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侯门医妃有点毒-第4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我来,我来!”
  曹大郎主动请缨。
  因为难民人数暴增,工作人员严重不足。
  加上少府替户部补齐了去年拖欠的钱粮,又拨了今年的预算。
  难民营工作小组有了钱粮,胆气足,开始招收人员。
  而且直接从去年来京的难民里面招人。
  曹大郎心眼灵活,又识的字,很顺利被聘用。
  他媳妇同样被录取,照顾妇女小孩。
  两口子,都在难民营工作小组当差,领着双份工钱,不用像过去那样打零工。
  曹大郎的媳妇,同曹大郎拿一样的工钱,顿时底气十足。
  以前是个受气小媳妇,如今甚至敢和婆婆曹许氏顶两句嘴,表达一下不满。
  换做以前,曹许氏早就打过去了。
  如今,曹许氏除了生闷气外,别无办法。
  就连曹老爷子也是闷不吭声。
  儿媳妇有本事赚工钱,加上奖金,说不定比曹大郎赚得还多,俨然是家里第一赚钱小能手。
  无论如何,也要给儿媳妇一点体面。
  否则儿媳妇一怒之下,不肯拿钱出来开生活,就麻烦了。
  曹许氏当着儿媳妇的面,不敢瞎逼逼。
  背过身,就开始吐槽儿媳妇各种不是。
  曹老爷子敲敲烟杆,说道:“少说几句吧。别忘了,你身上穿的,每天吃的,都是大郎两口子挣回来的。”


第900章 大捷
  大捷!
  少有的大捷!
  大周,北荣,西凉,三方集结超过十万人的兵马,在大草原上的打了一场大会战。
  这一战,持续近半个月的时间。
  鲁侯亲自督战,裴蒙为先锋,正面刚北荣骑兵。
  刘诏摔边军侧翼包抄,半路伏击西凉。
  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天地为之变色!
  青青草原,被鲜血染红。
  胜利的天平倒向了大周。
  随着西凉败退,北荣不得不选择退兵,退守到草原深处。
  休养生息,择日再战。
  大规模野战,赢了北荣西凉,这在大周上百年的战争史上,都属罕见。
  过去,守住关隘,城池,不投降坚持到援军到来,就是胜利。
  而今,大周军队主动走出关隘城墙,并且赢了这场战争。
  数年练兵终于取得了辉煌成绩。
  大周军队不仅能打野战,还能赢得战局。
  消息传到京城,全城欢呼,家家户户张灯结彩。
  难民营更是难得的,杀了上千头肥猪,全体难民人人有份,大家一起打牙祭。
  几十万难民手舞足蹈。
  吃着肥腻的猪肉,油汪汪,全身每一个细胞都在狂欢兴奋。
  数月不知肉味,对美味的肥肉十分想念。
  虽然每人只能分到几片肉,还有一碗骨头汤。
  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真诚笑容。
  “朝廷军队赢了,这仗快打完了吧。这个时候赶回家,还能抢种一季。”
  “先别想着回家。只是暂时打退了北荣和西凉,迟早这两个狼子野心还会率兵南下。”
  “照你这么说,这仗打不完了?”
  “没听人说吗,北荣穷得都没吃的,不劫掠我们大周,他们就得饿死。只有杀光北荣人,这仗才算完。”
  “北荣有多少人啊?”
  “不清楚。那么多部落加起来,少说也有七八十万人吧。”
  “不止!早些年,北荣从边关城池掳掠了数十万人百姓,这么多年繁衍生息,怕是早就有了百万人口。我大舅子的连襟的表兄的叔叔就是当兵的。听说这次北荣南下,冲在最前面的都是那些当年被掳掠到北荣的汉人。”
  “汉奸走狗!”
  “数典忘祖!”
  “连祖宗都忘了,这种人该死。”
  难民们义愤填膺。
  “这么多年过去,那些被掳掠的人的孩子都已经成年。如今北荣没粮食吃,首先杀的就是老迈不堪的汉人奴隶。”
  “北荣残暴不仁,杀人以节省粮食,该死!”
  “最好杀光所有北荣人,连带那些数典忘祖的汉人。”
  “想要杀光北荣人,可不容易啊。”
  “不容易也得杀。”
  “还有西凉。两面三刀,不是个东西。”
  “大皇子殿下威武。听说带着一群才操练半年多的边军,竟然硬生生阻截了西凉两万骑兵。打得西凉人屁滚尿流。”
  “这回大皇子殿下功劳最大。报纸上都说了,若非大皇子提前败退西凉,一旦西凉骑兵同北荣汇合,西北军这回必定大败而归。鲁侯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别听报纸上瞎吹。我就不信,操练半年的边军,能比得上威名赫赫的西北军。即便西凉同北荣汇合,西北军照样能拿下这一局。”
  “吹牛不打草稿。西北军再厉害,也不可能独扛西凉和北荣,能保存实力徐徐退兵就不错了。”
  “不管你们怎么说,在我眼里,西北军最强,鲁侯威武。”
  难民因为谁的功劳大,争论不休。
  朝廷的态度却很统一,也很沉默。
  大捷,值得庆贺。
  但是,这场大捷,不能将功劳算在鲁侯头上,更不能替鲁侯父子张目。
  鲁侯旗下的西北军,本就尾大不掉,听调不听宣。
  宣传鲁侯的功绩,就是给自己找麻烦。
  朝廷不会干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事情。
  那么宣扬大皇子刘诏的功劳,如何?
  朝臣们俱都沉默,这得看陛下的态度。
  陛下没有意见的话,将大皇子殿下拉出来宣传一波,未尝不可。
  好歹压一压西北军的威风。
  如今总算有支能打的军队,朝臣们也终于摆脱多年来被西北军支配的恐惧。
  不过看陛下的态度,似乎,好像陛下不太高兴啊!
  打了胜仗都不高兴,陛下可真难伺候。
  朝臣们暗自腹诽,却没有人站出来为刘诏说一句公道话。
  只是,打了胜仗,就必须论功行赏。
  不赏,怕是会寒了人心。
  朝臣们仿佛文德帝肚子里的蛔虫,知道文德帝舍不得赏赐爵位,就主动提议。
  “不如效仿去年,赏赐金银。”
  户部有点不太乐意,却也没提出反对意见。
  比起爵位,金银好歹是一锤子买卖。
  然而出人意料,文德帝竟然没有应声。
  众臣惊讶。
  莫非吝啬的文德帝,不仅不愿意赏赐爵位,连金银也不肯给吗?
  “还请陛下定夺,究竟该如何赏赐有功之臣。”
  文德帝不发一言,直接拂袖离去。
  常恩一声唱喝:“退朝!”
  然后也跟着跑了。
  朝臣面面相觑。
  诸位皇子内心偷偷发笑。这
  刘诏立了大功又如何,还不是得不到父皇的信任和宠爱。
  还不如他们这些留在京城的兄弟,既不用去前线过苦哈哈的日子,还能时常在父皇面前刷脸。
  文德帝是在为赏赐有功之臣生气吗?
  不完全是。
  文德帝回到兴庆宫,有眼睛的人都看的出来,他并没有动怒。
  “密折到了吗?”
  常恩躬身点头,拿出一个上了钥匙的木匣子。取出钥匙,当着文德帝的面打开。
  文德帝取出木匣子里面的密折。
  最终,文德帝还是派太监前往边关监军。
  他手中的密折,就是远在前线的监军写回来。
  翻开密折,文德帝细细看起来。
  战争情况,不再是战报上面的简短几句。
  密折里面,详细讲述了所见所闻,双方的矛盾,如何达成合作等等内容。
  事无巨细。
  文德帝一边看一边思考。
  “成立西北大都督府,还是很有必要的。至少能遏制住西北军的扩张。”
  “陛下英明。”
  “刘诏不管政务,只管练兵打仗,实在是不应该。”
  常恩低头,嘴角抽抽,内心偷偷腹诽:大皇子殿下真敢插手地方政务,陛下又该急了。
  “鲁侯着实跋扈,然而能力毋庸置疑。这回作战计划,就是鲁侯制定。很有大局观,也算是居功至伟。奈何,朕赏无可赏。”
  “陛下可否效仿上次的办法,赏赐金银。”
  “如此大捷,单单赏赐金银,已不足以酬劳功臣。”
  “陛下言之有理。”
  常恩不敢多嘴多舌。
  文德帝背着双手,在大殿内走来走去,独自思索这个问题。
  功臣要赏,但是该怎么赏,是个很大的学问。
  鲁侯的爵位,至少在文德帝这里已经到顶,不可能给他升到国公。
  不过裴蒙,身先士卒,理应厚赏。
  还有刘诏,立下如此大功,将来压制西北军还要靠他,也不能不赏。
  文德帝心头已经有了主意。
  “召陆爱卿,朕有要事同他商量。”
  陆大人前往兴庆宫面圣。
  君臣二人关起门来,谈了足足两个时辰。
  无人知道具体谈了什么内容。
  次日,文德帝又召见了各位皇子皇孙,考教学问。
  御哥儿很低调,尽量表现得平庸一点。
  文德帝对此不置可否,也没拆穿他。
  反而板着脸呵斥他,“年纪不大,想法倒是挺多。为何不想进宫读书?”
  御哥儿偷偷腹诽:明明他已经上本陈述过理由,怎么又突然问起。
  面上御哥儿还是老实回答,“启禀皇祖父,山河书院有大儒。孙儿想要印证夫子们的观点。”
  真能胡扯。
  文德帝胡子抖了抖。
  只是随口一问,“你打算找谁印证?”
  “回禀皇祖父,孙儿打算找三元公,还有孙先生印证。”
  “想法不错,就是太任性天真。你这是不合群,懂吗?”
  “孙儿谨记皇祖父教诲。”
  文德帝摆摆手,没有深究。而是继续考教皇子皇孙的功课。
  朝臣们都弄不清楚,文德帝这是唱的哪一出。
  不急着决定封赏功臣,反而有心思考察皇子皇孙们的功课,朝臣们大摇其头。
  “陛下莫非是在逃避?”
  或许有可能。
  “逃避不能解决问题。如此大捷,不赏会寒了人心。”
  “御前请命,何人愿往?”
  “同去,同去。”
  朝臣们最爱干的一件事,就是逼宫。
  若能逼得皇帝妥协,那成就感,那满足感,简直无与伦比。
  当然,逼宫也是有代价的。
  遇到一个暴躁的皇帝,说不定咔嚓一下,人头落地。
  所以,逼宫一定要讲究时机和策略。
  现在时机刚刚好,相信那些勋贵武将都会站出来帮忙。
  问文官为何如此积极替一帮武将争取赏赐,有那么无私大方?
  当然不是!
  文臣的根本目的,是想试探文德帝的底线。
  事关鲁侯,事关大皇子殿下,两个人都是皇帝心头的绕不过去的坎。
  大好机会,不借机试探一番,这么多年的官场岂不是白混了。
  文官们鸡贼得很,上本逼宫。
  文德帝一律留中不发。
  文官们就越兴奋,大有要将文德帝逼到绝路的架势。
  正当他们摩拳擦掌的时候,两道旨意,犹如两道晴天霹雳砸下来,将朝臣们给砸晕了。


第901章 刘诏封王
  封爵!?
  陛下竟然下旨封爵,而不是赏赐金银?
  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吗?
  是什么让吝啬的陛下变得如此大方?
  总不能说是朝臣们逼宫,逼出来的结果吧。
  裴蒙封伯,封号“平西”,称为平西伯。
  刘诏封王,郡王,封号“秦”,秦郡王。
  封王的同时,还封了王府世子。
  刘御,身为嫡长子,当仁不让做了秦王府的世子。
  文德帝对鲁侯的赏赐,恩萌一子,赏赐金银若干。
  西北大都督府大都督李大人,同样得到厚赏,恩萌嫡长孙,赏赐金银若干。
  如此一来,李大人的嫡长孙,无需科举就可以做官。
  不过想做大官,还是得考科举。
  旨意一下,举朝震惊。
  当初嘲笑刘诏的皇子们,在封王旨意面前,一个个嫉妒得发狂,嫉妒让每一个人面目全非。
  凭什么?
  凭什么独独给刘诏封王?
  他们一样是皇子,凭什么独独刘诏享有这个尊荣?
  父皇偏心。
  各大皇子府,表面上平静无波,私下里不知打砸了多少东西,又打杀了多少人。
  顾玖接到旨意,都愣了好一会。
  容她冷静冷静。
  陛下吃错了什么药,为何突然给刘诏封王?
  没道理啊!
  文德帝那般忌惮刘诏,她都做好了刘诏被打压的准备,结果文德帝一改过去的作风,罕见的大方且表现出对刘诏的重视。
  揉揉眉心,脑袋有点晕。
  许有四在旁边提醒,“夫人还进宫谢恩。”
  顾玖摆摆手,“去将大公子请来。”
  许有四领命而去。
  顾玖一颗心扑通扑通乱跳。
  手里的封王旨意,犹如千钧重。
  封王是好事!
  却也伴随着风险。
  “母亲唤儿子过来,可有吩咐?”刘御一脸轻松,完全没有被封为王府世子的得意劲。
  顾玖将旨意交给他,“不想看看吗?从今以后,你就是王府世子。”
  刘御不甚在意的说道:“没什么好看的。全是父王的功绩,儿子沾光。”
  刘御很自然的改口称呼刘诏为父王。
  顾玖笑了笑,紧接着问道:“有没有想过,陛下为何会给你父亲封王,还一并封你为世子?直接省了请封世子这道程序。”
  刘御疑惑,“难道不是因为父王立下赫赫战功,皇祖父论功行赏?”
  “论功行赏,可以直接赏赐金银,不一定非要封王。而且陛下对你父亲的态度,向来有些复杂。封王旨意,来得很突然。”
  说完,顾玖盯着刘御,“这段时间,你皇祖父同你说了什么?”
  刘御摇头,没有特别的。
  顾玖微蹙眉头,“上次面圣的情况,就是陛下让你当场写文章那回,陛下同你说过什么话,你再好好回忆一下,重新说一遍。”
  刘御记性很好。
  他当场复述那回面圣所发生的事情,皇帝说了哪些话,什么表情,事无巨细。
  顾玖越听,心跳越快。
  刘御说着说着,止住了话头,“母亲在担心什么?是在担心儿子吗?”
  顾玖神色复杂地看着刘御,“御哥儿,你有没有认真想过将来做什么?”
  刘御摇头,“儿子想做的事情太多。首先就是想学任先生,走遍大江南北。”
  顾玖笑了起来,“不如今年就去江陵府游学,如何?”
  “母亲上次不是说儿子太小,不适合出门,让儿子晚几年再出门吗?为何突然改变主意。”刘御一脸惊喜,同时充满了疑问。
  顾玖笑了笑,“过去母亲是关心则乱。今儿想通了,是时候让你出门历练。”
  “谢谢母亲。”
  刘御高兴得想要跳起来,教养让他忍住了。
  顾玖说道:“此事先不要声张。等进宫谢恩的时候,母亲会请示陛下,得了陛下许可你才可以离京。”
  “儿子明白。无旨,皇孙不得离京。”
  规矩刘御都懂。却依旧难掩他雀跃的心情。
  顾玖打发了他,独自一人沉思。
  许久过后,她开口问道:“本夫人是不是想得太多?”
  “夫人并没有多想。一切的转变,都从《大周生活秀》上面的文章开始。”许有四轻声说道。
  顾玖捏着下巴,“其实本夫人希望自己是想多了。然而,我们都清楚,单凭大皇子殿下一人,不足以让陛下改变心意。”
  文德帝的举动,是典型的观皇孙。
  顾玖并没有多高兴,反而觉着心情沉重,肩膀上的担子猛地一下变得很沉很沉。
  她原本想按部就班的教导御哥儿,如今看来,一切计划都得提前。
  会不会拔苗助长?
  她不确定。
  放御哥儿一个人出京,顾玖肯定不放心,得有一个人陪着。
  三元公是最合适的人选。
  只是三元公的身体适合出远门吗?
  顾玖当即命人备车,前往山河书院。
  到达书院的时候,书院正在上课,校园内安安静静。
  顾玖深吸一口气,书院的空气仿佛都透着一股书卷气,还有青春活力。
  三元公杨元庆已经接到消息,扫榻相迎。
  “老朽拜见王妃!”
  “先生折煞晚辈。宫里封妃旨意未下,我依旧是我。”
  “册封夫人的旨意,相信很快就会下来。老朽提前恭喜夫人。”
  “承先生吉言。外面日头大,不如进屋说话。”
  “夫人请!”
  二人进了静室,面对面席地而坐。
  侍女烹茶,茶香悠远。
  等到下人全都退出静室,顾玖才开口说明来意。
  “本夫人打算让御哥儿出京游学。”
  三元公杨元庆明显愣了下。
  “夫人急了!”
  顾玖自嘲一笑,“封王旨意一下,本夫人不得不急。”
  三元公点点头,表示理解。
  “夫人想让老夫做什么?”
  “厚颜想请先生一路指导看顾御哥儿。”
  “夫人的意思是,让老夫跟随世子一起出京?”
  “正是!不知先生意下如何?”
  三元公捋着胡须,哈哈一笑,“老夫归京数年,老胳膊老腿都僵硬了,是时候出门走动走动。不过老夫有个建议。”
  “先生请说。”
  顾玖的态度是,只要三元公同意陪御哥儿出京,一切都好商量。
  三元公说道:“老夫想带上十数学子一起出京游学。另外,孙先生恐怕十分艳羡,他或许也想出京走一走。我们一走,任丘哪里也不甘寂寞。”
  顾玖愣了下。
  游学的队伍扩张得太快了点,几句话的功夫,就添了这么多人。
  她想了想,说道:“孙先生愿意陪同我家御哥儿出京游学,本夫人求之不得。任先生乃是朝廷命官,想要出京,怕是不容易。书院学子,理应一起带上。若是只有御哥儿一人,未免太过打眼。有学子们陪同,方显游学本质。”
  “夫人所言甚是。”
  “先生可有地方教我?”顾玖诚心请教。
  三元公摇头,“如今情势下,独独大皇子殿下封王,必然会遭人记恨,夫人低调便可。其余的,老夫甚至不如夫人想得长远。”
  “先生太过谦虚。”
  ……
  次日,顾玖领着御哥儿,进宫谢恩。
  见到乖孙刘御,文德帝满脸堆笑。
  “可有好好读书?”
  “回禀皇祖父,孙儿不敢耽误学业。”
  “最近可有做功课,写文章?”
  “有的。孙儿带来了前些日子写的两篇文章,请皇祖父过目。”
  “呈上来!”
  常恩笑呵呵的从刘御手中接过稿纸,呈上案头。
  顾玖眉眼抽抽,有点心塞。
  她竟然不知道御哥儿偷偷带了文章进宫。
  内心感慨,孩子长大了,有了自己的小秘密。
  有点难受,更多的则是欣慰。
  不知不觉,孩子竟然长这么大。
  有子如此,成就感满点。
  文德帝笑眯眯看着刘御的文章,里里外外都透着满意。
  老天开眼,为刘氏一族降下麒麟儿。
  看完文章,文德帝不吝夸奖,“很不错,看得出来最近有好好读书。不过还有一二错漏之处,朕已经圈下来,下去后仔细想想要怎么修改。”
  “孙儿遵旨。”
  领了皇帝亲自批改的文章,刘御先行退下。
  顾玖单独留了下来。
  文德帝一改之前的和善慈祥,神情严肃。
  他直言问道:“顾玖,这两天有何感想?”
  顾玖躬身说道:“回禀陛下,儿媳深感惶恐。”
  “朕为刘诏封王,你却感到惶恐,这是何意?”
  “儿媳怕辜负了陛下的厚待。”
  “哈哈哈……你说话就是比刘诏那个混账好听。”
  顾玖嘴角扯动了两下,实在是笑不出来。
  文德帝笑过之后,继续问道:“朕给刘诏封王,此乃皇子中独一份。你可知这意味着什么?”
  “儿媳惶恐,不敢深思。”
  “你不是不敢,而是不想同朕说实话。朕不管你有什么乱七八糟的心思,朕对你只有一个要求,替朕看好刘诏还有御哥儿,尤其是御哥儿,切莫让人带坏了他。”
  “儿媳遵命。”
  她面露迟疑之色。
  文德帝挑眉,“你想说什么?”
  顾玖抬头,郑重说道:“儿媳想让御哥儿出京游学,同书院师生一起。”
  “荒唐!”文德帝第一反应,就是此事太过荒唐。
  千金之子,岂能立于危墙之下。
  顾玖坚持道:“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儿媳希望御哥儿成长为一个有责任,能担当,知民间疾苦,有见识有主见的人。还请陛下成全。”


第902章 据理力争(三更)
  “让御哥儿出京游学,你可曾想过,万一遇到意外危险,如何是好?”
  文德帝怒火高涨。
  在他看来,顾玖身为御哥儿的母亲,太不负责。
  御哥儿身上肩负重任,岂能轻易离京。
  别的不说,安全问题怎么保证?
  顾玖态度坚决,“启禀陛下,御哥儿自小身在富贵窝,长这么大就没离开过京城。如果错过这次游学,很可能这辈子都不会有机会出京见识见识。难道陛下真的愿意看见御哥儿长成了一个何不食肉糜的贵公子?不出去走一走,见识见识,算什么好男儿。”
  “放肆!”文德帝呵斥。
  顾玖半点不虚,“陛下体恤民间疾苦,不忍增加百姓赋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