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一个人的抗日Ⅱ-第2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黄历彻底无语了,索性歪过头,不理会这对净整妖蛾子的两口子。
“呵呵,开个玩笑。”慕容辰毫不在意,自己笑着解嘲,望着不远处的孩子们说道:“孩子们都长大了,阿盈,都成大姑娘了。”
黄历转过目光,看到自己的女儿坐在喷水池边,侧着身在理头发。是啊,孩子长大了,也出奇地美丽,继承了她母亲的基因,甚至还发扬光大。就是脾气,让凌雪教得有些野。
“妞妞——嗯,现在是沙巴分公司的经理,很能干的女人。”慕容辰别有意味地说道。
黄历缓缓转过头,沉默了一会儿,用低沉的声音问道:“她母亲还好吧?已经当外婆了,还是不肯到坤甸来吗?”
“阿珍的身体很好,除了照看外孙,还在自家庭院里种了块小菜地呢!”慕容辰收起了玩笑的嘴脸,很正经的说道:“至于不来坤甸,肯定不是你那样的想法。妞妞过些日子要来坤甸公出,你要不要见见她?”
黄历想了一会儿,摇了摇头,说道:“算了,只要她过得好就行了,妞妞要来看我,我当然欢迎,也高兴。要是她不愿意——你们就多费心吧!”
“牛牛,牛牛。”小黄历吃得满脸都是冰激凌,咧开少牙的嘴,笑嘻嘻地呀呀学,逗得黄历和慕容辰也失笑起来。
往事已矣,珍娘不奢望成为黄历的妻子,但黄历却忘不了这个和自己有着特殊关系的女人。当三天后,妞妞,嗯,应该叫张丽霞,来看黄历时,又勾起了那久违的回忆。
“别叫我总统,还是叫我舅舅比较顺耳。”黄历和蔼地示意张丽霞坐下,苦笑道:“就象我叫你大名总有些别扭,不如叫妞妞更顺嘴。”
“呵呵,那我就叫您舅舅。”妞妞打开提包,从里面拿出几样东西,说道:“这是送给小弟弟的,也不是什么稀罕物,是母亲缝的小玩艺,里面有鱼睛,她说这样能让小孩子不受惊吓。”
黄历点了点头,拿过一个布老虎枕头,轻轻摸着上面的针脚,一种难言的滋味浮上心头。他沉默了片刻,说道:“吃过饭再走吧,如果方便的话,你回去后寄张全家福过来。要说,也是很亲近的人,却弄得越来越生疏了。再过几年,等我退休就好了。你母亲就是太敏感了,那个,你回去好好照顾她,现在日子好过了,让她多享受享受吧!”
“嗯,总——呵呵,舅舅您放心,我会好好孝顺母亲的。”妞妞看了看黄历,眼中有一丝复杂的神情,随即又笑道:“母亲可不是只有我一个女儿,小琴姐,您还记得吧,她在抗日的时候便参加了政务学校,现在可是县长呢,和我争着孝顺我娘呢!”
黄历笑着点头,自己给很多人带来了平静幸福的生活,不光是妞妞、小琴,还有小桃、区忠、沈栋、钟可萍……他是一个很念旧的人,听着妞妞提起了以前的故人,这无论如何都是令人高兴的事情。
一代人渐渐老去,而另一代人已经成熟起来,黄历感到欣慰的同时,更加觉得自己的身份成了很多老朋友接近自己的障碍。难道什么事情都不能两全?他深深地暗自叹息。
…………。。
南洋联邦在六二年所进行的一系列经济领域的合资合作计划有着极强的针对性,对于黄历来说,选择有前景的外国公司,选择有前景的研发项目,是不困难的。而对原子弹的研制成功一直持保密态度,也是黄历反复权衡之后的选择。
之所以将原子弹的试爆一拖再拖,黄历是有着担心和另外的考虑的。如果南洋联邦是一个无核国家,那遭到核攻击的可能性便很小;而如果南洋联邦拥有核武器,但敌人很可能会用同等的武器来对付。
历史上的古巴导弹危机是和平解决的,但谁又能保证现在依然会是那样的结果。黄历必须谨慎,原子弹的试爆可以延后,但核研究却不会中断,而且,在合适的时间爆炸原子弹,这也是值得深思熟虑的大事情。南洋联邦还需要大发展,经济上的成就比拥有核武器更具实际意义。而一种比较低调的姿态,会在争取经济、技术援助时,取得更有利的成果。
核武器说穿了不过是一种威慑的力量,它的效果并不是发射之后,而是停在发射架上。说穿了,谁也不愿打一场两败俱伤的热核战争,从这一点看,核武器就象现代战争中的弓箭一样没有用处。
而且,拥有核武器和拥有核打击能力是不同的概念,南洋联邦没有战略轰炸机,或者说正在研制当中。没有远程导弹,只配备了一些中程导弹,而周围却没有能在实质上威胁到南洋联邦的国家和势力,也用不到震慑。
当然,作为一个强国的标志,核武器必须拥有,但现在显然不是向世界上证明这一点的时候。
到了六月份,古巴导弹危机还未发生,但在亚洲,另一件国际大事却吸引了黄历的目光。中国终于对印度阿三的得寸进尺和狂妄自大失去了耐心,在边境开始了反击作战,中印战争爆发了。
第二百七十八章 六二年,多事之秋
1962年中国和印度发生的边境战争,就当时看,胜利者和失败者是十分明确的。WWw。但是经过了几十年之后,再来看那场战争及其结果,却完全是另一种情况了——胜利者除了没有失败的名义,却具备了失败者的一切;失败者除了没有胜利的名义,却得到了胜利者的一切。
战争的进程证明了在“精神原子弹”武装下的解放军是一支令人生畏的力量,始终被动员在颠峰状态的高昂士气使他们能创造按常规思维不可想象的奇迹。但战争的结果同样令人大吃一惊,因为中国作出了一个令全世界惊叹的“仁义”之举,在当代国际关系中几乎称得上独一无二的大手笔,将九万二千平方公里的领土再次送到了印度阿三的手里。
不可思议,难以置信,难道我已经不是地球人了?黄历目瞪口呆,九万二千平方公里啊,看着是一个数字,可换算起来吓死人。——相当于一个江苏省,一个浙江省;相当于三个台湾,六个北京;相当于一个匈牙利,两个丹麦,三个比利时;相当于六个科威特;相当于十个英阿争议的马尔维纳斯群岛;相当于二十个日俄吵得不可开交的北方四岛;这是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世界上一国被另一国强行侵占的最大一片土地,可成为一个纪录留存于世。
什么叫领土和主权,为了哪怕一寸土地,一片时隐时现的礁石,都可以让两个国家打得头破血流,尸横遍野的争端,就这么被那位“胸怀宽广”的毛先生挥手放弃了。
为什么?这一定有什么道理,黄历冥思苦想,不得要领,看来自己实用主义的头脑确实不够宽广,想不透这匪夷所思的结果背后蕴含着什么样的目的。
那么,当时中国领导人是怎样想的呢?这就要从当时的意识形态出发,并从当时的国际形势来加以判断。当时中国正力图扮演第三世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阵营的领袖。印度当时正是那个阵营的重要成员,“教训一下不碍大事,打成不共戴天的仇敌,对毛zd的全球战略和盟主地位就会大有影响。所以,教训完了要立刻适可而止,再给几根胡萝卜,只是这胡萝卜太大了一点。
可惜呀,送了这么大根胡萝卜,结果是什么呢?结果是印度阿三又重新占领了这片土地,越占便宜还越卖乖。而这边却是一点动作也没有,就是消极防御。等到印度移民在那里长起一代新人的时间,那里也就成了他们的家园。时间是合法性的最好来源,强权成为公理往往都是在时间的帮助之下。
中国在一九六二年使用了强权,却放弃了时间,得了暴力之名,却没有得到了公理。等到后人想收回来并且有能力打了,可机会也已经被白白错过了。咬牙切齿也好,扼腕叹息也罢,当一切都成为既成事实的时候,什么都晚了。
但黄历已经来不及作过多的感慨和疑惑,一场几乎将世界推到了热核战争的危机——古巴导弹危机已经爆发了,六二年哪,还真是个多事之秋!
赫鲁晓夫虽然提出了“三和一少”的路线,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局势,但从实质上讲,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其改变对策并不是为了退却,而是采取的新的进攻手法。处在国家领导人的位置上,赫鲁晓夫同肯尼迪一样,也必然要受到国内强硬路线派的影响,这些强硬派认为,要想从对方得到你所需要的东西,唯一的办法就是硬索强夺,咒骂恐吓。
为此,赫鲁晓夫在六零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已经作了一次令人难忘的表演。他在辩论中情绪失控,竟不顾礼仪,脱下皮鞋猛敲桌子,同西班牙代表大吵起来,导致联合国警卫人员干预。他的举动使联合国大会为之哗然,主持大会的一位爱尔兰人为了恢复秩序,把木槌都敲断了。但混乱使那位苏联主席很高兴,回到莫斯科后还洋洋得意地说,“联合国虚弱极了,眼看要完蛋。”
而猪湾事件后,赫鲁晓夫又产生了认识上的误区,他认为一个这样年轻无经验,公然给自己惹下大祸的人,是可以吓得住的。而任何一个陷入这类麻烦而又不能坚持到底的人,是没有胆量的。于是,他便决定狠狠地打击肯尼迪,对这个年轻的总统威吓讹诈一番。
在维也纳会谈中,赫鲁晓夫就是这样干的。他用粗暴、野蛮,有时甚至象是要冲过来打架的态度对待肯尼迪。他强硬要求撤换联合国秘书长哈马舍尔德,并在柏林问题上发出了最后通谍:梗在苏联人喉咙上骨头必须清除,不管同美国能不能达成协议,他在今年年底以前一定要同东德签订和约。如果美国要在这个问题上打仗,那他也没有办法。对付企图发动战争的疯子,只能给他穿上紧身衣。
虽然柏林危机最后以一堵由砖石和水泥组成的栅栏穿破柏林的中心而告终,赫鲁晓夫从战争的边缘后退了,但他对美国利用西德、奥地利、希腊和土耳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形成的包围依然很担心。
在赫鲁晓夫访问保加利亚时,他与苏联国防部长马林诺夫斯基一起在黑海之滨的沙滩上漫步。马林诺夫斯基说:“拥有在几分钟之内就可毁掉基辅、明斯克和莫斯科的核导弹的美**事基地就在对岸的土耳其。”赫鲁晓夫问:“那我们为什么不能在美国附近建立军事基地?”
是的,想法是顺理成章的,美国的导弹从上耳其发射只需五、六分钟,而苏联从本国发射导弹到美国则需二十到三十分钟。这样的差距对赫鲁晓夫来说,是很难容忍的。
而恰值这时,古巴与美国关系紧张,先后派两个代表到莫斯科,请苏联帮助抵御美国的侵略。为了取得与美国对峙上的平衡,赫鲁晓夫当然乐于支持古巴。但怎么做呢?提供坦克、大炮等常规武器只能起到一般的防御作用,构不成对美国的威慑。赫鲁晓夫认为:“一定要想出某种对付美国的实际办法。我们一定要建立一种具体由小的遏制办法来对付美国对加勒比海的干涉。”最后的决定就是在古巴建立军事基地,部署核导弹和伊尔-28喷气轰炸机机。在美国后花园布置导弹,这对于改变苏联核布局无疑是最好的条件。
第二百七十九章 加勒比海危机
赫鲁晓夫傲慢的态度以及苏联悍然恢复核试验,这一切都让年轻的肯尼迪总统感到被轻视的痛苦,当u—2侦察飞机拍摄到古巴的导弹基地后,肯尼迪决定在这个问题上寸步不让,要向对手证明他的无畏和坚毅。wWW。
根据技术专家送来的报告表明,再过十来天,古巴圣克里斯托瓦尔发射场便可供使用,而这一工程完成后.美国在遭到袭击时的报警时间使将从十五分钟缩短到两三分钟。肯尼迪感到“震惊到难以置信的地步”,尽管美国作出任何反应都可能使局势恶化,但总比听任赫鲁晓夫干下去要好一些。
这时候,大多数美国专家还都感到只有一个对策:对古巴导弹发射场进行一次空袭。肯尼迪叹息道:“我现在才知道东条在策划偷袭珍珠港时是何种感觉。”
随后,u—2飞机又获得了令人不寒而栗的新证据。苏联技术专家昼夜不停地工作。现在,从照片上已能够看到导弹。一周之内,十六个——也许三十二个发射场就可供发射之用。除了有确凿证据表明,圣克里朗托瓦尔确有中程导弹(射程一千英里)发射场外,还发现在圣克里斯托瓦尔和哈瓦那之间的瓜纳哈伊地区以及古巴东部的雷梅迪奥斯,设有远中程导弹(二千二百英里)发射场。远中程武器的准备工作将于半个月后完成。
这就是军界所说的“第一次打击”武器。据美国情报委员会估计,苏联用这些武器可以向美国本土(西至蒙大拿州)的目标一次集中发射四十枚核弹头。
据美国情报界估计,当前在古巴的武器大约相当于苏联全部洲际弹道导弹发射能力的一半。对照片的分析表明,它们是对准着一批特定的美国城市的,如果发射出来,几分钟之内八百万美国人就会丧命。肯尼迪总统无奈地对国务卿艾奇逊说道:“这个星期我得对得起我那薪水。”
肯尼迪暂时否决了大数人的意见,那就是进行空袭——当时委婉的说法叫作动一次“外科手术”。他决定先采取另一个方案,对古巴实行海上针锁。轰炸和封锁都是战争行为,但封锁的好处在于,至少在最初阶段,可以避免流血。空袭会炸死大约两万五千名古巴人以及数目难以估计的苏联技术人员。炸死了俄国人.就几乎难免要同苏联打一场全面战争了。
国务院的一位法律顾问回顾到富兰克林?罗斯福“隔离侵略者的讲话”,建议把封锁叫作“隔离”可能会更好一些。肯尼迪极力赞成,并授命司法部副部长卡曾巴赫这位国际法教授为封锁古巴寻找法律上的根据。此时,美国战术空军指挥部的司令官告诉他说,大规模空中偷袭也未必能够消灭古巴的全部导弹发射场和核武器,这使肯尼迪对封锁的决定就不再有丝毫犹豫。
“同胞们.晚安。政府遵守自己的诺言,一直对苏联在古巴岛上的军事集结情况保持着极为严密的监视。在过去的一周里,已有确凿无疑的证据表明在那个被禁锢的岛上,正在修建一系列进攻性导弹的发射场。修建这些基地的目的,只可能是为了提供向西半球进攻的核打击能力……俄国人的一再许诺,如今看来已显然是蓄意的欺骗,而清除这一核威胁将是我作为美国总统坚定不移的目标。隔离措施仅仅是第一步,必要时还将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美洲国家组织正召开紧急会议考虑应付这个威胁的对策,从古巴发射的任何导弹都将被认为是苏联向美国的袭击,必将招致美国对苏联的全面的报复。企图闯越封锁线的任何船只.都将被美国海军击沉……”
当肯尼迪向全国民众作电视演说时,美国已经为进一步采取军事行动准备了足够的军事力量:可以向古巴的目标发动向千架次攻击的军用飞机,由九万名海军陆战队和伞兵组成的登陆进攻队伍,以及二十五万名增援部队。美国国防部长估计,在打击古巴的行动中,美国伤亡人数将达两万五千名。
肯尼迪的演说同时用三十八种语言播往世界各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美国开始行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最严重的战争危机爆发了。
美洲国家组织会议以十八票对零票一致通过了军事隔离古巴的议案——只有乌拉圭弃权,俄国人对此大为震惊。同时,美国驻牙买加、特立尼达、几内亚和塞内加尔的大使们报告说,他们阻止苏联弹头空运进入古巴的努力已获得成功:他们驻在国的政府都同意不准苏联集团的飞机在飞往古巴的途中过境着陆。联合国也传来了鼓舞人心的消息:在安理会的十一个国家中,美国获得了七国的支持。
在美国咄咄逼人的气势面前,苏联也不甘示弱。苏联政府发表声明,针锋相对地指责美国实行海上封锁是“史无前例的海盗行为”,是“朝着发动世界热核战争走去‘。苏联表示,如果侵略者发动战争,那么决心给予最强烈的回击,“苏联有必需的一切”。掌握着大规模毁灭性武器的两个超级大国剑拔弩张,一场空前的较量开始了,人类已经站在了核战争的灾难边缘。
大西洋上,美军十六艘驱逐舰,三艘巡洋舰,一艘反潜航空母舰和六艘供应舰、一百五十艘后备舰形成了严密的海上封锁线,虎视眈眈地面对着敢于靠近它的一切船只。
加勒比海一触即发的紧张状态,成为全球的关注中心,核大战的阴影也宠罩在各国人民的心上。作为东西两方阵营的首领,美苏两国巨头都想在危机的处理上,为自己的一方争得更多的利益,至少要尽量减少预想的利益损失,都做出了一副决战的架势,然而,他们在内心深处对核战争对自己一方的危害又顾虑重重。
因此,两国首脑亲自出马,开始在第二战线……外交斗争中,明争暗斗,打开了笔墨官司。这期间,赫鲁晓夫在克里姆林宫部长会议办公室的睡椅上,和衣而卧,随时准备应付紧急事务。在大西洋彼岸,肯尼迪也昼夜守在电话机旁边,不想离开,即使躺在吊床上同客人谈话,咖啡桌上的电话机也可信手拈来。
美苏两国首脑的笔墨官司打得热火朝天的同时,各自的代表在联合国安理会上也唇枪舌剑,打个不可开交。美苏两国及其盟国之间的尖锐对立,在会上不可能吵出什么结果来。于是,人们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联合国的出面调停上。联合国秘书长吴丹在安理会上以庄严而郑重的语调说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十七年中,从来没有发生象这样危险和紧迫的大国对垒情况。联合国面临着重大责任,在这个严重的时刻,可以使全世界和平的唯一途径是谈判和妥协。”
其实,无论是美国还是苏联,在开始互相威胁的时候都是气壮如牛,竭力以自己的军事实力迫使对方让步。然而,在热核战争真的一触即发的关键时刻,他们又都极为谨慎,的确,美苏比别国更明白核大战会带来什么结果。
赫鲁晓夫明智地说,只有那些疯子,那些想自杀之前先毁灭别人的狂人才会发动核战争。肯尼迪也在痛苦的煎熬之中,他脸色苍白,隔着桌子和他的兄弟呆呆的对视,世界真的处于毁灭的边缘了吗?这是我们的过失吗?
美苏两国彼此恐吓一阵之后,见对方不肯就范,都开始寻求退路,尖锐的局势便有了缓和的希望,加勒比海危机至此也告一段落。在静悄悄的外交活动中,美国同苏联的全球性的交易己经开始了。
历时一月之久的古巴导弹危机结束了,美苏两国首脑之间的通信和达成的谅解促使了这场危机的解决。肯尼迪显示出自己的勇敢、灵活和坚强的意志;赫鲁晓夫的明智妥协的意义足以与他在苏共二十大上作的“秘密报告”相提并认论。而且,赫鲁晓夫开始摆脱了斯大林时代培养起来的不能信任帝国主义,特别是它的化身……美国的教条。这是美苏“冷战”史上首先的突破,不仅促进了加勒比海危机的解决,而且对后来美苏关系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半年之后,美苏两国代表在日内瓦签订了建立两国首脑直接联系的协议。这个协议规定:一条“热线”将于同年九月开始启用,其主线由美国华盛顿的白宫和五角大楼开始,经英国的伦敦、丹麦的哥本哈根、瑞典的斯德哥尔摩、芬兰的赫尔辛基,最后同苏联莫斯科的克里姆林宫接通。此后,美苏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当然,加勒比海的后果和影响远不止这些,在西半球的危机却使东半球的中苏关系更加复杂化也是很明显的。中国党不仅在“三和”问题上与苏联党的看法大相径庭,而且在加勒比海期间也象古巴似的反对苏联同美国妥协。对待美国的态度成为中苏矛盾的催化剂。
第二百八十章 危机后的南洋联邦
加勒比海危机对于南洋联邦的影响很小,除了黄历空自担惊受怕,仔细关注着事态的发展,其他人都觉得即使爆发核战争,也不会对自己有所损害。wWW。因为南洋联邦既算不上华约,也不是北约组织的成员,虽然和美国关系很好,但苏联也不会把核弹投到这里吧!
核大战一爆发,地球兴许都毁灭了,还分东半球和西半球?嗯,不能说,不仅自己不能说,也不能让科学家说,以免造成民众的恐慌。等到导弹危机结束,南洋联邦已经进入了筹办奥运会的冲刺阶段。
在成千上万的建设者的辛勤劳动下,虽然主体场馆还未完工,但坤甸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道路交通、市政建设、高楼大厦、宾馆商场等配套设施令坤甸有了国际化大都市的面貌。
奥运会的效应开始在旅游业上凸显,随着道路、环境、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良好的治安和稳定的政治环境,南洋联邦旅游业在六三年的收入预计将在gdp的比重中超过3%。而作为推进旅游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联邦政府经过了长时间的酝酿和准备,在六二年年底出台了《博彩业管理办法》,正式承认博彩合法化。同时,五个专营牌照将于六三年三月公开招标,立时引起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