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人类未解之谜全记录-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物和其他一些哺乳生物已经生存了几千万年,而恐龙灭绝大约发生在6500万年前。塔瓦内的研究小组还暗示,最早的灵长生物可能身材矮小,喜欢夜间活动,生活在热带丛林中。但是,如果灵长类祖先真的存在那么早,那么,在距今6500万年使恐龙灭绝的那次大灾难之前,众多的灵长类生物(包括人类)的祖先已经进化发展了3000万年,并且和恐龙一起经历了那次致命的大毁灭。
科学家们认为,那次灾难源于一次地外陨石与地球的相撞,几乎消灭了当时地球上所有的物种。但是,塔瓦内推论道,它们当中的一些灵长类生物也许劫后余生,逃过大难,并且其中的一支繁衍生息了下来,进化成后来的人类。当然,这些都只是科学推测,没有化石来证明。科学家们还没有发现哪怕一块属于那个年代的化石。
事实上,科学家们也许根本无法用事实证明:这些从来不为我们所知的人类“近亲”曾经那么早地存在过,跟恐龙决斗过,被陨石毁灭过。除非哪一天,古生物学家们终于发现了恐龙时代灵长类祖先的化石,事实才能大白于天下。
10。进化走到尽头了吗将来的人类会是什么样的?会不会和我们现在有很大的区别?生物学家们在这一问题上的争论由来已久。有相当一部分科学家认为,我们现在的生命形式已经达到了进化发展的终极水平,进一步的大变化将不可能再发生了。
●自然力量一直在起作用有人认为,随着进化的继续,人类的智慧水平会逐渐下降,而神经系统则会越来越发达;另一些人则持相反意见,认为人类将越来越聪明,而体格则逐渐变弱;而以伦敦大学史蒂夫。琼斯教授为代表的科学家则认为,在目前西方社会的生活模式下,曾经对现代人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神秘进化力量已经失效了。人类的进化演变已经到了停止的时候。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同意这一论调的。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斯特林格教授认为,人类仍然受着自然力量的影响和支配,正是这一力量,创造了30亿年来在地球上繁衍生息的无数物种。“5万年前石器时代的弱小欧洲人在一夜之间被轻巧、高大、聪明的非洲人取代。这个进化故事告诉你,人类一直都在向着更大更强的方向发展,自然的力量一直在起着作用,你无法知道我们将来会变成什么样子。”
●自然选择力量正在消失在这一场争论中,双方都把理论依据的核心放在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原理上。根据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原理,最能适应环境的动物个体能够活得更长,从而繁衍更多的后代,使得这一物种得以延续下去。例如,一种有蹄动物,有些脖子长,有些则脖子短。随着时间的发展,在这种动物生活的地区,树叶逐渐被吃光。而长脖子的动物由于能够吃到更多高处的树叶,所以能活的更长,有更多的后代,最终进化成长颈鹿。而那些脖子短的,则逐渐走向了灭绝。琼斯教授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这种自然选择的作用却在逐渐地消失。“在以前,人们的寿命长短和繁殖能力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截止到维多利亚女王时代,伦敦的死亡率总是大大超过出生率。有一半的孩子还没有成年就已经夭折了,也许是因为他们缺乏抵抗疾病的基因。但是现在,孩子长大成人的概率却达到了98%。可见,在这一方面,我们已经进化得足够好了。”另外,和过去相比,混血现象增多进一步阻碍了进化的发展。琼斯教授举例说:“在过去,两个不同城市的人很少有机会组建家庭一起生活。但现在,来自不同地方的人进入大学学习,在那里遇到自己的伴侣。他们要生活和工作的地方,与自己的父母、祖父母越来越远。也许,这样可能产生一种棕色皮肤的人种,但除此以外,物种变化已经几乎不存在了。”
●发展中国家还有自然选择但是,这一论点成立的前提是,在西方发达社会中,人们的基本物质需要可以得到满足,医疗保健水平也已经相当发达,因此自然对人类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小。而在发展中国家,这一观点却不那么适用。对此,琼斯以爱滋病为例进行了阐述。在琼斯看来,“目前在非洲,几乎所有的猩猩都携带着人体免疫缺损病毒(HIV),但它们却不会感染爱滋病。就在几千年前,情况却大不相同。当第一批猩猩感染上爱滋病毒的时候,成千上万的猩猩死去,只有一小部分能够免疫的才得以存活。而活下来的这些猩猩,就是现在这些有免疫功能的猩猩的祖先”。“由此可以推测,人类的情况也会大致相同的。只要进化的过程在继续,1000多年以后的非洲,人类将可以携带HIV,但他们却不会感染上爱滋病”。
●人类进化要靠自己琼斯的观点得到了部分科学家的支持。位于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的沃特教授认为,自然对人类进化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只有人类自己的生物工程学才能使进化演变产生巨大变化。“通过生物工程学,人类可以改变自己的身体,从而延长自己的寿命。当人们可以活到150岁,而其中100多年都有生殖能力的时候,人类就会发生巨大变化。人类会繁衍许多子孙,人类的进化将开始转变”。但对于他们的这一观点,生物学界还是有许多不同的声音。很多人始终认为,进化无时不在,而人类自己的干预是不协调的。明天我们会是什么样子?也许,只有时间才能告诉我们答案。
1。影响生男育女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有些父母希望有一个英俊的男孩,有的人想生下一个漂亮的女孩。
最近,科学家探究出了一些影响生儿育女的外部条件。据丹麦和日本几位科学家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想要生下男孩的夫妇最好不要吸烟,这些科学家表示,那些在孕育下一代期间仍然吸烟的夫妇得到男孩的可能性比较小。
哥本哈根大学的教授比斯科夫与日本兵库县的福田操等人在对5372名年龄在20—49岁之间的日本女性进行调查,将数据与她们所生育的11815名婴儿的性别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如果双方都不吸烟,则生男生女的比例为1。214比1,如果父亲每天吸烟根数超过20根,即使母亲不吸烟,那么生下女儿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如果夫妻两人均吸烟,那么生下男孩的可能性就更小了。这是科学家第一次发现吸烟与新生儿男女比例有关。
科学家表示,他们也未弄清楚为何吸烟的夫妇容易生下女孩。但他们称,也许是因为携带Y染色体,可以产下男孩的精子对于烟草的敏感程度超过携带X染色体,将产下女孩的精子,即前者不太容易与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比斯科夫说:“烟草的味道也许会对精子细胞产生抑制力。”科学家表示,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新生男婴与女婴之间的比例在日益下降,原因包括类似二氧芑等有毒物质对男性的生殖系统产生了影响,再就是男性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加。
另外,马耳他科学家最新研究认为,生男生女与纬度有关。他们发现,欧洲南部男孩的出生比例比欧洲北部的高,而北美洲北部男孩的出生比例则比南部的高。这是马耳他科学家新近的一个研究发现,他们认为人类生男生女与地域有关,但原因至今还无法解释。马耳他圣—吕克大学维克托。格雷克博士及其同事对世界卫生组织1950到1999年间的出生统计数据进行了分析比较。他们按纬度高低把欧洲分成三部分,纬度在35度到40度的为南部国家,纬度在40度到55度的为中部国家,纬度在55度以上的为北部国家。结果发现,在欧洲,希腊、意大利、西班牙等南部国家男孩的出生比例远远高于法国、瑞士、丹麦、瑞典等中部和北部国家男孩的出生比例。与欧洲情况完全相反,在北美洲,地处北部的加拿大的男孩的出生比例要比位于南部的美国和墨西哥的高。
马耳他专家称,这表明人类生男生女的比例与其所生活地理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他们表示,尽管他们还无法解释造成这种差异的真正原因,但目前可以基本肯定的是,气温差异与此无明显关系。
2。为什么人老会变矮衰老,指的是某种机能和活动能力的进行性老化或丧失。
这是一个必然的生理现象。对每个人来说,衰老的表现不尽相同。然而,人老变矮却是共同现象。
研究表明,人老变矮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脊柱缩短。因为人的身高主要是由下肢长骨和脊柱组成。脊柱位于背部的正中线上,是躯干的中轴骨。脊柱幼年时共有33个椎骨,由于骶椎和尾椎的融合,成年后只有26块骨。脊柱的长度较下肢的长度相对稳定,男性平均约70厘米,女性约65厘米,因姿势和年龄而有所差异,老年人脊柱略短。其长短与椎间盘受压情况有关。
人的身长在一昼夜间是变化的:早上最长,晚上最短,相差2—3厘米。人老了,由于老化影响了椎间盘的厚度。椎间盘位于每一对相邻椎体相对面之间,使两椎体牢固地连接起来。椎间盘稍大于椎体,所以在椎体之间略显突出。它由纤维环和髓核两部分构成。纤维环围绕在髓核周围,为环形交叉排列的纤维软骨,坚韧而富有弹性,可限制髓核突出。髓核是白色而有弹性的胶状物。椎间盘坚固而有弹性,除连接椎体外,还可承受压力,减缓冲击以保护脑髓,有利于脊柱的各种方向的活动,增加运动的幅度。
人到中年,椎间盘逐渐发生退形性变,髓核和纤维环的胶质纤维变性。这种变化主要表现为由于软骨细胞基质中粘多糖蛋白的作用,水分减少,甚至出现钙盐的沉积。因为软骨没有血管,软骨细胞的营养来源是依靠基质的渗透和扩散作用。然后再与软骨骨膜的血管进行物质交换。由于软骨基质变性,软骨细胞的营养来源受到阻碍,胞浆中的糖原成分消失,随后细胞退化死亡。软骨细胞的逐渐减少,基质生成的压力,使椎间盘慢慢变薄。老年人性腺功能减退,而性激素可促进软骨纤维生成,所以性激素的消长影响软骨生长的兴衰,性腺机能减退可导致软骨生长变慢。随着年龄增长,除了椎间盘变薄外,各椎体可因骨质疏松而渐趋坍塌。骨质疏松主要是因为性激素水平低下,蛋白质合成性代谢刺激减弱,成骨细胞功能下降以致基质形成减少等。运动减少,骨质废用性脱钙也有一定作用。特别是女性绝经期后,虽然雌激素本身不能促进骨质形成,但能抵抗皮质醇和甲状旁腺素的溶骨作用,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骤降,骨质吸收加速而逐渐发生骨质疏松。椎骨支持能力不足,受压后塌降变矮,有时甚至发生压缩性骨折。老年人变矮的特点是躯干缩短明显,四肢缩短很少,所以老态龙钟主要表现是弯腰驼背。老年人肌力下降,挺胸收腹较为困难,姿势不良也会影响身高。
实践证明,长期坚持体育锻炼可减少老年病的发生,推迟机体衰老的过程。早年养成良好的姿势,也有助于克服晚年的弯腰驼背。
3。“人类极限”探秘我们常常在报纸、广播或电视中听到或看到这样一些报道:1984年美国的约翰。伦德斯特朗双手提着461公斤的大石头走了8。84米。非洲赞比亚的卡帕皮洛能两手拖住向相反方向开动的两辆汽车。我国的陆国柱躺在铺满碎渣玻璃的木板上,身上压着重约50公斤的大木板,邀13名观众站在木板上,任其踩跺。更有远距离接住炮膛飞出的铁球,任汽车从身上压过的事例。
还有一些普普通通的人,一旦他们遇到危险或身处绝境时,会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在能力。一位中年妇女在火灾中把一个樟木衣柜从三层楼上搬了下来,而火灾一过,她却动也动不了它了。还有一架因故障在北方某地迫降的飞机,正当飞行员查看飞机起落架的时候,突然有只白熊抓住了他的肩头,飞行员在急切之中竟然一跃跳上了离地大约2米的机翼!而且是穿着笨拙的皮鞋,沉重的大衣!这一切的一切,如何解释这种超体力的现象呢?
我们普通人是否也有可能成为这种“大力士”呢?这一系列问题正是近年来“人类极限学”在探讨的问题。其中,一些科学家从精神力量角度来探讨人的体力问题,从一系列人在危险事件中所显示出的巨大体力的事例中可以看出,精神力和求生的本能可以扩大体力和忍耐力。那么人体内有多大的潜力呢?据统计,常人的阅读速度为每小时30—40页,经过训练的人却能达到每小时300页;人脑兴奋时,也只有10—15%的细胞在工作;人脑可储存多达10亿个信号,而留在记忆中的却只有一小部分;人的骨骼的承受能力,如股关节承受力是体重的3—4倍,膝关节是5—6倍,小腿骨能承受700公斤的力,扭曲的负荷力是300公斤。
那么,为什么很少人能达到这个极限呢?显然,以上的各种理论还不能完全解释这一问题,尚需人们继续努力探讨。
4。人体增高之谜如果我们光从表面上看古书上对人体的记载,常常会以为古人的个子是非常高大的。《史记》上说:“孔子长9尺有6寸”,“东方朔9尺有3寸”;《汉书》上记载,“项羽长8尺之士”。我国古代经典医书《内经》当中,也有“若夫8尺之士”的说法。按照《说文解字》的解释:“周制以8寸为尺,10尺为丈;人长8尺,故曰丈夫。”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的张飞等大将,身高一般都在8尺以上,武艺超群的吕布更是身高一丈了。如果用今天的长度来衡量,这些古人都算是巨人了。但历史学家告诉我们,古代并没有统一和精确的尺度,最早是用蚕丝和马尾来度量的,后来又用自己的手和足。到我国周代,才有了用璧玉制作的尺。但那时的1尺仅有今天的19。7厘米。如果按照这个比例推算,那时候身长8尺的堂堂大丈夫,身高也不过157。6厘米。目前我国青年的平均身高已达170多厘米,比周代的“8尺之士”高多啦!根据有关统计资料,世界各国人口的平均身高,正在以每10年1厘米的速度增加。许多国家都出现了代代高的现象,成了世界各国科学家研究的一个课题。
早在18世纪30年代,医学家们就开始系统地测量人的身高,积累这方面的资料。统计数据表明,地球上的人长得越来越高,而且增长速度还在加快。
前苏联1961年入伍的新兵,平均身高比1941年入伍的新兵高8厘米。俄罗斯考古学家还发现,18世纪骑士的盔甲,正好让现在的少年佩戴。他们对这些18世纪初军人的尸骨进行了测量,发现过去的250年中,士兵平均“长高”了20厘米。而从1926年到1956年的30年时间里,莫斯科市民的平均身高增加了4。5厘米。不光是前苏联,在我国和其他许多国家,人体测量的数据都表明:人类一代比一代长得高。如果你观察一下周围,就不难发现,子女长大以后大多数要比他们的父母高。今天的新生婴儿比30至40年前平均高1厘米。13岁至15岁的少年,要比50年前的少年高12至14厘米。为什么人类会越长越高呢?
早在20世纪30年代,德国科学家科赫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这是由于人类居住环境的改变,受日光照射时间增加的结果。但人们又发现,在温带一些国家,甚至靠近极地的一些国家,人的身高增长速度一点儿也不比热带国家慢。
另外,农村的孩子在阳光下活动的机会,要比城市的孩子多得多,而他们身高的增长速度,要比城市的孩子慢得多。因此,科赫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到了20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米尔斯通过动物实验,又得出一个新结论,认为人越长越高是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他解释说,气候变冷,空气的温度降低,使人的生长速度加快。但在50年代以后,全世界的气候变得比以前暖和了,而人类身高增加的速度却一点儿也没有减慢,这又怎么解释呢?不少科学家认为,人越长越高是由于孕妇和儿童的营养越来越好的结果。社会进步了,科学知识普及了,人们开始重视营养,维生素和蛋白质确实有促进肌肉和骨骼生长的作用。但有关调查结果表明,最近几十年来,欧洲许多国家居民的营养并没有明显增加,但人们的身高增长速度却一直在继续。
在日本,人们的营养水平还比不上美国,可日本人的身高增长速度超过了美国人。我们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的营养水平是不能跟这些发达国家相比的,但我国青少年身高的平均增长速度却超过了欧洲人。所以,“人类营养增加”的论点也不能让人信服。
也有的学者推测,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无线电、电视、雷达、X光和微波等电磁辐射的增加,以及核辐射和来自宇宙空间的各种辐射,促进了人体的生长发育,人也就越长越高了。但至今没有这方面的可靠证据。一些持不同意见的科学家指出,人类身体增高的趋势早在几十年前就出现了,那时候还没有什么电磁辐射、核辐射,这又怎么解释呢?并且也没有任何证据说明,人体生长速度加快跟宇宙射线的辐射有什么联系。还有的科学家解释说,地球大气层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改变了人类的生态环境,影响人体的新陈代谢,人们的个子才越长越高了。俄罗斯科学家布诺克,从遗传学角度提出了一个新奇的观点,他认为,人越长越高是由于“异族通婚”不断增加的缘故。
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人之间通婚,生下的孩子会比他们的父母高大。混血儿特别高大健壮,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另外,科学家们还发现一个不易察觉的事实:人们改变居住地点也会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据日本科学家考察,搬迁到夏威夷群岛居住的日本人,比他们过去的同乡平均增高10厘米。这又是什么原因呢?这些不同的说法,到底谁是谁非,科学家们还在争论、研究之中。人类为什么越长越高?人类的身高有没有极限?至今还是一个谜,只有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才能揭开其中的奥秘。
5。能控制梦的内容吗梦是生物学领域中的最大奥秘之一。
多少年来,这种奇妙的生理现象,一直充满着神秘的色彩,不仅普通人感到困惑难解,就是对于科学家们也显得疑雾重重。然而到1900年,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师弗洛伊德开创了“梦学”的研究后,使世界各国的学者们开始正式从心理学、生理学和医学等方面探寻做梦的机制。
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有过做梦的经历,同时都会感受到梦境的内容是那样不可思议,常常会有千奇百怪的组合,突然的场景转换,人可以飞起来、落下去,想跑又挪不开步的奇特体验。梦境似乎没有因果规律,也不受时空限制,然而事事景景都牵动着做梦者的心弦,体验是那样真切,情感是那样强烈,在做梦的当时并不感到荒诞。那么荒诞的梦境与现实生活是否有联系呢?如果有联系的话,人类是否可以通过控制睡眠前后的条件来影响梦的内容呢?
一系列的问题引起了许多学者们的广泛兴趣。较早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克雷特曼实验室的德门特和沃尔珀特两位学者。
最初他们注意到,大多数刚来到睡眠实验室的新的受试者,在叙述他们梦中的故事经历时,常常把睡眠实验室这个新奇的环境编入到各自的梦境情节中。很显然,睡眠条件的改变会在梦境中得到反映。德门特和沃尔珀特从中获取启示,并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实验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改变受试者睡眠时的环境条件,看它会不会在梦中得到相应的反映。整个实验分三部分,先用冷水淋,继之以强光,然后再放音乐,结果在受试者的梦境报告中,只有42%涉及水,23%谈到光,9%提到音乐,这些数据看来并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
1966年,P。毫里设计了过量法实验。他要求受试者在临睡前干6小时的体力活,可是实验结果表明,这些人在梦中根本没有出现体力劳动的内容。毫里据此提出了“平衡互补”的理论,他认为清醒时的生活与梦境是平衡互补的,比如白天体力活干得多了,在梦境中当然就不愿干了。然而没过多久,“平衡互补”理论遇到了麻烦。
1968年,生理学家陶伯做了一个用“平衡互补”理论无法解释的实验。陶伯要求受试者连续两周戴玫瑰色的眼镜,结果他们在梦境中的景物也全部变成了玫瑰色,这显然表明清醒时的知觉感受延续到了梦境之中。不过,如果依照“平衡互补”理论,梦境中的景物应该是补色或无色才对,而事实却并不如此。以上许多的实验结果,使学者们做出了同样多的、大相径庭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似乎已经趋于明朗化,即清醒时的环境遇到某些特殊的改变,在梦境中就会增加与此有关的新内容。然而目前的问题焦点是怎样才能确切地掌握环境刺激和梦境内容之间的必然联系,只有做到这一步,方有可能达到控制梦境的设想。精神分析派的理论认为,梦的作用在于心理方面,做梦是为了满足愿望,只要在清醒时愿望得到了满足,梦境中就不会出现这方面的内容。1974年,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