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巨星 作者:七七家d猫猫 完结-第2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的。
“将女巫审判带入新闻传播学的研究之中,这将会是一个很庞大的体系,但是将女巫审判带入日常生活里进行简单化阐述,那就可以理解为拥有权力的少数团体,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将无辜的人诬陷而女巫,铲除这些份子,巩固自己的权力。
1782年,欧洲的最后一名女巫安娜…果尔迪在瑞士被斩首,在那之后,各国法律都明文规定禁止滥用司法迫害女巫。这也宣告了持续了三个世纪的女巫审判落下了帷幕。但事实上,在两个世纪之后的现在,女巫审判依旧存在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举一个最简单最生活化的例子,高中学校里,因为厌恶某个有肥胖症或者是自闭症又或者是同性恋这样的孩子,流言开始传播,从最开始指责对方与高中生活格格不入开始,逐渐演变成为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邪恶标签,比如说这个孩子出现的地方就会有灾难发生,比如说被这个孩子触碰到就会有霉运,比如说禁止这个孩子参加橄榄球运动……由这些谣言所衍生的校园暴力,包括排斥、孤立的语言和情感冷暴力,还有校园公共厕所、垃圾场的肢体暴力,越演越烈,最终一发不可收拾。
这就是女巫审判。
类似于啦啦队、篮球队、棒球队、橄榄球队等高中受欢迎的对象组成的少数权力团体,为了维护自己受欢迎的权益,通过排斥和控制弱势群体,利用高中生的不成熟制造‘女巫’形象,最终完成女巫审判。
目前美国高中校园暴力屡禁不止,就是女巫审判最为真实的写照。
而女巫审判在现代社会表现最为明显的,其实就是新闻媒体与艺人之间的关系,迈克尔…杰克逊事件就是典型的女巫审判案例,撇开迈克尔…杰克逊是否有罪的结果交给司法机构调查不说,单说新闻媒体在整个事件发展过程之中所扮演的角色,就是将杰克逊制造成为‘女巫’的幕后推手。这可以理解为,新闻媒体为了追求利益,而以更具商业价值的角度对于新闻进行报道,甚至是解读和虚构,从而将公众人物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塑造,谋求更大的商业利益。
为什么女巫审判会在新闻媒体与艺人之间更为明显更为频繁呢?这就必须讨论到供求关系。
娱乐媒体与其他媒体有所不同,他们之中具备更多的娱乐属性,比起单纯追求真相来说,娱乐性的缺失是绝不容许的,这也是新闻媒体不断发展之后,整个社会不断进步的必然趋势。见到那来说就是,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精神方面的需求就会不断上涨,而娱乐产业就是精神需求最直接的来源。
普通民众对于公众人物的娱乐性追求,不仅仅是精神需求的消遣,同时也是求知欲、好奇心和偷窥欲等想法结合在一起之后所产生的需求。
比起两个人普通进餐来说,绯闻显然更加吸引眼球;比起慈善活动来说,酗酒打架才更加容易引起讨论;比起舞台前面的光鲜亮丽来说,幕后的事情总是更加有吸引力。以迈克尔…杰克逊为例,如果说他得了白癜风,导致不断更换皮肤,这才使得身为黑人的他皮肤不断变白,显然没有人会在意;但如果说他厌恶自己的黑人身份,试图漂白自己,这显然就具有值得挖掘的爆点。
同样,罗德尼…金事件之中,黑人罪犯拒捕,白人警。察伸张正义,这样的新闻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得到,没有人会关注;但是白人警。察无缘无故殴打平凡黑人,利用职权之便涉嫌种族歧视,这就是社会爆点了。
当普通民众的需求发生了变化,新闻媒体的供给自然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不仅仅是娱乐媒体,罗德尼…金事件就可以看出社会媒体、政治媒体也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变化,只是娱乐媒体本身就处于这个产业之中,变化更加明显。
在这样的情况下,娱乐媒体为了赢得更多利益,按照自己的构思去制造‘女巫’,也就成为顺势而为的行为。在当今娱乐产业之中,几乎每一名艺人都是潜在的女巫,只要出现了机会,媒体就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对新闻进行娱乐化解读,然后打造出一名女巫。
只是,当这名女巫没有触及道德和法律底线,他就不会受到审判,可是,这条底线迟早都会被打破。
这是新闻媒体发展的必然,但是如何权衡真相和娱乐之间的天平,这就是一个深奥的学问,就好像道德和法律之间的界线,模糊,但却必须清晰。
一名执法人员为了抓住一个罪犯,伪造证据,也许罪犯是真的罪犯,但伪造证据却的确是违法,这是行不通的,不仅无法将罪犯绳之于法,反而还有可能让罪犯寻找到漏洞。这就是界线,这就是底线。
为了追求娱乐效果,刻意捏造事实、伪造证据,不管是跨越了道德界线还是法律界线,这都是不允许的。如果今天只是捏造绯闻,那么也许公众会一笑而过;但迈克尔…杰克逊不是,这牵扯到的是一个人的名誉和一个孩子的命运,所以,这条界线是绝对不允许跨过的。
杰克逊是否有罪,这是司法部门的责任,但是新闻媒体却为了追求更多的娱乐效果,将杰克逊打造成为了女巫,这就超过了界线。
在罗德尼…金事件之中,媒体始终自诩正义,于是在真相被确认之前就进行了大幅度报道,甚至在法院作出判决之前,新闻媒体就已经进行了审判。等事实真相揭晓时,一切情况已经无法挽回;迈克尔杰克逊事件现在也面临这样的危机。
在司法部门取证之前,在司法部门判决之前,新闻媒体就在不断推波助澜,他们为了制造更多爆点更多焦点,不惜将所有负面新闻都累积到杰克逊身上,这就是最为典型的女巫审判行为,因为媒体正在按照自己的想法塑造这个女巫形象,从而达到审判女巫的目的。
如果按照这种趋势下去,即使司法机关经过调查,发现杰克逊是无罪的,民众也不会相信,那么当初罗德尼…金事件所引发的暴乱很有可能再次发生;同样,如果最后证明杰克逊是有罪的,那么民众对于杰克逊的厌恶就会达到极致,这也就会进一步压缩杰克逊的生存空间,法院对杰克逊的判决永远都无法满足民众的需求。
同样的,作为当事人的钱德勒也在新闻媒体的关注之下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如果钱德勒所经历的都是真实的,那么民众在同情这个十三岁孩子之余,同时被猥亵的压力也成为孩子成长路程上最大的标签;如果钱德勒所说被证明是虚假的,那么这个十三岁孩子要面临的就不仅仅是一个谎言了,更是他一生的包袱。
新闻媒体利用自己‘言论自由’的权利捏造了一个女巫形象,将公众的舆论力量变为利器,伤害了当事人,同时又达到自己商业利益的目的,在司法部门得出结果之前,就对案件进行审判,这不仅仅是超越自身权利范围的非法行为,同时也是对案件调查和取证程序破坏公正性、合法性的一种妨碍司法调查行为。
第一修正案赋予新闻媒体言论自由,让他们履行对社会进行舆论监督的职责,这是必需;但是媒体利用舆论进行审判,这却是整个社会的灾难。
希望新闻媒体能够冷静下来,寻求事情的真相,有罪还是无罪自有结论。”
理查德…约翰的这篇分析十分通俗易通,他客观地分析了整个“女巫审判”的来龙去脉,也认为迈克尔…杰克逊事件之所以会演变到这个地步,新闻媒体和追逐八卦的受众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才是问题的根源。
媒体为什么愿意自省?不是因为他们良心发现了,也不是因为雨果的话语立竿见影,而是因为臭名昭彰的罗德尼…金事件。
罗德尼…金的事件所引发的地震效应,让美国新闻媒体在国际上都成为了一个笑话,就连总统都被新闻媒体所蒙骗,强烈谴责了涉案的警官们,这堪称是“捏造新闻”的巅峰之作了。一向以人权、以言论自由自诩的美国,结果闹出了这样一个大笑话,而且还让种族问题再一次极端的爆发出来,白宫可不希望再看到一个“罗德尼…金”,美国媒体更是不希望再次沦为笑柄。
迈克尔…杰克逊事件也是一个全球瞩目的事件,轰动程度丝毫不逊于当年约翰…列侬被狂热极端歌迷枪杀的事,本来这个案件目前就是证据不足,媒体报道基本上就是说风就是雨的,所以现在被雨果这样一刺痛,就连“女巫审判”都被搬出来了,媒体怎么可能在这个关头再撞到枪口上,就算是做做样子,也必须拿出新闻媒体“无冕之王”的架子来才行。
所以,这才出现了全美发行量最大的十家报纸之中有八家都冷静思考,而不是团结起来开始声讨雨果。现在显然不是使用“言论自由”旗号的最佳时刻。其实仔细看看媒体的报道,大部分都是在分析雨果的话语,不是声援,也不是声讨,只是保持一个客观的立场分析关于“女巫审判”的指责。
这就是新闻媒体的狡猾之处了,如果证明迈克尔…杰克逊是无辜的,那么他们就可以顺势指责“纽约邮报”、“国家询问报”这些媒体;如果证明乔丹…钱德勒所说是事实,那么他们届时再指责雨果混淆视听也不迟。简而言之,这一股分析浪潮其实就是给新闻媒体赢取更多缓冲的事件,追逐真相。
但就是这一点点喘息的空间,却为迈克尔…杰克逊赢得里的一线生机。
第551章 中立歌迷
事实上,如果新闻媒体愿意冷静下来,迈克尔…杰克逊事件之中能够一锤定音的证据几乎没有,原本能够让案件得以成立的唯一证据就是当事人乔丹…钱德勒的证词,除此之外,其他所有东西都只是媒体不厌其烦的炒作罢了。
而现在,乔丹…钱德勒这名当事人的证词似乎也出了一点问题,雨果那天针对埃文…钱德勒的回应显然是意味深长的,这不仅让埃文方寸大乱,同时也让有部分媒体开始思考雨果所说的话:十三岁的乔丹很大程度上是会受到父亲影响的,那么这里面是否有猫腻呢?还有那个敏感的安米妥钠!
刹那之间,迈克尔…杰克逊的案件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原本看起来“板上钉钉”的案件现在却有了不少漏洞,人们都纷纷开始关注事情的真相。
雨果在KIIS电台和阿尔酒吧的言论不仅让迈克尔…杰克逊案件进入了新阶段,同时也为荣耀至死招惹来了祸事——预料之中的情况。
这次“纽约邮报”显然是打算和雨果对抗到底了,除了声讨雨果多管闲事、无谓指责之余,他们还在新闻之中表示,雨果之所以会选择为迈克尔…杰克逊声援,其实本质目的就是为了宣传新专辑,刻意炒作!
“纽约邮报”认为,荣耀至死新专辑发行之后,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顽固摇滚热血份子都在坚决抵制“几近成名”这张专辑,这让荣耀至死出师不利,目前处于一个很挣扎的位置:一方面他们有足够的话题性,音乐自身质量也足够扎实;但另一方面遭遇摇滚忠实粉丝的顽强抵抗,这让百代唱片十分苦恼。
百代唱片签下荣耀至死就是为了卖专辑,但现在遇到了阻碍,百代唱片自然不会就这样放任。所以,百代唱片就想出了这个主意:让雨果公开支持迈克尔…杰克逊,这势必将会赢得迈克尔…杰克逊铁杆粉丝的芳心,也可以成为荣耀至死打破忠实摇滚粉丝壁垒的第一个突破口。
所以,“纽约邮报”综合起来就认为,这就是荣耀至死的一个阴谋,刻意炒作的阴谋!
“纽约邮报”的这种说法无疑是对荣耀至死形象的又一打击,一直刚刚出道的摇滚乐队就给人留下刻意炒作的印象,这往往就意味着乐队没有真材实料,不是依靠才华闯天下的乐队,这其实对于摇滚歌迷来说是十分排斥和鄙视的。
不过,显然“纽约邮报”在这一次的事件之中完全把握错了方向,虽然他们赢得了“国家询问报”、“休斯顿论坛报”等几家报纸的支持,但他们的舆论放在整个媒体市场之中却显得格格不入,就好像是迷路的老鼠一般,不仅找不到方向,而且还被人人鄙夷。
“洛杉矶时报”在第二天就撰写了专稿对“纽约邮报”进行嘲讽,“这就是非专业媒体硬要说专业的丑陋结果最具有教育意义的案例”。
“洛杉矶时报”这篇由大卫…马切斯撰写的稿子主要内容就是在讽刺“纽约邮报”不懂装懂。
第一,地下摇滚乐队问世之后的第一张专辑,往往都不是上市之初爆发力强劲的类型,更需要通过时间的沉淀、巡演的推进来促进销量。荣耀至死显然也是如此,而且他们在前两周取得的销量数字已经足够让百代唱片笑逐颜开了。所以,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说,百代唱片都不可能会在这个时刻就着急地想要利用炒作来卖专辑,这显然与百代唱片对荣耀至死的定位和期许是截然相反的。
其次,就算荣耀至死打算炒作,他们显然也不会愚蠢的选择迈克尔…杰克逊这个敏感话题,在之前的整个舆论态势都是对迈克尔不利的,谁触碰了迈克尔的话题都是处于劣势的。如果真的要炒作,百代唱片有太多选择了:雨果的演员身份、“辛德勒的名单”、亨利…布鲁姆的人脉……任何一个话题都比迈克尔要有利于炒作,而且效果还会更加出色。
再就是雨果针对迈克尔事件的发言本身,就是掷地有声、反馈悠远的,显然他不是随便说说而已,更不可能是炒作,仔细看看雨果当天发表的言论,到底是不是炒作就一清二楚了。更何况,摇滚乐队一向桀骜不驯,公开反对政府、长期沉迷于毒品的事根本就不稀奇,与之比较,荣耀至死只是支持了迈克尔而已,根本就说不上惊世骇俗,甚至可以说没有值得炒作的亮点。
“洛杉矶时报”将“纽约邮报”贬得一无是处,就差没有直接指着“纽约邮报”的鼻子骂了,但事实就是如此,“纽约邮报”这篇关于荣耀至死恶意炒作的文章确实是贻笑大方,许多专业报刊杂志甚至直接就无视了,这实在是太业余了。
听说“纽约邮报”主编看到“洛杉矶时报”的当天,就把那名撰写了“刻意炒作的阴谋”这篇文章的记者开除了,这不是立场的问题,而是偏离专业的问题,自然无法容忍。
大卫…马切斯在“洛杉矶时报”撰写的文章还表示,其实雨果的精神、态度与荣耀至死的风格保持了一致,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乐队的精神。
荣耀至死本来就是一只朝着音乐不断狂奔的摇滚乐队,他们对于摇滚注入的热情和创新,就像乐队名字一般闪耀着让人羡慕的光芒。
而雨果对于迈克尔的支持也是如此,坚定却并不盲目,执着却保留了理智,强势却留有余地,雨果并没有一味地为迈克尔伸冤,而是强调新闻媒体不应该忽略事实,就如同一个最基本的生活道理一般:犯罪嫌疑人在法庭判有罪之前“嫌疑人”的后缀是不能摘除的,新闻媒体也不应该把这个后缀摘掉对迈克尔进行报道。
这种执着又保留了自己风格的特点,与荣耀至死的音乐风格方向完全保持了一致——“几近成名”这张专辑就是糅合了经典摇滚风格的优点和乐队成员的奇思妙想制作而成的,这才是最为可贵的地方。荣耀至死是一支言行保持高度一致的乐队。
当然,如同“纽约邮报”的怀疑一样,“荣耀至死”这个名字伴随着这一次的风暴也被全美国广为所知,不管是否感兴趣,但至少都知道了这样一支乐队。这种附带的宣传效果威力十分强劲。
这样的直接结果就是,中立歌迷开始大批倒向乐队,甚至市场里第三种类型的普通人也都开始对乐队感兴趣了。
本来,中立歌迷和普通人就对于产业发展、音乐发展没有太多的兴趣,一支乐队是侮辱了摇滚还是对摇滚进行了变革,这不重要;音乐水准是上涨了还是停滞不前,这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喜欢这个音乐,这就是一切了。
对于这一批歌迷来说,音乐可能只是消遣,可能只是某个兴趣,可能只是生活里的背景,他们不会赋予音乐太多神圣的意义。独立摇滚之所以被成为“独立”,一方面是因为风格太过独特,不符合这批歌迷的口味;一方面则是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宣传渠道,这些中立歌迷根本就不知道有这样音乐的存在。
所以,当涅槃乐队这样的另类摇滚横空出世,受到追捧之后,中立歌迷之中就有很多人喜欢上了这种音乐,他们不介意这是另类摇滚还是垃圾摇滚亦或者是金属摇滚,只要喜欢就好,就是如此简单。电台司令的“爬虫”在英伦三岛没有引起关注,但却在美国取得了爆炸性反响,其实也是这样一个道理。
现在,当诸多中立歌迷注意到了荣耀至死,注意到了“几近成名”这张专辑之后,整个热潮也真正地爆发出来。
站在第三者的客观立场来说,“几近成名”这张专辑不仅更加大众亲和更加平易近人更加贴近生活,同时专辑歌曲的质量也赢得了无数好评,其中“锂(Lithium)”、“不要为往事而懊恼(Don’t。Look。Back。In。Anger)”、“二次机会(Second。Chance)”、“正中央(The。Middle)”等几首歌更是得到了电台主持人们的大力推荐。
所以,当中立歌迷注意到“几近成名”的时候,很容易就会被这首歌吸引注意力,甚至是交出芳心,这也为荣耀至死赢得了大批大批的中立歌迷。
值得注意的是,雨果在KIIS电台发表了爆炸性言论之后,结尾时乔乔…莱特播放了“锂”这首歌,虽然“锂”讲述的是整个社会的崩溃,但无形之中就与雨果的言论形成了呼应,可以说是完美的响应,乔乔这无心之举,却成就了“锂”这首歌率先成为了“几近成名”这张专辑里最具代表性的歌曲。
当然,不能忽略一个客观因素,“锂”其实是整张专辑里与垃圾摇滚最为接近的一首歌,雨果在创作这首歌时就不由自主联想到了涅槃乐队,而涅槃乐队在“别介意”这张专辑里也有一首绝世经典叫做“锂”,所以这也为荣耀至死的“锂”赢得大众喜爱创造了条件。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荣耀至死整张专辑还是太过超前了一些,人们还需要时间适应。
但即使如此,荣耀至死还是依靠着摇滚革。命、女巫审判两股舆论浪潮成为了1993年年末话题性最高的一支乐队,而“几近成名”也顺势在年末最后几周时间里掀起了一股销量狂潮。
第552章 销量狂潮
十二月第三周,荣耀至死“几近成名”这张专辑乘风破浪地取得了二十三万销量,虽然上涨幅度似乎比想象中低了一些,但作为一支刚刚出道的乐队,荣耀至死首张专辑发行之后三周以来每周都保持着销量上升的趋势,这就是一个巨大的突破。
在全球音乐市场之中,专辑销量都是有各自特色的,比如说亚洲市场都是短期爆发力的类型,日本市场新专辑在发行首月往往就可以爆发出两百万、三百万的骇人销量,但随后销量就会有一个巨大落差,然后以平缓的势头长线卖下去,韩国市场就更加明显,几乎所有专辑销量都集中在发行之后第一周和第二周时间内,之后要长线卖专辑是十分困难的事。
但是在美国市场,专辑销量一向都是以长线畅销为特色的,音乐历史上最伟大乐队之一的平克…弗洛伊德在1973年发行的专辑“月之暗面(Dark。Side。Of。The。Moon)”在公告牌的专辑排行榜上一共停留了七百四十一周,从1973年五月上榜一直到1988年七月,历时十四年之久,这个空前绝后的记录一直到二十一世纪十四年之后的遥远未来也没有人能够打破,以黑胶唱片的格式在北美卖出了一千五百万张,至今是美国销量最高的二十五张专辑之一。
除了“月之暗面”之外,在公告牌专辑排行榜上停留超过三百周的专辑整整就有五张,由此可见,美国音乐市场是以长线卖座作为主流的。
一般来说,专辑在首月销量势必会相对强势一些,但要爆发出像日本市场那样首月三百万的销量却是不多见的,更多时候,专辑在美国市场首月会有一次小爆发,然后分摊到之后的每一周,细水长流,有的专辑甚至可以连续数年都在年终销量排行榜之中位列前二十名,长线销售能力十分骇人。
所以,类似于“几近成名”这样发行之后,每周都保持上升趋势的专辑就不是那么多了,这就是典型的新人歌手出道之后的销量曲线,因为这就意味着这名歌手或者是这张专辑伴随着宣传的展开,正在依靠着口碑的累积而不断吸引更多听众。
特别是对比枪炮与玫瑰“细面条事件”本周超过百分之五十的跌幅,仅仅拿到了十九万的销量,“几近成名”在摇滚专辑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风格独特、与市场格格不入的荣耀至死依旧杀出一条血路,就更加难能可贵了。
依靠着第三周二十三万的销量累积,“几近成名”发行三周之内销量轻而易举地突破了五十万,顺利达到了金唱片认证标准,不管这张专辑未来的销量走势如何,他们已经从地下摇滚圈子成功突围,顺利地在音乐市场里寻找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