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一个多月里,尽管梅梅在坐月子,我还是不断抽时间去看那些大麻,直到看见大麻籽呈深黄色,有的呈黄褐色时,我知道,收割的时间到了。
首先是把所有的大麻籽小心地摘下来,然后是把这些大麻从根部把整个茎杆都割下来,用藤条捆回村子里。大麻籽是明年的种子,一定程度上比我们的粟种还重要。
但也是基于对这种植物的不了解,没发现有的植株了有种子,有的没有,后来才分清了是雄株和雌株。
大麻杆拿回村子后,立即去掉叶子和嫩梢,捆好吊入了护城河上游的河水中,现在的第一步工作是沤麻,让大麻杆里非纤维的部分——淀粉、骨杆、胶质等从纤维中脱离。
在专门的池子没有赶造出来之前,我先让它泡在水里吧。
两天以后,土鲁带人开挖的沤麻池可以使用了,我马上把这些麻杆浸在了里面,并放入大量的石灰。
土土在此期间主要负责烧制陶纺轮——一个中间穿孔的长圆锥体,,长度约20厘米,小的那头直径5厘米左右,大的那头直径大约15厘米,两端都有一个盘状的宽1厘米的边,用于挡住麻纤维,中间的孔也是锥形的,可以安装一根木轴并固定在里面。
我则带着土鲁“开发”手摇纺车——什么样子?小学时学过“延安的纺车”吗?就是那个样子的。
过了一个星期左右,看到纤维分离得比较充分了,我让“鲨鱼”她们几个用木耙把纤维捞起来,用藤筐装到河里去**漂洗,但拿回来的纤维和我原来设想的仍有很大差距——粘乎乎的,分离不彻底。
于是我把这些纤维用锅煮了一下,煮的时候再放入少量的石灰,最后一次**漂洗出来,终于让我看到了白生生的细腻的大麻纤维!
约200斤成品大麻纤维被放在专用的“纺织车间”里,在那里造了一间专用库房。
现在是纺织的第一道工序开始了——纺麻线:将麻纤维篷松地绕在陶纺轮上,通过转动中间的木轴转动陶纺轮,从陶纺轮的细那一端用手拈出一根连续的麻线来。
看着陶纺轮不断转动,一根麻线从我手里延伸出来,屋里的所有“技术人员”都难以置信地睁大了眼睛。
“鲨鱼”对此尤其上心,因为我所做的一切都将由她和她的“编藤队”来继续完成。
将我拈出来的第一段线——大约20米长——绕在纺车上以后,就轮到“鲨鱼”来操作了。
可是这对她来说明显是一个过于精细的活,在一天以后,浪费了近一斤麻纤维,她终于拈出了第一根麻线——所有的“技术人员”们早就作鸟兽散,没人肯再来看哭得双眼通红的“鲨鱼”和一地的麻线头了。
“村长那是不能比的!”木青总结性地说——虽然他还不知道我要用这么细的线来作什么。
我没理会“鲨鱼”和那些麻线头,但在她成功地抽出第一根麻线以后,还是给予了高度的肯定,要她把技术心得传授给“编藤组”的所有“技术工人”。
而这一次来得比我想像要快得多——一天之内,所有的陶纺轮都快速转动起来,数十根线在同时诞生,“鲨鱼”郁闷得要死——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谁让她这个“领导”还比不上属下呢?
不过我把传授技术的成绩记在她头上,还是让她很满意。
而我则忙于织布机的“研发”。
正文 第三十九章 大元新篇
更新时间:2009…2…16 13:29:14 本章字数:2415
织布机上首先得有经线,这是我所知道的,但难就难在经线是怎么一分为二的——分组的技术是核心。
我和土鲁先做了一个矩形的木框,长1米5左右,宽70厘米左右,竖直摆放,下面用木制三脚支撑。在木框的上下两边用陶片刀刻出许多均匀的细槽。
我亲自来完成这个刻槽的工作,力求作到既细又均匀。每厘米长度上,大约有六个槽。
另外再做两块80厘米长的薄木板,在其中70厘米长度上刻了许多小孔,分前后两排,以保证在每厘米上有三个孔。
纺好的麻线先将一头拴在木框下面的边框上,另一头一部分拴到上边框,一部分线拴一块穿了孔的板上,这样经线就分成了前后两面,交叉固定,保证前一面的经线和后一面的经线两两相邻间隔,
再将后一面的经线每一根穿过前一面的经线间隙,都拴到另一块薄木板上的孔里,这样把薄木板板提起或放下,前后的经线就交换一次位置。
纬线就简单了,用一个陶梭带着麻线在两个不断变换位置的经线面中穿过就行了,为此我特地要求土土烧制了几个釉陶梭,以减小磨擦。
同时做了一块木板用作砍纬刀——每一根或几根纬线穿过去以后,用来使劲砍一下纬线,使织出来的布密实。
但这台织布机不是很完善,得要两个人同时工作,看来以后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
但在五天之后,第一块长一米2左右,宽65厘米(按大元米,因为不知道从大元到格林威治天文台的路怎么走,国际标准委员会的委员们的祖先们在欧州哪个山洞里,只好先采用大元米了。)的麻布出现在我面前时,还是忍不住狂欢了一把——不为别的,这个冬天有内裤穿了!(汗!)
这还是已经入秋了,要是到了明年春夏,看我弄一套“纯天然麻布休闲装”出来,那还不得在族里瞪掉多少眼珠子!
但前几块布一直没舍得用来做内衣,而是做了一面大旗,上书“大元”二字(用的是大元字,我自制的毛笔),挂在了宗庙门口广场上新树起的旗杆上。
从此我要求每天早上骑兵操练和工作之前,都要到广场上来,在猛烈的鼓声中把旗帜升起,再高呼三声“大元”,才能去做其他事——木青曾经一段时间认为我搞那么多花样就是为了这面旗,在这个问题上他绝对没有“鲨鱼”来得敏锐。实际上“鲨鱼”是在我们族里除了我们家以外第一个用麻布做衣服的人。
但那是第二年的事了。
我还没来得及谱写“大元族歌”,我想“大元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在近些年肯定是成立的,但五线谱或者简谱对木青实在是太难了一点。
这项工作就以后再说了。
同时也因为秋收到了。
今年的秋收我下了大本钱。
本来就有庄稼的42个部族就不在话下了,所有的村长都被我请来,而没有庄稼的部族也被我请了31家的代表——长老或者村长。
大元旧村的居民们也多半迁到了新村,这样新村里的大元族人(包括原大元族、汉土族、同齐族、吴山族等)达到了1100多人,加上各族组织的“收割队”1000余人和“领导”代表,2000余人聚集在大元宗庙前,看我设香案祝谢神灵及祖先。
在大元旗再次升起以后,我一声令下:“出发!”
大元族1100余人齐声应和:“出发!”
然后奔赴我们的“希望的田野上”。
收成的结果是我真正想展示给来宾的东西,由于采用了较完整的后期管理技术,这一季的亩产达到了220斤左右(大元斤)。
11000亩土地总产约240万斤!!
堆满了大元族所有仓库,也挤爆了全部各族仓库的粟米让那些偶尔能在大元族来尝上一顿粟米饭的长老和村长们瞪大了眼睛!
各族在交够应给大元族的粟米后,表示还愿意多给一点——他们的仓库实在放不下了。只有五个比较近的部族表示要把本族应得的那部分粟米运回去,其他的各族都要求继续把粟米存放在大元新村——开玩笑,洞里能放这东西吗,拿什么装?
有7个比较远的部族在反复权衡以后,决定反其道而行之——不是把粟米搬回族里,而是把族人搬到大元新村来。
这等于让大元新村增加了近千名“常住人口”。
前来参观的各族也慌了神——这东西怎么能产那么多?我们族里明年能不能也参加这项活动?种子和农具怎么办?要多少人才能满足需要?
和上一年比,这些问题都没有任何新意,木青在接待中轻松地就答复完了。
随后这些代表们跑得像兔子一样快,到丰收了的各族去探讨交流经验去了。
我要的就是这效果,言传不如身教,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说一千道一万,不如做出来看一看,1万年以后的规则,在1万年以前——看来还是适用的。
大元族在这一次秋收后,在各族中树立起了当之无愧的“农业领头人”牌子,让周边的各族——甚至包括少康这样的北方山地部族都深深感受到了农业生产的威力。
同时大元举办的秋收仪式,以及大元宗庙的漂亮堂皇,都给各族留下了深刻的映象,以至于后来多数部族到了大元族,都会先到大元宗庙参拜。
秋收仪式上的大元文字展示也让各族长老和村长们大为赞叹,并在随后增大了“大元学校”的学生人数;而各族缴纳粟米的工作都是由各族参加过培训的学员们来操办的,其他的长老和战士们根本对“十分之一”这个概念完全搞不清楚,以至于总认为给大元族的太少了,这也让“领导”们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
秋收仪式上200名大元骑兵的亮相也赢得了各族的喝彩,我在私下里评价:“亮出了军威!”
总之通过这次秋收,我实质收获最大的不是粮食,而是进一步确立了大元族在周边各族中的核心地位。
但“有多大能力,就有多大责任”这句话一点也没有错,当大元族的实力被各族所知时,大元族的责任就来了。
考验大元族的时候到了。
推荐好书(道始魔初寻仙录)/showbook。asp?bl_id=123825
正文 第四十章 莱夷大族
更新时间:2009…2…16 13:29:15 本章字数:2427
在一年中最冷的一个月里,除了看一看织布工作的进展(主要是为了麻内衣),在家陪陪梅梅、梓烨和元方以外,我主要的时间都花在“师资培训”上。
这天早上正在教室里和“教师”们讨论加减法,突然有一名战士跑来。
“村长,出大事了!”
我跟他跑到广场上一看,的确是大场面:
少康族的村长跪在大元宗庙大门前,身后跟的是他族里所有的人——男女老幼,一个不少!
看我到了,这个壮实的汉子居然“哇”的一声大哭起来。
怎么回事?
闻讯赶到的木青和我一起把少康全族的人全部扶起来,再详细地询问发生了什么事。
原来这一次村长的两个儿子一起和长老到北方的一个山地部落相亲,那个部落离少康族有大约7天的路程,可是第16天后,三名战士全身带伤地跑回来,一名战士回来的当天就死了。
一共21人的队伍,就只回来三个!
村长的两个儿子都没有回来。
“莱夷!是莱夷族!……”
活下来的两名战士就跪在我面前,提到莱夷族时全身发抖!
他们想去的那个族已经不存在,被强行并入了莱夷族,所以他们在那里遇到的是一群游荡的莱夷族战士。
他们亲自看到同族的一名战士被莱夷族战士打开头盖骨,到现在还没从惊吓中恢复过来。
“伟大的大元村长!求求您救回我的儿子!……”
少康村长得到消息后,没敢带人到莱夷族去——本来就只有30多名战士,已经去了21个,剩下的就不多,也没有人可去了,族里的人还得照顾。思来想去,上次到大元神族的映象越来越深刻,却又怕大元神族的村长不愿意帮少康族,干脆全族来投靠大元!
从时间上看,这已经太晚了,那里距离莱夷族不到两天的路程,而从少康族到大元就需要两天的时间。也就是说,如果莱夷族的人要将少康族人抓回去的话,到现在为止,他们已经到家七天了!
我立即通知木驼,集合150名骑兵,带上10天的干粮,以及从北方逃回来的一名战士,立即向莱夷进发。其他的族人就交给木青处理了。
村长想去,我没同意——从原始人的角度看,他的年纪也不小了。
150名骑兵很快在广场上集合好了,我骑着云龙,看着所有的战士们。
“少康族现在是我们大元族的一员,有17名战士在食人的莱夷族人手里,我们能不能答应?!”
“不能!”骑兵们狂吼!
“大元万岁!”
“大元万岁!”
“出发!”
“出发!”
151骑像一阵狂风卷过,掠向冬季已显黄绿驳杂的大草原。
这一次我们没有再通过上一次那个断崖,而是在少康族战士的带领下,直接走了一条比较平缓的山道,直插莱夷族方向。
在全力飞奔下,当晚在森林中宿营,第二天晚上我们已经到了莱夷族的势力范围——这是一个比大元族更大的范围!
第一眼看到这个部族时,给我的感觉是震撼!
这是一个绝对不少于2000人的部族!
我们在森林和另一片大草原的边界停了下来,没有错,就像之前少康族的长老告诉我的一样,这是另一片大草原,比大元族所在的那一片更大,但明显不同的是,在薄薄的月色下,森林边和草地上能看到明显没有融尽的残雪,草原上的颜色也要黄得多——相距不到250公里,气候变化已经很大了。
草原上有少量起伏的山岗,多数地方是一马平川。
在一座100多米高的山岗上有一个石洞,从山的大小来看,这个洞应该很小,不会有太多人在里面,但让我震撼的是洞外的兽皮帐篷。
有至少500个帐篷分成相对集中的几片稀疏地分布在这片草地上,围绕这些帐篷的是大量的畜栏。
“原始游牧民族?!”
我的第一感觉就是这个。
可是从山洞外的布置来看,这又应该是一个牧而不游的部族,这片草原给了他们不需要“游”的基本条件。
我让木驼把其他人留在林内,我带着元昊和他的5人侦察小组,趁夜色悄悄潜往草原中的帐篷集中区边沿。
尽管是深冬,但1米来高的深草即使在淡淡的的月色下也把几个弯腰潜行的人掩护得很好,直到我们潜进一个帐篷也没有人发觉。看来能危胁到这个部族的敌人并不多,连晚上站岗的战士都没看到一个。
运气好,这个帐篷里只住着一名战士,而且睡得正死。
我们把他弄醒,他正要大叫,我捏着他喉咙的右手一紧,他的颈部传来轻微的“咯咯”声,双脚几乎离地——虽然他也有差不多1米56的样子,不过在我面前还是显得孱弱了许多。
元昊轻声问:“几天前抓回来的少康族人在哪里?”
看来他对“少康族”没什么反应,但对“几天前”就很明白了,满脸惊惶,极力想从我手中挣脱,但还是在百忙中从帐篷缝里伸手指向山岗脚下一处杂乱的帐篷——或者那不能叫帐篷,就是几根木头撑起了几块破烂的兽皮。
我看了看手中的这名莱夷族战士,暗叹一口气——“兄弟,对不住了,为了大家方便,要为难你了!”
手上一紧,一声清脆的“咯”传来,我把软成一个皮袋的尸体一扔,带着侦察组潜向山岗下。
到那里一看,果然是少康族的人,上次我去的时候遇到的长老就在其中,但都被捆上手脚,精神萎顿。
但长老并没有睡着,看到我们出现,一脸惊喜。
我们为他们除去藤绳后,全体轻轻地潜出帐逢区。
就在我们以为已经脱离险境时,突然有一个莱夷人从帐篷中走出来——可能是方便。
但正好凑巧看到我们一行人离开,他赶紧扯开嗓子吼起来:“俘虏逃跑!快来人啊!……”
这个声音在夜色中传得很远,并很快一呼百应起来,骚乱中一个个的帐篷发出响动,不断有人影从里面钻出来。
我们立即从潜行变成狂奔,扑向森林边沿。
我还没有疯到认为凭150个人,还带着这些受俘虏多日的战士,能跟一个2000多人的部族硬撼。
“三十六计,走为上!”
正文 第四十一章 莱夷战略
更新时间:2009…2…16 13:29:15 本章字数:2354
从帐篷区到森林大约200米的距离,大元族战士们把少康族俘虏们甩下了近50米。
不过已经来不及考虑了,莱夷族的战士们已经从帐篷区开始冲出来,从他们的畜栏看,他们还没有马——这是我所知道的目前最好的消息。
但我们还得抓紧把少康族战士带走,我可不想他们再少一个人——或者一个人的一部分。
150骑快速从林中冲出,把少康族战士提上马返回林中,莱夷族战士的吼叫已经清晰可闻,但骑兵的速度优势是明显的,151骑迅速地冲入林中。
尽管在林中我们的速度比平时在草原上要慢上不少,但也比莱夷族战士跑起来快多了,很快就不再有声音传来。
这时马背上一名少年哭泣声传来,少康族的长老垂头丧气地对我解释,那就是村长的一个儿子,另一位已经被杀了,今天我们救出来的总共不过12个人而已。
我回头看了看莱夷族方向,很遗憾地摇了摇头,我现在还没有征服他们的实力。
为少康族报仇?以后再说罢。
这时天已经快亮了,辛苦了一夜后,我们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
休息时我向少康族长老问起莱夷族的事。
原来这个族原先也只有600来人,几年前,新任的村长开始觉得人多是好事,可以为部族看管更多的羊群和更宽的草原。
从那时起,他们就不断地将周围上百公里内的所有草原部落都强行驱赶到了一起——这也是为什么我看到帐篷分为很多片的原因。
但莱夷族也由此快速达到了2000余人,目前有原来属于其他各族的成员1000余人,还有纯粹的俘虏400余人——从长老告诉我的帐篷分布我大致推测了一下莱夷族的构成情况。
但原来莱夷族只是将草原上放牧的小部族合并到一起,现在却开始抓南边的山地部族人,那么多俘虏是用来做什么的?难道都是用来吃的?
少康族长老的话让我跳了起来!
“我们在挖石头,一种黑色的石头,可以燃烧的。”
“煤!”
我差点将长老直接提上马再跑回去,但矿坑所在的位置让我打消了这个念头。
矿坑就在山岗脚下,帐篷最密集的中心区域!
老天不公啊,为什么让煤生在莱夷的地头!!
我郁闷好久,才让自己平复下来。
回村后,少康村长悲喜交加,他的另一个孩子在几天前的一次逃跑中已经被杀了。
但这个并不圆满的结果已经是我所能做到的极限。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内不断有坏消息传来,北部山地部族有11个受到莱夷族的攻击,有4个部族的长老或者村长原来就到过大元新村,有少康族的例子在先,直接就带了近500名族人避难到了大元新村。
土土和土鲁忙坏了,为这些新人准备住的地方。
但粮食还不是很让人担心,本来大元族在新村外就收获了70万斤左右的粟,加上各族交过来的近17万斤,大元族有近90万斤粮食可以使用,就算不狩猎,供1600多人到明年冬天也没有问题。
何况还有其他族存在新村里的近100万斤粮食呢。
但真正让我开始感觉到压力的是另一个消息:莱夷族已经知道是“大元神族”的村长带人去抢回了俘虏,而且要求山地的各部族参加莱夷族的联军前来征服“大元神族”!
这一次在山地各族中造成了恐慌,在那4个部族前来投奔以后,山地各族要么被莱夷族突袭抓走,要么受到攻击逃往大元新村。
两个月后,莱夷族人最近的一次攻击已经到达距离大元新村不到5天路程的地方。
这时我已经有点压力了。
北方的部族消失了20余个,同时也有19个部族整体搬到了大元新村,其他10多个部族因为没有受到攻击,或离大元和莱夷都比较远,还在观望,但大元新村里已经有了约4000人口。
新增的部族我一律要求在大元的“文化卫生”区修筑住房。
在这期间为了节约粮食,我让木驼又频繁地开始出击狩猎,马齐的“地面部队”也加大了出击的次数,新搬进来的各族为报答大元族的收容,也坚决派遣出战士参加我们的狩猎行动——这让我对粮食的担心减少了一点。
同时土鲁修房的压力剧增,为了缓解他的压力,我甚至已通知南方各族,将他们在大元新村建的房都借出来先用一下。
按上次对付吴山族联军的办法,我让马齐把村内所有能用的战士集中起来,训练我们的步兵,这次共征到步兵1100人左右,木驼那边根本不需要征兵——不断有人跑过去问能不能加入骑兵,由于马匹不够,木驼只收了50个。因为总共也就200来匹能用的马,所以实际上骑兵还是在200人的规模,但多了这后加入的50名“预备役”,木驼要他们先参加马齐的步兵训练。
步兵训练的主要课目包括列阵、射箭、基本枪盾动作、单人枪盾对练、双人枪盾对练、小组枪盾对练、小组对抗骑兵等练习。
骑兵则练习列阵、控马、快速转弯冲杀、藤绳套人、骑射、小组挑杀草人、单兵对抗、小组对抗、与步兵对抗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