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开在古代的杂货铺-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还是我聪明,问了城里的人,说是要给芹菜,给葱,红豆,枣子,桂圆,莲子,对了,还有肉干这个我都备上了,这样一算,大半倒是都能用的上,好歹让先生来了不至于一顿菜都没得吃。”
“守孝好像能吃鸡蛋吧。”
“不知道,应该成吧,那要不咱们把东西换一换?好歹给人家能用的上的东西,这样多实在。”
老肖想翻白眼,这会儿是说这个的时候?明明是过来帮着搬东西的,怎么就能说道吃肉上去?再说了,这是礼仪规定的啊,这拜师的六礼是什么东西,那都传了不知道多少年了,每一样都已经被传的有了特殊的意义,是你能随便换的?别到时候惹出什么不是来,让一群老头喷口水,这才麻烦。
老肖有心说几句,可正巧这时候一并的陆大郎在那里嘀咕,说道:
“虽说咱们不指望孩子们这开了蒙,读了书,就能出去科举什么的,也不指望沾这官宦人家的光,可这先生毕竟是个有功名的读书人,比不得咱们耐摔打,平日里,大家伙儿多照看几分才是正紧。”
这一说,老肖才反应过来,什么礼,什么规矩,事实上对他们还真是没用,因为从一开始,这些人就都是冲着实用主义目的过去的,人家鄙视不鄙视,和他们还真是没什么关系。
“好了,少说闲话,赶紧的搬东西吧,上次不是已经送了一船家当来了嘛,这一次怎么还有?看看这吃水深的,只怕……分量不清。”
刚想说不知道有多少瓶瓶罐罐,老肖的眼睛就看到了那被两个人抬着出来,一走三晃,明显分量很不对劲的一个箱子。难道是贵金属?不然怎么体积和分量比这么不和谐?
“小心些,哎呀,可不能让水溅到了。里头都是书,书……”
抬着的人走到船沿,踏上码头的那一瞬,船猛地一个晃荡,激起一片水花冲击到了码头的柱子上,飞上来的水花,将那杨七郎吓的脸色都变了,下意识的将手里的粗布往箱子上遮。嘴里还不住的呼喊,就是这一阵呼喊,让老肖知道了这比例不对的是什么东西,书啊……果然分量不轻。
再想想外头书籍的价格,看看这箱子的大小,还有那船水线的位置,老肖的脸忍不住扬起大大的笑容来。
“看样子不止一箱,好,好啊,这东西,比什么都珍贵。”
为啥这么说?这是老肖看到了这杨七郎藏书的数量,猜到了种类啊。一般人能有这么多书?在寻常人家,能置办上一箱子书,那已经可以称得上是书香传家了。而这杨七郎呢?按照这吃水线来看,怎么也能有三四箱。再想一想他那一心考个秀才的愿望,这还不明白?
即使是外室子,可是能有个当官的爹,能被爹送去科举,那这书能和外头寻常铺子里的什么话本之流相比?必定是全套的科举书籍都俱全的。而这样俱全的书籍,寒门子弟往往没有几年,没有花费大心力,没有点关系,东寻西抄,是凑不齐的。这样对比之下,书本买卖的价值已经被淡化了,融合上时间,空间,精力,人脉,运气等等,如何不珍贵?绝对最珍贵。
村子里能有这么多书,老肖感觉十分的振奋,说来也是惭愧,别看老肖如今被村子里的人捧得挺高,教导认字什么的,操持的也挺红火,这可真说起来,老肖其实在这个时代属于半文盲。为啥?因为他能教授的也只能说认识字,而不能教导大家读懂任何一本书,或者文章!
亲娘唉,这时候的人写东西,那用的都是古文啊!文言文这东西,很多时候,一个字代表的含义就是一截白话文都未必能翻译清楚的,你说说,这能算有文化?哪怕是府衙的告示,文言文一出,绝对是立马抓瞎,你说说,这看不懂,读不通的和文盲有啥差别?
好在如今正轨教学有望啊,有了这么一个人在,哪怕再不济呢,好歹以后的告示什么的总有人解释分析了对吧。从这个角度来看,这人才大大的。能忽悠到村子里实在是太实惠了。
老肖正美着的时候,那边船上的箱子一个个已经都下来了,不是什么三四个,而是足足五个,正整齐的排列在岸边,那杨七郎小心的打开了一个个箱子,细心的检察,生怕进去了一星半点的水。果然,那箱子里全是书,一本本的就那么叠着,看着就让人感觉十分的震撼。
“娘啊,这么多书。”
被镇住的不止老肖,还有边上来帮忙的人,人总是这样,对自己没有的更加的稀罕。对于属于少数人专利的更是止不住的膜拜。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一直以来,这越是穷困,没有文化的,对着知识也越发的尊重。
而这些围拢在书箱边的人更是如此,因为他们已经稍稍的接触到了一些文字,对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渴望和希夷,自然而然的,对书本也多了一种膜拜。即使这会让不敢伸手去触碰,可他们还是忍不住凑上前去看,明明就那么简单的封面,加上几个名字,可他们看得却如饥似渴,也不知道从名字上都看出了什么花来。
“这是文……老肖,文啥?后面几个字很复杂。第二个是心字不?”
“文心雕龙,教人怎么写文章的。”
“咦,这我认识,这是公羊,公羊,公羊传是不是。看这字应该没错。”
“你个老小子,眼睛还这是厉害啊。”
“我也看出一本了,看,那是老子,咦,这名字怎么像是骂人?喊谁老子?谁是谁老子?”
“哪里,哪里,啥老子?”
老肖扶额,感觉被一万点暴击了。这些混球,这嘴巴怎么就没有说好话的时候?不过怪谁呢?他好像没法子要求他们懂,也不可能懂啊。老话怎么说来着?文盲不是错,半吊子文盲最可怕。嗯,好像是这样的。
“好了,不懂装懂还嘚瑟上了,看看,闹笑话了吧。上回不是说了嘛,什么子,什么子的,那是尊称,人家孔子,列子,荀子,韩非子都是子,要你这么说,人都是儿子不成?”
老肖和老兵在一起时间长了,这说话也粗的很,看看,连儿子都出来了,这其实和人家说老子没啥差别,也就他自己不觉得。这要是让什么大儒听见他这么形容那些圣人,估计能直接吐血昏迷不可。
哦,这会儿大儒没有,童生有一个,你别说,人家这会儿也被镇住了,一开始被惊住,那是因为他从没有想过,这样一个犹如文教荒漠的山村里,随便出来个干粗活的大汉,居然也能认识几个字?
特别是老肖,更是让他神色诧异的很。世人知道孔子,老子不稀奇,韩非子,荀子真读过几本书的,或许也多有涉猎,可是列子就不一样了,列子御风,那可是先秦道家人物和典故,既不在科考范围,也不在寻常读本中着墨细说的,这人居然也能知道,这很能说明老肖的知识面。
杨七郎那个高兴啊,有心攀谈一二,想着万一真是个有学识的人物,那自己以后在这就有了精神交流的对象,每日里相互切磋学问,一定能有所进益,想想都觉得到时候日子过得一定很不错。可随即又被老肖的儿子言论给吓了个半死,在看看这周边其他人这老子儿子的浑说,突然又没了说话的**。
他还能说啥?已经看透了本质啊!望天,代沟太大,没法填!
第123章 有个文人的好处
杨七郎的宅子,一开始咱们就说了,在山村通往码头的通道附近,在老肖家的北面石山的山脚,一处横向狭长的地方,坐东北而面西南。东南方最靠近那恍若山寨大门的是学堂,一个大大的屋子,有寻常两间大小,开窗颇多,虽然不利于冬日取暖,却兼顾了光亮,里头桌椅都已经齐备,是村中人自己做的粗糙货,虽然不中看,却结实的很。
学堂屋子的外头还有一个小小的院子,大门一左一右种植着移栽来的桃树和李树,这是寓言桃李芬芳的意思,可见大家伙儿对这个学堂的期待有多高了。此外,还有一口不知道从哪个地方寻摸来的小钟,挂在桃树上,平日里刻用来做孩子们上下学的提示,若是遇上急事,这一口小钟,事实上也能作为全村集合的示警之物,十分的实在。
至于杨七郎的宅子?在学堂的西北处,只隔着一堵半人高的土墙。三间正房建的也算是宽敞,虽然说院子不大,只和屋子差不离,屋舍也是土砖木头制成,连着屋顶也一并是茅草,可水泥铺过的地面,摸过的墙,连着院子北面围墙边另搭的厨房都和屋子一般被摸了一遍,看着就十分的干净整齐,院子一角堆积着好大一堆的木柴还被草帘子遮盖起来防雨。水缸等一应事物也置办的十分妥帖。
屋子里左右两间卧室,火炕齐备不说,连着内外室都已经做好了简单的竹木隔断,被隔开的每个小间怎么也能有十平米上下,别说这三个人住了,就是杨七郎在这里有了孩子,也不怕没地方安置,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些村人是十分希望这先生能长久在这里安居的。
因为前些时候已经分送过来了不少东西,杨七郎的母亲一个人慢慢的摸索着,也已经将这屋子收拾的十分齐整,家具什么的,也请人帮忙安置妥当,这会儿杨七郎夫妻过来,直接就是个拎包入住的节奏,十分的方便。
老肖几个帮着将书箱子送到为了屋子里之后,原本应该离开,可不知道怎么的,老肖愣是往那书本上多看了几眼,心思也不知转到了哪里。等着反应过来,已经毫不客气,好不见外的帮着整理起了书本。这举动显然有些让杨七郎意外,这年头,书本这东西太珍惜,借书都需要有交情的人才能开口,像是老肖这样,一言不发,刚认识就上来直接上手的真是少见的很。
也许是杨七郎的眼神太直接,弄得老肖也有点讪讪的,忍不住摸了摸鼻子,勾着嘴角笑说道:
“先生刚来,我这正好趁着整理书本的功夫,和先生好好说说咱们这村子里的情况,等着开学,你这里也好心里有数。”
扯吧,先把尴尬给扯开了再说。
“肖大哥想着周全,你说,我听着。”
杨七郎估计也少见这么厚脸皮的,一时不知道怎么说,只能顺着往下接,这可好,倒是让老肖难得打开了话匣子,将这村子里如今这些孩子的大概水平说了一遍,顺带的,还将自己认识几个字,却看不懂那些文言文的烦恼也一并吐露了一番,那语气幽怨的,让杨七郎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这,这……怎么以前你开蒙的时候,先生没教这个?”
“不过是零星读了二年书,能保证字认识,账会算就不错了,并没有开笔写过文章。许是当初我太顽皮的缘故,先生都不稀罕教我,如今想想,多耽误人啊。若是当初多学几年,说不得也能混出点名堂来呢。”
“可不敢质疑前辈,好吧,许是知道你也不科考,平日也不用写文章,不会也没什么,故此才没多教。寻常人家,像是你这样,已经算是有见识了。至于公文,告示,这以后我在这里,帮着看就是了。”
老肖这自曝其短的拉近关系方式十分的有效,不过是几句话的功夫,这杨七郎和他之间,关系就亲近了许多,连着以后的文书活都自动上套,接了过去。这让老肖忍不住在心里暗暗的感激韦小宝。武打书也是书啊,书中自有本事在,古人诚不欺我。
别看这山村只是个小村子,还偏远,可因为到底是老兵安置的所在,时不时的总有些上头会想到他们,不时问问这个,问问那个,以示关心,这种关注度看着似乎挺美,不用担心被小吏当成软柿子下手,可同样的,麻烦也不少,最起码对官府的行动要多个心眼,时时关注,免得违逆了上头。如此一来,官府门口告示栏上的东西,别的村落可以不重视,他们却不能不重视,这对文盲一样的他们来说,实在是头大……嚓,看不懂咋办?
如今呢?嘻嘻,麻烦有人接手了!甚至延伸一点想的话,这先生来了,还不止这么一个作用,比如写信,比如码头上遇上事儿之后摆出来凹造型,甚至和其他村子交往,好像都能占便宜。别觉得不可能,这年头,特别是刚开国没多久的时候,正是各处文人官员等特权阶级人数最少的时候,往往两三个村子都寻不出一个来,在这样的情况下,那个村子有个有功名的,那妥妥就能碾压其他村子。
这样的情况即使到了明清也是存在的,唯一不同的就是,等着王朝后期,读书人多了,有功名的也多了,那童生什么的就不稀奇了,一般能承担这个重任的,基本都是举人。
再有,村子里有了这么一个先生,老肖还能摆脱一样十分头疼的差事,那就是取名字,娘唉,想想村子里这些刚成亲没多久的人,想想那些大着肚子的女人,再想想未来几年这村子里即将出生的孩子,老肖只要一想到,这些人来求个好名字,就觉得自己脑袋发胀,作为取名困难症患者,自家儿子的名字都是村子里老村长取的呢,让他给别人取?那不是折磨人嘛。如今,嘻嘻,除非是十分亲近的,一般都麻烦不到自己头上了。
越想越美的老肖手里的动作是越做越快,拍打书本的动作都能敲击出节奏了。这让和他一起整理的杨七郎都有些摸不着头脑,不过是帮着看文书,怎么就高兴成这样?莫不是有什么不对?不会,三舅说这老肖是个不错的,人豪爽讲究。那么就是纯粹为了孩子?也许吧,若是这样,那这里也算是民生淳朴了。看来自己到来,不但是摆脱了自身的尴尬,同时也在造福别人啊,这样一想,杨七郎突然感觉自己重要了起来,感觉很骄傲,嗯,背脊忍不住挺直了几分。
两人的所思所想明明不在一条道上,可偏偏这会儿说闲话,整理书籍还干的十分的契合,这场面,呵呵!
说话说话,只要人这嘴不停,总是能扯出不少的事儿的,比如在这闲话中,肖海涛就让他爹给卖了,明明已经不知道读书多少年了,这会儿愣是被重新塞到了这学堂里,重头开始。不为别的,老肖就觉得,怎么的也不能让儿子走自己的老路,弄个明明识字还当个半文盲的结局,所以从头学习这个时代的言辞文章是很有必要的。
除此之外,老肖还有个大收获。
“咦,这是医书?”
老肖看着手里这本金匮要略,两个眼睛都在放光。倒不是说这医书怎么怎么稀罕,要知道作为身负天淘的老肖父子来说,这东西随时都可以买到,可买到不代表能看懂啊,而这个杨七郎呢?老肖突然想起古时候读书人十个里头有七个半都会看方子的事儿来。记得好像还有好些读书人,自己就会看病对吧!杨七郎有医书,那是不是代表他也是这稀有人中的一员?这老话怎么说来着?不为良相变为良医。这老话就是好啊,看看解决了多少人的大事儿啊。
“杨先生,你懂医术?”
“哪里称得上懂,不过是看过读过一些书,偶尔的,也能看看方子,说点君臣佐使而已。其他的却是不成的,药材也不熟悉,到我手里的,多是已经配好熬好的,脉细也不懂。”
说话间,杨七郎神色还有些恍然,他这会儿不知怎么想到了当初读书的时候,爹特意送来了两本医书,当时自己还不觉得有什么,如今想来,或许当时他爹是有心想看看,他有没有这方面的心思,若是当时自己表现出对医书的兴趣,也许爹就会引着他往学医的路上走了。毕竟像是他这样的身份,说科考实在是有些强求。可惜,他哪根时候终究有些懵懂,不能理解爹的意思,最终还是走上了这么一条看不到前途的路。
“能懂些方子?这太好了。”
老肖可没注意到杨七郎的那种神色,这会儿他满心都在为村子里终于又多了个半吊子大夫高兴呢。有了这么一个人,自己的蒙古大夫重任也能卸下去大半了。
“杨先生,我呢,药材懂一些,连着药材的药性也知道点,家里有本本草,不过这到底不是正经的大夫,就是有个小毛小病的,用药也很是战战兢兢,你既然懂点这个,那我可就松了一大口气了,不说旁的,好歹有个人商量着,这用药也能放心些,不至于误了人性命。”
“给人看病?这怎么成?我不是大夫啊,也没正紧学过。怎么能随便给人看病开药?这不是草菅人命嘛。”
杨七郎一听这个,吓了一大跳,没有学过随便给人看病,这也太不负责任了吧。可惜,这事儿他还真是推不了。
“那能怎么办?咱们山里人就是这么个命啊,到哪里去寻大夫?遇上个事儿,若不是急症还好,若是急症,骨伤类的毛病,等着送到城里,人只怕都没了,所以很多时候,都是咱们自己凑合着看,捡着大致对症的药胡乱的灌下去。特别是被蛇虫咬的那种,那真是时时刻刻都可能丢命的,能指望什么大夫?”
说起这个,老肖也是一脸的无奈,他连半吊子都不是,不也当了这么久的大夫嘛,清创,治疗扭伤,甚至是清理蛇毒,治疗感冒发烧,基本上都能算全科了,他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混过来的,居然还一个都没有治死,不知道是他运气好,还是这里的人命硬。可即使这样,这山里也不是没有人因为伤病死去的,就在春日的时候,老安过来的时候就说,他们村附近,就有个药材村的人跌落了山崖,等着人救上来,还没来得及送过来,已经咽了气了。
老肖零零落落的讲了好些这边人的情况,还有一些病症的处理法子,什么饿上几顿来清理肠道治肚子拉稀啊,什么得了老寒腿直接用辣椒擦啊,听得杨七郎背脊都有些发凉。忍不住跟着红了眼,唏嘘了一声:
“真是,真是太不容易了,太苦了。民生之难,难以想象啊。”
得,这话一出口,你就被套上了,这不是,老肖立马打蛇随棍上的说到:
“所以啊,杨先生,难得你懂,就该勇于任事才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咱们要这么想,你懂方子,懂配伍,我能懂药材,凑一起,即使再不济,比那些招摇混骗的总强些,若是多用心,说不得能多救几个人。对了,你这本草有没有?若是没有,我那本可以拿过来给你看,咱们山里,别的不多,新鲜药材还是多的是的,到时候采了也让你看看?”
老肖作为山里人出身,采药什么的,小时候做的不少,所以认识的也多,到了这里以后半强迫的跟着本草又学了些,如今说自己懂药材,药性,那绝对不是大话。不然这些时候的大夫当下来,也不至于这么顺当。
至于要把书给杨七郎看,那妥妥是直接拉下水的节奏,你看了老肖的书,老肖请他一起看病,他还能退却?再一个,多了个人,哪怕是拾遗补缺呢,也能让老肖给人治病的那种心虚,多几分胆气。呵呵,所以啊,老肖,你这甩锅甩的,不是一般的漂亮啊!
“这,这,这……”
“别这这这的了,你若是实在觉得为难,大不了咱们以后多学点,再不济寻个好苗子,送到药铺去当学徒,将来好接手。至于现在?对于咱们山里人来说,有药吃,总比干熬着强。”
后路都堵上为了,杨七郎还能说啥?或许这会儿他该考虑,自己是不是进了狼窝了,这才多长的功夫,自己好像已经被利用了个彻底啊!
第124章 山村新财路
杨七郎对老肖如此不客气的和他说这个那个,你要说心里没有半点想法,那是不可能的,愣是谁头一天过来就被分派这么多事儿也会如此,可除此之外,杨七郎心里隐隐的却感觉十分的舒畅和欢愉,对于一个常年被鄙视和轻蔑的人来说,被需要,是一种窝心的安慰。
不管怎么说吧,有了这么一个先生,村子里的孩子们是彻底被套牢了,虽说因为生存环境的关系,孩子们依然一早要上山挖野菜什么的,可下午基本没有了丢猫逗狗的可能,全进了学堂。连着肖海涛这样超过十岁的都不例外,故而村子里一下子就安生了好些。
孩子有人管了,村子里的大人们自然就忙乎起别的事儿了,比如这个时节该有的进山狩猎采摘等等。夏日的山林资源丰富,即便是没有猎物的时候,各种野果,野菜,还有一些常见的药材,也是随处可见,有些或许不值钱,却丰富了各家的餐桌粮仓。就是刚来到的杨七郎,也在这样的收获中体味到了与城里不一样的世俗风情,家中还常有各家送来的山珍野味,倒是过的比在城里还舒坦。
“往日只说乡下粗鄙,山林艰险,如今看来,各处还是各有各的好,若是在城里,哪里有如此新鲜的东西吃。”
“这是自然,不然那来那么多隐居雅士。”
杨七郎翻动着老肖刚送来的一蓝子香菇,轻轻的嗅上几下,只觉得满鼻清香,再看边上那些细嫩的野菜,嘴角扬起了笑,从小,除了不知世事的幼儿之时,像是如此安静祥和,轻松惬意,能自然而然的笑起来的日子,实在是少的很,也就是在这里了,这样一想,到这山村来似乎也变得十分的庆幸。
他这里庆幸,另一边的还有个人也正一脸庆幸的往村子里走来,那人就是杨三郎,那老宋的外甥。这人也是个有成算的,在分到田地银两的第一时间,就置办好了家当,并没有像是他舅舅说的那样,全买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