来节制忠臣义士以及天下人们的心灵与行动。尤其在赏的一方面,他们更是毫不吝啬地赐与臣下,他们利用〃公侯伯子男及王位卿相〃等爵位与军队中各种衔位、称号,以及勋章等等美物作为钓饵;在清朝时期,他们最敬畏的是知识阶层,于是用状元、翰林、进士、秀才之类的名位来笼络。事实上在自科举制度后,人们便竭尽所能各人都埋头干自己的前程。
赏罚的标准在于法度,运用得合适不合适又在于人。运用得当,就是成功的动力,运用得不当,就是成为失败的媒介。因此,不得不谨慎地行使。
一个人要有容人之量,必须先有不计较他人过错的品德;要想成大事,必须先有忍的德行。恕能培养容,忍能培养量。所以古代的哲士说:〃必须有宽忍,心才有容量。
刘秀以〃怀柔〃兴汉
以柔胜刚,是中国人处世的理想境界。柔能克刚,是中国人处世的坚定信念。
柔中含刚,刚中存柔,刚柔相济,不偏不倚,才是中国人处世的正宗。这一理想化的处世方式,一个小小的太极图表现得最为形象。在一个圆圈中有一个白『色』的阳鱼和一个黑『色』的阴鱼,阳鱼头抱阴鱼尾,阴鱼头抱阳鱼尾,无前无后,无高无下。最妙的是阴鱼当中有阳眼,阳鱼当中有阴眼,相互包容,相互蕴含,相互激发,相互转化而又相互促生。
必须指出的是,不论在历史中还是现实中,刚者居多,柔者居少,若能以柔为主,寓刚于柔,其表现方式往往就是〃柔道〃。中国历史上的许多以〃柔道〃处世,以〃柔道〃治国的成功事例,早已证明〃柔道〃比〃刚道〃更加行之有效,其事半功倍、为利久远之特点;更是〃刚道〃所远为不及的。
刘秀是一位以柔开国、以柔治国的皇帝。他以〃柔〃为主,在政治、军事诸方面也都体现出了这种精神,应该说他把中国的〃柔道〃发挥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刘秀生于公元前六年十二月,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其父刘钦是南顿县令,在刘秀九岁时病故,此后,刘秀与哥哥刘被叔叔收养。据说刘秀身长六尺三寸,美髯目,大口隆准,生有帝王相。刘秀好稼穑佣耕,他的哥哥就经常讥笑他。一次到亲戚家做客,宾朋满座,贵客云集,主人蔡少公精通图谶之学,在述及谶语时说道:〃将来刘秀必为天子。〃原来王莽的大臣刘歆精通谶文,故改名为刘秀,大家也以为是大臣刘秀。谁知座上忽起笑声:〃怎见得不是仆呢?〃大家回头一看,竟是刘的弟弟刘秀,不禁一阵哄堂大笑。
在他二十八岁的时候,王莽的〃新政〃很不得人心,加上大灾人祸,各地的农民纷纷起义,尤其是绿林、赤眉两支起义军,声势浩大,直可与王莽军一较高低。在这种风起云涌的形势下,刘秀借南阳一带谷物欠收,与兄刘谋划起义,得众七八千人。
刘秀起义后,逐渐与当地的其他起义军汇合,一度并入绿林军。公元二十三年二月,绿林军为号召天下,立刘秀的族兄刘玄为帝,年号更始,绿林军的势力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以至王莽〃一日三惊〃。王莽纠集新朝主力约四十二万人,号称百万,派大司空王邑、大司徒王寻率领,直扑绿林军。刘秀等人放弃阳关,率部退守昆阳。
昆阳守军只有八、九千人,敌人则连营百里,势力太过悬殊。有些人主张分散撤出,刘秀坚决反对,认为如果并力御敌,尚有保全的希望,如果分散突围,必被包围消灭。他亲自率领十三骑趁夜突出南门求救,他说服了定陵、郾城等地的起义军,亲率精兵数千人偷渡昆水,突袭敌人,使敌人手忙脚『乱』,阵脚不稳,终至大败。昆阳之战是中国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光辉范例,也为起义军推翻新莽政权奠定了基础。自打败了王邑、王寻的军队以后,刘秀兄弟两人的威名日盛,这就遭到另一派起义军将领的嫉妒,加上刘当初曾反对立刘玄为帝,正好借此进谗,说刘不除,终为后患。刘玄懦弱无能,并无主张,便听了人言,准备伺机发难。刘玄借犒军之机,大会群将,制造借口,不久起义军内部发生了分裂,刘秀的哥哥刘被杀。
刘秀当时正在父城,听到哥哥被杀,十分悲痛,大哭一场,立即动身来到宛城,见了刘玄,并不多说话,只讲自己的过失。刘玄问起宛城的守城情况,刘秀归功于诸将,一点儿也不自夸自傲。回到住处,逢人吊问,也绝口不提哥哥被杀的事。既不穿孝,也照常吃饭,与平时一样,毫无改变。刘玄见他如此,反觉得有些惭愧,从此更加信任刘秀,并拜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
其实刘秀因为兄长被杀而万分悲痛,此后数年想起此事还经常流泪叹息。但他知道当时尚无力与平林、新市两股起义军的力量抗衡,所以隐忍不发。刘秀的这次隐忍,既保全了自己,又在起义军中赢得了同情和信赖,为他日后自立创造了一定条件。
等到起义军杀了王莽,迎接刘玄进入洛阳,刘玄的其他官属都戴着布做的帽子,形状滑稽可笑,洛阳沿途的人见了,莫不暗暗发笑。唯有司隶刘秀的僚属,都穿着汉朝装束,人们见了,都喜悦地说:〃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于是,人心皆归刘秀。
刘玄定都洛阳以后,便欲派一位亲近而又有能力的大臣去安抚河北一带。刘秀看到这是一个发展个人力量的大好机会,便托人往说刘玄。刘玄同意了这个请求,刘秀就以更始政权大司马的身份前往河北,开始了扩张个人势力,建立东汉政权的活动。
当时的河北有三股势力:最大的是王郎,他自称是刘邦的后代,号召力很大;其次是王莽的残余势力;再次是铜马、青犊等农民起义军。刘秀在河北每到一地,必接见官吏,平反冤狱,废除王莽的苛政,恢复汉朝的制度,释放囚犯,慰问饥民。所做之事,均都顺应民心,因而官民喜悦。
当时,有一个叫刘林的人向他献计说:〃现在赤眉军在黄河以东,如果决河灌赤眉,那么百万人都会成为鱼鳖了。〃刘秀认为这样太过残忍,定会失去民心,就没有这样做。刘秀初到河北之时,兵少将寡,地方上各自为政,无人听他指挥,虽能〃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但毕竟没有大量军队。他为王郎所追捕,曾多次陷入窘境。后来,他逐渐延揽了邓禹、冯异、寇询、姚期、耿纯等人才,又假借当地起义军的名义招集人马,壮大声势,并联合信都、上谷、渔阳等地的官僚集团,才算站住了脚。由于他实行〃柔道〃政策,服人以德不以威,众人一旦归心,就较为稳定。
刘秀认为〃柔能制刚,弱能制强〃,他多以宽柔的〃德政〃去收揽军心,很少以刑杀立威,这一点,在收编铜马起义军将士时表现得最为突出。当时,铜马起义军投降了刘秀,刘秀就〃封其渠帅为列侯〃,但刘秀的汉军将士对起义军很不放心,认为他们既属当地民众,又遭攻打杀掠,恐怕不易归心。铜马起义军的将士也很不安,恐怕不能得到汉军的信任而被杀害。在这种情况下,刘秀令汉军各自归营,自己一个人骑马来到铜马军营,帮他们一起『操』练军上。铜马将上议论说:〃肖王以秀,如此推心置腹地相信我们,我们怎能不为他效命呢?〃刘秀直到把军士『操』练好,才把他们分到各营。铜马义军受到刘秀的如此信任,都亲切地称他为〃铜马帝〃。
在消灭王郎以后,军士从三郎处收得了许多议论刘秀的书信,如果究查起来,会引起一大批人逃跑或者造反。刘秀根本连看都不看,命令当众烧掉,真正起到了〃令反侧子自安〃的效果,使那些惴惴不安的人下定决心跟刘秀到底。
公元二十五年,刘秀势力十分强大,又有同学自关中捧赤伏符来见,说刘秀称帝是〃上天之命〃,刘秀便在诸将的一再请求下称帝,年号建武,称帝之后,便和原来的农民起义军争夺天下,此时,他仍贯彻以柔道治天下的思想,这对他迅速取得胜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刘秀轻取洛阳就是运用这一思想的成功范例。当时,洛阳城池坚固,李轶、朱鲔拥兵三十万。刘秀先用离间计,让朱鲸刺杀了李轶,后又派人劝说朱鲔投降。但朱鲔因参与过谋杀刘秀的哥哥的事,害怕刘秀复仇,犹豫不决。刘秀知道后,立即派人告诉鹏:〃举大事者不忌小怨,朱鲔若能投降,不仅决不加诛,还会保其现在的爵位,并对河盟誓,决不食言。〃朱鲔投降后,刘秀果然亲为解缚,以礼相待。
公元27年,赤眉军的樊崇、刘盆子投降,刘秀对他们说:〃你们过去大行无道,所过之处,老人弱者都被屠杀,国家被破坏,水井炉灶被填平。然而你们还做了三件好事:第一件是攻破城市、通行全国,但没有抛弃故土的妻子;第二件是以刘氏宗室为君主;第三件事尤为值得称道,其他贼寇虽然也立了君主,但在危急时刻都是拿着君主的头颅来投降,唯独你们保全了刘盆子的『性』命并交给了我。于是,刘秀下令他们与妻儿一起住在洛阳,每人赐给一区宅屋,二顷田地。就这样,刘秀总是善于找出别人的优点,加以褒扬。
刘秀极善于调解将领之间的不和情绪,绝不让他们相互斗争,更不偏袒。贾复与寇徇有仇,大有不共戴天之势,刘秀则把他们叫到一起,居间调和,善言相劝,使他们结友而去。对待功臣,他决不遗忘,而是待遇如初。征虏将军祭遵去世,刘秀悼念尤勤,甚至其灵车到达河南,他还〃望哭哀拗〃。中郎将来歙征蜀时被刺身死,他竟乘着车子,带着白布,前往吊唁。刘秀这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确实赢得了人心。
刘秀实行轻法缓刑、重赏轻罚,以结民心,他一反功臣封地最多不过百里的古制,认为〃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灭亡者。〃他分封的食邑最多的竟达六县之多。至于罚,非到不罚不足以毖后时候才罚,即便罚,也尽量从轻,绝不轻易杀戮将士。
在中国历史上,往往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灭,谋臣亡〃,但唯独东汉的开国功臣皆得善终,就这一点,就足以说明刘秀〃柔道〃治国的可取『性』。
刘秀在称帝之前就告诫群臣,要〃在上不骄〃,做事要兢兢业业,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日慎一日,等等。在后来的岁月里刘秀始终如一地自戒戒人,这种用心良苦的告诫,虽不能从根本上扭转封建官场的习气,但毕竟起了一足的作用。当时军中武将多好儒家经典,就是很好的证明。
方圆人生:
曹『操』以『奸』诈成功,刘秀以〃柔道〃而有天下,〃柔道〃论并非迂腐之学,只要运用得当,完全可以比别的方法更有效,更好。
■ 严明是方,公正是圆
赏罚在于公正严明,《韩非子·有度篇》中说:〃贵族在法制内,执法公正无私。法度的施加,聪明人也不能辩论,勇敢的人也不能争斗。犯错施刑不论大臣还是百姓都平等对待,奖赏好事不遗漏普通平民。〃所以能公就无私,无私就无过,就会无怨无恨。如果有难以明断的事和疑点,稍有疏忽就会失去严明。处在这样的境地,就只有依从经书中所记载的〃有疑点的罪过从轻处理,有疑点的赏奖要慎重〃说法为标准。在另一方面,奖赏不能因怨仇而废弃,惩罚不能因亲近的人而不行使。
赏罚的应用是:在某种时机,不能一味拘泥于原则原理的限制,而应该判断出这人这事应该怎样处理。不能仅仅在公平的字义上做文章,要了解到效力应该放在事业功绩上才是最高的原则。
《韩非子·主道篇》中说:〃君主以他们的评论而赋予他们的事业,以事业的责任心使他们发展功绩,功绩合于事实,事实合于言论,就赏赐他;功绩不合事实,事实不合言论,就惩罚他。〃又说:〃贤明君主的奖赏原则,温暖得像及时雨,百姓都受到他的恩泽。贤明君主实行惩罚的原则,害怕得像雷霆,神圣得无需辩解。所以贤明的君主没有不光明的赏赐,也没有不正确的惩罚。不光明正大的奖赏,就会使有功劳的臣属坠毁自己的事业;不正确的惩罚,就会使『奸』臣隐瞒自己的错误。所以只要真正有功劳的人,就是疏远卑贱的人也要奖赏;真实有过错,就是亲近。受宠爱的人也要诛灭。这样就使疏远低下的人不敢懈怠,而亲近喜爱的人也不敢骄傲。〃
因此,赏罚必须有规定的原则,没有规定的原则,就难以希望他们能公正无私而且正确。不能做到公正无私而且正确,就会生出怨恨的心理。
生命终有尽头,惟有精神上的不朽可以长垂人间。只追求生命上的长寿无疑与傻瓜没有区别。痴活百年,多吃几口山珍海味又能怎么样?到头来仍是一堆无名枯骨。
(1)曹『操』论功行赏
曹『操』在用人上还有一些十分可贵的长处,就是不为别人的用人情况所左右,不偏重某一类人才。别人没有重用的,他可能同样给予重用。冲锋陷阵。立有战功的武士有赏,出谋划策,以笔为刀的文士照样封侯。
曹『操』在为他手下的大谋士兼文人苟或记功,荀或以没有参加野战为由而辞让时,曹『操』说过一句很有见地的话:〃谋为赏本,功未必皆野战也。〃这说明,在曹『操』的眼里,文臣们虽不善冲锋陷阵,但他们手中的笔并不比刀枪的分量差。思想上对文士的重视,必然导致政治上对文士的重用。曹『操』对拢纳到营中的文人,尽可能地委任合适的职务,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专长。〃七子〃中的王粱,在刘表那里呆了十五年,只因其貌不扬,不被重用。〃刘表死后,王粲说服了刘表的儿子刘琮,举军归向曹『操』。曹『操』立即辟王粲〃为丞相椽,赐爵关内侯〃,时间不长,又提升为〃军祭酒〃。
曹『操』建立了魏国,进一步拜王粲为〃侍中〃。
建安时代惟一的女诗人蔡淡,在战『乱』中被胡兵所掳,流落南匈奴十二年,是曹『操』在建安八年(公元203年)用重金把她赎回来的,并为她重新建立了家庭。
曹『操』其子曹丕,在用人的气度上比父亲还有差距,但用软刀杀人,比父还高一筹。魏国名将于禁投降归来,曹丕请画家把于禁的畏敌貌状作成画,再请于禁去参观,活活把他羞死了。但似乎受其父的影响,对于文士们,曹丕总是另眼相看,文士们即使有所不恭,他也满不在乎。一次,他请好友吴质和曹休等一块喝酒,酒酣耳热中,把郭后叫出相见,大概是那郭后美丽动人,吴质就抬起头大胆〃书描〃起来。按照那时的规矩,臣下对皇后平视就要杀头,刘帧就是因平视曹丕的夫人甄氏而被曹『操』惩罚的。那是建安十几年的事。当身为君父的曹『操』听说此事后一脸不高兴,脸越拉越长,遂下令逮捕刘帧,交有关司法部门治罪。按律如此对主母,刘帧犯大不敬罪,当斩首。但曹『操』怜其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