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014010605-第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出人意料的是,将刘安告发的人,是他的孙子刘建。刘建要告他这个爷爷,主要是他爷爷不把他老爹当人看。刘建老爹,名唤刘不害,是刘安长子,估计是个弱势的男人,所以刘安一点都不喜欢他。既然不喜欢,太子的位就轮不上他。没想到,王后和太子刘迁,得到好处也不谦虚一下,简直也不将刘不害当人看。
这下子,问题就出现了。既然刘安,王后,太子刘迁都不将我们刘不害老爹当人看,我刘建凭什么将你们当人看呢?于是,强势的刘建决定替弱势的老爹报仇出气,就将刘安造反一事捅到了长安。果然不久,刘彻又派人来问侯刘安一家子来了。
这下子,刘安想不反,也不得不反了。
四、兄弟散场
汉朝廷尉抵达淮南王国之前,刘安紧急召来伍被,问:开弓没有回头剑,你说现在怎么办?
伍被反问刘安,你真的准备造反?
刘安肯定地点点头。
伍被说,造反可以,但是我还是要提醒你一下,千万不要后悔。我听说吴王刘濞曾经就很后悔,希望你不要是第二个。
不知是愤怒,还是绝望,刘安突然情绪激昂,跳起来喊道:“你不要拿吴王来说事,我既然选择了,就永远都不会后悔。”
刘安缓了一口气,接着说道:“吴王懂得什么叫造反吗?你知道吴王为什么失败吗?他坏就坏在,该守的地方没有守住。像成皋这么重要的军事地势,竟然没有拿下,笨透了。按我的想法,阻绝成皋要道,据三川(河南省洛阳市一带)之险,号召诸侯一起行事。多人都认为,按我这种设计,成功概率有九成,为什么从你嘴里喷出来的,从来都没有一句乐观的话。”
请注意刘安说的一句话,号召诸侯。请问,有诸侯听从刘安的号召吗?
答案是,有的。
能响应刘安造反的人,就是衡山王刘赐。刘赐是什么人?刘安的亲弟弟。刘安四兄弟中,能活下来造反的,就只有他们俩。然而阴谋造反之前,刘安和刘赐俩的兄弟关系,从来都没好过。至于俩人为什么不好?没人知道。我们能知道的是,俩人一直吵吵闹闹。后来,刘赐听说刘安要造反,自己先就高度紧张起来了。
他之所以紧张,就是害怕刘安第一个将他吞了。事实上,刘赐不仅是防着刘安,他也准备给汉朝中央点颜色看看。刘安为啥喊着要造反?那是因为,汉朝中央欺负死了他老爹,现在又要欺负到他头上来。刘赐为啥也要跟风?缘由竟然跟刘安相差无机。
汉朝中央怎么个欺负刘赐,说来话长。事情经过大约如下:
首先有个叫卫庆的人,懂方术。他听说刘彻也略懂方术,想上书请调往中央工作。刘赐听说后,很是不满。想出一个阴招,治了卫庆的罪。然而,内史认为刘赐做法不妥,不应该治人家的罪。内史是中央任命的,刘赐拿他没辙。只好上书到中央,将内史告了。内史也不服,反告刘赐。
中央的司法部门,准备组织人马抓捕刘赐。但是,刘彻不许。按汉朝法律,诸侯两千石以上的官员,都是由中央任命。两千石以下的官员,诸侯们可以任命。刘赐有罪,也不能全便宜了他。于是,刘彻削夺了刘赐任命地方官的权利,凡是两百石以上的官员,他都没有资格任命了。
就是这个陈年臭事,搞得刘赐一直对刘彻耿耿于怀,做梦都想赐刘彻两脚。从那以后,刘赐就纠集一帮人,整天在夜里喝酒观天象,策划造反。
那时候,刘赐想单独干一票大的。所以,他连皇帝印及三公九卿的印章,都叫人刻好了。没想到,刘安也想造反,且两人关系紧张,属于同行竞争,所以不得不防着对方。
可就在这时候,刘安竟然登门求见。更没想到的是,刘安主动提出,了结兄弟俩恩怨。更更没想到的是,刘安还提出一个议案,兄弟伙一起承包造反工程。
造反犹如打架斗殴,总是人多益善。刘赐同意了刘安的方案。
回到伍被先生现场。刘安吼出那段志在必得的话后,伍被突然明白,刘安是铁了心要来赌这场球了。天要下雨,嫁要嫁人,随他去吧。
最后,伍被叹息一声,又说道:大王您如果真反,臣有一计,不到万不得已,可以一用。
可以告诉大家,伍被的这个计策就是,像刘赐那样,伪造天子,丞相等公章,以造假用。伍被是这样认为的,凭靠刘安兄弟造反,成功的概率是很低的。所以,必须纠集多个诸侯国。可是,只凭刘安之实力,根本是拉不动诸侯的。那怎么办?那就使用离间计,离间诸侯和汉朝中央。
要使离间计,必须用上假丞相等印章。以丞相及御史大夫的名义,将诸侯各国的豪杰及有钱人,通通迁往朔方郡。以此激起诸侯国的怨恨之意,然后再派人游说各国,煸风点火,以此作乱。
伍被一计,从理论上来说,是可行的。但是,实践操作性很差,也很麻烦。再且,时间已经来不及了。所以,刘安只好对伍被说,假公章我可以先刻好,但是不必用它来调兵。留着以后等我当皇帝的时候用就是了。
刘安之所以能说出此话来,是因为他心中已经有一套可行方案。这套方案就是,他已经派人假犯罪逃亡长安,投奔卫青。一旦他造反号角吹响,就可行刺卫青。一旦卫青成功,举大事可成大半矣。
认真研究刘安这套方案,的确很简单,也很实用。但是,真正做起来,却是悬着很。刺杀卫青?你以为你是荆轲,还是张良?你会降龙十八掌吗?如果没有,能搞定卫青,那不是扯淡吗?
退一万步来说,刺杀了卫青,那又怎么样。汉朝还有李广等等一堆名将。这帮人久经沙场,匈奴都被他们打得鬼哭狼嚎,小小的淮南王和衡山王,就想搞定他们。那更是胡扯加胡扯。
以上这个道理,相信伍被是懂的。可是,伍被却什么都不想说了。因为,他已经为自己准备好了后路。
眼看廷尉专史即将抵达淮南王国,刘安说了那么多,等了那么久,却迟迟不见他行动。刘安为什么不见行动,那是因为还有一个技术性问题,他还没有解决。这个问题是,要想造反,必须先除掉中央的耳目。这些人就是淮南王国国相及其他两千石以上高官。什么时候杀,怎么个杀法,刘安还没有一个底。
马上的,刘安就有底了。因为他听说,中央特派员,就要到家门口了。于是,刘安决定召国相,内史以及中尉等人开会。只要他们一来,立即开刀,发兵造反。
刘安动作已经慢了。到了开会那天,两千石高官中,只有国相一个人到场。内史叫人传话,说他出差在外,不方便来开会。中尉的传话更加露骨:我刚刚接到命令,不可以见王。
怪谁呢。你慢了,就不要怪人速度快。那怎么办?只有一个人,杀还是不杀?刘安的想看是,只杀一个也没用处,干脆再等等吧。
事实上,大势去矣,再等也是白等。这时,太子刘迁出来说话了。他对刘安说道:“我们现在动手,已经太慢了。既然廷尉说抓人我一个人,就让他抓吧。至少这样,还可以保存父王。”
刘迁之所以能说出这话,是因为他已经做好准备。那就是自杀。因为,他已经将准备一起刺杀中尉的同谋,全部杀光。只要他自己一死,就死无罪证。那么,也就有可能不会牵涉到刘安。
事实上,这是一个相当傻逼的想法。更傻逼的是,刘安竟然同意了刘迁。果然,刘迁自杀。没想到,他被人救下,没死成。这时候,他听到一个消息,伍被招了。
千料万料,都没想到伍被会背叛。刘安傻了。当然,伍被不是傻子。他不但主动招供,还加油加盐的将自己怎么阻拦刘安谋反,最后被刘安逼良为娼的事抖出来。这就是伍被为自己准备的后路。
汉朝专使迅速行动,包围刘安的王宫,搜出了一大堆造反的工具。人证物证俱在,刘安只得认了。搞定了刘安,还有刘赐。事实上,刘赐此时也招了,正在被软禁在王宫,等待发落。
关于怎么处置这两个傻逼的造反兄弟,众公卿,皇室,以及诸侯们都集中在一起开了一个会。在会议上,反响最激烈,态度最坚决的是刘氏诸侯们。赵王彭祖,胶西王刘端,都纷纷表态:刘安兄弟乱天下,蛊惑百姓,背叛宗庙,大逆不道,理当伏法。
诸侯们意见统一,理直气壮,刘彻只好同意。然而,当刘安和刘赐闻听人头不保,俩人接续自杀。
据统计,因为刘安兄弟造反,被牵扯到的有数万,被杀头的,有数千。在这场清查叛党分子中,公孙弘和张汤最是积极和涌跃。于是,他们连刘彻默认放过的两个重要人物,都不能放过。第一个人,就是告发刘安以自保的伍被。刘彻认为,伍被是被逼的,而且他也带戴罪立功了,放过他吧。但是张汤却上奏,主张砍头。
张汤的理由是:伍被是刘安集团中首要的出谋划策者,如果不杀他,说不过去。
第二个准备被刘彻放过的人,是内朝骨干庄助先生。庄助和刘安私交甚厚,每当刘安前来长安,总要贿赂庄助。于是多少年以来,庄助也收了刘安不少礼。
在廷尉张汤看来,刘安不是白送礼的,庄助也不是白收礼的。他们肯定是秘密交易,那就是庄助借助在皇帝身边工作的机会,向刘安提供情报。心腹之臣,竟然以造反之王私交,如果不诛,留下榜样,将来恐怕就难办了。所以,张汤认为,谁可以活,但庄死必须死。
最后,刘彻只好同意诛杀以上两位。刀起头落,尘埃落定。一场雷声大,雨点小的,无聊又无趣的造反戏子,到此终于彻底收场了。
第四十一章不世出的霍去病
一、李广难封
公元前122年,四月九日。这是一个吉祥的日子。刘彻封卫子夫生子刘据为太子,刘据时年七岁。同年,五月三十日。这是一个晦气的日子。有日食,匈奴万余骑兵攻入上谷,杀数百人。这笔帐,刘彻记在了心里。
第二年(公元前121年),三月三日。这是一个不祥的日子,丞相公孙弘薨。孔子说,老而不死,谓之贼。公孙弘这只早睡早起,却晚起晚落的老狐狸,终究还是死了。
若干年以后,有人总结公孙弘一生,他在汉武时期至少得了两个第一:老年崛起,位至丞相,以丞相之位获封侯,此在汉武年间是第一;善始善终,并保得自家性命自然死亡,此在汉武年间亦是第一。
公孙弘薨,丞相一位空缺。有肥缺,永远不愁没人填。同年(公元前121年),三月二十二日,对两个人来说,这是一个美丽的日子。此俩人,一个是张汤,一个是李蔡。御史大夫李蔡被拉上当了丞相,廷尉张汤又被拉上填了御史大夫的位。
官场如戏场,从来只见新人笑,不见旧人哭。李蔡和张汤升至高位,他们是乐了。同时,至少有两个人,心情极度郁闷。此两人,一个是李广,一个是汲黯。
汲黯郁闷,那是没得说的了。在汲黯的眼里,他犹如一只拍子,张汤犹如一只苍蝇。拍子追着苍蝇打,没想到苍蝇越窜越高,竟然窜到他头顶上拉屎。这是他万万始料不及的。
李广和李蔡,堂兄弟关系,没有政见之仇。李蔡升官,李广心情灰暗,不为别的,只为忌妒。忆当年,俩兄弟同时出道,一起为郎,事奉文帝刘恒。再后来,李广因为才勇两全,先登一步,爬到了两千石的高位。
然而,李广的理想不是那丁点工资,他的终极目标是建功立业,以获封侯。可是打了这么年,输多赢少,侯位仍然遥遥无期。
反观李蔡,他一直跟在李广屁股后面跑。但是奇怪的是,他跑得很稳。尽管李蔡到了景帝刘启年间,才领了和李广一样高的工资。但是,李广却缺了李蔡身上的两样东西,稳的品质和好运气。再后来,刘彻封李蔡为轻车将军,跟随大将军卫青出征右贤王。那次战役,李蔡有功,终获侯位。
不但李蔡封了侯,李广属下许多将领也纷纷跃上侯位。就他一个人,多年以来一直还赖在将军之位上。对于一个以打杀为职业的武将来说,没有获封,往轻处说是面子问题。往深处说,那是人生一件很耻辱的事。于是,难封侯位,从此就成了李广心头永远的痛。他一生都无法抹灭这一块伤痛,所以他的牢骚永远都发不完。
有人给李广总结了他难封的原因,是因为他曾经杀降。古之有训,杀降不降。然而杀降之事,那已经是很久远的事,不应该是李广难封的全部理由。于是,又有人说,李广难封是因为不会做人,平反七国之乱时,不应该接受梁王刘武的将军印。
在我看来,这都不是问题的本质。没错,李广是犯了年轻的错。但是多年以来,汉朝中央也不见得将他冷处理,而是一再起用。所以说李广不会做人而难获封,此个命题难以成立。
我认为,问题还是出在李广的性格。此个性格毛病,是太过于勇敢。李广敢打,这是大家公认的。这话N多年前,文帝刘恒也说过。但是敢打,不一定就是能打。封侯和我们今天评职称,那是一样道理。今天之职称,想评教授,必须基本硬件,那就是得有上档次的论文或者著作等东西。
按汉朝封侯制度,想被封侯,必须得有武功作品。李广打了这么多年的仗,有哪件战争作品他是能拿得出手的?屈指数来,几乎没有。用今天的话来说,没有作品,也想评职称?所以对李广来说,没有武功,你就甭想提封侯。
然而,只要战争没完,李广的封侯梦,就有可能再被实现。马上的,机会就来了。
公元前121年,三月。上面已经讲到,去年匈奴万人杀入上谷,欠了汉朝一笔血债。这笔债,刘彻记在心里。现在,该是讨债的时候了。于是,刘彻决定派个人去要债,并且叮嘱,给匈奴多算点利息,让他们尝尝借高利贷的的滋味是不好受的。
此次,被刘彻派出去要帐的人,是霍去病。今年,霍去病二十一岁。为了保证高利贷能收回来,刘彻配给霍去病一万名保嫖。这些保嫖,全是骑兵。他们的出发地点定在了陇西郡。想收债,找霍去病。事实证明,这话是没错的。霍去病此次出征,犹如神雕突击。转战六天,竟然越过焉支山一千余里。
霍去病为何跑那么远?嗅觉告诉他,山的后面藏着好东西。
果然,霍去病发现了躲债的匈奴。对于匈奴人来说,这个霍去病简直是个灾星。惹不起,竟然也躲不起。霍去病骑兵挺进,犹如狼群遇见了羊群,血流遍野,战果甚丰。仅只捕获及格杀的人头就有八千九百余人。
更可观的是,干掉了两个匈奴王,俘虏了浑邪王的王子,以及他文武两套班子成员。更更为可观的还有,连匈奴人用来祭天的金人神像,也被霍去病抢走了。
胜利的歌声,被风吹到了长安。刘彻笑了。刘彻相当满意这次要债行动,他奖励霍去病两千户采邑。
夏天,刘彻又要命令霍去病出门收债。刘彻认为,去年的债和利息是要回来了。但是去年以前的利息,还没要够。
于是,刘彻又派两支部队分道攻击匈奴。一支是,让霍去病和公孙敖率数万骑,从北地郡(今甘肃省庆阳县西北马岭镇)出发;另外一支是,让卫尉张骞和郎中令李广率军从右北平郡(今内蒙古宁城县西南)出发。出发后,霍去病和公孙敖分道前进,张骞和李广亦分道挺进。李广亲率四千兵打前锋,张骞率一万骑在后。
机遇和挑战并存。然而,李广的坏动气又来了。此次坏运气,一半是客观因素造成的;另一半则是主观因素。所谓客观因素,是他不幸的又碰上了匈奴的主力部队。对方有四万骑兵,而李广才四千兵力,力量极是悬殊。
主观因素是,李广跑得太快,而张骞跑得太慢,误事了。只能算李广倒霉了。然而倒霉也得打。因为,匈奴四万骑兵已经从四面,向李广包围过来了。
此情此景,李广仿佛回到了八年前关市之战。那时,李广被生擒,死里逃生。此时,又次陷入狼穴。李广,你怕了吗?
如果怕了,那就不是真正的李广了。然而,李广的骑兵是真的怕了。要想让一群大活人,面对强劲而毫无畏惧之情,除非将他的眼睛蒙上。李广太熟悉战争了,所谓置于死地而后生,那是留给不怕死的军队。如果还没开战兄弟们就怕了,这战输定了。
突然,老将李广马上想到了一个办法。
当时,李广儿子李敢,也随军征战。首先,李广将李敢唤来,给他布置一道作业。这道作业的难度很大,就是命令李敢带几十兄弟,去匈奴阵里跑一圈,然后顺利跑回营中,算是完成任务了。
所谓,虎将无犬子。李敢接过命令,两话没说,带着自己的兄弟就冲出去了。没多久,他回来了。数了一下人数,一个不少。
李广相当满意李敢完成作业的程度,紧接着,李广将军队拉出来,装出很自信的样子,对士兵吼道:兄弟们,匈奴人都是纸老虎,没什么可怕的。请相信我们的实力,只要咱们团结一致,没有打不赢的战。
李广的话,让他的四千兄弟仿佛吃了一颗定心丸。
我们既然是来要债的,就要有要债人的气势。怕他个鸟呀。战胜了自己,就战胜了敌人。过去,李广是这样认为的;现在也是这样认为的;将来,他一样是这样认为的。
战争开始了。
首先发起攻击的是匈奴。而匈奴最低成体的攻击,就是放箭。满天的飞箭,像密密麻麻的蝗虫,朝李广的军事庄稼地扑来。这时,李广也发起还击。汉军的飞箭也破空而出,飞向匈奴。
在茫茫大原上,没有树林,没有山丘,亦没有地洞。四万骑兵放的箭,对于四千人放的箭,可想而知,李广士兵中奖率远远高于匈奴人。果然,这一回箭放完,李广说损兵过半。损兵过半,就意味着李广所剩不到两千人了。
如果再拼一回飞箭,李广肯定全军完蛋。然而,这时李广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停止放箭。
李广不得不停止飞箭。因为,他们的箭快要完了。更要命的是,打后卫的张骞还没有赶到。该死的张骞,不会是迷路了吧。
不管怎么样,李广必须撑到张骞来救他。于是,李广又命令,所有士兵将箭上弓,没有命令,不得放箭。李广停箭,匈奴也停箭了。战场暂时恢复了宁静。可怕的宁静。
当士兵们悲观地望着李广的时候,李广正在徐徐地拉开大黄。所谓大黄,就是一种特制的巨弓。这仅不亚于现代战争的高射炮,此箭射程远,威力猛,只要大箭放出,对方一中奖,马上扑地无救。当然,这种大箭是必须考验臂力和射箭技术的。好箭配高手,这大箭实在太适合李广了。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李广将目光锁死了匈奴的将领。事实上,李广的射箭技术,真不是吹出来的。他连串放箭,一下子搞定了数十人。匈奴被骇住了。
这时,天正在黑下来,匈奴决定休战。汉军士兵看着逼急的匈奴,像潮水一样慢慢退下,他们心里终于狠狠地舒了一口气。
事实上,这一回合打下来,李广的士兵已经面无人色。然而,他们却惊奇地看到,他们的头儿李广,竟然还意气风发,若无其事的笑了。李广这一幕,全折服了兄弟们。
我们有理由相信,李广神态自若,显有作秀嫌疑。因为,真正的决战在于明天。他必须留信心留给兄弟,他必须撑到张骞部队支援。要赌博,就要赌到最后一分钱。
果然,第二天天明,汉军打起来了。此次,双方直面攻击,骑兵挥刀对砍。这一砍战下来,李广又损兵一半。损兵一半,意味着李广不到一千兵了。
就在这时,张骞部门赶到了。
二、不世出的霍去病
张骞的部队一赶到,匈奴左贤王的见机不妙,马上率队开溜。怎么说,李广运气还不是最坏的。他必竟撑到了最后,更重要的是,他以惨重的代价,换得了一个惨重的胜利。匈奴倒下的,比李广倒下的兄弟还多。
尽管张骞救了李广一命,但他迟到了,怎么说都是理亏。然而没想到的是,此时另外一个人也找不到自己人了。这个人,就是公孙敖。霍去病和公孙敖约好会合时期,却不见人来。于是,霍去病就断定,公孙敖肯定迷路了。
那怎么办?霍去病当机立断,不等公孙敖,独自率军深入敌境。目标,祁连山。
霍去病和李广是一个脾气,敢打。但是,霍去病跟李广不同的是,他不但敢的,也能的。还有一个不同的是,霍去病的运气永远都比李广的好。除此之外,霍去病还有一个硬件,那是李广赶不上的。那就是,霍去病率领的是特种部队,其战斗力远远高于其他将军。
如果再往下比,我认为李广还有一样东西赶不上霍去病,那就是战争的嗅觉。霍去病仿佛是沙漠中的响尾蛇,天生具有感应红外线的本能。此种本能,竟然是其他物种无法具备的。而霍去病,正是靠着这种灵敏的本能嗅觉,总是如愿以偿地找到对手。
在霍去病看来,打战犹如出海打鱼,真正的大鱼,永远藏在大海的深处。所以他认为,祁连山的背面,肯定深藏着大鱼。从陇西郡走祁连山,路程不算特别近,但也不算特别远。然而,霍去病突然转头,选了一个不寻常的路线。
老实说,这是一条弯路。事实证明,这是一条值得冒险的弯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