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地道战之一代功枭-第39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最大的原因是宋哲元愿意跟韩立洪处,愿意跟黑神军打交道。
    处在宋哲元的地位,与人相处,不与之勾心斗角的几乎找不到,但跟韩立洪处,宋哲元没有这种感觉,一点都没有。
    一句话,韩立洪没有私心,跟韩立洪和黑神军打交道,宋哲元从不担心韩立洪会算计他。
    这很不可思议,但确确实实就是这种感觉。
    宋哲元兴奋,深夜了,他叫上韩立洪、佟麟阁和秦德纯喝酒。
    喝酒的时候,宋哲元发现韩立洪似乎有什么心事,就问道:“立洪,怎么了?”
    没有隐瞒,韩立洪道:“军座,我担心上海。”
    佟麟阁道:“日本人会进攻上海?”
    韩立洪道:“日本人进攻哪里我不担心,我担心的是蒋委员长。蒋委员长对日本人,一直是畏首畏尾,但现在胜利了,却又跑到了另一个极端,不把日本人放在眼里了。”
    确实,蒋委员长信心膨胀,虽然蒋委员长没在眼前,但那股气势,太明显了。
    其实,不独蒋委员长这样,这种心理,从中央大员,到普通一兵,都很普遍。
    佟麟阁的眉头皱了起来,道:“如果南京上下都松懈下来,日本人要是真偷袭上海,那可就危险了。”
    韩立洪点了点头,道:“一旦日本人偷袭上海得手,并大败淞沪守军,那就势必会影响华北战场。”
    宋哲元的脸色也严峻起来。
    ――――
    会议室里,气氛压抑,人人的脸色都极为凝重,华北派遣军司令官寺内寿一那张老脸阴冷的更是如万载寒冰。
    别说是谷寿夫的第六师团全军覆灭,就是其他所有地方的进攻结果也都是事先根本没有想到的。
    他们都感觉支那军队好像是陡然间全变了,再也不是他们以前认识的那支军队了。
    这里有不少人参加过四年前的长城之战,那时,支那军队打的也很顽强,但感觉和现在完全不同。
    这会儿,实际上,大部分人并不担心长城之战,支那军队再能打,再顽强,攻破长城防线是迟早的事儿,毕竟双方的实力在哪儿摆着。
    但是,他们担心攻破长城防线之后的事儿。
    如果其他地方的支那军队都采取山海关的模式,那就太可怕了。当然,环境不同,地点不同,这个战法的效果也会不同。
    但是,即便十次之中有一次落入了支那人的圈套,那也是极为可怕的。
    何况,还有那么多的壕沟。
    第一次,这些位脑门热度都至少高达八百的家伙,现在,或多或少都开始退烧了。
    ――――
    南京,总统府。
    与宋哲元的恳谈不欢而散,宋哲元走后,蒋介石眉头紧锁,脸沉似水。
    事情的发展比他料想的更要恶劣千百倍
    **就像野草,千万不能给**留一丁点的机会,要不,**就会疯长。
    这些血的教训。
    他对日本人处处忍让,说一千,到一万,不就是怕这个吗?现在,事实证明他的担忧完全是正确的。
    如今的冀察,在黑神军的居中协调下,宋哲元对**完全采取了放任的态度,一任**大肆扩张。
    黑神军该死,宋哲元该死,但,怎么办?
    ――――
    看着闭目沉思的宋哲元,张克侠心中很是担忧。
    这次来南京,陪着宋哲元来的是副参谋长张克侠。
    张克侠是**党员,两年前加入的。
    这次陪着宋哲元来南京,张克侠是肩负着使命来的,他的任务就是密切注意宋哲元的动向。
    中央已经做出判断,一旦战事稳定下来,蒋介石必定又要开始谋划**,而长城抗战打的越好,蒋介石**的步伐就会越快。
    蒋介石和宋哲元谈了什么,张克侠还不清楚,但看宋哲元的神色,他也能猜到**。
    ――――
    蒋介石和南京政府就是天字第一号的大酱缸,宋哲元一到南京,就又一头扎了进去,这让他心里很不舒服。
    对**,宋哲元谈不到喜欢,也谈不到厌恶,一般般,但**在他的地盘上这么发展,他心里也是有想法的,只是出于对韩立洪的信任,这才完全放手的。
    对此,韩立洪有两个观点。
    第一点,韩立洪认为,二十九军要想保持独立性,就必须有能制衡南京的力量,而这个制衡南京的力量除了**,就再无第二家。
    这一点,宋哲元自然认同。
    第二点,长城是守不住的,冀察肯定会被日本人占据,所以,**的力量越大,对日军的牵制也就越大。
    正是由于这两点,宋哲元才彻底放手,任**在冀察发展,也因此,他在刚才跟老蒋私下的会谈中采取了搪塞的态度。
    韩立洪确实高明,对蒋某人的心性把握的太准了,在刚才的会谈中,他提到了日本人偷袭上海的问题,但蒋介石的态度很是轻忽。
    没跟日本人打的时候,蒋介石没什么信心,这个时候的日本是大日本,但等到打胜了,就又不把日本人放在眼里了,这个时候的日本就变成小日本了,所以就又有闲心捉摸**了。
    作为军人,宋哲元很清楚这种心态的危害。
    宋哲元眉头紧锁,一旦韩立洪的担忧变成了现实,那华北的整个战略构想就都会落空。
    宋哲元忧虑的不仅仅是因为蒋介石,还有二十九军内部的因素。
    山海关大胜之后,二十九军上上下下也是信心爆棚,因而指责黑神军和**的声音也就大了起来。
    不论别人说什么,与黑神军的合作都必须进行下去。
    宋哲元再次下定了决心。
    ――――
    蒋委员长蛋疼。
    蛋疼大都是闲的,蒋委员长现在就很闲。
    一转眼,两个月过去了,日本人持续在长城沿线增兵,到现在,日本国内只有近卫第一师团这一个常设师团了,其他的都已调到热河、锦州等地了。
    毫无疑问,华北的战况必将异常惨烈,但华北打的越是惨烈,蒋委员长就越闲,因为华北打的越惨烈,中原和江南就越安全。
    现在已经可以下个断言,日本人翻不起多大的浪了,像这种战争,中国可以打一百年,但日本不行。
    如果说中国虎狼环视,日本也好不到哪里去,只不过日本比中国强大罢了,但如果日本给陷在中国,那日本就绝不会有好日子过。
    日本狂攻了两个月,长城防线依旧坚如磐石,照这么打下去,即便日军突破长城防线,那光冀察就还有三道防线,而日军突破每一道防线都必然要付出相当的代价。
    日本虽然强大,但国力毕竟有限,是经不起这么消耗的,所以,战争的规模已经大致可以做出预测,只要守住山西,也就局限在华北而已。
    这段时间,日本人不光自己在南京活动,还请德国人居中协调,但这一次,蒋委员长笃定的很,战场上得不到的就别想在谈判桌上得到,那种好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蒋委员长是个闲不住的人,所以就要忙起来,于是,自然而然地,蒋委员长的目光落在了**的身上。
    因为太闲,所以,在一个月前,八月二十九日的中央全会上,确立了‘防共、溶共、限共、**‘的方针。
    随后,三天前,再度召开中央全会,从“政治限共为主”转变为“军事限共为主”,并做出了进攻陕北共党中央的准备的决议。
    实际上,在此之前,蒋委员长就已经下令,调集了二十个主力师进驻西安。
    这么做,长远来看自然是为了一旦机会到来就突袭延安,而从眼前看,则是一个信号,一个发给日本人的信号:**才是我们共同的敌人,所以别打了,赶紧让点步,然后你去打苏俄,我剿共匪。
    这么一来,你好我好大家好,这有多好
    为了示好,蒋委员长下令,以国际人道主义的名义,把三万多滞留中国的日本侨民、以及俘虏全都无条件地送回了日本。
    放走侨民还没什么,因为不管什么人道不人道,日本也有很多中国侨民,但无条件把俘虏都放了,这就说不过去了。
    这件事引起了一些波澜,尤其是遭到了黑神军的痛批,但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弹,很快就风平浪静了。
    现在,蒋委员长特希望日本人能理智一些,所以,既对日本释出善意,同时又加大力度,扩大物资兵员的调运规模,支持长城抗战。
    日本当前的说法是需要一个面子,一个下台阶,但是,这个面子,这个台阶又实在是不好给。
    因为,一旦给了,日本人要是欺骗他可怎么办?
    这几天,蒋委员长都在为怎么给日本人一个面子发愁呢。
    ――――
    十月三号,凌晨四点二十七分,蒋委员长正在梦中想着怎么给日本人一个面子时,日本人用炸弹来慰劳辛苦的蒋委员长了。
    日军空袭
    日军从吴淞强行抢滩登陆
    消息传来,人人色变。
    吉鸿昌、宋哲元、佟麟阁、秦德纯都看着韩立洪。
    韩立洪最年轻,却早已是这些沙场老将的主心骨,尤其是在这个时候。
    沉思片刻,韩立洪道:“日本内部有两派,一派是以陆相杉山元为首的主张先征服中国,然后再斗苏俄;另一派是以参谋本部第一部部长石原莞尔为首,他们认为苏俄才是日本最大的敌人,在打败苏俄之前,不能把力量消耗在中国战场,所以主张先打服苏俄,然后再征服中国。”
    “两种主张,石原莞尔等人是少数派,但仍有很大的影响,日军在山海关长城受到重挫,会使得石原莞尔的影响力大增。所以,这一次,日军的计划可能是攻占上海,然后沿着津浦路,攻入华北。他们两路南北对进,把我们击溃,或者形成这种攻击态势之后,日军会停下来,要求谈判。”
    说到这儿,顿了顿,韩立洪又道:“这只是计划,日军最终会怎么做,还要看战事的具体进行的如何。”
    四个人都有些不解,韩立洪又解释道:“日军中下层等级森严,但日军高层一向有不服从命令的习惯。如果守淞沪的中央军打的极其顽强,极大地消耗了日军的力量,那么,即便最后仍是战败,日军都极可能止步于上海,真心跟南京政府谈判。但是,如果淞沪守军没有大量消耗日军的力量,而是大溃败,那么,石原莞尔的影响力就会下降,到那时,攻占上海的日军可能有两种选择,一是北上,与长城外的日军实施南北对进,二是扩大战事,想一举令南京政府投降,征服整个中国。”
    四人再度色变,宋哲元问道:“立洪,你认为上海会打的怎么样?”
    韩立洪面色沉重。
    '  '
二七二章 对策
    二七二章对策
    就几天的功夫,淞沪战场的态势已经基本恢复到了上一世的模样,但是,双方的力量对比却大大不同。
    上一世,日本高层一开始并没有想要全面开战,他们只是想打局部战争,继续施行蚕食的策略,但正如侵入华北的日军一样,仗打的太顺利了,领兵的将领便不断扩大战事,最终导致中日之间的战争全面爆发。
    因此,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之后,一开始,日军投入战场的部队只是海军陆战队,然后,随着战事扩大,又投入了两个师团,后来见打的不顺利,就又投入了三个师团,最后总共投入了八个师团六个旅团,三十万人,但这一世,韩立洪不用想也知道,日军必定一开始就投入了重兵,其规模至少得是三四个师团的兵力。
    如果他估计的没错,日军一上来就投入三四个师团,甚至是四五个师团的兵力,而守军这一方呢,因为蒋介石的轻忽和可恶,把原本准备入投入淞沪战场的军队调去了西安对付**。
    敌我双方的这种变化,就又导致了另一个结果,使得战事演变更加迅速,以致南京政府极可能来不及像上一世那么调重兵进入淞沪战场,所以,这次淞沪抗战的结果极可能不会像上一世那么惨,但会结束的更快。
    轻轻叹了口气,韩立洪道:“一方偷袭成功,一方猝不及防,结果不难料想。”
    宋哲元又问道:“那……我们怎么办?”
    韩立洪闭上了眼睛。
    他以为彻底改不了历史的走向,但没想到,还是没有,历史还是固执地按照原本的走向前进着。
    只是,南京大屠杀的惨剧还会发生吗?汪精卫还会投敌,还会有那么多的国民党军队投敌吗?
    他之所以手段异常酷烈,就是想以这种酷烈的手段给方方面面以警告,避免惨剧的发生。
    但,可能吗?小鬼子都是畜生,会不会反而变本加厉?
    半晌,韩立洪睁开眼睛,道:“军座,请阎锡山、韩复榘来京。”
    ――――
    阎锡山和韩复榘来的都极麻溜,接到电报就来了。这二位,现在全都麻爪了。
    阎锡山先到,因为给他发的电报早些。
    宋哲元亲自到机场迎接,然后,陪着阎锡山到了香山的双清别墅。
    客厅里只有韩立洪一个人,
    阎锡山不认识韩立洪,见客厅里只有一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他有些不解。
    宋哲元给阎锡山介绍道:“百川兄,这位是韩立洪,他既是二十九军的情报处长,也是黑神军的大当家。”
    阎锡山一听,眼珠子差点没鼓出来,但随即,他就知道这是真的,因为宋哲元没必要在这种事上欺骗他。
    阎锡山是生意人,讲究个和气生财,长袖善舞,所以立即对韩立洪表达了十二万分的敬意。
    三人坐下后,谈了一下上海的形势,然后,阎锡山道:“大当家,你说这可咋好?”
    沉吟片刻,韩立洪道:“长城是守不住的,平津也将失陷,我想跟阎主席提个建议。”
    阎锡山一听,心里就是一哆嗦,他知道韩立洪说的都是事实,不是吓他,于是赶紧道:“大当家的,你说。”
    韩立洪道:“我想请阎主席把孟县、平定、昔阳、和顺、辽县、涉县五县交由二十九军驻防。”
    这五县都是山西与河北的交界县,韩立洪的意思是让宋哲元的二十九军替他守边。要是没事儿的时候,这自然不行,但现在,他求之不得。
    “可以,可以”阎锡山赶紧应道,然后又对宋哲元道:“那就有劳明轩了。”
    宋哲元笑了笑,没说话。
    韩立洪又道:“阎主席,一旦日军占领河北,山西的处境就将极为艰难,所以为了挖掘最大的潜力,这五县得要把土地分给百姓。”
    太原是阎锡山的命根子,只要保住太原没事儿比什么都重要,阎锡山一咬牙,道:“行”
    韩立洪道:“长治、晋城、运城三地交给**。”
    长治、晋城、运城是山西与河南的交界地,但把三地交给**可跟交给二十九军是完全不同的事情。
    阎锡山不说话了。
    韩立洪道:“阎主席,待会儿韩主席就会到,我会建议韩主席把灵宝、陕县、孟津、济源等地交给**。”
    灵宝、陕县、孟津、济源等地是隔着太行山脉跟运城、晋城、长治等地交界的地区。
    韩立洪又道:“阎主席,在这些偏僻苦寒之地,只有**有本事在短时间内把老百姓组织起来,使这一带成为铁墙铁壁。”
    顿了顿,韩立洪继续道:“阎主席,这样一来,晋绥军和中央军只要守住晋北大同一线就可以确保山西无忧。”
    迟疑了一下,阎锡山道:“这怕对蒋先生不好交代。”
    沉默半晌,韩立洪道:“阎主席,只要黑神军在华北一天,即便太原失陷敌手,等到将来光复的那一天,太原还是阎主席的。”
    怦然心动,阎锡山道:“大当家的,我答应了,但是,我有个条件。”
    韩立洪道:“阎主席请说。”
    阎锡山道:“我要大当家的和周恩来周先生都到场,再由明轩兄做个见证。”
    点了点头,韩立洪道:“理该如此。”
    ――――
    下午两点,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到了。
    与韩复榘的会谈要比阎锡山痛快多了,韩立洪答应一旦山东失陷,会给予其庇护之后,韩复榘就赶忙答应了。
    山东无险可守,日军不论是从南来,还是从北来,他都跑不了。
    韩复榘和蒋委员长结的那叫死仇,一旦地盘没了,要是落在蒋委员长手里,那就百分之百是落在后娘手里了。
    当然,除了这个,达成的协议还有山东的工矿企业,一旦上海失守,这边就立刻动手。
    ――――
    李瑞同现在可以直入书记处,**的巨头他想见谁就可以见谁,什么时候都可以。
    李瑞同打交道最多的还是总理,他办公的院子跟总理办公的院子距离还不到一百米。
    接到总部的电文,李瑞同把电文放在电文夹里,亲自去见总理。
    总理是有巨大人格魅力的人,不论是敌是友,没有不被总理所折服的,李瑞同自然更不必说。
    李瑞同进来时,总理正在写东西,见李瑞同进来,他道:“瑞同来了,稍等一会儿,马上就完。”
    李瑞同赶紧道:“周先生,您忙。”
    等周恩来把笔放下,李瑞同道:“周先生,这是大当家给您的电文。”
    接过电文一看,总理的眼睛就亮了起来。
    ――――
    上海一开打,长城这边立刻就消停了,日军全面停止了进攻。
    人们关注的目光都集中到了上海。
    上海的战事很是出乎韩立洪的意料,日军一上来就投入了四个师团的兵力,但战况竟然比上一世打的好多了。
    仔细研究过后,韩立洪这才明白其中的原因。
    国民党的军队历来都是一流的士兵,二流的基层军官,三流的高级指挥官,不入流的该死统帅。
    这个模式,在淞沪抗战中体现的极为明显。
    国民党从蒋介石开始,到那些高级指挥官,他们的脑子大都是一根弦,就是跟德国人学,阵地战,寸土必争。
    如果火力占优势,或者说持平,这都没什么,但要是火力明显弱于敌人,那这就跟找死差不多,而国民党军队一直依循的就是这种找死的模式。
    可以说,几次大会战的结果尽管大都是惨败,但也给日本人造成了极大的杀伤,不过,这不是蒋介石和那些饭桶将军的功劳,而是广大普通官兵舍死忘生,用血肉之躯拼搏出来的结果。
    江南河网纵横,极其不利于日本机械化大兵团作战,如果统帅稍稍稍稍稍明智一点点点点点,就不该局限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应该把战场扩大,把日军引进河网纵横地带。
    上一世,蒋介石没这么做,他把大量部队都调到上海附近与日军作战,几十万人拥挤在狭小的水网地带,使得士兵最多只能趴在一米深的战壕里任凭敌人飞机大炮轰炸。
    这方面,李宗仁在其回忆录描写的最为精准:淞沪战场离苏嘉路第一道国防线尚有百余华里。战场上人数既多,又无险可守。敌海、陆、空三军的火力可以尽量发挥,我军等于陷入一座大熔铁炉,任其焦炼。敌方炮火之猛,猛到我炮兵白日无法发炮,而夜间又无法寻找目标,只是盲目轰击。所以淞沪之战,简直是以我们的血肉之躯来填入敌人的火海。每小时的死伤辄以千计,牺牲的壮烈,在中华民族抵抗外倭的历史上,鲜有前例。
    放着建好的国防工事不用,拿无数士兵的生命去血拼,犯这种低级错误,统帅就已经该死了,但比之其后发生的事儿,这又不算什么了。
    日军从杭州湾登陆之后,淞沪会战已经注定失败,就在部队准备撤离的时候,我们伟大的蒋委员长却命令部队再坚守一个星期,以等待国际联盟开会讨论制裁日本政府的决议结果。
    这一道命令,让本可以有序的撤退演变成了空前的大溃败。
    当时的景象真是惨到了极点
    官兵们都怕被日军抄了后路而争先后撤,几条窄小的公路挤满了几十万大军和成群结队逃难的老百姓。部队的建制全被打乱,官找不到兵,兵也不想找官,所有的人都不顾一切的向西奔跑,物资和东西弃之一地,伤兵们呻吟地躺在路旁,日军的轰炸机在头上狂轰滥炸,地下的日军在后面紧迫不舍,所有的后撤公路上是极度的混乱。
    到处都是瓦砾废墟、折断的电线杆、杂乱的电线……满目疮痕。路边溪塘里漂浮着数不清已被水浸泡多天肿大尸体,更凄惨的是路旁躺着哀叫的伤兵:“做做好事呵,补我一枪”
    在撤退途中,经过了两道倾注无数财力人力物力修筑的国防工事,吴福线(苏州-福山)和锡澄线(无锡-澄江)。
    按照战前的作战计划,在上海地区进行一定的抵抗后要逐次地退到这两道国防工事内以作持久的防御战。
    但是,蒋介石置战前的作战计划于不顾,胡乱指挥,致使全军大溃败,所以,溃兵溃逃到这两道国防工事时,由于各部队的建制已被打乱,部队无法进行集结和调动,身后又有日军紧紧地追赶,在这种情况下,大部队无法利用这两道国防工事进行有效的抵抗,极少数掩护断后的部队又找不到工事的门钥匙,因此,几十万大军只好纷杂拥挤着,穿越这两道耗费无数财力建成的工事径直奔西而逃。
    凡此种种,淞沪抗战,我军将士死伤四十余万,而日军只要不到区区五万。
    仅此一战,蒋介石就死有余辜。
    这一世,因为日军的大兵团突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