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战国奇缘-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日山城送出人质。对此当然无人再敢表示异议。谦信的隐退可能只是一种计谋,但在内忧外患前,这出苦肉计式的隐退戏的确带来了强化家臣团统治的好结果。这一年谦信二十七岁。
从越后逃亡的大熊长秀到甲斐国投靠了武田信玄,上杉、武田间的和约至此破裂。弘治三年(1557),武田军进逼栃尾城,谦信亲率大军迎战。素来以战法稳健著称的信玄极力避免打硬仗,只是以先锋部队作了试探性的攻击。信玄曾趁夜埋伏下骑兵五十和步兵三百,次日清晨故意放出三匹惊马,意在诱使上杉军夺马而骚乱(曹操在延津诱敌战术的迷你版,但三匹马也太吝啬了点儿)。谦信任由三马在阵前狂奔了许久,视若无睹。关于第三次川中岛会战的记载很不明确,大体上是没有决战就不了了之了。
同年,关东管领上杉宪政再度逃到越后,将关东管领职、系图、重宝等一起转让给了谦信。为此谦信在永禄二年(1559)第二次进京,由朝廷和将军正式认许了这一继承。时值正亲町天皇新立,同样赐予谦信天杯和御剑。
永禄四年(1561)3月,谦信以关东管领的名义,集合了关东诸侯共计十一万五千兵马,讨伐“逆臣”北条。北条氏康的居城小田原城被大军围困了逾一个半月,但丝毫没有要陷落的迹象。同时,谦信在阵中收到了北条的盟友武田趁虚进兵信浓的探报,无奈之下只得放弃攻取小田原的打算。谦信先顺路去了镰仓,在鹤冈八幡宫举行了关东管领的正式就职仪式,接受上杉宪政的“上杉”姓和“政”字改名为上杉政虎(同年十二月又受将军足利义辉赐予一字而称“辉虎”)。从镰仓往越后的归途中还攻取了北条方的武藏国的松山城。
而武田信玄和决战的机会,终于在永禄四年(1561)夏的第四次川中岛会战中被谦信抓到了。
谦信驻军妻女山,与海津城的信玄对峙了十日,双方都有些一反常态:谦信虽然兵力只有信玄的三分之二,且已近缺粮,却还是打打小鼓,哼着谣曲《八岛》,悠闲地过着每一天;信玄在优势兵力下毫无进展,倒有些坐不住了,采用了军师山本勘助的建议,由高坂昌信、马场信房、真田幸隆等率一万两千人的别动队夜袭妻女山,信玄本阵八千人则守候于山前的八幡原(“啄木鸟战法”)。然而,谦信可不是树中的虫。九月九日傍晚,在庆祝了重阳佳节后,谦信照例在山头遥望海津城,发现武田军的炊烟比平时浓密,从而预感到了武田的行动。九月十日天明,决战的时刻到来,原来意图守候伏击的武田本阵遭受了几乎上杉全军的突击。据《甲阳军鉴》载,当时有一位头缠白绢,只露出双眼的越后武士,骑马突入武田中军,挥刀直砍坐在折凳上指挥的信玄。信玄不及拔刀,只得以军配团扇抵挡。第一刀使团扇碎裂,后两刀砍伤信玄肘、肩部。信玄的近侍二十余人急来救主,原虎胤挺枪刺伤越后武士的马屁股,马惊而载着武士逃去。虽然《上杉年谱》说这位武士是谦信的“影武士”(为迷惑敌人而使用的主将替身)荒川伊豆守,《北越军记》又说遭突袭的也是信玄的影武士,但民间依然传说这是谦信与信玄的单挑。岌岌可危中的武田本阵因别动队的及时来援而起死回生,后来丰臣秀吉评说道:“卯时至辰时上杉胜势,辰时至巳时武田胜势”。是役乃少见的恶战,双方均死伤惨重(尽管诸说不一),战后信玄一直回避与谦信的正面对决。
三年后的第五次川中岛会战其实并未交锋,双方相持六十余日,武田与上杉在信浓的拉锯就这样结束了。信浓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又没有统一的势力,自然成为武田扩张领地的突破口;而对于上杉来说,撇开道义上的原因,信浓也是越后联络关东的通道之一,更是保护越后安全的屏障。两雄的争夺在所难免。但是,正因为谦信与信玄棋逢对手,难解难分,二人把一生的过多时间耗费在信浓,错过了进取天下的大好时机,从而使织田信长的成功省了不少力。这也许是川中岛会战最大的意义。
关于谦信的战法之猛烈,后来在大坂之战中表现神勇而得到德川幕府的感状(对武士功绩的褒奖文书)的上杉家臣杉原常陆说:“我等追随谦信公时,历大战小战不计其数,其酷烈无可相比者;纵不期生还之恶战,亦未足得一感状。今之战犹如小儿投石打闹,仿佛赏花游山而得褒赏。”
永禄六年(1563),北条氏康发兵五万进攻武藏松山城。谦信率军援救,未至,城已陷,遂移兵附近北条方的私市城。该城背依大湖,建于险要之地,难以卒拔。城的本丸临湖,筑得很高。谦信巡视时,见从本丸通往二丸的廊桥上张着竹帘,湖水中映出桥上站的一个穿素白单衣的人影。谦信三次见到这样的人影,推测本丸中拘有不少作为人质的妇孺,就先令柿崎景家带队猛攻正门。待城内的注意力都被转移到正门时,派人拆毁附近的民房,用柱子结成大筏投入本丸后的湖中,并故意发出很响的水声,佯装要从水路进攻。本丸的妇孺着实被吓了一跳,纷纷夺路逃向二丸。把守正门的兵将不明真相,见到本丸突然大乱,只道是城内有内应已占据了本丸,顿时无心再战,自杀的自杀,投降的投降。谦信遂拱手而取此坚城。可见谦信用兵之机略。
在关东反反复复的争纷又持续了好几年,各方都没有什么大进展。永禄十年(1567),武田信玄开始把矛头转向昔日的盟友今川氏,而三国同盟的另一端北条则站到了今川一边。为了一起对付武田氏,北条氏康甚至与长年敌对的谦信和好并结成短暂的越相同盟。鉴于甲斐是内陆山国,而越后国、骏河国、相模国都是沿海国,今川氏真建议三国共同停止向甲斐运盐作为制裁。提议得到了北条氏康的赞同,但谦信知道后却说:“断盐而使甲州的民众受苦,非有勇之人所为。胜负当在战场上分晓,敌国之民亦人众也,不可采取此等残忍手段。”遂命藏田五郎左卫门运盐往信浓深志的集市贩卖。
元龟二年(1571),北条氏康死,武田信玄与北条氏政重新结好后,攻德川家康的三河国,开始了他的进京作战。织田信长与谦信缔结了同盟,谦信出兵信浓长沼,遥相声援德川家康。时驻守信浓的武田胜赖部仅有八百余人,勉强前来迎战。谦信赞其勇,不欲以众克寡,竟引兵退去。次年四月,武田信玄突然病死于进京途中。死前曾嘱胜赖与谦信修好,并以为依托,由此可见其对谦信人格的肯定。谦信知信玄死,亦为之伤感,叹道:“吾国之弓箭将不利矣。”随即绝音曲三日,并遣使往海津城吊唁。有老臣进言趁机收复信浓,谦信以“乘人之危之举,不齿为之”,未予采纳。后武田胜赖违背信玄“死后三年不可出战”的遗言,强行出兵,在长筱惨败于织田、德川,元气大伤(史称长筱合战 ),越后诸将复请乘虚进攻武田,谦信以同样理由未准,至死不曾为难胜赖。
西征及晚年
信玄死后,谦信与信长虽然还保持着表面上的友好,但决裂已只是时间问题。信长消灭室町幕府之举使谦信认定信长是天下动乱的祸首,而被驱逐的将军足利义昭也请求谦信进京再兴足利家。从越后进京的道路是顺着北陆道,经越中、加贺、越前至近畿。为此,谦信的军锋首先指向了越中和能登。越中、能登原本都是守护畠山氏的领国,但能登(畠山氏所在)的实权早已旁落入重臣游佐氏、温井氏、长氏、三宅氏等手中,形成所谓重臣合议体制。重臣之间明争暗斗,可是把畠山氏傀儡化却是一致的。永禄九年(1566),欲夺回权力的畠山义续、畠山义纲父子被群臣逐出了能登;继承守护职的畠山义庆(义纲长子)还只是个娃娃,天正二年(1574)也不明不白地死于变乱;其弟义隆上台后两年就病死(多半是被谋害);群臣中势力最大的长纲连索性扶立了一个年仅两岁的幼儿为主。能登实际上处于极度混乱的无主状态。至于越中,更早已是豪族与一向宗势力林立,其中不少以武田信玄为后盾。信玄进京的同时,谦信也曾出兵夺取了越中的大部分地区。
天正五年(1577),谦信平定了越中最后的几个据点,并顺势扫平了能登除七尾城(名义上是畠山的居城)以外的所有地方。七尾城中群臣之首的长纲连与织田素有亲交,一面闭城坚守,一面遣其弟长连龙向信长求援。九月,正在围攻七尾城的谦信接到了探报,以柴田胜家(一说为织田信长)为主帅的五万织田大军渡过加贺的手取川攻入能登(史称手取川之战)。当时七尾城内已发生了传染病,许多士兵因而病死。十五日,倒向上杉方的游佐续光、温井景隆等发动叛乱,诛杀了长续连、长纲连父子及其一族,七尾城在困守四十余日后陷落。谦信随即率三万五千人马迎击织田军。织田军已在手取川前背水列阵,且人数占优,但闻知七尾城已陷,谦信亲自统兵前来时,竟畏其名而战意尽失,乘夜撤兵。谦信随后追击,恰逢手取川涨水,织田军难以渡回,登时混乱,在谦信的猛攻之下溃不成军。战后留在岸边的织田军尸体有千余具,另外数倍于此的人淹死在河里或被河水冲走。织田氏与上杉氏的第一次正面交锋以惨败告终。因为北条在关东有所动作,得胜后的谦信没有乘势进兵,而是退回了越后。
翌年正月,谦信下达了关东征讨的总动员令(一说待越后积雪溶化后进京与信长决战)。然而,谦信的生命也正随着越后的积雪一起渐渐消逝(实在是天佑信长)。即将出阵前的三月九日,谦信突然昏倒于厕所,并失去知觉。谦信是战国有名的酒豪,甚至骑在马上也不忘饮酒(由此需要出现了专用的“马上杯”),因饮酒过量而造成脑溢血。四天后的三月十三日(公历4月29日),一代名将与世长辞,行年仅49岁。 相传留有辞世歌“四十九年一睡梦,一期荣华一杯酒;生不知死亦不知,岁月只是如梦中”,法号为“不识院殿真光谦信”。谦信死后由上杉景胜继承上杉家。
'编辑本段'【信仰】
谦信信奉佛教,曾经因为信仰打算往高野山出家,引起了家内的纷争。特别信奉佛教的战神:毗沙门天,自诩为毗沙门天的化身,高举“毗”战旗进行圣战。由于崇尚“义”,其行为在战国乱世显得很特别。
'编辑本段'【人物】
谦信是身高六尺(约合188公分)的伟男子,作为武将的另一面,也是热心的学徒。常请儒者山崎专柳斋秀仙解说四书五经;也学习老庄学说;请书道大家、安国寺的名僧建松缮写《孟子》,等等。天文二十一年(1552)进京时,更是与京都的名僧、文人广泛交游。谦信先拜访关白一条兼冬、右大臣西园寺公朝,求教歌道的秘诀;又向大纳言公光质疑《源氏物语》、《伊势物语》中的不解之处。将军足利义辉也和谦信交流和歌。
围攻能登七尾城时,谦信尝咏汉诗一首:“霜满军营秋气清,数行过雁月三更。越山并得能州景,遮莫家乡忆远征。”在孤寂的军营看着能登(“能州”)的山景,想到与它相连的越后群山,不禁激起了思乡之浮想。情景交融,感人肺腑,体现了长年征战在外之人对朴素、自然的本心的渴望。从中也可以看出谦信在诗歌上的造诣。
受母亲虎御前的影响,谦信自幼崇信神佛,终生不近女色。参谒高野山金刚峰寺而从阿阇梨清胤学密宗佛教;天文二十二年(1553)受戒于紫野大德寺,得法号“宗心”;元龟元年(1570)在春日山城脚下的林泉寺祈祷平定越中,得该寺高僧宗谦的一字而改法号“谦信”。天台宗座主营建大讲堂时,谦信捐黄金200枚。其后还进献宝刀、马、砂金给净土真宗的本愿寺证如上人(光教)。本愿寺遭信长攻打时,谦信每每输送兵员、物资援救之。天正二年(1574)十二月剃发而为密宗法印大和尚,天正四年(1576)正月任阿阇梨权大僧都。
由于上杉谦信终身未娶,被部份人怀疑他是女性,此事在日本引起了一番的争论,到现时谜题仍然还未解开,但一般来说相信谦信为男性。 上杉谦信铠
谦信非常喜欢喝酒,甚至被人称为酒豪,他的死因可能因为喝酒过多而死。加上辞世诗句有提及“酒字”,所以一般认为谦信为好酒之人。
一般而言,谦信的内政能力比较弱,实际上他在领内实行精密的统制,谦信死后,仍然拥有大量军资金,以维持军略。
谦信的汉语造诣极高,且雅好诗文、琴曲,有大量汉诗流传于世,因此被认为是文武兼优的名将。攻陷能登国七尾城著有七言绝句: “霜满兵营秋气清,数行过雁夜三更;越山并得能州景,遮莫家乡怀远征。”
'编辑本段'墓所。灵庙
遗骸安置於米泽城内,维新後改葬於米泽藩历代藩主长眠的上杉家庙所。而在春日山林泉寺(新潟县上越市)与高野山亦有谦信公之墓。明治5年(1872年)於米泽城本阵遗迹处兴建上杉神社供奉谦信公。上杉神社於大正8年(1919年)米泽大火中烧毁,但在大正12年(1923年)由伊藤忠太博士设计重建完成,并保存至今。
'编辑本段'【家臣】
国人众: 直江景纲、 柿崎景家、千坂景亲、长尾景信 、色部胜长、色部显长 、色部长实 、斋藤朝信 、鬼小岛弥太郎(小岛贞兴) 、山本寺定长 、本庄实乃 、松本景繁 、岛津忠直 、安田长秀 、安田景元 、安田显元 、鮎川清长 、鮎川盛长、荒川长实 、河田长亲 、山吉丰守 、上条政繁、北条高广、吉江景资、大熊朝秀 、本庄繁长 、井上清政 、村上义清 、村上国清 、春日元忠 、大石纲元 、高梨政赖 、甘糟景继 、须田满亲 、新发田重家 、新发田长敦
上杉二十五将
宽文9年(1669年)时、德川幕府在『上杉将士书上』所提出的二十五名将。:
长尾政景 、长尾景秋 、宇佐美定满 、新津义门(胜资) 、金津义旧 、北条景广(长国) 、色部长实(长真) 、本庄庆秀(实乃) 、本庄繁长 、甘糟清长(景持) 、杉原亲宪 、斋藤朝信 、安田能元(顺易) 、高梨赖政 、柿崎景家 、千阪清风(景亲) 、直江实纲(景纲) 、竹股庆纲(朝纲) 、岩井经骏(信能) 、中条藤资 、山本寺孝长(景长) 、吉江定仲 、志田义秀(义分) 、大国赖久 、加地春纲
上杉四天王:柿崎景家 、直江景纲、宇佐美定满 、甘糟景持
3、德川家康
【个人简介】
德川家康,(とくがわ いえやす Tokugawa Ieyasu)天文11年12月26日-元和2年4月17日
;1543年1月31日—1616年6月1日)日本战国时代末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江户幕府的第一代
征夷大将军。被称为“战国第一忍者”、“战国最大的忍者”,官至正一位太政大臣。生于名古屋
附近的冈崎,为冈崎城主松平广忠的正室水野於大之子(长子为阿久所生),原姓松平氏,小名竹
千代;初名元信,后改名元康,最后改名家康,1566年奉敕改姓德川。德川家康的先祖是发迹于三
河地方的一个土豪,在战国时代逐渐上升为战国大名,到松平广忠这一代时,松平氏已经是西三河
的大豪族。但其被夹在势力较强的两个大名尾张的织田氏和骏河的今川氏之间,地位很不巩固。
'编辑本段'【生平经历】
1547年松平广忠与尾张的织田信秀作战,为请骏河的今川义元援助,将六岁的家康送作今川氏
的人质,但中途被田原的户田氏(户田康光)所夺,与天野三之助。阿部德千代同被送往织田氏的热
田;监护在热田有两年之久(一说被扣在那古野)。在此期间,其父广忠被自己的近臣暗杀。1549
年担任今川军师的太原雪斋指挥七千大军攻陷三河的要冲安祥城并掳获了守将织田信广,雪斋遂跟
织田信秀交涉,成功以信广交换被劫走的松平竹千代(德川家康)。德川家康便返回冈崎,仅十日
又作了今川氏的人质。八岁至十九岁这十二年间,德川家康作为人质住在骏河。
1560年桶狭间合战,织田信长大败今川氏,今川义元阵亡。从此德川家康摆脱今川氏而独立,
1562年与织田信长结成同盟,开始全力经营三河。由于竹之内波太郎等人的支持以及各寺院的煽动
,激起了1563年三河国全境的一向宗起义。经过他近半年的征战,最终用攻心的方法瓦解了起义,
巩固了自己的统治基地。
1568年德川家康的同盟者织田信长进入京都,迈出了统一全国的第一步。这时已在三河打下了
坚实基础的德川家康开始采取东进政策。1570年他联合织田信长在姊川打败浅井氏、朝仓氏,史称
“姊川之战”,此后率军攻克远江的曳马野,并将治所迁往曳马野(迁移居城时已改名滨松)。但
这时武田信玄也想夺取全国政权,为扫清进军道路上的障碍,屡次出兵远江和三河。
1572年10月,武田信玄倾甲斐、信浓、骏河三国之兵三万五千人意图进军京都,途径德川家康
的三河国。德川家康闻讯率自己所部五千人及织田信长援军三千余迎战于三方原。史称三方原会战
。(传说家康遭武田军山县昌景追击时,曾吓到拉大粪。他让人当场绘下自己愁苦的样子,作为日
后激励之用。该画像现在仍存在。)由于双方兵力悬殊,且用兵之妙信玄又略高一筹,结果德川、
织田联军大败,织田援将·平手凡秀战死。此战德川家死伤一千六百余人,其部下分四批陆续扮成
德川家康吸引了信玄军兵力,德川家康本人遂逃回滨松。此役德川家康虽然打了败仗,但武田信玄
却十分佩服德川军的勇猛顽强。武田信玄的猛将马场信房(又称马场信春)事后对信玄说:“看了
三河军的尸体,面朝我军倒下的都是脸朝下,面向滨松倒下的都是脸朝上,这说明这些士兵都是向
前冲杀时战死的,因想逃跑而被处斩的一个也没有。”据说德川家康就是经过此役而取得了“海道
一雄”的名声。至于武田信玄则继续西征,但攻下野田城后突然折返,原因是信玄病重,折返的时
候病逝,结果德川家逃过了被灭亡的一劫。武田信玄死后,织田信长同年消灭了室町幕府以及浅井
和朝仓氏,整体上威胁织田和德川的势力暂时结束。
此后德川家康一面与武田氏对抗,一面加强领内建设。1575年5月,武田信玄死后继承了武田
家的武田胜赖率一万五千人攻打奥平信昌率五百人驻守的长筱,德川氏联合意欲一口气扫平武田氏
的织田氏于“长筱之役”大破武田胜赖,1581年陷远江的高天神城,把武田氏驱逐出远江。翌年随
织田氏灭掉武田氏,领有骏河。1582年,织田和德川攻打武田领地,首先是木曾义昌背叛武田家,
接着信长和家康分三路攻击武田的根据地,武田军不断失据。在天目山败战后,胜赖与妻子切腹自
尽。而家康因其战功,被信长增封家康骏河一国。家康积极招降武田家的遗臣,与织田信长杀害遗
臣有所分别。
织田信长以“天下人”自居,进入京城,并且受封为右府将军,委任家臣明智光秀督建浩大工
程安土城,并且开始进攻中国(日本中海道地区),意图号令天下。家康被信长招待到安土城,部
下嫌料理难吃,信长当场惩处主办人明智光秀。1582年6月,明智光秀发动本能寺之变,织田信长
死于本能寺。信长一死,围绕政权落入谁手的问题各大名之间展开了激烈斗争。本能寺之变时德川
家康正在堺市(又称“堺港”),因急取近道需经伊势返回三河,期间由服部半藏、茶屋四郎次郎
等护送平安回到三河,才免遭危难。
德川家康返回冈崎后,正想出兵攻打明智光秀,却发现被羽柴秀吉(后丰臣秀吉)抢先一步消
灭了明智光秀从而获得了中部地区的实权。德川家康积蓄实力准备将来与丰臣秀吉分庭抗礼,他更
加坚定了东进的决心。不久发兵占领了甲斐,同时把手伸进了信州。后与北条交战,最终与北条军
达致和睦状态。至1583年前后,德川家康已先后把三河、远江、骏河、甲斐、四国及信浓南部纳入
自己的势力范围。
当时东海道地区兵农分离进行得很缓慢,还没有像大内氏和北条氏那样形成大名的城下町,家
臣和自己的封地还紧密地联在一起,因此要控制家臣必须牢牢地控制住土地。鉴于这种情况,德川
家康当时对所属家臣一律采取给予封地的形式,通过土地这个纽带来控制家臣。
这一时期德川家康也很重视发展领内的工商业。早在三河国时他就把三河的小山新市作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