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谜踪之国 (ⅰ+ⅱ+ⅲ+ⅳ四部全)-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罗大舌头可不在乎那些事,他急于知道舱里装了些什么,一边迫不及待用猎刀去撬,一边问通讯班长:“你知道咱这考古队有什么特点吗?”
通讯班长刘江河揣摩不出罗大舌头问话的意思,只好挠着后脑勺答道:“咱们可能是……是缺少工作经验。”
罗大舌头道:“你确实是个缺少经验的生瓜蛋子,但咱考古队的最大特点,就一个字——穷!”他嘴里唠叨不休,手里也没闲着,空投下来的“补给舱”无非就是个铝壳子,哪架得住他拆,三下五除二就揭开了滚筒形舱盖。
通讯班长刘江河上前协助罗大舌头,把舱体里装的货箱逐一搬出来,检视里面的各种物资。
司马灰上前一看,里面无非是罐头、压缩干粮、化学药品之类,与他们在“地底测站”贮物室里发现的东西相差无异,但多了些成捆的苏制加长信号烛、照明弹、速发雷管,甚至还有几支带弹鼓的“PPS转盘冲锋枪”,都涂着枪油,弹药箱里则装满了黄澄澄的子弹。
司马灰等人见补给舱里装有武器,顿觉胆气大增,地底空洞是陨冰爆炸形成,氧离子密度比地表还高,亿万年间进化出了大量复杂异常的生命形态,多不是人间之物,考古队只有老掉牙的步枪,子弹也没剩下几发,如今正发愁怎么应付这次九死一生的地下探险行动,就找到了这批原封不动的武器装备,真如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罗大舌头立刻扔破鞋似的,先把他那条老式“撞针步枪”扔了,随手拎起一支“PPS冲锋枪”端在手里,检查枪机等各个部件全都运转如常,赞道:“这家伙,波波莎43式呀,多少年没见过了。”
司马灰知道苏军的“PPS43式冲锋枪”,早在五十年代末期就已经基本上淘汰了,那时候“卡拉尼什科夫自动步枪”已经在苏联全军列装了,但北越同美军作战的初期,也没少装备这种老式冲锋陷枪。苏联专家团不可能给考察队直接提供武器,应该是当时国内部队的装备,“PPS43式冲锋枪”虽然型号古旧,但优点是弹鼓容弹量大、理论射速高、构造简单耐用、寒暑不惧,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西线战场的残酷考验,尤其在恶劣的地底或坑道环境中,它所发挥出来的战术性能和勤务效能,远比半自动步枪来得可靠。因此让通讯班长刘江河也将步枪扔掉,换成“PPS43式冲锋枪”。
但刘江河的五六式半自动步枪,是部队里配发的制式武器,他不肯随便抛下,司马灰对此也不便过于勉强,只得作罢。
随后又从舱体内翻出一部沙橇,可以将背包和装备都放在上边,拖拽着跋涉沙海,要比负重行军轻松许多,还能多带些干粮维持所需。
众人尽可能多的携带信号烛、电池、压缩食品,并且多装了几个弹鼓和两捆雷管以备急用,因为谁也推测不出这次地下探险任务会持续多久,所以是晴天带雨伞、饱肚存饥粮。
罗大舌头翻到舱底,又发现了一些服装,野外生存最关键的装备首先就是“服装”,五十年代中苏友好时期,苏联赠送给中方一批新式“荒漠战斗服”,只是由于数量十分有限,从未正式进入部队流通渠道配发。
其实这种特制的“荒漠战斗服”,也是苏联根据二战时德军的款式与面料改良而成,它通体采用浅黄色斜纹机织粗布,带防水透气夹层,具有较强的抗太阳能光谱热量吸收性能,防油污和防磨损性也很好。成衣经石磨浆洗加工后,软化了面料的坚硬质地,提高了穿着的舒适性。
款式为侧排扣,宽襟大幅翻领,后边配有兜帽,具有一定的防风和防水效果,两侧配备四个对称的战术插袋,各处都体现了优异的性能和出色的设计理念。
相较而言,司马灰等人从头到脚的装备,甚至经验和技术,反倒都不如十几年前的联合考察队,此时自然毫不迟疑,把能换的全给换了。
不过这次最为重要的一件东西,还是胜香邻在舱中找到的“重磁力勘测表”,这种仪器很精密,与军用罗盘差不多大小,可以直接探明地底空洞内磁场或铁石蕴藏的情况,气压和深度也都能测量,有了它就不必再依赖“磁蛇”指引方位了。
众人找到了补给舱里的重要物资,心中踏实了许多,一直以来笼罩在心头的绝望情绪,终于得到稍许缓解,也有信心和胆量继续往深处走了。
司马灰感觉到地底的气压越来越低,看了看怀表,这一来二去,又耽搁了足有两个钟头,收拾齐整之后,就准备带着其余三人动身出发。
没想到这时又有变故出现,原来通讯班长刘江河,在空投下的补给舱内找到了“短波定位器”,可是关闭掉之后,他发现地底仍有持续的“短波信号”存在,而且这段信号十分古怪,因为通常的“定位短波”,按惯例都使用单节信号,没有具体内容,但从沙海深处传来的短波,却显得有些蹊跷。
司马灰本就敢于冒险,现在又有了武器,更是气粗胆壮,因此对刘江河所言不以为意:“既然补给舱里配备了定位信号装置,联合考察队自然也会携带短波通讯器材,所以我估计这另一个信号的来源,应该就是考察队最后所处的位置,即使那些队员全部遇难死亡了,联络信号也会持续发射。不过测站与极渊之间存在厚重的云雾,所以洞道里接收不到来自下面的信号,咱们现在却可以根据它进行定位,找到考察队在极渊中遇难的地点。”
胜香邻疑惑起来,她问刘江河:“你刚才说这段摩尔斯电码有些古怪,到底是什么意思?”
通讯班长刘江河解释说,普通的定位信号一般没有具体内容,也就是“嘀”或“嗒”的任意一节,但来自地下深处的信号,却是由一组“摩尔斯电报码”构成,它的内容简单明确——“我是615,不要接近我”。
第六卷 时间匣子 第六话 二排左一
司马灰听通讯班长报告了“摩尔斯电码”的内容,终于知道为什么要说这段信号显得十分“古怪”了。
根据考古队目前所掌握的情况,早在1953年的时候,苏联武装力量第40独立潜航支队,有一艘柴油动力的Z级常规潜水艇,携带两枚潜地火箭出航,由于领航仪器失灵,导致它在海中迷航失踪,从此下落不明,该潜艇的战术舷号为“615”。
不知当时苏联人得到了什么情报,竟判断这“Z…615潜艇”出现在了罗布泊荒漠地下,为了保守“潜地火箭”的机密,遂于中方达成协议,共同进行“罗布泊望远镜”计划,将洞道挖掘至地下10000多米深的区域。
但经过大地电场透视探测,存在于“摩霍洛维奇不连续面”之间的空洞中,并没有这艘苏军潜艇的踪迹,却意外发现了两个神秘的铁质物体。
于是在1958年,派遣了一支由22名成员组成的联合考察队,到地底执行实地勘测,同时也肩负着寻找“Z…615潜艇”的任务。随后就是联合考察队在地下失踪,与洞道内测站的通讯完全中断,又正值中苏关系出现裂痕,整个行动被迫冻结。到现在为止,还没有任何一个人知道这个事件的全部真相。
考古队在地底收到的“摩尔斯电码”信号,如果确实为明码发报,又没有使用加密暗语,那就应该来自于那艘失踪的“Z…615潜艇”,但它好像是一段特殊的“警告”,而不是什么“求救信号”,也许苏军潜艇就迷失在这片沙海深处。
不过司马灰等人都无法判断,这个定位信号是不是“陷阱”,因为“绿色坟墓”地下组织的特务,已经在当时渗透到了“罗布泊望远镜”内部。倘若真是“Z…615潜艇”在发出警告,也说明他们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危险,知道生还无望,才会在死神降临之前,通过短波发射机告知搜救分队放弃任务,不要试图接近。
可既然在地底收到了这个神秘的信号,就很难让人忽略掉它的存在,何况搜索失踪的“Z…615枚艇”、寻找遇难的联合考察队、探明灭火古国的起源以及地下神庙的谜团,原本都在考古队制定的计划之内,所以司马灰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刻向通讯班长刘江河,详细询问了搜寻短波信号的方法。
通讯班长刘江河此时仅知道信号的大致方位,距离还不清楚,但信号的来源,与导航大铁人永恒凝望的方位一致。
现在考古队还无法预测,地下沙海尽头的黑暗中存在着什么,但即使收到了来自苏军潜艇的短波信号,众人也很难相信它当真会出现在这个地方,毕竟罗布泊荒漠深处内陆,受到地底陨冰爆炸影响产生的时间裂缝,好像也未曾波及到罗布泊以外的区域,根本无法想象远在太平洋海域失踪的Z…615潜艇怎么到了此处。
司马灰对众人说:“连尼克松都访华了,这年头还有什么事不可能发生?至于短波信号的来源究竟是不是失踪的苏军潜艇,必须直接侦察过才见分晓,但我对它有种很不好的预感,咱们到时候还是要谨慎行事,千万大意不得。”
其余三人都说正该如此,毕竟这次行动的主要任务,还是探寻地下古国的起源,实在找不到Z…615潜艇也不用过于勉强。
众人随即通过测绘仪器和罗盘确认方位,背上PPS冲锋枪,拖拽着沙撬,继续向沙海深处进发。
考古队在地下渐行渐深,周围始终漆黑一团,只觉沙海起伏,漫无边际,寂静的空间和单调的地形,很容易使人感到心神疲惫,昏昏欲睡。
通讯班长刘江河几天来情绪紧张焦虑,休整的时候几乎没怎么合过眼,这时走着走着竟然睡着了,连滚下沙坡都毫无知觉,多亏被司马灰等人及时发现,才没把他丢下,这种情况下一旦掉队失散,也就意味着死亡。
先前搜寻补给舱的时候,已经耽搁了不少时间,而且地下危机四伏,在沙海中宿营十分凶险,所以司马灰不敢让众人止步,连吃东西都要继续走,直到遇上风暴才能停下,他现在只能一边提防着周围的动静,一边让众人都跟通讯班长说话,免得他再次掉队。
考古队在找到空投下的物资装备之后,原本绝望悲观的情绪有所好转,好像在黑雾中看到了一线光明,甚至觉得也许有机会成功完成任务,然后活着回去,这些天经历了这么多事,每个人不都在潜意识中,审视着自己的人生观,所以不知不觉间,就说到如果能活下来,今后将会何去何从?
罗大舌头没什么太大的心愿,无非就是报了仇,找到Z…615潜艇和地下神庙,像马王堆女尸一样能在《光明日报》头版头条露回脸,若是再混个一官半职的赚上十七级工资,那就算对得起他爹罗万山了。
胜香邻父母都已故去,刚得知英国还有个表姐,可面都没见过就已经不在了,身边也没有什么牵挂,要是能活下来,应该还是要回到测绘分队工作,要不然还能去哪呢?她问司马灰将来的打算,是不是也和罗大舌头一样,想继续留在考古队?
司马灰知道考古队能活着回去的可能性极为渺茫,大概只有万分之一,因为没有苏联的“减压舱”,仅是地压综合症就足以要了性命,如今退路也已彻底断绝,何况他跟罗大舌头,又曾在缅北丛林里被化学落叶剂灼伤,恐怕回去也活不了几年,他现在是能活一天算一天,只想尽快找到“绿色坟墓”的首脑,把这笔帐彻底消了,从没考虑过以后的事。
不过“希望”确实是人在绝境中最需要的东西,哪怕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希望,司马灰觉得自己活了二十来年,还真没做过什么有意义的事,他也不知道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究竟能做些什么,从缅甸逃回来之后,好不容易被宋地球收留,以为从此能有份正经职业,可没多久宋地球就遇害身亡了,毕竟自己这身份是临时工,与烧锅炉的水暖勤杂人员一个待遇,连档案都在劳动局,回去之后单位还能不能接收都不好说,所以他对此事也没存什么指望。
司马灰甚至越想越是迷茫,总不能再跑回缅甸参加游击队,他又不愿意到北大荒农场去刨地,最多也就是到“黑屋”继续扒铁道,除此以外还能有什么选择?如果是眼下说最奢望的事,那就能够是找个清静地方住几年。
罗大舌头斥道:“你找清静地方干什么,想炼丹去?我记得你当年不是一直谋划着,要把夏芹娶回山上当压寨夫人吗?”
司马灰说:“那都是哪辈子的事了,再说夏副司令员看我去了就想掏枪,我都不敢从他们家门口过,你在军区的名声比我好多了,要是你主动上门求亲,这事兴许能成。”
罗大舌头信以为真了,忙问司马灰:“你觉得人家小夏真对我有意思吗,我怎么一直没看出来呢?那个……那个夏副司令员还算清正廉洁吧?”
司马灰说:“我觉得这也得分是什么事,你要敢空着手上门,就冲夏副司令员那脾气,他还不直接让人把你拖出去毙了?”
罗大舌头感到很为难:“问题现在咱都瓢底了,我哪还有钱去贿赂他老人家?宋地球许给咱的工资待遇根本就没兑现……”
司马灰说:“那你回去好好工作,攒够了钱再说,反正娶媳妇生娃的事也不用着急,俗话说好女不怕丑,生到四十九。”
罗大舌头和司马灰,胡扯了几句,又趁机问通讯班长刘江河:“你这个生瓜蛋子,在老家牧区的时候有没有相过对象?”
通讯班长刘江河可不像罗大舌头似的什么都敢说,他只希望能顺利完成上级部署的艰巨任务,立功提干,继续留在部队,要不然再过半年服役期满就该退伍了,他在无线连学的通讯技术,回到地方完全用不上。但刘江河觉得这次所要执行的任务,完全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经常会拖考古队的后腿,不仅帮不上忙,还致使“光学无线电”受损,使考古队同后方失去了联络,回去不被处分就不错了,怕是指望不上立功受奖。
另外他也十分佩服司马灰和罗大海的本事,真要是离开了部队,他就想跟司马灰学点技术,哪怕给考古队当个铲匠之类的临时工也行,吃公家饭总强似回到牧区挤羊毛。
司马灰心中感叹:“我自己都不知道将来该去什么地方混饭吃,上哪给你小子走后门?”但他不想让刘江河感到失望,因此也没拒绝。
司马灰察觉到气压变得更低了,寂静的空气中似乎潜伏着不安的噪动,而考古队正在经过的地形四周耸起,像是一处类似月球表面的“环形坑”,直径仅在十米左右,可能是千万年前从地幔里上升的热流或熔岩喷涌形成,此处沙层较浅,正可以作为倚托,躲避随时都会到来的风暴,便让众人就地停下,仰卧在环形坑边缘轮流睡上一阵。
不知过了多少时间,蓦地里风如潮涌,砂石飞走,司马灰立刻惊醒过来,他发觉地底出现的气象云比预想中还要恐怖得多,就戴好风镜,让通讯班长把沙橇拖到身边,然后伏在地上等待风暴的到来。
这时胜香邻取出一张照片交给司马灰,先前在“地底测站”中找到了一些档案和资料,她刚才发现里面有张照片,是1958年那支中苏联合考察队的合影。
司马灰接过来,借着矿灯的光亮看了看,这张照片确实是考察队全体22名成员的合影,他们分成三排,前排坐在地上,中排半蹲,后排站立,背景在荒漠里,也许是“罗布泊望远镜”的洞道外部。
胜香邻对司马灰说:“你再仔细看看这张照片,第二排左起第一个人。”
司马灰将照片拿起来再次端详,果然是有些地方不对劲,那感觉就跟深更半夜里见了鬼似的,不觉奇道:“这个人?”
正自疑惑之际,趴在旁边的罗大舌头突然一拍司马灰肩膀,用手指了指远处,提醒他情况有异。
司马灰放眼眺望,见从远处的黑暗里出现了一条白线,好像是有某种发光物体,随着距离渐近,朦胧暗淡的细长光线,迅速变成了摇曳不定的白练,一个犹如巨型水母般的白色幽灵,漂浮在漆黑无边的大海中,绵延数十里之长。
第六卷 时间匣子 第七话 摄影鬼影
司马灰极是惊诧,问道:“那是个什么东西?”他使劲用手抹了抹风镜,想看得再清楚一些。
其余三人也都怔住了无言以对,冒着凛冽的风沙趴在环形坑边缘,胆战心惊地注视着这绚丽与恐怖到了极至的罕见奇观。
云层中的发光物体移动甚快,随着它的迅速接近,大量冰尘随着惊风呼啸而下,声如雷霆,势如移山,似乎是凝聚在地底的“冷却积雨云”被气流带动,形成了绵延数十公里的冰屑尘埃,又受到地压摩擦,使气流周围环绕着变幻莫测的光雾,出现了极光般诡异的现象。
众人只觉脸颊如被刀割,谁也不敢再去看了,都将身体与沉重的沙椎绑定,抱头蜷缩在环形坑中躲避冰尘,挨了许久,地底的“冷却气象云带”才终于消失,沙海中温度回升,使冰屑尘埃降下后转为水雾,白茫茫地弥漫不散。
司马灰等人被风沙埋了半截,冻得手脚都麻木了,待到稍能活动,就相继爬出来解开绳索,掸去身上的沙尘,看见没有人员失踪受伤,才松了口气,又躺在坑底喘歇了半天,胸中被罡风所窒的闷恶之状才得以缓解,于是拖出负重滑橇,准备继续出发。
司马灰在动身前,又从衣袋里掏出考察队的照片,刚才风暴来临时未及细看,此时反复端详,见这张照片拍摄得非常清晰,别的地方也看不出有什么异常,只是其中位于二排坐一的人员,脸部出现了一块暗淡模糊的光斑,使整张脸的五官都被押长了,面目已经无法辨认,显得十分怪异。
这时罗大舌头和通讯班长也都上前来看,众人以前听说过有些照片里能拍到鬼影,因为相机是感光器材,能够捕捉到一些人眼看不到的东西,可他们并没真正见过“幽灵照片”,不知此类观点是真是假。
可如果真有某部照相机能拍摄到“幽灵”,那它多半就是这张照片里的模样,这就是1958年中苏联合考察队合影带给司马灰等人的直观感受。
因为这张照片看起来一切正常,惟有二排左一的人员脸部模糊,如果是技术原因或机器故障,怎么就不偏不斜的出现在这张脸上?
司马灰以前看过不少死尸的照片,知道用照相机拍摄死人也不会变形,何况考察队合影的时候都还活着,脸部怎么会出现“鬼影”?
胜香邻对司马灰说,我也不知道照片中会不会呈现出人眼看不到东西,但摄影中确实有“鬼影”一词,全称是“摄影鬼影”,并不是真能拍摄到幽灵,而是专指一些反射光斑。咱们之前没有得到太多关于联合考察队的具体资料,现在虽然发现了这张照片,却仍有一名队员的身份无法确认。
罗大舌头很内行地说:“摄影鬼影其实就是鬼影,不管是什么东西反射到照相机里,它总得有个来源不是?”
司马灰点头道:“我虽然不太了解什么是摄影鬼影,可就是感觉这张照片有些问题,或者说问题出在……被照相机拍摄到的那名队员身上。”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了几句,始终不得要领,眼下虽然有了“照片”,失踪的考察队却还是下落不明,只好暂且记下这条线索,再次整装出发,寻着沙海深处传来的微弱电波信号向前行进。
大多数时候,地底流沙下的气温高达摄氏四五十度,在地压的作用下,半空水雾凝聚不散,经常会出现局部性的冰雹和暴雨,为了节约电池和干粮,考古队就用鲸骨蛇油为烛,以火照罗盘而行。
地下黑得像是锅底,偶尔出现的光线也伴随着大规模风暴,测距仪在这种环境下失去了作用,众人已经算不清在沙海中走了多远,也不知今后还要再走多远,只能寻着断断续续的陨铁航标,一个点一个点的向前移动。
考古队无法确定地底的空洞是否存在尽头,只是感觉到已经走出了“黑雾”出没的区域,而来自“Z…615”的短波信号却仍在更为深远的地方。
众人越走心里越是没底,在漆黑的空间内,仅仅依靠有限的参照物,完全不知道身在何处,又与外界彻底隔绝,每个人都承受着沉重的心理压力,直到一条宽阔的深谷,出现在了考古队的面前。
胜香邻取出“重磁力探测表”看了一阵,认为深谷中应该没有任何金属物质存在,就问司马灰是否要绕行过去。
司马灰看地形险要,下面更是深不可测,估计以前曾是极渊里的一处“海沟”,暗流和旋涡都是从这种地方涌出来的,虽然此刻地下之海已经枯竭,但深处情况不明,自然是“宁走三步远,不贪一步险”,还是绕路比较稳妥。
可通讯班长刘江河却在这时报告说,那段鬼魅般微弱的“摩尔斯密电码”,其来源应该就在这条深谷之中。
司马灰倍感诧异,“重磁力探测表”分明显示谷底不存在金属物体,可通讯班长却认为“Z…615潜艇”的电波信号,就来自于海沟底部,要不是探测表坏了,那就是短波装置出现了故障,他问刘江河是否可以确认无误?
通讯班长刘江河表示愿用人头担保不会出错,考古探洞之类的工作他确实是不行,但在通讯方面却是技术尖子。
司马灰等人还算信得过通讯班长刘江河,可是苏军的“Z…615潜艇”体积何等庞大,那简直是条百米长的“钢铁巨鲸”,它的存在,会使“重磁力探测表”的侦测数值发疯般地狂跳起来,为什么此时表盘没有丝毫反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