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姜姬-第2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在那天早上在宫门外求见,并自陈是八姓赵氏后人。
  当然,他立刻就被人请了进去; 在一处宫室等了片刻; 被宫中侍人侍候着更衣后,才被引进大殿,拜见大王。
  他不知道会这么容易就能见到大王。
  周围的目光充满好奇; 还有一些不怎么友善的。但大王对他很和蔼,请他坐下; 问他是怎么来的,家里其他的人又在何处?
  赵序说:“家中父母亲人皆已丧命。”
  殿中有人嘻笑起来; 但笑声很快就消失了,因为大王显得很震惊,很难过; 他以袖掩面,半天才放下袖子,感叹道:“太可惜了……”
  虽然只是一句不知真假的感叹; 但在大殿之中; 赵序还是眼眶发热; 他伏下头,把赵家是如何从莲花台逃走,又是怎么逃到了郑国; 又是怎么在郑国栖身,怎么全家被郑王所害,全都一一说了出来。
  不过赵序没有承认朝午王之死与赵家有关,他跳过了这一节,对当时的赵后赵阿蛮也没有半点描述,好像那是一个跟赵家无关的人。
  大王也没有在意朝午王旧事,只是可惜赵家不能在他殿下听用,不过现在有赵序,他庆幸道:“幸好还有你。”
  似乎一切都不必再多问,也不必再多说,大王轻而易举的接纳了赵氏重归,当日就让他坐在了丁大夫的右手边第二个座位,另有一座空着,据说是席博士的位子。
  不过虽然大王表达了对赵序的善意,等大王不再关注这边之后,殿中的其他人都对赵序冷嘲热讽。赵家等于是死无葬身之地,赵序想把父母长辈的尸首从郑国运回来葬进赵家祖坟都是难如登天,赵家的下场实在是惨到了极致了。
  赵序对这些嘲讽有的不理会,有的就据理力争,几天下来,在这殿里也算混了个脸熟,也交上了三五个朋友。比如丁大夫就对他很客气,席博士听说后,也特意进宫来见他。
  大王还让赵序暂时住在宫里,他要和好不容易回来的赵家公子好好亲近亲近。
  不过赵序觉得大王对他并不是特别感兴趣,虽然大王表现得很看重他,留他住在宫里,叫他一起用饭,时常拿些自用之物送给他。
  但这都是表面功夫。
  赵序冷静下来也自嘲,他现在说是八姓赵氏,可也只剩下他一个人,一条命而已。大王肯优容他,为的不是他这个,而是他的姓氏。除非他有真才实学,不然大王不可能跳出赵氏这个巨大的招牌看到他这个人。
  不过大王的优待已经让他受到了更多士子的冷遇。别人不由自主的把他放在一边,不愿意来靠近他。他想打听些什么,也打听不出来。
  然后大王就突然说要任他为大夫。
  赵序当然是要坚辞的。但丁大夫和席博士也都特意来劝他,他辞了几次后,实在是辞不掉——他就住在宫里,大王已经亲自上门两次了。
  再辞下去,别人就该怀疑他回来是不是真心想辅佐大王了。
  所以他只能接受。
  不过他很快发现,这个大夫是虚职。没有实权的。他空有一个大夫的名号,每天坐在殿里,照旧是被士子公卿们冷遇。
  而丁大夫和席博士却都很忙,在他接下大夫一职后,两人就不再来了。
  他还见到了龚相。
  在赵家还在时,他没有与龚相打过交道,只听家里人提过龚香的名字,据说是个聪明的人。但也仅此而已。
  彼时赵家如日中天,龚氏龟缩家中,现在异地而处,两人的境遇实在是天差地别,不能不说是造化弄人。
  赵序自持身份低微,避在道旁,没有贸然上前自报家门,与龚相搭话。
  不料龚相身边的人看到他,与龚相附耳几句,龚相就停下来,特意把他叫到身边勉励几句,还指了两个人给他看。
  这两人一老一少,青年人剑眉星目,昂藏身躯,立在那里,星月之光也为其所夺;年长者笼手而立,不发一语,低眉敛目,似乎什么都没放在心上,但赵序记得刚才这个老人就是最先看到他的人。
  “这是卫大夫,这是姜小大夫。”龚相笑盈盈的指着说,“卫大夫曾任两城县令,身具大才,日后你有什么不懂的,可以多多向他请教;至于姜小大夫,可别把他和姜大夫认错了。”
  殿上还有一个姜大夫,是先王义子,大王的义兄。为人凶恶霸道,名声极坏。
  至于这位姜小大夫是什么来历就不知道了,不过既然姓姜,说不定也与姜氏有什么关系。
  赵序都很客气,三人彼此见过礼,龚相就带着这二人走了。
  鲁国的春天到了,草木返青,冰雪融化。
  姜旦要搬回行宫去了!
  现在他最期待的就是回行宫!行宫地方大啊,他可以踢球,尽情的踢球!
  大王一句话,莲花台的人就开始每年两次的大搬家活动。
  赵序发现对于大王这么“折腾”,不管是宫里还是国中都很宽容。
  以往鲁国的大王可没有这种搬家的爱好,不管是朝午王还是郑王,他们再怎么折腾,都只在王宫里折腾。
  不是说大王就不该出宫,但一旦出宫,必须要有一个好理由,不然殿上公卿是会劝阻的。
  大王的理由就是“踢球”。
  他是在殿上公然这么说的,底下的公卿有调侃的,有戏刑的,也有欢乐的。年纪大的就说“大王还是年轻”。
  年轻,所以爱玩,所以喜欢更宽敞的行宫,而不是莲花台。
  而且大王的行宫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装饰,大王最喜欢的是行宫的广场。
  赵序曾经想辞出去,在宫中他束手束脚,不好施展,他想到宫外去安个家,也好收拢一些人手替他打探消息。
  但大王拒绝了他。
  这叫赵序明白,大王是有事想让他去做的。但大王在等他自己提出来。
  是什么事呢?
  赵序知道自己想报仇就需要权势,所以当官可以,但他想当有权力的官,而不是大王摆在外面的“八姓”招牌。
  他决心跟在大王身边,只要大王让他去做,不管什么事,他都能做到。
  赵序也一起搬到了行宫中,他被段青丝送到了通苑。
  段青丝对他很好,周全体贴。但两人的交情却只是泛泛。不是赵序不想,而是段青丝不愿。赵序试探过后,发现段青丝并不愿意与他深交,不知是不是段家明哲保身的习惯,还是段青丝知道什么。
  “我住在那里。”段青丝指着前面的一所房舍说,“值日中常在宫中的几个都住在这里,你闲时可以去找我们玩。”
  赵序谢过,段青丝看了一圈这个房子,说:“这里可能小了一点,你身边也没有仆婢。如果喜欢宫里的侍人,可以找大王讨要,如果不想让宫里的人侍候,去外面买也可以。大王赐下的金银还够用吗?不够我可以借你一点。”
  赵序摇头说,“多谢,大王所赐颇丰,绰绰有余。”
  两人又说了几句话,就有侍人来请段青丝回去,“大王找值日呢。”
  段青丝告辞后,赵序坐在空无一人的屋里才算是放松了点。
  这是一间有些狭小的屋子,只有里外两间,外面可做待客,里面供人起居。左右各有一个偏室,一间可做洗漱,一间可做书房。
  段青丝之前说过,这通苑的房舍有很多种,还有可供一家人起居的大院子,好几十间屋。
  “大王可能觉得你不久就要搬回赵家,所以这里只是供你暂居。”段青丝说。
  赵序觉得段青丝很会说话,也很向着大王。这样一来,哪怕他住着小屋子,也不会有怨气。
  这时有人登门拜访了。
  赵序没带仆人,亲自去应门。
  门外是刘箐,他带着下人和礼物,在阶下拱手为礼:“在下开元刘箐。”
  赵序请刘箐进来,房舍窄小,无食无水,刘箐也不在意。他送来的礼物也很实用,琴、棋、书、香。都是赵序现在用得上的,而大王没有赐下的。
  刘箐没有多打扰,送了礼,指点了下自己也住在这里,就在前面不远处,然后就告辞了。
  赵序把他送来的礼物摆设起来,屋里立刻就像样了。
  接下来就该他去拜访刘箐了,但在去之前,他还想多打听一点刘箐的事。
  他在二环时从流民口中听过开元城的事,刘箐也是大王的“忠臣”,两人君臣相得的佳话也传唱一时。
  只是以他对大王的观感,大王或许真的会感动,而刘箐到底是不是传说中那样一民一意的“忠臣”就很难说了。
  当晚他就再次见到了刘箐,因为大王把他们都请了过去一起用饭。
  殿中煮着鼎食,大王面前的鼎是只供亲信之人取用的。
  赵序和刘箐都得了大王的赐食。
  粥煮得很浓稠,加了很多的肉和蛋,还能看到炸香云。
  赵序喝了一口,很鲜,里面加了鱼酱,还放了很多花椒,鲜香爽口。
  香云切得很小块,炸过后还酱了一下,咬起来滋味很足。
  鸡肉丸、羊肉丸浮在汤里,白白红红。他还吃到了一块切成方寸大小,层层分明的豚肉,肥滋滋的,也是炸过再酱的,皮薄而弹牙,肉紧实而鲜嫩,中间还有厚厚的膘。
  他还吃到了酸菜梗子,又脆又酸。
  这一碗热粥喝完,整个人都暖和起来了。此时再饮酒,也不容易醉了。
  殿里很热闹,大王身边围满了人。以段青丝为首的人把大王围得水泄不通,其他人想过去都不容易。
  刘箐就是想挤进去的人之一。
  赵序见状,也起身往那边去。
  他站在刘箐身边,两人互相打了个招呼,然后继续听人群中间大王说话。
  大王明天要踢球,正在分组。一部分人想跟大王一组,都纷纷自荐。大王也有看中的人,一个个选将。但被选中的人有的愿意当大王的队员,有的却不愿意,说要打败大王。
  大王一点不生气,反倒被激起了战意,看起来他很喜欢会这么说的人。
  赵序发现这个大王和他想像中的大王没有一点相似的地方。但这样的大王,才是真正的大王吧?
  他生下来之后唯一见过的鲁王,本就名不正言不顺。
  大王天生就是王,所以他不必顾忌旁人的眼色,不必在乎别人是怎么看他的。
  这时他看到大王身后一个侍从悄悄提醒了大王,大王才向他们这里看来,然后就叫他们过去了。
  “阿序。”大王招呼道。
  刘箐看了赵序一眼,错后赵序半步。
  赵序没有再谦让,他是赵氏,本就不必走在别人身后。
  他走到大王身边坐下,正对着段青丝。他本以为段青丝会说什么,结果段青丝只是对他笑一笑。
  大王说:“阿序明日去看孤踢球吧。”亲热的就像对一个朋友。
  赵序这段时间都是被大王这么“捧”着的,从善如流的点头,“大王的英姿必定不凡,某要好好开开眼界。”
  另一边,姜姬却听到了一个不算好消息的……“好消息”。
  蓝田坐在下首,风尘仆仆却仪容不俗,“公主还请早做打算。等帝都的送来召书,公主就必须前往帝都了。”
  龚香的脸色很糟,是他把蓝田送进宫的,但蓝田不肯说他回来到底是什么事,只是坚持要见到公主才吐露。
  没想到会是这么一件麻烦的事!
  从刚才他就在心中拼命的想要怎么拒绝!公主绝不能去帝都!鲁国能有今天全赖公主一人之功!鲁国绝不能失去公主!
  但他看公主的神色,却只是微微皱眉。仿佛有一件叫她心烦的事,这件事不严重,不可怕,只是让她有点心烦。
  姜姬是没想到这个世上还有一种人天然的就可以对她发号施令,而她半点不能反抗。
  这是她的失误。在她早就忽略“皇帝”之后,皇帝冒出来了。
  皇帝要选后选妃,召各国公主入帝都备选。
  怎么想,都很有趣。
  现在各国中有几国会应召呢?
  送个公主进帝都不难,她好奇的是各国诸侯都是怎么看待皇帝的,而皇帝又是怎么看诸侯和自己的?
  他知道自己在诸侯眼中是什么地位吗?他了解自己的处境吗?了解大梁的处境吗?
  她会公然忽略皇帝,是因为她觉得皇帝对自己的地位是明白的。
  现在看来,皇帝不明白?还是明白之后,他要有所动作?
  “凤凰台的事,你知道多少?”她问蓝田。
  这个男人越过龚香,非要见到她才说话,她就先把他当成个聪明人看。
  蓝田被上首的少女看了一眼,就觉得如坠冰窖。他正在被估量价值。
  他努力镇静下来,“不敢说知道,只是稍有了解。”
  “那就从皇帝说起吧。”姜姬,“皇帝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第453章 皇后
  蓝田是希望摘星公主能够当上皇后的; 因为皇后是可以荐臣入朝的。
  举凡诸侯国的公主嫁到别的诸侯国去,都能带上一二臣子,不管是在殿上听奉承当木偶也好,还是日后可以教导太子、公子、公主也罢,这象征着这两个诸侯国永结友好。
  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公主以及她所出子女的权益。
  一国公主入帝都为后; 也有同样的特权。但跟诸侯国不同的是; 如果是王后,那带来的人就理所当然的可以上殿为臣;但皇后的话,她只能举荐; 用不用人,由皇帝说了算。
  放在如今的朝廷上; 那就是朝阳长公主说了算了。
  不过这在蓝田看来,远比蓝家在帝都挣扎要来得快多了。
  他在这之前并没有跟摘星公主打过交道; 但有一点他确信,摘星公主极为爱权!
  世人看她,总是爱把那些风流韵事摆在前面; 说她爱财,好像只是好奢侈之物,却没有看到摘星公主的真面目是她好弄权!
  从先王到当今; 从之前的蒋龙到现在的龚相; 乃至从未逃公主手心的姜氏的两个义子; 姜大将军与姜奔,公主始终都紧紧抓住他们,为的正是他们手中的权力。
  蓝田记得很清楚; 在公主没有回到乐城之前,姜奔就在蓝家的手心里攥着,公主回来以后,姜奔渐渐与蓝家离心离德,甚至背后捅了蓝家好几刀,最后姜奔回到了姜氏手中。
  如果说不是公主,那以前公主不在时,姜大将军和大王都在,姜奔可没有表现出对蓝家的不满来。恰恰是公主回来后,姜奔才变得不再驯服。
  如果不是公主,还会是谁?
  蓝田当晚就留了下来,当他被侍人送走后,龚香要说话,姜姬伸手一摆说:“等阿武来了,一起说。”
  说话间,姜武已经到了,同行的还有蟠儿。
  “坐。”姜姬把姜武拉到身边,看着他,说:“皇帝召我入朝,欲以我为后。”
  殿中瞬间静得像坟墓。
  龚香以袖掩口,低头装傻。蟠儿看大将军眼神都不对了,变凶恶了,连忙道:“想必是皇帝想选后,所以打算召各国公主入朝吧?”
  姜武听到不止姜姬一个时也没有放心多少,他不想让姜姬去,他不想冒一点险!而且,他也知道,如果她想去,他是拦不住她的。
  “你想去吗?”他逼问道。
  姜姬被他用这种凶恶的目光盯住,浑身兴奋的鸡皮疙瘩都起来了,笑得软绵绵的说:“我要去谢恩啊。”
  皇帝表示看中你了,你要诚惶诚恐,要感激涕零,不管他最后有没有选上你,你都要去表达感恩之情的。
  姜武看她还有心逗他,心就放回去了,转头看龚香,“叔叔怎么说?”
  龚香皱眉说:“……实不相瞒,我对大梁实在是一无所知。”
  这个皇帝实在太没有存在感了。各诸侯也早就失去了对皇帝的敬畏,每年的贡品都是随便敷衍一下。而皇帝也确实没有什么地方能管得住诸侯了。
  不过龚香还是有一点心得的,他觉得皇帝权威渐失不止是在诸侯间,而是在帝都,在皇帝的龙座之下,他的威信也早就荡然无存了。
  这个要从英宗说起了。
  英宗是个荒唐皇帝,他在朝政上无所建树,但也没做什么错事,就是干的事不像个皇帝。放在普通百姓人家,说一句糊涂就够了,但放在皇帝身上,小错也会变成大错。他的庙号英宗,其实非常讽刺。
  英宗曾迷上一个名叫朝颜的歌伎,因为爱她,所以纵容她在宫中勒杀宫妃,很多有孕的宫妃都死在她手中,致使英宗人过中年,竟然还没有一个儿子!
  当时朝中对英宗百般谴责,英宗就想了个办法:把女儿嫁出去换支持率,所以皇后所生的长平公主才会可怜巴巴的嫁到鲁国来。
  朝颜死后,英宗才得了一个儿子,被皇后抚养,小名狸奴,就是日后的孝宗。
  孝宗当年迎魏国公主为后,公主产下一子后去世,而孝宗也没撑多久,不到十年就也跟着去了。
  现在当皇帝的这位,是个只有十五岁的小皇帝。
  所以,从英宗起,到孝宗,到现在这个少帝,皇帝已经连着三代大权旁落了。
  “只有皇帝才有心去管束诸侯,公卿大臣手握重权,想的最多的也就是安然度日。”龚香道。
  臣代君职,想要更进一步就是当皇帝,而不是去找诸侯的麻烦,有心去收拾诸侯,那要当了皇帝,或快要当皇帝时才会去想。如果一个朝中不止一个权臣,他们互斗就要花尽精力,都想当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之人,去欺负千里之外的诸侯?诸侯能给他比皇帝更大的权力吗?诸侯能给他比皇帝更大的财富吗?
  这是他的心得。他当时把姜元按在莲花台时,也没想过去找魏、赵、燕的麻烦啊,哪怕当时魏、赵、燕找麻烦了,他也更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非到万不得已,不会动武。
  说心虚也罢,说底气不足也罢。他是没有自信能够开启战端并打胜仗的,最重要的是不管打胜还是打败,那时这莲花台还是不是他说了算?大王会不会重新找到机会站起来?别的家族会不会借此冒头?
  这才是他最关心的。
  这也是他为什么会对公主心服。公主在商城时,就对魏、燕下手了,他认为就算当时大王不把公主召回来,公主积蓄够了力量,早晚也是会回来的。这个莲花台,本就是公主的囊中之物。推已及人,他就能看得出来这皇帝估计早就被朝臣给抓在手心中了。
  换言之,这个选后选妃,与其说是皇帝选人,不如说是大臣们选人,他们选人要选的不是人,而是国势。
  龚香:“那个蓝田,说话不尽不实。”蓝田再蠢,蓝家在帝都不可能看不出是皇帝强,还是大臣强,上头的人干什么可能没那么容易看出来,但谁强谁弱,这个是一目了然的。
  而蓝田却没有说太多皇帝身边大臣的事,他说的最多的就是皇帝年轻,至今没有听说有宠爱的妃妾,乍一听,好像夺取皇帝芳心是一件很简单的事。
  “他希望我去帝都争这个皇后之位,当然是怎么简单怎么说。”姜姬倒觉得蓝田这个人很有用,他把自己想当官的这个意念都快摆在盘子里送上来了。他说得很清楚,她去当皇后,他去当大臣,到时他一定会事事听她的,她生下儿子后,他一定会想方设法把她生的儿子拱成太子,日后继承帝位。
  一个欲望这么强烈的人,多好啊。
  “叔叔,你把蓝田带到你家去吧。”她笑着说。
  龚香一下子就笑了,刚才蓝田才亲耳听到公主说让他住在行宫中,不到半个时辰就又被他给带出行宫了,这蓝田还不恨死他啊。
  一定会更加努力的钻到公主面前,拼命给公主摆去当皇后的好处。
  公主就可以从他那里得到更多了。
  姜武心情很糟,因为他已经从姜姬的态度里察觉到一件事:她想去帝都看一看,去亲眼见一见皇帝。
  她的心越来越大,人越来越远,渐渐的飞到天上去了,他好像越来越追不上了。
  帝都。
  黄松年、徐公、毛昭等人坐在一起,商量陛下选后的事。
  人选已经有了,他们在送到皇帝面前之前,需要先商议出来谁适合为后,谁适合为妃。
  首先排除出去的一个是燕国,国朝不继。
  徐公就很讨厌燕国:“不知什么肮脏血脉窃居王位!”
  虽然梁朝一直没有对燕国换大王的事做什么,但逢到什么好事,梁朝上下都不会算上燕国。
  其次就是晋国了,太小!选后当然要选大国公主。
  排除了两个小国之后,剩下的就是在大国中间选人品好,名声好,父祖皆无恶名的公主了。
  排在首位的是魏国公主。
  黄松年倾向于魏国公主,“依我看,魏国公主最佳。”
  首先,魏国公主与皇帝有血脉之亲;
  其次,从几个诸侯国看,魏国的事最少,历代魏王都是循规蹈矩之人,也没做过什么出格的事,王室之中也没什么恶名,与魏国相对的,比如赵国啊,郑国啊,鲁国啊等等,国中丑事太多,选这些国家的公主为后,太丢人了。
  最后,魏国公主多。由于魏王传承没出过什么大问题,所以魏国王室公主几代下来攒下来不少未嫁公主,人数多,就总能选出一个品貌双全的来。
  其次,赵国公主也勉强可以。
  赵王确实人品不好,好战爱斗。但从另一方面说,赵国是个强国,赵王也极有能力。虽然他们不想选个强大诸侯的公主当皇后,但他们也不敢公然忽略赵国公主,万一赵王以为他们怠慢他怎么办?
  而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