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陆海巨宦-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陆海巨宦》
作者:阿菩
    '陆海巨宦 / 阿菩 著 '
     ;:/
    书籍介绍:
    大明水师,原本是称雄那个时代的佼佼者,一个穿越者,成功地挽救了大明水师的没落,大航海时代,将由中国人来开创……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苍穹所覆,均属中华。今东海已定,舰船已足,当奖率三军,东平日本,西征番夷,兴我大明,大同天下。此臣效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徐、高、张诸公之任也。愿陛下付臣以四海征伐之权,无功,则治臣之罪;海内之治乱,则徐、张、高诸公之责,不治,则彰其咎。昔舜左禹而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愿陛下师法尧舜,以庙堂之事托臣等,无烦庶务,如是则高枕垂拱而万国宾服,臣等亦不胜受恩感激!”——国朝李摄政《平海表》
  “今天听见李尤溪对皇帝说:‘陛下,我想去讨伐日本征服欧洲,你给我下道圣旨吧。还有,国内的政务,你就交给徐阶高拱张居正他们,自己就别瞎掺和了,好好在后宫呆着,我们打拼你享乐,大家都好。’这种话,也就他敢说。”
  ——《张居正私密笔记卷三》
 章节内容开始…
    第一卷 童蒙初试 楔子 草根智囊的归宿
     更新时间:2009…2…28 13:49:42 本章字数:1205
    斗室之内,缭绕着重重的烟草味,一个半头白发、学者模样的男人,一个愁眉深锁、三十来岁的女子,还有一个将近而立之年的青年,三人围着一张破旧的桌子,环坐无语。
    三个人,三支烟,桌上满是没有收拾的烟蒂。
    忽然,房门打开,一个满脸胡茬的男人闯了进来,见到了他,斗室内的三人一齐抬头,问道:“小杨,怎么样了?”
    来人摇了摇头,那个三十来岁的女子骂了声“***!”若让她的学生听见,一定会惊讶这位女副教授此刻的粗鲁:“他们难道就不知道这项工程真动了起来,整条江上下游的生态就全完了吗!”
    “许姐,我在去找刘常!看看还能不能挽回。”刚才那个满脸胡茬的男人丢下这句话后转身就跑了。
    “我去找黄老。”许姐说:“他虽然退下来了,但应该还有些可以用的人脉,希望还能阻止。”说着也出去了。
    斗室又静了下来,那个将近而立的青年问那半头白发的学者:“老张,你怎么看?”
    “估计没希望了。”半头白发仰起了脸,叹道:“小杨太年轻了,找刘常?那有个屁用!姓刘的本身就是那个利益集团里的人!至于黄老……只怕也无力回天了……现在经济环境不好,唯一有钱的就是政府,各地都在搞工程,拉经济,他们这叫顺风而呼!而我们?哼!就只能在外头穷嚷嚷!最多在网上发发牢骚!可上面的人要是把耳朵一掩,我们吵得多大声都没用!要是把网给堵上,那我们就连吵的地方都没有了!”
    青年的双眼黯淡了下来:“是啊!咱们这样在体制外转悠,最后还是不行啊!”
    半头白发自嘲般一笑,道:“怎么,你想做官了?可惜我老了,要不然就去考个公务员,慢慢爬,爬到能掌权的那一天,再大展手脚……”
    青年忽地接口说:“只怕那一天到来前你就腐化掉了!”
    半头白发哈哈大笑起来:“没错,没错!”又一拍青年的肩膀说:“要不你去试试?”
    “开玩笑!”青年说:“我也不小了,早过了进入公务员系统最好的年龄。再说,我上头又没人,进去了有个屁用!”说到这里叹了一口气,说:“我忽然有个荒谬的想法:要是现在有科举多好,至少能让一些没背景的人能混上去,把上面的那潭死水给搅一搅!”
    半头白发大笑:“上面那潭水早就够浑了!”
    青年道:“那就搅得再浑些!物极必反!浑到了极处,说不定就清了!”
    两人大笑着,相携出门,上了车。
    玻璃外头的天空笼罩在一片阴霾下,“不过,还是有希望的。”青年说,“我忽然想到了一个主意……”
    他的话还没说完,斜地里猛地冲出一辆大货车直撞了过来,砰砰的巨响不绝于耳!青年只觉一阵剧痛,跟着便人事不知了!
    第一卷 童蒙初试 之一 读书难
     更新时间:2009…2…28 13:49:43 本章字数:2981
    再睁开眼睛时,眼前一片血蒙蒙的。
    “好了好了,醒了,醒了……”
    周围有人叫着。
    “我没死?”
    可头却痛得厉害!
    “三仔,阿三,无事喏?死咿呀父啊!扎刀扎槌,来相台!”
    好杂乱的声音。
    “这是什么话?福建话?还是客家话?我回到福建老家了?”
    眼睛再睁一睁,他看见了一个野人般的男人,好像在为自己的事情愤怒着,又看见一个哭泣着的中年农妇,见到自己睁开眼睛满脸的欣慰。
    “这是哪儿?你们是谁?”
    “啊?”那个中年农妇哭了起来:“三仔啊!你讲乜个啊!我个你娘啊!”
    “你是我妈?三仔?这是我吗?我叫三仔?”
    周围的人都叫了起来:“害,拍破头了,拍破头了!连咿呀娘都不认得了!”
    便有人建议,说赶紧叫魂!把这孩子的魂魄叫回来!之前那个粗鲁的男人,还有那个哭泣着的农妇,以及旁边两个后生就都叫了起来:“三仔啊!三仔啊!等来啊,等来啊!”
    便有乡老说,得喊正名,连姓带名地喊。
    于是他们就叫:“李三啊!李三啊!回来啊,回来啊!”
    “哦,李三,我叫李三?我不是,我叫……”
    是什么?头痛欲裂也想不起自己叫什么,终于晕了过去。
    李三醒过来后的第四天,才承认自己是李三,才张口叫老李爹爹,才张口叫老李他老婆娘,以及叫李大、李二哥哥,叫李四、李五弟弟。
    对以前的事,他是什么都不记得了,但家人也没生他的气,谁让三仔在和械斗中被打破了头呢!一家子骂骂咧咧的,可对着这个失了忆、整天呆呆的儿子、兄弟,却总是露出淳朴的笑容。
    正是这些笑容,让李三得到了在这个陌生的世界活下去的力量!
    在家门口呆坐了足足三天之后,他整天做的事情,就是看看自己的胳膊,看看自己的大腿,以确定自己确实只有五岁。遇到有人经过,他便问问当地的情况,问问外界的情况,这里实在是一个偏僻得不行的乡下,会在老李家门口经过的都是村氓!所以问了很久,也只知道这里是福建延平府尤溪县溪前村,当朝皇帝的年号是嘉靖,再问下去就不清楚了。
    “嘉靖九年啊……”
    李三捧着脑袋,极力想挖出一些有用的东西来,但他五岁的大脑很明显还没法进行过于复杂的思考,一想到深处便疼痛起来。他一头痛,就抱着脑袋叫,吓得他娘赶紧跑出来抱住他哭,那一滴滴的热泪滴在李三的额头上,仿佛能渗入皮肤,渗透到他的血液中去,唤起他身体里的血与眼前这个母亲的共鸣!
    “娘——”
    这一句叫唤,让这个妇女高兴得连眼泪也忘记掉了,跟着大叫起来:“大家来啊!大家来啊!三仔好了!三仔好了!”
    一家子都围了上来,李三这时已经知道,那个四十岁上下,粗手粗脚的男人是爹,那个二十岁上下,长得矮矮壮壮的,是他大哥李大,那个才十六岁的,因为营养不良而头发发黄的,是他二哥李二,下面就是两个弟弟,四岁的李四和两岁的李五。本来李三他娘生下的还不止这五个,但其他的都夭折了,剩下这几个还没成年的,能活到什么时候也难说。
    看着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兄弟处于如此的贫苦中,李三忍不住心酸。
    “上辈子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李三想:“眼下最要紧的,是让爹,让娘,还有兄弟们不要再受这贫苦的折磨!”
    福建延平府是山区,地方上穷得叮当响,可也有大大值钱的东西——银矿!在这个以白银为通货的时代,银矿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不过附近虽有银矿,好处却轮不到老李家,李三他爹和两个哥哥虽然也到矿场打工,但赚的也只是一点辛苦钱,大头捞不到,李三要想让自己脱贫,还得另想办法。
    李三第一个想到的办法,是经商,但他很快就把这个想法给否定了!
    “在这片土地上!经商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啊!特别是在自己手头没什么资源的时候。”
    上辈子的经验告诉他:唯有当官,才是最终的出路!在这个国家,若不能进入体制内,那就只能永远在外头转悠,永远也接触不到权力的核心!
    不知不觉间,李三的思绪其实已经偏离了“脱贫”的起始想法,想到更加长远的未来,甚至想到了上一辈子的志向!
    “有钱而无权,最终也必将是一场空!”
    不过和上辈子不同的是,在这个时代,有一条直通九天的康庄大道!
    科举!科举!
    “虽然也是考公务员,可这次要考的,却是高级公务员啊!”
    如果成功了,哪怕只是考上个举人,也有机会做县令——县令,就是县长啊!尽管在戏剧中常常以“七品芝麻官”来形容县官之小,但在现实生活中,那却是成千上万的人一辈子也难以企及的高官啊!大明人口可能已经破亿,但县令却只有数千!尽管在官员的金字塔中,县令处于中下层,但在整个国家的金字塔中,知县却仍然是高高在上的官老爷!
    若能成为县令,就能主宰一县之命脉,若能成为知府,影响到的就是上百万人的生计!若能……
    “啊——”不知不觉中,李三又想得老远,因为想得太多,超过了他此刻那小小的脑袋的负荷,因此头又痛了起来!
    但这点痛楚,却没影响到他的决定。
    当天晚上,老爹带着大哥、二哥从矿场回来,他娘做好了饭,一家人围在一起啃杂粮时,李三忽然说:“爹,娘,我要赚钱,让大家都吃上好东西。”
    老李和他老婆一听都笑了,说:“这孩子,真乖。”
    李三又说:“我想做官。”
    李大和李二一听也笑了,说:“好!兄弟!有出息!”他们只是当童言趣语来听。
    李三又说:“所以我想读书。”
    屋子里忽然静了下来,只有门口那条老狗偶尔传出呼噜声。
    “我想读书”——这句话太具体了,具体得让老李和他老婆,让李三的两个哥哥都觉得李三不是随口说说。
    “三仔?你真想读书?”老李问。
    “嗯。”
    老李愁眉苦脸起来:“三仔啊,你有出息,爹高兴,可是……可是咱们家供不起你啊!”
    “我不用去上学。”李三说:“爹你帮我买两本书就行了。”
    买两本书?可就是两本书老李家也买不起啊!乡下人家,能管一家人吃饱饭就不错了,哪里还有那个余钱买书?李三他娘很无奈地叹了两口气,说:“吃饭,吃饭。”
    这个话题就这么结束了,可正是这次谈话让李三知道了这个家有多穷!
    但李三却没有放弃!他知道,他必须想法子解决这个问题!而且他知道他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卷 童蒙初试 之二 海盗亦难
     更新时间:2009…2…28 13:49:43 本章字数:3299
    第二天,当家里人都各自忙活去时,他却取了一支树枝,满村子去找字!为什么要找字?因为读书要先学会认字,李三其实是认得字的,只是他习惯了简体字,但这个时代却必须用正体字书写阅读,因此他要先练习,要先习惯。
    他撒开小腿,找了大半条村子,才让他在废弃了的社学前找到了两块断壁残垣,那两块断壁残垣上一块刻着《大学》,一块刻着《御制大诰》,但都残缺不全,只剩下一二百个连贯不起来的字。但李三却已经大喜过望,去捧来了一堆沙子,拿起竹子就在沙面上抄写——是抄写,而不是照描,因为这上面的字他是看得懂的!只是他力气小,字写出来不够有力,但以一个五岁大的孩童来说,已经是很罕见的事情了!
    就这么写了老半天,到了黄昏,早把那一百多个字都写熟了,正感满意,忽觉太阳没方才那么猛烈了,一抬头,才发现四周密密麻麻围满了乡亲,便有人问:“小三,你描这些字,你认得吗?还是照着画?”
    “认得啊。”李三就指着那残缺不全的《大学》念道:“……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缺字)……定而后能静……”一边念,一边写,只念了二十几个字,就有村民大叫起来,道:“不得了了!咱们溪前村出神童了!咱们溪前村出神童了!”
    听说村里出了个没学过就认得字的神童,满村的人活儿也不干了,全跑来看热闹,李三他爹他娘也被人拉了来,看着儿子竟然会写字,两口子忍不住痛哭起来!
    有人问:“你儿子是读书的料!这是大喜事啊,是你们老李家几辈子修来的福分!你们哭什么?”
    李三他爹哭道:“就是这样我才哭啊!我们家穷成这样,别说请先生,就是买本书的钱都没有!他生在别家不好,偏偏生在我们家,这不耽误了他吗?”
    李三一听,叫道:“爹爹,你别哭!书我自己想法子读!不用你出钱。我也不用先生!”
    众乡亲一听,人人喝彩!都道:“李大树,你家三仔肯定是文曲星转世!有这么懂事的儿子,你们老两口就等着享福吧!”
    李三他爹他娘见儿子这样出息,心里反而更加难受,觉得对不起他,忽然有人猛扯他的衣服,却是李二,对他老子说:“爹爹,家里来客人了。”
    “客人?”李三他爹一时没反应过来:“我们家能有什么客人?”
    不过还是把李三抱了,带了儿子回家,乡亲们也渐渐散了,只有一队村童犹围着李三他爹,便跳便唱道:“小神童,小神童,可惜没书读!”
    李三他爹心里恼,就把他们都赶走了,到了门前问是什么客人,李二说:“是二叔。”
    “什么!”李三他爹惊叫一声,冲了进去,果然见屋里坐着一个长相猛恶的光头汉子!李三他娘见到了他,赶紧把门关上了,李三他爹则问:“你怎么回来了!你不是在泉州牢里吗?”
    原来这个光头正是李三他爹的弟弟,因为冒禁出海,所以被朝廷通缉入狱,没想到却出现在这里。
    “我才逃出来的,本来就要跟许老大赶去潮州下海,但想想,还是回来看看。”李光头随口回答着,却早把眼光盯在李三身上,说:“我刚才经过社学的时候,听人嚷嚷说李大树家出神童了,我当时没敢挤进去看……就是我这侄儿吗?”
    说着将一双夜枭般的眼睛盯在李三身上,李三他娘怕孩子受惊,赶紧拦在中间,李三他爹一怒把老婆推开,骂道:“你干什么!那是三仔的亲叔叔!”又对李三说:“三仔,叫叔!”
    李光头面目本来就不善,加上眉间又有伤疤,这么盯人,若是寻常孩子见到非吓哭了不可,李三却半点不怕,反而一躬身,做了个揖叫道:“叔。”
    一个五岁的小孩子站着作揖,那副景象当真是憨态可掬!却又让人觉得这孩子大不寻常!李光头一拍大腿,叫道:“好!这孩子有出息!”又问:“听说你没人教就自己认得字,还学写?”李三迟疑了一下,点点头,李光头就让他写几个字给自己看看,李三就在地上划了起来,划了十几个字,正是两句《大学》,说:“我今天才第一天学,记得不多。”
    李光头也不识字,但不识字也知道那是字啊!见侄儿无师自通就会写字,狂喜之态都写在脸上!对李三他爹道:“哥!咱爹上辈子务农,天时不好把地都赔了,跟着你又去做矿工,我更没出息,还带了一身的罪!但老天开眼啊!却把一个神童送到咱们家来了!要让他读书!一定要让他读书!”
    李三他娘叹了一口气说:“读书,读书,就是没钱啊……”
    啪的一声,李光头将一袋东西拍在桌子上,李三他爹问:“是什么?”李光头手一抖,袋子里掉出七八锭银子来!怕不有好几十两!这笔银子在两京、江南也许算不了什么,但在延平这种地方却是一笔罕见的大财!所以一屋子的人都吃了一惊,李光头却不当回事,说:“我才跑出来,路上弄的,没多少。先凑合着吧。给侄儿买几本书读。”
    李三他爹叫道:“弟,这,这不行!”要把银子塞还给他,却被李光头一手挡开。
    “什么不行!”李光头道:“这是我送给我侄子读书的!不是给你们的!”顿了顿又道:“我是有案子在身的人,不能久呆,这就要走,免得被什么人发现,连累了你们。”说着又想李三招了招手,让他走近,温颜说道:“孩子,来,再叫我一声叔。”
    李三方才见了这个叔叔的言行,对他已生了好感,便依言叫了一声“叔”——这一声叔却与方才的奉父命叫唤不同,内中已包含着李三对这个叔叔的感激与温情。
    李光头听到这声叫唤,连道:“好,好,好!”眼眶含泪,脸上满是温馨,但他接下来的话,却让李三怎么也意想不到!只听他道:“不过,孩子,你记得,从今天起,我就不是你叔了,知道吗?以后若再见到我,最好不认得我!若是认得,也要将我当作陌生人,知道吗?”
    李三这时的智力水平虽然受制于尚未发育成熟的大脑,却也绝非寻常5岁孩童可比,但听了这句话也完全摸不着头脑,茫然地摇了摇头,他爹也说:“光头,你这是说什么呢!你就是他叔,他怎么可以不认你?”
    “他就不能认!”李光头那样子激动得几乎是想打架:“我侄子——不,你儿子,他是读书种子啊!将来也许能做官啊!他的身家必须是清清白白的,怎么能有个通番海贼作叔叔!不行!不能认!”
    这几句话貌似不合情理,但细细推敲的话,不仅合情合理,而且内中隐藏着非言语所能道尽的深意!就是李三也是在听完了好久之后,细细琢磨,这才明白这个叔叔为什么不让自己认他!
    旁人只有趋炎附势,哪有这样为了子侄的前途而自绝于自家门外的?这就是草莽汉子的情义么?怎么自己上辈子就没遇到过这样的人啊?但李光头说完了这句话,已经带上帽子,推开门走出去了!
    李三撒开小腿跑到门边,就要叫唤,忽然李光头回过头来,狠狠地盯了他一眼,李三醒悟过来,赶紧把那个“叔”字吞了回去。李光头见他没叫出来,反而欢喜。
    忽然李二在门前跪倒,咚咚咚给父母磕了两个头,说道:“我要跟叔叔走,爹,娘,你们就当没我这个儿子吧。”又对李三说:“三弟,以后遇到,也当不认识二哥!”跑到李光头身边说:“叔,我给你做儿子吧!”
    李光头看看李三他爹,见李三他爹犹豫了一下,没反对,便大喜道:“好!你要有这胆子,咱们就走!”李三他娘一听,哇的一声哭了出来,却又不敢阻拦。李光头又看了李三一眼,对李三他爹道:“老大,可千万别误了这孩子!咱们老李家光宗耀祖,就靠他了!”
    说着便带着李二,在昏夜的掩护下远去了。
    李三原本有征服这个世界的信心,因为他觉得自己比这个时代的人多了数百年的知识!可当他望着李光头远去的背影时却忽然发现,这个世界原来也有许多他尚未理解透彻的东西!那是无论哪个时代的人,都需要穷其一生才能懂得的东西!
    第一卷 童蒙初试 之三 慧眼独识
     更新时间:2009…2…28 13:49:43 本章字数:3981
    “涓埃无补圣明朝,琏署清华岁月叨,省罪久知南窜晚,感恩遥戴北宸高,狂心子夜浑忘寝,病骨炎陬不忘劳,画虎几时成仿佛,狎鸥从此谢风涛……”
    这是一首失意的诗歌,吟咏者跟着两个随从,走在福建延平崎岖的山路上。这人个子矮小,皮肤白皙,身穿儒服,三十岁上下,按理说正当壮年,但却不知因疲倦还是别的原因,脸上甚无精神。
    “好诗啊!”
    在这个荒山僻壤陡然间听到有人称赞自己的诗,吟咏者已是微感讶异,他停下脚步回望,循声望去,却见是个肩头扛着个孩子的壮汉,那壮汉身子矮小,手脚粗大,裤腿直挽到膝盖上,穿着草鞋的脚上沾着些泥巴,怎么也不像能听得懂自己诗作的人,但他想天下之大,隐者众多,眼前这位兴许也是一个荷蓧高人!便试着问道:“这位壮士,方才是你夸奖在下的拙作么?”
    那壮汉憨憨一笑,说道:“不是我,是我弟弟!”说着大手往他肩上的孩子一拍。
    吟咏者这才想起方才那声称赞略带稚声,更是吃惊,看那孩子时,见他才六七岁年纪,虽穿着布衫,但帽鞋俱全,衣着比那壮汉好多了,便指着他道:“你小小年纪,也知道我在吟诗?”他已不问你懂不懂我的诗,想来这么个小孩子如何懂得自己的诗作?因此只是认为这孩子聪明,能听出自己是在吟诗。
    不料那小孩却随口便道:“韩昌黎有诗云:‘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他吟这诗的心境,大概也与先生相近吧。”
    那吟咏者听了这话大吃一惊,悚然惊立,半晌作声不得!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