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人类未解之谜全记录-第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挖掘如此工程,倒不如自己携带材料建造地球考察站更经济安全。如果是为采集地球元素,又何必搞得如此规则精细呢?另外从整体看,石窟挖掘非常规则,凿痕整齐划一,外星人必然利用先进的挖掘设备作业。但是,仔细观察,凿痕也有细微的变化。与其说肯定是大型挖掘机械之功,还不如说出于能工巧匠的一人之手。最近考古人员在龙游石窟2号洞的水池淤泥中,发现两只西汉时代的残破陶壶,推断这处地下巨型石质建筑群的建造时间,最迟不会晚于西汉时代,距今至少已有两千年历史。浙江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曹锦炎和研究员王明达,将清理出的陶片拼凑起来,是两只残破的施釉陶壶。其制作特征是:圆唇、口微侈、长颈、鼓腹、有耳,口沿以下施青釉,颈腹交界处有一圈波浪纹。神秘的龙游石窟可以与埃及金字塔相提并论,值得广大有识之士去考证探索,去解开这个就在我们身边的世界之谜。
17。沙漠中的新发现按照古老的传说和历史记载,几千年前阿拉伯半岛的沙漠中曾有一座十分繁华的城市,名叫吾巴尔,吾巴尔是乳香和医药的商贸中心站。这种芳香的树脂产于阿拉伯南部沿海,它是整个近东以至环地中海地区居民的珍贵物品,他们用其作为原料来制造香料、炷香、医药品和用来抹涂尸体的防腐香油。吾巴尔在这种芳香物品的贸易中富裕起来。这座城市也被褒称为“人间天堂乐园”。它修造了一些宝塔和茂盛的果园。这种引人入胜的景色,在广寂的大漠中傲然孑立,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公元6世纪时,一位阿拉伯历史学家阿尔。哈姆达在著作中称吾巴尔是阿拉伯瑰宝中最珍奇的一个。但是,吾巴尔也被说成是邪恶之地。正是因为它的邪恶,以致突然降临巨大的灾难将其毁灭了。在阿拉伯童话《一千零一夜》中描述毁灭吾巴尔的那场灾难是“抹掉了通向这座城市的每一条道路”。虽然在童话故事中似乎会有像历史记载的虚构成分,但是吾巴尔的一度繁荣昌盛,在后几个世纪仍萦绕在人们的心中,在人们的记忆中,这座城市仍然活着。学者们推测吾巴尔就是在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中称为伊拉门的那座城市,然而《古兰经》中却没有谈到伊拉门的位置所在。对吾巴尔位置的线索来自于一些古代的地图,这些地图是在公元2世纪时居住在埃及的一位希腊地理学家普托勒米的工作基础上绘制出来的,普托勒米在地图上标有一个阿拉伯半岛的城市,其名为阿曼拿门。埃曼婆里阿门(即意为商业中心),这座城市就位于当今阿拉伯半岛上的阿曼附近,按照普托勒米的设想,这一地区的人民被称为吾巴瑞提斯人。遗憾的是普托勒米的阿拉伯地图相当粗糙。虽然图中标明了吾巴尔的存在,但却没能标出其精确的位置。近代人们为了寻找吾巴尔,作出了不止一次的努力。20世纪30年代,有一位名叫伯特伦。托马斯的英国人前去探查了鲁拜克哈里或叫埃门普特。夸尔特(含义为空旷住所)的地方,即是由多石的荒野和高耸的沙丘所构成的阿拉伯半岛的广阔地区。那儿仅有一些游动的贝督因人(在阿拉伯半岛和北非沙漠地区从事游牧的阿拉伯人)居住。一天,他们走上了一条有商队足迹的小道时,托马斯的一位贝督因人同伴说:“这就是通向吾巴尔之路。”在一个名叫阿夕。希萨尔的水坑附近,托马斯看见了一处似乎已有几千年的“简陋堡垒”的废墟。但这没有引起他的足够重视,他们继续前行了。20世纪80年代早期,一位名叫尼古拉斯。克拉普的加利福尼亚电影制作商,当时他正在寻找一条古阿拉伯人的贸易通道,他阅读到了托马斯有关这条道路和水坑的报道。克拉普肯定托马斯当时是已踏在普托勒米的阿曼拿门商业中心和传说中的吾巴尔遗址的顶上了。但是克拉普怎样才能有望在这浩瀚无边的埃门普特。夸尔特(空旷住所)再次找到这个遗址呢?现代技术为其提供了新的探索手段。
克拉普在一篇利用太空雷达扫描遥感成像的有关报道中得知,1981年曾利用这一技术进行了一次太空航天飞行,对埃及进行了扫描,图像上显示了古代埃及的一些河床,这些河床干涸已久,并且还埋在移动的沙丘之下。克拉普推想:既然这一方法可以展现埃及被埋藏的河床,它必定也能够找到阿拉伯已消失的城市。他与设在加利福尼亚州帕萨德德纳的喷气推进实验室进行了电话联系。这种遥感系统就是该实验室研制的。这个实验室的几位科学家开始与克拉普以及他的一位名叫乔治。赫吉斯的伙伴一同工作。乔治。赫吉斯是一位律师,也是一位业余考古学家。1984年,他们利用航天飞机的雷达对托马斯曾经报道过的埃门普特。夸尔特(空旷住所)进行雷达扫描探查。这次扫描没有发现任何被掩埋的城市,但是却显示出古代商道的细微痕迹。这些道路痕迹有的穿越沙漠长达几百里,有时它们消失于大约600英尺高的沙丘之下,而另段却又再露出地面,表明了这些道路在沙丘形成之前的几百年就存在了。研究者们进一步的工作就是要将美国和法国卫星上拍摄的这些雷达图像结合起来分辨判断。用人类可见光波去拍摄广大地域的卫星照片能够显示出在地表上不能看见的物质,例如它足以显示受积沙干扰的曾长期使用过商贸古道。利用计算机技术来增强图像辨认,并能将从航天飞机和卫星上所拍得图像结合起来,研究者们绘制出了古代商贸通道地图,表明这些古商道的辐射中心就在阿曼南部地区的埃门普特。夸尔特(空旷住所)的附近。在美国和阿曼的支持者的赞助下,克拉普和赫吉斯组织了一支由考古学家和地理学家组成的考察队。1990年,他们开始了对这一呈网状分布的商贸古道进行实地探查。
1991年11月,他们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到被称为阿夕。希萨尔的水井处,托马斯曾标明有一个堡垒遗址在那里。其实托马斯那时忽视了这个堡垒也不足为奇,因为那儿确实没有任何值得特别注意的东西。而这些新探索者却使用了托马斯做梦都不曾想到过的工具,他们使用了具有穿透能力的雷达来探查地表下面的东西,他们竟然发现了隐藏在沙子下面的那座消失了的城市。在这一遗址处,发掘出了一个拥有八面的堡垒或城堡,它还有八座宝塔,每一座塔都可能高达30英尺。这个堡垒也许曾有不足150个人居住,但极可能有成百成千人居住在附近的帐篷或宿营地,只是这些设施尚未被发现而已。这就是吾巴尔城吗?如果没有文字或碑雕等佐证,要作出肯定的确认显然是不可能的。但是有很多考古学家却深信由克拉普和赫吉斯发现的这座城市就是真正的吾巴尔。不论它叫什么名字,这个遗址确确实实是在南阿拉伯地区被发现的最早村落,发掘者们已发现了从罗马、希腊和叙利亚贩运来的手工制品,其中部分叙利亚人的手工制品已有4000年的历史了。据说吾巴尔是在一场突发的灾难中毁灭的。阿夕。希萨尔遗址(即水流处)也确实显示出它是毁于一场突然降临的事件中。在那儿的沙漠之下有一个40英尺深的石灰岩洞穴。这个岩洞中曾经有水,是全城的生活供水源泉,同时也用以浇灌吾巴尔的果园。也许是在公元4世纪至6世纪中的某一天,石灰岩岩洞突然崩塌,整座城市也随之沉陷于大岩洞之中,很快被流沙所掩埋而被人们遗忘了。用古代地理学文献、旅游者传奇故事和现代大空技术相结合才得以重新展现了它的存在和位置。考古学家们将要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去深入研究,然后才能弄清吾巴尔遗址所提供的有关古代阿拉伯人的生活和商贸情况。但是仅仅这一遗址被发现的事实,就已经足以使学者们必须去重新书写历史的篇章了,已经证实在南阿拉伯地区,在古代就已存在着复杂而高级的文明,这比考古学家以前的认识提早了几个世纪,吾巴尔的发掘拓宽了我们窥视历史的窗口。正如吾巴尔的发现所告诉我们的那样,我们对历史还存在很多未知的地方,幸运的旅游者和艰辛工作的科学家仍然还未找到揭开已逝历史的关键线索,谁能料到还有多少座消失的城市还在等待着我们去找到它们呢?
18。众神聚居之所特奥蒂华康,印第安语的含义是“众神聚居之所”。它是古代墨西哥人的宗教和经济中心。从古城遗址的规模可以判断,全盛期的城区面积21平方公里,人口将近20万,相当于同时期的罗马城,为古代世界最大城市之一。出土遗物证明,特奥蒂华康始建于公元前20多年。全城以两条垂直相交的大道为基线,向四方延伸。南北向的中轴干线叫“黄泉大道”或“死亡大街”,长1。6公里以上,有几段路面宽达42。3米,全城主要建筑物分列两旁。“黄泉大道”是由1325年南迁的阿兹特克人取的。当年他们进军到这里时,见城市破败,没有一座完整的房屋,大道两旁却有连绵不绝的棱锥形高台,误认为是坟墓,故取此名。城内有华丽的宫殿、神庙。平民的住宅非常庞大,每座房屋有一个内院,环着内院排列着50~60个房间。可惜这些建筑现在都已荡然无存。
出土文物中,彩绘陶器和石雕像最多。一尊水神雕像以几块巨石精心拼接而成,水神头戴冠冕,两耳佩垂饰物,脸部表情严肃,双眼深邃有神,衣袍上的几何图案和装饰线条相当严整。在没有铁器的年代,印地安人就已能将粗石雕琢得如此明快、洗练、准确。至于三足鼎式陶罐,釉面的光洁,花纹的精致,造型的巧妙,完全可以列入古代艺术名作之林。黄泉大道北端东面,屹立着修复了的太阳金字塔。四方体,分五层,逐层斜缩,总高64。5米。底边220米和230米,占地50600平方米。塔身铺镶着打磨平滑的素色、彩色或有雕刻图案的火山岩石板。台阶陡峭,攀登颇为不易。塔顶平台上本来应当有座太阳神庙,据说当年太阳神像面向东方,胸披金银饰片,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越过太阳塔前面的大广场,便可见到规模较小的月亮金字塔。这是祭祀月亮神的地方。广场可容数万人,可见当年祭祀规模之大。现存第三座大建筑在黄泉大道南端,那里有凹入式广场,三面环以平台式神庙多座,犹似城堡。最大的一座是六层金字塔,每层装饰着带羽毛项圈的蛇头和玉米轴组成的浮雕像,前者代表蛇神,后者代表雨神。蛇神是托尔特克人崇拜的图腾。据推测,太阳塔的建造年代是在公元7世纪,建筑周期至少50年。蛇神庙是稍后时间建的。在拉丁美洲的北部,从墨西哥到尼加拉瓜,到处有金字塔。公元前7世纪到公元15世纪,居住此地的各个时代的印第安民族,相继兴建了10万多座大小金字塔。埃及金字塔虽然出名,但数量和规模难与拉美金字塔相比。它们的区别,前者是帝王的陵墓,后者是供奉和祭祀诸神的祭坛。可惜的是,拉美金字塔连同它们所在的城市都已淹没了,成了当今世界千古之谜。公元8世纪,特奥蒂华康消失了,可能是天灾、饥馑、瘟疫所致,或者是北方部落的入侵。也有人认为是一个新的贵族阶级兴起,与祭司(部落首领)抗衡,摧毁了最高神权统治,导致派系纷起,干戈不已,最终城毁人亡,同归于尽。近年对中美洲古文明的研究有了新的发现。特奥蒂华康等古城的毁灭,同祭坛杀人大多有关系。当年奴隶主的残暴统治令人齿寒,广大奴隶除了为建造金字塔无偿劳役外,还要忍受在金字塔顶用活人祭天的可怕牺牲。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奴隶主要用活人的心脏献给太阳神、雨神;牺牲得越多,神“施恩”越大。金字塔那陡窄的阶梯,据说是为了祭天后便于尸体从塔顶滚下来。祭天时,先在塔顶的神庙旁,由四名祭司将人摔昏,然后用刀开膛,取出跳动的心脏供于祭台。若逢金字塔落成大典,杀害成千上万人活祭并不稀罕。那么多的金字塔,那么频繁的祭事,再大的民族也会趋于衰亡。如此繁华的特奥蒂华康,为何消失于热带丛林之中。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哪一位考古学家也不能作出准确的回答。
19。非洲古城之谜在人类的文明史中,有许多令人难以解释的现象。特别是在古代建筑方面,人们所发现的古代建筑的旧址竟是那么的宏伟壮丽,这与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极不协调。人们很难猜透当时的人靠什么建造出这一切。非洲就有这样的两座古城。据史书记载,公元11世纪,在非洲西部和南部分别建有两座古城“廷巴科”和“森巴维”,都是那么雄伟壮观,可是根据当时的建筑水平推测,当时的人们不可能有那么高的文化智慧建起这样的城堡。传说中的廷巴科城在非洲西部撒哈拉沙漠的西南端,那里美女如云,宫殿金碧辉煌,到处都是奇珍异宝。美好的传说和巨大的财富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它像磁石一般吸引了众多的探险家。19世纪,法国巴黎地理协会拿出1万法郎作为奖金,鼓励人们前往廷巴科,去寻找神秘的古城。两个英国人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古城,可是展现在他们眼前的不是财宝,只是一些残垣断壁,似乎向人们展示着它当年的风采。后来,法国人占领了廷巴科城,他们对该城进行了研究后确认,这座城始建于11世纪,是由一名叫“廷巴科”的女人建筑的。至于这个叫廷巴科的女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她是怎样建成这样一座不被当地人认可的城堡的就不得而知了。非洲的另一大谜城———森巴维座落在赤道以南的南罗得西亚国的南边,它具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一座拥有宏伟的建筑和庙宇的坚固城堡。森巴维城中最大的一个建筑是长达116米、地基深达5米、墙头宽3米的庙宇。城堡中的其他建筑也同样宽厚坚实。在这荒无人烟的非洲南部,是什么人能够建起这样一座宏伟巨大的古城?这一现象引来无数的史学家和考古学家。这些科学家们都努力工作,力求能找到揭开谜底的钥匙。他们首先对建筑物的年代进行了检测,结论是该城建于公元1100年。通过对一块出土的木头进行考证,确认这是900年前的东西。通过对挖掘出的装在两个陶瓮中的男女尸骨的鉴定,确认男性身高约1。8米,骨骼不像当地黑人,而类似南欧人。根据这两具尸骨埋葬的情况推断,他们生前就住在这里,是这里的居民。由此看出,这座古城就是这些外来民族所建,居住了大约300多年,直到公元15世纪中叶被当地的土著人消灭或者赶走,使这段文明留在荒野中。根据考古学家的考证,公元11世纪,居住在那里的居民仍过着原始的穴居生活,他们甚至没有城堡的概念,更不可能掌握建设城堡的技术。那么这两座古城是否真的存在?如果存在,又是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为什么要建造这两座古城?又是什么原因使这里毁灭?这些问题的答案还有待考古学家们认真寻找。
20。大津巴布韦是外来文化吗自从1871年德国探险者卡尔。莫克在非洲中南部高原上发现大津巴布韦的遗迹以来,关于大津巴布韦是非洲人创造的还是外来文化带来的,一直存在着争议。大津巴布韦遗址十分庞大,是一个巨大花岗石建筑群。石墙中空,分内墙与外墙两层,为了更加牢固,从底到顶向内倾斜。内墙与外墙之间填有石块。这些墙由石板砌成,石板切割得如此精确,以致于镶嵌得天衣无缝,没有任何泥浆和石灰粘合的痕迹。大围场的石墙有20至33英尺高,在底部有15英尺厚,长度为800英尺,由将近100万块花岗岩石砖砌成,石阶与门道砌合得十分精巧,在某些地方用不同颜色、不同质地的石块在墙上构成曲折图案。这些设计与今天许多南部非洲人在自己家的墙上所做的图案十分相似。大津巴布韦占地约100英亩,有3个主体部分。西尔废墟是一组石墙,形成山顶围场。考古学家认为这些围场是此地最上层人物———王族以及巫师的居住区,在石墙围场里,有几只皂石雕的鸟。这样的石鸟被认为是活着的马绍那国王与去世的马绍那国王之间的纽带,既象征着宗教的权力,又象征着政治的权力。津巴布韦栋博沙瓦的巨型平衡巨石,看起来它好像随时会倒,但竖立在那里恐怕已经有几千年了在西尔废墟之下是“大围场”,呈椭圆形,直径为300英尺。大围场内含几个较小的石围场和一个30英尺高的塔。大围场由12个相似但却小得多的椭圆形围场所环绕。没有任何人确切知道这个大围场是用来干什么的,但有一位现代考古学家推测可能是一所学校,不过是供年轻人行“成年礼”与作“结婚”用的。大围场之外的小围场可能是上流社会人士的住所,或是与这所“学校”有关系的巫师和教师的住处。第三部分由这座城的遗迹组成,它布满于西尔废墟及其周边地区。这里有普通人居住的用“达格”筑造的圆形小层。“达格”是一种由砂砾和白蚁堆里的潮湿粘土混合而成的建筑材料。小屋可能曾有用木料或树枝搭建的屋顶。“达格”也用于建造石围场中房屋,以供有身份的人居住。1899年后,英国人在这里建立了一个叫做罗得西亚的殖民地。英国金融家塞西尔。罗得斯组织了一队人马进行考察。19世纪90年代初,罗得斯的考古队与英国科学促进会共同聘请了研究远古时期文明的专家詹姆斯。狄奥多尔。本特,对遗址进行研究。一开始,他认为津巴布韦是纯粹的非洲文化,并不十分古老。但是,当他挖到4只用皂石雕刻的栖息在高大雕刻柱子上的大鸟时,开始转变他说话的腔调了。在他眼中,这样的艺术珍品,似乎与古代地中海文明———亚述、希腊、克里特、腓尼基等古国是相一致的,而绝不是非洲的!这片废墟的古老、雄伟、神秘与周围的原始小屋和粗犷的大自然形成鲜明对比。考古学家理查德。N。霍尔也认为,津巴布韦是由从阿拉伯或近东来的北方人所建造,是由远古社会的更加开化的民族所建造。当时的欧洲人比较容易相信津巴布韦不是非洲本地文化的体现。因为欧洲人把当时的非洲看成是原始的、尚未开化的民族。当时的非洲人“低人一等”,他们需要“较开化”的文明来“指引”。那时,多数欧洲人认为,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人总是住在原始的泥土茅屋里。他们实在无法接受非洲文明具有如此高度的组织性的创造性,以至于建造了像大津巴布韦这样的著名石建筑物这一事实。所以他们编造了种种令人迷惑的杂七杂八的神奇说法,用以解释这些废墟遗迹的存在。如,大津巴布韦不是腓尼基人所建,而是由埃及的流放者所建;或是由从北非来的阿拉伯人所建;或是由《圣经》中提到的流失的以色列部落所建;或是由海难中的北欧海盗所建。但是,一些明智的科学家提出了异议。1905年,一位名叫大卫。兰德尔。马克尔的著名考古学家,曾仔细考察了这片遗址,他郑重宣布:“大津巴布韦毫无疑问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属于非洲。”英国科学促进会不愿意接受这个定论,派了另一位考古学家葛特璐。凯敦汤普生去考察,这个资深的考古学家对该遗址进行了极其彻底的分析,在1929年宣布大卫的结论是正确的。该遗址属于非洲文明。一直到1970年,英国人不得不认输,大津巴布韦属于非洲!10年后,罗得西亚独立,这个国家自豪地取名为津巴布韦,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考古遗址命名的国家,意思是“望族”。今天,几乎没有考古学家和学者怀疑大津巴布韦是现代马绍那人的祖先所建,现代考古学家们发现:大津巴布韦是一个强大非洲国家的中心;这个中心曾支配着津巴布韦高原———一片富饶的丘陵地带,南边有林波波河,北边有赞比亚河。津巴布韦高原以西是一大片起伏的平原;向东,一片低洼的平原构成津巴布韦高原与印度洋的分界线。早期的马绍那人发现津巴布韦高原是一个适合居住的地方。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边的草地提供了广阔的牧场,高原人发展经济靠畜牧业,富裕程度的评估靠的是牲口的多少;牛羊成了交换日常用品的中间物。高原人也与外部世界进行其他物品的贸易。该地区盛产铜、铁、锡还有黄金,而黄金很快成了这高原的主要出口物。到公元9世纪时,贸易已成体系。黄金从津巴布韦的东边流到非洲和阿拉伯商人的手里;这些商人用黄金换回世界其他地区的产品,然后西运到非洲内地。在大津巴布韦,考古学家已经发现:东非基尔瓦港口的古币、中国的陶瓷器物、印度的珍珠、伊朗的地毯。黄金贸易给以放牧为生的津巴布韦高原人带来了财富。公元11世纪时,这种新的财源对马绍那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国王与贵族阶层出现。在横跨高原的马绍那居住区,这些上流社会的人采纳了在山顶建房的习俗,而地位较低的人则居住在较低的山坡上和低谷里。富裕的贵族也开始用石墙围绕自己的住宅区,这些围墙并不是用来保护贵族,使之不受到攻击的;而是用来标志贵族与普通百姓之间必须存在的距离的。建造围墙的石头处处可见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