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卢作孚-第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竖十,好数,刚好百桌。百个女学生捧出的百坛酒百钵豆花转眼摆满席面。

证得卢作孚所言非虚,其实过之,美食家乐大年心头一阵狂喜,幸好一早赶来,才赶上这“酒文化”!

可是一大清早,这一百席豆花酒,是谁摆的?摆来谁吃?乐大年心头再生疑问。第一问好解,这北碚的事,无论小事大事,但凡出新的,有品位的,多半出自老朋友卢作孚的主意。第二问却好生叫人困惑,这豆花酒摆来谁吃?只见女生们已经将每张席面摆上八个大海碗,八双筷子。乐大年有自知之明,知道八百副碗筷当中无一副是为自己摆的。便放眼看去。只见百席之外,围聚万人,将场子周边椭圆形跑道围得来铁铁实实密不透风水泄不通让人想起北方那边的万里长城。乐大年单挑当中熟面孔数下去,合川举人到场,坐在傅抱石身后。扶着“九条命”百岁老儿旁立的,像田汉先生。一百女生也退到场边,顺势站在一群女子身边,簇拥着白杨、张瑞芳……一百张花儿朵儿般光鲜的脸蛋当中,顿时星光闪耀。

乐大年认得出的明星、名人不少,可是眼前这场合,乐大年却认不全,认慌了又怕认错。

其实,乐大年便认错也错不了哪里去,大约如彼,其实过之——如果要统计抗战时中国文化界知识界学术界艺术界电影界戏剧界有多少位名人、明星曾与北碚结缘,不如统计各界明星名人中还有多少位未与北碚结缘……

1938年,中国典学馆创办者杨家骆在大撤退途中至宜昌给卢作孚写信,就中国典学馆所藏“盖与二十史同其量”典籍史料及各书版片撤退事说:“现图于入川之后,在北碚觅一地点,使一部分工作得以恢复。”多年后,杨家骆忆及此事:“骆以抗战避地入川,卢作孚、子英昆仲为接运‘中国典学馆’之书籍百余箱至北碚。时子英方任‘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主任。时学术机构多已迁川,而不得恢复工作之地址。骆建议子英,应尽力助之使来北碚,子英谬采骆言,于是在抗战中北碚遂有文化城之称。如中央研究院之气象、动物等研究所,经济部之地质调查所,农业实验所,教育部之编译馆、礼乐馆、中国教育全书编纂处,中山文化教育馆、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新设之中国地理研究所,以及复旦大学,国民政府主计处统计局均先后设于北碚。”就在这天的公宴之前,撤退内迁碚四十家文化单位、学术团体联络北碚各界,倡修《北碚志》,顾颉刚担任修志委员会主任委员,傅正伦为修志馆馆长。北碚,十几年前卢作孚前来开发时才不过是一个乡,此时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区,而享受如此高规格的待遇,史上罕见。

人道是:大撤退后,中国的大学集中在西部四坝,中国的科学文化精英同样集中在西部,除了延安县,便是北碚乡。不过,1944年雾季之最的这一天,北碚这个抗战“文化城”的民众体育场中,名人明星密集度,趋于饱和,达到顶峰。

乐大年恍恍然间,觉得对面有紫光一缕,直冲天空,一眼望去,人群中有一人,着灰袍,一双眼睛无嗔无喜,乍看与平民全无两样,和光同尘,却令乐大年肃然起敬,咋舌低叫:“他老人家也下山步入红尘啦!”这一回他相信自己绝不会认错——是抗战打响,来缙云山上创办佛学院的太虚大师。前两天乐大年才上山听过开示,讲的居然是四万万同胞爱国,人间佛教。结语一句:“这北碚,真是一方人间净土。”既是净土,上座大和尚上山下山,等无差别,上下一如,理所当然。只是,佛门中人,莫非也来赶这豆花酒,弄这“酒文化”?

“稀客稀客!”忽听得有人大声招呼。体育场虽是站满了人,却无一人大声喧哗,这一声叫唤,引起乐大年注意,却是大师傅丁小旺刚指挥摆定席面,白围腰才脱下,抬头看见对面并排几人,赶紧在围腰上揩了手,伸出去,挨个找人握手,还把一张脸笑得稀烂,语无伦次:“欢迎你,大千先生……”他握住一个美髯过胸的人的手。“悲鸿先生,你也来了?”接下来又握住一个眉清目朗男子的手。“这才叫稀客哟,丁小旺的豆花今天才叫三生有幸哟!快请,快请!”

对方或不苟言笑,或微笑点头,却无一人移步场中。一百钵北碚豆花冒着热气,一百坛土沱酒冷香四溢,全场万人,无一人向那一百张席桌上伸手端起碗筷。上座嘉宾、名人明星,无不到场,却无人举杯动箸,今日这酒,就算被抬举得有了文化,却也还等着人喝啊。乐大年直性子,肚里有话,就想问,一时间却找不到人问。满场名人民众,一片肃穆,好像今日来此,自己不过是做东或陪客,全都眼巴巴望着体育场大门——难道,真正的主宾还未入场?场子中这些人都够不上主宾,今日这百桌酒的主宾,还能是谁?

正这么想时,听见得平日里比赛的裁判台当中有人站起,却是北碚区长卢子英。今日他打扮非比平日,不穿灰制服,却是一身紧身的戎装,足蹬雪亮的马靴,俨然一个大将军。他也不用喇叭筒,只敞着喉咙管吼出,中气十足,声气便送到全体育场万人耳门子中。乐大年听得分明,是:“北碚区民众公宴现在开始!”

原来是“公宴”,怪说不得如此作鼓振金。但是,此话一出,仍未见有人上桌,便听得卢区长大喊:“请主宾入场!”

顿时,全场万人都站起身来,连老态龙钟的举人都拄着棍从观众的石梯坎长排排座位上拄了棍棍直起身子。乐大年自然不甘落后,便敢随卢区长及众人一起转过身来,望着体育场正对街口的那道大门。还未见人,先听到的,是脚步声。由远而近,“嚓嚓嚓嚓”,来得沉重又整齐。原来主宾非只一人,竟结队而来。大门口冒出人头来,一颗颗全是光头,刚从峡口冒出头来的那一颗太阳凑上了热闹,白生生的光头顿时红光冲天。光头的队伍十人一横排十排成一队,好数,百人成一方阵,前前后后,走进八个方阵,总数好算又好记,正合了七年前黄浦江边四平仓库壮士之数。这么联想,并非乐大年不着边际,此时进得北碚民众体育场的,可不正是八百壮士?壮士们踩着军人跑操的步子,走近了,看时,青一色的新军装,全无帽徽领章,尽是十八岁、二十啷当岁的小年青。八百壮士前后左右,又有人举着锦旗簇拥着,旗上题字:国民表率

蜀民前驱

忠勇可风

精忠报国

歼灭敌寇

还我河山

……

看落款,全是北碚各单位与民众团体所赠锦旗。

最抢眼的是壮士队中自己扛着的一面大旗:“十万青年十万军”。

乐大年明白过来,今天这百桌酒,摆来是派啥用场的。

此时,八百青年井然有序已站到场子里百张桌面跟前。那八仙桌每边二人,每桌八人。横平竖直,一百个小方块,连缀成一个大方阵。远看像春天家卢作孚在河对门夏坝栽的小树子苗圃,又像是每年子北碚民众体育运动大会开幕式上的团体操。站定,全场顿时鸦雀无声,就见当中裁判台上一人起立,端起一碗酒,朗声道:“一碗酒,各位志愿军动手;二碗酒,日本鬼子出丑;三碗酒,中华民族天长地久!”

听口音,不是川人。看这人胸前,挂着“民众代表”的牌子。就这三句,说完再无多话。乐大年认出这人,是宜昌大撤退后到北碚草街子兴办育才学校的陶校长。乐大年反刍似地咀嚼这三句话,人家一个“之乎者也”都没有,却字字句句都敲打着人心,话声未落,场子里吼声雷动。乐大年晓得了,为啥昨天卢作孚说“明天一大早,民众体育场就有酒文化!”听罢陶校长三句话,乐大年红了脸,嘀咕一句“斯为下矣”,把自己从前自认为是品酒高论的这一句,拿来说自己肚皮头那点“酒文化”。再顺着陶校长那一排看过去,金刚坡那一方办勉仁学院的梁院长、歇马场那一方办中国乡村建设学院的晏院长都在。说出名字来,都是如雷贯耳的文化人,可是,乐大年听过人家的课,说出话来,全是大白话。

乐大年看到的梁院长、晏院长,便是梁漱溟、晏阳初。史家将此二人与卢作孚并称“民国乡村建设三杰”。晏阳初也是1893年出生,这一年,三杰同为51岁。半个世纪后,1998年出版的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称:“乡村建设实验最终都遭遇不佳,日本的入侵把它们全部清除干净。”以严谨著称的剑桥史学竟有一处大疏漏。日本入侵,中国乡村建设确实遭到毁灭性打击,但却有一个地方例外,那便是以北碚为中心的嘉陵江小三峡地区,卢作孚以乡村现代化为主题的乡村建设从未中止,甚至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还为民国乡村建设不少同仁们提供了继续其事业的一方根据地。梁、晏二人大撤退时来到北碚,得卢作孚鼎力相助创办学院,便是明证。

裁判台上,陶校长就讲了三句话。话音刚落,跑道上站的、看台上坐的一万人呼啦啦涌进场中,把还没回过神来的乐大年推搡得站立不稳。此时,哪还分得出谁是名人,谁是凡人,只认得全是男人女人老人细人,无一不是中国人。男人举起酒坛,女人捧起酒碗,白花花的酒叫亮晃晃的太阳染成血色,哗啦啦顷刻间百坛酒倾满八百碗,对对直直捧到八百青年唇边。乐大年也被人潮卷到场子里,来到就近一张酒桌前,才算站下。再回头一望,跑道空空,已可赛跑。看台空空,跟平日没有赛事时一样。恍眼只见看台最高一坡梯坎角角上,坐着一个瘦老头和一个打扮得一身清清爽爽,头上盘个发髻的老太婆,这一对老夫老妻挤成一堆,身形佝偻,弯腰驼背,想来是怕在人潮人堆中挤摔了跤才不敢下这场子里来。乐大年便也学别桌的样,端起桌子当中那个酒坛就朝碗里倾,心头潮涌,手头就不稳,倾得来满桌面酒浆四溢,自然是酒香扑鼻,倾满抬头,见这桌八个青年眼眶中泪花直晃,正望着自己。乐大年一愣,就听得八青年异口同声喊一句:“乐叔!”乐大年是觉得这桌青年一个个看上去都面熟,心头激动,一时间又想不起他们是哪家的崽儿。被这一声叫唤,便挨个巡视,右手边这一个,身边站着一个与自己年龄相仿佛的汉子,乐大年先认出是卫小斧,由此及彼,便认出右手边这一个长得与卫小斧酷似的青年,叫道:“你啊,你是当年合川北门外掌墨师卫大木匠的孙娃子、如今在重庆、巴县、北碚一带到处包工程给人建大楼的卫小斧的儿娃子,小名卫大厦!”乐大年巡视到右手边第二个,同样是先认出这青年背后的那个男子是白碗豆,触类旁通,叫道:“你才是杨柳街挑剃头担子白剃头的孙娃子、体育场大门外大光明理发店白碗豆的儿子,小名叫白豆豆。”于是举一反三,从下一个青年身边的丁小旺脸上,辨出其出身:“你是撬猪旺的孙子、丁小旺大师傅的儿子丁百味!”

一圈巡视过去,见八仙桌对面那个清瘦的青年正望着自己:“乐叔,还有我耶!”

这一个,乐大年却根本不需从他身边找人参照,脱口而出:“明贤!”认出来了后,乐大年反倒向他身边寻找。此时,桌子边,卫大木匠和卫小斧一左一右抱住卫大厦,白碗豆正抱起坛子给白豆豆倾第二碗酒,丁小旺拿筷子夹起一大坨雪绵嫩鲜的豆花,喂到丁百味嘴里,明贤身边却无一人,“你屋妈耶?你屋爸耶?”乐大年叫了出来。先前便心存疑问,北碚这么盛大的壮行酒公宴,肯定是卢作孚亲手安排。送子弟兵远征,卢作孚肯定到场。何况自家的大娃子就在这八百壮士当中。这个卢作孚,这事还是他昨天亲口对我说的,今天他为啥不到场?蒙小妹也不露面。难道这世上,还有比送子上沙场与强敌作殊死厮杀更要紧的事么?

正这么想时,乐大年看到明贤的眼睛望着自己的身后。乐大年转身望去,身后是空空的看台,只除了那一对老头老太婆。乐大年困惑地再回转身来,询问地望着明贤,却见明贤依旧望着身后看台,乐大年忽然明白过来,便冲着看台上那一对老头老太婆叫道:“魁先啊蒙家小妹……怎么才一夜工夫,你们小两口就变成了老两口?”

体育场雾气散尽,人也去尽。只剩下乐大年一人呆立场中。百桌间酒香飘渺,乐大年前头几十年吃过不晓得好多回酒宴,今天滴酒未沾,却觉得在没吃酒宴前,自己等于没吃过酒。在吃过这酒宴后,自己从前吃的酒都不是酒。今天滴酒不沾,乐大年早已酩酊大醉,却觉得醍醐灌顶,于恍恍惚惚间明白了为何昨天卢魁先要叫自己来参加今日酒宴,乐大年仿佛顿悟了什么才叫“酒文化”……

从体育场出来,一拐弯就到小河边。八百青年已被乡亲父老送到岸边。汽笛响起,船队靠上码头。卢作孚与蒙淑仪,一左一右,拉着明贤的手。一时竟无人说话。

卢作孚便抬眼看船,不看不要紧,这一看,倒抽一口冷气。昨天公司调船会议,自己落实了保证安全、舒适、迅捷运输北碚这八百青年到大部队的每一个环节,包括哪条船能装多少人,哪几条船结成船队正好完成这项任务,等等等等。百密一疏,恰恰忽略了一个细节——船号。今天几条船结队而来,当先一条船,偏偏是“民勤”。不知是苍天有意,还是苍天无情,抗战打响头一年,朝天门送川军出征,可不就是这条船打的头阵?七年前一马当先站在引船船头的刘湘早已战死。也是这条船把他送回家的,船头高竖的白幡“出师未捷身先死”至今还在卢作孚眼前摇晃。七年前与刘将军并肩而立的饶国华、王铭章将军,也已战死。七年前由民生船队送去淞沪会战,送去首都保卫战战场的川军将士,七年来由民字号轮船送去台儿庄会战、武汉大会战、枣宜会战的川军将士,接回来的,又有几人?是的,中国今非昔比。正面战场、敌后战场,遥相呼应,四面开花。可是,战场毕竟战场,白骨鲜血,是其本色。今日由民勤船、由自己的民字号船队送上战场的,是北碚人的骨血,是自家的骨血。民勤船拢岸。船头当年为刘湘竖白幡的旗杆上,居然同样竖着一面旗,近了可见,旗上所书,竟也同是七个字,只是此时风力不足,旗未展开。拢岸的民勤轮挟带一股江风,卢作孚冷彻心底,眼泪便要涌出。忽然觉得有一双眼睛正看着自己,竟是明贤。长官一声令下,明贤与八百青年一同离了父母乡亲,上了船。卢作孚赶紧打点精神,与上万民众,一同抬起一张笑脸。

卢作孚知道,此时围聚在自己与蒙淑仪这“老两口”身后的,是老二、老三、老四和毛弟。两个男娃子,早就嚷嚷过长大了也要像大哥那样保家卫国,两个女娃子,也非贪生怕死之辈。就听妻子说:“后头这几个,还往前头送么?”卢作孚说:“国家喊送,我们就送。只是我想,等他们长大,怕轮不上打仗了。卢作孚和蒙淑仪的儿女,不是为打仗生的。”

民勤轮一马当先,驶离码头,在小河上绕了个半圆的弯,调过头,随后各船结成船队,驶开了。船一动,各船上的大旗被江风鼓动,飘起来了,旗上七字看清了,是:“十万青年十万军”。明贤一直站在船尾读爸爸妈妈的唇语,他见爸爸把妈妈说得不哭了,说得欢喜了,又见妈妈被几个弟弟妹妹推拥到水边,和上万乡亲父老一起向船上挥手喊话,只有爸爸一人,站在那块刻了“北碚”二字的巨石上,一动没动,只抬起手来向脸上抹。爸爸哭了。明贤听老民生们说过,爸爸“九一八”、“七七”之后演讲,常常痛哭失声。今天,明贤头一回看到爸爸哭。

当晚,卢作孚回到在中国西部科学院借住的一间小屋,写下一行字:“胜利以后的希望是建设。”这行字后来发展为一篇文章,《论中国战后的建设》。

后来,卢作孚与蒙淑仪果然把儿女们一个个全都“送去上大学”。全都是儿女们自己考上的,志愿也是他们自己挑的,卢作孚顶多提出过“参考意见”:长子中央大学机械系船用机械专业

长女金陵大学农学系园艺专业

次子中央大学建筑系煤矿建筑专业

次女金陵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化学专业

三子重庆大学工商管理系财会专业

“亲爱的爸爸,儿被分到美国十四航空队担任翻译联络工作。它的前身是飞虎队。”长子明贤给父亲写下第一封信。

“飞虎队?重庆人没有不知道的。我儿子真是好福气。你见到那个飞虎将军陈纳德了么?”父亲回信。

“我没见到陈纳德,我见到的是巴顿。我被分配到美军作战参谋部。”

明贤在中国远征军确实一直没见过陈纳德,却见过陈纳德的夫人陈香梅。1950年3月10日深夜,在香港圣德勒萨医院,陈香梅生下一个女儿,明贤的夫人则在次日凌晨生下一个儿子卢铿。当时卢作孚也在香港。

“巴顿,我知道,是美国五星上将,最能打仗。”父亲回信。父子之间书信往还,跟在家中摆龙门阵一样。

“儿子的这个巴顿是美国三星上尉。爸爸的那个巴顿不在印度在非洲。”

“卢作孚的儿子远征,要当个顶好的小伙子。莫在美国人面前丢中国人的脸。”

“放心爸爸。卢作孚的儿子不好当,明贤一定要当好!”

“爸爸英语不如你。你能用英语作武器打抗战,爸爸说一句洋泾滨英语赠你——你要做一个顶好的Boy!”

“收到父亲这封信之前,儿子的远征军刚打了一仗,路口遇上当地乡亲与美国大兵,全都伸出大拇指用不同的口音叫着:‘DinghaoBoys!’回到营地,儿子读到父亲的信,心想真是巧了,父亲写的,和这里的人说的,竟是完全相同的一句话,中国远征军仗打得好,军风纪也好,走到哪里,人们都伸出大拇指叫‘顶好’。‘顶好’这两个字在印度传遍了。随信附上一份新出的美军战报,战报上用‘顶好小伙子’(DinghaoBoys)来代表中国军队。”

这天晚上,卢作孚继续写《论中国战后的建设》:“抗战结束以前,自即日起即当开始准备,应全部露布以齐一全国人民的观听及其心志。国家应以法律和计划这两个有力的武器,造成全国有力的集体生活,以使中国提早完成现代建设……”蒙淑仪进屋,拿着明贤刚来的信。

“淑仪自己能读信的。”卢作孚说。

蒙淑仪却不答话,只把信塞到卢作孚手头,卢作孚一笑,知道妻子喜欢听他读儿子的信,她只是闭上眼睛听。卢作孚就读:“行军时,美国大兵总爱为中国青年远征军让路。”

听到这一句,蒙淑仪好奇地睁开眼睛问:“为啥?”

卢作孚顺手便把蒙淑仪问话写在下一封信中:“妈妈问,为啥美国大兵总给你们让路?”

“美国军人都让中国士兵走在前面,他们远远跟在后面。因为前方,敌狙击手往往把自己捆绑在高空的树干上,隐蔽于绿叶丛中。他们的枪法可是世界一流!”

这信还没寄出,远征军又出发了。黄昏,行军老林中,冷不丁一声枪响,明贤猛然扑向一棵大树。紧接着,头顶大树上哗哗作响,树枝断掉,坠下一个日本狙击手来,吊在半空中,腰上还悬着长绳,就在明贤眼前晃荡,他还年轻,长着一张娃娃脸。明贤回头看时,远征军一个中国老兵,若无其事地将枪口还在冒烟的枪重新挎上肩,用四川话对日本狙击兵咕哝一句:“娃娃,你死得早!”

“中国士兵多来自四川,个子不大,比较灵巧,行动快,牺牲少,不断消灭敌方狙击兵,消除一线的后顾之忧。”当晚,回到营地,明贤写完家信。

“卢作孚的儿子,要练出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本事。”父亲回信。

抗战最后几个年头,于国于家于公司于卢作孚自己,都是多事之秋。

为渡难关,卢作孚主持民生公司发行公司债8000万元法币获国民政府行政院同意……8000万公司债因为法币币值动荡,最终流产。

这天,民生总公司四楼大礼堂中,董事会上,愁云密布。

程股东咕哝着:“好端端一个川江轮船公司,被拖进战争茫茫苦海。”

“多亏了作孚先生良好的个人信誉!公司靠着借债和贷款先惨淡经营着……”顾东盛正色曰,他说这话,虽不直接冲着谁,却令程股东低下头来。

“偌大一个民生公司,竟然要靠着我们只有一点干股的卢总经理来勉力撑持,我们这些股东,无地自容啊!”程股东改了口。

李股东望着卢作孚问:“卢总经理,国家的战争一结束,我民生困境也将迎刃而解吧?”

李果果记下股东的问话,却没记下总经理的答话。总经理今天一直没说话。

散会了,收拾好会议记录,李果果最后一个离开礼堂。就在关闭礼堂的灯光时,他发现还有一个人没走,是卢先生。从一开始就没说话的他,此时依旧沉默,只抬眼望着大礼堂巨大的天棚……

在大礼堂开会,小卢先生常常爱望着天棚。特别是在自己发言或听人发言而激动时,或遇上难以作答的问题、难以处理的矛盾时。李果果早就注意到小卢先生有这个习惯了。头一回发现小卢先生望着天棚,是那年小卢先生把刚从延安回到陪都的梁先生请到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