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民国立志传-第1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恪V泄矫婢芫肴毡綵F进行任何形式的谈判。在朝鲜三·八上铁丝网和围墙,将这个国家一分为二。远东中、日冷战对立的局面在西方列强干涉下逐渐形成。
为了形成对日本的战略包围,中国ZF逐步加强了与菲律宾的关系,通过两国海军频繁地交流,增进双方的友谊,增强中国海军在南中国海域威慑力。
中国ZF宣布为了捍卫中国在南中国海的领土主权,中国ZF向南沙群岛派遣边防军,日本政府对此做出了强烈的抗议,并且派出军舰干扰中国登岛。
南沙群岛扼守南中国海咽喉,在这里放上支人马,对来往的船只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日本ZF的行为严重侵害了中国的领土主权的完整,中国ZF表示强烈抗议,并且呼吁国际社会介入,对日本ZF实施经济制裁。”
中国动不动就呼吁国际社会介入,对日本经济制裁,日本ZF对此不厌其烦。
英、法虽然知道中国人进入南沙不怀好意,但是那是人家的岛,就算人家把岛给沉管你屁事。
“对此次纠纷,英国(法国)深表遗憾,希望两国政府能妥善解决南沙纠纷。”
日本对华外交的不友好态度使得杨洪森有充分的理由继续追加国防投资,并强化对日本的制裁。如果不是美国政府的阻挠,中国的军火完全可以由美国商人承揽。英国怡和商行本来是在华最大机构,杨洪森对怡和没有好感,这些家伙尽敢将劣质品高价出售给他,怡和在华商务机构被直接轰杀。怡和经过改组后一直在谋求中国政府的采购订单,在汇丰的中介下他们本来是很有机会的,可是德国又卷土重来了。
一战之前德国在华的商务活动仅次于英国,而德国在军事领域对华影响巨大,杨洪森就是一个狂热的德国粉丝,从武器到着装全是伪德国货。
德国在华唯一一家商行—“德意志远东商贸股份公司”,目前已被杨洪森兼并,杨洪森旗下的德华银行拥有65%的股份,德国商人菲斯曼持有另外的35%。
“德意志远东商贸股份公司”垄断着整个中、德之间的贸易
菲斯曼现在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在华的事业上,正是他的穿针引线,奔驰来到了中国,双方合资创立了中德大众汽车公司,接着大批的企业来到中国,德国很快就成为了俄国、美国之外,中国最亲密的合作伙伴。中国驻德国商务机构的活动非常的成功,德国非常愿意与中国建立合作关系。让英国人更为恼火的是,他们与中国之间的关系,甚至比不上法国人与中国的关系。
中石化已经决定在法属乍得投资800万美元从事石油勘探和生产,随后法国企业得到了价值4000万美元采购清单,英国发现法国的******真会做生意,谁都知道中石化的幕后老板是杨洪森,……
杨洪森真是一只野狗,连乍得这根骨头都要,操。
早知道杨洪森这么饥渴,他们也扔几块骨头给他,英国大哥桌子下面骨头有的是。
困扰中、英双方的问题很多,中国曾提出收回海关,英国直接回绝了,而关税协定双方也是纠缠不清。美国、俄国、意大利的关税协议已经敲定,与法国、德国的关税协议最迟在年底就能确定下来,而英国的却遥遥无期,英国商人们希望尽快将此事搞定,在商人们的干预下双方的关税协议最迟在1924年正式签署,不过在海关的问题经过谈判确定在1926年之前完成交接。
貌似问题都解决,不过英国商人又发现了一个新问题,摊位被占了。
英国在对华的贸易中限制很多,那些亲日派议员对中国没有好感,正是在他们的干预,将杨洪森数笔军火交易给搅黄了。杨洪森准备在埃及投资石油,其中一个叫丘吉尔的家伙反对的最激烈,既然埃及不给挖,杨洪森准备在苏丹挖,那个叫丘吉尔的又站了出来反对,听说以前当过海军大臣,杨洪森当然知道他是谁,他已经把这个记在了他的黑皮本子上,——温斯顿·丘吉尔,他的名上被划了一个大大的红圈。
第十一卷 夏天到了 第三十三章
更新时间:2009…6…4 14:57:40 本章字数:3130
中国海军陆战队800名官兵于1923年6月从湛江出发,前往西沙群岛驻防,而日本海军战列舰更是全程护送。在这个庞然大物的面前,4000吨的轻型巡洋舰根本不值一提。
日本ZF为了更加有效的控制台湾海峡以及南中国海,陆续向该地区派遣了数艘大型的作战舰只。其中战列舰二艘、重型巡洋舰四艘,轻型巡洋舰、驱逐舰若干,他们的到达使驻台帝国海军的实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
受海军条约限制,中国不得拥有战列舰,所以杨洪森接受德国专家的建议,建造袖珍战列舰。
日本认为中国人没有建造万吨级战舰的技术,因为中国马尾造船厂曾花巨资建造了“广州”号万吨级烂尾船,该舰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使得该舰一直停在船坞内接受强化。
中国造舰水平如此,日本海军高枕无忧矣。
理论上中国海军中的那几艘美国重型巡洋舰才是日本海军远东的头号大敌。但是,中、日之间的关键胜利点是陆地,陆军不行,海军打的再漂亮也没有。
中国正在进行的战列舰计划除德国专家参与之外,杨洪森还向莫斯科方向寻求帮助,莫斯科方面不但提供技术,而且还派出一批的专家,但建造战舰关键还是要钢铁。
日本见单方无法阻止,便向美国施压,向英国寻求支持。
美国政府只是轻描淡写地指责了一番,随后驻华大使电话询问杨洪是否需要美国技术上的支持。
英国要求停止造船,避免地区性军备竞赛,日本部分主力舰跑到南中国海让英国人极为头痛。为了打消中国的造舰计划,英国方面提出,向中国出口轻型巡洋舰,可是美国人不答应了,如果这些主力舰跑到太平洋,到时间美国海军就要头痛了。
“难道英国的船比我们的更多吗?”美国的商人们被鼓噪起来。
中国的造舰计划并没有停止,日本人认为德国人在这个计划中扮演着很重要角色,所以与英、法频繁联络对德施压。德国方面认为那些专家受聘于中国政府系个人行为,他们不好干预。
自从中国海军在南中国海的扩张发动后,日本有种咽喉被锁住的感觉,这日本人难以安睡。
杨洪森还有更狠的招式,他出钱、出枪、出人在马六甲一带搞有组织犯罪,对来往的船只实施抢劫。
快艇成为了马六甲海盗们的宠儿。
马六甲海盗抢劫、杀人无恶不作,使得英国政府不得不派军舰对商船进行护航。
日本指责中国是幕后的主使,因为那些海盗全是中国人,这种言论遭到了中国政府强烈抗议。
目前的情报只能显示海盗们使用的快艇是通过中间人从中国进口,而这些中间人多数都拥有美国国籍,英、法担心美国想进入东南亚,这可是比中国更可怕的大老虎,所以当中国政府表示愿意加入对马六甲海盗的围剿时,英、法友好地拒绝了中国政府。
日本的经济尽管的变的如此的糟糕,其仍然与中国针锋相对,双方的军备竞赛在继续上演着。
中国陆军技术兵种正在不断的增加,武器装备也越加精良,中**工的发展使得军火已经开始自给。现在的中国就像是一只大怪兽,不知道吃了什么东西,长的这么快。日本国内的一些亚洲主义分子正在抬头,他们又在鼓吹东亚共荣。军方认为目前的政府是一个卖国的政府,日本想要发展,想要出亚洲,首先就要统一思想,将这些人清理出去。一些狂热军人发起了政变,随着越来越多的军人加入间,内阁方面立即行动起来,对参与叛乱军人进行镇压,很多士兵为此丧命,但是那些军官的爱国之心除了被批评了两句外,基本上没有受到任何惩罚。事后,他们大部分人被流放到了朝鲜、台湾等地。
杨洪森在国内继续推销他的亚洲共荣,他在会见韩国政要朴万里时数次提到了“共荣”。他准备将韩国变为中国的加盟共和国,但是在韩国内部对加入这个联盟意见并不统一,那些民族主义者反对加入,他们要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虽然他们感谢中国的帮助,但他们拒绝成为中国的傀儡。相对于韩国,越南就可爱多了,越南希望成为中国特别行省,中国国会有不少越南议员,越南用的是中国货币,官方的语言是华语,越南人吃穿用都中国货,更重要的是越南老百姓对于加入中国没有任何抵触心理。
政府与政府之间那叫援助,中央与地方之间那叫拨款,越南还是很聪明的。
国会方面就北越加入中国进行多次分组讨论。
议员们最关心的是外界的态度,尤其是法国的态度。
美国领使的意思是希望中国学习他们夏威夷的经验,进行自治表决,由民众自己决定是否加入中国。英国、法国都没有意见,北越加不加入中国就是那回事,加入的话反而会减少麻烦,但是表决这处程序还是要过的。
1923年6、7月份,北越民众踊跃到政府指定的投票箱就是否加入中国进行投票。越南议会已经达成了共识,现在主要等着最终的投票结果出来,但从最新的投票显示看绝大多数越南人都支持加入中国,越南的华人华侨以及在越南******人已经开始在庆祝了。
越南有着丰富的铁矿资源,这让日本人眼红不已。
日本不是不想打仗,他们受到了来自内部的经济压力,以及来自外部的国际压力。
美国的金融机构同意向日本巨额贷款,但开出的条件极为苛刻,日本上下短时间内取得了共识,那就是继续与中国和好。中国人不与日本做生意,比美国对日本直接进行经济制裁更可怕。
经济专家声称他们的经济至少倒退了十年,在这种大环境下,天皇要求内阁派员到中国处理和好事宜。
美、英、法都支持中、日和睦,这样有利于维护远东地区和平。
田岛在杨洪森的面前不住的献媚讨好,但是在几个关键性的问题田岛却极为强硬。
中国在封锁日本的时候,日本也在封锁中国,这导致了中、美贸易不能直通,大大增加中国出口的成本,不过杨洪森挺过来了。
中、日双方的争论的不是朝鲜问题,而是台湾问题,中国要求在国际社会监督在台湾进行自治表决要确认台湾所属的问题。台湾全是中国人,自治表决的结果可想而知,日本反对的同时认为台湾的问题在国联已经得到了处理,根据一事不再理的原则,国际方面应当驳回中国的请求。
“台湾是中国政府最后的领土要求,中国政府决不放弃台湾以及台湾的数百万中国公民。”
杨洪森愿意通过赎买的方式收回台湾,“中国政府为此愿意支付8亿美金,并且承诺在三年内陆续支付该笔款项。”这相当于日本三分之二的财政收入。
日本人现在虽然缺钱,但是却并不打算将台湾卖给中国,因为他们嫌这个价太低,杨洪森怎么说也要出个20亿。
美国传递过来的消息是35亿美金,一年内支付。
中国绝对没有这个支付能力,华尔街拭目以待,如是中国政府真的打算不惜一切代表收回台湾,他们愿意向中国政府提供缺少部分的贷款。可惜中国方面拒绝了。拿出6亿美元已经够意思了,还要35亿美金,杨洪森心中大怒,他真要拿出35亿美金那就不是赎,而是直接开打了。
中、日谈判并不顺利,日本人始终把自己当成列强之一,开口闭口就是要求在中国享受一切待遇。
谈判被杨洪森吊在哪里吊,进展异常的缓慢。
第十一卷 夏天到了 第三十四章
更新时间:2009…6…4 14:57:41 本章字数:2790
杨洪森在石油非洲的石油战略此时进行的异常顺利,乍得、安哥拉已经被杨洪森拿下,苏丹与尼日利亚的成功得益于与两江集团与怡和集团的合作。在英国除了一些特别敏感的企业,比如军工等,又或者一些比较特别敏感的地区,比如中东等,均可享有英国商人同等的投资权利。
中国石油公司与法国石油公司共同创立了中法乍得石油公司,由于对乍得石油的前景并不看好,法国石油公司在新公司仅占25%的份额。随着,第一油井被打出,乍得石油公司短时间内飘红,经过协商,法国石油公司追加投资,股份增加至45%。苏丹方面石油开采并不顺利,不过却有效的解决了当地的用水问题,为此,中国石油公司投资了一家自来水公司。
埃塞俄比亚勘探已经证实在“××”地区存在石油。为此,意大利、法国对埃塞俄比亚的石油很有兴趣,并积极寻求合作。
意大利这个欧洲石油大国并没有因为石油而改变,石油对这个国家曾起到过那么一点微不足道的作用,但是随着夺取利比亚全境的军事行动的开避孕药,意大利人征调了数十万大军,意大利人没有再续罗马时代的辉煌,意大利士兵们普遍存在厌战情绪,很多年轻人为逃兵役去了其它欧洲国家,而有些人认为这场战争是非正义,所以他们连枪带人一起加入了阿拉伯阵营。
意大利政府成也石油败也石油,意大利将这些归结为英、法在幕后的支持。
“自己部队差就不要埋怨别人。”英国人不客气地回应道。
法国人懒得答理意大利人,他们在摩洛哥正忙着呢。
在利比亚战场上活跃着一阵“中国团”,他们多次参与对意大利镇压阿拉伯人的军事行动,每次意大利打败了仗都是由他们担任殿后。
这是一支思想单纯,善打硬战的部队。即使这支部队善战也不能改变意大利在利比亚窘迫的局面,
政府打败仗,首先是商人集团不满,接着下层百姓也不满,而国内布尔什维克分子,无政府主义分子,纷纷起动了起来,他们将原本就不太平的意大利搅的更乱,在这些人的身后潜藏着多股强大的势力。所以对于意大利杨洪森秉承关注,但不卷入的原则。
杨洪森的势力范围在远东,欧洲是事与他们无关,他没有任何企图心,就算有也没有那个胆。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忘记了杨洪森,中东还有一个丘吉尔,杨洪森怀疑自己上辈是不是和他有仇,他怎么老是订着自己不放,他不过是向中东出口一点雨水罢了,何必呢?
英国人一直怀疑杨洪森是美国人的尖兵,所以防起来当然严,不过杨洪森在非洲行动直接被无视,那里不是丘吉尔领导的中东局的控制范围。在非洲活动开始遇到了一些小困难,但打通了各处的关节后,一切都变的极为顺利,在英国官僚们的支持下杨洪森开始在埃及和苏丹的大规模的进行勘探活动。
杨洪森与英国亲密起来是因为美国国内的孤立主义抬头,杨洪森开始有计划的转向英国。在海军条约签订后,美国对中国的热情劲消失了。美国对中国的武器出口等开始限制起来,他们并不想继续刺激日本,让本就紧张的远东空气变的更加紧张。中国政府向美国的贷款被否决了,即使是华尔街的金融皇帝也没有办法改变这一切。关于这笔借款在与英国银行团交涉中,英国政府直接干涉,使谈判突然终止,英国认为实际借款人并非中国,而是苏俄政府,中国与苏俄政府的关系实在是太紧密了。
即使英国不允许,汇丰银行仍然通过杨洪森这个中间人借款苏俄,与此同时汇丰银行打破行规开始向中国商人提供贷款,这是非常巨大的一次转变,中国的银行业发展迅速,其中杨洪森旗下的恒生银行、德华银行资本更是滚雪球一般的增涨,他们正逼迫这些老牌的外资银行改变。
杨洪森将原协约国在华的银行机构全部吃进,并将通过《银行法案》,组建中央银行之机,将中国几家控制在手中,通过兼并、收购。恒生、德华的分支机构已经进入欧美。中国银行的高速发展,再加上花旗、摩根大通等美资银行进入,汇丰银行在新的形势也唯有改变。通过与杨洪森合作使得他们在远东的各种业务得以顺利展开,进一步巩固了他们在远东银业的地位。
除了汇丰外,杨洪森还与多家英国银行保持着合作关系。
通过这些与杨洪森有着亲密合作关系银行家,英国政府正在进一步影响着中国的各项政策。
与英国关系的转变说明杨洪森对马六甲航线越来越重视。中国的石油进口正逐步从美国移至波斯湾,对英国石油公司来说这是一次机遇,英国在巴库上面耗费了太多的心血,当苏联一个又一个油田被勘探出来后,他们的心思早就活跃了起来,美国公司可以借杨洪森进入苏俄,为什么他们不可以,作为利益上的交换杨洪森获得了埃及的石油开采权。英荷壳牌石油公司随即加入了伏尔加—乌拉尔油田项目,填补了英国在苏俄石油市场上的空白。
中国能源消费市场中,对于煤炭有依赖远高于石油,为了垄断煤炭业,杨洪森与北方资本集团展开激烈的争夺,最终杨洪森如愿以偿。两江集团给那些企业带来了充足的资金,先进的管理和技术,大量的机械设备被用于矿山生产中,对于煤矿生产工人来说他们得到直接好处就是工资及福利待遇大幅提高。对于那些生产标兵,公司给予重奖,对于那些技术人员加入公司便能得到了一套房子。这使得很多北方老牌企业中的技术骨干****之间几乎被挖空。
此时,中国人的专利和商标意识不是不强,而是根本就没有,而开化了的日本人好像也不比中国人强上多少,杨洪森开始了第一轮抢注活动。为此,很多企业都遭遇到了黑手。
北方官僚资本集团当然不甘心就这么被南方佬打败,他们在国会也有代理人。
共和党人已经感觉到了口袋越来越紧,他们首先在金融领域遭遇到了惨败,由于《银行法案》钱庄逐渐被联合银行所取代,面对两江集团进攻,他们纷纷败下阵来,接着他们的金融实体遭到恶性收购,或者被政府强行关破、拍卖。对于政党来说没有充足的经费就无法正常的运作,而且在竞选中必然处于劣势。
共和党正面临时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在处理他的问题上杨洪森与孙中山截然两样,他一步一步的紧逼,共和党只好一步一步的后退,不管是金钱还是军队,共和党手中一样也没有。代总统黎元洪正在享受着报复的快感。
共和党已经算是彻底玩完了,以后不会再有什么共和党了。
民主党人担心自己会不会是下一个,但作为党魁黎元洪缺少那种高度的责任心和危机感。
杨洪森已经私下交流时提到了提前进行大选的事,黎元洪当然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第十一卷 夏天到了 第三十五章
更新时间:2009…6…4 22:32:29 本章字数:3087
谁都知道孙中山的身体不好,长期的艰苦的革命活动,让孙中山身患多种疾病。
当杨洪森一步一步的篡夺革命的胜利果实时,他只有看着。这个时代已经有过去不同了,即便军队中有将领支持他,其也无法调动军队,就算能调动军队,也无法获得武器。
“私生子女”的丑闻对他的政治形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他仍然是二十世纪中国最伟大的人物之一。
孙中山在总统的位置上一直勤恳的工作着,不过因为他提出中、日友好见解而引起民众的不满,自担任总统期间,其见证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他仍然为这个新生国家做些实事。但是在医生的建议下,孙中山最终采纳了宋庆龄的意见,因身体原因孙中山向国会提交了辞职。
黎元洪在总统府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6任大总统。
黎元洪提名原国防部长杨洪森担任副总统,接着他又提名胡汉民担任国务院总理。
胡汉民担任总理爆了大大的冷门,所有的人都知道杨洪森与胡汉民关系不和,很多人普通认为老成持重的林森将继续留任。
联合执政党建立后,黎元洪引进了大量年轻的血液,他们的平均年龄38岁,很多人在工商界精英,当然他们很多人都出身两江。在国民党内部他们被称为“两江派”或“社会民主派”。
就任后的黎元洪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在外交上他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经济工作中其主张“大力发展生产力,解决贫苦,实现温饱。”在机构改革方面提出了“廉洁、高效、公正”。他的提案得到了执政党同仁的支持。当然,这些并不是黎元洪搞出来的,不过是他接受了杨的一系列建议罢了。
孙中山建立五权,黎元洪改五权为三权,黎元洪国会的讲话中肯定了孙中山的“五权分立说”,同时他指出了“五权分立说”的不足之处,所谓的监察院及考试院行同虚设,不能发挥有效的作用,所以这两个机构的存在,让本就臃肿的机构变的更加臃肿。黎元洪认为在开源的时候,也应注意节流。到底是坚持有中国特色的五权分立说,还是搞美国式自由、民主政治,国会进行了多轮辩论。美国对此高度关注。美国当然希望将他们的那一套移植到中国,如果成功的话,那可比帮助中国修建“长江水利工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