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百度宅男当崇祯-第5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脑子,半天没反应过来,这种番薯即便是要推广,也不至于要把这胆子压在内阁上吧?
“……回禀陛下,不是臣不愿意,只是这内阁向来都是辅助陛下处理国事,一般都不实际执行某项具体的差事,这……,此事,陛下还是派钦差比较好……”施凤来想了半天,没明白皇帝是什么意思。
“首辅可能没理解朕的意思,朕的意思是说,将种番薯当成未来一年或者几年的国策,不用年年说,月月讲,各地官府,各地官员,都据实的按照这项国策去做,不用等每年都要重新下令,朕没那个精力过几天就说一次,内阁也没那个精力来回的批复这一类奏疏,这太làng费了,成了国策,这就不用朕,不用朝廷每日每月的说,也不用内阁来回的批复,地方官员心里也有个准备,也有个数,也才放在心上,这种番薯,能落到实处,首辅以为呢?”杨改革将自己心目中的种番薯计划说了出来,那就是把种番薯当成国策,一项坚持n年不动摇的国策,相信有了这样大的力度,这天灾必定会减轻,吃不上饭的农民,也有个能填饱肚子的东西。
“啊!……”施凤来目瞪口呆的看着皇帝,国策?种番薯都要搞成国策?这下可真的坐实了番薯朝廷,番薯内阁了,皇帝的想法实在是太过于匪夷所思了,实在是太出人意料了。
“国策……,这,陛下,是不是有些不妥呀?”施凤来一想到那番薯成了国策,就觉得一堆番薯在自己脑袋上飞来飞去,这番薯内阁怕是跑不掉了。
“有何不妥?自古就是民以食为天,民为重,君为轻,为了天下的百姓能吃饱肚子,自然是要把这番薯放在首位,成为国策,又有何不可?名义上是以番薯为国策,可是,这实际上,也是暗合了‘民以食为天’这句古语啊!朕虽然身为君,比起天下老百姓的食,却还是轻啊!”杨改革道,看着自己这个首辅有些不好意思,有些不情愿的样子,大致猜到这家伙觉得番薯上不得台面吧。
“这……,陛下圣明,陛下为天下万民计,臣佩服。”施凤来听皇帝如此一说,倒是认同了皇帝的说法了,这位皇帝果然是一个悲天悯人的好皇帝,心里一直就装着天下的百姓,和他心里想的那点玩意确实有很大的区别。
“好,你能明白就好,按照徐师傅的这份奏疏,起草一个一年,或者四年,五年的计划,由内阁监督着各部司衙门,两京十三省的巡抚衙门,布政使司,再由各部司衙门,各地的巡抚,布政使司监督各州府执行,各州府再监督各州县具体执行,一级监管、督促一级,将这项民以食为天的国策落实下去,可以将各官员的年考和执行的情况挂钩,让各地官员有压力和动力去执行这项‘民以食为天’的国策……”杨改革淳淳教导着。
“臣……,明白了!”施凤来大致明白是个什么意思了,以其说是种番薯国策,不如冠以“民以食为天”,这样,倒是大方和有气势多了,一看就让人不能拒绝,这个计划,其实,徐光启这个奏疏里也大致写明白了,陕西那边也有现成的经验,倒是不怕nòng不成,施凤来想明白了,这才有胆子回答。
“明白就好,首辅可还有问题?”杨改革又问道,见施凤来皱着眉头,似乎在思考什么,杨改革又问道。
“回陛下,臣没什么,没什么,只是……,只是,臣想问,这推广番薯,必定是要银钱的,这户部估计拿不出银子,陛下……,这……,臣担心这个……”施凤来结结巴巴的说着,心里,更是掀起了滔天巨làng,皇帝刚才说什么来这?一年,或者四年,五年的计划,那就是说,这个国策起码要执行好几年,如果这项国策执行得好,那不是说,他这首辅不是还能干上好几年?四五年首辅?施凤来的心里,狂跳起来,只要舍得撒银子,就没有种不出来的番薯啊!只要皇帝肯出银子,岂不是说,他这番薯首辅,不,首辅当定了?
“哦,银子的事啊!这个,首辅加紧制定计划,加紧制定推广的方案,银子的事,下次早朝的时候提一提再说。”杨改革给了个模糊的回答。
“臣遵旨!”施凤来的心狂跳着,觉得自己的心都快跳出心口了。
……
施凤来走了,杨改革笑着回忆自己这个首辅,觉得这首辅有点意思,胆子特小,胆识没有,更别说什么长远的见识,高超的治国水准,但是那期望倒是不小,回想着首辅那面红耳赤的模样,杨改革就忍不住笑了起来。
“陛下,户部尚书毕自严到了。”王承恩道。
“见!”杨改革说道,见过了首辅,该见户部尚书了。徐光启的一封为国、为民请命的奏疏,打动了杨改革,杨改革稍稍的修改了一下原本的计划,将种番薯当作国策融合进了自己的计划里,有些人,确实是站在了国家,民族,人民的高度来思考问题,看问题的,比如徐光启,就是之一。
“臣叩见陛下!”毕自严进了暖阁,行礼道,也偷偷瞥了皇帝一样,皇帝起sè不错呀!可不是自己原来想的那样气恼。
“免了,坐吧。”杨改革同样赐坐,杨改革一直以来,都在群臣面前保持一个温和,好说话的形象,对帝党,更是有优待。
“谢陛下!”毕自严谢道。
“明年开chūn就有战事,明年可能是一个大战之年,大概需要几百万两银子,三四百万两怕是少不了的,景会如何看……”杨改革故意提及明年打仗的银子。
“陛下,这……”皇帝一开口就是三四百万两银子,毕自严的脸就红了,这是皇帝拿他开涮吗?打死他他也nòng不出三四百万两银子啊!
“呵呵,没什么,朕今年打仗,费了不少银子啊!明年又需要觉得开销,朕也是捉襟见肘啊!”杨改革笑道。
“陛下,户部库房里,陛下又不是不知,真的是没几两银子了……”毕自严惭愧的说道。
“今年盐商答应的那五百万两银子,到了多少?”杨改革笑着说道。
“回陛下,那个银子……,臣惭愧,如今,到的不到一百万两,估mō着,今年最多和去年持平吧……”毕自严把脑袋低下来,打仗的银子他没有,这盐商的银子却还没收上来,他这户部尚书,不好当啊!纯粹就是个摆设。
“唉……,今年马上就要过去了啊!才不到百万两,徐师傅那里移民赈灾,可就指望着这些银子呢,朕已经贴进去一两百万两银子了,原本打算等盐商缴纳了今年的盐课再抽出来的,现在看来,又要泡汤了,那可是百万移民啊!没有银子安家,可就是个火药桶,随时会爆炸……,这些盐商,唉……”杨改革叹息道。
“陛下,都是臣等催办不力……”毕自严立刻说道。
“朕知道,这不关你的事,盐商不缴银子,你一个户部尚书能管得了么?”杨改革道。
“臣……”毕自严倒是给皇帝这句话jī起了些火了,那些盐商确实不像话,明明答应了的五百万两,却连一百万都还没缴纳齐,看样子,又是打得拖欠的把戏,按照皇帝说的,他这个户部尚书,别人怕还没放在眼里。
“下次早朝,景会就把这事提提吧,那些盐商,确实不像话……”杨改革若无其事的道。
“臣领旨!”毕自严倒是给皇帝的话呛着了,户部尚书还比不上几个盐商……
“景会对办学之事如何看?”杨改革又故意问自己的户部尚书。
“办学?陛下,说实话,臣可不怎么看好这个事,臣觉得,这个事的唯一希望就是陛下,陛下如果给他们拿银子,这事,估mō还有点希望,不然,靠朝廷,那是万万支撑不起的。”毕自严说了实话,这个看法,也不是他一个人的,基本上,大家都这样认为。
“哦,如今朕也是窟窿多多啊!明年打仗的银子,开chūn就要打仗,是万万不能短的啊!唉,朕也有点力不从心啊!”杨改革故意感叹道。
“陛下……”毕自严作为一个精通财政的官员,倒是能体会皇帝的无奈和苦楚,不过,他也帮不上什么忙,那种动辄几百万两银子,他想想就觉得乍舌。
第四百六十章 找自己要钱
第四百六十章找自己要钱
毕自严带着一些疑问离开了东暖阁。
王承恩又禀报道:“陛下,兵部尚书刘延元刘大人到了,要见否?”
“见!”杨改革抿了一口茶。
刘延元进了暖阁,也是察看了一下皇帝的脸sè,皇帝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般气恼,脸sè不差,应该说很好。
“臣叩见陛下!”刘延元行礼道。
“免了,坐吧……”杨改革道。
“谢陛下!”作为帝党的一分子,中坚力量,刘延元倒是很自在的坐下了,如今他在皇帝手底下hún日子,这日子倒是当真好hún,皇帝很多捞名声的好事都让他去,他倒是越发的喜欢做这个兵部尚书了,当然,前提是皇帝罩着他。
“明年开chūn就有大战事,大概就需要三四百万两银子啊!”杨改革以开始,就说这事。
“是……,是的。”刘延元措手不及,纳闷了,确实是要这样多银子,参谋部的推演他知道,对于明年战事的布置,他也在场,知道皇帝这话不是假话,明年铁定了有一场大战,三四百万两那还都是紧巴巴的,万一出现意外,还不知道要多少银子呢。银子不是向来都是皇帝自己解决的吗?干嘛跟他说?
“朕刚刚跟户部谈过,今年盐课才解到不到百万两,徐师傅那里赈灾,还有四百万两的缺口,朕先前贴进去的就不说了,明年这四百万两,怕又是要朕继续贴了,再算上为了对付东虏的而编练的新军,这又是几百万两银子,加上招募夷人舰队,南方造战舰,加上给边军发饷什么的,零零总总,怕没有一千二三百万两银子,是应付不过来的啊!”杨改革将自己的账单稍稍的算了一下。
一千而三百万两银子?刘延元脑袋都大了,这得多少银子啊!大明户部每年收入不过几百万两,全给皇帝也不够啊!
“陛下,这……”刘延元不知道该说什么了,和东虏打仗,取得的这些胜利,都是用银子堆出来的,这个他老早就知道了,可实打实的算账,他还是给镇住了,今年堆了,明年还得堆,不然,就会输,输了,朝廷就得有人出来“负责”,打仗输了,他这个兵部尚书多半是要出来“负责”的,能落个丢官免职,那都谢天谢地。
“朕听说,今年给边军发的棉衣,边军的反应好像tǐng好的啊!是不是?”杨改革又道。
“回陛下,官军们都感谢陛下的赏赐呢,都铭记陛下的大恩呢,都说这棉衣暖和,是个好东西,边军官军们今年可以过一个暖和的年。”对于这事,刘延元视为自己兵部尚书在职期间的一大政绩,常常就挂在嘴边,如今听皇帝说起,来了精神了。
“嗯,兵部就没想过?如今只给边军发棉衣,那天下其他卫所,其他官军就没想法?发了棉衣,就不用秋衣,夏服?”杨改革又启发道。
“这,陛下……”刘延元楞住了,听皇帝这话的意思是,难道说,皇帝还打算全天下的官军都发棉衣,发棉衣还不算,还发秋衣夏服?这……,好事是好事,可这得多少银子啊?
“兵部就从来没有过这样想过?天下有多少官军,每人每年训练,作战需要消耗多少衣服,kù袜?需要补充多少?没有这方面的统计和预算?”杨改革道。
“回禀陛下,有是有的,不过,不提也罢,除了京营等几处较好一些外,其他的,两三年能发下一套衣裳,都算是上官开恩了……,如果陛下打算每年都按人发下各sè衣裳,臣以为,这天下二百来万官军,怕要的银子不菲啊!”刘延元倒是说了实话,这事,他也没必要骗皇帝,要是皇帝不知道内情,干嘛给边军发棉衣?
“嗯,这个朕知道,朕有这个想法,官军平常训练,磨损必定比较厉害,如今几年发一套衣裳的情况,显然是不行,连最基本的训练也无法保证,没有训练的军队,要他何用?虽然这银子要得多,让人望而生畏,不过,兵部也不妨就这个事做个计划,看看每年每人发两套衣裳,一共要多少银子……虽然未必能实现,不过,有了计划和想法,总比浑浑噩噩过日子,什么准备也没有的强……”杨改革又道。
“臣领旨,不过,陛下,恕臣斗胆,如果真的这般,每年仅仅这一项的开销,就相当的庞大啊!陛下慎重!”刘延元答应了下来,但是,还是提醒皇帝这样做有风险。
“嗯,这个朕知道,确实难啊!不过,兵部难道不觉得,士卒没衣裳穿,肯定无法进行正常的训练,连基本训练都无法保证的军队,能对敌么?那这军队又有何用?岂不是一碰即溃?”杨改革道,这可真的是一个揪心,基本无解的东西,在一个年收入几百万两的国家里,肯定不可能拿出大几十万两给官军买衣服。
“臣……明白了!”刘延元道。
“……朕知道这事可能无法实现,但是,今年给八十万边军发了棉衣,再给八十万官军发一次棉衣,或许这个朕可以做到,兵部不妨就这个事,做个计划,看该给那些地方发棉衣……”杨改革又道。
“臣领旨……”刘延元立刻答应下来,这可又是一次赚名声的好差事啊!
“这事,你抓紧张罗,争取在下次早朝,提一下……”杨改革道。
“臣领旨谢恩!……”刘延元忙不迭的谢恩。
见过了这些人,杨改革无一例外的,都叫这些家伙找自己要钱。
……
翌日。
早朝。
在文武大臣高呼声中,开始了这次早朝。
众臣都不免的偷偷看了下皇帝,听说皇帝并为谋逆那件事发火了,还tǐng高兴的,今日看了,果然,皇帝起sè不错,脸sè很好,难道真的说,皇帝抄家抄到了银子?为了银子而高兴的?
“众位卿家可有事要奏?”杨改革面sè温和的道。
“启禀陛下,臣有事要奏。”施凤来第一个就站了出来。
“首辅有何事?”杨改革问道。
“回禀陛下,臣恳请陛下将种番薯当作我朝的国策,以解天灾之祸。”施凤来得了皇帝的指示,一上来就直说。
众臣跌破了一地的眼睛,这个首辅,向来不是皇帝的传声筒么?今日怎么说出这样一番话来,还说要把种番薯当作国策?这,太阳打西边出来了吗?众臣纷纷惊讶的看着首辅施凤来,施凤来倒是很镇定。
杨改革也小小的惊讶了一把,在朝堂上把种番薯当国策的事说出来,确实需要一些勇气啊!没料到,这施凤来倒是如此的干脆利索,倒是让杨改革刮目相看。
“哦,把种番薯当作国策?首辅可有奏疏?”杨改革问道,这双簧的好处就显现出来了,如果事先没通好气,猛的听这家伙说种番薯,杨改革会怀疑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
“回陛下,臣有,臣这个奏疏,是看了徐子先那本请种番薯的奏疏之后,有的感想……”首辅施凤来今天说话倒是简短得很,也相当的自信,仿佛就是一个干练的首辅。
“哦,呈上来看看,大伴,再把徐师傅那本奏疏给朕找来。”杨改革轻轻的吩咐王承恩。
王承恩轻轻的答应了一声,先将首辅的奏疏递给皇帝,然后又吩咐人去找徐子先的奏疏,杨改革接过奏疏之后,就有模有样的看了起来。
过了半响,杨改革大致的看完了,基本上和徐光启那本差不多,不过,加了些东西,比如,将种番薯上升到国策的高度,由内阁层层督促,一直到州县具体执行,层层负责,没有落实的,年考就不过关,计划也不是一年,而是五年。
杨改革长舒了一口气,道:“首辅和徐师傅都是一般,都是一心为国为民着想的啊!朕看徐师傅的奏疏,甚是感人,再看首辅的奏疏,觉得,倒是磅礴大气,如果真的能施行,倒是能显现朕、显现我朝对抗天灾的莫大决心,此真乃是天下万民之福啊!”杨改革称赞道。
群臣早已在下面伸长了脖子了,如果是平时,他们早就议论开了,不过,皇帝看奏疏,他们倒是不敢议论,怕影响皇帝阅读,所以,一个个都伸长了脖子看着皇帝,很想知道这奏疏的内容是什么。
“大伴,将这两封奏疏,都给众卿家看看吧。”杨改革装模作样的道。
群臣这才传阅起这两封奏疏起来。看的人,有的人看了,不住的点头,作嘉许状,有的人看了,有没什么表情,有的人,则是摇头做可笑状。
待大臣们都传阅了一圈。杨改革这才开始发话。
“诸位卿家都看过了吧?觉得如何?将种番薯提升至国策的高度,众位卿家可有话要说?”杨改革问道。
“启禀陛下,臣以为,此事好是好,徐子先为国解忧,为民请命的高风亮节,确实让臣佩服,乃是我辈学习之楷模,不过,臣以为,将种番薯提升至国策的高度,又有点过了。”一个大臣首先出来,道明了自己的观点。
杨改革点点头,这朝堂之上,还是有一些在想问题的人。
“启禀陛下,臣不赞成,此事也未免太过于儿戏,臣承认,番薯确实是对抗天灾的好东西,徐子先的奏疏也确实写得感人,可,难道种番薯不是国策,这番薯就不种了吗?”另外一个官员说出了不同的意见。
杨改革也点点头,做倾听状。
“启禀陛下,臣以为,徐子先的奏疏固然感人,为民请命固然没错,可也不该将种番薯拔到国策的高度,更不可将种番薯与年考相挂钩,如此,岂不是让番薯成了决定一个官员升迁降免的依据?堂堂天朝上国,这脸又往哪里搁?莫要失了体统啊!”一个大臣苦心的劝导着。
朝堂上开始争论起来,一般的,都对推广番薯没什么意见,唯独怎么推广上有不同的意见。
听了一阵,杨改革觉得,意见也听得足够的多了,扬了扬手。
还在争论的大臣,立刻安静下来,看看皇帝怎么说。
“首辅,对于大臣们的疑问,你如何说?”杨改革问施凤来。
“回陛下,臣以为,‘民以食为天’,这吃的,自然是很重要的,没有吃的,就会爆发战luàn,百姓就会流离失所,天下就不得安宁,所以,臣以为,将增加食物作为我大明朝的国策,没有不妥,这符合圣人的教导,符合天理。”施凤来认真的说道。
这一说,倒是得到不少大臣的赞许,不少人都点头,杨改革也点头,这就是自己教他的那些嘛。
“不错,朕也一直是这样认为的,这番薯的高产,抗旱,朕想,就不用再说了,诸位也都知道,如今天灾连绵的,朕以为,朝廷应该将增加老百姓的吃食作为首要任务,只有天下老百姓都吃饱了肚子,才能安居乐业,否则,这天下就不太平,就是朕失德,是朝廷失职,众位卿家以为呢?”杨改革给予了首辅施凤来以肯定,心里暗笑,这双簧唱起来,确实就是爽。
皇帝这样说,很多大臣都点头,这倒是不错,一个没有战luàn的天下,倒是很多人心目中的盛世,如果真的能让天下的百姓都吃饱肚子,这确实是一个了不起的事。
不过,也有不同的声音。
“启禀陛下,臣以为,种番薯这没有不妥,不过,却不该和官员的年考挂钩,这,这太不严肃的,更不可将种番薯作为国策,这岂不是让我大明的头顶顶着一个番薯?这太可笑了……”一个官员急急忙忙出来反对。
“噗哧……”大殿里,很多官员笑出声来,让大明朝头顶顶一个番薯?这可真的是够好笑的。
“启禀陛下,臣以为,推广番薯,这事不宜迟,乃是好事,陛下何不派一名钦差呢?主管天下推广番薯的事宜?如此,已经足以,再拔高到国策的程度,确实有点过了……”另外的一个官员也提议道。
杨改革又扬扬手,大臣们又停下来了,看着皇帝。
“呵呵,刚才那位卿家也说得确实好笑,不过,如果番薯能让天下的百姓都吃饱肚子,朕脑袋上即便是顶个番薯,朕也认了,先贤有言‘百姓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朕在先贤这个话里面,是最轻的,为了最重要的百姓,朕受点委屈,也不算什么,如果番薯真的能解决天下百姓吃饭的问题,即便是祭祀祖宗的供品,朕也可以换成番薯,救天下万万百姓于水火中,朕想,这番薯,倒是值得上供桌……”杨改革可不在乎什么面子工程,小命要紧还是面子要紧?这些人没有十七年后的痛,自然那样在乎面子,不过自己么,根本不在乎。
皇帝的话让众大臣莞尔,皇帝当真是真性情,能说出这样的话来,这也足显了皇帝的认真和对此事的支持。原本很多想反对的官员,听了皇帝如此“玩笑”的话,心思也变得沉重起来,反对的话,一时也憋住了,说不出口。
杨改革看看群臣的反应,松了口气,自己如此低姿态要办这个事,大臣们应该不会反对自己了。
“陛下,臣反对……”一个官员高声喊道,让大殿里原本稳定下来的众人再次沸腾起来。
“哦,卿家有何见解?”杨改革原本松下来的心,又拧起来,看这个官员的架势,似乎对反对这事很有信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